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亞7705
-
2 # 燃糠夜讀
1.築黃金臺: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在郭隗的協助下,於易水旁修築黃金臺,廣招天下人才,樂毅、鄒衍、劇辛等前來投奔。
2.招賢榜:劉備向孫權借得荊州後,劉備命關羽、張飛、陳宮、糜竺在成裡招募能人,張貼榜文,關羽、陳宮負責接納人士。
4.實地查訪:明朝時期,左光斗也是冒著風雪私下裡查訪,才發現了民族英雄史可法。
-
3 # 玉潤萬古
1築招賢臺
築招賢臺算是比較著名的一個故事了。
據《戰國策·燕策》記載,燕昭王於公元前311年即位,執政33年。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後,他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
於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郭隗以古人千金買骨為例,告訴燕昭王要用實際行動讓天下人知道,其願重用人才,求賢若渴。而後燕昭王建築黃金臺,尊郭隗為師。此舉天下震動,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築招賢臺,使其成功的廣納賢才。
招賢臺,不僅是儀式感般的存在,
也彰顯著君王用實際行動體現出的納賢決心,
而讓源源不斷的四方豪傑乘風來,
更是燕昭王善待賢士樹立的“最佳企業僱主形象“,良好的口碑。
2出招賢榜
類似於現在的張貼招聘公告。著名的商鞅變法,就是秦孝公釋出《求賢令》之後的產物,是秦國崛起的基礎。漢高祖曾釋出“招賢詔令”遍於天下,要求郡守發現人才需親自送至京城,不為者罷官。曹操也曾三下“求賢令”,聚集了眾多人才。
3舉薦
歷史上許多朝代實行過舉薦人才的方法。
齊桓公能稱霸,是管仲的相助,管仲正是鮑叔牙的舉薦。
漢武帝也曾下薦賢令曰: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並行,厥有我師。”
更有一些朝代明文規定:有才不薦,朝廷治罪!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今,內部推薦都是主要的招聘方式之一。
那麼,是什麼會讓內部推薦的效果不佳,我們應該避免什麼?
4實地察訪,隱處求才
歷代均有賢君實地考察、隱處求賢的例項。如周文王請姜子牙,劉備三顧茅廬,又如,曹操一向重視透過調查訪問獲得人才。朱元璋非常重視到隱處求才,使明初“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勝數”。
-
4 # 胡亂看一點歷史東西
招聘作為一項選拔官員和徵求人才的方法,由來已久。中國最早的招聘可追溯至殷商。《孟子》中寫商湯曾五次派人“以幣聘”伊尹輔治國政。到了周代,人才招聘開始形成一種制度,《禮記月令》上講,周代於每年三月“聘名士,禮賢者”,廣徵各方人才。此後,中國曆代都有人才招聘的方法,歸結起來主要有四種。
1. 築招賢臺,亦稱黃金臺。這是古代帝王招賢納士的一種常用手段。與黃金臺有關的最著名的莫過於燕昭王求賢的故事。公元前315年,燕國被齊國攻破,燕昭王繼位後,採納大臣郭隗的建議:“請先自隗始”。燕昭王即為其築宮室而敬之如師,樹立禮賢樣板,置千金於臺,卑身厚幣延請天下士。各方有識之士問詢而來,形成“士爭趨燕”的局面,最終使燕國日益強盛而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誠如一首唐詩所詠:“燕昭北築黃金臺,四方豪傑乘風來。”
2. 出招賢榜,亦稱求賢令。兩漢是中國歷史上人才招聘的黃金時代。漢高祖曾釋出“招賢詔令”遍於天下,還規定但凡發現人才,當地郡守都要親自勉勵,駕車送至京城,如果不這樣做,就要受免職處分。這不啻為一次全國性的招聘人才動員令。
漢代的招聘制度還具有幾個特點:一是按州縣定名額,與地方官的舉薦連在一起。二是專門招聘精通某方面學問、技藝的人才。三是會特為辦某一件事而招聘。四是招聘來的人如果不合格,可以罷免、斥退。五是各級官員都有招聘人才的權利,各諸侯王也可自行招聘人才。
3. 薦舉。歷史上許多朝代都實行過薦舉人才的方法。有才不薦,朝廷治罪。春秋時,施伯向魯莊公推薦曹判,長勺一戰大敗齊軍。漢武帝下薦賢詔曰:“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並行,厥有我師。”明初,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楊士奇,一生以薦賢為己任。
