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雲

    在浮躁社會有出家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也沒必要。修煉自身方式很多。別人浮躁,你可以淡定。總有自己生存路徑。自古華山一條路,但人生活法很多。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與世無爭,做個逍遙者還是有可能的。現今的人們,如果不能提高能力解決問題,那就只有提高承受問題的能力。不然就會自尋煩惱。

  • 2 # 小喵說歷史

    千年古寺,藏於深山。

    杭州上天竺法喜講寺的山門有四個字,"莫向外求"。

    釋迦摩尼出家為求脫離生死輪迴,最終菩提樹下證悟。後人建寺,釋迦摩尼並無入寺,只有出家。

    所以,出得家,未必一定要入寺。

    金庸在笑傲江湖中說,"世上的萬事皆須隨緣,半分勉強不得;尤其收束心神,更須循序漸進,倘若著意經營,反易墜入魔障…皈依佛門之後便當六根清淨,再受情緣牽連,菩薩是要責怪的。"

    我們很多時候只是對一些事情絕望,而非明悟了一些事情,這種狀態並不適合皈依佛門,硬要進的話菩薩會怪罪的,出家不是你要去的地方,心理醫生的辦公室才是你要去的地方,找一個啞婆婆一樣的人傾述一下才是你最需要做的事。

    煩惱即菩提,沒有煩惱也沒有菩提,換句話說,痛苦是人類修行的最佳的禪修所緣,因為它粗重,所以能清楚地看到它的起落。

    想要找個靜心的地方,不是為了悟道,而是為了逃避痛苦。以逃避痛苦的心思出家是不會成功的。有人的地方就有煩惱,一顆執著於向外求一份清靜的心,無論在哪都不可能清靜,而且在現在這個時代,寺院的煩惱比家裡還要多!

    腳踏實地,從做人開始,從侍奉雙親開始,學會愛,如果雙親亡故就要把他們給你的愛傳遞下去,沒有愛子女就意味著你根本不可能愛眾生,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愛的人,你能相信他能為捨棄自己私慾去宏法利生嗎?別逗了。

    釋迦牟尼佛拋妻棄子,捨棄父母,並不是為了逃避痛苦,而懷著巨大的愛,為所有他愛的這些人找到生命的答案,找到永遠離苦的答案,所以釋迦牟尼佛悟道之後回到了他的祖國,成就了很多人。

    所謂看透社會的浮躁,很多都是扯淡,想逃避才是真。不能面對自己的痛苦和挫折,到哪兒都痛苦。一輩子扯淡,那就白活了!

  • 3 # 善財行

    南無阿彌陀佛!說是看透了這浮躁的社會,其實不然。說社會浮躁其實是您自己的心浮躁。不要管社會如何,出家修行是改變,認識自己的心。當您的心能安住,社會又有何浮躁呢?當您能全心全意無私的付出,您才能懂得世界充滿了真愛。您就是菩薩了。如何去選擇全在您這顆心,如果為了逃避這個浮躁的社會就是出家了您一樣心浮躁不能安住。南無觀世音菩薩!

  • 4 # 人假包換lihanmin李懷

    對地。你竟然看破了紅塵。出家做和尚做尼姑多好啊。但可能他們還有要求啊?要有文憑的才行呢?你先去打探一下我再後來。

  • 5 # 如是我聞聞

    看透,應該是明察秋毫,閱人無數,心無所住,心無掛礙。

    看透,不看破;

    看破,不說破。

    有些人,想通了,看開了也看透了……卻出家了。出家是為了解脫。

    有些人,想不通,看不開也看不透……也出家了。出家是為了求法。

    有的僧人,想通了……卻還俗了。

    有的人,想不通,還俗是因為便於弘法。

    有的居士,大隱隱於市。

    有的僧人,小隱隱於野。

    ——行一居士

  • 6 # 人生如夢98K

    我也很煩這世界,但上有老下有小有牽掛和責任。如果想得到心靈的寧靜有條件的去旅遊或是去一個生活節奏慢的地方居住,沒條件的就死宅多看書。人生就是不斷的去選擇自己的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要為選擇付出代價。修佛修仙不太懂,修佛跳出六道輪迴成為信仰神的啟稟者?修道講究道侶法財?聽說修佛要看西藏生死書?修仙要看道德經?是路都難走,朋友切行切珍惜。

  • 7 # 網者歸來

    出家固然了無牽掛,可惜誰能逃過良心的譴責?能拋家棄子的都是狠人,用聖人安慰自己,濟世救人去消除自己的業障,不允許別人汙衊他心中神佛,因為那就是他自己的命根,他害怕受到道德的審判,他只能這樣安慰自己。

    為什麼自古以來成聖的少?因為俗念難斷。為什麼唐僧沒有法力,需要取經?因為他不是佛。為什麼濟公可以有神通?因為他本身就是佛,活著的佛。

    在神話裡,所有的佛都有化身千萬的能力,以神通渡人,在世俗裡,無智的出家人勸你虔誠不要圓滑,大智慧的出家人反而建立了戒律院,武僧這種世俗的機構,可以接受世人的圓滑,這在他們的眼裡叫慧眼。

    不寫了,沒啥意義。大隱於市,小隱於野,既然放不下,不如做個自在人。不問善惡,做好自己。

  • 8 # 財智成功

    有本科學歷嗎?

