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廣逵
-
2 # 綠意油然
道:是宇宙內在的生命運動,道是誕生萬物的源頭。德:是遵道而行的一種體現。二者合一,說明你獲得了人生修為的成功,達到了人生的圓滿和如意!你將會明白生命是不息的,是永生的。你也會慢慢明白什麼是道,以及道在不變中形成的萬般現象。
-
3 # 何達滴
老子說,道法自然。自然才是本源。道則是自然演變的規律。對古人來說,這個規律可以抽象地概括為陰陽兩級對立統一的變化,一陰一陽謂之道。而最大的陰陽兩極則是天和地,天地相附以生萬物。於是古人上觀天象俯察地形遠取諸物近取自身揣摩自然變化的規律指導自己的行動,並以正其三觀:德。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4 # 軒轅凌霄
道德是一體的
如同硬幣的兩面
硬幣被製造出來的時候
沒有正反
正反的概念是後人加上去的
比如有花的一面為正
有字的一面為反
這是人的見解而已
作為道或者說硬幣本身
沒有這個分別
道就是德,德就是道!
《管子》曰:“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故言之者不別也。間之理者,謂其所以舍也”!
-
5 # 永動機一
道德道在前德在後面!道無善惡物本源本相! 德是善良正能量一切!道德合體就是德概念!(題:道德或許就是信仰吧!)
-
6 # 蓋天宣夜說
二千五百年前,做過周朝管理上古歷史文獻竹簡(玄覽)守藏史的老子,在年齡已古稀之年著作的(道德經)內容,實際上就是表述:陸地生命與人類是在哪裡起源的歷史,以及所經歷的地球時空演化的道路經經歷履歷!“道可道”的道?就是說的地球上的原始大陸板塊環帶,俗語:坤(地)平無間一貫大道及“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鴻鈞!“德”?古時德字是指“路”的意思,道德經?就是道路經!原始大陸板塊“道可道”,由於“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成了現代海闊天空地球上“非恆道”=四分五裂的大陸板塊了。總之,(道德經)是濃縮著“往古夜也,來今晝夜”地球與人類歷史真諦的文化寶典。
-
7 # 馬振廷1
一提信仰就是走沒用的教條形勢,道德:信仰不信仰照常運轉不誤。道什麼都不是。能知,能曰,能道,能識,就不是道了。本源不道,不道早已。德才是可言可說,可覺,可知,可用,可食,可飲,可道的體現。以不是道了,是死亡,過去,先前,已往,是老子清靜所遺棄的垃圾。人還鑽在牛角尖裡不回頭。
無知才是道,無德怎知道呢?得了少時既逝就是過去之非道也者。
-
8 # 公議
“道”只是人為自然運動著的混成運動規律取的一個名稱!其名稱的作用就是透過名稱的導引將人的思想引渡進入無字的真實世界中尋找出有益於人類生存下去的東西出來進行開發與利用來創造出有益於人類的東西來!
著作的原名《老子》是發出的一個人類之問:我們該怎麼辦?……
眾所周知:自然界遠遠早於人類出現就已經存在著了人類與地球生物都是後來才有的就有:人類出現之後該怎麼辦才能在地球上能生存得下去?這是一個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大事!
漢武帝時期以董仲書為代表的人用偷樑換柱的手法將《老子》篡改成《道德經》偷走人類之問的(老子)而將著作空洞化成“道“與“德“只是兩個漢字而成為“漢字文化”狀態還禁止普通人讀解變成一種只允許極少數權勢者註解成符合儒術的“天不變道亦不變“鐵屋“囚禁人們思想的狀態才有許多儒術者註解悖離原著的書充斥於世的現象出現。
原著《老子》除了著作名稱發出人類之問:我們該怎麼辦?之外其中的著作本身處處都是列舉出不同的客觀事實存在著的狀態下我們該怎麼辦?的需要人自己去選擇與抉擇的存在可以反證著作原名是《老子》才是合情合理的著作名稱外還有許多涉及“天地人“關係的也可以反證《老子》才是原著名稱。而經過撥亂反正之後才容易理解著作中在闡述什麼樣的道生成的理由(即:道理)而人作為事情都是必須要有理由才會去作的!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地去做事的,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不管理由正當還是不正當都會有理由,即便是騙子行騙也會編造或者偽造出理由來欺騙別人,使別人上當受騙作出錯誤的選擇中謀取不正當利益的事例多得數不清!
