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莫如有閒

    你的問題描述不夠準確。第一個問題,關於嫡庶之分。嫡,正妻所生;庶,妾或婢所生。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禮,成為社會道德,社會秩序,社會行為準則乃至於法律的基礎。孔子名言:“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周禮,妻是主,妾是僕。主人所生的兒子當然跟僕人所生的兒子是不同的。尤其在皇室,一般說來皇位繼承人該是嫡長子。特殊情況下,無嫡子或嫡子實在不能繼承皇位的,也有“立長”或“立德”。但被立的長或德也需要收到正妻也就是“後”的名下,尊後為太后,生母稱“太妃”。並立為後的很少見,得到後批准的最多立為“西太后”,如慈禧。至於士大夫家庭,世襲的爵位也只能是嫡長子獲得。皇室頒發的“誥命夫人”也只能是正妻。以上,稱尊卑有別。至於弟兄之間,則按照“長幼有序”,家主之位自然是長兄的。 第二個問題,平民百姓,既沒有皇位,爵位可以繼承,也沒有什麼家主之位可以爭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兄弟所能繼承的無非幾畝薄田幾間茅屋而已。這種情況下,兄弟析產是按照每人一份均分的。皇家沒得到帝位的可以獲得王位,士大夫家庭得不到爵位的也不失一個富家翁。平民子弟繼承幾畝薄田不過餬口而已,兄弟本就沒有嫡庶之別(父有一個老婆就不錯了),也不能讓其他弟弟都去喝西北風啊!

  • 2 # 南朝居士

    這才是古人的智慧啊,

    不信,想想一個問題,萌古帝國為什麼大不如以前了?

    1260年,萌古帝國由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而走向分裂,萌古帝國隨之解體,分裂成了四大汗國,

    如果有嫡長子繼承製呢?還會這樣分裂嗎?

    再想想漢朝的推恩令,把一個諸侯國分成了一堆諸侯國,這一堆諸侯國實力是不是分散了?

    但是,如果像夏商周這樣的天子,周圍都是附庸,只有自己強大,附庸弱小,這樣才能持久,而如果他們自己內訌了,自己分裂了,對附庸的壓制就減弱了,自然就亡國了。

    西周的衰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分封制,把西周的直轄地區分割得越來越小了,西周就衰弱了,

    在古代,如果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就不會有什麼奪嫡之爭了,因為“嫡”不是奪的,而是生的。

    如果都嫡長子繼承,繼承問題就不會有什麼爭議,因為沒得爭。

    恰恰是很多帝王不遵循這個制度,才有了紛爭,

    遊牧民族為什麼一直無法跟中原王朝抗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這個制度,所以都在爭奪王權,導致王室內訌,或者導致分裂,而中原王朝分裂很少。

    個人家族繼承也是同樣的問題,古代大家族都是一個宗族住在一起,有強大的凝聚力,而一旦分家了,家族的凝聚力也就減弱了,離破產就不遠了

  • 3 # 有所思故有所答

    嫡與庶之分,關鍵還是離不開名利之分。

    而長著多智,少者多安,因而多以長著為先。所以大部分情況下,長著繼承父業,因為長著多可光大門庭。

    所以一般來說,當年的嫡與庶主要是區分大小,後來在人們有意或無意的對名利的追逐,放讓嫡與庶有了天壤之別。

  • 4 # 汐楠橙

    怎麼說呢?嫡庶屬於中國歷史文化的一種,它是一種中國歷史演變過程中發展出來的產物,從最早的女權時代,再演變到男權時代,有了男權自然少不了三妻六妾,可是中國歷史上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做正妻的,一般做正妻的都是與之家庭背景和實力想匹敵的,也就是所謂的門當戶對,所以自然正妻所生的孩子,從出生就高人一等,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常見的現象。

