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天報料
-
2 # 古城老街舊少年
中國古代文人中有不少的才子,正值勃發之時卻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這與他們的性格缺陷和處事態度也有很大的關係。
西漢聞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18歲即有才名,少年得志官運亨通,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33歲便憂鬱而死。唐代聞名詩人李賀,也因仕途失意,一生愁苦多病,27歲便與世長辭;北宋詩人王令,是王安石的連襟,常感嘆自己“趨坐迷夷塗,失城陷深塹”,不屑“將六尺軀,賤易五羖皮”,還在門上大書“紛紛閭巷士,看我復何為?來則令我煩,去則我不思”,用以謝絕趨炎附會的小人。是個極有個性的人;同是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的徐禎卿與活到90歲的文徵明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他早年屢試不中,及第後卻又遭貶。才情與現實的反差讓他終日鬱鬱寡歡,年僅33歲便走完了一生;有“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重見柳屯田”美譽的清初聞名詞人納蘭性德,剛過30歲便英年早逝。他的詩詞哀感頑豔,有南唐後主遺風,悼亡詞情真意切,痛徹肺腑,我們不難讀出詩人內心的壓抑與困惑,從中也能看出他孤獨悲觀的性格。
我們不得不說他們的性格是佈滿矛盾性的,只是表現出的強弱的區別。在筆者看來,中國古代文人性格上的矛盾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隱忍與功利並存 文人堅強隱忍,沉穩內斂,但在內心深處都或多或少掩藏著功利之心,一旦壯志未酬,便構成一種常人難以體察的矛盾感受,和無形的心理壓抑。能夠自我解脫自我釋懷尚可,否則必是適得其反,古代文人因此而積鬱成疾的數見不鮮。
二、堅強與脆弱同生 讀書可以陶冶情操,磨練性格,這是積極的一面。另一面古代文人更輕易將現實理想化,渴望心境合一的自然和諧狀態,這就在他們內心深處埋藏下了脆弱的種子,而世事又哪裡是一帆風順的,因為內心的清高,碰到的挫折往往是不能承受的,這時的他們甚至比常人更加脆弱。
三、樂觀與消極同在 中國古代文人學古通今,學識淵博,眼界自然開闊。天賦異稟使他們能夠洞悉世事,但往往也會因為看得太透,而消極避世,行為做派與世人格格不入,缺乏生活的激情,缺少生命的活力。在這種矛盾性格的影響下,很輕易在思想上形成癥結,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
3 # 野人可樂
為什麼每年學校運動會都颳風?為什麼每年高考都下雨
-
4 # 龍玄黃
確實,本人也有同感,覺得歷史上有很多文人才子都英年早逝,如“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寫出《過秦論》的賈誼,“詩鬼”李賀,“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納蘭性德,“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再別康橋》的徐志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個個文采飛揚、風華絕代,感覺他們的離開,使得中國的文學黯然失色,甚是遺憾。
我相信有這種感覺的人不在少數,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慧極必傷”。歷來“文章憎命達”,大凡那些詩詞文章寫得好的,要麼聰慧至極,要麼受盡磨難,否則也很難成就潑天文才。聰慧至極的,眼光犀利,思想超前,早早就看透了人性,便會與當時社會格格不入,猶如而立青年與蹣跚幼兒難有共同語言,於是煢煢孑立,孤孤單單,壽命自然難久。受盡磨難的,更是深味炎涼世態,唯有寄情文字,於是健康堪憂。
其次,由於這些英年早逝的才子都名動一時,驚豔世人,堪稱當時“網紅”,所以知名度頗高,一旦歿去,自然驚動朝野,令人記憶猶新,以致讓人感覺才子易逝,其實比起歷史上死亡的總體早夭人數,才子佳人寥寥無幾。
總之,“情深不壽,慧極必傷”,自古文章憎命達。逝者已逝,只盼“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
5 # 傑傑123123
文人,都是情感狀態波瀾起伏的人,沒有經過過生死離別,沒有經過生活所迫和情感折磨的人無法成為文人。長壽最重要的是心態,平和的心態無法撞擊出藝術的火花。
那麼什麼是藝術??個人理解,藝術就是一個人情感或者精神世界透過不同技能展現的一種表現形式。書法,繪畫,文學都是如此。
文人是半個瘋子,而瘋子的人生總是多彩斑斕且短暫的。
他們太瘋癲,他們太流氓,他們太痛苦。
-
6 # 懸壺濟世
在浩瀚的中國古代史中,不乏許多才華橫溢的文人才子。他們有的滿腔抱負,但卻因壯志未酬抱憾而終。有的則是少年得志,正值勃發之際卻英年早逝。不得不說,後者是幸運的,生逢盛世,滿腔抱負都得到了宣洩。可他們又都是不幸的,仕途人生不消半生便無疾而終。
若仔細研究便會發現,這些英年早逝的古代才子們,在性格和處事態度方面似乎都存在一定的共性。
