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水隱士
-
2 # 阿杜談古論今
主要就是以下兩點原因:
1 財政原因,明朝後期財政吃緊,國庫嚴重空虛,皇帝都穿補丁衣服了。前線將士缺糧少響,當時大明的制度下誰會給他無私奉獻。
2 稅收制度,這也是造成國庫空虛的根本原因。他這個稅收制度是透過人頭來收取的,前期對大明貢獻還是挺大的,結果到後期就嚴重製約了社會的發展。削弱了經濟基礎,可以說一個國家經濟基礎動搖,沒有錢糧做後盾,國家就不會再發展,更別說抵禦外寇了。
3 明後期朝中大臣已經沒有信念,也失去了對國家的歸屬感,許多大臣都是中飽私囊,完全捨棄國家利益。就以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為例,崇禎帝哭著找大臣借錢籌錢糧,都沒有人借,結果北京淪陷以後從大臣家裡搜到許多錢。
4 黨派爭鬥,嚴重的黨派爭鬥不但搞得朝中烏煙璋氣,就連前線戰士也搞得無心戰鬥。毛文龍等一干大將不是戰死疆場,而是被自己人搞死的,搞到最後軍隊已經沒有多少戰鬥力了。
-
3 # 物質文化史
明朝後期軍隊實力下降是多方面的原因,有天災也有人禍,絕對不能一概而論。天災是明末鼠疫使人口銳減,西北連年旱災逼反災民。人禍是朝廷內部腐敗,後金勢力的崛起。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第一,財政問題首當其衝。明朝時期紙幣不被社會所承認,當時的貨幣是銀,而華人民又有存錢的習慣,這導致了社會上流通的銀錢越來越少。雖然海外貿易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銀的不足,但一來政府遵守朱元璋的祖制實行海禁,另一方面海外貿易只能將財富流入東南沿海的富戶手中,很大程度上無法成為政府的財政收入。另外也增加了社會貧富差距。
大明王朝一年財政收入是兩千多萬兩白銀,最多不超過三千萬兩。如果對這個數字沒有概念,那可以說北宋年收入在1.5億兩白銀左右。所以北宋對外戰爭時賠點錢還能過下去,但明朝沒有錢連軍隊都維持不住,更不用提保持戰鬥力了。
第二,明中期開始,土地兼併日益嚴重。王公貴族、官吏和富商利用各種手段侵佔土地,這不僅大大加劇了社會矛盾,也嚴重影響了國家收入。有權勢的官僚和富商侵佔土地後利用各種方法拒不繳稅,朝廷只好將這些負擔再增加於普通百姓身上,進一步加重百姓負擔。
這就造成了“國窮民富”的現象。明朝政府過於依賴“田賦”,但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這種徵稅方式以及落後。這就造成了擁有大量財富的富商不用納稅,另一方面經濟不發達的地區稅負卻過重。雖然明朝後期幾個皇帝都曾試圖對東南沿海富商加稅,但由於此地科舉同樣發達導致朝中文官多出於此。文官的反對使多次加稅改革無功而返。
第三,熱兵器雖然威力遠勝於冷兵器,但其成本巨大。弓箭可以反覆使用,子彈卻開一槍少一發。槍支、子彈、大炮、炮彈對金屬和火藥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且鑄造要求極高。在技術尚不發達的明代製造槍支和大炮的損耗就已經相當巨大,更不用提訓練和實戰了。
