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建悟建盞

    在鑑賞建盞的時候,我們應該關注兩個問題,一是建盞究竟美在哪裡?二是建盞燒製的難度有多大?

    建盞之所以受到青睞,是因為釉面的斑紋。如果沒有斑紋,就只是普通的黑釉盞,即使胚質再好,釉色再黑,也不會太有特色。真正認識斑紋,不能只從外表。我們要深入本質,包括構成斑紋的物質和形成過程。因為斑紋的形成是釉料在高溫反應之後產生氧化物的結晶體,沒有人工痕跡,因此工藝難度大,藝術品位高。

    有四個原因導致燒製難度大:

    (1) 坯的制約

    建盞的坯體是氧化鐵含量高的有色粘土,塑形差,收縮大,耐火度也不高,用這種坯料拉坯成型的茶盞,在乾燥期間就很容易開裂。而氧化鐵是助熔劑和發泡劑,高溫還原反應階段會降低坯體的耐火度,還容易起泡

    燒製溫度在1300攝氏度以上,因此坯體極容易變形、起泡

    (2)釉的制約

    我:建盞釉厚且流動性很大,釉色包括底色和釉面斑紋,釉層太薄,釉不黑,釉薄處呈醬色,如果釉薄,兔毫斑紋短,不流暢,油滴也不大。但是高溫厚釉給建盞帶來的缺陷很難克服,例如釉厚乾燥收縮大,易開裂,在1300攝氏度高溫下,釉的流動性增大,釉層從上到下逐漸加厚,釉層厚度上不不均,對斑紋的影響很大。

    (3)溫度的制約

    高溫是燒製建盞的必備條件,燒成溫度高容易使建盞坯起泡、變形,釉下垂粘底。如果溫度過低,斑紋稀少,但如果溫度過高,斑紋析出太多,太密,釉的底色被遮蓋,就成了褐色。

    (4)還原氣氛的制約

    兔毫、鷓鴣斑、曜變斑紋要在還原氣氛下形成,在氧化氣氛下釉面少有斑紋。這說明構成斑紋的物質需要在還原條件下產生。但是建盞釉屬於鐵繫結晶釉,結晶的物質是鐵氧化物,所以結晶物質處於不穩定狀態,會直接影響斑紋的形態和色彩

  • 2 # 恆古木斧

    宋建盞之所以能夠得到後人的欣賞,不單是器型,更為關鍵的是釉色,及其釉面上的窯變,它與古代鈞瓷的窯變是完全不同的。鈞瓷的窯僅是色彩上的變化,而建盞的窯變,不僅是釉色的釉變,而是色彩上、紋飾的變化,如兔毫、天目等,太豐富了。

  • 3 # 夫物盞集

    如何去鑑賞建盞,其實無非就是站在倆個層面:

    一是,藝術層面;

    二是,收藏層面。

    先說下藝術層面,分為兩點,

    1,施厚釉

    建盞釉施要是說太薄,會讓最後形成的斑紋效果差,不單單如此,出瑕疵的機率會變的很高,所以會說建盞的成品率低,基本在8%。

    您可能會覺得,那施厚釉不就了嗎?

    我們要知道建盞的燒製的溫度是需要達到1300攝氏度以上,在高溫的烘烤下,釉會很自然的往下流動,如果太厚,會造成粘底。

    而且建盞與其它不需要露胎的瓷器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它們粘底還能“搶救”一下,粘底對於建盞來說就是大瑕疵,基本上就是報廢了。

    2,高溫

    瓷器與陶器有一個區別就是燒製的溫度不同。

    瓷器不是說都是同一高溫燒製,建盞對燒製溫更加嚴格,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建盞燒製的溫度比其他瓷器都高,因為建盞所需要的溫度一定是在1300度上下。

    二:燒製建盞想要美麗的斑紋,這個溫度的區間極窄,高一點或者低一點都可能直接影響結晶的形成效果,甚至可能直接消失。

    另外,很多人不理解為何要花那麼多錢去買一隻杯子、甚至說是一塊碎片?為了麼?

