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除去南方的劍南節度使和嶺南五府領略使比較弱不計,自東往西分佈有平盧、范陽、河東、朔方、河西、隴右、以及遠在西部邊陲的安西和北庭等蕃鎮。安西和北庭遠在西域,那麼靠近內地的就是俗稱的以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組成的東部軍團,與之對應的以河西、隴右為主的西部軍團,因朔方軍在北方比較自成一體,在安史之亂前並沒有加入西部集團。東部和西部誰更強一些呢?
11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波瀾壯闊

    安史之亂主要的藩鎮是范陽、平盧、河東這三個藩鎮最強。

    西域邊境,西域邊境屬於安西節度使,北庭節度使。主要是用於打壓突厥、吐蕃,唐玄宗時期,此時的西域邊鎮已經用府兵制改為募兵制。招募計程車兵皆都是西域人為主,再加上安西、北廷產馬所以當時的西域作戰風格極為強悍!安史之亂時朝廷還從安西、北廷抽出一萬五千人進行平叛,也是非常忠心。西北邊境,主要是河西、隴右、朔方三鎮,這三鎮對李唐也是忠心耿耿,朔方兵統帥就是王忠嗣。王忠嗣還是太子李亨的發小,所以李亨用了朔方軍進行平叛,且稱帝了。

    南方邊鎮,這個邊鎮就是劍南鎮,屬於四川。劍南軍正是由李泌統領,當然安史之亂時李泌也招募了別的地方的兵。所以在天寶戰爭中損失也是慘重,劍南軍無力平叛,不過從後來唐玄宗入川也可以看出,此鎮也是忠心不二並無他意。叛亂地區就是北方藩鎮,也是開頭所說的三鎮。這三鎮安史之亂爆發時一路勢如破竹,連下河北、河南、東都等地,並沒有遭到頑強抵抗,直到“睢陽保衛戰”!

    唐玄宗自己也是玩了一波送人頭,好好的潼關不守,非要殺了高仙芝,強行讓哥舒翰等人出戰,結果失敗不說,還丟了長安!再加上唐肅宗自己政治、軍事處理不當留下後遺症,造成了後期藩鎮割據的局面!

  • 2 # 心繫清歡

    以我之見,唐代安史之亂前有十大藩鎮,最強當屬安祿山統領的平盧,河東,范陽三鎮

    十大藩鎮有,北庭,安西,朔方,范陽,河東,嶺南,平盧,劍南,河西

    下面依次對九大邊鎮進行分析

    北庭 即北庭節度使 ,在今新疆吐魯番,防禦突騎施,堅昆 軍力 2萬

    安西 即安西都護府 ,在今新疆庫車,管轄新疆南部 防禦吐蕃 軍力 2.5萬

    河西 即河西節度使,在今甘肅武威,防禦吐蕃,突厥, 軍力7.3萬

    朔方 即朔方節度使,在今寧夏靈武 防禦吐蕃 軍力 7.5萬

    劍南 即劍南節度使 在今四川成都 防禦吐蕃 綏靖南召 3.9萬

    嶺南 即嶺南五府經略使 在今廣州 防禦南召

    河東 即河東節度使 ,今山西太原,防禦突厥 軍力 5.5萬

    范陽 即范陽(幽州)節度使,在今北京 防禦契丹 奚 軍力 9.14萬

    平盧 即平盧節度使 今遼寧錦州 防禦室韋等族 軍力3.75萬

    隴右 即隴右節度使 今甘肅 地區 防禦吐蕃 軍力 7.5萬

  • 3 # 洪果果

    唐代十大節度使一般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前的十大節度使。天寶十大節度使控制著當時大唐全國絕大多數有戰鬥力的兵力。

    十大節度使分別是:范陽節度使兵力91400人,平盧節度使兵力37500人,河東節度使兵力55000人,朔方節度使兵力64700人,河西節度使73000人,隴右節度使兵力75000人,安西節度使兵力24000人,北庭節度使兵力20000人,劍南節度使兵力30900人,嶺南經略使兵力15400人。

