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來現實

    二戰中,日本之所以發動偷襲珍珠港戰役,很大部分的原因在於“生活所迫”,要知道日本就是一個資源小國,本身資源就很匱乏。日本之所以發動戰爭,也是為了掠奪更多的物資用於發展,進而稱霸亞洲。

    其國內強大的軍事基礎已經不可避免地讓日本走上了軍事擴張的道路,而發動戰爭自然就需要石油的支援,否則飛機、大炮、坦克如何運轉起來?把戰爭進行下去、以戰養戰無疑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早期的日本雖然佔領東北三省,可是並沒有發現油田。

    首先就是專業裝置的欠缺,就說遼河油田六千米才能出油的井,日本的機器只能挖到兩三千米。然後匆忙得出結論——這個地方沒有油,咱們可以撤了,結果新中國後來就挖到了。

    還有當時的日本勘察團隊所掌握的專業理論不足,他們只相信曾經有海洋存在的地方才可能出現石油,因為石油主要是海洋生物經高溫演化而來的,日本學者當時對這一學說深信不疑。即使當年的大慶油田只需要挖到一千米深,日軍也沒有采取行動。就連飛機高空偵測到附近有油田活動的跡象日軍也是不為所動,深信專家一定是對的,冥頑不化。

    找來找去,日本在中國壓根沒有發現油田,而他們三個月佔領中國的計劃又遇到國民政府強烈抵抗,全面破產。石油資源緊缺的日本只能動起歪腦筋,既然中國沒有石油,那日本的眼光只能放在海外市場。而海外石油產量最多的無非也就蘇聯和東南亞。

    面對石油資源這兩種選項,日軍內部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是北上碰蘇聯,一種是南下磕英美,最終還是北上派暫時佔據了上風。

    但是經過諾門坎戰役之後,日軍徹底老實了,絲毫不提再次進犯的事情。這就給了南下派機會,而東南亞是美英的地盤。在東南亞開油田無疑是動了他們的蛋糕,這手伸得太長了就可能被剁。但是看看自己的盟軍德國在歐洲戰場殺個好不威風,英國自顧不暇,應該是沒空理會日本,現在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美國了。

    在太平洋戰場沒有開啟前,日軍的石油資源主要來自於美國、英國、荷蘭所控制的東南亞地區。隨著日軍對東南亞的蠢蠢欲動,美軍考慮再三後終於透過中立法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這一做法被各國紛紛效尤。而日本現有的石油儲存量只夠維持一年半的戰爭機器。

    這逼得日本只能鋌而走險,日本當然知道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厲害。要讓日本和它正面掰腕子,日本肯定明白是不行的,而且日本也沒打算和他們正面長期去剛,而是在策劃一場偷襲。讓間諜找各種藉口偵測繪製珍珠港的佈防圖,以及標出重要軍事建築、母艦的位置,妄圖透過偷襲將他們一舉摧毀。

    雖然美國擁有強大的生產能力,能夠將大量物資轉化為戰鬥力可也是需要時間的。山本五十六堅信只要打垮了美軍的太平洋艦隊,那麼有半年的時間日本可以在太平洋上為非作歹,只要在這半年內將美國逼迫到談判桌前,以打促談,那麼一切都是值得的。

    為了成功的偷襲珍珠港,山本五十六做出了一系列戰術安排。日本政府為了配合演戲,故意在國際上釋放大量假和平的煙霧彈,就在偷襲的前一天還派日本代表團訪問美國,就是不想引起美國的懷疑。

    第二天,日本以二十九架飛機的代價炸沉了美軍四艘戰列艦、兩艘驅逐艦、幾百架飛機,同時造成大約4000美軍士兵傷亡。至此,美國宣佈加入二戰。

    雖然這次偷襲日軍獲得了完完全全的勝利,可是卻在戰略層次上失敗了。美國這臺戰爭機器的加入,讓不少盟國看到了希望,蔣氏領銜的國民政府即是其中之一。

  • 2 # 小約翰

    其實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不得已的因素,也有日本的嚴重戰略誤判。

    德國歐洲取勝,日本受到鼓舞,東條、山本豪賭。

    希特勒發動二戰初期,形勢一片大好,可以說是節節勝利。德軍完勝荷蘭,逼迫法國投降,把英國打得抬不起頭。

    德軍在東線戰場也勢如破竹,蘇聯人屢戰屢敗,損兵折將,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

    這樣的形勢讓日本高層既受到鼓舞,又有點不甘心。日本國內民眾情緒高漲,認為日本不甩來膀子大幹一場,就趕不上二路汽車了。

    在此情況下,日本陸軍摩拳擦掌、殺氣騰騰,這種情緒深深感染了日本海軍,也感染了聯合艦隊的指揮官山本五十六,他制定計劃後,揚言如果不批准,自己就辭職。

    1941年11月18日,日本新內閣正式成立,被稱為“刺刀”的好戰分子東條英機上臺,當時他還身兼陸相、內相,此後又兼職軍需相,大權在握,鷹派得勢,為對美髮動戰爭掃清了全部障礙。