    這其實就是站在收藏層面的角度。

    如果一隻建盞只是部分位置有點瑕疵並不會說影響到它整體的觀賞價值。一隻建盞的價值不單單體現在它整體的完整性,其紋理更是一個美的重點所,還有歷史意義,所以就算是破碎的瓷片,也有其欣賞收藏的價值.

    也正是由於燒製工藝難,建盞才變得稀少而珍貴;

    其斑紋的獨特,建盞才成為了茶友們的最愛。

  • 4 # 會當—茶農

    我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建盞愛好者,走訪了上百家建盞燒製企業,看了許多名盞。我覺得有義務為愛盞的人士分享一些我的見聞解讀。

    欣賞建盞,首先要欣賞真正意義上的建盞,

    鐵胎、鐵釉、一次上釉、一次燒製。

    脫離了這個基礎,就只是一個茶盞,不能算建盞。例如什麼火鳳凰、蝴蝶盞、菊花盞、木葉盞等,作者最好不要叫建盞,否則你怎麼跟日本臺灣生產的天目類茶盞競爭?不應該為了賺錢而無底線。(如下圖)

    (類似上面這些種類茶盞能叫建盞嗎?)

    在確定了自己欣賞的是正宗建盞以後,才是考量他的美觀性和實用性。這就要結合器型和花色了,但現在很多建陽人對建盞的質量沒有嚴格的標準,甚至制盞師傅都不知道什麼樣的盞才是好盞,於是市面上出現很多幹口的盞,這樣的盞用久就會氧化生鏽,對人產生健康隱患。許多制盞師傅還說古代許多的盞都存在幹口現象,殊不知他們是拿著窯址出土的當年的廢品來做標準,甚至往那方面追求。又有一種做法是往釉礦裡新增過多的長石類材料,產生非常強烈的玻化效果,提高成品率,這又脫離了傳統建盞的內涵和美感。(如下圖)

    還有一些匠人為了燒出新花樣,將建盞進行二次燒製,這也脫離了建盞的基礎審美和文化內涵。(如下圖)

    另外關於收藏價值的話,以後一定會成為笑話,因為建盞斷代時間較長,所以現在的工藝還很不成熟,很多人利用其他陶瓷燒製技術引用到建盞中,燒出來的產品美感突出,(如下圖展示的這些是建盞嗎?)

    建盞行業發展還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和變化,現在的精品在未來是次品呢還是什麼,都很難講。說到名人和傳承人就更加不靠譜了,這個瞭解一下傳承人證書和其他技能證書的來歷就非常清楚名人值不值錢了。例如有些人或許貪便宜,或許受騙,買了下面這些型別的建盞,就是不被人笑話,本身也是個笑話。(如下圖)

    上面說了那麼多不好的建盞,別人的事情還是少說點好,或許有些買主就是覺得這樣的建盞挺美,美就是美,哪怕一朵野花,一片白雲,只要能讓人賞心悅目,就是美,不管他價值幾何,不管他得來容易與難,這樣的欣賞角度我佩服,技術懂多了就很難苟同。

    跟大家分享一下建盞的識別吧!

    一、鐵胎鐵釉。

    我們可以簡單的用直徑0.5cm以內強磁鐵,去吸附建盞的胎底和釉面,建窯燒法燒的建陽的泥巴和原礦釉建盞,是都可以吸附的。但一些創新燒法或創新配方則未必。白胎假盞是完全不吸的。

    二、結晶

    建盞的圖案,主要是靠鐵的結晶生成,這方面可以參照李達老師的《建盞揭秘》。

    三、花色。

    好的建盞是花色上口又落底,就像宋微宗所說的“條達”,不管是兔毫、油滴、曜變,都一樣。這點在目前來講是最有爭議的,因為這個確實需要技術。雖然我們看到許多被拍賣的名品和被收藏的名品都是非常上口的,但在老窯址出土了那麼多幹口的宋代殘片給了這些匠人們藉口和理由。(這裡科普一下:建盞由於採用上半釉正燒,釉水熔後容易向下流動,口沿處更薄,更容易析出結晶,溶劑二氧化矽又更少,口沿就容易幹了,匠人要有很好的技術才能避免這個問題。)

