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味哎兒
-
2 # 一服堂中醫
搞不清楚成書年代的書多了去了,《山海經》《黃帝內經》《易經》還有好多,都無法追溯,所謂的成書年代也只不過是猜測而已。
-
3 # 真一道子
《山海經》所記載的是上古時期的真人,所以當下世人難知難解,更不知其蹤,其中的寓言故事多是形象的描寫,非是此即彼。
比如伏羲女媧蛇身非蛇身,而是以蛇身表達一種寓意,牛頭豹尾也不是真的如此,是以牛頭豹尾之象來形容真人的境界,就如同莊子用寓言來說真人用“踵”呼吸一樣。
世人之所以不解,是因為礙於文字障,不能透過文字見其本來面目。惟有明心見性成真者,才能解之。
揭開《山海經》的奧妙不會太遠,敬請期待!
-
4 # 史趣
大家都知道的《山海經》,為何沒人說得清是什麼年代的?
提起《山海經》,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山海經》是我國古代神話寶藏和地理方誌之祖,其內容包羅永珍,然而探究書的作者以及成書年代卻是比較困難的事情。
“山海經”之名最初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但並沒有交代作者。《山海經》是古籍文獻,在地下也找不到可以印證的實物,更沒有知情人可以提供的事實。我們所面對的只有不同版本的書籍。
傳統的三重證據法在這裡已然失靈了,或者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所以,圍繞《山海經》的年代考或作者考,說法很多。
有兩漢說,有戰國說,也有籠而統之的先秦說,等等。不僅如此,更多人認為,《山海經》並不是一人一時的作品,代有增益,逐步成書,很有可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一是《山海經》裡面記載的九尾狐、人面鳥身神等怪物怪神,是某些氏族或部落的圖騰,反映了圖騰時代的社會生活。其作者要麼是當時的人物,要麼是當時人物流傳下來的資料,被後人所知悉,並形成了文字。很多人說,這資料就是《山海圖》。這便是《山海經》先有圖後有文說法的來源。要說這圖是誰畫的,已無法溯源。
二是《山海經》中記載了很多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書中隱隱然出現了夏啟、夏桀、武羅神、成湯等人物的名字,西周之國(西周的最初形態,蕞爾小方國)等國家概念,以及伊尹放太甲、太甲潛出殺伊尹等歷史事件,人們推測成圖的時間是夏商之際,最遲為商代。
三是屈原《天問》中有很多與《山海經》相同的內容,而且其他文章也有類似之處。因此,有人認為《山海經》因《楚辭》而造。如朱熹就說“大抵古今說《天問》者,皆本此二書(《山海經》和《淮南子》),今以文意考之,疑此二書,本皆緣解此《問》而作。”所以,《山海經》應該成書於漢代或者之後的魏晉。
由上可以看出,關於《山海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沒有統一意見。《山海經》的無法有效考證,除了年代久遠以外,還和儒家的抵制有關。
儒家崇尚務實,主張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而神怪之說恰恰是《山海經》記載的重要內容。因而,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山海經》並沒有同其他先秦典籍受到相同的待遇,導致對他的研究一直處於不被關注的一隅。到了清代,對他的研究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而此時已是兩千多年之後的事情了。
-
5 # 文物考古聊歷史
因為要破解《山海經》實在太難了。這是本什麼書?就連給《山海經》定性都很難。《漢書》認為它是形法家之首。“形”者能看清形態的物類,如日月星辰,“法”即法則。“形法”指的就是事物執行的規律。《隋書·經籍志》將它歸入地理書,《四庫全書》說它是最古老的小說。魯迅則認為《山海經》是巫書。
