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蠻腰視界
-
2 # 笑說奇談
這句話與唯物主義辯證法裡的事物都有見面性相吻合!任何事物都會有兩面性,也就是指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或者說正面與反面、正能量與負能量,進步和退步等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是這一真理的體現!
載舟和覆舟正是水的兩面性的體現!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事物的發現是受到內外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受到合理的正確的影響,會激發事物正能量,向積極的方面發展。反之,如果受到不合理的,甚至是負面影響,事物的發展就可能向消極的,有害的方面!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明對待事物,我們要進行合理的,積極的引導,防止過度的消極的影響。正確一篇文章裡說的“糟糕透了”和“精彩極了”向兩股風,推著我不斷平衡的前進!
-
3 # 書香居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載舟之水也覆舟”這句話的意思,承載船隻的水,既能載舟,也能把船隻傾覆。
一、出處這句話最早出自於《荀子·王制篇》,其中有這麼一段話:“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二、史料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是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文治武功,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有位臣子叫魏徵,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諫臣,經常向唐太宗直言不諱的建言獻策,魏徵和唐太宗也多次轉引這樣的觀點——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
意思是國家的君主,就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水一樣。水既能承載船隻,也能傾覆船隻。所以君王要以人為本,要愛護老百姓,不能苛虐百姓,否則就會有亡國的危險。唐太宗聽了以後非常認同,非常敬畏,對待魏徵所說的道理就像面對聖旨那樣重視和尊敬。
三、對現實意義無論是治國理政治,還是一個企業、機構、組織的經營管理,乃至於一個家庭的經營,都是離不開大家的共同支援和擁護,所以如何處理好與大眾的關係、和睦相處,都是一個很大的學問。
-
4 # 故事玩家文武公
關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故事典故出自《荀子.哀公》,節選其原文出處為: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大概意思是:您走出魯國國都的四方城門去瞭望魯國的四郊,那些亡國的廢墟中一定有幾處茅屋,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恐懼,那麼恐懼之情哪會不到來呢?而且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載船,水能翻船。’您從這個方面來想想危險,那麼危險感哪會不到來呢?”
這裡面舟代表的是君王社稷,水代表的是基層百姓,其實與“民為國之本”的意思相近,說的都是黎民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君王及統治階級要時刻將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現代引申的意思,民眾是國家及社會安穩的最重要體現,要善待人民,注重民生,國家才會興旺,社會才會安定。
-
5 # 今古雜壇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意思是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
原文見《 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講述 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宮之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 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孔子曰:“君入廟門而右,登自 胙階, 仰視榱棟,俯見幾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 櫛冠, 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 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 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 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君出魯之四門,以望 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 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拓展:
歷史故事
戰國時, 邯鄲籍著名思想家 荀況,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意思是說:統治者像是一條船,而廣大的民眾猶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載負起來,也可以將船淹沒掉則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荀子、 魏徵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十分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們的這一光輝思想,為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對歷代統治者尊重民情民意,執政為民,起到了積極參與的促進作用。
成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載舟覆舟”便源於荀子、魏徵和唐太宗談論君與民的關係及其重要性故事。
-
6 # 佩祺易學風生水起
這是陰陽兩方面平衡的道理。用西方學說來看,在我們遇到壞事情時,要保持樂觀心態,它會讓我們傾倒,也可以是轉機。當我們遇到好事時保持警惕,它可以讓我乘風破浪,也可以讓我們分分鐘帆船。
道生一,一生二。用我國的道家文化來看,凡事具有兩面性,萬事萬物的兩面此消彼長。可以想象成世界是一個盆,裡面放了水和火,當達到一種平衡時,水和火可以共存。這樣水火既濟的狀態是最好的,火不至於過旺造成火災,水不至於過旺造成水災。但是當水火不平衡的時候,水可以滅了火。水沒有任何形態,但是水可以成為任何狀態。
用一個典故可以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從微觀小我來看,每一個人的身上都具有正反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人。好人也會產生邪惡的思想,罪犯也有善良的一面。
