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鬢華雖改心無改

    我認為那時代的人眼睛只看到中原以及黃河兩岸,和長江兩岸的地方。沒有後來的歐洲殖民者那樣的野心,發現一個地方佔一個地方。

  • 2 # 小民學歷史

    一 統一

    首先我們中國都有統一的執念,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每一個朝代都會先統一天下,統一中原為目標,九州一統是每個梟雄的夢想,都想問鼎中原

    二 地理位置

    我們可以看看三個國家的地理,魏國統一了北方,在往北就是草原,是匈奴的地方,關鍵是沒有城池,無法佔據,往東也是蠻荒之地,氣候條件惡劣,蜀國,降伏了孟獲,穩定了少數民族,其他地方西藏,高原,氣候更惡劣,並且諸葛亮的目標一直是恢復漢室,東吳呢,往東是大海,去海外成本太大,佔領了,不好管理,遠離本土

    三 物產豐富

    古代中國人都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而且中國物資豐富,資源,地大物博,歐洲人為什麼去海外建立殖民地,是因為本國物資少,必須向外要原材料

  • 3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我認為義氣生變,起始孫權的行為是和劉家拉關係,想著劉備擴充套件後(後關羽果然逼得曹差點遷都)孫劉共扶漢室搞一統,老理上講,都光彩。也是為孫家扶獻帝成功後再對"隱患"對手″拉進一步",鋪路。為什麼說他現在還沒"野心"還沒魯肅告訴他的讓他自立稱帝之心哪?因他同魯肅談話起始表態.,也是輔助漢室而努力為目標的,只不過擴大勢力保住父兄基業,並沒代漢的想法。嫁妹給"皇叔"也能表示他當年的心跡。多年後劉禪稱帝,眾臣下也勸他孫權稱帝,他又等了好幾年,看著孫禪扯諸葛亮的後腿,難成大事,才在眾臣的催促下稱帝,他也感嘆到;沒想到大漢真得無望了。稱帝之前又叫群臣義務勞動,不動用民間勞力給他改修老舍建皇宮,有點勉強吧,亮也心知肚明。話回到孫劉大戰前,加上孫妹已結親嫁劉,當時又與關羽要求結親,無非想要個定心凡,不想日後背個負大漢與劉家對打的″黑鍋"。(他常講."當前天下奸逆摸行......."他要帶著除奸職責,自己不便對自說反作吧,打自己得臉?)所以最終因為一句話反臉了,奪荊州,撈麵子也在其中。

  • 4 # 公明淏

    不能脫離當時的具體情況,當時有的是地!沒有人。為什麼劉備要帶十萬人南下逃跑,他的至理名言是什麼?夫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

    例如:“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三國志·張既傳》;

    太祖還,拜襲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三國志•杜襲傳》;

    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三國志•先主傳》;

    黃龍二年(230年)正月,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帶領上萬士兵出海尋找夷洲、亶洲,想要俘獲那裡的民眾以充實東吳的人口,陸遜和全琮都諫言反對,孫權不聽。

    230年諸葛直和衛溫一起登上臺灣(當時的臺灣叫做夷洲),他們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最早登陸臺灣的人。衛溫和諸葛直花費了約一年時間行軍,士兵們因為疾病死去了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因為亶洲太過遙遠,衛溫和諸葛直最終沒能到達那裡,只帶了幾千名夷洲的人返回。

  • 5 # 雪流星落

    在三家眼裡,這絕不是內鬥,而是證明自己才是正統的正義之戰!

    首先三國時期魏蜀吳不是沒有對外征戰,向外擴張的動作,曹魏,北征烏桓,驅逐鮮卑,降伏南匈奴,後期還平定遼東!揚大漢餘威!孫吳也發動過征討山越,平定交趾,甚至還中央政權第一次到達臺灣!就連綜合國力最差的蜀漢,也七擒孟獲,征服南中!

    所以,不能說魏蜀吳不向外擴張,在有限的國力情況下,做到這步已經很不錯了!

    再者,從秦始皇開始,逐鹿中原才是王者必須面對的,華夏正統在此,三國只有消滅彼此才能再談開疆拓土!所以才有蜀國六出祁山,九伐中原!

    再看地理位置,蜀國向西是高原,自古人煙稀少,佔領代價太大,孫吳向東是大海,向南是蠻荒之地,連交趾都是在東吳治理下才慢慢繁榮!曹魏向北是遊牧民族,很難立足,向西是西域諸國,不來騷擾已然是好事!在三家逐鹿中原的情況下,怎麼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這些沒那麼重要的位置?

