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堅海闊

    曹操殺呂布是因為劉備一句話,呂布前面認得乾爹都死在他手裡,這人不地道。以曹操的性格不想殺呂布,曹操惜才。劉備這句話導致呂布被殺,我想除了我們正常思維的原因,再或許是曹操更想得到劉備。這些能成事的人才曹操很有容人之量,即使清楚留不住,也一樣給以信任。像孔融和楊修這樣不成事的可就不容了。因此我認為曹操敬的是實幹人才,與德和武功沒有必然關係。

  • 2 # 樂天派周先俊

    泱泱泱華夏大國五千年曆史無論哪個朝代都是重品德而再評武功,三國時代或東漢末年也是一樣,否則道德文明的優良傳統豈能傳承於今天。

  • 3 # 經典守望者

    無論什麼時候社會上的主流力量都是重品德而輕武力的。因為如果武力沒有品德的扶持,那麼隨時都有可能會轉變成為一把刺向自己的利刃,非常不安全。而東漢末年,諸侯紛紛崛起,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此起彼伏,在這種狀態下,如果僅僅只是單一的以武力高下來品評人物,那麼只能是短視行為,自己很有可能會受到反噬。而有關呂布的身死,其實還存在如下原因:呂布曾經是一方諸侯,不僅僅是武將的身份。而關羽則是劉備的手下,只有武將的身份。所以,禮敬關羽更是順理成章的招攬,在道理上更順暢。當時蜂擁而起的地方勢力,比如公孫瓚這類武將出身的諸侯兵敗之後基本上就只有死路一條,要麼自殺,要麼被殺。因為,身份的界定往往是要跟隨一個人一生的,而身份所隱含的威望更是會常伴隨人左右。這類武將在軍中都有自己的威信,雖然說不上一呼百應,但是他們的存在會讓勝利者更難以消化吸收他們的軍隊和武裝,即使是完成收編心中也會變得忐忑不安,難以釋懷,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勞永逸的解除威脅。

    呂布的反叛經歷也確實讓他失分不少。對於武將而言,忠誠往往是第一位的,統領千軍萬馬一舉一動都會造成重大後果。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個沒有忠誠和信義的武將是永遠不可能被授予重兵的。所以說曹操得到呂布也不敢用,反而要時常擔心他會反叛,所以只有將他誅殺,以確保安全。

  • 4 # 清風若過

    古代講究忠義,天地君親師。呂布一生投靠誰誰就亡,而且還弒主,有三姓家奴之稱。而關羽呢,一生只忠於劉備,講忠義。有忠義就有好名聲,曹操也是喜歡忠義之人的

  • 5 # 口水雜談

    1、曹操想感化關羽。關羽是一員虎將,溫酒斬華雄,誅殺顏良、文丑,萬軍之中,如虎入羊群,英勇蓋世。曹操歷來重視人才,希望透過善待關羽來感化他,最終讓其投奔到自己麾下。所以,關羽戰敗後,曹操沒有殺害他;關羽離開曹操去尋找劉備,曹操還是沒有殺害他。當時戰亂頻繁,民不聊生,每個人的性命都朝不保夕。假如劉備死了,關羽無所歸依,說不定他會念到曹操的好處,主動來投奔曹操。如果今後曹操徹底征服了劉備,而劉備也象關羽那樣投降“朝廷”,關羽也就會自然而然地歸順曹操。因此,放眼長遠,曹操沒有殺害關羽。

