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尼莫大仙在大理
-
2 # 越來越胖的土豆妹
作為一名90後,讓我念念不忘的還要數辣條的味道!兒時在外婆家長大,那個時候我,個兒才和桌子差不多高,外公經常會讓我幫他跑腿,買菸,最早之前好像是紅日,一塊八來著,剩餘的兩毛錢,一毛買老冰棒兒,一毛買辣條,一毛錢兩根的辣條,後來,外公的煙從紅日變成了廬山,從一塊八變成了四塊五,我的零錢也從兩毛變成了五毛,冰棒從老冰棒變成了兩毛一根的綠豆冰棒,辣條還是一毛錢兩根的辣條,不過這個時候是一手抓著冰棒,一手抓著一把的辣條,吃一口冰棒,吃一口辣條,吃完辣條還要逐個舔舔手指頭,哈哈,現在不開心的時候,也會時不時的買買小時候吃的辣條,也還是會舔舔手指頭……兒時的幸福很簡單,長大後的幸福也很簡單
-
3 # 是你的深夜食堂
1.Trolli口力·漢堡包橡皮糖
2.萬順隆·無花味果絲
3.百達·跳跳糖
4.純手工麥芽糖
5.大白兔奶糖 6.冰梅棒·陳皮棒
7.酸奶棒糖
8.CC樂吸管糖
9.喔喔奶糖
10.客嘟麥·清涼奶糖薄荷味
11.香菇肥牛風味烤鴨豆製品
12.星球杯巧克力餅乾
13.千紙鶴水果味糖果
14.直通車牛排條
15.親親蝦條
16.秀逗·提神醒腦酸酸糖
17.大大泡泡糖 18.金絲猴麥麗素巧克力
19.大蝦花生酥糖
志輝大辣片 步步為贏片片香 .湘旭東香辣片 .KK星辣條第等
-
4 # 風情陝西
小時候最難忘的味道當屬媽媽做的炒雞蛋了,那個香呀,香到腦門裡,香到骨縫裡,香到基因裡 ,香的刻骨銘心。
那時候家裡情況不好,油也少,媽媽炒雞蛋的時候只炒一個,只放幾滴油,在飯勺裡面炒,下面用麥秸稈燒火,直徑就十幾公分大吧,為什麼在飯勺裡面炒那,因為大鍋裡面費油,費柴火。
雞蛋炒好後,小口小口的吃,那叫一個香呀, 現在炒雞蛋油多雞蛋多可是在也吃不出那個味兒了。
不知道是雞蛋變了,還是人生活變了。
-
5 # 雲嶺小青年
作為一名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山裡娃來說,幹板菜煮臘肉紅豆湯是從小伴隨我長大的一道樸素湯菜,也是記憶裡味道最好的美食。
秋天,雨季的到來,在我的家鄉,玉米也在茁壯成長,在玉米帶紅須的時候,家家就會把菜籽撒在玉米地,等玉米粒包漿的時候,菜也長大,這時候把菜割回去,洗乾淨拿開水燙一下撈出放在簸箕裡自然晾曬。
幹了收起來放在袋子裡儲存起來,可以放很久,等來年收小麥的時候拿出來,一塊臘肉、一把泡開的乾菜、一碗提前泡好的紅豆,中午飯後就放在火山慢慢燉,晚飯只需煮一鍋米飯,一菜一飯,簡單卻很充實。
-
6 # 小蝸牛也有大世界
童年的回憶總是滿滿的:
第一:外婆的辣椒炒肉,一到放假時間總是會去外婆家玩,因為家裡還有表哥和表姐,一起下河洗澡、一起上山摘野果,玩累了,回到外婆家,外婆總會端上一份元氣滿滿的辣椒炒肉,辣椒辣的純粹,豬肉香濃撲鼻,油脂飽滿,味道難忘,更多是對外婆的懷念。
第二:外婆做的醋黃瓜,當時還沒有引進的黃瓜,多半都是當地產的本地黃瓜,圓潤的外形,黃花底部會伴隨苦味。外婆會把黃瓜切條,放點香油,拌上紅油辣椒。你知道嗎?黃瓜的清爽,紅油的香辣,簡直太完美了。
印象中童年難以忘懷的味道,更多的是對親情的不捨,有些記憶中的味道,有意無意間,把你拉回到兒時,回憶滿滿。
-
7 # 小魚兒的快樂生㓉
記得童年時再老家那種生活,奶奶院子裡種滿蔬菜,早上喝一碗奶奶親手做的玉米麵糊糊,特別香甜,中午隨手摘一把蔬菜,奶奶把它炒成美味,晚上喝自家種的小米,再配上自家饃饃,拌個黃瓜小菜。有時去山上摘野果子,各樣季節都有各樣果子,現在想起來都是滿滿回憶。
-
8 # 莫末笑顏
童年回憶起來似乎是件很遙遠的事了,很多人和事已經在記憶中漸漸模糊了,但是心裡夢中更大的一片位置還是被它牢牢地佔據著,無論離家多遠,時常會想起陪伴我們成長的人兒,還有在那片土地上無憂無慮的我們……
陪伴我們最久的味道有哪些?