    其實早在七月份,日本內閣已經最終商討確定了《適應形勢變化的帝國國策綱要》,準備為"南進"不惜與英美開戰。

    美國製裁日本,日本狗急跳牆。

    法國政府投降德國後,維希政府無暇顧及海外殖民地,日本乘虛而入,在1940年入侵法屬印度支那,把法國殖民地照單全收,而且在那裡建立了空軍基地,日本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他們下一步一定以此為基地打擊中國軍隊,而且還會以此為跳板,一舉侵佔菲律賓、新加坡等國。

    這樣一來,早就對日本高度警惕的美華人不答應了,他們在日本入侵印支三國不久就啟動了對日本的石油禁運。

    同時被禁運的,還有飛機燃料、重要的軍工裝置和機械工具。

    除此之外,還有鋼、鐵銅等戰略物資。

    這樣一來,日本戰爭機器所需石油的七成半被切斷,飛機不能飛,彈可不能跑,艦艇不能行。

    美國還有一條最狠的一招,就是凍結日本在美國的一切資產。

    這樣一來,美華人等於是釜底抽薪,把日本逼到了牆角。

    三、美國製裁日本、援助中國,日美翻臉終開戰。

    美國要僅僅是制裁還好說,而且還拉偏架,在制裁日本的同時,加緊了的中國抗日軍隊的援助。

    1941年,美國不僅停止了對日本的所有軍需物資貿易,還轉而向中國正面戰場提供貸款和軍事援助,有名的滇緬公路也是這時候打通的。

    1941年一年間,美國政府向中國政府提供了兩筆9000萬美元援助,其中包括大量軍用器材和武器彈藥。4月,羅斯福簽署命令,批准美國退役軍人可以加入陳納德組建的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即大名鼎鼎的“飛虎隊”以幫助中國空軍同日軍作戰。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先後將價值約計5.2億美元的兵器、飛機、坦克、車輛、船舶等軍用裝備運往中國,支援了中國跟日本對著幹。

    日本軍人雖然狂妄,也明白跟美國開戰要冒極大的風險。因此他們決定先禮後兵,派外交官跟美國政府談判,要求美國取消禁運,解凍被凍結的日本在美資產。

    其實直到日本開始動手襲擊珍珠港之前,美日談判還在進行。一方面是日本為了麻痺美國,一方面日本也真不想跟美國開戰,如果有可能何談解決問題的話。

    在美日談判過程中,日本準備了AB兩個方案。美日開戰前最後一次談判,或者說日本的最後一次外交努力在12月7日進行。

    日本駐美國大使野村吉三郎向美國國務卿赫爾遞交了A方案,赫爾代表美國政府拒絕這個方案。

    接著日本方面又提交了B方案,赫爾於在12月26日回話了,說此路也不通。

    最後日本外交官問赫爾,究竟要日本怎麼做?

    赫爾說:一、日本馬上跟中國荷蘭(因為臺灣在荷蘭控制之下。)締結不侵犯條約。

    二、日本馬上從中國和法屬印度支那撤出一切海陸空軍和警察力量;停止對汪精衛政府的承認。

    三、日本馬上退出《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

    美國提出的三條,任何一條都比禁運還厲害,等於讓日本前功盡棄,東條英機和山本萬萬不能接受,所以只有打了。

    12月30日,日本政府透過駐德大使向希特勒傳遞了即將同美國開戰訊息。事實上,就美國提出三條的26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海上編隊就已經出發了。

  • 3 # 度度狼gg

    到1941年6月,雖然進行了一定擴編的美國軍隊,也只有140餘萬陸軍部隊和30餘萬海軍,所有艦隻加一起才345艘(大西洋還佔去半數以上),總之就這麼點兵力。而日本已擁兵300餘萬(陸軍240萬),並且都具備了相當的實戰經驗,你若是東條英機,敢不敢打這一仗?逼急眼了八成會開幹。

    (首相東條英機)

    所以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真的是迫不得已和戰略短視兼而有之,並不完全是瘋狂之舉。我們常評價舊日本軍隊喜歡“賭國運”,可是賭博總得也有本錢吧?在以“東條上等兵”為首的主戰派看來,日本當時是具備一定賭本的,可以在牌桌上搞一搞,否則必敗的戰爭,沒有哪個人會去發動。