  • 6 # 創業的小天

    第一:當時的人對地理的認知也不像現在這樣 認為三國領土以外的地方都是蠻瘴之地 從諸葛亮七擒孟獲就能看出來 由於當時 生產能力低下 不少漢族士兵去了雲南 都難以生活 甚至會得病無法醫治而喪命 第二:我們的祖先向來對不能耕種的土地是不感興趣的 拿當時的生產力來講 能耕種的土地很有限

    第三:內鬥的原因主要是要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 獲得大漢疆土原有的統治權力 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 即使想要擴張 首先必須安內 家有三件事 先從緊出來

  • 7 # 蘇江月

    吳國三面環海,當時的科學技術還不足以橫跨大海。蜀國往西就是西藏和喜馬拉雅山了,南邊有蠻夷,東邊是東吳。只有魏國東面,北面和西面可對外,但不管誰要向外拓展,都不可避免的可能面臨後方遭人襲擊的危險,所以,一定要中原一統之後才能向在擴張,成吉思汗當年也是先統一中原後才向歐洲拓展的。

  • 8 # 閱盡小說

    一是科技水平和地理條件限制了時人的眼界。在當時,無論是不是智者,他們眼中的天下就是魏蜀吳的地盤,往北是匈奴,往南是蠻荒,往東是大海,往西是雪山荒漠,而沒有火車汽車飛機等等,緊緊依靠馬力,他們所能看到的世界就是眼前的世界,國家的統治力也只能這麼長,再遠了,不論是越過海洋還是陸地,都難以將中央的命令傳達下去,同樣四周的環境也會讓時人下意識的以為,在中原之外皆是蠻荒貧瘠的地域,奪來也無用。

    二是三國互為牽制,既無精力也無兵力向外擴張,要知道三國連連大戰,一不小心就要被對方奪幾座城,哪還有心思研究外面的事?還是把眼前的大敵先消滅了才是正經。

  • 9 # 兩世之約i

    魏國:向北擴張,一來有匈奴等等少數民族抵抗,另外一來向北擴張沒什麼實際用途,北方越來越寒冷,植物不宜生存

    蜀國:向西擴張,地形越來越險要,古代沒有現在那麼發達的機械工業,爬那麼高的山有危險,而且地勢太高也不利於發展農業

    吳國:向東,向南擴張,更不用說了,東南方向一片汪洋大海,很多人走著走著就覺得前面沒陸地了

  • 10 # 七碗茶1990

    先打個比方吧。說在三個老光棍面前有一群女生,其中一個是范冰冰,其他人長的都跟鳳姐似的,你說這三個老光棍追誰?肯定范冰冰!只要審美不重口味,誰會追鳳姐呢?追上了不露臉,追不上更丟人!

    再打個比方吧。說中原大地是一隻羔羊,外面是一堆雜草,群雄是獵犬。你說群雄該怎麼做才是最明智的?只能爭奪肥肉,而不是把自己變成食草動物。食草動物的結局,只能成為食肉動物的盤中餐。

    另外,不是說地盤大了就勢力強了,而是,你要看這個地盤能給他帶來的好處有多少。十斤棉花和一斤金子是沒法比的。荒原地區,地廣但不宜種植,人少且不服管教,地盤打下來後,管理成本將無限增加,管理收益則大打折扣。不是每個孟獲都讓你七擒七釋,七擒七釋以後又怎樣,不還是在你死後就叛變了?壓根不服你後人管!

    一山不容二虎。敵人沒有對我發動攻擊,就是在為發動攻擊做準備,所以我必須先下手為強,而且要下死手。如同在一個玻璃房子裡,我看到房子裡的人在往槍裡塞子彈,不管他是不是要對我動手,我唯一明智的做法,就是先開槍。子彈飛起來的時候,沒有人能保持幸運。

    打架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單純的打架,而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現有利益不受侵害,並最大化的獲取別人的利益。

  • 11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收益與風險不成比,不值得。

    在某些策略遊戲中,魏蜀吳三家講和後分別向其他方向擴張是可能實現的,比如曹魏向北、蜀漢向西、東吳向南,但在現實中,完全不可能,因為條件不允許!

    擴張不是發幾條命令就能迅速解決的小事,而是需要動用整個國家資源的大事,畢竟周邊地區都不是無人區,你想佔就佔?必須得有軍隊,有軍隊出動,糧食、軍械等等都要準備,那都是錢吶!

