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耕縈霧
-
2 # 祝韓藝子sally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唐詩宋詞輝煌的原因:
一、唐宋時期是我國古代的巔峰時期,是當時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國力昌盛,經濟發達,思想觀念開放,才得以孕育出如此燦爛的文化。
二、科舉制的施行,詩詞是考試科目,大方向是這樣,才子書生們潛心研究,刻苦鑽研。
三、詩人、詞人,不是職業。目的純粹,吟詩作賦全依個人喜愛,不牽扯太多個人利益,無需面向市場討好觀眾。
反觀今天,仍有許多詩詞的愛好者,但其作品能超越唐宋時期的我目前還不知道!
我看到的幾點原因如下:一、文化形式多樣,小說、散文等題材多樣化。電影、電視劇、音樂的衝擊。
二、文言文已不被廣泛運用。大部分人缺乏作詩作詞的功底和語言環境。
三、寫作文要求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廣大考生的注意力不會放在詩歌上。
四、商業化時代。面向觀眾,面向市場的價值取向。很難出現潛心研究創作詩詞的作家,更難出現詩詞精品!
最後分享幾首詩詞精品讓大家欣賞吧!
在下才疏學淺,一點愚見。感謝觀看!
-
3 # kakaka21
詩詞,顧名思義,就是舊體詩(包括詞)。首先體裁是舊的,它的格律體系已成一個完整封閉的結構。之所以說它封閉,就是說連詞彙都是有界限的,你要使用新詞彙,需要一個一個地試驗。有的可以成功,有的則失敗的很慘。而我們處於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在詩詞這個詩歌體系中,甚至上個世紀的大多數事物表現起來都很困難,更何況瞬息萬變的現實生活?新的詞彙有的是因為格律無法進入,有的則因為詩意意境不合適,很難進入詩句。所以,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你想用一個陳舊的格律體系,一個受限制的詞庫來創作,連表達都困難,何談創造?更何談超越?當然,這僅是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詩詞這個東西已經死去,它只是我們心腦中的一座豐碑,鏡中的一片美景。今天再去創作詩詞,頂多能算是一種垂吊和緬懷罷了,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
4 # 東都有湘
優秀詩詞可以等同於是具有美感的詩詞,那麼美究竟是怎樣的理念?其實美就是一種簡單,一種自我、一種觸動。反應到詩詞本身所能體現出的這種簡單表現在、應該是完全具有閱讀流暢透過性!
這種自我的展現就是詩詞本身並不是圍繞在陳述文字的華麗裝裱介紹上,而是透過準確的文字陳述能夠完整折射出所要表達的理念感受,也就是意境所在是也。
而一種觸動代表詩詞折射出的理念感受能夠自然感染更多人的共鳴。如此創造出的詩詞就是有靈魂和思想,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詩詞,和優秀的詩詞以及美感的詩詞。
然而詩詞創造不是在臨摹一幅古畫,詩詞創造更不是在比拼能夠臨摹超出這幅古畫而更顯古。詩詞創造也不是在介紹過程或陳述過程。即便為此創造能夠完全規範格律要求,同樣也都不可能屬於是詩詞範疇,只能算是偽詩詞。
因為缺失了詩詞起碼要求的靈魂和思想,要知道詩詞首先沒有靈魂、又何來什麼思想可言。介紹和陳述過程的詩詞創造除了完全體現在拼字上,臨摹上,剩下的就是閱讀根本不可能具有流程透過性,本來閱讀就已經相當呷口乏味了。
再如果加上一大堆生僻字的話,那還叫詩詞嗎?相信創造自身都無法能夠具有記熟性。所以對於創造的詩詞即使完全工對格律規範要求,如果缺失了詩詞起碼要求的靈魂和思想,又不具有閱讀流暢透過性,實質就是偽詩詞。
這些雖然是個人對於詩詞以及詩詞創造方面的認知理念,但是做為一名詩詞愛好者個人創作的詩詞就是沿著這個自身所認知的詩詞理念來進而創作的。同時自薦一首個人新創作填詞的詞牌,步韻王安石的【千秋歲引】風格調填詞。
但是由於王安石這首【千秋歲引】遭到徹底篡改,其中上片第四、五句明顯平仄混亂,出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對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古人本來對於平仄相當講究,特別是宋人的填詞本身就是來自唐詩中嚴謹的近體詩做為要求填詞平仄基本。
