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直以來由於坦克為了增強自身防護效能,不得已採用的厚重灌甲卻增加了坦克的戰鬥全重,繼而降低了坦克機動性和增加了發動機功率輸出負荷,導致主戰坦克的重量普遍在60噸左右,發動機輸出功率也在1500馬力,但是機動性卻不如輕型裝甲車。那麼隨著主動防禦系統的成熟可靠,未來坦克是否會用主動防禦系統全面代替被動且厚重的複合裝甲呢?
7
回覆列表
  • 1 # 大馬哈魚12

    我覺得主動防禦形式應該成為主流,皮。並且輪式戰車在數量上和品質上有可能超過現在的坦克,首先是大型汽車的輪胎防爆胎的發展和技術一旦突破,大型汽車的感覺就是陸地巨獸的可能,現在自動防禦體系需要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就是全地形的透過,一定安全的防禦,子防禦系統。拋棄護甲的未來戰車,就是那種陸地巡洋艦,或一系列大小各一的產品,分門別類。

  • 2 # 筆不意馳

    主動防禦系統主要針對的是中小型導彈類反坦克武器,時速大約在400~600公里左右,飛行速度較慢,載具從單兵、汽車到武裝直升機不等。如果坦克的主動防禦系統足矣普及,只代表威脅坦克的武器少了一部分,反坦克火炮類的武器依然有效,坦克上的裝甲會以防備炮彈類武器的威脅為主。

  • 3 # 隨風入夜暗影無形

    重甲依然會存在,只不過會轉換形式,複合裝甲必然也是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未來坦克發展火力,機動,防護,資訊將是未來發展重點。其中防護依然會以主裝甲+附加裝甲+主被動防護系統的三重防護,其中主被動防護無異於最亮眼的,但是目前技術來看仍然有不足,目前主流防禦系統的防禦方向僅僅只有車體周圍,而底部與頂部依然存在防禦盲點,而且由於防禦彈在單方向上其實很少,面對多批次的攻擊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同時巷戰的突然性也對防禦系統的反應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反應速度,反應靈敏度,以及抗飽和攻擊度都需要提高。

    同時作為做後一道防線的主裝甲同樣重要,畢竟主動防禦都有用盡的時候,這時候主裝甲將是車體成員的最後保障。同時主裝甲的發展將必然向複合裝甲方向前進,以最輕的重量取得最佳的防禦效果,從而取得防護與機動的平衡。

  • 4 # 塹壕中的大遊民

    從俄羅斯T95、T14等“下一代坦克”的設計模式來看,減重將可能是下一代坦克的主要改進方式。一方面透過智慧化、資訊化,將車組成員集中到同一個乘員艙內。同時配備自動裝彈機、遙控武器站,透過先進的觀瞄系統將炮塔無人化。這樣一來,就可以將厚重的裝甲主要佈置在乘員艙周圍——至於其它地方,就“皮薄餡大”吧:反正有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系統這類概念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的蘇聯誕生的。而首次使用,是在1980年代時的阿富汗戰場上:儘管擁有T-72、T-64等先進主戰坦克的陸軍沒有看上主動防禦系統,但前蘇聯海軍步兵採購了250套“德洛茲德”(蘇聯第一套實用化的主動防禦系統),將其裝備到T55D主戰坦克上。在實戰中,這些加裝了主動防禦系統的T55D在合適的戰場條件下成功攔截了80%的火箭彈。

    “德洛茲德”主動防禦系統的套路已經成了當今世界上所有“硬殺傷”主動防禦系統的攔截模式:炮塔兩側安裝的毫米波探測器捕捉到目標後,控制系統解算目標彈道,繼而由攔截彈發射器發射107mm攔截彈在離坦克7-10米的距離上引爆來襲目標。不過這套主動防禦系統明顯具有很大缺陷:只能防禦炮塔正面60°區域射來的火箭彈,而對炮塔脆弱的側後方根本無法兼顧。

    經過了近十年的發展,前蘇聯第二代主動防禦系統“競技場”迅速成型。俄軍發現,在“競技場”主動防禦系統與“窗簾”光電防禦系統搭配使用時,坦克的戰場生還率提高了3.5倍。這是個不小的進步,也凸顯出主動防禦系統的前景!在“競技場”成功量產後,它迅速被推廣到了俄軍大多數新生產的BMP-3、T-72、T-80UM1、T-90等步戰車、主戰坦克上。