    換而言之,擴張其實消耗的是國力,但凡靠擴張走上強盛之路,那都是因為它們的擴張所得超過了自身的消耗,使得國家變得更加強大,如果擴張所得遠比不上消耗,那麼國家只會越來越弱,最終走向滅亡。

    放到三國時期,三國可不是不想擴張,而是沒法擴張,它們面臨著太多的問題了。

    先說蜀漢

    從地圖上看,吳蜀兩國都很大,但其實兩國的核心都在北邊的一小塊地區,也就是長江沿岸,蜀漢的成都周邊,東吳的南京周邊,這兩處的人口經濟是兩國立國的資本,一旦丟失就是亡國之時。

    核心以外,漢中、荊州可以說是兩國的戰略命門,重兵駐守之地,穩固性很高,但當我們把視線往南移,蜀漢的南中(今雲貴一帶)、東吳的交州(今兩廣、越南北部)就沒那麼安生了。

    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南征南中是“深入不毛”,打敗孟獲以後,他更是連駐軍都不留,為什麼?因為貧瘠的當地根本養不起駐軍。

    《漢晉春秋》載: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南中自漢武帝時期就被納入漢朝版圖,可到了三國時期,連直接管理都辦不到,想管就得防備當地部落的反叛,備軍備糧,用國力來耗,後來的明清時期就用的這種辦法,耗了幾百年才把這一片徹底納入中央管轄。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壓根不敢這麼玩,不然可能南中還沒管好,蜀漢先滅亡了,他只求南中無事,讓自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北伐大業當中。

    南中也就是現在的雲貴高原,地形非常破碎,交通極度不便,諸葛亮南征已經困難重重,要讓蜀漢以南中為踏板,進一步向今天的中南半島挺進?

    第一步,行軍運糧極度困難,就算蜀漢拼著耗盡國力把大軍送入東南亞,還有第二步——瘟疫。

    水土不服這個詞就出自《三國志》,赤壁之戰時周瑜評價曹操軍隊:“不習水土,必生疾病。”事實果然如此,曹操的軍隊多是北方人,跑到長江流域就受不了了,流行起了疫病。

    而蜀漢的軍隊多是長江流域人,跑到珠江流域都得出問題,要是跑到中南半島,估計得病死一大半。去世別說三國時期,就是清朝乾隆時期,清軍與緬甸作戰的時候,非戰鬥減員就比戰損還多,主帥都染病,最終病逝。

    好不容易第二步扛過來了,打下中南半島某國了,能直接管理嗎?上面諸葛亮那番話完全可以再套一遍,除非用國力耗,否則穩不下來。

    那換個方向,從蜀地西入青藏高原?高原上面瘟疫倒是比較少,可第一步運兵運糧就完成不了,世界屋脊不是那麼容易征服的,而且就算打下來,青藏高原的物產更少,蜀漢的收益更低。

    從成本和收益的對比來看,擴張這門生意蜀漢是做不來的,太不划算了。

    再說東吳

    東吳除了交州以外,還有個更鬧心的問題,那就是山越,東吳最常見的軍事行動就是打合肥和打山越,山越的組成眾說紛紜,有說是百越後人,有說是山賊,反正他們是不服從東吳官府管束的,不當兵不納糧,搞得東吳很窩火,經常發兵攻打。

    而交州方面,東吳也很上心,孫權曾派出呂岱坐鎮交州,不僅解決了東吳南部的威脅,還給東吳提供了象牙這些東西用來賣,雖沒有人口資源,可比起南中來說是要好很多了。

    不過交州是個火藥桶,沒有能人是鎮不住的,呂岱一走交州就叛亂,耗費了東吳很多精力。至於從交州或者海陸進攻中南半島及東南亞諸島,我們都不需要假設,因為孫權做過簡略版的嘗試。

    眾所周知,孫權曾派衛溫率兵抵達夷洲(即臺灣島),但並沒有將之納入版圖,為什麼?還不是因為管不了。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載:黃龍二年春正月,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三年春二月,衛溫、諸葛直皆以違詔無功,下獄誅。《三國志·吳書·陸遜傳》載:權欲遣偏師取夷州及朱崖,皆以諮遜,遜上疏曰:“臣反覆思惟,未見其利,萬里襲取,風波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權遂徵夷州,得不補失。

    臺灣跟東南亞哪個遠就不用說了,即便如此,孫權派人去臺灣的行為,陸遜是明確反對的,只是反對無效。孫權本身只想撈個幾千人回來,但最終把衛溫、諸葛直給砍了,說明得不償失有點嚴重,大機率是一萬吳軍沒了幾千人。

    最後是曹魏

    曹魏是掌握核心最多的,天下九州得其六不是蓋的,關中、中原、山東、河北全在曹魏手裡,人口經濟比吳蜀加起來都強,這也是她能夠一打二的原因。

    曹魏也有類似南中、交州的地方,那就是西域,曹魏名義上是繼承東漢的,所以把西域也一併繼承了,但對西域的掌控力非常弱,原因很簡單,實在太遠了!

    當時的西域比現在的新疆還大點,想要過去只有甘肅那一條路,駐軍去一趟就是幾千公里,路上的花費很大,而西域的各國人口曹魏是調動不了的,屬於雞肋。

    而正北方的草原,曹魏想拿倒是可以打,問題是拿來有什麼用?又不能種地,不論漢朝還是曹魏,打草原的目的只是為了防止草原對自己的侵擾,而不是奪取草原。

    結論:逐鹿中原才是最終出路

    關中、中原、山東、河北、蜀地、吳地,這些都是祖先開發好的,這時候的三國是拼著耗損國力去打一塊貧瘠少人的地盤合算,還是奪取祖先經營已久的熟地實在呢?