    中國的歷史上,很多婚姻都是父母之命,而父母找的必然是門當戶對的,尤其對於那個年代家世顯赫家庭的更是如此,所以越是大家庭越是重視嫡庶之分。而大家眾所周知,古代的父母之命牽的婚姻,大部分都是很不和諧的,但是又是沒有辦法的,這也是為什麼古代會上演那麼多正妻與小妾之間勾心鬥角,你死我活的故事,這也是為什麼會上演那麼多殺父弒兇登位奪權的故事。

    其實在現代看來,歷史上嫡庶之分有好的一面,但是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很大,可以說是中國歷史發展在人性上的一個縮影,後人可以從這個縮影中看到之前的悲劇以及一些可笑的故事。

    後期有一些朝代的君王意識到嫡庶的問題所帶來的影響,所以後期有一些改為立賢不立長,就是為了防止嫡庶問題帶來的一些弊端。

    說到分財產這塊,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正妻得到的自然要比妾得到的多,而正妻的就是嫡子的,所以這也是環環相扣的事情。不過自古以來,敗家子多嫡子出,也是因為這個問題,很多大家族裡,嫡子的各方面的能力不如庶子,但是因為嫡庶之分的原因,讓很多嫡子一出生就可以擁有別人所不能的東西。

  • 5 # 柏崖史話

    古人為什麼那麼重視嫡庶之分?財產都要交給嫡長子繼承?1.要搞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應該先了解嫡庶之分。

    在古代,實行一夫多妻制,男子妻妾眾多,考慮到子嗣排序問題,則對他們就有了不同的稱謂。嫡子,也稱為適子,即為正妻所生之子,其中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稱為嫡長子。如果存在平妻,平妻之子也稱為嫡子,但地位低於正妻之子,也稱為平嫡。

    胡培翠《儀禮正義·卷二十一》有“嫡對庶言,嫡妻所生為嫡子。”

    《禮·內則》:“適(通“嫡”)子、庶子,見於外寢。” 鄭玄注:“庶子,妾子也。””

    從上面這段話,就可以知道,正妻(及平妻)之外的妾所生之子,即為庶子。

    例如,清朝嘉慶皇帝的長子是和裕皇貴妃劉佳氏所生的穆郡王,第二個兒子才是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所生的道光皇帝,但是道光皇帝就叫做嫡長子。

    那為什麼財產又都要交給嫡長子繼承呢?

    從歷史上看,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原則(制度),是維繫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法律規定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該制度起於商末,定於周初。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立嫡以長不以賢”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必須自己的嫡親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在國君的眾位嫡子中間,以年齡的長幼來定由誰來繼承。“立子以貴不以長”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都是自己嫡親的兒子,但不是同一個母親所生,並且可能王后的兒子不是長子,這時就有“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一條來確定繼承人: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王后所生的長子。

    嫡長子繼承製度能解釋一些奇怪的歷史現象。例如,在明朝朱元璋為什麼一定要把他的皇位傳給長孫朱允炆,而不傳給他的兒子朱棣?其實,原因很簡單,用嫡長子繼承製度來解釋這個問題就能茅塞頓開。因為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是他的嫡孫,而朱棣不是他的長子。儘管朱允炆後來還是被他的叔父朱棣奪走了皇位。

    中國封建社會皇位的嫡長子繼承製,是一個成功併成熟的繼承製度。這個繼承製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它是符合封建社會實際的行之有效的繼承製。

    但是,這種制度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立嫡”還是“立長”,都明顯忽略了“德”和“才”的要求。比如三個兒子,大兒子上白痴,小兒子聰明過人,能力,為人處世都勝人一籌,但按照祖宗之法皇位應由白痴兒子來繼承,這顯然是非常可笑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它必將被人們所拋棄,由進步的制度所代替。

  • 6 # 澹奕

    古人奉行的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子嗣眾多必然要有所差別,而嫡庶之別,也是古代婚姻與繼承規則的核心所在,嫡為尊為先,庶為卑為後。不過並沒有規定是說財產都要交給嫡長子來繼承。