4. 實地察訪,隱處求才。隱士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特有的現象,劉備“三顧茅廬”訪諸葛亮,已是盡人皆知的求賢美談。朱元璋亦下令分行十道旁求隱逸之才,使明初“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計其數”。明朝左光斗風雪之夜私訪,發現了民族英雄史可法。
此外,古代進行人才招聘時,還有一些至今都值得我們借鑑的政策,比如不以前過為過,為國舉才,不計私仇;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不問其出身本末;勿限年齡,毋拘資格;不限國籍等。
-
5 # 回溯史河
耳熟能詳的應該就是隱劉備“三顧茅廬”訪諸葛亮,成為求賢若渴的美談。朱元璋亦下令分行十道旁求隱逸之才,使明初“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計其數”。明朝左光斗風雪之夜私訪,發現了民族英雄史可法。
養士
養士之風盛行於戰國時期,那時各個諸侯國都在培養人才為已用。古有戰國四公子,指的就是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這四人,他們禮賢下士,供養門客。孟嘗君就是其中之一,孟嘗君十分善待手下計程車人,但是隻要自稱士人,孟嘗君就收留,所以他的名聲傳開之後,天下士人紛紛投奔孟嘗君。以養三千門客聞名於世
築招賢臺,亦稱黃金臺。這是古代帝王招賢納士的一種常用手段。與黃金臺有關的最著名的莫過於燕昭王求賢的故事。公元前315年,燕國被齊國攻破,燕昭王繼位後,採納大臣郭隗的建議:“請先自隗始”。燕昭王即為其築宮室而敬之如師,樹立禮賢樣板,置千金於臺,卑身厚幣延請天下士。各方有識之士問詢而來,形成“士爭趨燕”的局面,最終使燕國日益強盛而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誠如一首唐詩所詠:“燕昭北築黃金臺,四方豪傑乘風來。”
出招賢榜,亦稱求賢令。兩漢是中國歷史上人才招聘的黃金時代。漢高祖曾釋出“招賢詔令”遍於天下,還規定但凡發現人才,當地郡守都要親自勉勵,駕車送至京城,如果不這樣做,就要受免職處分。這不啻為一次全國性的招聘人才動員令。
薦舉。歷史上許多朝代都實行過薦舉人才的方法。有才不薦,朝廷治罪。春秋時,施伯向魯莊公推薦曹判,長勺一戰大敗齊軍。漢武帝下薦賢詔曰:“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並行,厥有我師。”明初,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楊士奇,一生以薦賢為己任。
科舉為中國曆朝發掘、培養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當然其中並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透過科考成進士的,多數都非等閒之輩。宋、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佔了絕大多數。明朝英宗之後的慣例更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科舉成為高階官員必經之路。利瑪竇在明代中葉到中國時,所見的負責管治全國計程車大夫階層,便是由科舉制度所產生。
-
6 # 烽火野史
一、用各種方式廣發通告,把自己招賢納士的意圖散佈出去,讓人才來投效。這裡舉幾個例子:
釋出求賢令,曹操善於招賢納士,如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曹操就頒佈了《舉賢勿拘品行令》,告訴人家不用管品德好不好,有才就行。曹操還作詩歌《短歌行》,寫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都體現自己對人才的渴求。
燕昭王聽取了“千金買骨”的故事後,修築了“黃金臺”,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吸引了很多有才幹的人,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強盛起來。
二、主動拜訪,誠懇請求人才輔佐。最著名的就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這個大家都知道,不展開了。
三、讓臣子推薦人才,讓人才得到君主重用,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就是如此。