    所謂的“迫不得已”,是因為侵華日軍在1940年武裝進入越南北部之後,引起了美國政府的極大警惕,忽然發現小日本沒有按他們的希望北上跟蘇聯較勁,卻有南下太平洋地區的徵候。而這裡是美英傳統勢力範圍和亞洲的殖民中心,是決計不能讓日本人染指的,於是美國一改之前的綏靖政策,對日態度趨向強硬。

    (陸軍大臣東條英機)

    那麼日本人為什麼著急進入越南呢?餓的,日本當時每年要進口900萬石以上的大米,這也是國內最基本的需求量,其中的大部分來自於法屬的印度支那國家(越、柬、老)和泰國。當美國宣佈對日本實施部分戰略物資禁運時,這些國家予以了積極響應,先後兩次宣佈將大米出口量減少一半,達到了原來四分之一的規模,天天吃大米的日本人哪裡受得了呢?

    而隨著全面禁運的即將到來,日本更將失去廢鋼鐵、石油和東南亞的橡膠輸入,還包括戰略金屬鎳、錫、原料糖漿、棕櫚油和椰子油登等,這都是製造軍工產品所必須的東西,不一一介紹。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沒有這些戰略物資則根本不能支撐和維持戰爭,而美國的態度又如此咄咄逼人,日本人深感其辱,遂有開戰之心:“以毅然決然的態度走向積極作戰”(日本檔案語)。

    (聯合艦隊山本五十六)

    最迫切的當然還是石油,日本攢了20多年才積累了600萬噸的石油儲備,自己本土每年挖出來的不足10萬噸,在中國佔領區又沒挖著。而日本陸海軍光日均“待命”消耗就是12000噸,如有大規模作戰行動則倍之或幾倍之。所以這麼點儲備用不了一年就得用光,如果再得不到進口,日本陸海軍將直接喪失戰鬥力,這是日本人承受不起的。

    所以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日本政府硬著頭皮低下腦袋開始跟美國談判,力爭能勸說美國回心轉意。然而美方的條件卻非常苛刻,其中一條是必須從中國全部撤軍,這就意味著日本花了幾十億元軍費、死了幾十萬鬼子打出來的成果,將全部付之東流。當時的日本國策,已經被軍部所綁架而暴走,尤以陸軍勢力最大,讓他們吐出來東北、華北、華東等富庶之地,沒有一丁點可能,而從陸相當上首相的東條,自然一屁股坐在陸軍的立場上。

    (日軍進入越南)

    說到“戰略短視”,是因為被石原譏為上等兵的東條確實沒什麼好的戰略眼光,他和軍部一幫子當權派有三個戰略誤判,第一是德國在歐洲必然取得全面勝利,美華人的重心不可能轉移到亞洲來,心有餘而力不足。第二是美國的戰爭潛力雖然巨大,但是海軍航母等艦船建造週期較長,短時間內美國海軍對日構不成壓倒性優勢,如果偷襲珍珠港成功,這個程序還會大大延長。

    最關鍵的是第三條,日本人並非要攻佔什麼美國本土,而是要“以打促和”。日本人估計一旦攫取到太平洋地區的資源,特別是佔領荷屬東印度群島後,日本可以掠奪大量的大米和每月至少30萬噸的石油,其他還包括6000噸鎳、1200噸錫、17000噸橡膠、植物油13000噸等等(均為每月),那麼日本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將大大增強,一年以後,美華人就會主動求和,承認日本在亞洲的既得利益。

    (偷襲珍珠港)

    所以日本軍部預計用五個月時間“速戰速決”,佔領東太平洋所有需要霸佔的地盤,而美軍距離遙遠調動不易,很難在短時間內對日軍形成反擊,那就木已成舟了。附帶的好處是,如果美國喪失了在太平洋的存在,則重慶政府也將因為失去援助而投降,如此一攬子解決了所有問題,日本人何樂而不為?於是東條上奏:“為了開啟目前危局,爭取生存和獨立,帝國已經到了不得不跟美英荷開戰的地步了”!

    實際上,羅斯福在宣佈石油禁運後已經預料到了,美日的最終結果一定是戰爭,但是為了爭取備戰時間,也覺得開出的條件太過苛刻,容易讓日本人鋌而走險,因此1941年11月底前後,國務卿赫爾曾試圖降低在談判中的要價,避免過分刺激大小鬼子們。可是已經晚了,就在這個月底日軍大本營(內閣和軍部聯席)已經得到裕仁的開戰批准,聯合艦隊升火出動,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 4 # 陶式防務評論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純粹的騎虎難下,索性賭一賭國運。如果日本不和美國、荷蘭、英國開戰,那就要準備向中國單獨投降了。