    嫡長子繼承製的確是宗法制之下最重要的繼承規制,然而這裡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指的是嫡長子優先繼承,而並非只有嫡長子能夠繼承。這個制度規定的是一種繼承順序,而不是限制了繼承資格。比方沒有嫡長子的情況下,那麼還有其他的備選方案,總不至於沒了嫡長子家業就無法繼承了。通常所說的三妻四妾只不過是個口頭用語,實際上古人上至天子下至尋常百姓,都只能有一位妻室,其餘者均屬於妾室。妻為正室而妾為側室,所以妻為嫡妾為庶,與之相對應的,正妻所生的子嗣為嫡出,而妾室所生或者沒有名分所生子嗣均為庶出。嫡庶尊卑所反應的,是古代妻妾與她們所生子嗣之間,在地位與繼承資格上的不平等。

    從先秦時代宗法制建立起前後,嫡庶之別就已經存在。正妻能夠與丈夫平起平坐,而妾室們無論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待遇規制,都低於正妻。《春秋》所言“天子無二嫡”,即便周天子也不能同時擁有兩個嫡妻,實際上後來所謂的“平妻”也只不過是清乾隆後期民間的一種稱謂,而且平妻的實際地位仍舊低於元配。古人極其重視嫡庶,這也是奉行嚴格宗法倫常時代為了保證秩序與安定的必然結果。而嫡長子繼承製,也與此息息相關。嫡長子繼承製的規則是“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意思就是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選擇子嗣中身份貴重者,也就是嫡子優先庶子在後;如果不止一個嫡子,那就選擇年長的嫡子。如果沒有嫡子而都是庶出,也要選其生母相對高貴的。總而言之,嫡長子繼承製的規則就是先看嫡庶這樣的身份,再看年紀,庶子們通常也是有繼承資格的,不過非常靠後。

    也不是每個朝代都是如此,嫡庶終究貴賤不同。晉朝的門閥士族們,對出身過低的庶子,不予其繼承資格,即便沒有嫡子也輪不到庶子。而且,有些朝代規定庶出只能繼承部分的財產,爵位之類只能由嫡子繼承。唐宋以前,嫡庶對於繼承製的影響巨大,經過元明清三代的不斷削弱也只是稍有和緩,但嫡庶之間仍舊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影視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妾室儀仗恩寵欺負正室,而實際上這在古代基本是不可能的。所謂娶妻納妾,妻是正主需要三書六禮明媒正娶,而妾只是物品用“納”也就是出錢即可。妻可以休棄可以和離但不得貶為妾,而妾再怎麼受寵也不得輕易扶正為妻。在古代,扶正妾室是要入獄的罪,即便正妻沒了,主家也是再娶一位正妻而不是扶正妾室,嫡庶之別難以改變。

    嫡庶有別,對於財產繼承資格上的不同只不過是一個部分而已,幾乎所有方面嫡庶之間都有差異。但這也是當時相對而言比較穩定的一種規制,的確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家主離世之後子嗣對財產的爭奪。當然,這種不考慮繼承人是否賢能的制度存在很大缺陷,很容易造成所託非人最後讓家業敗光的事情發生。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說嫡子尊貴優先庶子卑微靠後,可舉例來說,古代皇帝以嫡出尤其嫡長子身份繼位者寥寥無幾,嫡庶等規制也還是有很多顧不到的方面。

  • 7 # 孤舟釣江雪

    從今天的視角看,古人重視嫡庶之分看似很不合理,但仔細分析,卻又其中的道理,請看以下分析。

    首先,為了強強聯手。古代婚姻中,一個貴族男子的原配,一定要門當戶對,婚姻本就是政治,聯姻本就是強強聯手,這就導致嫡子母舅的勢力一定很強。如果嫡子繼承,可以得到母舅家的幫助,有利於光大門楣,使強強聯手的局面得以繼續下去。如果立庶子,嫡子的母舅不出來搗亂就不錯了(比如殺死周幽王的申侯),強強聯手的局面必將失去,家族難免勢單力孤。