我們現在看到的《山海經》是西漢末年的劉向、劉歆父子編輯的,但最早版本是誰寫的呢?又是什麼時候寫的?主要有下面5種觀點:
①《山海經》是由大禹、伯益一起完成的,成書於虞夏之際。虞夏可能有些人沒聽過,虞夏的存在不過百年,是夏朝之前的一個朝代。“虞夏”也稱“虞”或““有虞氏”。這種觀點主要是劉歆說的。劉歆在《上山海經表》中稱,他是根據32篇的《山海經》版本校訂出18篇的《山海經》的,並指出《山海經》出於唐虞時期。②《山經》戰國楚人作,《海內外經》西漢人作,《大荒經》、《海內經》東漢魏晉人作。③《山經》東周時作,《海內外經》至遲為春秋戰國時所作。④《海內經》4卷作於漢初,其餘為戰國時楚人作。⑤商朝人所作。或為西周時商朝遺巫作。我比較贊同第5種觀點,即最早的《山海經》的版本很可能是商朝人所作,或是西周時殷遺巫師寫的。從《山海經》中折射出的朝代資訊有很多,如最終章的《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以大禹治水總結全書。但是整體來看《山海經》裡的神話體系似乎還很混亂,裡面的語言風格還古怪的很,顯然是早期之作。其中的《五藏山經》所記山川是以洛陽為中心,以殷之舊有區域範圍的山河記載的最為詳盡。並且以南、北、西、東、中的排列順序記錄,這正是殷人的五方觀念。還有一點,《山海經》中的《海經》裡隱藏著“天干地支”的資訊。
在《海外東經》中:“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這體現了早期的“干支紀日法”,而是反映出古人在此時已經有了“天干”。
《大荒南經》中:“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羲和“生月十有二”應該指的是她掌管十二個月。十二月正好與古代的“十二地支”相合。所以,十個太陽和十二個月亮正好體現了早期的“天干地支”。
巧得是,在夏商時期,很多帝王都以天干作為帝號。尤其是商朝的帝王,帝號中大多含有天干,如太甲、南庚、武丁、祖庚等等。這可能與當時天干地支的流行有關,《山海經》中才會有這樣的記錄方式。所以,《山海經》的成書年代其實很可能是在商朝,或是西周。
-
6 # 西西濃裡
《山海經》可以算的上中國古代一本非常奇葩的書,沒有誰敢說真正看懂了山海經。
一、《山海經》中國第一奇書有人說這是一本占卜之書,講的是與鬼怪通靈,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地理書,講的中國的山河地理,而《四庫全書總目》則將他視為小說家之書,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又認為它是“古之巫書”,講述的是遠古神話。
《山海經》,作為我國第一部描述山川,物產,風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也是第一部神話傳說大彙編,實乃中國第一奇書,與《易經》、《黃帝內經》一起被稱為古代“三玄”,一直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異數。
《山海經》以山為經,以海為維,記述上古世界。這裡的“經”有經歷,經過的意思。
全書現存18篇。分別是,《山經》5篇;《海經》9篇;《荒經》4篇。
二、《山海經》成書時代之謎司馬遷最早提到《山海經》,其《史記》中提及《山海經》,但認為其中生物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顯然這本書出現在漢代之前。
而最早整理《山海經》的西漢劉歆,認為此書產生於堯舜禹的時代,禹把天下劃分成九州,而《山海經》講述的就是各地風土人情,怪異之物。
然而,這種可信度似乎最高的說法被現代專家所批判推翻。
1、《山海經》中很多地名秦代之後才出現,例如長沙。