    在1941年的時候,日本經濟已經基本瀕臨破產,無論是戰爭開支還是戰略物資存量,基本都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首先石油儲備只剩200萬噸,看上去好像還挺多,但實際上只夠聯合艦隊所有軍艦開幾次而已。這還沒考慮到戰鬥機、轟炸機和坦克的消耗。

    其次,日本的軍費開支早已經突破經濟承受上限,完全依靠壓榨國民收入來強行運作。如果繼續把侵華戰爭推行下去,日本國內的通貨膨脹將不可抑制,同時很多工業的執行也將難以為繼。

    這樣下去,日本的戰爭機器水準將全面下降,武器水平和軍隊素質很可能降低到凱申物流那麼低,炮彈子彈全面短缺,飛機坦克都沒有。到時候,侵華戰爭就會變成大笑話,說不定真的會讓凱申物流反推回去。

    即使不被中國打敗,日本建設幾十年的海軍和陸軍,也會由於長期缺乏裝備更新,失去爭霸世界的能力。這才是日本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日本好戰的本性是不可改變的。除非日本徹底放棄對外侵略,放棄爭霸世界的野心,雖然現在看是正確道路,但那個時代的日本是沒有這種智慧的。

  • 5 # 薩沙

    戰略上的短視,而不是不得已為之。

    珍珠港之前,日本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被盟國石油禁運。

    誰都知道,石油是軍事工業的血液。

    如果石油斷絕,日本強大的軍事機器就會完蛋。

    後來大和號因缺乏足夠的燃料,只攜帶單程燃油,準備衝到沖繩擱淺後作為固定炮臺使用。

    到1930年,日本的石油生產情況是:北海道出產了7500噸,臺灣生產3.2萬噸,北樺太石油租借地生產19.3萬噸,本州當年的石油產量是22.6萬噸,合計為45.9萬噸。

    日本後來佔領的東北撫順油田,因加工技術不足,導致石油不能用於軍艦等使用。

    而日本的戰爭機器很龐大,包括強大的聯合艦隊。

    保守估計,日本每年需要高達500萬噸石油。

    而世界上的大型油田不多,高加索油田掌握在蘇聯手中,羅馬尼亞、匈牙利油田掌握在德國手中,中東油田掌握在英國手中,墨西哥和美國的油田則是美國控制。

    以上這些油田日本就算武力攻打,也很難佔領,因為太遠了。

    相比起來,日本可能控制的,就是今天印尼大油田,這是荷蘭人控制。

    婆羅洲年石油產量673.6萬噸,超過日本每年的需要。

    而日本被石油禁運以後,全國儲備(包括佔領區)僅為800萬噸,最多堅持2年左右時間,隨後日本石油供應就會崩潰,軍隊癱瘓。

    這種情況下,日本兩個選擇:

    第一,服軟。

    當時美國要求日本必須從中南半島(越南)以及中國大陸地區撤軍(並沒有提到臺灣)。

    就今天看來,這個要求已經很有餘地,日本由此至少還保住了北韓、臺灣,還可以避免戰爭。

    但在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熱情高漲的時代,絕對沒有一個政府甚至天皇本人,可能同意這個要求。

    當時日本政府將民眾情緒煽動到極點,民眾認為日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可以輕易征服世界,只能前進不能後退。

    況且,從1931年日本侵華以來,到1941年底,長達10年時間日本除了花費鉅額軍費,還有接近百萬的軍人傷亡。

    這種情況下,日本民眾不可能允許撤軍。

    況且,如果這次讓步以後,盟國可能繼續加碼,要求進而推出北韓,至少退出臺灣,這是日本人不願意看到的。

    這就像某大師打擂臺一樣,平時自吹自己的武功天下無敵,吹得太牛逼了,徒弟們深信不疑,安排了同格鬥高手的比賽。

    大師雖然知道自己不能打,但牛逼已經吹到這個份上,想要不打也不行了,只能硬著頭皮上,最終被打殘。

    第二,硬頂。

    人如果不願意接受現實,就會幻象一些不可能成功的東西。

    如果日本不願意服軟,就只能拼死一搏。

    當時法國投降,荷蘭本土被德軍佔領,英國疲於在歐洲和德軍開戰,一度差點亡國,蘇聯被德軍閃電戰殺得落花流水,瞬間損失幾百萬大軍。

    這些列強艘不足為患,唯一的強敵就是美國。

    不過,當時美軍尚且沒有大規模擴軍備戰,太平洋艦隊實力頂多比聯合艦隊略強。

    尤其是航母作戰能力,日本和美國基本旗鼓相當。

    所以如果珍珠港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再進而佔領東南亞、太平洋島嶼,可能迫使美國主動服軟談判,將大塊地盤讓給日本控制。