首先想起的是濃濃的年味。快過年時老媽都會給我們準備一身新衣裳,家裡兄弟姐妹多,我們都是把衣服整整齊齊地藏放起來,等除夕那天傍晚洗完澡了再換上,然後全家一起吃年夜飯,普通的食材在那一刻卻顯得特別地莊重而富有儀式感,吃完年夜飯我們就又長大了一歲,就這樣一年又一年……我們漸漸的長大,各自成家了,不再期待新衣服不再期待過年時的糖果點心時,才發現那個年味,只能在記憶中一遍又一遍地回憶著……
小時候,生活圈小而簡單,以房子為中心,步行能到達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樂園。那時候沒有太多的零花錢,自家種的,野地裡長的不同種類的水果,給了我們的童年增添了不少酸甜的回憶。
長在小溪邊的枇杷,是一年中最早成熟的水果了,調皮而貪吃的我們,永遠也等不到它完全熟透,綠中帶點微微黃,迫不及待地摘了下來,用指甲繞著整個枇杷颳了刮,輕鬆剝掉外皮,一哧溜酸到喉嚨深處……偶爾發現一兩個躲在葉子深處黃得耀眼的漏網之魚,那就像是中了個超級大獎,味濃而甜,才是這顆枇杷老樹原有的味道。
吃完了枇杷,院子前面那幾棵早熟的桃樹上掛著的翠綠色的桃子也漸漸的泛紅了臉,是到了吃它的時候了,嘎嘣一口,脆脆甜甜又帶點點酸澀……還有它旁邊幾十米外的李子樹,一顆顆果實累累地把樹枝壓彎了腰……房子後面那個山坡上有好幾棵野生楊梅,紅紅的楊梅拌上生薑大蒜還有鹽,一顆顆不停地往嘴裡送,酸到我們大牙吃不了一口嫩嫩的豆腐;溝渠後邊那片香蕉園裡頭有一棵野生的紫色百香果,也到了成熟的季節了,趴在藤蔓間為了找到那顆最成熟紅得發紫,搖搖欲墜的果實,被野蜂蟄腫了眼,也不怕;秋天到了,滿山坡的柚子、橘子、橙子相繼成熟了……記憶遠了又近了,這些味道一直縈繞著我的心頭,夢中。
-
9 # 阿萌的小廚房
大家好,我是零食隊長阿萌,專注吃吃喝喝25年!每日為您更新暖心的美食食譜~
童年陪伴我最久的美食有兩種:飯類和零食類
先說飯,就是很喜歡吃奶奶做的土豆餅,真的是金黃金黃的顏色,爸爸也很會做飯,做出來的也不是一樣的感覺,特別酥脆,而且邊邊有一根一根的炸到焦脆那種非常好吃!不過現在想念也吃不到了
-
10 # 水果阿蘭
從我有印象起,記得最清楚的是媽媽咀嚼飯菜的香味,送到口中時,別提多香了(現在很多人肯定會說:那樣多不衛生)小時候哪想著衛生不衛生,就是一個字:香。