有理由還得有方法與相對應的技術與工具再加上人為的努力奮進式的取得才能獲得勞動創造出來的成果!道理是用來遵循的而德就是在遵循道的理由而應該有的行為稱之為“德行”!老子之問在著作中就有“道理“與“德行“兩部分還有一個隱性的“我們該怎麼辦“共同組闔成《老子》。
“道”的名稱之下引渡人們進入自然界的真實存在之中而先於人類存在就已經存在著的“道“是如何生成的呢?所有星球各自攜帶著自己的特性才與混成運動出來了一個動態平衡運動著共同體運動著來保持平衡狀態才會有不滅的存在狀態!簡稱“天道“由此而下組成自然運動體系。……那“道“是什麼呢?相關多元混成運動出來動態平衡運動著的共同體還得運動著來保持平衡而不至於崩塌!故有:“道法自然“自然運動作為功能的存在人才能借助源於自然運動的“道“成就人類勞動能創造出財富才有可能是勞動不是一種徒勞無益的作為!“道理“呢?就是弄清參與混成運動的參與者都各自具有什麼樣的特性參與混成運動中各自的作用具有的理由。簡稱“道理“!
“道“是混成運動且是具有作為功能的!否則天地之間不可能有萬物存在還何來人這一類物種呢?有何來勞動能創造出來財富的可能呢?……人世間有許多事情都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是獨尊天不變道亦不變而不作為呢解決人類生存下去的問題呢還是使矛盾相互對立鬥爭中相互殘殺或者二選一來獨尊其一能解決矛盾問題呢?都不行吧?好在有道那種混成運動具有作為功能的天道存在,人可以藉助道的作為功能將相互矛盾的東西弄進相關多元混成運動中在多元作為中將其轉化成別的存在狀態,原本是相互矛盾的東西在運動中被分解利用而不復存在還能生成新的東西出來為人所用!而運動著的轉化不是無限的而是具有物極必反特性的運動狀態的運動特性的。故有:陰陽互根不可分,陰極生陽性運動和陽極生陰性狀態運動狀態的相互轉化存在!陰與陽只是標記存在狀態的名稱而已!運動狀態變化才是人可資利用的東西!……
-
9 # 華繼善
道……乃天?
德……乃地!
天地合(而茵蘊)萬物生機、
其人.與物.必在其(德)中矣!
……
所以、古曰:
人、法地……之(順天)應人而理正成之也,
地、法天……之(普照)滋生萬物以明彰之,
天、法道……之(自然)往復黑白四氣迴圈,
此(道)之自然、乃……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矣!
-
10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道和德?
道就是路,
引導人們走向某個目標;
德是天上星的執行軌跡,
人們由此知天氣變化,
順之而趨利避害!
道和德都是規律性的原則,
後來,道更容易理解,
呈現性強,皆可意味;
而德通於得,
因法道而心有所德。
所以,顛倒了:
把道歸於天,
把德歸於人,
其實兩者往往互用,
比如道,
天道,人道,地道,政道,孝道⋯
而德,同樣可以
天德,人德,地德,仁德,品德⋯
合而稱道德,
是說人依天而行而自凝其德於心,
以之為修身之要。
若以老子,則是
法天而無為(道),
為政為人而無不為(德)!