王安石還不至於文化基準如此匱乏,不講究平仄要求的填詞音韻優美感,況且“一派秋聲入廖廓”已經形容渲染了心情,就為直敘平鋪的切入,何又成了更不著邊際的形容?最起碼在這裡出對句形式要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而不是: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所以第四、五句的步韻填詞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要求。同時下片更是整個七句部分全部顛覆徹底被篡改了,除了“夢闌時,酒醒後,思量著”屬原文,步韻同樣按照平仄要求不按篡改平仄。為什麼要篡改?因為歷史上王安石搞過變法,最終遭到失敗。王安石變法要變法誰?儒家!當然這是題外話,同時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步韻這首填詞。
草野孤燈,高臺盡夕。總到寒身路途陌。朝時世象繁香土,月暗昏黃宵小色。影無碑,雨來嘯,遠方失。
多少年輪難意憶。始終夢往成淤積。奈可芸芸卑食泣。揮眸敢問光輝弱,嘆首何能聖賢敵。夜依然,雨照舊,紅塵筆。
註上片第四、五句平仄修改: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注下片第一到五句平仄修改: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
5 # 寫詩兔
把唐宋詩詞的境界,叫藝術境界,這個問題,我的《論寫詩的才華——嘆八百年來三季人》,剛好能回答。複製黏貼如下:
聊聊寫詩的才華。
一 那不是你的才華寫詩,有體力、技術、藝術三個境界,具體的在上篇《學詩三年,不如懂詩一天》,這裡不再重複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過去看一下。
話說,現在的書法、繪畫,講藝術境界,沒人反對,一旦說寫詩還有藝術境界,便是動了“熊孩子”的乳酪,一大票人衝出來反對。
“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
大意是說,唐宋已將好詩詞寫完了,你我就別想染指了。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
一個綠衣人,和孔子的弟子,爭論一年有幾季,綠衣人說有三季,孔子的弟子說有四季,結果孔子出來,說一年有三季。
事後,孔子說:“那人一身綠衣,是個蚱蜢,生於春,死於秋,沒見過冬天,是個三季人。”
詩寫不好沒關係,做事,人人都是從做不好開始的。
但是,這些人將寫詩的困難,發展到認為,現在人人都不能達到藝術境界,眼中無藝術境界,掐滅了衝擊藝術境界的企圖心,還認為是真理。
如此有骨氣地沒志氣,詩根本活不到藝術境界,這樣的詩人,妥妥的是“三季詩人”。
和三季詩人講,你們的寫詩才華,別人的寫詩才華,是可以衝擊到藝術境界的,他們像聽到了“亡魂曲”,道理、事實越真,越惶恐,雖然他們愛詩,也愛的要死。
一輩子過去了,本可臻至藝術境界的才華,也過期作廢了,但你要知道,那不是你沒有。
二 你信什麼不知道你信什麼教?
中國有儒教、佛教、道教,外國有基督、伊斯蘭,總之,信什麼都好,別信“某輪功”,信他從無好結果。
不要以為,只有現在才有三季詩人,南宋、明、清、民國,他們多如牛毛。
但請別信他們,信他們才華湮沒,也從無好結果——
真正決定一個詩人,一首詩詞,位置頭銜的,是廣大“吃瓜群眾”。
不用懷疑,那些詩詞沒印象,只有名字能給你印象,就是詩活不到藝術境界的主。
所有三季詩人的詩詞,同一首唐詩宋詞相比,在“吃瓜群眾”心裡,那是雞蛋碰石頭,蛋蛋,蛋碎,不帶一個遲疑的。
所有三季詩人,加起來的地位,也不及唐宋大詩人,一個手指頭。
所有三季詩人,只有乾隆皇帝,經常被提起,提起最高產詩人是陸游,而他寫下的詩詞卻最多的爛梗,剩餘的人都被忽略。
因為乾隆皇帝的地位最高,嘲笑起來,才有爽點,嘲笑其他人沒有,只好忽略。
舞臺上三季詩人的熱鬧,臺下是寂寞的,因為觀眾還沒他們人多。
說這麼多,就不能給人家一點面子?
不是不想,是做不到。
你要知道,作為一個人類,想要提高一下品味還可能,想要降低品味,有多難嗎?
廣大“吃瓜群眾”,都是在“白日依山盡”、“床前明月光”、“兩個黃鸝鳴翠柳”等藝術境界的詩詞薰陶下,成長起來的,審美品味,審美境界如此,要欣賞體力境界、技術境界的詩,得需多麼大的忍耐力。
讀詩人,還沒寫詩人多,顯然就是這麼懸殊的品味差異造成的,因為它已經是境界,很LOW的標籤,再也不是彰顯高雅情趣的道具載體了。
所以,信什麼、信誰很重要,別降低了品味,別掐滅了衝擊藝術境界的鬥志。
信錯了,同上,不過是壯大了三季詩人的隊伍。
信對了,寫詩才華,向上提高才沒有障礙,比如信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賈島、李商隱、李煜、蘇軾、李清照。
三 管殺不管埋你要問,不能在體力境界、技術境界中橫,怎麼衝上藝術境界?