長大後,這種事沒有發生過,那是我自己會品嚐、會體會媽媽的味道了。媽媽經常給我們做的一道菜就是燉茄夾,我媽媽做的茄夾跟別人家做的不一樣,直到現在我還自己經常這樣做。
準備食材:圓茄子一個,肉末二、三兩,醬油,醋,蠔油少許,幹辣椒兩個,蔥、姜、蒜,鹽少許,白糖少許。
製作:肉餡先放點水打散,依次放點鹽,蔥薑末,醬油,料酒,油。沿著順時針攪拌均勻,備用。
茄子切片,兩片一組,茄子兩面用刀輕輕的橫豎劃幾道,把攪拌好的肉餡夾進去,再輕輕的把茄子片壓緊。
調碗汁:醬油、蠔油、白糖、鹽、蔥薑蒜粒、幹辣椒加白開水,攪拌均勻。
鍋中放少量油,差不多5、60℃時依次放入夾好肉餡的茄子片,煎至兩面微黃,取出,裝盤。
另起鍋,放少量油,油熱放蔥薑蒜煸炒,放入調好的汁和水,再將煎好的茄子碼放其中,蓋好鍋蓋,煮至湯汁變少,起鍋,裝盤,再撒上些蒜末,這道媽媽味道的茄盒就做好了。
-
11 # 又香四夕
要說陪伴最久的味道那就是我從小都最愛吃的街邊小吃炸土豆了。
我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炸土豆這樣的小吃,反正在四川是街邊到處都有,特別是學校門口和景區裡面賣的特別多。
所謂的炸土豆就是先把一個個土豆削皮,然後放進水裡泡著,以免土豆變黑。
然後再把土豆用波浪形狀的小刀切成條。在四川基本上土豆都是這樣波浪條紋狀的,除了小土豆不用切,小土豆直接一整個做就行了。
然後把油倒入鍋中,可以多倒一些,視土豆量的多少而決定。等油溫燒到七八成熟的時候,就可以把切好的土豆放入鍋裡炸了。炸至變色就說明好了,如果想吃脆一點的就在炸好之後撈起來即可;如果想吃口感軟一點的可以再多炸一會兒。
把炸好的土豆撈出來放入碗裡,然後加入醬油、味精、胡椒粉、辣椒麵、辣椒油等調料,想吃糖醋口味的可以放入少量白糖和醋。四川的話很多還會加一些海帶絲或者魚腥草碎之類的。
一碗剛剛炸好的土豆,又麻又辣,一口下去還想接著來一口,根本停不下來。不只是小朋友,很多大人也很喜歡,簡直是老少皆宜的小吃呀。現在我每次回家都會經常去愛去的小吃店來上一碗,或者有時候饞嘴了還會自己在家做。畢竟這可是陪伴了我長大的味道呀。
-
12 # 裝修小徐
雞蛋,就是煮熟了的雞蛋下油鍋,然後再跟紅燒肉一起燒。
炸酥了的雞蛋白裡面灌了紅燒肉的湯汁。
要吃到第二頓的時候就更香了!
雞蛋就是越回鍋越香!