卷十八《海內經》中說:“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而長沙是秦始皇所設定的三十六郡之一。
2、山海經記錄的有周文王,以及春秋時代的事,如果誕生於堯舜禹時代,顯然無法提及。
再說《大荒北經》中提到:“北齊之國,姜姓……”
這正是姜太公建立的齊國起源。除非作者是春秋之後的人,否則只能用時空穿越來解釋。
鑑於此,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應該誕生於春秋時期,而不是更早的堯舜禹,又或者夏商周。
3、書中記錄了許多周朝以後的傳說。
更重要的是提到鐵,要知道直到春秋時代,青銅依然是主要工具,鑄鐵技術要到戰國後期才被真正掌握。
4、.《山海經》和屈原的《天問》有很多相似地方,例如鯀禹治水、崑崙神山等。
所以現代研究認為《山海經》成書於春秋時期,隨著時代發展,被後人不斷擴充加入。才形成了今日的版本。
三、《山海經》分述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有一本《山海經的智慧》,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觀點和推測。作者認為,“《山經》的描述多是樸實可信的,完全可以稱作是地理性著作;而《海經》和《荒經》則太過於荒誕不經了”。
1、 《山經》
1)先民的詞彙缺乏,只好選擇用已知的生物來替代描述。
因此,造成了大量難以理解的的類比和拼湊。
比如,得了面板病的人,看起來就像身上長了鱗片,但是那時候沒有“鱗”這個詞,就只能用“龍、魚、蛇”這些又鱗片的動物來類比。這就是“人首魚身”的怪物。
比如,書中記述有動物“冬死而復生”,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冬眠。
比如,把昆蟲當成了鳥獸。他們沒有昆蟲的概念,會把像竹節蟲這樣,長有翅膀身體細長的生物歸入蛇類或者鳥類。所以書中有大量關於“六足四翼”動物的描寫。
諸如此類,鴟目蛇尾”、“人舌能言”、“人面魚身”“一首十身”都是可以理解的。
神化是我們的想象力和慣性思維在作祟。
2)基因突變或受環境、營養等因素影響產生的大量“三首、六目、六足、三翼”,“九尾四耳”,“九頭鳥”,“兩頭蛇”。
1995年的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河流和溼地裡有一種雕蛙,畸形個體達75%。
3)無法解釋的詭異年代。
《山經》記載的應該是第四級冰河時代末期, 書中大量描述的大規模的新物種、變異生物和各種無法解釋的怪獸。
例如,“山有水無草木”,已經滅絕幾萬年的長毛犀象、以及美洲獨有的犰狳。
或許是地理發生了巨大變化,地殼運動或火山爆發頻繁,動植物大量滅絕。這些都在向我們展示一個至今無法解釋的地質、氣候、環境迥異的年代。
2、關於《海經》《荒經》
《海經》《荒經》是在描述古老的圖畫。成書應該是在夏殷之後,因為書中都提到過夏啟。《海內經》《海外經》《大荒經》是三代學官闡釋的三種不同版本。
打個比方,如果讓現代人來解讀一個千古之謎的壁畫,肯定不會平白無故的編造故事,而是會引經據典查閱資料。但實際上壁畫只是一些簡單的線條,我們可能會牽強附會地把它當做,某種傳說存在的證據。
古人也是如此,他們對圖畫的理解不同。所以在述圖的過程中有分歧,訛誤繆傳,後成的書又修正前面經書的內容。
所以《海經》《荒經》中的故事讓人匪夷所思,還有很多自相矛盾之處。
比如,我們熟悉的夸父的故事,《海外經》說夸父是渴死的(道渴而死),《大荒經》說夸父是被應龍殺死的(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
這本書筆調輕鬆卻但內容嚴謹,有理有據。是不可多得的對《山海經》的解讀。
-
7 # 騎你走天涯
山海經就是遠古人類在原住的星球對自然的描寫!現在人類是從別的星球移民過來的,山海經都說是現在的地球遠古的描寫,也沒有確鑿的證據!地球原住民就是非洲的黑人!
