-
1 # 雪山頂上的蘭花草
-
2 # 海海哥哥
做自己就好,只要自己沒做什麼讓人討厭的事情就不需要去哄,天天討厭你的人多了,你還要都去哄哄?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他討厭你你幹嘛去哄她?
-
3 # 中華三江水
當你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想一想,為什麼在你做自媒體的時候,平臺會列出那麼多的領域讓你做出一個選擇,就是希望你垂直於一個領域,把自己的最強項展示出來,讓更多的人認識你、瞭解你、記住你。以前有個老話形容那些一事無成的人:“,這山看著那山高,樣樣通樣樣松”,說的就是和你的題目一樣的情形。
馬雲的湖畔大學在對求學者曾有過三個經典問題,我把這個問題也拋給你,你可以試著做出回答:“你有什麼?你要什麼?你捨棄什麼?”問題都不長,同時丟擲來很經典。做事情要想成功,真的有必要做出取捨,人的精力有限,知識有限,只有心無旁騖,專注於一件事情做好、做精,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雷軍在建立小米的初期,只專注於小米手機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廣積糧、緩稱王”,儲備了人才和技術,大獲成功,後來在眾多粉絲的要求下,才又擴充套件到了手機的周邊,當小米的人才、技術、資金及眾多粉絲形成壁壘之後,這才有了小米現在的豐富的產品鏈。你能看到,小米每走一步都是邁著很穩的腳步,不盲目擴張,也可說都是市場在推著小米在橫向擴充套件。
我們再瞭解一個失敗的案例,賈躍亭的樂視聽說過吧,這個曾經在創業板上演一夜神話的叱吒風雲的品牌,隨著老賈盲目進入了一個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造車,將資金消耗殆盡,人才流失後,樂視也不得以委身於別人,現在已到了退市的邊緣。老賈的經歷讓人唏噓不已,令人惋惜,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也能總結出,術業有專攻,如果老賈能沿著自己熟悉的領域---手機、電視一步步走下去,沒準現在的手機市場也會有樂視的一席之地。
從以上的案例中,我覺得題主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徹底地分析一下,你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是什麼,短板和劣勢又在哪裡,專注於一項特長,堅持下去,把它
-
4 # 大河塗塗
有人說,愛是世上最美好的事,而我覺得,愛可能是世上最複雜的事。每個人的想法和感受是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兩人相愛必然出現各種各樣的模式,有些很甜蜜,有些則算得上虐戀。
我有個朋友就處於一段虐戀之中。他和我說,女朋友缺乏安全感,經常擔心自己被拋棄,所以他很少外出,經常陪著她,還向她做出保證,自己會一直這樣愛她。兩人好的時候如膠似漆。
令他感到困擾的是,女朋友有時會性情大變,指責他不負責任,對自己毫不關心。但他並沒有做錯什麼事,越是要向女友辯駁,她的情緒就越激烈,甚至揚言分手。
但是,僵持一陣子後,女朋友似乎又忘了自己之前發過的脾氣,會恢復到甜蜜溫柔的狀態,說我朋友特別好,最能理解和關愛自己。這樣的情況反覆發生,讓我朋友感到很無力。
聽過他的描述,我察覺到在他們的愛情中有個重要特徵:女生對關係的評判,在好與壞在兩個極端迅速擺動。這種特徵通常出現在“邊緣型狀態”(borderline states)的人身上。邊緣型狀態不僅會體現在情感關係中,也會影響一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擁有這種狀態,又該如何應對這種狀態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邊界感,對我們的正常生活來說非常重要。
個人邊界,是指我們要分清哪些事是自己應該承擔的,哪些事是別人應該承擔的。情緒邊界,是指在感到悲傷難過的時候,我們要了解這是出自自身,還是受到他人的影響。