-
13 # 春韻小廚
記憶中那脆脆的、香香的、黃燦燦的食物——油渣,一種時代的產物,它留我的不是貧窮的印記,而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溫馨記憶。
所謂油渣,就是肥豬肉煉完油後剩下的殘渣,對於油渣,現在的人們是不敢恭維的,因為從醫學的角度講,油渣是一種致癌食物,大家都惟恐躲閃不及,怕一不小心就染上絕症。
而對於七十年代未和八十年代初講,油渣卻是一種眼巴巴盼望著的食物,只有煉油時才能打打牙祭。
那時侯,物質缺乏,食油供應量很少,百姓人家通常是用肥肉煉油炒菜的,煉出的油叫豬油,殘渣叫油渣。
用炸油的肥肉有兩種,一種是板油,另一種是五花肉,五花肉的油渣最好吃,但油量少,所以人們大多數是用板油(純脂肪,出油量大)炸油,因此我食得最多的就是板油渣。
父親是一個炒菜高手,在那個貧窮的年代,經他的手,競然能用油渣做成多味菜,而每道菜總是那麼的誘人,在我眼中那些全是難得的美味佳餚,那油渣的芳香一直伴隨著我成長。
油渣爆辣椒、油渣釀豆腐、油渣燜柚子皮、醋溜油渣等在我記憶中餘香嫋嫋。最喜歡的是油渣爆辣椒,用蒜泥、豆瓣醬加上油渣爆炒,油而不膩,而這道菜父親總是給饞嘴的我先嚐鮮。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由於父親的離世,這幸福的味道僅成為一種回憶。
-
14 # 百城百家味
我是90後,童年莫過於辣片和泡麵了,還有一些小餅乾等等,其中最喜歡的是泡麵,幹吃,還把它抓碎倒入料包,想想真香,泡著吃也是百吃不膩,但由於大人控制一天只能吃一包,想想當時的願望便是能夠一天三頓吃個夠,正巧我也做了一期零食影片,10元,都能買什麼呢?都是以前喜歡的,大家可以看一下,希望有你們喜歡的,我是新手小白記得支援一下點贊關注謝謝!
-
15 # 丫頭美食記
你還記得童年伴隨你最久的味道有哪些嗎?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致60後懵懂無知的美好童年!我的回答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歲月,家裡3-4個孩子是很普遍的現象,大孩子帶小孩子,父母每天為溫飽奔忙,根本無暇整日陪伴孩子們,零食更是稀罕物和奢侈品,是父母們辛勞之餘為數不多的一點對孩子的獎勵和對生活美好的希冀!下面說說我的童年裡,印象深刻、陪伴我最久的那些味道:
上海麥乳精麥乳精一種速溶的奶製品,沖水喝有牛奶的味道和甜味,家裡面有一罐鐵桶裝的麥乳精,算是比較火富裕的家庭;大人總是會把它鎖在櫃子裡,兩勺麥乳精沖泡一杯,是對孩子表現好最大的獎賞,我記得自己那時候會趁父母不注意,偷偷吃一勺濃縮的麥乳精,濃濃的香味開心一個月;
西瓜泡泡糖60年代沒有超市,只有賣油鹽醬醋的雜貨店;每天幾毛錢零花錢,全到雜貨店裡買泡泡糖了,一毛錢一顆,裝在一個大的塑膠罐裡,包裝的糖紙積攢下來夾在書本里;有西瓜味、蘋果味、桔子味,嚼完甜味後可以吹泡泡,孩子們之間比誰吹得大是個特別有趣的遊戲;
跳跳糖一小袋一小袋的包裝,含在嘴裡可以噼裡啪啦的跳動,那種新奇的感受至今難忘;
古巴糖就是簡單那種蔗糖做成的糖果,包裝特別簡單,和我們現在吃的古巴糖不是一個味道,現在的味道更高階;現在的孩子也許無法想象,家裡的餐桌上不是每天都能吃到肉,買肉得憑票供應,過年過才有吃,所以古巴糖是孩子們在那個艱苦的歲月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大白兔奶糖大白兔奶糖大概是60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才有的“高檔貨”,我記得吃大白兔奶糖要托熟人從上海買回來,那個時候沒有快遞,郵寄包裹很貴,通常從大人託人買開始期待,到糖吃到嘴裡,要等待很長一段時間,吃起來滿嘴濃郁奶香!