比如說在1592年,明朝軍隊用熱武器狠狠打擊了日本軍隊,但在二十年後的薩爾滸之戰中幾乎全軍覆沒。其中如劉鋌、李如柏等指揮官都沒有變,軍隊也沒有變,最大的變化就是明朝已經無法向萬曆對日本時無限制的使用火器了。
明朝中後期為何無法對抗八旗鐵騎遊牧民族的騎兵對農耕民族的步兵是有先天優勢的,很幸運的明朝人找到了剋制騎兵的辦法,那就是火器。但火器部隊是要由錢打造的,多重因素共同導致明朝軍隊戰鬥力下降,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
4 # 皖北隱士
明朝中後期為什麼無法對抗八旗鐵騎,既有內因,也有外因,當然內因是主要的。
內因:明朝中後期的社會矛盾。
一,宦官專政
從明英宗到武宗時期,明朝的統治已開始走向衰敗的道路,出現了宦官專政的局面。一部分得到皇帝寵信的宦官掌握了強大的經濟勢力。明成祖為了強化君主專制政治,曾給予宦官一定的權力,使他們成為皇帝得力的助手。明代宦官大都用廠衛作為工具來鞏固他們的權位。宦官依仗政治特權,無不貪汙受賄,殘酷壓榨人民。比較有名的宦官有汪直,王振,劉瑾等。
二,土地兼併和農民流亡
明中後期,土地兼併日趨激烈,皇帝,王公,勳戚,宦官兼併的土地超過了以前任何時代。一般官僚地主豪紳佔地的情況也很嚴重。明朝後期,土地集中已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土地日益集中和賦稅徭役日益加重的過程中,農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越來越多的農民結隊流亡,進而發展為武裝起義。
三,農民起義
明朝中葉,在全國各地先後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其中規模較大的是贛浙閩山區的農民起義,鄖陽山區的農民起義,河北平原農民起義。明後期,更是爆發了李自成和張獻忠農民大起義,這些農民起義,嚴重動搖了明王朝的統治基礎。
四,政治腐敗
明中後期,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日益尖銳,政治更加腐敗。閣輔們結黨營私,互相傾軋排擠,玩弄權術,置內憂外患於不顧。
外因:
明中期,北有掩達汗的的戰爭威脅,東南沿海又有倭寇的騷擾。這一時期,蒙古統治者屢次侵入內地,掩達汗曾率軍長驅直入北京城下,給明朝造成嚴重的威協。
明後期,崛起於東北的滿洲貴族已經在關外建號大清,勢力日益強大。滿洲貴族看到明朝政府內部的危機日益激化,早就有滅明的野心。他們一面招降納叛,對明朝的官僚盡力收買,另一方面又經常派兵打進長城,在河北,山東等地大肆劫掠。
總之,內憂外患造成了明王朝的江山岌岌可危,根本無力對抗新生的滿洲鐵騎。
-
5 # 北派說書人
縱觀樓上樓下,幾乎都是用一些亂七八糟的例子來回答的,咱們就不能簡略一下回答不行?一句話,明朝中後期的明軍,很大一部分戰鬥力還是不錯的。
明朝中期的時候,哪有八旗鐵騎,一次成化犁庭事件就差點把女真給滅了,雖然說後來薩爾滸戰役失敗,導致明軍大傷元氣,但是對於導致明朝亡國來說,還差的不少,再者就是明朝對於藩王一直很敏感,所以明朝當時若是不宣藩王入京,你隨意帶領部隊勤王,弄不好會掉腦袋的。
雖然說多爾袞的八旗鐵騎厲害,但是如果當初崇禎還活著,陳圓圓沒有被搶的話,試問八旗鐵騎會打入山海關嗎?