四、人才來了後體現自己的重視。許攸投降曹操,曹操為表示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作風,來不及穿鞋便激動的相迎而出。
-
7 # 星墨動漫
古人招賢納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據《孟子》記載,商湯曾五次派人“以幣聘”伊尹助商湯滅掉夏桀。到了商代,招賢納士已經開始形成一種制度,規定每年三月都要“聘名士,禮賢者”,廣徵八方之才。
比如說築黃金臺,亦稱招賢臺,是古代帝王招賢納士的一種常用手段。典出戰國:燕昭王欲報齊仇,擬招徠人才,向郭隗問計。郭隗說:“請先自隗始。”昭王即為其築宮室而敬之如師,並在北易水南(今河北易縣東南)築臺招賢,置千金於臺上,延請天下士。燕昭王禮賢下士名聲不脛而走,出現了“士爭湊燕”的局面,於是樂毅、鄒衍、劇辛、蘇代等相繼而至,使得燕國日益強盛從而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有唐詩曾讚道:“燕昭王築黃金臺,四方豪傑乘風來。”三國時,諸葛亮也曾“築高臺於成都之前,以延四方之才”
古代在招聘人才,至今還有一些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比如說以前犯過錯誤的人才,可以為國舉才,不計私人恩怨。有大略者不問其短處,有厚德者不非小疵,不問其出身本末,不限年齡,不限國籍,毋拘資格等。
-
8 # 文史閱微
所謂“招賢納士”,指的是招收和接納有德、有才、賢能的人。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燕策》:“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從中可以看出燕昭王招納賢士的方法是一“卑身,”二“厚幣”,也就是說第一要表現出求賢若渴的誠意,要以高規格的禮遇打動人才;第二要給予足夠的物質實惠。自古以來,凡是有作為的君主無一不重視人才問題,他們蒐羅人才主要透過以下幾種方式:
自薦也就是自我推薦。比如 鄒忌自薦:公元前356年,齊威王繼位,他耽於享樂,不理政事長達9年。出現“諸侯並伐,華人不治”的局面,齊國面臨亡國的危險,群臣不敢進諫。鄒忌聽說齊威王喜歡彈琴。鄒忌抱著琴進宮求見齊威王,齊威王見鄒忌的手放在琴上卻久久不彈,齊威王不耐煩地問鄒忌為何撫琴不彈。鄒忌說,小人撫琴不彈,大王心生惱怒。可大王您以治國為務,九年來不曾彈奏一回,齊國上下等得太久了。” 並由此提出治國的五項措施,齊國深受觸動,他任命鄒忌為相治理國政。齊國日漸強大。
薦舉自上而下的官員舉薦
漢武帝曾下令:“今或至闔郡而不薦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積行之君子壅於上聞也。且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古之道也。其與中二千石禮官博議不舉者罪。”也就是說,高等級的官員,舉薦下面的人才可以獲獎勵,不舉薦的要受處罰。比如武則天時,病重的狄仁傑推薦張柬之作為宰相的人選。
明朝楊士奇推薦了理財名臣周忱,清官蘇州知府況鍾,領導北京保衛戰的兵部侍郎于謙50餘人,被稱為明代的“伯樂”和人才學家。
自下而上的地方薦舉如漢代的察舉制,先由地方官員在各地考察、選舉人才,然後推舉給中央,經過考核合格,入朝為官。被推薦的人需要透過考試才能被錄用,保證了競爭的公平,有利於選出真正有才學的人。如公元前130年,漢武帝下詔求賢,菑川國推薦公孫弘赴京,公孫弘後來官至宰相。
查訪名士姜太公:《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姜尚年老時得遇周文王。周文入王出外狩獵之前,佔了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於是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與太公談論後,文王大喜,尊為太師。
此外還有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門客養士比如成語“雞鳴狗盜”講的就是孟嘗君做了秦國的國相,可因為他是齊國公子,所以秦昭襄王不信任他,還聽信讒言要殺他。田文養了很多門客,其中有一個門客鱔魚披著狗皮偷東西,他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秦昭王的愛妾說服秦昭王放了孟嘗君。孟嘗君逃到函谷關時昭王下令追捕。另外一個門客裝雞叫引得眾雞齊鳴騙開了城門,孟嘗君得以逃回齊國的故事。