-
11 # yq101yq
“道德”與“信仰”是兩個不同的詞彙,它們表達的含義也是不同的。
首先說“道德”的含義。老子在《道德經》說:“道為德之體,德為道之用。”從《易經》到諸子百家,“道”的含義是指自然規律,宇宙中不變的運動法則就是自然規律。而《道德經》中“道”的含義解釋得抽象些,它是指產生自然規律的背後那個“無”,用今天自然科學的話來理解,就是產生宇宙的那個“虛空”,暴漲成當前宇宙的能量奇點就是這個“虛空”發生量子漲落的結果。“徳”是什麼呢?“徳”就是“道”在人類社會的應用。“道德”一詞合起來理解就是,人類要尊崇和順應自然規律,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要違背天道”、“不要逆天而行”,以及基於自然規律在人類社會中產生的廣泛應用法則。
再說“信仰”的含義。我這裡引用一下易中天教授對“信仰”一詞的定義,“信仰”就是指對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既然是超自然那就不屬於自然界,超世俗那就不屬於人類社會。根據這個定義,世界上的三大一神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它們都有一個至高無上的萬能的“神”,姑且把它們統一稱為上帝(雖然它們的叫法各不相同,但實質並沒有什麼差異)。可見,對“上帝”存在的堅定不移的相信就是信仰,對“上帝”的存在是不能懷疑的,也是不能求證的,需要絕對相信。稍微延伸一下,按照這個定義,我們中國人沒有信仰,我們只有崇拜,因為中國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本質上不是宗教,而是三種哲學思想,無論是儒家的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還是道家的道和德,以及佛家的佛性和空性,都是對自然規律以及產生自然規律的那個背後的“虛空”的探索。那麼有的人會說,道教和佛教裡面不是有很多神仙嗎?中國社會是人本思想——以人為本,尊崇實用主義,對於道教和佛教裡面的這些神仙,我們抱著“靈則信,不靈則不信”的態度,神仙如果保佑我們達成某種許願的目標,那麼我們就相信他和供奉他,否則神仙在我們的心中就沒什麼用,可見,這並不是一種堅定不移的相信。進一步看,這些神仙都不是萬能的,也不是至高無上的,他們的原型都是人,羅漢、菩薩、佛是不同覺悟層次的人,仙則是道行極高的人。但是我們中國人有“崇拜”,有三大“崇拜”——天地崇拜、祖先崇拜和聖人崇拜,當然,如果你一定要說這就是我們的“信仰”,也沒什麼不可以,那麼在這裡“信仰”和“崇拜”就是同義詞。
-
12 # 凡人評論熱點
道是宇宙的本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同時道也是宇宙的規則:道可道也。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道法自然者,法自也,非現在所稱的詞彙“自然”也。和大自然不一回事。故道生之,德蓄之,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德從於道: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可以作為一種信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13 # 0o幸福一家o0
道盛物質宇宙空,
尊崇自然不呈兇。
德仍結果別逆曲,
多少先哲早悟清。
-
14 # 問道黃老
信仰是人的根本信念,國家民族不同,人與人不同,根本信念也不同。信仰還有集體信仰和個人信仰之分,一個集體可能有個共同的信仰目標,但這個群體內的人,除了共同的信仰,一定還有著各自不同的信仰,信仰就是每個人心中無形的燈塔。
信仰這種個人的意識行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會呈現出五花八門的表現形式,但人類發展的總體上有個基本的信仰共性,那就是對自身以外的東西的終極追問,而這個終極追問,在不同的民族間卻有著驚人的相似,即不論是古希臘,還是埃及,還是兩河流域,抑或是中國,以及古印度的先民,都認為世界萬物來源於一個混沌的東西。
中國的原始信仰也不例外,不管是最原始的天地信仰,還是原始的祖宗信仰,其真實形象誰也誰也說不清楚到是是個什麼樣的樣貌特徵,但是可以歸結於一個混沌的存在。
中國最早把中國人信仰提煉出來的是被胡適稱之為中國哲學鼻祖的老子。
老子的偉大貢獻在於:他推翻了天地信仰和祖宗信仰的神秘性和崇高性,而將其歸之於“道”,認為道生萬物,是一切實存和虛空的來源,將人類一切信仰歸之於萬能而“無為”的“道”,這一結論遠高於古希臘之學和科學鼻祖泰勒斯。因為泰勒斯的最高信仰是水,認為水生萬物,萬物歸之於水。
而在老子的道論(也可稱之為“天道論”)裡,水只是“幾於道”的實體物質,即他有道的基本屬性,但終歸不是道本身,在道那裡,水和萬物一樣,所不同處,只是水具有處下、柔弱不爭的“道性”。
那麼,“德”是什麼呢?