這些邊界就像一層面板,將我們與他人區分開來,將內心世界與現實世界區分開來,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也讓我們瞭解別人真實的樣子。
而擁有邊緣型人格特質的人,卻缺少某些這樣的清晰邊界,容易讓自己的生活陷入一定程度的混亂。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邊緣型狀態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的具體展現:
1. 在自我認識上缺乏穩定性
邊緣型狀態的人往往缺少穩定的自我認識,沒有相對明確的自我形象。有時候他們覺得自己充滿力量,非常自信,似乎是全能的存在,但有時候他們又會覺得自己好像虛弱無力,一無是處,非常自卑,而這種轉變往往是突然而劇烈的。
或許正是由於缺乏相對固定的自我形象,他們有時會感覺自己好像根本就不存在,也常常受到慢性的空虛感的困擾。
2. 在情緒和思維上較為偏執
邊緣型狀態者比較敏感,一些極其細微的刺激就可能引發他們巨大的情緒變化,這種變化在很多人來看與外部刺激並不匹配。比如,一個人和他們語音聊天,走進電梯後訊號臨時中斷,恢復訊號再接通語音時,他們可能就已經非常不開心,甚至憤怒地指責對方。
在思維上,邊緣型狀態的人會顯出一定的偏執性,考慮問題時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狀態。
3. 在親密關係中陰晴不定
在工作環境或特定的社交場合中,有些邊緣型狀態者表現得非常優秀,並沒有受到這種人格特質的過多影響。而當進入親密關係中,由於不再是相對固定的社會角色,一個人受到邊緣型狀態的影響通常會更為明顯。
邊緣型狀態的人對被遺棄有著強烈的焦慮,哪怕這只是自己想象出來的,他們也可能做出某些激烈的行為進行避免。比如,他們會不斷打電話,想要聽到對方承諾一定會愛他們,或是要求對方立刻回到自己身邊。甚至在有些時候,他們會做出某些自傷行為,逼迫對方照顧和關愛自己。
強烈的兩極擺盪,同樣是邊緣型狀態者在親密關係中的特徵。有時,他們將另一半理想化,覺得對方是最懂自己、最愛自己的人;有時,他們又可能過分貶低對方,覺得對方毫無責任,沒有任何付出。
所以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的狀態往往非常糾結,難以分辨自己到底是愛一個人還是厭煩一個人,有時恨不得立刻離開一個人,離開後又肝腸寸斷覺得無法離開這個人。
4. 在朋友關係中反覆絕交
當邊緣型狀態的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反覆詢問自己的多位朋友,確定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或是尋求建議,也以此表達自己對對方的珍視,將對方視為一個理想化的可靠存在;但有時,他們又會對朋友進行非常消極的評價。
若是兩人無法進行適度地適應和調整,可能會斷絕交往一段時間,再恢復友誼關係;在特定條件下,甚至會發生反覆絕交的情況。
當然,很多人在某些特殊條件下也可能經歷類似的狀態,而只有持續、長期地展現出以上特點,我們才可能會將之稱為邊緣型狀態。
如果一個人邊緣型狀態的程度非常強烈,並且對個人的社交關係和生活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可能會被診斷為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BPD)。有些BPD患者能保持正常的工作,只在親密的關係中(比如在家庭、戀愛或婚姻中)受到影響;而有些患者會有自殺傾向和行為,需要入院治療(Kreger,2002)。
從以上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邊緣型狀態最突出的特徵是一種分裂式結構(splitting):好與壞都是絕對化的,而且無法同時在一個人身上,就像黑與白這兩種明顯對比的顏色一樣,中間沒有灰色的過渡地帶。
對邊緣型狀態的人來說,一個人可以此時是好的,彼時就是壞的,但很難在同一個時刻既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那麼這種分裂式的精神結構式是如何形成的?