-
8 # 沒脾氣000
中國古代能夠稱得上經的東西,是有嚴格的要求,山海經裡面必然蘊含極高智慧。
佛經裡面也有對宇宙的描述,現代人所看不懂的,一概歸為神話傳說,佛經裡面有一句: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說的是事實真相,如今已經被科學所證明,那麼由此推論,其他還沒有被科學所證明的部分,也可能會被逐漸證明
-
9 # 仁宇大歷史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書中的內容太多,包括地理、祭祀、動植物、上古傳說等知識,因此斷定:即《山海經》不是一人所完成,而是一批人的傑作,因為僅憑一人之力幾乎不可能完成。
《山海經》
關於此書的成書時間,近年來研究表明,《山海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按照時間上可以推測,周朝官員在參考了周王朝的典籍之後所作。這裡重點說明一下,曾經在周王室的圖書館任職的老子,他有可能也參與了《山海經》的編纂,因為在老子的《道德經》書中,有大量跟《山海經》相關的故事。
《山海經》中的神獸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儲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與《易經》《黃帝內經》一起被稱為古代“三玄”。
相傳,《山海經》最初有圖,後來失傳。東晉詩人陶淵明在《讀<山海經>十三首》中寫到的: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可見,《山海經》的母本就是圖文並茂的,但是古圖都已佚失,只有文字流傳了下來,就是我們現在見到的《山海經》。現今能看到的“山海圖”大多是由明清畫師根據原文所畫。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明代蔣應鎬、武臨父繪的《山海經<圖繪全像>》,明代胡文煥編的《山海經圖》,以及清代吳任臣注的《增補繪像山海經廣注》,這些畫是他們對於那個奇幻世界的想象與探索。
可以說,《山海經》最初的版本早已不可考證,現使用的版本均來自後人的註解。興趣使然,古人與今人都為《山海經》繪製過眾多版本的《山海經》異獸,這些繪本主要按照書中的描述加之作者自己的理解進行再創造,可以說人們對於經典再創作的潛力是無窮的。
《山海經》作為一部我國古老的奇書,記載了各種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更是被稱為“史地之權輿,神話之淵府”。
《山海經》呈現的神奇瑰麗、大氣恢弘的想象世界,開啟了先人思維模式的轉變。可以說,它對後世文學、藝術等各方面的創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10 # 千古小地瓜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山海經》只是殘本,最初只是純文字 沒有圖畫插頁的,現在看到的圖畫都是後人根據書裡面文字的描述腦補創作的
至於《山海經》的成書年代一說是春秋時期楚國人寫的,理由有二:第一 雖然書裡寫的都是夏朝以前的事情 ,但是從文字風格來看, 相比較於成書於春秋時期的《道德經》《論語》《春秋》等時期的書 並不顯得晦澀難懂,要知道夏朝 商朝還都是甲骨文時代,行文風格與春秋時期是很大不同的,所以才判定《山海經》或出自春秋時期而不是遠古先民所著
第二 周朝所尊的神話體系 與其他諸侯國的神話體系是不同的, 周朝的神祇中,沒有秦國的五帝,沒有齊國的雲海八神,也沒有楚國的東皇太一、東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雲中君、山鬼等神祇。如果把《山海經》當做神話來看的話 與楚國神話體系更接近一些
至於說它不屬於任何時代,是因為 自從西漢時期劉歆 最先對《山海經》做過整理後 歷朝歷代都有增補 已經說不清了,只能說它是隨著華夏文明發展一路流傳下來的 -
11 # 儒姐在北京
《山海經》可以算的上中國古代一本非常奇葩的書,沒有誰敢說真正看懂了山海經。
有人說這是一本占卜之書,講的是與鬼怪通靈,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地理書,講的中國的山河地理,而《四庫全書總目》則將他視為小說家之書,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又認為它是“古之巫書”,講述的是遠古神話。
《山海經》到底是什麼書呢?連成書時代都是個謎。
司馬遷最早提到《山海經》,其《史記》中提及《山海經》,但認為其中生物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顯然這本書出現在漢代之前。
而最早整理《山海經》的西漢劉歆,認為此書產生於堯舜禹的時代,禹把天下劃分成九州,而《山海經》講述的就是各地風土人情,怪異之物。
然而,這種可信度似乎最高的說法被現代專家所批判推翻。
其一、《山海經》中很多地名秦代之後才出現,例如長沙。卷十八《海內經》中說:“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而長沙是秦始皇所設定的三十六郡之一。
其二、山海經記錄的有周文王,以及春秋時代的事,如果誕生於堯舜禹時代,顯然無法提及。再說《大荒北經》中提到:“北齊之國,姜姓……”
這正是姜太公建立的齊國起源。除非作者是春秋之後的人,否則只能用時空穿越來解釋。
鑑於此,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應該誕生於春秋時期,而不是更早的堯舜禹,又或者夏商周。
1.書中記錄了許多周朝以後的傳說。更重要的是提到鐵,要知道直到春秋時代,青銅依然是主要工具,鑄鐵技術要到戰國後期才被真正掌握。
2.《山海經》和屈原的《天問》有很多相似地方,例如鯀禹治水、崑崙神山等。
所以現代研究認為《山海經》成書於春秋時期,隨著時代發展,被後人不斷擴充加入。
-
12 # 鳳凰王兮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夷堅,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
我從書中對鳳凰羽毛花紋的描述可以看出是漢代編校和增減過的。
請看《山海經 南次三經》節選:“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一,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鳳凰羽毛的花紋有“仁”“義”“禮”“德”“信”,是不是和漢代董仲舒提出的五常“仁義禮智信”相一致了?