    同時,日本還可以搶奪印尼大油田,解決石油匱乏的嚴重問題。

    然而,這前提是人家願意服軟。

    但美國憑什麼服軟?人家一個可以打你好幾個,服軟個錘子啊。

    山本五十六在美國擔任過多年的武官,對美國非常瞭解。

    他在珍珠港之前,全力阻止同美國開戰,認為這是自殺行為。

    他說過一句名言:美國工廠的煙囪,比我老家長岡森林的樹木還要多。

  • 6 # 月林6491

    謝邀!是不得而已為之。因日本意圖是南下東南亞地區去掠奪石油丶糧食和財物,途中必經美國的珍珠港透過。那麼,日本明知搶到手裡各種貨物,美國是肯定給他日本全扣下,只要你曰本能搶多少我老美就扣你日本多少。這可真乃是添不滿的坑啊。怎麼辦?日本的軍師山本五十六獻出偷襲珍珠港妙計,得到日本天皇許可知點頭同意。於是就來個先下手為強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可說這是明知是捅了馬蜂窩也得下注賭它一把,結果神請來了可沒有送回去,還是以戰敗國之名告終,還得由美國控制到現在。總之,二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得已而為之也…。

  • 7 # 填哥嗑歷史

    既非戰略短視,也不是不得已而為之。

    二戰中,偷襲珍珠港是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

    1941年12月,日本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率領的六艘航空母艦,兩艘戰列艦、三艘巡洋艦、十一艘驅逐艦和三艘潛艇、八艘油輪離開母港,風塵補補趕往珍珠港。在多天的無線電靜默後,於7日到達珍珠港。對美國在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狂轟濫炸。

    共擊沉戰略艦4艘,擊傷戰略艦3艘,擊沉巡洋艦。驅逐艦各三艘,188架飛機被擊毀,,炸死美國海軍2,403人, 近2000人受傷。舉世震驚。

    12月8日,羅斯福總統對全國發表激勵人心的講話,表示:“我要求國會宣佈: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發動無端的、卑鄙的進攻時起,美國和日本帝國之間已處於戰爭狀態。”美日之間開始了長達四年的太平洋戰爭。

    那麼,日本為什麼在中國戰場吃緊的時候,突然進攻美國的珍珠港,把實力強大的美國拖入戰爭之中呢?

    是戰略短視嗎?還是不得已而為之?

    都不是。

    這是日本作為戰爭賭徒的表現。它在賭。美國會因為受到打擊而屈服。

    為什麼這不是戰略短視呢?

    因為日本手裡的牌不多了。

    首先,戰爭要消耗大量的資源。日本耗不起了。

    持續多年的中日戰爭,消耗了日本大量的資源。而日本是一個資源小國,國內各種資源奇缺。特別是煤,鐵和石油。煤可以從中國掠奪。但是鐵礦和石油,當時的中國也奇缺。

    而美國,則向日本提供大量的廢鐵和石油。

    但是,隨著日本的野心越來越大,美國也收緊了對日本的資源供應。1940年,西歐淪陷。日本趁機佔領越南。把觸角伸到東南亞,這是美國所不允許的。於是,在1941年,美國切斷了對日本的資源供應。如果沒有石油供應,日本的戰爭機器將被迫停止。

    而東南亞地區有大量的石油,煤、橡膠等資源。但是東南亞也有美軍的殖民地——菲律賓。並且還有美國的準盟友——英法荷等國的殖民地。日本要佔領東南亞,必須與這些國家開戰。這是毫無懸念的。

    其次,即使日本不主動進攻美國,美國也準備進攻日本了。

    眾所周知。美國擅長讓別人打個你死我活。在戰爭中大發戰爭財。然後戰爭快接近尾聲的時候,突然宣戰,獲取戰爭的勝利果實。一戰的時候美國就是這麼幹的。

    而這個時候,德蘇之間打的不可開交,日本被戰爭拖了四年。雖然戰爭還沒有分出勝負。但是法西斯國家已經現出疲態了。並且,日本的行為已經侵犯到美國的利益了,所以,美國已經準備對日作戰了。即使日本不轟炸珍珠港,美日之間的戰爭也不可避免。

    與其被美國打,還不如先下手為強,幹掉美國海軍。

    那麼,日本轟炸珍珠港,是不是走投無路,不得已而為之呢?

    在日本看來,是的。

    但是,在小甜甜看來,走投無路這個成語不是用在罪大惡極的侵略者的身上的。因為他們還有一條正確的道路:投降。

    既然還有另外的道路,就不能說是不得已而為之了。而是他們自己找死了。

    其實,日本是在賭,賭美國會因為損失慘重而與日本妥協。

    日本有這樣的一種表現,是因為他在之前的兩場有關國運的賭博中,都取得勝利了。

    第一場,是中日甲午戰爭。外強中乾的清帝國在日本的進攻下屈膝投降。賠款2億兩白銀。

    第二場,是日俄戰爭,也是外強中乾的沙俄帝國在日本的進攻下被迫妥協,割讓一些土地和利益。

    而這一場,日本錯了。羅斯福不是慈禧,美國,不會屈服!而同樣的,日本也低估了當時的中國,中國政府,也同樣不會屈服!