結語我們的童年時代因為物質的匱乏,僅有的幾種零食是伴隨我們最久遠的味道,以至於現在都偶爾會嚼一嚼泡泡糖,嚼出一絲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
16 # 鬧鬧愛吃魚
童年的回憶總是很美的
那些無憂無慮玩耍的日子
那些冰的甜的辣的各種饞嘴零食
那些小時候的零食
雖然長大後已經很少再吃
可不經意間看到時
才發現那兒時的味道一直留在心裡
勾起了你的回憶
大家還記得當年的小賣部嗎
每個學校外面都能見到的
只要一下課以飛快的速度跑到小賣部買小零食吃
七個小矮人又便宜又好吃
只要夏天買一袋
簡直開心好一陣
最經常買的就是辣皮
是辣皮不是辣條
因為辣皮更容易入味
而且還便宜
每顆味道還不一樣,裡面有酸酸的粉
可以嚼好久 但是一會就嚼硬了 不能吹泡泡
戒指糖又叫鑽石糖
就是放在一個塑膠戒拖上的糖
各種顏色 各種味道
糖吃完了也捨不得扔掉
酒心糖小時候總是想偷偷地吃酒心糖
因為裡面有酒
至於夾心裡酒的度數,大部分都不超過10°
小時候吃的濟公丹、冰雪丹
一粒粒酸溜溜、黑乎乎的
小時候單純的想著吃了這個可以長生不老
金幣巧克力買了都捨不得吃
喜歡拿來跟小夥伴炫耀了
小冰夏天的必備品
買一個可以吃很久
當年吃這些零食的人
如今都已經工作、成家了
但是記憶裡的味道
真的是永遠都忘不掉
當年和小寶一起吃這些零食的小夥伴
你還好嗎
回覆列表
番茄雞蛋湯。
最近有寫一篇關於美食的記憶的文章,好像正好可以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我就直接複製貼上了。
———————我是一條有愛的分割線——————
咱們菏澤人習慣把吃晚飯叫做喝湯,晚飯之後的大街上鄰里之間見面打招呼
“喝湯了沒”
“喝唄了”
高中時候曾經有位老師經常吐槽這樣的對話
“喝唄(白)了還喝黑了呢”
而我,對湯的情感,對家的味道,就是源於那碗西紅柿雞蛋湯。
年少時的某年夏天,我對我家院子角落的一片空地起了想法。好像中國人都是這樣,有點空地就想種點什麼,這也許就是深埋在中華民族骨子裡的勤勞吧。於是我便在我村裡的集市上買了幾株西紅柿和辣椒的秧苗。也沒有悉心照顧,辣椒不見了蹤影,西紅柿卻茁壯成長,枝椏太多也不捨得剪去,便找些竹條木棍做支架以免它們著地。後來便看到了黃色的小花,接著是白青色的果實。我總是耐不住性子,不等它們完全成熟就摘下來或生吃或涼拌。
天氣漸漸涼了,那棵西紅柿也漸漸步入頹勢,葉子開始發黃,脫落。一個深秋的傍晚,母親摘下最後兩三棵還未完全成熟的果實,說今晚喝西紅柿雞蛋湯。
那是我喝過的最美味的西紅柿雞蛋湯了吧。熱鍋加油,蔥花爆香,加入切好的番茄,加鹽炒出汁,加水,水開之後,加入麵疙瘩,燒開,澆入打碎的雞蛋汁,再燒開滴點香油,一鍋西紅柿雞蛋湯就出鍋了。就是這樣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做法,後來我再也做不出當初原來的味道。
愛屋及烏,我對西紅柿便結下了不結之緣,從菏澤的西紅柿雞蛋麵到武漢的番茄雞蛋蓋飯,再到廣東的番茄牛腩,後來再有江蘇崑山的甜口番茄炒雞蛋,最後在湖南鳳凰煮火鍋都要下番茄。。。。
每每從外地歸家,母親晚上總是要煮上一鍋西紅柿雞蛋湯,我每次都要喝上兩三碗,而母親總是露出滿意的微笑“俺小兒最愛喝我做得西紅柿雞蛋湯啦”
家就是這樣,有血緣的維繫,有親情的牽絆,有愛的指引,當然也有美食的回味。
ps,筆者曾經移居大理,在院子的一個角落開闢出了一片菜地,又種上西紅柿青椒,誰知天公不作美,當年雨水特別多,都爛了根了。
過去的曾經真的是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