    2、曹操想在道義上佔據主動。關羽是忠義之士,為人仗義,知恩必報。關羽投降了曹操,有感於曹操厚待自己,在替曹操立下了大功以後才離開他。對於劉備,關羽更是時刻不曾忘記。曹操贈給關羽一件新戰袍,關羽卻將它穿在舊戰袍裡面,因為舊戰袍是劉備所贈,關羽說舊戰袍穿在外面,看到它,就好象看見劉備本人一樣。曹操送給關羽千里赤兔馬,關羽一謝再謝,說倘若知道劉備的下落,騎上千裡馬,一日之內就可以見到劉備了。曹操深有感觸地說:“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義士也!”此外,關羽投降曹操時,曾經有過“三約”,其中之一就是如果知道劉備的下落,關羽要去追尋他,曹操對此也答應了。曹操胸懷王霸之志,一心想要統一全中國,為此,他要樹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曹操不殺關羽,一是善待了義士,表明自己崇尚正義;二是兌現了承諾,向世人證明自己是一個講信用的人,從而使他在道義上佔據了主動。

    3、曹操想教化身邊將士。教育身邊的將士,關羽是一本活教材。聽說關羽掛印封金,徑出城門,曹操手下的將軍蔡陽想帶兵去將關羽捉回來。曹操制止了他,並對追隨他的將士們講:“關羽不忘故主,來時明白,去時明白,真是個大丈夫啊!你們都應當向他學習”。曹操好人做到底,乾脆帶了幾十個人趕去為關羽送行。曹操這樣做,就是要讓他的將士們明白,仁愛忠義,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美德,也是每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忠義之士,不但受到自己人尊重,就是敵人也會敬畏的。曹操不殺關羽,以及後來處死賣主求榮的楊松,具有異典同工之妙,都是為了樹立正確的導向,以此來教育身邊的將士,讓他們誓死不二地為自己出力。

  • 6 # 白看影視

    曹操殺呂布確實因為劉備一句話,但也是曹操自己的想法,劉備能看清楚的事情我相信曹操也能知道,因此我認為曹操殺呂布,與德和武功沒有必然關係。

  • 7 # 在下山人

    呂布兵敗投降,仍然覺得曹操定會愛惜自己,畢竟自己也曾勇冠三軍,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曹操最終還是要了呂布的性命。

    兩年之後,劉備兵敗,關羽不幸被迫降於曹操,相對於呂布的待遇,關羽可謂被“寵”上了天。一來各種賞賜不斷,二來冊封其為“漢壽亭侯”,就是為了留住關羽。就連關羽執意要走時,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可也是得到了曹操的諒解。

    曹操殺呂布而敬關羽,山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曹操對於人品看的很重。

    無論在演義還是在正史中,呂布都是一名好色莽夫。對於呂布的這一缺點,有些“擁呂派”卻把它美化成“重情重義”,實在難脫狡辯之嫌。

    而關羽則形象高大的多了,傲上而不欺下,忠義兩全,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信、智、仁、勇,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

    第二,關羽武力值不在呂布之下。

    關於呂布和關羽到底誰更強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但是實際上這二人從來沒有交過手,所謂的“三英戰呂布”也是虛構出來的。這二人也沒有與同一名武將比試過,所以很難分出高低。

    呂布的“轅門射戟”是其一生中的閃光點,從這次的優秀表現以及史書中也不乏讚美之詞可以看出,呂布的武藝可能很高,但未必是傳說中的天下第一。

    關羽於百萬軍之中取顏良首級成為對其武力的最高讚美,據三國之後的正史記載,後世虎臣良將,都被比作“古之關張”。可以說關羽的武力值是受到後世廣泛認可的。

    第三,最為致命,呂布忠義不及關羽。

    可以說,曹操之所以看輕呂布而器重關羽,最重要原因是呂布和關羽在忠義方面的差距。曹操是個豪爽之人,他惜才,更敬義士。

    呂布此人毫無忠義可言,陳壽在《三國志·呂布傳》中評價他是“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范曄也在《後漢書》中多次說他反覆無常。呂布一生,曾先後投靠過丁原、董卓、袁紹、張楊、劉備,最後又想投靠曹操。不過在那個割據政權爭戰不休、生死由天的年代裡,誰都很難保證自己能夠從一而終。

