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繞歷史
-
2 # 小編虎哥
山東省的西部平原上有一座常年水域200多平方千米的大湖——東平湖。
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一直在東平湖地區進行探測考察,他們要尋找的是一座神秘的古城,據說古城就淹沒在湖泊底下,它還有個確切的名字叫須昌城。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世代生活在湖邊的居民們,卻從來沒有聽說過湖底有一座古城。那麼,古城是否真的存在呢?
查閱史料,《漢書•地理志》記載“須昌,故須句國”。《水經注》也說:“須昌,胊是其本,秦以為縣。”《資治通鑑》記載:“須昌城南距壽張縣城30裡,東南距汶上縣城90餘里”。《東平縣誌》寫到“須昌淪沒陂澤中,舊址無存。”眾多歷史文獻明確地記載了須昌古城存在的事實。
考古隊在東平湖底發現了很多文物,文物斷代證明,須昌城很有可能是在宋代被淹沒的?
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探測發現,東平湖南岸地下五米左右深的地方有一層宋代的土層,其中有宋代的文物遺蹟。考古隊依此判斷,須昌古城很有可能被掩埋在東平湖底五米左右深的淤泥之中。
採用新的裝置,考古隊掃測東平湖底發現,東平湖底果然有很厚的淤泥層。這些淤泥層到底從何而來?
考古隊在東平湖底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一條消失的舊河道。這條舊河道就是著名的濟水。史料記載,濟水從須昌古城西三里流過,濟水上建有石橋一座。今天,在中國的地圖上已經看不到濟水,而它消失的原因與須昌古城的消失一樣,都是因為黃河。
宋鹹平三年,黃河在鄆州大決口,大水漫灌魯西,淹沒了須昌城。
知州姚玄奏請朝廷,就把須昌城搬到東南15裡,汶水之陽鄉,就是現在的東平州城。州城是確切存在的,至今已經1000多年,這更加確信了須昌古城的存在。
專家告訴我們,光在宋代,黃河就有六次大的決口,正好在東平湖地區,導致大量的積水,帶來大量的泥沙,經過沉澱以後把須昌城逐漸淹埋到泥沙之下。
此後,黃河幾經決口改道。黃河往南流去時,東平湖就會斷絕來水,逐漸乾涸。等黃河再次北流,東平湖就又有了水源,變得湖面浩大。兩岸百姓深受其害。
建國之後,國家加固黃河大堤,修築東平湖水庫,徹底遏制住了黃河水患。東平湖成了一片造福一方的水上家園。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起對東平湖的生態保護,他們還湖於自然,要為子孫後代留下這片綠水青山。
山東省水下考古中心對東平湖的考察仍在進行當中,對須昌古城的研究也非短時間就能完成,之所以要對東平湖進行深入調查,是為了尋找當地水資源環境與生態之間的規律,以便於更好地保護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
-
3 # 千里獨行俠客能
這個當然可以有,因為東平的歷史 太悠久了。有的地方評個千年古縣都很困難。東平縣評為兩千年古縣都沒問題。它的歷史前面幾位專家已經說得很詳細,我也不在贅述了。只說西漢時期東平國管理東平及周邊幾個縣。據說縣城西北白佛山下的大土堆。就是當時國王的墳墓。西漢是公元前兩百多年建立。請你算算東平國的歷史有多少年了?你說的這個古城是唐朝時期東平郡所在地。因該地區地勢低窪,眾多河流匯集。水災水患是家常便飯。家園被洪水吞沒人民流離失所在所難免。也應了滄海桑田花開花落的規律。這個須昌城被湮沒於何年何月?就有專家到故紙堆裡去考證吧。我想說的是,保護東平湖的湖光山色迫在眉睫。有些山頭已經被開採的差不多了。保護好受苦受難的老祖宗留下的這點自然遺產吧。不要只為眼前利益而留下千古罵名。
-
4 # 七品鏟史官
史料記載:《漢書•地理志》記載“須昌,故須句國”。《水經注》也說:“須昌,胊是其本,秦以為縣。”《資治通鑑》記載:“須昌城南距壽張縣城30裡,東南距汶上縣城90餘里”。《東平縣誌》寫到“須昌淪沒陂澤中,舊址無存。”眾多歷史文獻明確地記載了須昌古城存在的事實。
-
5 # 濤說精彩歷史
存在,名叫須昌城!是神秘的山東古城!本文根據《地理中國——水下疑雲》節目寫成。
1、水下考古,傳說的寶藏、傳說的古城!