  • 8 # 國平軍史

    日軍偷襲珍珠港以前,由於擴大了對華戰爭,觸及了美英等西方勢力在華利益,美英已經開始對日本實施了非常嚴厲的制裁。

    其中,禁止石油化工產品、橡膠等戰略物資的對日輸出,此時日本石油儲備只夠海軍聯合艦隊半年之需求,讓皇室和軍政府急火攻心,似熱窩上的螞蟻,急於改變對日本不利的態勢。由於日本陸軍在蘇蒙邊境諾門坎作戰中,面對蘇蒙軍隊機械化集團的強大沖擊,關東軍幾乎折損了精銳的第23師團,因此,被打怕的陸軍無奈放棄了“北進計劃”,轉而同意死對頭海軍的“南下計劃”。南下佔領南洋,奪取石油、橡膠、錫鉛等戰爭資源,實現以戰養戰的目的,將美英荷等西方勢力趕出東南亞,以達成大東亞日本主導的局面。

    同時南下是和偷襲美海軍太平洋艦隊是同步進行的,聯合艦隊的意圖是徹底摧毀包括三艘航空母艦在內的美海軍整個太平洋艦隊,在北美偏安一隅,不願參戰的美國,會和日本簽署停戰協議,將亞太地區拱手讓給日本。但人算不如天算,美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三艘主力航空母艦都不在夏威夷軍港內,美國並未與日本簽署停戰協議,而是馬上對日宣戰。

    隨即,中國跟進對日本宣戰,成為對日作戰的同盟國,美國強大的戰爭機器一旦轉動,以其遠超日本的綜合國力,將對外源源不斷地輸送戰爭物資和龐大的兵力,日本戰敗就只是個時間問題了。實施南下計劃和偷襲珍珠港以前,日軍與蘇軍交戰失敗,給陸軍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陸軍就膽怯了,不願也不敢響應希特勒的請求,北上進攻西伯利亞,讓蘇軍陷入兩面戰爭的不利態勢。

    在中國戰場上,由於全民奮起抗戰,日本徵服中國的夢想破滅,兩百餘萬陸軍被拖在中國戰場不能脫身,且每天都在不斷損兵折將。此時,美英等西方國家的嚴厲制裁,掐住了日軍戰爭物資的來源,在北進和南下作戰上,兩選一的日本只得選擇南下戰略,同時發動了珍珠港戰役。

    現在,回顧頭來看,通過歷歷在目的歷史事件,日本的南下戰略,站在日本的角度無疑是正確的,兩害相權取其輕,冒然北進對陸軍來說難度非常大,偷襲珍珠港絕非戰略短視,對日本具備重大的戰略意義,儘管不得已而為之。只不過由於美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三艘航母不在軍港,從而免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毀滅性打擊,太平洋艦隊開始重整旗鼓,打撈修復沉沒受損的戰列艦,半年以後就具備了與日海軍死戰的資本。

    如果當時三艘主力艦隊航空母艦在珍珠港內被摧毀,那麼,美海軍就將徹底退出亞洲太平洋地區,歷史就有可能改寫了。

  • 9 # 冬雨AK

    我們後世評價日本偷襲珍珠港,大多評價其愚蠢(當然也確實是愚蠢),它直接把世界第一強國拉入二戰,據說希特勒聽聞此訊息氣的破口大罵!日本在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後,戰線日益拉長,佔用了大量的兵員物資,日本本身就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國,石油 橡膠等戰略物資都是由南亞 東南亞進口,而此時美國為了懲治日本的侵華戰爭,對日本開戰石油禁運,英國 荷蘭等國也追隨美國對日本資產進行凍結制裁。日本戰略物資儲備告急!

    此前日本大本營就有“北上”和“南下”的戰略分歧,但經過諾門坎失敗和石油禁運之後,日本選擇了南下戰略,就是要到南亞東南亞去搶佔美國 英國的殖民地,進而搶佔礦產、石油和橡膠資源,但也就意味著和美英等國的徹底決裂,戰爭不可避免。

    此時的日本聯合艦隊山本五十六很清楚日本和美國之間的國力差距,和美國全面開戰是絕對沒有獲勝的可能的,唯有一戰全殲美國太平洋艦隊,使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暫時沒有力量和日本聯合艦隊相抗衡,進而迫使美國主動求和退出二戰。作為賭徒的山本五十六制定了詳細的偷襲美軍太平洋艦隊駐地珍珠港的計劃,於是就有了1941年12月7日清晨的偷襲珍珠港

    所以,偷襲珍珠港是日本戰略選擇上的必要行動!

