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龐日堅
-
2 # 關好走過的門
一個蘋果,果肉壞了,及時切掉壞的,剩下的還是好的,如果連核都壞了,那麼,這個蘋果就真的是壞透了,該扔了。秦始皇不僅是國家的皇帝,更是軍隊的統帥,換而言之,也是國家和軍隊的大腦。秦軍四大主力兵團,長城軍團,嶺南軍團,驪山軍團,關中軍團,其中,兩個主力,長城軍團和嶺南軍團,當時被始皇帝外派。確切來說,驪山還不能算是正規編制的軍團,只能算是囚徒和徭役軍團。最後是這個關中軍團,關中軍團乃是秦軍的核心主力,王牌中的王牌,精英中的精英,負責鎮守咸陽。這四大主力是秦軍的全部武裝力量,之所以秦始皇在時軍隊無敵天下,那是因為上到將軍,下到士兵,都嚴格按照始皇帝的法制來進行,上有良將,下有勇士,糧草軍械都能及時供應,秦國上下政通令達。這才是當時秦軍無敵的根本原因。然而隨著始皇帝駕崩,胡亥這廢物竄得皇位,這一切都變了,變的不僅僅是皇帝換人了,而是整個核都變了,秦始皇留下的那一幫治世能臣,李斯,蒙恬皆遭屠戮,換成了趙高這個有著嚴重心理變態的閹人掌管秦國所有的軍政大事。秦國焉能不敗?
-
3 # 欲雲談史論今
秦二世而亡,這在正常邏輯下是不可思議。
秦國實力雄厚,自秦始皇即位以來,天下諸侯國如摧枯拉朽般紛紛倒下,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秦國是法家思想下的產物,實行依法治國,雖然沒有完全擺脫根深蒂固的周代“親親尚恩”宗法制的影響,但是比起其他六國,秦國“尊賢尚功”的風氣蔚然成風,讓很多出身底層的人有了向上爬的通道;秦國放棄了分封制,改行郡縣制,讓中央集權大大增強,比起孱弱的周王室已不可同日而語,……。
總而言之,從各個方面來看,秦都不應是個短命的王朝。可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僅僅是幾十年的時間,秦帝國天下就分崩離析,這是為什麼?
柳宗元在評價秦滅亡時說,秦之失在於“政治”;蘇洵評價秦時,更進一步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代表了儒家思想對於法家思想的一次間接否定:一味地追求“火爐效應”卻缺乏人文關懷,最終的下場就是激起民變,讓天下人都背叛秦,最終導致了秦帝國的滅亡。
其實,儒家的這種說法,其實也有不恰當之處:要說受法家毒害,秦國老巢關中之地才是受害最深的,為何關中之地的民眾沒先行對“暴秦”群起而攻之呢?
個人覺得,這其中核心的關鍵是“文化不適應症”——秦國的“法制”文化與其他諸侯國“文化”差異性造成。秦滅楚後,當時就流傳著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表面上,這是因為楚國受秦國壓迫最深的必然結果,但實際上,卻深深地反映出來楚國與秦國“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全面走向了法家治國,宗族勢力大大削弱,“尊賢尚功”之風盛行。而楚國,宗族勢力強大,歷史上有名的“若敖”、“鬥氏”、“宵敖”等等宗族勢力,屢次在楚國與楚王形成相抗衡的力量;後來,吳起到楚國,一度想推行法家體系,削弱宗族勢力在楚國的影響,但最終功敗垂成。因而,從文化上而言,秦國法家思想影響得徹底,中央集權程度高;而類似於楚國這樣半吊子法家體系下的國家而言,中央集權程度就弱了很多。對普通人的影響:中央集權程度高的國家,普通人受到的限制就更多;中央集權程度低的國家,普通人受到的限制當然就更少。
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因為秦王的雄才偉略,秦國內部萬眾一心,能集中力量對抗人心不齊的其它諸侯國當然是無往不勝。但是,秦統一天下後,完全將秦國內部的“法制”文化強行向還沒完全接受“法家”文化的六國推,這就產生了文化上的巨大沖突。以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而言,秦國之人在被召集服役之時,難道就不會碰到大雨天氣?為什麼秦華人就沒有聽說有大規模逾期不至的現象?這實際上就說明了秦人長期在法家思想的薰陶下,執行力已經遠超其它諸侯國的普通民眾——這就是根本上的文化差異。
所以,在六國長期文化薰陶之下,六國之人根本就沒有養成“使命必達“的執行力習慣,使得陳勝、吳廣無法按時到達指定地點,為求生存,只能奮起而反秦。
因此,文化上的巨大差異,才是秦命不長久的主要原因。秦不是不抵抗,奈何秦文化的輻射力只能覆蓋關中之地,卻無法在短期內覆蓋到其它六國,所以當六國之人集體起來反抗之時,秦國也無法抵抗了。
-
4 # SouthSun
秦始皇讓蒙恬率30萬軍隊北擊匈奴,又讓趙佗率50萬軍隊南下徵百越,這幾乎是秦朝所有的軍隊,而且都在邊境,秦始皇死後,扶蘇和蒙恬也被害死,秦軍失去了最核心的統帥和政治領導人,打仗也不再像之前那樣拼命了,沒有蒙恬的30軍隊和南下的50萬軍隊,秦朝國內剩餘的軍隊掀不起腥風血雨。
回覆列表
雄才大略的始皇帝是秦帝國的大腦中樞,秦軍強大的精神所在。昏庸的秦二世與權臣趙高則是帝國的掘墓人。駐守北方長城蒙恬(被害)軍團三十萬人與南征百越趙陀軍團五十萬人看到秦帝國已經是大廈將傾,不願南下及北上救主。後北方軍團在王離帶領下回援但已是無法挽回敗局,南下軍團趙陀下令封死道路不準幾十萬軍隊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