    其次,為了避免兄弟相殘。既然要嫡子繼承,那嫡子在很多時候又不止一個,誰繼承呢?把財產土地平均分割是不可能的,這樣家族的實力將很快下降,很不利。考察誰更賢能,賢能這個東西很難有標準,你說賢,他說不賢,全靠一張嘴來說。因此為了避免兄弟相殘,也為了儲存家族的實力,於是建立起嫡長子繼承製度,讓其他人失去希望,也就不至於出現兄弟相殘了。

  • 8 # 萍風竹雨123

    第一個問題:古人重視嫡庶之分,因為嫡代表著正統,代表著與家族相當的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權力,而庶則代表著卑微,可憐與低賤的出身以及教養。

    一般情況下,在一夫一妻多妾的社會里,嫡子的母親都是與家族門第相當,因此,無論家庭的經濟實力,政治權利,以及各自的人脈都是半斤八兩,這種情況兩個家族可以互相依靠,互相利用。比如《紅樓夢》中的四大家族,他們階級地位雖然有所不同,但是有的有錢,有的有勢,他們可以互相補充,因此四大家族聯姻形成了一塊同氣連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鐵板。而嫡妻以及嫡妻所生的子女,因為享受著這些資源,自然也就有著更高優越的學習受教育等權利。

    而妾,一般要比嫡妻的地位出身低很多,他們沒有權利與男主人一起接手世人的祝福。他們是作為買賣而存在的,算是主人家的私有財產,而且沒有人身自由,當然如果不是特殊情況,這些庶妻們的地位多是奴籍,因為擁有良吉的女孩兒,其父母都不捨得讓其為妾。而這些妾所生的子女則是庶出,庶出子女因為生母的地位比較卑微,他們所受到的教育等也會受到侷限。甚至有些嫡妻為了打擊控制那些輸出子女,還會採用其他的陰毒的手段。因此庶出子女大多在見識氣度等方面比不上嫡出子女。如《紅樓夢》中的賈環,她的生母趙姨娘是家生子,而賈環作為庶出,不但在交往上受人歧視,而且姐妹父母當人也會看輕他。

    第二個問題。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因為嫡長子大多是男主人的第一個孩子。他們因為歲數要年長其他的孩子,因此在眼界見識胸懷等方面,都要高其他人一籌,因此宮中的大多財產都是交給嫡長子掌管。不過這也是有限的,主要是包括祭田,朝廷根據官爵而賜下的良田。至於其他的還是要均分的。不過嫡出和應出都是一樣的。

  • 9 # 歷史轉轉輪

    一.嫡長子繼承製產生的原因

    現在的人們由於接受了大量融合後的中西文化,思想上早已不再像古人那般封建保守了。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很多習俗觀念都是不得違背的,其中嫡庶觀念就是很重要的一條,可以說在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嫡庶觀念是最核心的內容之一,其中最重視這個制度的非皇家莫屬了。皇后是天子的正妻,掌管著後宮,而其他的妃嬪則按照不同的地位享受其對應的待遇,若是皇后和妃嬪都有了天子的子嗣,那麼一定是皇后的子嗣地位最高。

    若是嫡子因為意外去世或別的原因不能繼位,此時則由長子繼位,若是長子也沒有,這時才會兄終弟及。封建時期,之所以皇室選擇這個制度是因為該制度有利於鞏固皇權,這要比君主指定繼承人更能服眾,畢竟是祖宗定下來的規矩。相信大家也都看過一些宮鬥戲,皇宮裡面的勾心鬥角真的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想象到的。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九子奪嫡”,當時康熙的嫡長子夭折,嫡次子也被廢掉了,康熙的其他兒子們為了爭奪皇位互相殘殺的慘烈故事。

    二.嫡長子為什麼那麼重要

    小編先給大家講講嫡長子為什麼會那麼受寵。第一,古時父系社會血脈延續的觀點就是嫡長子離父親最近,畢竟是正房生的第一個兒子;第二,嫡長子由於年齡比其他兄弟略大,已經有了一定人脈的積累,並且優先有了更強的能力,更多的經驗,所以也更能掌管好家族;第三,嫡長子制度是西周時期發明的,那個時候嫡子的地位已經上升到被“禮”承認的地位了,所以社會上很多人首先認可的就是嫡子;第四,到了春秋後期的時候,那些諸侯們已經開始亂搞了,老婆更多,後代也更多了,這個時候就更需要這個制度來維護政權穩定了。