精神分析家梅萊妮·克萊茵將人的心理狀態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偏執-分裂心位(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處在這種狀態的人會將自身與周圍世界的積極的一面與消極的一面進行明確地區分,這樣就可以保護那些好的部分,不受到壞的部分的“汙染”,同時壞的部分正好可以承擔自身的攻擊性而不會引發混亂。
第二種是抑鬱心位(depressive position),處在這種心位的人看到了一個更復雜、更真實的現狀,那就是好與壞會在同一個客體上並存,他明白原來那個理想化的美好形象也有著令人失望的部分,而那個自己想要攻擊的壞的部分也有著好的特徵。這複雜的狀態會引發我們的失落、內疚和哀悼,從而讓我們看清現實。(注:這裡的“抑鬱”與目前普遍談到的抑鬱狀態、抑鬱症是不一樣的)
從人的發展來看,嬰兒早期常常以偏執·分裂的思維來面對生活,隨著順利的成長會逐漸轉向抑鬱心位。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心位的轉移並非一勞永逸的,即便是一個成年人,在面對嚴重壓力等類似情況下,仍有可能會用非此即彼的方式處理生活。
而邊緣型狀態者很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沒有順利過渡到抑鬱心位,無法將好與壞、積極與消極整合到同一個客體上,也有可能是在童年時遭遇了嚴重的創傷,導致其更習慣用偏執-分裂的應對方式進行心理防禦(Clarkin, Yeomans, & Kernberg,1999)。
對個體本身的影響邊緣型狀態對個體本身有著明顯的阻礙作用。由於缺乏相對穩定的自我認識和個人形象,邊緣型狀態的人很容易在教育、就業和婚姻方面做出突然的改變或中斷,比如有些人會退學、肄業,有些人會反覆地換工作,有些人在婚戀中分分合合。
這種負面影響同樣反應在個體的人際關係中。由於擔心被遺棄,而且這種焦慮常常不是由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件引發的,所以邊緣型狀態的人常常會陷入糾纏和複雜的關係,再加之在理想化和貶低化之間擺盪,人際關係也因此反覆波動。
對身邊人的影響邊緣型狀態不僅會影響當事者自身,還會透過某些心理機制對身邊的人,尤其是近距離互動的人,產生進一步的影響。
最典型的情況就是,身邊的人想要指正邊緣型狀態者身上非黑即白的思維,比如他們會羅列一系列事實強烈地想要說明對方錯了,以此證明自己的正確,但這種指正往往無法帶來滿意的效果,還很容易被邊緣型狀態者認為是一種迫害性、攻擊性的行為,從而被視為“壞的客體”,從情緒上進行對抗和攻擊。
在邊緣型狀態者身邊的人,有時候會因為關係狀態非常疲憊,但似乎又無法分開;邊緣型狀態者可能對身邊的人非常痛恨,時常貶低,但要是對方走了,他們又不會願意。(Evans,2007)。
邊緣型狀態的形成是長期的,在應對和改變上也需要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考慮。如果你感覺到自己在生活中不時地陷入類似的狀態,可以在一些大事小事上做以下練習:
Step 1:在時間充足或事後總結的時候,將這件事好與壞的部分分別寫下來,同時注意多去描述真實發生的事實;
Step 2:將記錄下來的事實與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做出區分;
Step 3:將事實與自身感受進行對比,結合兩方面進行綜合覆盤。
在平時,遇到模糊不清的情境時,對自身的邊緣型狀態保持覺察,努力平復自己的情緒,練習對不確定性的容忍能力。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時常會出現邊緣型狀態,可以嘗試修復自己的依戀損傷。
例如,透過練習視覺化冥想,你可以構建能夠提供絕對安全和保護的理想父母形象(ideal parent figures),想象自己與理想父母在具體情境下的互動狀態,逐漸將之內化,同時將這種互動模式和感受帶到現實中的關係裡來,這將會改變你和現實中的人之間的關係模式(Brown & Elliott, 2016)。