我說,對不起,咱小郭管殺不管埋。
因為寫詩,和多數領域一樣,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時間的精確結果,而是模糊和含糊不清的,沒有簡單的模型能通向偉大。
四 好訊息宋丹丹老師有個著名的段子——把大象裝進冰箱總共分幾步?
第一步,先把冰箱開啟;第二步,把大象裝進去;第三步,把冰箱門關上。
普通人,寫好詩很困難,就像冰箱裝大象,唯一的好訊息是,有人比你還困難,那些寫詩活不到藝術境界的主,他們需要,先把冰箱已有的大象拉出來。
五 還是要提供一些經驗李白,是“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扶搖直上九萬里”。
不過,能高飛,得看起飛前。
19歲,李白才有第一首詩《山中與幽人對酌》,對比駱賓王6歲《詠鵝》,依李白的才華,“高飛”的有點遲,他在幹嘛呢。
聯絡他“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的故事,答案也許是: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李白在“培風”,積攢高飛的力量,實現“絕雲氣,負青天”的理想。
杜甫,是“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30歲,杜甫也立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宏志。
僅看這首詩,盛唐才子輩出,有大把詩歌,堪與這首詩匹敵氣勢,更何況杜甫面前的40多歲的李白,幾年前在長安被公認天下第一,“賜金放還”後,詩藝又更上一層樓。
杜甫就是杜甫,雖不像李白那樣才華橫溢,一瀉千里,但他“踏實”,踏實的讓人絕望,詩藝沒有曲線的落點,只有步步登高,而真正“一覽眾山小”,領袖群倫,以“詩聖”,與李白的“詩仙”齊名。
現在談談經驗。
1. “培風”和“踏實”,本質都是積累正確的認知和成果。
認知不正確,等於出發點和方向都錯了,一定沒有正確的成果。
成果,一方面是認知的驗證和昇華,另一方面,傑出的成果,給更大成功,帶來巨大計程車氣基礎,比如杜甫一路堅定計程車氣,讓旁邊多少才華橫溢之輩心生無奈。
類似李白的“培風”,表面上沒成果,但在私下,或其他領域,認知一定要有成果驗證。
2. 才華,分為急才和緩才兩種。
如果,你是才華外溢,發揮無礙,想要達到藝術境界,可以學學李白蟄伏“培風”的方式,培養自己的才華。
如果,你是才華不顯,發揮遲緩,想要達到藝術境界,可以學學杜甫“踏實”登高的方式,培養自己的才華。
3. 天才,只是合理有效的利用了自己的才華,和他的才華多寡無關。
換句話說,無論你是怎樣的才華,寫詩,其實都是有路徑、機會達到藝術境界。
-
6 # 明貞
唐宋詩詞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境喻情,以情入境。受西方文化衝擊加之自身慾望的膨脹人與自然從分裂走向對立,現在玩詞的基本沒有,寫詩的多是個人情志的表達,很難達到古人之境界,令人嘆息。
-
7 # 閒看秋風999
詩:是一種語詞凝練、結構跳躍、富有節奏和韻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情感的文學體裁 ,是文學基本體裁之一。《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和歌的不同之處是:詩以誦為主,歌以唱為主,所謂詩要誦其言,歌要詠其聲。詩多為有感而作。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如陽光一般灑落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唐詩一般分為古體,如五言、七言、五律、七律、樂府、等。詩的創作一般要求押韻,對仗和符合起、承、轉、合的基本要求。到了宋朝,特別是北宋,舒適安逸的生活要求詩人們尋求另外一種有別於唐詩的形式來抒發情感,於是宋詞就應運而生了。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始於漢,定型於唐、五代,盛於宋。宋詞是中國古代漢族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漢族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歷來與唐詩一起並稱為文化史上的雙絕。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
唐詩宋詞是詩經,楚辭,漢賦,駢體的傳承,寫盡了人間悲歡離合,詠遍了華夏名山大川,唱出了詩人家國情懷,抨擊了統治階級窮奢極欲的生活。這些描寫不僅僅與詩人們自身修養密切相關,更無重要的是時代的催生。是唐宋或輝煌,或迷茫,或亂離,或中興,或妻離子散,或顛沛流離,或戰火紛飛,或鳥語花香的現實生活激發了詩人們的創造感情,使他們那"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作品,一舉成了中國文學的奇葩。