    四、器形

    傳統的建盞器型有束口、斂口、平口、撇口、斗笠。這些器型都非常古樸、典雅。它主要應用於過去的喝茶方式。雖然現代人要鼓勵創新,但蓋碗工夫茶具這些我卻欣賞不來。這實在沒啥意思,因為用建盞做的工夫茶具泡茶根本不好喝,笨拙又吸熱快,尤其是不利於茶香的發揮。這方面或許以後也會是個笑話。

    建盞是一個非常有文化和內涵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欣賞和擁有,用高的標準去要求和評價它,對其發展是健康有利的,當然,在不成熟的當下,我們也應該有更多的包容,因為任何器物的意義就是能給我們帶來好處及享受。

    前面囉嗦了那麼多是因為我不喜歡被騙,所以我們也要鞭策哪些造假的大師們,請不要玷汙了你們的行業,這也是祖宗留給你們的財富。同時也是社會每一個人的財富。

  • 5 # 東家APP

    我以兔毫為例,來說說如何欣賞建盞的特別之處。

    說起兔毫為建盞一大品種,形態為黑色釉層中透出均勻細密的絲狀筋脈條紋,形如兔子的毫毛,故此得名。據記載,兔毫盞在宋代值三千匹絹,由此可見,兔毫盞在當時還是非常珍貴的。那為什麼銀兔毫會這麼珍貴?銀兔毫有何特別之處呢?

    建盞釉色的形成更是一個變化莫測的過程。其中銀兔毫的燒製則是難上加難,不僅需要極窄的高溫,又需要恰到好處的氣氛。就算兩者都有,是否形成銀兔毫還需看天意。也正是這種可遇不可求的原因,銀兔毫才如此的珍貴!

    在建盞的高溫燒製過程中,燒成銀毫,需要精確的溫度與氣氛控制,條件嚴苛。若稍有偏差,或無法燒成銀色,或毫紋品質不佳。產生的一氧化碳,作為還原劑與釉水中的三價鐵發生複雜的還原反應,從而析出單質鐵,隨著釉水沸騰中產生的氣泡,升至釉層表面然後破裂釋放,再順著融化的釉水往下流淌,從而形成條狀花紋。

    但是氣泡破滅形成的斑點極易散開,而窯內的還原氣氛又會使三價鐵迅速轉化為二價鐵,很快融入釉中並使斑紋消失,所以這些斑紋持續的時間極短。燒銀色斑紋,除了色彩難以穩定,斑紋的形態、深淺、清晰度等等都是非常難以把握。

    銀兔毫珍貴它的有何特別之處呢?

    銀兔毫形成斑紋的這個動態點恰巧被捕捉到,它的形態就能得以儲存。但是燒製過程中的斑紋隱藏太深,變化太快。就好像一陣清風,拂面而來,卻悄悄地離開了。我們還來不及捕捉他們留下的痕跡,他們就消失無蹤了,就好像從未出現過一樣。帶著神秘色彩的事物往往最讓人神往,所以銀兔毫才令人如此著迷。

    宋徽宗曾說“玉毫條達者為上”此盞金兔毫條達,猶如萬箭齊發,光彩奪目。器型挺拔,寬平圈足,穩穩如松,高7.2釐米,深鬥器型萬里挑一。一件極其難得的茶器。

    所以,在欣賞的過程中看器型,看釉色的燒成,看兔毫的紋路(斑紋),這些都是評判的標準。且可以延展到各個建盞的評判標準上。

  • 6 # 樸品之道

    1、從來源品鑑。

    關於建盞,是宋代人工和自然的一種巧妙結合。宋人在追求黑色陶瓷的黑色純度時,使用了一種含鐵量較高的瓷土,燒製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奇妙樣式的瓷器,也就是建盞黑瓷裡面的:兔毫盞、木葉盞、曜變盞、油滴盞。這幾種盞一是燒製比較困難,二是樣式獨特,各有特點,被當時的宋人喜愛。

    2、從歷史考量。

    宋代,建盞黑瓷被進貢給宋徽宗,其中兔毫盞深得他的喜愛,一度使得建盞位於御供之列。並且宋代文人墨客喜歡品香斗茶,宋代流行的茶偏白,因此黑色建盞陶器,因為其突出的黑色,所以黑白對比強烈,廣受文人喜愛,當時大才子蔡襄也曾大肆讚揚過建盞黑釉。能在青白瓷為主的宋代,建盞黑瓷脫穎而出,其歷史意義值得考量。