    三.嫡長子繼承製的作用

    而且該制度不僅僅適用於天子位的繼承,同樣也適用於諸侯,卿大夫等。具體如何傳承小編給大家講解一下,諸侯位首先是由嫡長子繼承,其餘的嫡子和庶子都被封為卿大夫;而卿大夫位依舊由其嫡長子繼承,其他的後代則被封為士,以此類推,代代相傳。這種制度對於古代貴族在政治壟斷上有著極大的幫助,而且可以有效防止那些權貴因為權力的繼承而產生鬥爭,維護了其內部的穩定。這個制度的約束性究竟有多強呢?很多時候就連天子本人想要立除嫡長子之外的兒子為太子都不可以。

    很多人聽起來感覺嫡長子很不錯的樣子,但是這種制度只能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各大利益集團之間的爭鬥博弈,為了維持政治平衡而生的一種產物罷了。很多嫡長子還不一定想要坐上那個位置,因為這個制度,有多少兄弟反目成仇,自相殘殺。所以說,現如今的社會,人人自由,最大程度尊重人權是一件多麼好的事情,當然時代在發展,人類依舊在進步。

  • 10 # 紫禁陳

    我們不如換個問法,這個問題就好解決多了,即:古代人為什麼就非得把家產、爵位傳給嫡子?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從“你丫的”開始!

    北京有句罵人的話,“你丫的”,為什麼叫“你丫的”?你丫的,你是丫鬟生的,連妾都不如。

    古代這個身份地位是很嚴格的,等級排位非常清晰,是不可逾越的!首先是妻,然後是媵,再是妾,最後就是丫鬟,丫鬟就是婢女,都是舊時候有錢人家買賣役使的。屬於奴隸,是沒有人身自由,地位是很低的。

    所以,你丫的,在古代已經是非常惡毒的,罵人的話了,多惡毒呢?就是別人聽了準會跟你幹架的級別。你丫的,你是丫鬟生的,你不光妾都不如,連丫鬟都不如,說得再難聽點,就是罵對方“野種”,那為什麼丫鬟生的要被罵野種呢?這就是古代家產和爵位非要傳給嫡子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在我們現代人來看,嫡子也好,庶子也罷,都是自己的孩子,這能有多大的差別呢!

    但真實的,在古代,庶子地位低到你難以理解!嫡子和庶子的地位待遇的可謂是天上地下,堪比99:1,嫡子享受的資源絕對是庶子不敢奢求的,所以一般情況下庶子是很難逆襲的。

    具體點講,對於男方來說,嫡子一定是自己的孩子!親生老婆生的孩子嘛,肯定是自己親生的,而妾生的庶子就不見得了,為什麼呢?

    “妾,立女也”,站在旁邊伺候別人的女子。妾在古代是東西,被定義為一種商品,是可以隨意轉讓和買賣的,地位之低可想而知。

    低到什麼程度呢?

    就是假如家裡來客人了,小妾是會被隨意拉出來陪客人的,甚至男主人為表誠意,往往還要把最喜歡的小妾拉出來招待!

    說:“今晚也沒什麼好招待的,這是我最喜歡的小妾,用她來招待你吧”,要是一不小心客人還挺喜歡,就會被當禮物送人。

    所以,你看,這小妾生的孩子,指不定是誰家的呢。再加上古代沒有DNA鑑定這樣的科學技術,滴血認親更是不靠譜。

    為了保險起見呢,在正常情況下,家產爵位一定是會傳給嫡子的,不管是嫡長子、嫡次子、還是嫡長孫...反正不會是庶子。

    這樣說,應該很明白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哪一句有哲理的話深刻反映了人生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