  • 10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對於日本發動珍珠港襲擊,我覺得是不得已而為之。其實是日本不得已才偷襲珍珠港,尋求一戰解決太平洋艦隊。是逼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在當時,日本雖然在亞洲如魚得水,如日中天,那也只是外強中乾,其實日本國內深陷其中中國戰爭而無法自拔,日本狂妄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結果預想超的太多。大量的戰爭資源需要從國內抽調到中國。日本是一個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你覺得日本還能挺多久?

    其實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立於德國閃擊蘇聯的基礎上的,在當時,日本軍部高層還為此探討,是北上還是南下做了深刻的報告調研,結果則是南下,因為北上的話,只會讓自己自討苦吃,更會增加國內的壓力(諾門罕戰役就是最好的證明)一點好處都撈不到 ,反而南下是最好的選擇,可是南下,東南亞一直有英美利益,如果日本南下美國肯定不會不管,於是日本高層提出不如先下手為強,以絕後患。一舉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可惜日本太小瞧美國了,讓自己吃大虧,所以日本直接一條路走到黑,餓死也是死,撐死也是死,還不如趁美國沒緩過來勁,把東南亞資源全進自己嘴裡,讓自己舒坦舒坦。

    我超級寵粉的~

  • 11 # 血祭軍鑑

    對於日本發動珍珠港襲擊,我覺得是不得已而為之。其實是日本不得已才偷襲珍珠港,尋求一戰解決太平洋艦隊。是逼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在當時,日本雖然在亞洲如魚得水,如日中天,那也只是外強中乾,其實日本國內深陷其中中國戰爭而無法自拔,日本狂妄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結果預想超的太多。大量的戰爭資源需要從國內抽調到中國。日本是一個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你覺得日本還能挺多久?日本是法西斯陣營的國家,已英國為首的國家也對日本發起了封鎖 ,日本的石油.鋼鐵,糧食,無法從美國等國進口!日本作為戰爭賭徒,它在賭,美國會因為受到打擊而屈服。東南亞一直有英美利益,如果日本南下美國肯定不會不管,於是日本高層提出不如先下手為強,以絕後患,既可以一舉殲滅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主要軍事力量,又可以最短時間內,得到東南亞重要的戰略物資:橡膠與石油。可惜日本太小瞧美國了,讓自己吃大虧,所以日本直接一條路走到黑,餓死也是死,撐死也是死,還不如趁美國沒緩過來勁,把東南亞資源全進自己嘴裡,讓自己舒坦舒坦。

  • 12 # 狼君歷史

    日本偷襲珍珠港,既沒有戰略上的短視,也沒有不得已而為之。只是一個瘋狂的法西斯國家,為了更好地侵略而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就像一頭猛獸,即使吃飽了也要殺死在自己面前經過的動物。而彼時的日本,可不僅僅是一隻猛獸,而是一支貪婪的饕餮。

    日本為什麼要對美國宣戰,原因很簡單,為了資源。一組資料,簡單看一下日本對美國資源的依賴程度。1937年,美國對日出口約為2.89億美元,其中石油、精煉油、廢鋼鐵和原棉這四種戰略性資源就佔了出口額的一半,達到了1.42億美元。而日本對美國的石油依賴程度更高,從美國進口的石油,1937年佔日本石油需求總量的80%,1938年達到了85%。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它為什麼總是對外發動侵略戰爭,就是為了獲得土地,使自己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而在1939年,日本的侵略勢力不斷地膨脹,不僅強佔大半個中國,還染指東南亞。1939年7月26日,美國宣佈廢除《美日通商及航海條約》,警告日本如果再不收斂將對日本進行嚴厲的經濟制裁。

    但日本並未收斂,不斷向印度支那和荷屬東印度擴張,1940年9月24日,日本進入印度支那北部。25日,美國宣佈向中國提供一筆2500萬美元貸款;26日,美國頒佈命令宣佈對日本實施鋼鐵禁運。鋼鐵禁運沒有令日本停止侵略的腳步,反而將其視為美國的挑釁,隨後日本南進策略呼聲漸長。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日本再無北顧之憂,7月2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與美英開戰,爭奪印度支那。7月24日,日本佔領印度支那南部,26日,美國宣佈凍結日本全部在美資產,緊接著英國跟隨美國採取同樣措施。28日,美國宣佈廢除1940年11月與日本簽署的石油協定,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