作為西漢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賈誼的人生可謂傳奇。十八歲名揚文壇,二十歲便成了博士,頗受漢文帝的重用。如果不出意外,賈誼的仕途本該是一帆風順的,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因為,過早的參透了現實,賈誼提出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主張,言辭犀利,字字切中要害,此舉則嚴重侵害了朝廷老臣和諸侯王的利益。因為群臣的妒忌和迫害,賈誼被迫罷官歸隱,僅三十三歲便抑鬱而終。
霍去病在中國軍事史上可以說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一位少年軍事天才,可以說,自古那麼多的名將,都沒有像霍去病這樣的少年得志,這些殊榮足矣讓很多武將夢想一輩子了,可非常不幸的是,他死的時候只有23歲。也許是霍去病的好運用的太快了,縱觀歷史的長河,又有幾人能夠做到他這個份上,生前就已經功成名就,封狼居胥,最後,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有“詩鬼”之稱的李賀,同樣也是少年得志。據《唐才子傳》記載,李賀七歲即可辭章,一時名動京城,就連大詩人韓愈也對李賀幼時的作詩能力驚歎不已,高軒馬車下,李賀被要求當場作詩一首,正是這句“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讓韓愈見識到了李賀超脫於同齡人的文筆和辭藻。或許是天妒英才,李賀一生雖才華橫溢卻始終報國無門,僅二十七歲便與世長辭,人生際遇可謂淒涼。
寫下“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納蘭性德,可謂從小集萬千寵愛於一生。出身貴胄之家,父親還是當朝宰相納蘭明珠。相傳,納蘭性德生的玉樹臨風,氣質更是超凡脫俗,因為才情出眾,小小年紀便被皇帝欽點為御前侍衛。可即使人生得意至此,納蘭性德還是沒有擺脫“悲苦”的魔咒。少年得志,皇寵加身,這一切對於淡泊名利的納蘭性德來說都是枷鎖。
他愛文,可是,帝王偏偏將他點為武將。他好不容易覓得了盧氏這位心上人,可妻子偏偏又在難產中離去。可以說,納蘭性德始終都掙扎在忠與孝、強權與良知、理想與世俗等多重矛盾中。身心俱疲的“人間富貴花”,剛到三十歲便消逝在了人間。著有《談藝錄》的明代才子徐禎卿,十六歲便寫出了《太湖行錄》、《江行記》等文學作品,之後還被封為了國子監博士。
眾所周知,如今影視作品提及的“江南四大才子“分別是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以及周文賓,但鮮有人知的是,真實的歷史上卻並不存在什麼周文賓,明代徐禎卿才是貨真價實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或許是因為性格孤傲不討喜,徐禎卿在及第後並未得到重用,鬱鬱寡歡的他,僅三十出頭便無疾而終。“初唐四傑之一”王勃,雖有千古難遇之奇才,卻依舊躲不開“英年早逝”的宿命。
據史籍記載,王勃九歲能寫文,十歲博覽群書,精通五律周易,堪稱當之無愧的少年天才。如今為人所知的《滕王閣序》,只是其在十四歲時興趣而作的文章。如此才情優秀的王勃,仕途卻並非一帆風順。因為私自處理了官奴,王勃的仕途被迫終止。他在一次探望父親的途中,因溺水驚懼而亡,終年二十六歲。所謂天縱英才也妒英才,矛盾在這些早逝才子們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少年得志,名揚天下,好像幸運的像天選之子,可轉眼間,命運又撲滅了他們人生中所有的光芒。幸運如他,不幸也如他,如今來看,只是悲苦和幸運的程度不同罷了。
他們身上的矛盾性,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點,樂觀又消極。中國古代文人大多學古通今,他們才華橫溢,眼界開闊,超於常人的天賦往往能使其洞悉世事。一方面,因為看的太透,他們消極避世。另一方面,因為滿腔抱負,他們又對現實充滿期許。在這樣矛盾性格的催化下,才子們的思想往往會出現癥結,久治不愈,身體自然會出現問題。
第二點,功利與隱忍並存。古代文人才子普遍隱忍內斂,他們渴望壯志得酬,所以,內心通常都隱藏著光耀門楣的功利思想。可若一旦才情得不到宣洩,他們便會立刻由“春風得意馬蹄疾”轉為“唳累長空淚垂流”。壯志未酬的遺憾往往會在他們心中形成枷鎖,若是能夠自我釋懷還好,否則,便會積鬱成疾。
第三點,堅強卻又脆弱。常言道“書中自有黃金屋”,這話的確不假,讀書能陶冶情操,更能磨練性格。因為,飽讀詩書,文人們通常會將現實理想化,極度渴望心境合一的理想狀態。可世事無常,人生又怎是“一帆風順”四字便可道盡的。
因為,現實和理想的巨大差距,加之,其內心清高孤傲的品格,才子們往往要比普通人還要脆弱敏感,更別提承受所謂的“挫折”了。
-
7 # 奶茶愛尚咖
“可能上帝需要文人才子,所以……”突然想起類似的這麼一句話來,但我知道那只是後人的嘆息罷了!為何很多文人才子青年早逝,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時世毀才子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身處的時代很重要,若文人非但得不到賞識,反而因文字活罪,如:因一句“春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葬送性命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中,多少英年才俊能倖免於難?