    從兵力上說,范陽節度使兵力最多,高達91400人,73000人的河西節度使和75000人的隴右節度使次之。

    在實際執行中,天寶年間的藩鎮中,形成了實力最強的兩大集團。以范陽節度使和平盧節度使為中心的東師,以河西節度使和隴右節度使為中心的西師。平盧節度使是從范陽節度使拆分出來的,本是一家,安祿山兼任兩家節度使。河西節度使和隴右節度使都是對吐蕃作戰,戰略方向一致,兩家節度使也經常一人兼任。

    范陽平盧總兵力近13萬人,河西隴右總兵力14.8萬,雙方也都是精銳邊軍,實力相當。

    東師的代表人物,自然是大名鼎鼎的安祿山。天寶中後期,西師的代表人物是兼任河西節度使和隴右節度使的哥舒翰。兩人當時也被視為同等級的人物,享受待遇也基本相同,安祿山被封東平郡王,哥舒翰則被封西平郡王。

    (安祿山)

    最後說下安史之亂中各家節度使大致的情況。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亂。安祿山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但河東鎮安祿山僅能控制少部分兵力。安祿山起兵前,派人劫持殺害了太原留守楊光翽,讓河東軍主要兵力暫時陷入混亂,無力威脅自己。

    安祿山快速佔領了河南河北大部,進入東都洛陽,逼近潼關,邊軍入援需要時間,唐朝廷倉促招募的新兵毫無懸念被安祿山擊敗。安祿山未攻下潼關,河西隴右軍為主的邊軍入援關中開往潼關前線,已經重病在家的哥舒翰並啟用出任主帥。朔方軍透過山西地區進入河北,打了幾個勝仗,安祿山後路一度被切斷,處境困難。

    (哥舒翰)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哥舒翰率領的20萬潼關大軍,在河南靈寶被叛軍少量兵力一戰打的全軍覆沒。河西節度使和隴右節度使大部兵力在靈寶覆滅,西師一戰被東師全滅。隨後唐玄宗李隆基放棄長安逃往四川。

    河西隴右軍覆滅後,唐朝朝廷掌握的主要兵力中,嶺南經略使規模太小在偏遠南方,安西北庭是小鎮兵力少,且相距遙遠,劍南節度使在和南詔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實力未恢復,河東鎮小部分參與了安祿山叛亂剩下部分在混亂中需要重建,朔方軍是朝廷唯一掌握的大規模重兵集團。

    後來平定安史之亂,朔方軍起了最大的作用,杜甫詩中說過獨任朔方無限功。郭子儀則是此時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的地位之所以重要,來自於他掌握著大唐最後可依靠的重兵集團朔方軍。

  • 4 # 俺是飛狐

    據《二十四史》記載,唐朝的節度使制度首次出現於唐睿宗景雲年間(710年~712年),而其正式有計劃地設定節度使這一官職,則是在繼睿宗之後的唐玄 宗開元年間,分別設立了安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範陽、平盧、劍南、嶺南十個節度使。節度使是唐朝武官的一種,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然而後來漸漸地節度使也開始過問民政。唐朝後期的節度使勢力大大加強,已經到了獨攬地方軍政大權的地步。

    “安史之亂”(755年-763年)的爆發以及此後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正是節度使權力過重造成的惡果。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到了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各個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甚至到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的嚴重程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有資料統計,天寶元年(742年),邊軍不斷增加,已經膨脹到達到49萬人之多,佔全國總兵數85%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15萬人左右。唐朝安史之亂前藩鎮兵力最強的是西部河西、朔方、隴石、河東四鎮兵力最強,共有27萬人左右。

  • 5 # 春秋奮羽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根據史書記載:唐朝在玄宗天寶年間一共設定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五府經略史,這些被統稱為是天寶十節度,在最後是北方的三個蕃鎮,范陽、平盧、河東發起了叛亂,在史上稱為安史之亂。

    此次戰亂之前哪幾個蕃鎮兵力最強?