    3、從今人繼承欣賞。

    建盞發展到現在,還被很多人模仿和喜愛,甚至在製作的時候,還會有很多特意仿古的地方,比如上釉的時候,釉面不是全包的,盞底常常會留有一些部分不上釉,再就是用建盞喝茶,每種樣式的盞,體驗都是不同的,感受很獨特。

  • 7 # 建盞天下

    正宗的建盞是鐵胎+鐵繫結晶釉

    建盞的胎,是含鐵量高達7%~10%。

    他的組成泥土是後井村豬肝色黏土、大梨村玫紅色黏土、南山村黃白色黏土,按比例混合而成。只有這樣特有的泥土含鐵量才能達到7%以上。

    鐵繫結晶釉其裝飾紋樣為天然形成的鐵繫結晶斑紋,他的釉面斑紋是由水吉當地的植物燒製成的草木灰和附近的鐵礦,天然安全。

    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就是形容建盞的最佳詞句,每一隻建盞都是獨一無二的。

    建盞就連宋徽宗都為他代言,可想而知他的釉面斑紋是有多麼的奇特,美妙。連皇帝都為他代言,而且全國上至皇帝將軍下至平民百姓與不喜歡可見當時建盞的盛世,就是隔壁的日本把我們的建盞都是拿來當國寶的,用他們最高的禮儀對待

  • 8 # 溪仔X的歷史文化觀

    繼續炒作,一個碗幾塊錢的本錢炒到幾百上千不太合適,應為是現代工藝品而已,工藝太普及了現代的原料五花八門,隨便加點化工成份就是一種花樣,所謂的大師也就是加點化工秘方而已,滿大街都是這東西一萬年以後都沒有收藏價值,個人喜歡的話10幾20塊倒是可以買幾個做菸灰!喝茶就少吃吧!誰知到有沒有毒!沒有哪位專家敢說1300度的高溫能殺死重金屬吧!

  • 9 # 壹盞香茗

    在許多人眼中,建盞不僅具有無窮的升值潛力,其審美價值也是十分巨大的,一件建盞靜靜的擺在那裡,它的釉色、它的器型和它的斑紋就已經足夠讓人為它傾倒,但殊不知在肉眼觀察不到的放大倍數之下,建盞的更加會散發出別樣的光彩和魅力。

    變幻莫測的釉色

    建盞的釉色斑紋千變萬化,且斑紋不易控制,縱觀天下都不會找到兩件相同的建盞,這才奠定了它能夠在當時獨領風騷的社會地位。

    每一件被成功燒製出的建盞,它的析晶斑紋都是獨一無二、風格迥異的,因此專家學者在鑑賞一件建盞時往往就會把釉色作為主要的依據,甚至毫不誇張的說,釉色堪稱建盞的靈魂所在。

    由於建盞的釉色斑紋變化太多,所以從古至今眾多的專家學者也一直致力於對釉進行分類,歐陽希君以是否進行二次上釉作為依據,將釉色分為自然釉和裝飾釉;

    從我們現如今的角度來看,自然釉又可分為油滴釉、曜變、兔毫釉、雜色釉、烏金釉五種,但釉色到底如何進行分類,現在依舊沒有統一的分類標準。

    析晶顧名思義就是晶體的析出,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之中,建盞同樣也不例外。

    建盞在燒製的過程中,由於高溫的作用,往往會形成許多不同成分、不同結構的晶體,這些晶體結合在一起又會形成許多不同的組合,因此才有了建盞千變萬化的釉色。

    我們以兔毫盞為例來看它的析晶斑紋,兔毫盞的析晶斑紋在黑釉層的襯托下細如條紋,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些析晶斑紋還有著無法言說的立體感和流動感,讓人歎為觀止。

    雖說兔毫盞的產量較高,但是它析晶的狀態、顏色和分佈狀況卻依舊變化多端,想要燒製出一件精品的兔毫盞絕非易事。

    兔毫盞的斑紋多為金、銀、褐等顏色,斑紋顏色不同,它的結構和主要成分也會有所差別。

    在建盞中,析晶又可分為釉上析晶和釉下析晶,二者在燒製溫度、裝飾手法和觸控手感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以觸控手感為例,釉上析晶摸起來有些凹凸不平,但是釉下析晶摸起來卻是十分的光滑。