    會背金剛經嗎?

    什麼,都沒有,回家去吧。

    如果你已經為父母養老送終,如果你沒有成家結婚,也沒有孩子。

    那麼,愛去哪裡去哪裡。

    如果還有家人需要照顧,不去盡家庭責任而選擇出家,則是自私自利的表現。

    社會的浮躁是一方面,但是社會也有溫情的一面,學會發現好的一面,也能好很多。

  • 9 # 殘客居

    看透社會的浮躁是一回事,出家又是一回事。這是兩種不同的概念。看透可以有很多的方式來解脫,未必就的出家。其次,出家出的是心態,出的是自願。抱著憤世嫉俗的心情出家,難道就能真的做到皈依了嗎?當今社會,浮躁的不僅僅是社會,佛門難道就真的清靜了嗎?自我心不靜,去那也不行得。

  • 10 # 清歡工藝

    1,這世界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因為評價對錯是需要一個標準的,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條件,決心,想法等因素來衡量的,對錯都是看情況的,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看透~~呵呵,啥叫看透?一般的看透多是由於挫敗感,消極情緒等等形成的。如果真的是能做到時時‘’一眼覷透‘’的人哪還有什麼出家在家的分別之相?更不會什麼浮躁啊,看透啊了的。當下就是當下,情緒已經很遠了,因情緒而起的行動多半會不靠譜的~

    3,社會浮躁,真浮躁麼?你浮躁麼?你不浮躁看到的社會怎麼會浮躁?

    所以實際關於這個問題,回答對錯都是不重要的,看透這個“”看透“浮躁”是咋回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這些情緒,心情,感慨的問題都真真地解決了,還是要出家的,我只有讚頌的份了。

    當然因為各種原因想法去寺院裡青山裡坐幾天讀讀書結個緣,也沒啥,能治病的治病,能靜心的靜心,總是收穫總會提高。

  • 11 # 心立方

    你看這大千世界,哪裡還有一片淨土,看看少林寺,現在都算是上市公司了,哪裡還有一點佛門淨地的感覺,所以你即便是想出家,大概也沒有一片淨土可以容身了。這個時代已經和古代不同了,古代人口少,到處都有淨地,你出家尚有可選之地,你現在去哪裡都無法徹底擺脫俗世的侵擾。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天,所謂的出家不過是走個形式,你若內心無法平靜,即便晨鐘暮鼓,袈裟披身,也依然無法獲得真正的平靜,相反如果你內心修行足夠,身處鬧市也依然能保有內心的一方平靜。

    看透了其實是件好事,看透了你就不會再因外界的事物而產生一些內心的困擾,但看透了為何要出家,躲到深山老林裡就一定適合你嗎,很多出家人是抱著逃避的心態去出家的,或因為情,或因為事,很少有出家人是因為大徹大悟才出家,如果你是因為對佛學感興趣,想要獻身於佛教事業,那麼出家還有情可原,如果僅僅是厭倦了現實而出家,那麼其實你的內心並沒有和塵世切斷,你也許能求得一時的內心平靜,但過不了多久你還是會凡心浮動。

    所以別因為一些電影電視的誤導,覺得一個人看破紅塵就可以削髮為僧了,這是對出家的誤解,作為現代人,耳濡目染了現代生活,你很難做到像古代高僧那般瀟灑和超脫,盲目的出家不是讓你的人生變得美好的途徑,但是你可以在生活裡接觸一些佛經,讓你的內心變得平靜一些,這就是佛祖對你最大庇護!

  • 12 # 京A無住清氣滿人間R

    很多人都曾有過。那只是人生的一種生活方式,不知對不對。但還是要面對現實,面對人生。不是誰都適合出家吧。真正的出家是身心具出,那要有有大願大志和福報。一些不良現象的人,已不是真正的出家人了,不可以偏概全,否定了我們該種福田的真正的三寶。一個懂因果的人,絕不會失了被供養的資格,還在接受供養。一句話,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錢拿了,災消沒?有人穿戴上如戲裝一樣,到處行騙,抹黑三寶,就該抓。確實有些覺自己不適合不夠資格作出家人的,那國家宗教政策也沒說不準這些人回入社會(還俗),包括僧人道士。其實當今時代,有幾人真正脫俗,即未脫俗又談何還俗。各自珍重,好自為之。且莫人云亦云。都是社會公民,權力義務平等。退武軍人值得尊敬,也別慢待了退出演藝圈的人,和新時代轉型的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