    毫無疑問,當然是後者!

    所以曹魏想滅吳蜀全據熟地,吳蜀想北伐中原。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大家都不想把摩托換成單車的!

  • 12 # 專懟流浪狗

    都沒說到本質,提問者,你可以找一張地形圖,然後你就明白了:因為農耕民族的我們已經把所有能種地的地方都打下來了,再往外面就是原始叢林草原高原瘴地。

    然後你就能明白其他兩件事,1為什麼漢民族朝代國土基本一致,2為什麼滿蒙兩朝國土那麼大。

  • 13 # 武漢人使用者9527

    也是問的巧 北邊鮮卑 滅也滅不了 就算滅了 難道中原百姓全部去放養? 季漢西邊青藏高原 東吳 南邊 是海 而且一樣 去了臺灣

  • 14 # 土豆歷史探秘

    答:我認為三國時期,魏蜀吳沒有向外擴張而是內鬥,是因為古人一直遵循著三個原則:

    一、得中原者得天下;

    “中原”這個詞語在古代很早就出現了,它重點指的就是以河南為中心的大部分地區。

    它是我國大部分人口的祖籍發源地。這裡人口密集,有多個朝代在這裡建都,政治、經濟相對穩定。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一生的希望就是克復中原。因為當時漢朝的京都就是洛陽,這裡地處平原,是發展人口、經濟、國力的好地方。

    曹操在佔領了河南地區後,只用了幾年時間,就把軍隊發展到了百萬,這都得源於河南的優勢。

    二、攘外必先安;

    意思是說:要想抵禦外來的敵人,一定要先平定好內部的矛盾。現在說起這個詞就一定會想到蔣介石,因為是他把這個詞語發揚光大的。

    正是因為他的這個政策,是我國內打了好幾年的內戰,讓日本人得了便宜,踩踏我中原大地。

    三、四方夷蠻之地,不可教化;

    指的是這裡的人,不識人間煙火,不吃五穀雜糧。並不是表揚他們,是神仙,不用吃飯,而是說他們不懂文明禮常,是難以教化的,根本就不是人。這是罵人的話。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攻打南蠻,七擒孟獲,即使打下了這片土地,也不佔有,就是這個原因,是從根底裡就瞧不起,看不上這一片土地和這裡的人們。

    總之:正是因為這三個原因,才使古代出現了眾多的朝代和小國,經常內戰不斷的。在他們的眼裡,自己都是正統,就應該坐擁中原。

  • 15 # 木子君的小屋

    我是木子君,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一、攘外必先安內。

    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王朝之後,每一代的統治者,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做一個正統的王朝,就要拿下中原的土地。不然,只能算偏安一角。

    所以,不管是誰,魏、蜀、吳都覺得自己應該統一中原,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而他們之間的紛爭,只能算是內鬥,只有把整個中原基本盤打下來,才有興趣和實力,向周邊擴張。

    二、周邊地理環境的限制。

    我們看一下中國地圖吧,對於魏、蜀、吳來說,周邊的土地,要麼是人煙罕至,煙瘴遍地的荒蕪森林,要麼就是黃沙漫漫的戈壁,再不就是一望無垠的大草原。這三種類型的土地,都不適合擅長農耕的漢人。而這些地區還未開發,利用率低,遠不如文明發展的漢地。

    三、各自的實力,支援不了他們的擴張。

    為什麼在別的文明,可以分裂成幾個邦國發展至今。而中國卻是統一的封建王朝呢。也跟中國的地理有關。比如黃河,我們的母親河並不溫柔,年年改道。而對他的治理,就需要整合各地的力量。

    我們的北方,遊牧民族自秦末漢初也已經整合成一個國家。雖說經過兩漢,已經被打服,削弱,但是實力依舊存在。而魏蜀吳三國,經過漢末的連番戰亂,已經沒有資源再進行外擴,只有把中原整個成一個政權,才能擁有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實力。

    總之,魏蜀吳為什麼非要內鬥,而不是對外擴張,一是我們大一統的正統王朝思想。二是周邊地理環境的限制,還有,只有一個統一的王朝,才能對抗北方的遊牧民族。

    這也是不管哪朝哪代,都只有逐鹿中原,贏得淘汰賽的王朝,才有對外擴張的實力。

  • 16 # 五穀谷

    中原一統後,才有穩定、安全的後方。不然剛出門不久,就被人端了老窩,失去根據地,沒有後勤補給,就沒有辦法調養生息,只能自生自滅或寄人籬下仰人鼻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剛拆遷賠了1000萬,整天遊手好閒的想投資,卻不知道投資什麼,什麼介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