現在還有可能再創輝煌超越唐詩宋詞嗎?斷無可能。其原因是因為沒有了唐宋時的生活,沒有了恬靜安逸的田園風光,也沒有了烽火連天的刀光血影。誰何曾見過"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誰的媽媽在兒女時又會"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在通訊如此發達的當下,有誰會在意"家書抵萬金"? 人們忙著"閃婚","閃離"的時候,又有誰去在乎"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時代變了,唐詩宋詞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超越。其實,不少流行歌曲的傳唱不是很能說明問題嗎?網際網路時代應該有自己的文學形式來滿足人們的文化生活,網路小說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中國歷史悠久,我們在回望過去時,更要向前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
8 # 柳暗花明又一村158392
♥♥♥《謝謝愛源先生誠邀》♥♥對於這個問題,我談三點:(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出自清初詩人趙翼《論詩.其二》原句是“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己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意思是說,李白與杜甫的偉大詩篇受萬人傳頌,但必競也有它的歷史侷限。詩人希望新人突破陳規約束,吸取古詩精華,大膽推陳出新,創作出更加優秀的詩篇。唐詩宋詞故佳,但我們不能只知《欣賞觀花》讀要懂其意,學要吸精華。我始終相信趙翼的話,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人才》,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繁華》近代眾多優秀詩人的大作比李杜的詩篇優秀的也很多。毛澤東同志的詩篇大氣磅磚.光輝閃爍;詩人郭小川的詩清雅秀麗.超凡脫俗;……更相信現代詩歌中優秀的詩人也很多;只要大家齊奮起,必有高雅耀光爍。♥♥(二)《伯樂應識千里馬,春風萬里百花開》伯樂能識千里馬,也非他自己騎;伯樂有幹裡馬而不去識,要伯樂何用;伯樂忌妒人騎千里馬,伯樂就不是伯樂了。現代詩壇,為什麼一花獨開,而不能百花齊放?某些伯樂級的領導為什麼不能起到伯樂的作用呢?♥♥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春風愈吹愈暖,經濟突飛猛進,形勢一片大好。但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需良好的文化環境相佐應。只重經濟發展忽略政治教育,會出現很多弊病,如《信仰缺乏》《拜金主義》等等。希望朋友們在重視抓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去陶冶一下高尚情操,也去修養一下文化內涵。但無論如何,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覆興已成洪流,勢不可擋,一個《祖國繁榮昌盛,萬民安居樂業》的時代即將到來。《時代造就人才;盛世豐碩文化。》《詩歌盛世也必然伴隨著盛世一起到來》♥♥♥(三)《什麼樣的詩歌才是好詩歌?》本人認為,能積極的歌唱祖國的大好河山.歌頌人民中的優秀品德;詩歌歡快.流暢.優美,琅琅人口.大家喜歡的作品就是好詩歌。♥《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用心去唱,用情去寫,作品會不美嗎!》《別忘了文化的修養是重中之重,沒有文化造詣的庸才是寫不出好作品的。》
描述:我們知道學無止境,人類社會也是如此不斷超越自我前進。而現代中國文字的新詞彙融入量,不知要遠遠比唐宋時期豐富了多少倍,相應的對於優勢的詩詞要求面也就範圍更加寬廣和比對,那麼究竟什麼才能算得上優秀詩詞?
回覆列表
一個時代造就一種社會風氣,唐宋時期和現在都不缺少追求自己人生價值的人,也不缺少抑鬱不得志的人才,當然也不缺少嚴峻的社會環境!雖然有著相同的因素,但是有很多實質卻發生了變化。
唐宋時期,想成功和報效國家做官,想做官必須透過考試,雖然也有推薦制度,但是考試還是重點,想考好必須學習,這為詩詞創作奠定了文學修養的基礎。
另外以前文人鬱郁不得志,想到最好的抒發方式是詩詞歌賦繪畫。這是詩詞的創作動因。
現在學習語文時基本是為了以後考學,對詩詞的學習本身就不足,考上大學以後,基本上很少去認真學習文學了,特別是古文,古詩詞,除了文學愛好者和中文系的學生。學習時間不如古代,積澱不足,有創作慾望,與創作之才也創作不出好的作品……
還有一個就是創作動力不足,現在的人一般發洩各種情緒都不會選用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沒有想法,有深厚的文化修養也創作不出來精美的作品……
不過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可以寫出不錯的文學作品,只是題材不一樣而已,不同時代,造就不同的文學,可以多多宣傳詩詞,但要尊重大家寫作方式和題材選擇的自由,不比強求必須做起詩詞個個都是一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