對於宏觀國家來說,水可以看成是人民,舟可以看成是國家。幫助國家成功的是人民,民意是根本,同時,水的力量雖然弱小但也是巨大的,如果有違民意,那一個浪也可以讓船翻倒。
對於我們遇到的每一件事情來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當我們遇到壞的事情的時候,不要氣餒,找到好的樂觀的一面。當我們遇到看起來非常好的事情的時候,也不要過分得意,因為禍端也隱藏在其中。凡事保持平常心,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拿這次我們國家的疫情看,起初看上去是一件非常大的災難,不僅暴露了很多問題,奪去了很多人的生命,而且給我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看上去像覆舟之水),但是經歷過這次疫情,我們國家的迅速反應,從容應對,全國上下齊心合力,讓我們感受到國家的強大,現在世界疫情面前,我們國家交了一份滿分
-
7 # 益點點
這句話出自於《荀子·哀公》
意思指的是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
這句話也像是道家的一種論證關係,凡事都有兩面性,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長久單方面的持續下去,盛極必衰,否極泰來。
船向前形式需要藉助風向,增長助力,有利於船行駛的速度。但是如果風太大,也能把船給掀翻。所以你不能說有風就是好,或者有風就是壞。
凡事能給你帶來幫助的事情,就一定會有弊端,無論是人還是事物。這就是道家所說的道法自然。
就像有人說錢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也有人說錢是罪惡的源泉。
因為有人利用金錢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有的利用金錢去幫助別人,回饋社會。所以這是好的。
而也有人利用金錢,揮霍無度,吃喝嫖賭。到最後身敗名裂,悽慘收場。
比如權利,很多人的定力都不夠。所以習慣性的濫用手中權利,造成了很多人的損失。
但是手中的權利用的好,也能造福一方,恩澤社會。
-
8 # 某年某月某天雨
這句話直白意思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徵“納諫”唐太宗的話,就是把一個政權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撐起舟,同樣的也能推翻小舟,老百姓既是一個政權的擁護者,也是一個政權的推翻者,大致等同於“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這句話是告訴執政者要施行仁政,以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發,愛護老百姓,不要倒行逆施,昏庸殘暴,荒淫無度,鋪張浪費,加大百姓的負擔,使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物極必反,百姓忍受不了苦難了,自然會站起來反抗施政者。相對百姓的生活好了,就會出來歌頌讚揚執政者。自然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
9 # 愚叟yu
我國春秋戰國時,著名思想家荀況,在他的不朽之作《荀子.王制》篇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意思是說:統治者像一條船,而廣大的民眾猶如河水,水既可把船載負起來向前航行,也可將船淹沒掉。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雲:“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是人心向背。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唐太宗對荀子、魏徵之觀點十分欣賞,在與大臣探討國家治理的問題時,多次引用荀、魏之觀點。他在《論政體》一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苟子、魏徵和唐太宗都十分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多次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們的這一光輝思想,多為歷代統治者所接受。對歷代名君賢臣尊重民情民意,執政為民,起到了積極參與的促進作用。
-
10 # 鴻雁讀書感悟
其實是說明了一件事物的兩面性。任何事物或事情都有兩面性,所以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件事情。好比鴉片,既是毒品,同時也是藥品,就看人們怎麼利用了。同樣處在網路時代,有人利用網路工作、學習、生活,充分享受網路帶給這個時代的便利和紅利,更有一批准確把握時代脈搏的網紅,利用網路實現自己的價值和財富夢想;但同時也有一部分人沉迷網路,沉迷虛擬的網路世界不能自拔,網戀、網遊、貪慾也害了一部分人。所以一件事情的好壞不能片面去判斷,要充分了解事物的兩面性,完整對待。
-
11 # 劍鋒園子
首先,表達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明水與舟之間的關係是辯證的。水與舟是一對矛盾,雙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同一性,水和舟在一定條件下共處一個統一體中,水失去舟,在航行這個價值層面上的意義就不存在,而舟失去了水,自己的價值也不存在;它們在一個統一體中,又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它們又有鬥爭性,雙方相互排斥、相互衝突、相互否定、相互離異。因而,儒家倡導中庸哲學,講究折中、平衡、不偏不倚,講協調和平衡,水必須擔負起載舟的責任,而舟必須要尊重水,愛水,使這一對矛盾在統一和鬥爭中相互依存,推動事物發展。
其次,反映了事物的兩面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有利必有弊,猶如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道理是一樣的。現代科技的發展,帶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便捷,極大地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滿足了我們多方面的需求,但是有時卻又妨礙了我們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造成人的懶惰、依賴思想,我們會沉溺於電腦和手機,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因此,我們必須要重視事物的兩面性,既利用現代科技帶來的種種便捷,又不為其所左右和束縛,保持平衡與和諧,才能不斷進步與發展。
其三,體現了一種治國理念儒家以水與舟的關係來比喻百姓與執政者的關係,體現了儒家愛民、親民的思想。執政者讓國家能夠像船一樣平穩航行,靠的是百姓;如果不親民愛民,激起民怨,就會危機政權。這裡說的是君與民的關係,也是國與民的關係,它清楚地表明瞭百姓力量的偉大,揭示了百姓乃國家根本的本質屬性,強調了依靠人民的重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是天下,”表達的就是這個道理。
再次感謝題主!
-
12 # 國際新視野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這句話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能否運用到生活當中去呢?