歷史上八旗鐵騎戰鬥力是不可小覷,但是比起關寧鐵騎來,也不過爾爾,只是吳三桂一時腦熱,直接將八旗鐵騎給放了進來,吳三桂要求八旗兵,協助吳三桂將李自成趕出北京城,多爾袞答應了,所以一直抵禦滿清的明軍一路開紅燈將滿清給放了進來。
說實在的,吳三國的目的達到了,但是這可是引狼入室,多爾袞一屁股坐在北京不走了,但是如今已然不如當初,此時京城方面實際控制權已然在多爾袞的手中,以前的諾言,只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而且各地藩王及掌握軍權的大將都不敢勤王,這種死板的律法,也是葬送大明的一個原因,順便再說一次,八旗兵是連哄帶騙的進入北京的,甚至到後期,和明軍作戰的,大部分是投降清軍的漢人,多的不解釋了。
-
6 # 七哥影音
明朝中後期無法對抗八旗鐵騎是綜合原因造成的,大概總結了以下幾點:
1、皇帝昏庸無能。明朝後期,皇帝多是荒淫無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歡當木匠的。皇帝是封建國家的主心骨,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他的昏聵,勢必會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風,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
2、官場腐敗。明中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至極,搞得民不聊生,最後導致民變,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3、宦官專權。明中後期,皇室嫡親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這樣,導致內宮宦官有機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權,甚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這些宦官多是殘暴、荒淫之輩,他們為了一己之私,殺忠臣,刮民膏,還勾結敵國。
4、天災人禍。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
這些原因綜合作用之下導致明朝雖然有關寧鐵騎,神機營,紅衣大炮等強兵利器依然無法對抗滿清八旗的鐵騎。
-
7 # 煮酒漁樵
我是閒翻古書笑談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簡單的說吧,就是兩字:沒錢。
首先並不是明朝中後期無法對抗八旗鐵騎,只是明朝後期,準確說是李如松戰死蒙古之後,明軍才失去了對建州的壓制能力,在此之前都是吊打。
即使是在天啟年間,明軍與建州女真在軍事上還是有抵抗的能力的,只是政治上的鬥爭使=明廷錯過了在建州女真弱小時期掐死它的時機。
其次是八旗是在皇太極當權之後才建立的,其基礎是建州女真和其他部落的女真人,另外就是補充了大量的歸化漢民,其實就是搶來的漢族人口。
這些漢民在後來也被認為是純正的滿洲人了,其實很多都是參加女真反明大業較早的漢族,日子長了忘了自己的祖宗是誰了。
單靠女真的人口,湊不出來八旗。
實際上真正是明軍失去了對女真人的軍事優勢的戰役是薩爾滸之戰,在這次失敗之後,後金就開始吊打明軍了。
這次戰鬥首先是崇禎瞎指揮,這傢伙是勤政,問題是他要是不勤政可能明朝還能湊合混些年呢。
其次是遼東軍閥集團不聽中央的排程指揮,比如吳三桂,就是帶頭逃跑的,還有祖大壽,這些軍事集團的,只要涉及自家利益,是根本不管朝廷和百姓死活的。
什麼臨陣脫逃,殺良冒功,謊報軍情,養賊自重,都常幹。
沒有李成梁護著,努爾哈赤也崛起不了,建州女真也沒有什麼實力造反。
第三是崇禎自廢武功,打破了內廷與外廷相制約的慣例,搞了個“眾正盈朝”,讓東林黨大權獨攬了,結果所用的君子都是偽君子,除了打嘴炮和內鬥其他啥也不會。
