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瀟漠湘淵

    西周的宗法制與禮樂制

    西周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建立穩定的政治制度,支撐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禮樂制。

    宗法制度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係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宗法制是奴隸主貴族的政治特權,維繫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加強對奴隸和平民的統治。 核心是嫡漲子繼承製,西周一開始就確立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嫡漲繼承製,宗法制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周朝的禮樂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姬姓,名旦,稱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有關周公的故事很多,比如:懲前毖後,周武王姬發死後,他年幼的兒子周成王繼位,由周公輔佐。周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合謀陷害周公,他們到處散佈謠言,說周公要謀害成王。年幼的成王聽信到這些流言,不信任周公了,於是他們就與紂王的兒子武庚勾結起來發動叛亂,後來周公率兵鎮壓了叛亂,也就是“三監之亂”事件。成王正式接管朝政那天,對文武百官說:“我一定要從以前的懲戒中吸取教訓,懲前毖後。”。還有周公之禮、周公之夢、周公吐哺等等故事。《周公解夢》是後人借周公旦之名而作,為流傳在民間的解夢之書。

    禮樂制度是規範貴族的身份地位的,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差別。就連如何稱呼“死”,不同等級的貴族也不一樣:天子—駕崩,諸侯—薨,卿大夫——卒,士—不祿,平民、奴隸——去世。禮樂制度規定了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等,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實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禮樂制,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影響深遠。五六百年以後,孔子提到周公制禮作樂的事,還讚賞不絕!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並完善了典章制度。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周朝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 2 # 故里逢春

    周朝有四庭柱,分別是: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禮樂制,核心為宗法制。

    下面具體介紹一下宗法制和禮樂制。

    宗法制:

    此制度確立於夏朝,發展於商朝,完備於周朝,影響於後來的各封建王朝。

    是以父系家長制為中心,按血緣關係分配家庭權利,分封把宗族和國家合二為一,人在宗族裡的等級地位和他的政治等級政治地位完全一致。

    簡而言之,生殖系統決定政治權利,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世世相傳,叫做大宗,而嫡長子的弟弟和庶出的兄弟則為小宗。

    周王自稱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國內卻是大宗。諸侯的其它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

    宗法制的目的在於保持奴隸主貴族的政治特權、爵位和財產權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時也有利於維繫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加強對奴隸和平民的統治。

    禮樂制:

    禮樂制度起源於西周時期,相傳為周公所建立,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構成整個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對後世的政治、文化、藝術和思想影響巨大。

    禮樂制,就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文化上的集中體現。用“禮”和“樂”來規範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等級的人,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必須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差別。

    禮樂制度,對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規定,比如:祭祀、喪葬、出征、嫁娶、朝賀、成年等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表現出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特點。

    而所謂的禮樂崩壞,就是指周時期的諸侯也在很多方面使用天子規格的禮樂用具而導致的傳統禮樂制度受到的挑戰。

    當然這只是禮樂制度一個片面的角度,一小部分,擴大來說,禮樂制度是表現在方方面面的,但歸根結底是作為界定階級的需要而產生的。

  • 3 # 古今那些趣事兒

    西周統治的鞏固,與其建立穩定的制度很有關係。支撐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禮樂制、井田制。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統治的核心。井田制是維持封建的經濟制度。至於宗法制、禮樂制,則是維持封建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制度。

    根據封建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子把爵位、土地連同居民分封給諸侯;諸侯對天子有納貢、從徵等義務,但可把土地及居民分賜給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又有士。這就構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之貴族等級制。為了維繫封建制度,西周還形成了按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家族制度——宗法制,規定從天子到士各級貴族的名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並建立以全國最高宗主——周天子為核心的層層藩屏。

    此外,周公還制禮作樂(西周的禮樂制度,屬於上層建築範疇,相傳由周公制定。周公所制定的禮,是維護統治者等級制度的政治準則、道德規範和各項典章制度的總稱,後來發展為區分貴賤尊卑的等級教條。樂則是配合各貴族進行禮儀活動而製作的舞樂。舞樂的規模,必須同享受的級別保持一致。西周的禮樂,也體現了當時的時代文明。),規定了吉禮(祭禮)、凶禮(喪禮)、軍禮(行軍,出征)、賓禮(朝覲,互聘)、嘉禮(婚宴,加冠)等,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實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孔子自稱熟悉(實際上不是這樣)夏商周三朝的禮樂制度,據此開辦私學傳授禮制而“克己復禮”。

  • 4 # 厚積薄發89302634

    你好!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係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其特點是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二為一,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完全一致。

    周朝宗法制中的 宗族分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稱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國內卻是大宗。諸侯的其它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從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貴族的嫡長子總是不同等級的大宗(宗子)。大宗不僅享有對宗族成員的統治權,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權。後來,各王朝的統治者對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漸建立了由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組成的封建宗法制。.