    關羽也曾追隨劉備投奔過多人,而且自己又曾被迫投降曹操,但在關羽心中,他唯一的效忠的人只有劉備。劉備欲興復漢室,而曹操實為漢賊,關羽對曹操沒有什麼好感。但由於曹操對他“禮之甚厚”,所以關羽不但沒有打算突襲一舉消滅曹操,而且坦言要等立功報效之後才肯離去。這種知恩圖報的行事作風與恩將仇報的呂布截然不同。

    綜上所述,曹操才會對呂布斬草除根,而對關羽當個寶貝看待,忠義二字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也被賦予了更深的含義。

  • 8 # 史海尋蹤

    單從這件事還看不出品德有多高。

    治世講穩定,亂世講生存。東漢末年亂得不能再亂了,從升斗小民到曹孟德首先要做的,就是讓自己能“活下去”。

    曹操的品德高嗎?

    曹操:現在還不是談論品德的時候,要是單純講品德,做個真正的正人君子,可能會被袁紹等人啃得渣都不剩。

    呂伯奢看見故人之子,高興的不得了,磨刀殺豬請他吃飯。誰知曹操聽到磨刀,以為呂家不懷好意,一不做二不休滅了人家滿門,回頭看到呂伯奢回來才知是誤會,反手一刀把呂老也做掉了。此為不義。

    陳宮也由此徹底看清曹操為人,寧願去幫呂布也不願輔佐曹操。

    曹操控制住漢獻帝劉協,雖說是救了頻臨絕境的劉協,但顯然有目的,要不滿大街的饑民怎不去救?坐在丞相位子上,能發出天子的命令。此為不忠。

    曹操自己可以不忠不義,所用之人卻絕不可如此

    為什麼於己於人用兩種標準?身邊要是有位隨時可能出手幹掉自己的部下,能睡好覺嗎?這種缺乏安全保障的事,曹操怎麼會做。

    呂布,號稱三姓家(省略一字),丁原對他恩重如山,是他的義父,說下手就下手。到了董卓那,又被貂蟬迷住了,然後又幹掉第二位義父。實在是道德淪喪,最關鍵是缺乏底線。作為呂布的上司,隨時有生命危險。

    這樣的人,別說曹操不敢用。就是呂布曾經幫助過的劉備,在最關鍵時刻,還把他使勁往坑裡推了一把。

    但是關羽絕對不一樣

    古人對待降將有個習慣,越是卑躬屈膝沒人格哀求,就越瞧不起越要殺。越是慷慨激昂,嘴硬不怕死的,反而能受到敬重,這叫有風骨。放在如今,沒跳過幾次槽,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精英。

    比如呂布的部下陳宮、高順,曹操苦口婆心勸降過,但兩人都誓死不從,殺他們也是不得已。

    曹操需要人才,需要很多人才,特別是德才兼備的人才更是如飢似渴。

    關羽也是位很有策略的人才,不蠻幹,他才不會像高順那般破口大罵,那樣太沒格調了。

    “降漢不降曹、照顧二位嫂嫂、得知大哥下落馬上離去”成了暫時歸順的條件。曹操也想依靠時間的力量,依靠自己的誠心來感化關羽,但未能得逞。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千金買馬骨”,千里馬買不到啊,那就買千里馬的骨頭吧,得知訊息的馬主們一看,咦!這人是真心愛馬啊!那還不爭著搶著把好馬往這裡送?

    即使關羽跑了,曹操也不讓追,此舉大有深意,全天下的人才看到丞相如此愛才之心,哪裡還忍得住,必將蜂擁而至啊!