眾所眾知,地球海洋佔71%,是陸地兩倍多,埋有天量寶藏。
因此,水下考古近30年來在中國飛速發展:從“南海一號”到“張獻忠寶藏”,從《山海經》異世界到沉沒的三海平原,無數史籍中記載的寶藏、傳說都被審視,都被探測,許多神秘傳說的都可能被證實,被發現!
(傳說中被海洋淹沒的三海平原▲)
2、山東第二大淡水湖——東平湖下的神秘古城
2019年,“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再次出發,在東平湖探測考察,目的是找一座傳說中的神秘古城——須昌城。
為何要花大力找一座水下古城?原因很簡單,須昌城因水而興,商業發達,留下許多傳奇記錄:如清水石橋建造於此,它的規模比中國最著名的石拱橋——趙州橋大很多,長450尺相當於140米(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趙州橋現存長度64.4米,而且,它比趙州橋還早5到10年!
據史料,《漢書 地理志》:“須昌,故須句國”。《資治通鑑》:“須昌城南距壽張縣城30裡,東南距汶上縣城90餘里”。《東平縣誌》寫到“須昌淪沒陂澤中,舊址無存。”
即是說,發現須昌城,對我們研究山東地區隋唐宋歷史,推動中國水下考古有重要意義!
3、艱難探索,證據出現
諾達的湖區,怎麼尋找?水上又不能用洛陽鏟……
水下考古隊隊長王澤冰決定用磁力裝置試驗。他們現在趙州橋做考古實驗,測定不同橋高的時候磁力值;然後把該方法引入水下,的確發現了磁力資料的異常之處。
(水下考古使用的gps▲)
方向上,當時皇帝允許搬遷的位置在東南角,因此從東南角往西北角找,進行拉網式掃測;對於重點區域,使用多波束、側掃聲吶和淺地層剖面儀多種感測器,進而確定水下及淤泥層的掩埋遺蹟情況……
功夫不負有心人,考古隊在水下發現很厚的、帶狀淤泥層;這淤泥層是怎麼來的,再結合史料,考古隊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濟水。因為黃河氾濫,濟水消失,但是留下了河道證據。
(濟水▲)
接著,考古隊又繼續探索淤泥層及周邊。在其中深約五米的地方,發現了一層宋代的土層,有宋代的文物遺蹟,考古隊據此推斷,須昌古城在此處,但被掩埋在東平湖底五米深的淤泥之中。
(東平湖底下的器物▲)
於是這樣一副圖景,展現在人們眼前:
遠古到中古,須昌城不斷髮展;到了隋代,甚至出現了超越趙州橋的清水石橋,人們在這裡安居樂業;但是唐末五代戰爭不斷,水利失修,《水滸中》的梁山伯就在這時候形成;到了宋代,黃河就有六次以上的決口,正好在東平湖地區,人們不得不離開繁衍千年的家園;而水越積越多,帶來大量泥沙,經過沉澱把須昌城掩埋之下。
到了今天,在問周邊百姓,已很難知道廣闊的湖泊下,曾存在一座千年古城;但水下考古的發展,會讓人們重新認識歷史,認識我們祖宗,也認識我們自己。
-
6 # 溯雅古玩藝術
山東省的西部平原上有一座常年水域200多平方千米的大湖——東平湖。
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一直在東平湖地區進行探測考察,他們要尋找的是一座神秘的古城,據說古城就淹沒在湖泊底下,它還有個確切的名字叫須昌城。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世代生活在湖邊的居民們,卻從來沒有聽說過湖底有一座古城。那麼,古城是否真的存在呢?