    在西域的邊鎮

    ①北庭節度使,管理瀚海的軍隊,天山的軍隊,伊吾得軍隊,一共有兩萬多人;

    ②安西節度使,管理龜茲得軍隊,焉耆的軍隊,、于闐的軍隊、疏勒的軍隊,一共兩萬四千人。安西和北庭位置離長安都非常遠,但對國家沒有異心,對唐中央十分忠心。安史之亂開始後,這兩個軍隊都調了大部分的精銳部隊回師平復叛亂。

    ④隴右節度使,他的職位是管理臨洮的軍隊、河源的軍隊、白水的軍隊、安人的軍隊等等,一共七萬五千人。

    ⑤朔方節度使,他的職位是管理經略的軍隊,豐安的軍隊、定遠的軍隊等等,一共六萬四千七百人。王忠嗣練兵極嚴,但對士卒極好,因此朔方軍是當時唐邊鎮軍中的強軍,唐軍名將哥舒翰、李光弼、郭子儀等人都是他的部下。

    河西、隴右、朔方三鎮對唐中央也是十分忠心的,這西北三鎮的部隊是針對安史之亂平叛的主要戰鬥力。

    南方邊鎮

    ⑥劍南節度使,此職位管理團結營、天寶的軍隊、平戎的軍隊、昆明的軍隊、寧遠的軍隊、一共管理三萬九百人。

    ⑦嶺南五府經略使,其治所在廣州,統轄經略軍、清海軍,一共管理一萬五千四百人。

    雖然南方兵少,但安史之亂時依然回軍平反。

    ⑨平盧節度使,職位是管理平盧的軍隊、盧龍的軍隊、安東都護府等等,一共管理三萬七千五百人。

    安祿山擔任兩鎮節度使。

    ⑩河東節度使,此職管理天兵的軍隊、大同的軍隊、橫野的軍隊、岢嵐的軍隊、一共管理五萬五千人。安祿山之後擔任了河東節度使,不過安祿山實際上不能控制河東鎮的全部兵馬。

    所以看出西北三鎮的兵力最強,其次是發動安史之亂的三個蕃鎮。

  • 6 # 熱血青春網

    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發動了著名的安史之亂,此後,安史之亂給當時的唐朝一個很大的打擊,直接把唐王進一舉毀,留下遍地殘恆斷壁,讓這段歷史充滿著淒涼與悲傷。

    公元755年,身兼三任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坐擁精銳十五萬。更是號稱二十萬,此等陣勢聲勢浩蕩的殺往長安一地,一場影響了唐朝根基的叛亂就此展開。唐朝初期,李世民採取的依舊是府兵制。到了唐高宗,土地兼併化,而府兵制靠此來形成的土地基礎被破壞。

    之後在宰相張說提出的意見之下,開始啟用募兵制,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以及在財政上壓力得到一定緩解。而這也是大唐兵力上的一個內重外輕,枝強幹弱的一大轉變。到了李隆基時期,開始將十鎮節度使正式劃分,他們掌控了大唐多數兵力,達到百分之八十五。大大給了大唐盛世時期的穩定和昌盛,隨著唐玄宗的年紀漸漸增長,到了他晚年時候節度使不僅僅只掌控著兵權。更是變相插手政權,而軍政大權一旦通通掌握在節度使之手,這便對皇權存在極大地威脅。而這一切對那時候驕奢淫逸的唐玄宗而言,仍然不自知。

    天下十鎮節度使共駐軍四十九萬,當時的大唐王朝總共也就六十萬。安祿山就身兼三鎮,而他對河東一地掌控的兵力並不大。根據記載,安祿山在起兵初期,派了二十萬騎兵到太原將北京副留守劫走。這使得河東大軍一片混亂,因此他是無法掌控河東的,僅僅有大同地區的九千餘人跟隨了安祿山。當然他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除此之外他還聯合另外的幾大胡族,兵力共計二十萬。這就是當時安祿山騎兵造反的一大格局。