    而在此處出現的“窗簾”光電防禦系統,實際上採用是另一種主動防禦系統的套路了。它系軟殺傷主動防禦系統,主要針對的是使用鐳射制導的反坦克武器。在探測器檢測到照射坦克的鐳射束之後,炮塔正面轉向鐳射來襲方向。同時,炮塔正面的光電致盲儀開始透過大功率的爆閃將敵方的反坦克導彈發射手致盲,兩側的煙霧彈發射器將會投擲煙霧彈以遮蔽鐳射束。即便導彈成功發射,失去了鐳射束的制導後會造成失的。

    當今世界上的主動防禦系統,其採用的殺傷方式無非三類:硬殺傷防禦、軟殺傷防禦和綜合性防禦。綜合性防禦便是將硬殺傷、軟殺傷綜合到一起,俄軍將“窗簾”和“競技場”兩套主動防禦系統疊加使用,便成了一套軟硬皆備的綜合性主動防禦系統。

    美軍也計劃在現有M1系列主戰坦克和M2系列步兵戰車身上加裝主動防禦系統

    總體來說,加裝各種主動防禦系統是未來坦克的設計趨勢。除了俄羅斯以外,美國、以色列和中國等國同樣為各自的坦克研製、裝備了主動防禦系統。而下一代坦克,顯然是離不開這些東西了。不過主動防禦系統同樣有很大的缺陷難以彌補:難以防禦動能穿甲彈、俯衝攻擊狀態的反坦克導彈等。它的防禦同樣有盲區。

    主動防禦系統的最佳化方向

    現役主動防禦系統,主要是針對水平發射的反坦克導彈、火箭彈等中低速殺傷彈使用。這類反坦克彈藥不太依靠速度進行殺傷,而是依靠戰鬥部及戰鬥部前端的金屬藥罩對坦克進行破甲。金屬藥罩在戰鬥部爆炸後會迅速形成金屬射流刺入坦克裝甲,這是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反坦克導彈的殺傷方式。

    而難以防禦的反坦克彈種有兩種:一是速度動輒數馬赫的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這樣的彈藥存在目標小、速度快等防禦難點,這讓雷達系統難以發現、及時做出反應。

    二是攻頂的反坦克導彈、航彈以及榴彈,這樣的彈藥來襲方向近乎垂直,攻擊的是坦克最為薄弱的頂部裝甲。不過與其說這些彈種難以防禦,不如說現有坦克主動防禦系統難以兼顧到頂部裝甲的主動防護——這是全世界坦克主動防禦系統的通病。

    因此在日後的主動防禦系統最佳化性設計中,將會重點對這兩個彈種及頂部裝甲的主動防禦進行最佳化。同時,再進一步增加探測系統的精度、適當延長作用距離和攔截彈的精度、威力;以及在強電磁干擾條件下提升主動防禦系統工作的穩定性。這是相當有必要的。

    現有裝甲防護設計體系應用在坦克上的結果

    不過就現代坦克的設計來看,主裝甲的日漸增厚是難免的。破甲彈能打出破甲深度1000mm+RHA的成績,脫殼穿甲彈也因為加工工藝、彈芯材質和設計的變化,擁有了2000米距離上擊穿800mm+RHA的優秀成績。現代坦克採用的多為複合裝甲,但這仍然需要新增防崩落襯層、間隙裝甲、爆炸反應裝甲等防禦手段。有人甚至認為,在材料工程學未能突破現有瓶頸前,坦克的防禦手段只能如此。

    現有材料的抗穿係數圖

    同時,現代坦克對於機動性的要求也是日益提高的。因此現代坦克的發動機功率逐漸提高,同時動力包體積減小;手動變速箱更換為自動變速器;傳統的操縱桿駕駛更換為方向盤甚至是將履帶更換為適合公路行軍的雙銷掛膠履帶等等,這都是彌補裝甲厚重造成重量變大、進而造成機動性下降的方式。

    儘管傾斜設計、複合裝甲讓坦克的防禦性能上升, 但坦克的裝甲設計還是越來越厚

    減小坦克裝甲的重量有多種道路。一種是降低坦克的被彈面積。比如瑞典的S型主戰坦克,無炮塔的設計讓它的裝甲得以集中佈置。減少了被彈面積的同時,還將正面裝甲給增厚了。又比如俄羅斯的T-14主戰坦克,透過無人炮塔的設計,它的炮塔正面投影面積較以往的俄系坦克還略有下降。第二種是採用新型材料的裝甲,比如目前新興的石墨烯。