思想毀肉身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人的壽命的長度,或能直接決定是否結束人生……
不得志很多文人才子空有抱負,然而不得志,最終變得鬱鬱寡歡。長期鬱鬱寡歡,人自然不長壽,經典例子:詩人李賀之死。
不留戀“從明天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多麼美好的期待啊,然而作者海子卻選擇了臥軌,只因心意已決……
……
綜上所述,對比外在、內在原因後,我認為文人才子的思想是導致他們英年早逝的最主要的原因,難道真的是憂鬱產生詩人?
-
8 # 發歌放牛
這問題的確存在,不僅是文人墨客,還有各行業的精英,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唐代詩人李賀27歲謝世、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徐禎卿33歲走完人生,近現代的徐志摩乃至陳景潤等等,舉不勝舉。這種現象的產生,在我看來個例除外,古時代的主要因素應該是社會環境與個人生存狀態及性格內質的綜合作用所致。大體上古文人沉穩內斂隱忍,內心深處多少存有功利心,一旦壯志未酬,便難解脫釋懷,積鬱成疾,身先死已。再者他們大都潔身自好,或不趨炎附勢或不為五斗米折腰或懷才不遇,憤世嫉俗,在昏暗現實中失去生命的活力,英年早逝不足奇。而近現代,更主要的是個人自我加壓與承受力的不匹而致,比如為早日成功、出人頭地等不盡相同的奮鬥目標而忽視個人的養生、身體的承受能力,即過度透支生命力。個人淺見,不吝指正。
-
9 # 徐敏豪大詩人
上聯:一是不得天道違天逆人天不假年命歸黃泉自取其咎謀為膏粱輕於鴻毛,下聯:二是深諳天道順天應人捨身取義義薄雲天浩氣長存死得其所重於泰山。橫批:文人叢集英年早逝的自白。註釋:1.兩者分野,形同霄壤。2.何謂文人才子?天使、天音。何謂文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何謂才子?天才之子。何為天才?天賦異稟奠基,後天勤奮鑄成。何謂“之子”?民眾創史寫史,英雄代言代行,為天地、古今、蒼生,歷史、時代、民眾,所有一切英雄豪傑皆為民眾之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3.何謂英年早逝?天地同悲。何謂英年?英雄年輪。何謂早逝?生悲死榮、雖死猶生、永駐民心,名垂青史、彪炳千秋、曠古爍今。不一而足、舉一反三,三生萬物。唯此,國家、民族、子孫、人類幸甚。同祝福㊗️!㊗️㊗️㊗️㊗️㊗️
-
10 # 劉海波
因為現在中年人的死亡率高。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次公佈了該市居民十年來的健康指標。據統計,本市居民人均壽命為七十五歲,比十年前增長一歲。由於工作壓力大等原因,中年人死亡率明顯上升,中年人群患糖尿病致死十年內上升二點四倍。 此次調查內容包括年齡結構、死亡原因、疾病譜等方面。據調查,北京市民疾病譜發生變化:慢性病上升幅度為百分之一十八,糖尿病上升幅度為百分之一百三十三。中心表示,今後將每年公佈一次健康指標,為居民提高生活質量提供參考。 調查顯示,從一九九一年至二OO一年,北京市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十四歲以下兒童比例下降,為百分之十三點五九;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所佔比例上升,為百分之八點四二,已超過國際上的老齡化標準。人口自然增長率城區處於負增長狀態,為負百分之零點六零。 北京市平均每年的死亡人數約七萬人,導致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是腦血管病、心臟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男性死亡率高於女性。