    美英荷等國形成對日本的全面貿易禁運,並沒有使日本清醒頭腦,停止錯誤的侵略行為,反而更加瘋狂,與美國開戰。試圖透過一舉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使美國屈服,回到談判桌達成一份利於自己侵略行為的協議,試圖保留自己靠武裝侵略獲得的非法利益。這可不是短視的行為,日本為此專門制定了《適應形勢變化的帝國國策綱要》。

    有人認為,是美國對日本的經濟制裁和石油禁運,是日本面臨戰爭崩潰的絕境,為了維持戰爭,不得已向美國開戰,日本是不得已而為之。其實不然,日本發動侵略戰爭,首先就是非正義的行為,美國製裁日本,對日本實行禁運,是支援被侵略國家堅持抗戰的正義手段,是正義的。

    日本為了維持非正義的戰爭行為,獲得維護戰爭進行的戰略資源,向一個國家開戰,就不存在什麼不得已而為之,肯定是蓄謀好的,沒有什麼不得已而為之。日本應該透過國際對它的制裁,明白自己在國際上的處境,放棄侵略行為,而不是向著一切不支援自己侵略性為的國家開戰。

    就像現在日本的一些電影,往往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是在美國的逼迫下才發動戰爭的,簡直是無恥至極。

  • 13 # 詩涵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二戰的整個過程裡,發生了很多可以稱之為“奠基”的戰役,“珍珠港事件”是發生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和美軍之間的戰爭,此次戰役絕對是軸心國加速覆滅的奠基之戰!

    1940年,隨著戰爭的深入,感覺到威脅的美國對日本進行了石油封鎖,面對石油資源庫存不足的情況,限於自身地理位置和資源貧乏的日本,在內閣以及天皇的催促下,參謀部急需制定一份新的作戰計劃,以促使日本可以擺脫在石油資源上對美國的依賴,被人卡著脖子的命運對於當下的日本來說,關乎存亡!

    但是隨著計劃的制定工作開始展開,日本陸軍和海軍就進攻方向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陸軍主張北上,進攻蘇聯,獲取西伯利亞地區的石油資源,海軍則主張南下掌控太平洋,配合陸軍佔領整個東南亞,完成對中國的包圍以及盟國的物資援助!在經過長達近一年的爭吵和討論中,最終日本內閣決定採取折中方案:

    1、由關東軍以偽滿洲國的名義挑起對蘇聯外線軍事基地蒙古的戰爭,以此試探蘇聯的抵抗決心!鑑於日軍在以往與蘇聯戰鬥的情況來看,日軍還是報了很大的信心!

    2、由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美軍的珍珠港軍事基地,摧毀美軍在太平洋的海上力量,讓日軍得到太平洋的指揮權,哪怕是短暫的控制權,配合派遣軍奪取東南亞,可以快速的逼迫中國投降,並且兵鋒直指印度,完成軸心國大會師!

    以上兩種方案,都決定了日本人在接下來戰爭中是否擁有主導地位!

    首先,日軍在關東軍警備巡邏的部隊率先向蒙古發起了試探性進攻,得到訊息的蘇聯此刻的內心也許是崩潰的,面對德國的長驅直入,如果後門進了日本這隻餓狼,對於蘇聯來說,絕對是絕望的。意識到問題嚴重的蘇聯可謂是拼了老命了,由朱可夫率領的部隊積極開赴前線,集全國的物資和鐵路運輸,支援蒙古。這也是兩個國家一直沒有開展的原因所在!經過艱苦的抵抗,日本在試探出蘇聯的態度以後,主動撤離了戰場,而蘇聯則以慘勝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史稱“諾門坎戰役”!

    對於陸軍的失敗,一向關係不合的海軍在輕蔑和嘲諷之餘,立即實行了策劃一年之久的計劃,由航空母艦和微潛艇為主要作戰力量,發起了偷襲珍珠港的行動!1941年,由日軍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轟炸機侵入了珍珠港的上方,疏於防備的美軍受到了日軍長達90分鐘的轟炸,微潛艇則不斷的向停靠在港內的軍艦發射魚雷。雖然美軍拉響了警報,但是隨著日軍電臺發出的“虎虎虎”的訊號、這次偷襲的任務圓滿完成,打了美軍一個措手不及,損失慘重的美軍隨即對日宣戰!

    總結:日軍發起的偷襲珍珠港,其實是無奈居多。當然,經過了侵略戰爭以後的日本,狂妄的認為自己已經擁有了可以向老大哥美國發起挑戰的實力,偷襲成功以後,日本海軍的自大在面對美軍時,表現的淋漓盡致!日軍對於發動戰爭所帶來的鉅額財富欣喜若狂,東南亞豐富的資源恰好是日本在當下所需要的,況且本身的脖子被美國掐著,不去爭取只能是死路一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些地名中的生僻字,你知道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