  • 13 # 孤風魅影2

    出家都沒有地方去,你沒有看到過一個小影片嗎??一大群和尚在整理錢的影片。你能看得那麼透徹,也真是為難你了,其實,生活很多時候需要裝傻,裝糊塗,那樣才能適應這個現實的社會,不然大家都要有你那樣的想法了。最後建議真想出家,還是去武當算了,少林和尚太壞。

  • 14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雖然社會很浮躁,但是沒有看透,更沒有出家的想法。總是感覺如今的出家人和過去不一樣了,似乎“升級”為一種職業和信仰了。上班時,穿著僧侶服是出家人,但下班脫下來僧侶服,就變成普通人了。因此,只要一心向善,看透紅塵,其實出家不出家的差別好像不是特別大。

  • 15 # 滬說

    社會浮躁,寺廟又何嘗不是,寺廟早已世俗化。除非是人跡罕至的地方。

    大隱隱於世,小隱隱於林,你的心如果能夠靜下來,又何必要出家,你的心靜不下來,也又何必要出家,出家未必能解的了你的心。即使你出了家也未必斷得了與俗世的關係。身有羈絆,深林未必給清幽

    心無牽掛,鬧市亦可解憂愁

  • 16 # 妙吼

    南無阿彌陀佛,你好菩薩!愚人覺得你可以先了解一下什麼是佛門裡面的看透,俗世間的看透是消積是逃避是害怕現實,是厭惡人生而佛法裡面的看透則是恰恰相反,是積極,是慈悲,是樂觀,是向上,是不爭,是不貪,是不嗔,為什麼,因為明白了世間一切萬物皆是因緣生因緣滅,一切萬法了不可得,既然不可得又何必去執著世間的種種貪嗔痴慢疑,財名食色睡呢!不執著不代表什麼都沒有,那叫墮空,不執著是用而不染,這是真正的看透和放下!至於出家是各人的因緣,不建議一遇事就想出家跑到佛門裡面去逃避和躲避,是你的因緣就是你的跑都跑不掉,就算是出家了你還是要面對的,何必呢!真正發心出家的人是無所畏懼的,什麼都不怕,坦坦蕩蕩,心懷天下,非王侯將相所能比的!菩薩,你先多去了解了解佛法之後再說吧!你這樣很容易造世人的口業的!不要因為好奇而使人誹謗造謠佛法佛門的人,佛門現在的形象再怎麼不好也是有真修行人的只是你沒有遇見過而已。

  • 17 # 珍的似水年華

    沒有,孤獨的人到哪兒都是孤獨的。寂靜的人到哪兒都是寂靜的。他自成一體走自己的路不需要去出什麼家。社會浮躁我不浮躁就可以了。在這個世界上我喜歡成為少數人隊伍裡的一個。老話說的好:“無欲則剛,或者慾望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和浮躁保持距離就好了,出什麼家。

    其實個人經驗來說我覺得讀書讀文學作品是對付浮躁的社會的一個不錯的辦法。

  • 18 # 101度

    出家人都看透了嗎?其實恰恰是沒有看透,是因為無法或者無力面對塵世的煩擾,想借此尋求一點解脫或者尋求一種答案或者乾脆就是一種逃避,而已。真正看透 又何須出家?從哪裡出到哪裡?沒有紅塵以外的世界,都是生存的一種形式而已,看透了又怎麼會在意這形式?

  • 19 # 只緣無事可思量

    《看透了~浮躁社會》想《出家》是對的,但是就看你是以何種方式(出家)的了。如果是以(避開~浮躁社會)進入(寺廟逃避)認為是(出家)的話(就錯了),要知道(心出家)才是(真正出家)它是要經歷(浮躁社會)的(磨練)才能成就的。(浮躁社會~妄想執著)使(生活空間~躁動不安)為了消除(浮躁不安)所以要(出家),(出家)的目的就是(出離~浮躁不安)迴歸(清淨平等)獲取(安詳恆樂)能如是才是(真出家)。

  • 20 # 知識小鎮

    說實話我也有過出家的念頭,但僅僅是想想而已。也許自己屬於那種不能抗壓的人,遇到問題遇到壓力就想去逃避。工作上的不順心可以撂挑子不幹辭職走人,但是生活裡面的問題處理不了,只能不去管。可是,你想過嗎,這樣做真的有用嗎,逃避真的會使你自己生活的更好嗎?真實情況是換了公司,壓力依然在,難道你能每個公司只工作幾個月就換,隨著年齡的增加,還有跳槽的資本嗎?生活的壓力,你不去想,不去問,就真的都自動解決了。

    勸你還是找個方式發洩一下,發洩完了該幹嘛幹嘛。生活還在繼續,我們活著不只為了自己,更多時候要學會照顧身邊的人。與君共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了一個女孩不會梳頭,每次從幼兒園接女兒回家,老師都給她梳得很漂亮,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