    其實降低裝甲總重量、卻提升防禦能力的方式並不止使用主動防禦系統這一條道。而在主動防禦系統完全成熟、可以為坦克提供無死角的防護後,坦克設計師確實可以減少坦克的裝甲佈置。不過保留一定量的裝甲,仍然是有必要的。即便是再高階的主動防禦系統,同樣存在著不足。

    主動防禦系統全面代替厚重灌甲的可行性

    若要將主動防禦系統安裝在坦克上,從而將裝甲控制在一定量範圍內,這在目前顯然並不是一條正經的道路:反坦克彈種的日趨豐富、主動防禦系統的缺陷和現有材料工程技術瓶頸就擺在這。

    反應裝甲一直在進步,圖為烏克蘭新型反應裝甲的防禦原理剖面圖

    說到底,只有在主動防禦系統保證百分之百攔截來襲彈、無死角確保攔截來襲彈之後,坦克裝甲的設計才有可能作出讓步。未來的世界可能會出現這樣的主動防禦系統,坦克是否能真正卸下厚重的裝甲呢?

    也許未來的坦克,還真的可能將石墨烯等新型防彈材料作為主裝甲,將格柵裝甲佈置在發動機艙、車體等周圍以攔截破甲彈等武器。而傳統的爆炸反應裝甲,或許會被電磁裝甲所替代——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主動防禦系統的故事可能才剛剛開始。不過坦克的裝甲,同樣會存在——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坦克防護系統性能的提升會引起反坦克手段的進步。至於擯棄傳統的厚重灌甲,也說不定。沒準到了那會坦克的重甲並不能卸下,隨著裝甲材料、發動機的更新,坦克的裝甲還將會越來越厚。

  • 5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我覺得坦克並不會因為主動防禦系統的成熟最佳化而摒棄厚重的裝甲,因為現在各國主戰坦克的裝甲厚度都是針對敵方坦克炮的穿甲能力所佈置的,而不是以反坦克導彈的穿甲能力為防護標準,而主動防護系統攔截的都是導彈,但是坦克發射的穿甲彈主動防禦系統能攔截嗎?我對此抱有深深的懷疑。因為反坦克導彈的最大飛行速度普遍都在1馬赫左右,以著名的AGM-114“地獄火”反坦導彈的最大飛行速度為391m/s,而現在的穿甲彈的射擊初速在1800m/s左右,也就是5馬赫。在2公里的距離上,1秒多鐘的時間能發現並作出反應發生攔截武器,對於這樣的速度主動防禦系統是否能反應的過來我持懷疑態度。

    而且在野戰條件下現代主戰坦克的速度普遍都能超過40,這個速度已經夠用了,因為現在的作戰環境都是體系作戰,並不單獨強調坦克的機動。而且主動防禦系統的耗電量相當巨大,坦克的發電量並能隨時隨地的支援它工作,那主動防禦系統不工作的時候坦克怎麼辦?厚重的裝甲也許還能接對方反裝甲武器不少攻擊,而輕裝甲能接嗎?顯然不能。作為突擊力量的坦克,衝在最前端的坦克要面臨地方前線最猛烈的攻擊,裝甲雖然是被動防禦,但依靠符合裝甲和被動反應裝甲的防護坦克就可以衝在最前面扛最毒的打,但坦克如果放棄厚重的裝甲僅僅靠主動防禦能接多少?這個依然是個問題。

  • 6 # 薺菜糰子

    個人觀點認為:不會!目前主動防禦系統主要是針對低速的破甲彈。雖然以色列最近成功攔截了動能彈(不是摧毀,是衝擊波震得穿甲彈失穩,橫著砸在裝甲上),但任何攔截都有個成功率問題,總會有漏網之魚。否則那些90-100多個垂髮的驅逐艦還要近防炮幹什麼?而且對同一方向的兩發以上的穿甲彈能不能可靠攔截?也是未知數。何況攔截彈是有限的,用完了之後呢?所以,裝甲還是不能放棄的。主動防禦和被動防禦並存,應該是可預見未來的常態。