《道德經》分為兩個主題部分組成,一個是“道論”,一個是“德論”。道是天地萬物的執行規則和本原,他為萬物所法(萬物莫不尊道貴德),而“天之道利而不害”,是人類萬物效法的根本,即最高信仰。但同時,“道”在派生萬物的同時,內化於萬物,使萬物具有“道”的清靜無為、柔弱不爭等特性。
然而,人作為萬物之一種,是一種有慾念的物種,因此隨著出生、到嬰幼兒、到成長的整個過程,人的道性隨著慾念的發作而漸次趨於弱化,於是距離道性就越來越遠,便以仁、義、禮來偽飾。這是人類退化的起始,偽飾的越多越繁密,人性之惡暴露得越徹底。
只有將人的“甚”、“奢”、“泰”去掉,達到“見素抱樸”的狀態,才算“復歸其根”,“復歸其根”即“道”的狀態——這在老子的哲學觀裡,是最崇高和唯一的信仰。
天人合一是《道德經》的主要觀點之一,董仲舒將其吸收進儒術作“天人感應”,將老子的純哲學轉向人倫道德,稟賦於“天”以神格化意志,這是出於封建皇權大一統國家統治的學術政治化篡改,到了兩宋時期的“道學”(即新儒學)時期,更是把老子的“道”改造成“理”,將“理”神格化,來佈局封建倫理,推行儒家思想。
儒家的這些對老子“天道”思想的“改造”不能說不對,只能說是出於儒家鞏固其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的學術努力。但是作為一種政治信仰和思想信仰,“天道”或“天理”在兩宋以後,依然成為中國人的根本信仰,繼續延續了下來。
刨除宋代理學家的神格化“天理”,我們依然看到,《道德經》所主張的“天道觀”和“尊道貴德”的信仰,不僅在國內,在全世界也成為一種最高信仰,兩次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生物學家、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說“道家思想是一切科學思想的基礎”,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說:“沒想到的是,近代西方歷經數代花費大量物力財力才找到的結論,在中國的遠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驅。”另一個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則說:“除了《道德經》,我們要將焚燬所有的書籍”。
由於西方哲學家,即西方“歐洲中心論”者只注意研究存在,而忽視了存在本身的意義,導致實體與主導實體的那個“混沌物”的內在聯絡發生斷裂,以至於科研突飛猛進,人類生存環境卻愈來愈惡劣,引起西哲們對自己的信仰開始反思,所以,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海德格爾說:“老子的‘道’的含義要比西方人講的‘理’、‘精神’、‘意義’等更原本”,即老子解決了“道之為體,德之為用”的邏輯關係。這也正是諾貝爾獎得主卡普拉認為“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並且最完美的生態智慧”的根本原因。
可見,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尤其是哲學家和科學家,都把老子的天道主義信仰作為最高信仰,甚至連西方世界具有普世價值的“聖經”都可以燒掉,只留一本《道德經》足矣!
-
15 # Quency3
道法自然,德是人類守道的行為!道德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基本準則!違背了就會被懲罰,如同行車,不在道上行駛,很快寸步難行!在道上橫衝直撞,很快就車毀人亡!所以不是信仰是做人的基礎!
-
16 # 終南高揚
1、【道】是宇宙自然的秩序,是“一是一 、二是二”的社會法制化,是將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邊界劃分的很清楚的行為規則。
人類最偉大的創造不是民主自由,而是社會秩序。民主自由是原始的本性,而遵守秩序才是人類超越所有生物的最大原因素。
道是剛性的。
2、【德】是仁愛,是用來模糊邊界的情感。是模糊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關係的感性存在。
雖然,人類最偉大的創造是“秩序”,但是,所有生命最偉大的東西依然是充滿感性、最原始的愛,在社會活動中就是“德”。
3、道和德一陽一陰,這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
4、人類社會最完美的相處或社會治理就是“社會法制化”+“道德治理”。社會法制化就讓人們有了社會秩序,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做了會怎樣。這是剛性的,不容觸犯的。
而道德治理沒有邊界,宗教活動也是道德治理的一種,在法律不太健全的社會,宗教用日常道德約束人們,告訴人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禮”制是宗教對社會道德治理的提升,讓道德更理性,給人們一個自我約束的理由,比如“裸體上街”這種事,法律很難判刑,但“禮”告訴人們有羞恥心,不能那樣做。所以,實際上【德】也在教育人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只是【德】模糊了大多數的邊界。
5、法治不能酷刑,禮不能無底線,也就是說【道】要符合天道,宇宙天地執行的自然規則就是法治社會的上限;【德】要符合生命本源,愛是有底線的,“熟不知禮”和“無法無天”就是底線。
道和德相互作用就是美好社會的開始。
6,實際上,這世界上不止是一分為二隻有道、德這兩個方面,而是還有“三”,“三”就是“散”,三生萬物。【社會法制化+道德治理+中央集權制】這才是真正符合銀河系、整個宇宙執行的規律。
銀河系是有核心的,宇宙一定也是有核心的……宗教的核心是上帝的力量,老百姓的核心是中央集權,以及中央集權所制定的(符合“道”的:不符合則亂,符合則安居樂業)社會執行秩序。
-
17 # 宋德山357
德從何來?無垠的宇宙識不透!眼下最大的德性,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艱苦奮鬥!你的理解大闊了,撤到宇宙天空,真是超級無敵啊?