查閱史料,《漢書•地理志》記載“須昌,故須句國”。《水經注》也說:“須昌,胊是其本,秦以為縣。”《資治通鑑》記載:“須昌城南距壽張縣城30裡,東南距汶上縣城90餘里”。《東平縣誌》寫到“須昌淪沒陂澤中,舊址無存。”眾多歷史文獻明確地記載了須昌古城存在的事實。
考古隊在東平湖底發現了很多文物,文物斷代證明,須昌城很有可能是在宋代被淹沒的?
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探測發現,東平湖南岸地下五米左右深的地方有一層宋代的土層,其中有宋代的文物遺蹟。考古隊依此判斷,須昌古城很有可能被掩埋在東平湖底五米左右深的淤泥之中。
採用新的裝置,考古隊掃測東平湖底發現,東平湖底果然有很厚的淤泥層。這些淤泥層到底從何而來?
考古隊在東平湖底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一條消失的舊河道。這條舊河道就是著名的濟水。史料記載,濟水從須昌古城西三里流過,濟水上建有石橋一座。今天,在中國的地圖上已經看不到濟水,而它消失的原因與須昌古城的消失一樣,都是因為黃河。
宋鹹平三年,黃河在鄆州大決口,大水漫灌魯西,淹沒了須昌城。
知州姚玄奏請朝廷,就把須昌城搬到東南15裡,汶水之陽鄉,就是現在的東平州城。州城是確切存在的,至今已經1000多年,這更加確信了須昌古城的存在。
專家告訴我們,光在宋代,黃河就有六次大的決口,正好在東平湖地區,導致大量的積水,帶來大量的泥沙,經過沉澱以後把須昌城逐漸淹埋到泥沙之下。
此後,黃河幾經決口改道。黃河往南流去時,東平湖就會斷絕來水,逐漸乾涸。等黃河再次北流,東平湖就又有了水源,變得湖面浩大。兩岸百姓深受其害。
建國之後,國家加固黃河大堤,修築東平湖水庫,徹底遏制住了黃河水患。東平湖成了一片造福一方的水上家園。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起對東平湖的生態保護,他們還湖於自然,要為子孫後代留下這片綠水青山。
山東省水下考古中心對東平湖的考察仍在進行當中,對須昌古城的研究也非短時間就能完成,之所以要對東平湖進行深入調查,是為了尋找當地水資源環境與生態之間的規律,以便於更好地保護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
-
7 # 一塵不染
東平歷史悠久,西周時境內就有須句國。秦代,境內有須昌(今埠子坡)、無鹽(今無鹽村)、張縣(今霍莊)等縣。西漢,增置富城(治所無考)、章縣(今鄣城)、東平國(國治宿城)。東晉,改東平國為東平郡。唐代,設節度使(治所須昌),宋設東平府,元設東平路,明、清稱東平州。
在東平大地上,建立最早、時間最長的是須昌城,從公元前221年秦朝實行郡縣制,至公元1000年須昌城沉入湖水中,須昌古城延續使用了約1200年。現在我們看到的東平縣城是1982年從明清時期的東平州城遷來的,州城則是一千多年前從須昌遷城徙的。可以說須昌城是東平的根。
隋末唐初,須昌一度成為天平軍節度使使治、東平郡郡治、鄆州州治、須昌縣縣治四級政府所在地,地位相當於今天的山東省省會濟南。民國《東平縣誌》記載,須昌故城西南12裡有洄源亭。唐代鄆州太守蘇源明曾邀四太守遊小洞庭湖(今東平湖),並於此亭宴請。
須昌城南距壽張縣城(今新湖鄉霍莊)30裡,東南距汶上縣城90餘里,西距長安(今西安)1694裡,城北隔魚山與東阿縣相望。須昌北翊燕趙,南控江淮,秦漢至唐宋時期,這裡舟車四通,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不過,昔日的須昌城地勢低窪,是古濟水、汶水匯流區。五代至唐宋,黃河下流不斷決口改道,多次流入鉅野澤。澤底淤高,澤水分流,使須昌城水患頻仍。唐代詩人高適在《東平路大水》詩中曰:“永望齊魯郊,白雲何悠悠,傍沿鉅野澤,大水縱橫流”,形象記述了當時的水患。