第四是主要原因,也是第三的延續,就是沒錢了,東林黨攛掇著崇禎給自己家免稅,結果士紳不交稅,工商不交稅,朝廷沒錢就只好去欺負老實巴交在朝廷裡沒有代言人的農民,最後把農民逼反了,內憂外患更沒錢了。
最後就是重點了,為啥沒錢就打不過人家,因為明軍主要是步軍,全靠火器先進打人家,火器使用是很費錢的,沒彈藥就是燒火棍。
結果崇禎年間的軍隊變成了一幫武裝乞丐,文官“飄沒”武將“空餉”,有限的一點錢給裝備了武將的家丁侍衛,基本上有戰鬥力的就是這點人,但是吃軍費的可是幾十萬上百萬。
明朝中期開始衛所制就名存實亡了,打仗就靠募兵,沒錢就沒兵,抓了壯丁也沒武器盔甲,一般工作就是負責給主將們種地,根本也不訓練。
就這種上邊糊塗下邊腐敗,軍隊像乞丐,國庫跑老鼠的情況,打仗能贏才是活見鬼了呢。
-
8 # 胖哥侃歷史
題主指的應該是薩爾滸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明軍慘敗。
當時後金(清朝前身)趁著明朝內部黨爭激烈,對外防備鬆弛的情況下,出兵奪取了遼東。明朝方面聽說撫順已經失守,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於是派遣時任兵部左侍郎的楊鎬主持遼東防務。
明朝當時的財政狀況已經極其糟糕,內部黨爭加上連年的天災,上了前線計程車兵都拿不到給養和軍餉。加上前線將領之間互相掣肘,以至於戰鬥尚未打響,士兵已經出現大規模逃亡的現象。
▲薩爾滸戰役
在這種情況下,楊鎬仍然做出了不那麼明智的決斷,自己坐鎮奉天,分兵四路討伐後金。自古分兵作戰,就是大忌,楊鎬這時候還打著小算盤,把與自己關係不好的劉綎派到危險的東路戰線,有借刀殺人之嫌。以至於薩爾滸戰役明軍大敗,死傷四萬餘人。楊鎬灰溜溜的跑回京師,很快就被問罪處斬了。
單從這場戰役來看,明朝軍隊確實是吃了大虧,原因是明朝高官內部黨爭,官員互相傾軋,士兵補給不足,指揮官指揮混亂。但明朝中後期並不是沒辦法對付八旗鐵騎,畢竟後金的人口基數較小,武器裝備也一般。小規模的會戰贏起來相對容易,但要是攻城拔寨,卻很難做到。那清朝最後是怎麼取代的明朝呢?
▲八旗鐵騎
但凡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該知道,明朝滅亡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八旗鐵騎,而是因為農民起義軍。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為了皇家僅存的顏面,揮刀砍向了自己的妻女,然後自縊身亡。明朝從此宣告滅亡。
▲闖王李自成
隨後,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兩軍合力擊潰了李自成的軍隊,清朝才正式在關內站穩腳跟,奠定了清朝取代明朝的基礎。
從始至終,八旗鐵騎都不是明朝最大的敵人。清朝最終能取代明朝,實在是佔了大便宜。
-
9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首先明朝中後期並不是無法對抗八旗,而是找到了方法的。這個方法就是關寧錦防線,自始至終,清朝始終未能突破明朝在關寧錦防線的防禦,而是選擇了從長城一線進入關內。
薩爾滸之戰公元1618年,實力膨脹的後金趁明朝內部黨爭激烈,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之際,努爾哈赤決定對明朝用兵。
1619年,明朝接連丟失了撫順、清河等戰略要地,萬曆皇帝深感事態超出了控制,決定對後金採取戰略行動。
二月伊始,在萬曆的多次催促下,明軍兵分四路向後金進發,明軍總兵力約十一萬,包含了葉赫和北韓的兄弟部隊,但是因為分兵前進,兵力相對分散。
努爾哈赤的八旗大約有六萬人,但是其優勢在於兵力集中。
雙方在薩爾滸附近發起大戰,努爾哈赤採取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的策略,明軍大敗。薩爾滸之戰的失敗使得明軍喪失了對後金的戰略優勢,明軍開始轉攻為守。
“是役也,明傾天下之力,盡徵宿將猛士,及北韓葉赫精銳,分道深入,使之不能兼顧。而努爾哈赤以八旗六萬之眾,先破其一路,五日之間,全軍皆敗。金士卒僅傷數百人,而所獲則以鉅萬計。明清之興亡,此亦最大關鍵也。”孫承宗與袁崇煥朱由校即位後,孫承宗來到了遼東,主持遼東地區的防務。