-
18 # 智慧575
道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對生命本質真理的認識,德是認識生命本質真理的基礎。二者合一,應該是人生的正確的追求。
-
19 # 出彩的筆
木錯!道是一切的總綱,是形而上滴;德是人符合“道”的要求的言行思想,是形而下滴。完美的“德”是指言行百分百符合“道(善)”的要求。信仰就是人精神上追求的共有的完美(歸宿)世界。
-
20 # 日見雲
不是,簡單裡說,信仰就是你忠於你喜歡的。至於道是萬物這個那個、德是對它們的順從都是抽象化了道德,中國的一切道德都說的很抽象,仁義禮智仁忠孝節悌恕說白了就是人們關係的模糊規矩而已,因人而異。
回覆列表
《道德經》中涉及的“道”和“德”的兩個概念,雖抽象但並不深奧。“道”就寬廣正確的路,“德”就是沿著寬廣正確的路走。
道
《道德經》中最主要的概念是“道”,在《道德經》中七十三見。無論是從《道德經》本身的表述,還是今天我們對它的理解,應該這樣來概括它:“道”本來是看得見的物體執行的路,也是供人行走的路,是客觀事物執行因循的軌跡;同時又是看不見形、聽不著聲、品不出味、觸不到體的抽象於物質的潛在軌跡,還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執行軌跡的大致的經驗的認知,是應該取法依據的而不應該違背和對抗的動態的行事原則。
“道”是真實存在的。《道德經》各章分別從不同側面來揭示“道”的本質,並不矛盾。試圖對某一章的“道”孤立來解釋,是行不通的。在《道德經》中,“道”常與“德”伴隨,又時而與“自然”融合,它的比喻義與本義常常交織在一起。
需要強調的是,《道德經》中七十三見的所有道,無論是動詞還是名詞意思是一致的,都是圍繞“道路”的本義、比喻義或引申義闡述,無論是具體的“道”還是抽象的“道”,沒有“說”的含義。
大道
大道在《道德經》中凡三章四見:大道廢,安有仁義?(第十八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第三十四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第五十三章)
什麼是大道?大道是治國安天下總體因循的思想觀念、方針政策和執行態勢——這種思想觀念、方針政策不是表面文章,不是口頭上的粉飾,不是文字上的冠冕堂皇,是治國安天下潛在的執行軌跡,是治國安天下者的主流道德標準,核心價值取向、行為規範在治國安天下上的體現,是由治國安天下者思想行為潛在導向而形成的社會主流官風、民風,即整個社會的主流風氣。
德
“德”在《道德經》中四十三見。《道德經》中的“德”指遵循道的原則行事的品質。
“德”從“道”而來,是循道之德,它建立在“修道”基礎上,透過修道來立德。《道德經》中的“德”是“純天然”的,未經後天加工改造的品質,具有“樸”的特點。“積”是“德”的修養過程。“德”是一種思想境界,處世態度。
《道德經》中的“德”依附於“道”,是遵循道的原則行事的品質。“道”是行事應遵循的原則,“德”就是按“道”行事。“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揭示了“德”的本質屬性。“德”是“持道”態度,進而體現在對待人與自然、事物的態度上。
“孔德之容,為道是從”(第二十一章)。“道”是“德”的載體,沒有道,德就無從談起。依道而行就是有德,背道而行就是無德。
在《道德經》中,“道”與“德”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動態的。“道德”一詞正是“道”與“德”結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