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足壇志
-
2 # ii小小孩
知見立知便是無明,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這是《愣嚴經》裡佛祖開示阿難的話。阿難作為佛祖叔叔的兒子,出生於佛祖出家那年,雖是堂兄弟的關係,但由於年齡懸殊,阿難隨佛祖出家後,他們的關係一直如同父子般親密。在所有的弟子中,只有阿難一直追隨佛祖,形影不離,甚至傳說佛祖應邀為天人講經說法時,佛祖亦攝了阿難同往;《愣嚴經》裡就說了阿難到天人所住之地後所見的特殊景觀。
之所以阿難不離左右,一來是因為阿難非常聰慧,記憶力超好,佛講經文他聽過一遍即無遺忘,這是佛祖為了他涅槃之後弟子整理經文而作的有意安排;二來因為血源的關係相親相近之故。雖然佛已經超脫世間,但對世俗的情理保持尊重。
雖然日夜與佛相伴,雖然滿肚佛經且倒背如流,但阿難基本還是俗人一個,恃寵而驕的毛病在他身上尤其突出,當聽到別的弟子被佛印為阿羅漢時,他心中很是不快,於是這一妄念給他帶來了災難,《愣嚴經》就是從他的災難開始的。與別的佛經不太一樣,《愣嚴經》竟然如同傳奇大劇,在講理之前先有情節的輔展。
阿難行乞到一戶人家時,被那家女兒看中,有說那家人在飯食裡放了迷藥,也有說那家人精通巫術對阿難施了咒語,總之阿難喪失了抵抗能力,被赤條條扔在床上,就在阿難童貞不保之際,文殊菩薩受先知先覺佛祖之命攜帶佛門之寶《愣嚴咒》及時趕到,宣說神咒,滅人慾火,救回阿難。
借開示阿難,佛祖不厭其詳、步步深入地揭示了"心"的真相。如果要說人生本質的話,那必須先知道人為何能認識人生、為何能抽象出人生本質。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因為人有一顆心,這顆心有能看見、能識別、能思考的功能,所以就能認識人生並概括出所謂的人生本質。然而佛祖說了:我們所認識的心,是一顆妄心,是無數假相、妄念的集合體;我們自以為深刻的見解,不過是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已;我們認為顛撲不破的真理,不過是在相對的區域或條件下才成立,因為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真正不隨萬物輪迴、不隨時間變化的,才能稱為真理,真理所揭示的,才能稱為本質。
於是佛祖便說:知見立知便是無明,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大概的意思是,我們能看能想能知,這本來是智慧;但智慧卻又成為我們邁向解脫、走向大智慧的障礙(無明),倘若不被自己的主觀所束縛,對任何所見所感不加判別、不作親疏,保持能見能識能想功能自身的純潔,那麼我們可能得到圓滿的智慧。要知道,眼耳鼻舌身都只是感知工具,真正起作用的是強大的心。所謂無眼能見、無耳能聽……,便是涅槃。
-
3 # 但愛楊小小
1、 淚,自己嘗。痛,自己扛。未來,自己去闖。
2、 時間,不一定能證明許多東西,但一定會看透許多東西。
-
4 # 煩了順了
相遇相處相離皆是註定,無常是必然。
無論我們多麼珍愛的人和拼命的事,終究都要緣散,隨風而逝,當擁有時,其實,已然圓滿。
-
5 # 鹹海灘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的一生猶如蒼海一粟微不足道,只是歷史長卷中的匆匆過客。來到世上,扮演著不同時期的不同角色,男人做好兒子,父親,公公和爺爺,女人做好女兒,母親婆婆加奶奶,外公外婆,不同的角色擔當不同的責任和義務,需要我們一一做好。為掙錢,為責任,努力拼搏,為家庭的和睦幸福,也為社會為人類做出自己的貢獻。
看似簡單真正去做好,不容易。為什麼說人生如戲?所有的名利地位,權錢交易不過是過眼煙雲,終會散去,來時兩手空空,去時更是空空如也,一分錢一把土都帶不走的。平日的勾心鬥角,苦苦相爭,真是不值!死時元知萬事空!
惟有那藍天白雲,金色的太陽和月亮,凡星點點,和高山大海才算的上人類永久的伴侶,只要活著,就會有它們的陪伴,不管多少年多少代過去,或許到永久。
-
6 # 東華禪寺
每一個眾生原本就是佛, 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發揮佛的力量,可是這個世界的誘惑力 太大,眾生整天向外追求,久而久之,就忘記了自己是哪尊佛下凡了,和內在的力量也失去了聯絡,但是,只要經明師的指點,即可認出自己原有的本來面目。
找不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永 遠都會輪迴去尋找。人來到這個世 間的目的,一是尋找自己的本 來面目,二是加持這個世間。找不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人永遠不會滿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生活始終不滿足,一直在追求外在的東西,來彌補內在空虛的原因。
-
7 # Lauzi
個性是多樣的、人生是多面的。“人生沒有不散的宴席”,此話太悲觀、偏見,就像“生命就是苦難”。華人的思維向來是靈活的辯證而不是死板的邏輯。
生命可以是歡樂;人生就是不斷地開宴。
回覆列表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人從降生開始,什麼也沒帶到世間,,而死後,也是魂飛魄散,沒有什麼能夠帶走,所以說,不必太過在乎物質方面的生活,人這一輩子,開開心心就好了,心靈的填滿遠比物質要更加重要。
人生苦短,確實,沒什麼時間,人生如白駒過隙,所以,要在世間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總有一天要寫的信,今天就開始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