由此推斷,《山海經》成書年代至少比漢代早。
後人歷代有人為它作注和作畫的,著名的有晉代郭璞《圖贊》,明代蔣應鎬繪圖,清代汪紱《山海經存》。現代也有不少人研究和著書,從這個意義上說,也可以說《山海經》不屬於哪個年代。
-
13 # 邊庭雪飛舞
五藏山經成書於戰國中期,山海圖則更為古老,相傳為大禹所作。秦漢以來經圖並行,至晉末古圖散佚,獨留文字傳世。
時光悠悠數千載,華夏山河古今迥異,山海經所載山水地名,已無逐一匹配今日山川之可能。中華上下五千年,於地球數十億年過往而言不過短短一瞬。山海經所載礦物、植物及動物,早在人類文明之前便已存在。古人所見礦物,今人悉數得見。古人所見動植物,或有滅絕者,今人雖難睹真容,卻能從歷代典籍與考古發掘中窺視蹤影,或有存世者,今人雖難知舊名,卻也能從形貌習性與功能用途上一探究竟。
-
14 # 慕亭衣
《山海經》是什麼時候寫的,為什麼有人說它不屬於任何時代?
《山海經》一本古老而奇特的古書,引起了現代學者的關注、研究,無論是地理學家,人類學家,還是古代史專家,在地理、神話、民俗等方面都有新的發現。可以說,《山海經》是一部有很大開發空間的知識寶庫。
《山海經》全書18卷,大約有31000字。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卷和海外經4卷作為一組,海內經4卷作為一組,而大荒經4卷以及末海內經1卷又作為一組。古人一直把《山海經》當做真實的歷史來看待,也是中國曆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於該書年代久遠,很多記載無從考證。
《山海經》的內容也確實是驚世駭俗,看過的人都覺得很不可思議,寫這本書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看過這類光怪陸離的神物還是哪個年代有這類奇特事件發生呢?比如女媧,共工,天帝、崑崙神山、祝融,三眼人,時空飛行器等等,懸而未決卻不能一概否認。有的人不信邪去考察,還真的有。書中寫的玄龜真的存在、眾帝之塔是金字塔、鸚鵡和斑馬也都是真的。
那麼《山海經》寫於什麼時候無從考證,成書於什麼時代呢?為什麼還有人說這本書不屬於任何一個時代呢?而寫這本書的作者,眾說紛紜。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夷堅,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
最早提到《山海經》的是司馬遷的《史記》中提及《山海經》,但認為書中出現的生物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顯然這本書出現在漢代之前。而最早整理《山海經》的西漢劉歆,認為這本書產生於堯舜禹的時代,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而《山海經》講述的就是各地的風土人情,怪異之物。然而這種可信度好像是最高的說法,卻被很多研究者推翻。
首先,《山海經》中出現很多地名,秦代之後才出現的,例如長沙,卷十八《海內經》中說:“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而長沙是秦始皇所設定的三十六郡之一。
其次,《山海經》記錄的周文王,以及春秋時代的事,如果誕生於堯舜禹時代,顯然無法提及。在《大荒北經》中也提到過,北齊之國,姜姓,正是姜太公建立的齊國的起源,鑑於此,很多專家都認定《山海經》應該誕生於春秋時期,不是堯舜禹時期,也不是夏商周。
至今為止,《山海經》成書於哪個年代,寫於哪個作者之手,都無從定論。隨著時代的發展,被後人的不斷的擴充加入,才成就了今日的版本,所以說它不屬於哪個年代,而是它涵蓋每個朝代。
《山海經》向我們呈現了我們的老祖先偉大的想象力,創造力,記錄了很多知識寶藏,在這裡頭我們可以追尋到許多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
-
15 # 拯救髮際線
圖一:《山海經》
《山海經》是什麼時候寫的?