    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最終形成等級制度。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

    隨著西周社會制度的土崩瓦解,禮崩樂壞,中國歷史進入了東周的春秋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的儒家創始人孔子面對春秋時期的社會亂相,極力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提倡"克己復禮",認為只有恢復禮樂制度,實行仁愛,才能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實現"天下有道"的和諧社會。

  • 5 # 萊恩校尉

    看了各位的回答後有了自己的見解。

    周朝的宗法制其實就是貴族內部對爵位的繼承製度,禮樂制其實就是對貴族和平民的行為規範,是對全社會上至天子下至平民行為規範的統一和約束。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內部權力的有序交接,宗法制和禮樂制標準化了天下所有貴族的行為規範和統一語言,為全天下人創造了共同行為準則和共同的禮儀標準以及共同的語言範本,從而保障了天下人的認知統一,也奠定了大周王朝分而不散始終都是天下歸一的格局。與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有異曲同工之妙。

  • 6 # 真香歷史

    獻醜!

    看到此問題下有較多詳細、專業的回答,不免肅然起敬。

    但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談及宗法制和禮樂制,便不得不提一嘴“井田制”和“封建制”。

    或許你可以理解成,以上四個制度,原本就是“一體四現”

    一體,指的是周王朝這個偌大的封邦建國的體制。

    四現,指的就是宗法制和禮樂制、井田制和封建制,本質上為周王朝制度的四個不同層面的表現。

    宗法制和禮樂制:是文化上層

    井田制和封建制:前者是經濟基礎,後者為政治結構。

    之所以將其稱之為一體,意義就在於它們本質上都是為鞏固周王室的統治而存在的,說白了就像是人的四肢一樣,只不過表現的位置不同罷了。

    井田制是決定其他三者的,因為按照當時的經濟條件,周王室領導了諸侯擊敗了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商朝,但採用的確是破其國、延其祚的方式。

    說白了就是教訓教訓就得了,別把事情搞得太絕,況且周王室也沒有這麼大的胃口去吞併整個天下。所以,按照井田制劃分土地方式在當時是最為“科學”的一種方式。

    有利大家一起拿麼!

    而後應運而生的就是封建制!

    但這裡的封建制含義是:封邦建國。

    不是我們理解的與皇帝制度伴生而成的封建制。

    封建制度,從核心上也是和井田制表達的訴求一樣的。周王室管不了太多的地方,不去將他們分封出去,所以在春秋戰國時代,尤其是春秋時代,儘管大家鬧的不太開心,還是要給周王室這個名義上的老大一點面子的。

    因為封邦建國,更多的對周王室本宗:姬氏。

    但機智的周公在“三監之亂”中發現了封建制的漏洞。

    所以禮樂制度是用以維護封建制度的存在。

    三監之亂,其實是周王室內部的一次爭鬥,可引發的意義卻是深遠的。周公在這次霍亂中看到了,分封出去的諸侯太不可靠了,說反就反。更何況三監的始作俑者都是周王室內部的本宗嫡系。

    你說可怕不可怕。

    周公被譽為孔子之前的聖人不是沒有道理的。

    禮樂製表面上是規定禮儀之類虛頭巴腦的東西,但它所反映的卻是周王朝嚴格森嚴的等級制度。

    "禮"來區別周王朝內部的等級秩序,"樂"則為一種較為柔和的方式,協同禮制的執行。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眾人常說的: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

    為何在春秋時期,人們常用禮崩樂壞來形容世道的混亂?原因就是等級制度被摧殘了,大家不再遵循你周王室定下的秩序了。

    宗法制實則是協調封建制和禮樂制的核心點,因為親族再怎麼說也比不是同氏族的人要可靠很多,但同宗本族之內,血緣親疏又劃分開了另一層的關係。

    這就是所謂的天子為大宗、諸侯為小宗的現象。

    其實也是對封建制、禮樂制的一種補充,只不過是以血緣紐帶為聯絡的鞏固統治的方式。

    如此,方才構成周王朝八百年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i24武裝直升機上邊的那兩個像眼睛一樣的圓罩子是什麼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