  • 9 # 小鼠報道

    漢末三國是個混亂的年代,但是又是個守禮的年代,重品德而輕武力是時代背景所致。

    我們不能說漢末所有人都是品德高尚的人,但是起碼出場的人都是懂禮的人。

    這是因為當時社會風氣所致。

    儒家的發展

    漢朝是儒家正式成為國家推廣的學說的朝代。

    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統治者接納和推廣。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儒家一些思想已經深入人心。

    而其中儒家核心的守禮思想自然更是人們遵循的準則。

    儒家思想作為當時整個社會認同和學習的思想學說,影響著每個接受者的思維判斷標準。

    人們在接觸旁人的時候,首先做的就是根據自己的判斷標準劃分人群,這就是所謂的第一眼。

    而按照儒家的判斷標準自然以品德為重,而不重視武力。

    選官制度

    漢朝推行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

    即以品德高低,為選定人群,挑選名望,品德都達標的人賜予官職。

    而良好的品德,必然會帶來好的名望,所以品德成為挑選的重要標準。

    只要品德足夠好,就會積累名望,被人認可,然後得到舉薦,被朝廷察之,然後得到官職。

    這種選官制度影響下的時代,很多考量標準都會以品德為主。

    哪怕是漢末的混亂年代,品德仍然是大家最看重的一面,畢竟好的品德更讓人喜歡,那就更多人願意給與機會,舉薦給他人。

    統治的需要

    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劉備,哪怕是袁術等,接受過良好教育,或者自身有能力的人,選擇人的時候都會先看重品德,這是他們作為上位者的必然選擇。

    沒有人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會選擇品德低劣的人,品德不好,代表這人人品不好,會不容易掌控,正如劍都是雙刃的,用好了可能有奇效,用不好未傷敵先傷己。

    作為上位者最喜歡的就是講原則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為自己手裡的刀,想要怎麼使就能怎麼使,這就是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品德好的人,他的原則自然不會差,上位者就可以根據他的原則來調整用人的手段。

    而品德不好的人,就代表他的心性難測,上位者想要用好他,就要去研究和防備,付出遠比收穫大。

    所以在漢末人們重視品德而輕武力,既是社會風氣的影響,又是作為上位者對於底下統御的需要。

  • 10 # 中行偃1

    答:這個問題也是我一直以來“研究”的重中之重!目前仍然考慮的不夠成熟……不妨拿出來,與此題感興趣的朋友切磋。

    首先宣告,曹操敬關羽、殺呂布不是我要回答的問題!而這類問題也無需研究,很簡單,曹操留著關羽能對他有幫助;留著呂布,不但沒有幫助還隨時有危險。這與重品德輕武力,風馬牛不相及。

    言歸正傳,東漢末年重品德輕武力的說法我認為是成立的。為什麼?我們看:

    從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的內容中,設定中正官是關鍵環節,與我們的問題關係不大,不做進一步解釋。

    品第人物,這是問題的關鍵!!!第一☝️是要看家世。不用說選官了,我們普通人打交道的時候也很看中家世,家世條件好的人是人脈關係的重要基礎。我們也喜歡和家世背景好的人來往,因為主觀上會給人一種自然很有教養的感覺!事實上大多數人確是如此。第二,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於品德評語。魏晉時的總評一般都很簡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第三,定品:即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

    這就充分說明了個人品行之重要地位!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三國志·吳志·魯肅傳》:“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牘車,從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從曹操甚至之前一直就延續下來了……重品德!重才能!用一句現代的時髦成語就叫德才兼備。

    我們熟知的唯才是舉是曹操由於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多次頒佈。九品中正制始於曹操時,而且是戎馬倥傯時所創,曹操求賢諸令,重新確立了選舉的原則,也就是選舉人才的標準,但怎樣達到這個標準,就需要具體的辦法、制度來保證執行,這個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

    可見她是自上而下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家世、品行、才能都有了。就是沒有武力!