其中,中年(三十五歲至五十四歲)死亡率明顯上升,主要死因依次為意外傷害、惡性腫瘤、腦血管病。據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中年人的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緊張。在北京人的疾病譜中,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幅度最大,女性患者人數是男性的一點五倍,城區是遠郊區縣的一點八倍。中年人群患糖尿病致死上升,十年上升二點四倍。記得《北京日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關注(心)中年人的身體(心)健康。
2020.04.02
-
11 # 李想話親子
我感覺,很多文人才子之所以英年早逝,更多的是因為生活習慣不好,晚睡晚起,吃飯不規律,熬夜,等等 ,從而導致身體每況愈下,積勞成疾,從而早早離世。路遙為了寫平凡的世界,殫精竭慮,廢寢忘食,大作雖然問世,也是嘔心瀝血,油盡燈枯。
-
12 # 襟亞
英年早逝的文人才子的確不少,至於原因卻是各不相同。其實樂享天年長壽的文人才子,也不乏其人。我們可能對於浪費的才華飽含惋惜之情,才總是對於那些英年早逝的俊才念念不忘扼腕嘆息吧!
我們試舉幾個例子來分析一下(年齡以週歲計):
1.西漢的賈誼。去世時32歲,他輔佐的長沙王墜馬而死因為愧疚最終抑鬱而死。
2.初唐王勃。26歲,他的死純屬意外,在去探望交趾做官的父親的路上不幸溺亡。
3.中唐李賀。26歲,抑鬱不得志加上思念亡妻,病故。
4.清代曹雪芹。48歲(以今天看來也算英年早逝),貧病喪子交迫而亡。
5.民國徐志摩。34歲,這個大家都知道,飛機失事墜機而亡。
6.當代顧城。37歲,因情殺妻後自殺。
再試舉兩個國外的例子:
1.猶太哲學家斯賓諾莎。去世時45歲,因肺癆病死。
2.俄國普希金。38歲,為情決鬥,腹部受傷不治而亡。
3.日本三島由紀夫。45歲,呼籲真正的武士精神,切腹自殺。
從以上所舉的古今中外的9個例子來看,才子文人的英年早逝和普通大眾一樣原因不一而足。或許正如前邊所言,他們的才華實在是太絢爛,失去他們令讀者們分外痛心,例例數來,不覺造成才子命途多舛而早亡的錯覺。
回覆列表
在浩瀚的中國古代史中,不乏許多才華橫溢的文人才子。他們有的滿腔抱負,但卻因壯志未酬抱憾而終。有的則是少年得志,正值勃發之際卻英年早逝。不得不說,後者是幸運的,生逢盛世,滿腔抱負都得到了宣洩。可他們又都是不幸的,仕途人生不消半生便無疾而終。
若仔細研究便會發現,這些英年早逝的古代才子們,在性格和處事態度方面似乎都存在一定的共性。
他們身上的矛盾性,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點,樂觀又消極。中國古代文人大多學古通今,他們才華橫溢,眼界開闊,超於常人的天賦往往能使其洞悉世事。一方面,因為看的太透,他們消極避世。另一方面,因為滿腔抱負,他們又對現實充滿期許。在這樣矛盾性格的催化下,才子們的思想往往會出現癥結,久治不愈,身體自然會出現問題。
第二點,功利與隱忍並存。古代文人才子普遍隱忍內斂,他們渴望壯志得酬,所以,內心通常都隱藏著光耀門楣的功利思想。可若一旦才情得不到宣洩,他們便會立刻由“春風得意馬蹄疾”轉為“唳累長空淚垂流”。壯志未酬的遺憾往往會在他們心中形成枷鎖,若是能夠自我釋懷還好,否則,便會積鬱成疾。
第三點,堅強卻又脆弱。常言道“書中自有黃金屋”,這話的確不假,讀書能陶冶情操,更能磨練性格。因為,飽讀詩書,文人們通常會將現實理想化,極度渴望心境合一的理想狀態。可世事無常,人生又怎是“一帆風順”四字便可道盡的。
因為,現實和理想的巨大差距,加之,其內心清高孤傲的品格,才子們往往要比普通人還要脆弱敏感,更別提承受所謂的“挫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