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黃河決口,淹沒須昌城,從此形成了《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須昌則沉入水底。
須昌城的遺址位於東平縣的西部,金山東南、土山以東、埠子村舊址以西,如今淹沒於東平湖中,已難見舊址。據清代進士蔣作錦所著《須昌城考》記載,埠子村西有東嶽廟,系須昌城東關,埠子村西南有石刻“南門”二字,系縣城南關。縣城西門外二里有古濟水,橫跨濟水建清水石橋一座。
2015年7月,由國家文物局立項的東平湖水下考古專案正式啟動。東平湖水下考古專案涉及東平縣老湖鎮埠子島以及周邊大面積水域,水域內淹沒著須昌古城和隋代清水石橋。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東平湖水下考古專案非常重視,將其作為中國內陸水下考古第一站。山東省是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發源地之一,2015年6月24日,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更是為東平湖底考古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
8 # 阿皮家的小鍋米線
以現有的歷史文獻,以及山東省水下考古中心取得的部分成果,基本都認為東平湖底曾經是有一座城的。
看了其他的回答,基本都貼上了網路上的各種資料,我就不貼上了。
根據文獻,這個水底之城曾經被成為須昌城。目前認為這座城有一個最大的亮點,便是有一座比古老的趙州橋更古老的橋,此橋名為清水石橋。這座橋在《元和郡縣誌》以及《太平寰宇記》中均有所記載。這就更加說明了這個水底之城存在的可能性之大。
透過各種資料的整合,以及我的想象力的需求,我願意相信茫茫的東平湖底曾今真的有過一個熱鬧繁華的城市。然而,這個城市現在已經泡在了冰冷的湖水裡面。
在大自然的各種變動裡面,一灣水泡了一座城沒有什麼好大不了的,滅絕恐龍都是彈指之間的事。可是,當我的想象力延伸至深深的湖底,在湖底我彷彿看到了須昌城昔日的繁華。城裡的人們如同我們,每日正常的起居飲食,工作娛樂,煩悶憂慮,快活飲酒,飯後或上清水石橋散步兜風,入夜或有人至此戀愛偷情,微風拂面,或熱鬧,或寂靜,人類帶著情感的能量無處不在。然而當我夢迴現實,看到的卻只是茫茫大湖,湖底的曾經只叫人唏噓感慨,這才是最讓我想要相信太平湖底曾經存在過的理由。
我的老家有個黑水潭,老人說那個潭子以前是個醫院。現在我站在那水邊,想象著曾經發生在那醫院的熱鬧,生離死別,人們生病醫生看病,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再一看那幽靜的湖面,不小心又獲得了想象力的快感。
東平湖底那個城,以及老家黑水潭底那個醫院,我都去過,我去熱鬧過,去那裡活過,它們就必須得存在過。
-
9 # 歷史錯過的昨天
東平湖位置
東平湖地處山東東平縣境內,歷史悠久,古時稱蓼兒窪、大野澤、梁山泊、安山湖,直到清朝咸豐年間才定名為東平湖。看過《水滸傳》的應該知道,這裡也是八百里水泊梁山的一部分,現在成了旅遊景點,有水滸影視城。
消失的須昌城,到底在不在東平湖底呢?近些年,山東省水下考古隊一直在東平湖底探測考察,就是要找一座神秘的古城。經過多次探索,確實在湖底發現有一層宋代的土層及文物碎片,並且發現了一條已經消失的舊河道——濟水,據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濟水從須昌城西三里流過,並且建有石橋一座——清水石橋,石作華巧,媲美趙州橋。消失的原因應該和古城一樣,因為黃河的決堤造成的。