  • 7 # 近衛步兵師

    以目前這種原理的主動防禦系統,恐怕還無法徹底取代常規的坦克和裝甲車裝甲,只能作為補充。

    目前的主動防禦系統的運作原理大致是這樣:探測系統檢測到來襲的導彈/火箭彈/炮彈,然後拋射攔截彈或者發射攔截火箭彈提前引爆來襲的反坦克彈藥,從而保護了坦克(也包括裝甲車)本身。

    這種攔截方式,對於在坦克側後方發射的炮彈/火箭彈很有效,對於防禦攻擊薄弱的頂部裝甲的反坦克炮,更是至關重要。

    但是,坦克主動防禦系統進行防禦要消耗攔截彈的,且攔截彈的數量是有限的。坦克裝甲憑藉自己的防禦性能就可以抵擋。

    如果坦克只有主動防禦系統,沒有常規的坦克裝甲。相信對方會改變戰術,用大量廉價的火箭彈、炮彈和反坦克手雷進行飽和攻擊,這些廉價的武器消耗掉攔截彈,再打掉動輒幾百萬美元的主戰坦克,是相當划算的。

    還有一點很尷尬,那就是現在這種主動防禦系統同樣對付不了路邊炸彈(IED,簡易爆炸裝置),甚至還不如常規的坦克裝甲。

    路邊炸彈中威力最大的是用幾顆大口徑炮彈連線在一起埋在地下,然後遙控引爆。請問主動防禦系統對付埋在地下的路邊炸彈?向地面發射攔截彈嗎?

    因此,到了現在,主動防禦系統和坦克裝甲只能並存,也許以後有其它原理的坦克裝甲或者主動防禦系統出現,到那時,也許各國坦克設計師會比較優劣,給坦克防護帶來新的變革。

  • 8 # 塞伯坦黨衛軍

    感覺就像電車和燃油車的關係一樣,都說電車是未來的希望,燃油車必將淘汰,問題是這個時間是多久呢?誰現在又敢吃螃蟹完全淘汰燃油車呢?坦克、裝甲車也是如此,現在的主動防禦系統確實先進,但離文章說的那種程度還早的很,美軍不也重新開始整重型裝備麼?當年的斯特賴克旅可是牛逼哄哄啊,結果呢?