    一般來說,釉上析晶和釉下析晶也並非都是單獨存在的,有些釉下析晶的建盞,它們口沿處的斑紋就有可能是釉上析晶。

    分相:釉色多樣性的關鍵

    建盞的釉屬於分相—析晶釉,這也就說明單單有析晶是不足以支撐建盞形成釉色的,建盞在燒製時會析出晶體狀態或者非晶體狀態的鐵和鐵氧化物,晶體狀態的鐵氧化物為析晶,非晶體狀態的就是分相。

    分相中的"相"字指的是一種特定的物質形態,不同的相結合不能夠充分的混合在一起就被稱之為分相,形成建盞各式各樣斑紋的鐵繫結晶釉有時就是分相所形成的,所以為了使說法更加嚴謹,建盞才有了分相—析晶釉一說。

    "暗藏玄機"的玻化

    建盞表面往往會有一層透亮光滑且質地堅硬的釉面,這層玻璃釉面實際上就是玻化,適當的玻化能夠提高建盞的光澤度和完整度,使建盞整體看起來更加美觀,因此玻化也是評判一件建盞質量如何的重要指標。

    除此之外,完整的玻化層還能夠提高建盞的強度和硬度,有助於防止液體、氣體和酸鹼腐蝕,一定程度上降低因為不當使用而對建盞造成損壞的風險。

    可是正所謂凡事有利就有弊,玻化過重就容易給養盞帶來一系列不好的影響,玻化較重往往會大大增加養出七彩盞的難度,這對於養盞的耐心絕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不過玻化過重的建盞保養又比較容易,所以大家在購買建盞的時候還是要考慮好是比較注重保養還是注重養盞,這樣才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選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建盞。

    建盞的世界玄妙無比,因此僅僅靠我們用肉眼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只知一件建盞的燒製成功離不開工藝師們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卻往往忽略了每一件建盞的誕生都是大自然所給予我們最好的饋贈,它的魅力可想而知。

  • 10 # 九大山人

    愛好收藏建盞的都知道,建盞的美,美在它的造型、它的釉色、它承載的文化內涵。現在的盞,幾十到幾百、幾千到幾萬各個價位的都有。對於不懂得建盞的朋友們,差不多的器型和斑紋看起來都差不多,往往也就是這個差不多才是差得最多的地方。因此掌握建盞鑑賞方式,不但能提升對建盞的認知,還能幫大家在購買建盞的時候懂得選擇和分辨。

    每隻盞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有人會說既然是這樣,那每一隻都是好的都能收藏不是嗎?當然不是,建盞的價值不是燒製出來就有,每一隻精品盞的背後是複雜的工藝,是師傅一雙手幾十年如一日的功夫,還有燒製的天時地利,這些才是衡量一隻盞價值的根本。

    鑑賞建盞,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器型:束口、斂口、敞口、撇口。不管哪一種器型,一定要是器型規整,沒有大的變形和凸起,沒有開裂、氣泡。最簡單的方法直接把盞倒扣在水平面上,或者拿兩個口徑一樣的盞對口扣在一起,如果能緊密貼合,說明建盞就是規整的。

    2、釉色:以油滴、兔毫為例。兔毫盞觀察其毫紋是否流暢,邊界是否清晰,分佈是否相對均勻。玻化程度達到指標程度,兔毫的色澤以銀、藍、彩為上品。油滴盞主要觀察它的斑點形狀,以卵狀為佳,並且分佈 在一定的面積上,斑點具有金屬感和鏡面感。斑點清晰飽滿,像油滴附著一樣。這幾點都符合那它就是一隻好的油滴了。

    3、胎質:胎體厚重,胎底粗糙,這點特徵主要是由於鐵胎,建盞達到透氣又保溫的效果,叩碰還有金屬碰撞的聲音源於它的胎土,這樣的胎土只能取自建陽的水吉。因此鑑賞盞的好壞觀察它的胎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路飛能戰勝一切是因為有主角光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