    說句題外玩笑話,曾經有很多網友問我,怎麼《三國演義》後期很少出現精彩的打鬥場面,甚至三五十合都難遇?哈哈

  • 11 # 手機使用者張和新

    忠孝節義是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儒家理教,曹操自然也是遵從者。

    呂布見利忘義,隨意認乾爹,有奶便是孃的小人作法,雖然能保住自己,但被世人唾罵。

    關羽忠厚誠信,一心輔佐劉備,千里尋兄,這種忠臣不事二主,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做法,正是忠孝節義的凸顯,被世人讚揚。

    關呂不同的做法,曹操當然看的很清楚。曹操殺呂布親關羽,除了內心的是非明辨以外,再就是做給別人看的,以顯示是自己大仁大義明君。

  • 12 # waterworld

    殺呂布是為了自身的安全,不存在重品德不重武力的問題。曹操重才不重德,天下皆知。另外,正史中關羽的武力比呂布強的多喲

  • 13 # 小小小百科全書

    呂布在三國時期確實以勇武而聞名。並且還被人稱為“飛將”。但這個並不能代表什麼。三國時期以勇武文明的武將數不勝數。比如袁曹大戰時期被關羽斬殺的顏良不也是以勇武聞名嘛。所以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古代評價一個將軍“勇武”可能只是一個群體罷了。並不單指某一個武將。所以說歷史上呂布雖然以勇武聞名。但也沒什麼了不起。畢竟歷史上呂布並沒有什麼特別亮眼的單挑記錄。也就在被李傕和郭汜追殺的時候和郭汜單挑擊敗了郭汜而已。除此之外呂布再無任何單挑勝績。

    而關羽則不同。雖然真正歷史上關羽也沒有小說演義吹噓的那麼誇張。但不管怎麼說,關羽陣斬顏良確實是不爭的事實。單從個人戰績而言。關羽顯然要優勝於呂布。這也就證明了提問者所說的重品德而輕武力是錯誤。但是曹操誅殺呂布確實也是因為呂布的品行太惡劣了。呂布一生認下兩個義父。結果又親手殺死了兩個義父。之後投效過數為諸侯,結果又都背棄而去。這樣的呂布曹操確實不敢收留。

    曹操最初禮遇關羽也並不是因為關羽的武力。關羽的武力真正被證明還是在曹操麾下斬殺顏良才聞名天下的。而曹操當時之所以會招降關羽。一方面因為曹操愛才,有一絲希望的人才曹操都不願放過。而且當時的關羽表示出了對劉備的足夠忠心。這也是曹操所欣賞的地方。再加上關羽身為武將愧無異常。而且曹操當時還在廣收天下人心。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曹操才會禮遇關羽並且招降他。說到底還是因為曹操愛才。並不是關羽多麼厲害多麼忠心。因為當時這些因素關羽都沒有體現出來。

  • 14 # samruanqiqi

    忠誠肯定是第一位的呀,不然你想想呂布這斯偷偷摸摸跑到曹操那裡,一般小兵那打的過呂布呀,曹操不是小命不保呀,再說後面都是大兵團作戰了,各人的武藝已經不是很重要了,戰場的指揮藝術大大的高於武藝了,呂布見利忘義,肯定不能留呀!

  • 15 # 巖上古柏

    呂布雖武功出眾,但觀此人見利忘義,反覆無常,從古至今也很少有人喜愛如此之人,曹操本想利用其超常武功而進取天下,幾欲不殺,但經劉備提醒,殺之,當時曹操劉備都各懷心機,這裡暫且不表。反觀關羽,其表現不止武功高強,同時既忠且義,曹操不殺且禮遇有加實質是為了標榜自已的內心觀點,喜愛忠義之士,以此為表率,從而使得麾下眾部忠義於自已,死心踏地為其效力,以此看不愧為一代思想家。

  • 16 # 青山綠水無名

    亂世用能,乎則去患。指的就是創業之際,重才而不重品。才能為主,品行其次。

    那麼曹操為何要殺呂布呢?

    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隱忍,其不可用,果大才而亦誅。也就是說一個有才能的人即使品德不正,但如果可以控制,仍然可以為我所用。如果無法令其臣服,才再大也要誅殺。從古自至今,才德兼備之人,鳳毛鱗角,所以若想開創基業,首重品德是不行的。故古人言:天下無不可用之才,惟在於所用。

    天下統一,則首重德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不少釣友明知面餌上魚多,還在使用蚯蚓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