如果在你身邊,有親近的人常常表現為邊緣型狀態,正確的溝通方式就顯得尤其重要。與邊緣型狀態者互動,可以嘗試採用SET溝通模型:
1. 支援(Support):在描述具體情況的時候,多用“我”來展開描述,展現自己對事情的在意,對行動的覺察,以此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關心。若只是單純地描述,會顯得沒有感情的溫度,可能會讓對方會覺得“你不關心我”。
2. 共情(Empathy):面對對方的情緒時,不要直接用自己的判斷來下定論,多用“你”來做推測和提問,引匯出對方的真實的主觀感受,然後在用“你”來進行迴應和確認,這樣更容易讓對方覺得你願意理解。
3. 事實(Truth):即便有時候邊緣型狀態者不願接受現實,但身邊的人必須更加尊重事實,不可為了遷就對方而故意扭曲和改變事實。在描述事實時,不要用糾正式的強勢態度,要溫和而理性地告訴對方,保持自己的邊界(Kreisman & Straus,2010)。
從長遠來看,用事實來為自己和對方劃定相對清晰的邊界,是至關重要的,而溺愛和躲避或許能帶來一時的緩和,但容易走向責任不清的結局,讓關係變得更加複雜 (Lachkar,2011)。當然,如果自己或身邊的人表現出嚴重的邊緣型狀態,可以尋求專業性的支援。
和邊緣型打交道很難,但其實又很容易。ta們會誘惑你做出很多破格的舉動,似乎你被誘惑而做出的破格之舉是他們想要的——在當時他們可能也覺得自己強烈的想要。但在ta們的內心深處,ta們需要的是嚴明的紀律,是對方不受誘惑、也不去攻擊。一個面對ta們時能夠堅守原則、嚴格自律,同時對ta們溫柔以待、心懷慈悲的人,可以渡ta們苦海回頭
-
5 # 心湖有聲
一般人的人態,不喜歡去接近和觸碰討厭自己的人!但人都是有惻隱之心,看到別人不開心,這種不開心的氣場傳遞給你,你也會不開心!這個時候彆著急走開,觀察一下她為什麼不開心,如果是一如往常的矯情,就可以走開不理!但如果是她家裡出了大事,比如親人生病而不開心,說明她還是一個孝順的人,這時你不動聲色走過去遞一張紙巾,再輕輕拍一下她的肩然後走開,既安慰了別人又給自己留有尊嚴!
-
6 # 二丙
當看到討厭自己的人,一定要微笑,用你的愛去化解對方的心中的厭惡感,每個人都有喜歡討厭的人,但是這種情緒不是固定的,是可以轉換的,你要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別人對你自己的看法。這樣你的人緣會越來越好,工作越來越順利!
當看到別人不開心,儘管他討厭你,你也要寬慰他,也一定要微笑,也可以大笑,也可以是嘲笑!他不開心是負情緒,所以你要用正能量去感化他,笑,大聲的笑出來,讓他感受一下笑得魅力,讓他感染到。我的朋友這是全網最真誠的建議,願老天保護你,阿們!
-
7 # 陌上花開Q
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也是平等的。我們沒必要巴結對方,要求對方對自己好。如果無法改變對方對你的態度,那麼就選擇遠離對方,不要過多的與那個人打交道。
-
8 # 紫柳青煙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你應該看情況。
1.如果對方是你喜歡的,你想要讓Ta高興,就要費點心思去了解Ta生氣的原因,才可以有方向的去開導Ta。
2.如果對方不是你喜歡的人,你要哄Ta,就要有點物質上的支出,也可以陪著Ta。
3.若對方是你討厭的,你可以有禮貌的關心一下。
-
9 # 凡人日記家有二寶
主要是要看你對這個討厭自己的人的態度,如果說你也討厭他,那你去討歡喜不是自討沒趣嗎?也沒有這個動力去做呀。如果說你還是欣賞這個人,可以去做一些暖心的事情,比如一個小零食或是幫忙砌一杯咖啡,以改變他對你的態度,主動去和他聊聊天,嘗試走進他的內心世界!當然會講笑話的,可以講個笑話呀。
-
10 # 一葉小白一
如果你是真的喜歡他就大膽的告訴他,不要害怕拒絕,因為說出來你不但可以不像現在這樣難過,更可以知道他的心意,坦誠相對才是最好的,鼓起勇氣告訴他,你曾經為了他努力過了,過程才是最美的!
回覆列表
世上競還有這種事情。看到討厭自己的人不開心應該是高興才對呀。
難道你還心痛?心中會有不安?這就搞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