孫承宗在遼東主要乾了三件事,而就是這三件事,成功阻擋了後金的腳步,甚至是間接造成了努爾哈赤的駕崩。
提拔人才。孫承宗在遼東發現了一個人才,這個人是袁崇煥。袁崇煥雖然不是武將出身,但是卻有著卓越的軍事天賦,通俗的講這是一個儒將。而且袁崇煥得到了孫承宗的悉心傳授,當孫承宗回到北京時,袁崇煥已經可以獨當一面。築城。嚴格意義上來說,城是袁崇煥和孫承宗兩個人修建的,而且不是單一的一座城,而是一群,也叫關寧錦防線。練兵。後金軍隊以騎兵為主,而對付騎兵最好的辦法就是訓練一支同樣強大的騎兵。在孫承宗的支援下,袁崇煥從逃亡的難民和士兵中,選取精壯的,對後金苦大仇深的,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這就是關寧鐵騎。寧錦大戰1626年努爾哈赤再度進攻寧遠,而且帶來的是他的全部家當。而袁崇煥的家當就是修築好的寧遠城,新式的紅衣大炮以及必死的決心。
袁崇煥告訴所有人,不會有援兵,不會有幫手,寧遠已經被徹底拋棄。 他將堅守在這裡,直到最後一刻。
由於寧遠的城牆結構,導致了後金進攻時遭遇了多維打擊,防守的明君憑藉智慧與決心抵擋了一批又一批後金軍隊。
努爾哈赤在連番攻擊無果後,只得撤軍,七個月後,撒手人寰。
不僅僅是努爾哈赤,他的繼任者皇太極也在關寧錦防線下吃了敗仗,飲恨而歸。
結語從李成梁到孫承宗再到袁崇煥哪怕是後來的吳三桂,後金從來都沒有蹦噠的太歡。
關寧防線的存在,始終是後金不可逾越的存在,正因為如此,皇太極才改變了策略,選擇先收復蒙古,從長城一線攻入關內,使得明朝惶恐不已,也間接造成了袁崇煥的冤屈。
袁崇煥死後,遼東地區群龍無首,關寧防線無法形成統一陣線,給了後金可乘之機,逐步蠶食。但是直到明朝滅亡之前,後金軍隊始終沒有突破明朝在遼東的防禦。
回覆列表
1.明王朝內部農民軍起義導致未戰先亂。明末李自成、張獻忠“流寇”式作戰,波及近十餘省,所過之處,流民裹挾跟從,生產商業活動凋敝,十室九空,致使明王朝無論對後金國防戰備、兵員徵召、戰鬥決心、作戰要求均鬆弛荒廢,一落再落,充分給了關外滿清十年生聚的大好機會,所謂“”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就成了一句空話,“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更成了一個笑話。到與滿清八旗對峙時,號稱百萬大軍的明軍實則僅能成軍三十、四十萬已到極限。戰爭頻仍拿當兵當混飯吃的明軍只能是濫竽充數,對付李自成、張獻忠千里奔命的明軍也只能是疲弱之軍,這樣的明軍豈是滿清虎狼之師的對手?況且常常是關內明軍和農民軍打成一團分身乏術,關外明軍單騎出戰滿清拼光拼盡,形成添油戰術導致明軍精銳盡失。
2.明王朝最高統帥崇禎皇帝的一將無能。若說中國成語“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簡直就是給這位自負自大的大明皇帝量身定做。他在比前朝皇帝勤政更廉潔的路上狂奔,堪稱愛崗敬業的模範。可他比其他皇帝更模範的是更能折騰自己人,孫傳庭、左良玉、楊嗣昌等能臣良將先後被崇禎折騰死,洪承疇、祖大壽等帥才勇將次第投敵更與崇禎難脫干係。
3.朱元璋的獨裁遺禍。明朝奠基人朱元璋算無遺策,為了老朱家江山屠戮功臣宿將,無人敢於造反是真,但將怯兵弱自此埋下禍根更不假。因此到了面對滿清雄兵猛將的時候,只能無可用之將,無可戰之兵,一觸即潰落花流水!
4、武器裝備和訓練、戰術方,明軍也沒有太大的優勢,冷兵器方面差距不大,但是明軍的兵部造武器鎧甲質量大大不如清軍工匠製造的武器鎧甲,明軍的優勢主要是熱兵器多,重型火炮威力十足,早期明軍與後金(清軍)交戰時,曾利用先進火器予對方以重大殺傷,但在1631年,毛文龍舊部孔有德、耿仲明等人渡海叛逃遼東,給清軍帶去不少戰船、火炮及經驗豐富的炮兵與兵器工匠。幾年後,到松錦大戰時,皇太極已經能夠一次性調集60門紅衣大炮用於攻堅作戰,並由此取得了對明軍的火力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