  • 7 # 公子靈均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期,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分別是河西節度使、范陽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安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北庭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嶺南經略使。

    1、范陽節度使

    范陽節度使,臨制奚、契丹,治幽州(天寶時為范陽郡),統轄經略軍、靜塞軍、威武軍、清夷軍、橫海軍、高陽軍、唐興軍、恆陽軍、北平軍,管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裴寬、安祿山。

    2、平盧節度使

    鎮撫室韋、靺鞨,治營州(柳城郡,今遼寧朝陽),統轄平盧軍、盧龍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管兵三萬七千五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安祿山。

    3、河東節度使

    防禦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統轄天兵軍、大同軍、橫野軍、岢嵐軍、雲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門郡,今山西代縣)、嵐州(樓煩郡,今山西嵐縣北)三州郡兵,管兵五萬五千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田仁琬、王忠嗣、韓休琳、安祿山。

    4、朔方節度使

    捍禦突厥,治靈州(靈武郡,今寧夏靈武西南),統轄經略軍、豐安軍、定遠軍、東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管兵六萬四千七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王忠嗣、張齊丘、安思順。

    5、河西節度使

    斷隔吐蕃、突厥,治涼州(武威郡,今甘肅武威),統轄赤水軍、大斗軍、建康軍、寧寇軍、玉門軍、墨離軍、豆盧軍、新泉軍、張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七萬三千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

    6、安西節度使

    安西節度使,又稱四鎮節度使、安西四鎮節度使,撫寧西域,治龜茲城(今新疆庫車),統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管兵兩萬四千人。天寶時節度使為夫蒙靈曜、高仙芝、王正見、封常清。

    7、北庭節度使

    北庭節度使,防制突騎施、堅昆,治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統轄瀚海軍、天山軍、伊吾軍,管兵兩萬人。天寶時節度使為來曜、王安見、程千里、封常清。

    8、隴右節度使

    備禦吐蕃,治鄯州(西平郡,治今青海樂都),統轄臨洮軍、河源軍、白水軍、安人軍、振武軍、威戎軍、莫門軍、寧塞軍、積石軍、鎮西軍、綏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七萬五千人。天寶十三載又於鄯、廓、洮、河四州西境增置寧邊、威勝、天成、振威(吐蕃雕窠城)、神策、金天、武寧、曜武八軍。天寶時節度使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9、劍南節度使

    西抗吐蕃,南撫蠻僚,治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統轄團結營、天寶軍、平戎軍、昆明軍、寧遠軍、澄川守捉、南江軍及翼州、茂州、維州、柘州、松州、當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管兵三萬九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章仇兼瓊、郭虛己、鮮于仲通、楊國忠。

    10、嶺南五府經略使

    綏靜夷僚,治廣州(南海郡,今廣東廣州),統轄經略軍、清海軍,直轄廣管諸州、兼領桂、容、邕、安南四管諸州郡兵,管兵一萬五千四百人。天寶時裴敦復為五府經略使。至德元載改為節度使。

  • 8 # 陳國鎮南王

    “唐朝天寶元年(742年)整個帝國的在冊兵員為574733人。當時全國共設定了十大藩鎮,合計兵力486900人。也就是說,掌握在藩鎮節度使手中的兵力約為帝國總兵力的85%

    755年十一月初九,唐朝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率領三鎮官兵以及同羅、契丹、室韋等遊牧部落組成的軍隊,浩浩蕩蕩殺向長安,“安史之亂”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在戰爭初期,安祿山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他率主力經河北南下,一路上未遇到有效抵抗。直至十二月十三日,叛軍已相繼攻克汴州(今開封)與東都洛陽,切斷了南方向長安供應物資的運輸線。之後,安祿山又繼續率軍向西挺進,並在潼關與唐軍主力進入對峙階段。那麼問題來了,“安史之亂”爆發初期,唐朝軍隊和叛軍兵力對比如何?