  • 9 # 魑魅涅磐

    如果從實戰角度來說的話,未來履帶式裝甲車會不會繼續裝備服役還是另外一回事呢?畢竟在當下輪式裝甲車輛的重要性和優勢越來越顯現的今天,包括履帶式步兵戰車、突擊炮等在內的重灌甲車車輛所具有的優勢早已成功移植到輪式底盤上了,就連西方國家一炮統天下的120毫米高膛壓滑膛炮都已經在8*8輪式底盤上成功應用,所以未來像主戰坦克這種履帶式裝甲車輛還會不會繼續存留都是未知數呢。但是如果單純的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說的話,如果未來主動防禦系統足夠成熟之際,不排除未來坦克會用主動防禦系統全面代替被動且厚重的複合裝甲的可能。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一下光是過去40年間,全球多款著名的主戰坦克戰鬥全重升級幅度有多大?美國最早一批的M1A1主戰坦克最開始的時候戰鬥全重還不到55噸,但是現如今的最新版本的M1A3呢?根據外媒報道其戰鬥全重已經妥妥的超過60噸大關。這意味著在其採用的1500馬力燃氣輪機輸出功率沒有實質性提升之下,M1A3的機動性反而不如最開始的M1A1好。但是我們拆分M1A3坦克和最開始的M1A1坦克做對於的話會發現,M1A3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已經超過60噸大關,但是M1A3坦克相比最開始的M1A1在零部件的數量上並沒有多出很多,特別是重量和體積較大的部件並沒有,比如最新的M1A3仍然沒有裝備自動裝彈機,也沒有刻意更多一層的增加防護裝甲厚度,只是在資訊化等方面有著顯著提升。那麼在硬體設施沒有多大的變化之下,為什麼戰鬥全重反而越來越大了呢?比如最基本的M1A1裝備的是英國研製的喬巴姆防護裝甲,這種防護裝甲從結構上來說依然屬於複合裝甲,所以一開始的M1A1戰鬥全重達到了53.5噸,另外其採用的TGA-1500燃氣輪機最大輸出功率1500馬力,但是該燃氣輪機的重量可要比豹2坦克上的柴油機組輕不少,所以也可以理解為最開始的M1A1光是防護裝甲重量就至少佔據整車戰鬥全重的30%左右,這個30%雖然也是各國較為普遍的一個指標。但是從後面的M1A2戰鬥全重增加到了57噸,硬體設施上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唯一較為明顯的改變就是將最開始的喬巴姆防護裝甲替換成質地更硬、防護能力更強的貧鈾裝甲,從金屬密度來說,貧鈾的金屬密度要遠遠大於喬巴姆防護裝甲隔層中的防護鋼板密度,所以在密度增加後,整個複合防護裝甲的厚度可以略微縮減一些,那麼從理論角度來說,換裝密度更大的貧鈾裝甲的M1A2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應該更輕一些才是啊,怎麼反彈更重了呢?其實這個背後和防護穿甲深度有直接關係,如果升級貧鈾裝甲後的M1A2主戰坦克的正面防護深度依然和M1A1一樣保持在800毫米的話,那麼M1A2的戰鬥全重是應該下降不少的,但是隨著各國主戰坦克的脫穿彈穿甲深度越來越強之後,使得M1A2如果繼續沿用此前M1A1的設定防護裝甲厚度的話,那麼在戰場上很可能被敵方坦克一炮擊穿,所以M1A2在升級防護技術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防護裝甲技術從喬巴姆的複合夾層換成了密度更大的貧鈾金屬層,同時還額外增加了防護裝甲厚度,同時在很多關鍵位置也刻意增加了防護面積和防護裝甲厚度。所以就這樣M1A2的戰鬥全重再一次升級到57噸大關,再到如今M1A3成功突破60噸大關,這背後的劣勢是什麼呢?就是發動機的輸出功率並沒有顯著提升也就意味著機動性越來越差。當然這個問題不光只體現在M1坦克身上,對於使用柴油機組天生加速性不如燃氣輪機的其他各國主戰坦克而言,這個問題更為明顯,比如德國的豹2系列也是動力輸出並沒有明顯提升,但是因為升級防護使得戰鬥全重上漲不少。所以這也是很多國家大力發展主動防禦系統的核心原因,就是因為伴隨著各國在脫穿彈穿甲深度上的進一步提升之後,對於時刻處於被動狀態的坦克防護裝甲而言,要想不被擊穿就得再再再升級裝甲厚度,那麼最終機動性就會越來越差,包括升級更大馬力發動機後使得動力系統重量也更大後,長此以往將會陷入一個戰鬥全重、動力輸出越來越強,但是坦克機動性越來越差的死局中。那麼我們可以大膽試想一下如果未來主動防禦系統足夠成熟後,也全面捨棄厚重的被動防護裝甲厚,坦克的戰鬥全重再一次歸位傳統的40噸級別後,那麼在保持現有的上千馬力動力輸出後,首先由於動力輸出小了一些,使得動力系統的可靠性和壽命更長一些,同時因為其戰鬥全重大幅降低後使得其單位功重比反而提升不少,那麼坦克的機動性反而更強了,這意味著坦克的全地面透過能力再一次提升之外,重灌甲地面作戰部隊廝殺之際,擁有更強機動性的坦克戰場生存能力反而更進一步提升不少。試想一下再配合上擁有更加強大且出色防護能力的主動防護系統加持下,坦克的地面威懾力將會更進一步提升。但是未來真的還會有坦克保持現役嗎?只能說這個機率已經在不斷下降之中,那麼相比生產和使用成本更低的輪式裝甲車時,履帶式底盤的使用時間、成本等方面在全地形透過能力越來越強的輪式戰車面前將會越來越低。外加上履帶式裝甲車相比輪式裝甲車一直以來更擅長的更為優秀防護技術也被質量和體積小很多的主動防禦系統替代後,那麼一輛裝有大口徑滑膛炮、配有大功率發動機、且同樣裝備有主動防禦系統和不差於履帶式地形透過能力的輪式裝甲車,將真的很可能改寫主戰坦克只能使用履帶式底盤的歷史局面。

  • 10 # 923老石油

    這不是題主能駕馭的了的題材,武器裝備方面需要一些積累,你的問題也不想想是否符合邏輯。沒有了厚重灌甲的武器平臺很多,各個國家都在探索,最著名的是美國的斯普瑞克輪式裝甲車。坦克沒有了厚重的裝甲就不是坦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餘承東公開表示,華為膝上型電腦口碑已超越聯想位居第一,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