《山海經》的成書時間眾說紛紜,學術界有很多觀點。
但是目前最權威的說法就是舊傳《山海經》應該是夏朝時的大禹、伯益所作,但是近代的學者認為舊傳《山海經》的成書時間應該是在春秋戰國到西漢初年,而且作者也不是一個人,而是群策群力。而今傳《山海經》則是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之後歷代學者作注而形成了眾多版本。
得出這個結論的原因如下四點:
一、《山海經 西山經》中記載:“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喬木,其陰多鐵。”(這種例子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從“其陰多鐵”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判定夏時的大禹、伯益肯定沒寫過這本書,因為中國的鐵器時代出現在春秋戰國,而且即使是在那個時候鐵的使用率也並不是很高。更何況是千年前的夏朝。所以我們可以判定這本書至少也是春秋戰國之後所寫。
二、《史記》中提到過《山海經》,也就是說《山海經》至少是在漢武帝時期之前出現的。因此綜合上一條,可以得出結論:《山海經》成書於春秋戰國到西漢初年這段時間。
三、《漢書 藝文志》中提到《山海經》共有13篇,沒有涉及到《大荒四經》和《海內經》的內容,所以更加證明了《山海經》這本書並不是一時完成的,也不是一個人完成的,這本書的成書時間是有一個很長的跨度以及這本書的作者很多。
四、漢成帝時期,劉向父子奉命校勘《山海經》,而今傳最早的版本就是西晉時玄學家郭璞編的版本。之後還有很多學者作注,於是就存在了很多不同的版本。
為什麼有人說《山海經》不屬於任何時代?
首先神兵是不認同這種說法的。
《山海經》和《易經》、《黃帝內經》並稱為上古三大奇書,書中內容涉及到宗教、地理、神話、歷史、醫藥等多方面的資料,可謂是包羅永珍。
既然這本書這麼厲害,那麼一些人認為《山海經》不屬於任何時代的原因是什麼呢?
神兵認為有以下三點:
一、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山海經》中的“距離量程”的問題,《山海經》中描述的“距離”動輒幾百裡,這樣算下來好像全世界都是中國的了。今人尚且無法環遊全球,更何況處在動盪不安年代的古人呢。所以《山海經》這本書描寫的就是中國內部的事情,但是這個“距離”該怎麼解釋呢?這很好解釋,因為從古到今,中國的距離是“越來越長的”,我們現在的3尺約等於1米,也就是說一尺大概是33.33釐米,但是在,商朝一尺大概是16.95釐米,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丈夫”這個詞出現的原因。在周朝和西漢一尺大概是22釐米。看到沒,這樣算下來,書中的距離至少要去掉三分之一。這樣看來是不是突然覺得《山海經》中的距離好像也沒那麼誇張了吧!
二、“異獸之謎”,《山海經》中有很多能力非凡具有傳奇色彩的異獸,這個在如今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但是假如說我們如今沒有人挖到恐龍的化石,僅僅是從一本古代的殘籍中看到隻言片語:“有獸焉,其高數十丈,其爪銳利可破頑石,急奔如律令,每日食肉數千斤...”如果大家在沒有看到恐龍化石的情況下,突然看到這句話會有人相信這世間曾經存在如此可怕的生物嗎?