    要回答上面提出的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從當時唐朝全國的總兵力開始說起。從現存資料來看,唐朝天寶元年(742年)整個帝國的在冊兵員為574733人。當時全國共設定了十大藩鎮,合計兵力486900人。也就是說,掌握在藩鎮節度使手中的兵力約為帝國總兵力的85%,而且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都是有戰爭經驗的邊防軍,戰鬥力比那些戍衛京師的宮廷衛隊不知道要強出多少。

    在十大藩鎮中,安祿山管轄的三個藩鎮擁兵183900人(范陽91400人、平盧37500人、河東55000人),相當於整個帝國兵力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安祿山之所以敢發動叛亂,主要還是因為家底夠厚,經得起折騰。

    當然,這些兵力數字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事實上由於戰爭、傷病等原因,兵員變動相當頻繁。但全國在冊兵力總數,以及各藩鎮的兵力人數,都大體上維持著各自的上限。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祿山所率的主力部隊人數約為15萬,同時他在范陽、營州、代州等叛軍基地留下的兵力約為5萬人。也就是說,當時安祿山手中的總兵力大致在20萬人左右。

    那麼唐朝方面有多少軍隊呢?毫無疑問的是總兵力肯定要多於叛軍,但由於朝廷事先沒有準備,在得知安祿山造反的訊息後才倉促應付,因此吃了很大的虧。

    當時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正好在長安向朝廷彙報工作,於是唐玄宗就派他前往洛陽(當時洛陽尚未被攻陷)組織防務。封常清臨時招募了一支6萬人的軍隊,可事實證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封常清的新兵在那些久經沙場的叛軍面前不堪一擊,洛陽很快就失守了。無奈之下,封常清只好率殘部退守潼關,這裡是京師長安的門戶,得失至關重要。封常清在潼關與他的老上司、唐朝名將高仙芝會師。叛軍雖然尾隨而至,但在兩名久經沙場的老將指揮下,潼關守軍上下一心,成功將叛軍擋在了關外。

    然而,唐玄宗卻聽信了監軍邊令誠的讒言,以為高仙芝、封常清畏敵如虎,且剋扣士兵錢糧。於是下令將兩位老將處死,此舉對潼關守軍計程車氣打擊極大。之後,唐玄宗任命安祿山的死對頭,隴右、河西二鎮節度使哥舒翰前往潼關統領全軍。

    當時潼關彙集了隴右、河西、朔方等藩鎮調集過來的軍隊,加上之前高仙芝、封常清招募的新兵,總兵力達到了20萬人。與此同時,唐朝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在井陘關(今河北省井陘縣)一帶擁有一支超過10萬人的大軍。河北中部和東部地區有十七個州組成了約20萬義軍,宣佈效忠朝廷。因此,即便不把義軍人數算在內,唐朝方面能直接與叛軍對抗的兵力也已達到了30萬人。而且從安西、北庭等藩鎮撤出的大量軍隊也正趕往長安勤王。

    此時就算是毫無軍事經驗的人也能看出,朝廷正處於明顯有利的地位。一方面是兵力人數遠高於叛軍,另一方面是已經對叛軍形成了夾擊的態勢。只要不出意外,安祿山覆滅將是幾個月內的事情。然而對這一時期歷史稍有了解的人想必都會知道,不久之後,形勢卻徹底逆轉。安祿山揮師長安,唐玄宗逃往四川,一場原本幾個月就能平息的叛亂最終卻打了整整八年。那麼究竟是誰將唐朝手中的這一副“好牌”給打爛的呢?夜讀史書將在另一篇文章《哥舒翰統兵20萬,為什麼打不過兵力遠不及自己的安祿山叛軍?》中進行分析與講述。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職場中做銷售一定要喝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