……
同為一件事,好則為你所用,壞則害人害己。細水長流,舟可平穩,洪濤巨流,舟難自持。對於任何一件事情我們都要辯證地來看待,凡事都要看兩面,權衡利弊,而後抉擇。
如果從偶然性與必然性來講。
水載舟是必然性,水必然可以載舟,然而覆舟卻是偶然性,也許機率很小,但終歸不會為零。機率的大小由人來掌握,好比一艘正在大海上航行的漁船突遇風暴,年輕的船長沒有經驗,偶遇突發狀況不知如何應對最終可能造成船毀人亡的慘況。換做有經驗的老船長,出行前觀察天氣,或者遇到風暴下達正確指令用船頭衝破海浪,那麼結局將會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覆舟的機率由人來掌握。
從“度”的方面來講。
凡事必須去衡量度,水本來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載舟,可是超過一定的度,便有覆舟之險。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來講,保證企業盈利的同時,也想要保證員工的福利待遇,各種大事小事統籌兼顧,如果手下有位得力干將能幫你分擔憂愁,企業效率提高的同時事情也能安排得很合理。這天他犯了一個低階錯誤,你把他臭罵一頓,他走了公司的經營每況愈下,結局可想而知。所以,做任何事,掌握好分寸很重要,不能力度不夠,更不能過度。
-
13 # 祝震霖
說明了任何事都有兩面性。
其實太極圖中那兩條魚也告訴我們,任何事都有它的兩重性。水有時候,極其溫柔,一副好脾氣。你要它什麼形狀,只需要給它個什麼形狀的容器,它就乖乖的成個什麼形狀來獻給你。你即便是要拿棍子打它,它也最多飛濺幾朵淚花,任憑你敲打。你要喝它,它仍無二話,即便是你要把它煮沸了喝,它也最多咕嘟幾聲。你要讓它去滅火,它明知道危險,但是照樣飛撲過去,用它柔軟的身軀撲在熊熊燃燒的火焰上,直至化成水霧也不退縮。你要叫它去幫著種莊稼,好的,它聽話地去滋潤萬物。你叫它養魚蝦,那麼,好的,它就還是聽話地呆在魚塘裡,老老實實地去養魚蝦。你要叫它向東,只要給它個新河道,它就乖乖地沿著你給它的河道一路流去,決不回頭。你要讓它幫著運船,那麼它照樣如你所願,推著你的船向前而去,不管多麼辛苦,依然任勞任怨。
但是如果它這樣了,你還要再過分地來對待它,那麼,對不起,它也會有發脾氣的時候。如果你拿著刀,要砍斷它,那麼對不起,任憑你的刀再鋒利,它也只會流得更急,絕不會屈服於你的刀下。如果你還是要違逆它的意願,那麼對不起,它照樣會借來大風,掀翻你的船隻,不管你的船隻有多大。你如果要強行阻擋它,那麼,對不起,它一定會慢慢積蓄起來,漫過你,如果你還不管不顧地要違逆它的意願,那麼對不起,它甚至還會乾脆蓄勢吞沒你整個村子,整個鎮子,把你這個地方立即變成一片澤國。
其實,我們的老百姓,也正是像水一樣,只要順應民意,為他們謀福利,他們一定會為你毫無怨言地獻出他們所有的一切的。
-
14 # Eleazarchen
載舟之水也能覆舟道理也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哀公》,是說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失去了民心,也會失去天下,統治者要得民心,都要一切從百姓的角度出發。有皇帝把該句話當個口頭禪;有皇帝是能真正理解這"載舟之水也能覆舟″名句的含義並付諸行動。歷史上有句老話:"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只能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太難了。
唐初魏徵和唐太宗也多次轉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觀點,"載舟之水也覆舟″是唐太宗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皇權自古以來在中國的分量都是很重要,而這個萬萬人之上的位置卻經常更替,按照儒家理想化社會,君權是不可挑戰的,然而事實上,改朝換代成為了中國歷史的常態,也正是這種較為頻繁的更替讓重多歷史人物的形象尤其鮮活。
透過以上的歷史故事充分說明載舟之水也能覆舟,該典故中人民群眾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深入民心的皇帝大家擁護至上,反之對皇帝只能不去擁護。在人民的內心裡認為換一個皇帝會好些。其實皇帝也是希望自己深得民心,而自己周圍那些辦事的附屬官們及皇親國戚,是否在皇帝的樹下好乘涼,走了近路為私力奉自己的事為主,做些擾亂了民心使人民不賣帳的事情,覺得當下的皇帝不為民做事,從心中不喜歡這樣的皇帝了。然而皇帝不知情的附屬官們所作所為,出現了對自己不利的局面,被自己周圍的附屬官們帶偏還被蒙了圈。想深入民心的皇帝還是始終如一的認為自己是好好皇帝!
皇帝也是認為載舟之水也能覆舟在平時說說而已,也自認為天下是自己的,民眾會去奉行皇令,迎合皇帝不敢做出膽大妄為的事來,到頭來民眾反水皇帝是難上加難的,也只能順時代的發展,一場革命造就一個時代,那也是沿著此發展而並沒有什麼新意,歷史反反覆覆的在重複出現不同時代,現代社會強調“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所以說現代的民眾是幸福的民眾。
載舟之水也能覆舟就是說說而已,真的去做很難很難的,以此典故“路漫漫其修遠兮,任重而道遠。”意思是:比喻責任重大,道路又遙遠,要經歷長期的奮鬥。(圖片Cr瀏覽器)
回覆列表
此句出自田漢所寫劇本《謝瑤環》。演化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看到網路鋪天蓋地的幾乎一邊倒的僱傭言論,人們就應該預感:水軍將顛覆該論壇了。[靈光一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