圖二:《山海經》中的異獸“狌狌”
三、“怪異的神話傳說”,為什麼說是怪異的神話傳說,因為書中很多描述自相矛盾,就舉一個例子來看,書中既說夸父是追日累死的,結果在另一章又說夸父是被應龍殺死的。就單純的從字面上來看,大家很有可能會誤以為這本書的作者莫不是精神分裂了吧。其實不然,神兵認為作者這樣寫是有深意的。就拿這個“夸父之死”的例子來看,其實背後反映出了炎黃兩大陣營的對抗。
圖三:夸父追日
綜上所述,“《山海經》不屬於任何時代”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是缺乏思考的。
-
16 # 使用者9970768831208
《山海經》可以算的上中國古代一本非常奇葩的書,沒有誰敢說真正看懂了山海經。
有人說這是一本占卜之書,講的是與鬼怪通靈,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地理書,講的中國的山河地理,而《四庫全書總目》則將他視為小說家之書,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又認為它是“古之巫書”,講述的是遠古神話。
《山海經》到底是什麼書呢?連成書時代都是個謎。
司馬遷最早提到《山海經》,其《史記》中提及《山海經》,但認為其中生物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顯然這本書出現在漢代之前。
而最早整理《山海經》的西漢劉歆,認為此書產生於堯舜禹的時代,禹把天下劃分成九州,而《山海經》講述的就是各地風土人情,怪異之物。
然而,這種可信度似乎最高的說法被現代專家所批判推翻。
其一、《山海經》中很多地名秦代之後才出現,例如長沙。卷十八《海內經》中說:“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而長沙是秦始皇所設定的三十六郡之一。
其二、山海經記錄的有周文王,以及春秋時代的事,如果誕生於堯舜禹時代,顯然無法提及。再說《大荒北經》中提到:“北齊之國,姜姓……”
這正是姜太公建立的齊國起源。除非作者是春秋之後的人,否則只能用時空穿越來解釋。
鑑於此,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應該誕生於春秋時期,而不是更早的堯舜禹,又或者夏商周。
1.書中記錄了許多周朝以後的傳說。更重要的是提到鐵,要知道直到春秋時代,青銅依然是主要工具,鑄鐵技術要到戰國後期才被真正掌握。
2.《山海經》和屈原的《天問》有很多相似地方,例如鯀禹治水、崑崙神山等。
所以現代研究認為《山海經》成書於春秋時期,隨著時代發展,被後人不斷擴充加入。才形成了今日的版本。
-
17 # 三千瘋語
其實我一直在懷疑,山海經就是以前修仙者的一部地理日誌.
因為無論從山海經記錄的範圍還是其記錄的內容,遠遠都是現代人類沒法記錄下來的,很多內容,很多地方都已經被證實確實存在,而且分佈在現在地球的各個地方。
地球到底有沒有修仙者的存在?一直沒法確定,但是,就歷史上的種種跡象表明,絕對有一種超越現在人類的智慧生物存在,而且從各方面的歷史記載來看,這些人類有可能就是華夏族的祖先。
從華夏族的修行歷史來看,能出現大能之士是絕對是可能的.
-
18 # 藤樹先生
經久不衰的《山海經》
最近幾年,很多玄幻類的影視劇,都將《山海經》作為選材的藍本之一:比如《古劍奇譚》中的“幽都”,既出自《山海經》。其實早在古代,《山海經》就成為文人的最愛,很多典故都出自該書:比如精衛填海。
關於《山海經》的定位,歷來也眾說紛紜。有認為這是一部地理著作,也有認為這是戰國時代方士所留下來的著作,還有認為這是一部神話集。那麼,《山海經》的作者到底是什麼人?成書於何時?