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淹沒須昌城,,當時的知州姚玄奏請朝廷,就把須昌城搬到東南15裡的汶水之陽鄉,就是現在的東平州城。而東平州城的存在,就更加證實了須昌古城確實存在過。早在2015年,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針對東平湖水下古城的考古專案就已啟動。透過技術的不斷提升和不斷探測發掘,考古隊從湖底提取大量瓷片、陶片、古生物貝殼等等。
-
10 # 泰安六哥
東平有一條路叫須昌路,名字從何而來,因多年來,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一直在東平湖地區進行探測考察,他們要尋找的是一座神秘的古城,據說古城就淹沒在湖泊底下,它還有個確切的名字叫須昌城。
東平過去流澤大橋就是通往汶上的道路,查閱史料,《資治通鑑》記載:“須昌城南距壽張縣城30裡,東南距汶上縣城90餘里”。《東平縣誌》也寫到“須昌淪沒陂澤中,舊址無存。”眾多歷史文獻明確地記載了須昌古城存在的事實。
考古隊在東平湖底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一條消失的舊河道。這條舊河道就是著名的濟水。史料記載,濟水從須昌古城西三里流過,濟水上建有石橋一座。今天,在中國的地圖上已經看不到濟水,而它消失的原因與須昌古城的消失一樣,都是因為黃河,黃河決口淹沒須昌城
山東省水下考古中心對東平湖的考察仍在進行當中,對須昌古城的研究也非短時間就能完成
回覆列表
首先,東平湖底確有一座千年古城!
我們就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東平歷史悠久,西周時境內就有須句國。秦代,境內有須昌(今埠子坡)、無鹽(今無鹽村)、張縣(今霍莊)等縣。西漢,增置富城(治所無考)、章縣(今鄣城)、東平國(國治宿城)。東晉,改東平國為東平郡。唐代,設節度使(治所須昌),宋設東平府,元設東平路,明、清稱東平州。隋末唐初,須昌一度成為天平軍節度使使治、東平郡郡治、鄆州州治、須昌縣縣治四級政府所在地,地位相當於今天的山東省省會濟南。民國《東平縣誌》記載,須昌故城西南12裡有洄源亭。唐代鄆州太守蘇源明曾邀四太守遊小洞庭湖(今東平湖),並於此亭宴請。
據史料記載,唐代是須昌古城的繁盛時期,須昌縣縣治、鄆州州治、天平軍節度使使治、東平郡郡治機關均設定在此。須昌城址是中國唐宋時期重要的州治所在地,是古濟水、汶水匯流區,是貫通東西、串聯南北的交通樞紐。在當時的地位相當於現在的山東省會濟南。
因為它正好處於泰山的西側,也是整個隋唐時期,特別是宋代的時期,重要的東西貫通的一個支點。東西向的這條主幹線主要從洛陽出發,經過鄭州,再經過滑州到須昌城。往東北是通向朝鮮半島區域,這條路也是當時遣唐使行走的一條重要通道,也是唐宋時期重要的一條官道。
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黃河決口,淹沒須昌城,從此形成了《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須昌則沉入水底。
郡守便上書皇帝,說須昌城已經不適合居住,希望把郡城遷出去。於是郡城便遷到了州城,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東平縣城又是在1982年從州城遷來的。東平的根——須昌城則帶著往昔繁華的記憶,沉入了東平湖底。
如今從史料中依然能找到須昌城的蹤影。民國《東平縣誌》記載:須昌“距須句三十里”,“淪沒陂澤中舊址無存。埠子頭東嶽廟其東關也;西南陂中有石刻‘南門’二大字,為南門遺址。遺址今淤水中。”清代進士蔣作錦所著《須昌城考》記載,埠子村西有東嶽廟,系須昌城東關,埠子村西南有石刻“南門”二字,系縣城南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