時間分析西漢初年,太史公在編撰《史記》的時候,曾提到,自己對於《山海經》所記載的神怪,並不敢相信。而從這點來看,說明早在漢武帝時代,就有《山海經》一書流傳於世。
古人有說法認為,《山海經》成書於大禹治水期間。但實際上,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因為基於當代考古學基礎,我們可以瞭解到:夏朝作為一個傳遺王朝,是否存在成熟的文字尚且存在巨大學術爭議。而夏之後的商朝,雖然存在甲骨文。但是成書於商朝的文字作品,除了近代從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之外,並不存在流傳至今的作品。因此很難想象《山海經》會從商朝流傳到漢初。
因此《山海經》成書年代的最大可能性是在周朝。而且以東周時代出現的機率最大:因為周朝在經歷“禮崩樂壞”之前,掌握知識權力的,只有世卿世祿計程車大夫。這些士大夫斷然不會去著作類似《山海經》這樣的書籍。
而東周恰好具備《山海經》成書的社會環境:百家爭鳴,知識壟斷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
如同《論語》是孔子的門生在孔子過世後,整理孔子的言行加以編輯而成書一樣,有說法認為:《山海經》的編輯者,應該起自春秋後期,到漢初,經過數代人接力、整合而成書。因此該書的具體成書年代沒有嚴格的時間表,可以認為不屬於任何時代。
《山海經》中的世界數月前在豆瓣的某個關於“山海經”的小組,曾有人認為:《山海經》中的世界,或許是平行宇宙中,另一個宇宙的情景。當然這種說法不必當真,但這也反映出《山海經》的世界,存在著太多不可思議的生物:
比如說該書記載海外有座“苦山”,這座山上有種類似野豬的生物,這種生物會說人話,而且還會罵人;
此外,山海經上還有吃人的牛;長著人臉的鳥;以及九個尾巴的狐狸。這些生物,在地球上從來不曾存在過,因此,可以說,《山海經》中的世界,同樣不屬於任何一個時代。
回覆列表
它是總巫師由口頭傳延轉文字記載的產物,作者不詳.傳述者不詳.記寫應是公務,從而歸集遺傳。
它不是故事,是地輿圖,同天文星象圖並列。即述天地具體狀況的口詞形式。
其,以昆倉山西簏為中央,向四面八方擴充套件,漸次述各方位具體狀況,具用山水動植物標示佐證。現代詞說成當地地標及特產典型特色。
可理解成當時的地球大地全圖。
但,古詞與今詞兩碼事,如海,現西藏蒙古表示僅湖的稱詞,並非海洋的海意思,同時海是海,洋是洋,洋比海大,海比澤大,澤比湖大,而又各有淵有谷。
說其真實地圖,是因為冬天在其說裡,是由北冰淵的山內有龍,呼氣為冬,冰風南吹,吸氣為夏,冰風收回,又將南方火的熱氣抽向北飄,從而夏天到。
現在知,北南兩極高緯度內是冰塬,地軸傾角使赤道與南北迴歸線,受太陽幅射不同,造成冰塬擴與縮,擴則寒氣南下,縮則熱氣北上;南半球正相反。這一冰擴縮正是龍呼吸,定冬夏。
這種知冬夏由北冰塬造成,可證其真實地圖性。
伴地貌的是怪物或奇物或神或異形人。
此應由遠窺,及圖騰理解。
圖騰是當地人馴的動植物,因引為傲刻於木或草扎型或獸皮扎型成圖騰。馴的多則多身體或頭或肢或尾,且多物一體式。
人群也如此,酋長多頭多,分支眾尾多,聯盟多肢多,眾合併體多或大,失頭斷尾缺肢則酋長失,支系受傷或斷支絕戶。
而獨目木匠,胸貫洞由人抬著走,正是現南方登山滑桿抬人式。
讀解山海經應如此,難在所述地之方位的位置,因中心變換而方向改變。如崑崙為中心,有崑崙中部,東部,西部,南部,北部,都曾當中心過;再以中心擴幾處後,又在另一點上為中心,再漸外擴,如此變化的中心點,本是主輔次等很清楚,但後世錄成文字式亂了,因現代人讀就發昏。
怪異式,現在仍沿用:
如.見一不曾見過之物,講給他人聽,會說:那東西,兔耳,豬嘴,貓頭,狗身,老鼠尾,等等,用共知說不知。
如.象梨,吃起來苦。
如.小兵張嗄,形容胖翻譯說:就象你家老母豬。都是怪異式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