還有成語“毛遂自薦”中的毛遂也是平原君的門客。公元前257年,秦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到楚國求救,在眾多門客中選20人一同前往楚國,毛遂自薦同去。他在楚王面前,臨危不懼,憑三寸不爛之舌,促成了楚國與趙國的“合縱抗秦”之盟,解了邯鄲之圍,趙國得以儲存,而毛遂也因此名留青史。
考試選拔隋文帝開始創立科舉制度,唐代科舉制度正式確立和完善,科舉制分為文舉和武舉。武舉制度創始於唐代武則時期,目的是選拔有武藝的人,考試的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及軍事策略等。文舉主要選撥文化方面的人才,考明經、明法(通曉法令者)、明字(通曉書法者)、明算(通曉術算者)、等五十多種科自,後來漸漸演變為只重視明經、進士兩科。科舉制有利於選拔真正的人才,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對此,唐太宗曾說過:“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重金延聘春秋時期,被稱“五羖大夫”的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從市井之中換回的一代名相,他 幫助秦穆公降伏西戎,稱霸中原。還有燕昭王築黃金臺,引四方豪傑紛紛歸附。三國時,諸葛亮也曾“築高臺於成都之前,以延四方之才”。
其他各種歪招:挈原來是個天才廚師,烹調出的美食天下無雙,更難得的是他有經世治國之才,商湯聽說了,派使者去有莘氏國君那裡提了想要挈來自己的部落。但有莘氏因為喜歡挈的廚藝,不肯放人,婉言謝絕了。商湯轉念一想,改成向有莘氏請求把女兒嫁給自己,附帶的條件是,挈要作為陪嫁一起過來。由於此時的商已經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大諸候國,有莘氏求之不得就爽快地答應於了。
回覆列表
歸納起來,古人招賢納士主要有五種方式。
一是築黃金臺。亦稱招賢臺,是古代帝王招賢納士的一種常用手段。典出戰國:燕昭王欲報齊仇,擬招徠人才,向郭隗問計。郭隗說:“請先自隗始。”昭王即為其築宮室而敬之如師,並在北易水南(今河北易縣東南)築臺招賢,置千金於臺上,延請天下士。燕昭王禮賢下士名聲不脛而走,出現了“士爭湊燕”的局面,於是樂毅、鄒衍、劇辛、蘇代等相繼而至,使燕國日益強盛而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有首唐詩曾讚道:“燕昭北築黃金臺,四方豪傑乘風來。”三國時,諸葛亮也曾“築高臺於成都之前,以延四方之士”。
二是出招賢榜。亦稱求賢令。漢高祖曾釋出“招賢詔令”遍於天下,還規定凡發現的人才,當地郡守都要親自勉勵,駕車送至京城,不為者罷官。三國時,曹操曾三下“求賢令”,聚集了眾多人才,形成“猛將如雲”的局面。朱元璋率義軍征戰,所到之處皆布有招賢榜。
三是薦舉。歷史上許多朝代實行過薦舉人才的方法。有才不薦,朝廷治罪。春秋時,施伯向魯莊公推薦曹劌,長勺一戰大敗齊軍。漢武帝下薦賢詔曰:“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並行,厥有我師。”明初,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楊士奇,一生以薦賢為己任。
四是實地查訪。曹操一向重視透過調查訪問獲得人才。明朝左光斗風雪之夜私行查訪,發現了民族英雄史可法。朱元璋非常重視到隱處求才,使明初“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勝數”。
五是“毛遂自薦”。《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漢名士東方朔寫信自薦,說,“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引起漢武帝注意,最終被招入宮中。
歸納起來,古人招賢納士主要有五種方式。
一是築黃金臺。亦稱招賢臺,是古代帝王招賢納士的一種常用手段。典出戰國:燕昭王欲報齊仇,擬招徠人才,向郭隗問計。郭隗說:“請先自隗始。”昭王即為其築宮室而敬之如師,並在北易水南(今河北易縣東南)築臺招賢,置千金於臺上,延請天下士。燕昭王禮賢下士名聲不脛而走,出現了“士爭湊燕”的局面,於是樂毅、鄒衍、劇辛、蘇代等相繼而至,使燕國日益強盛而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有首唐詩曾讚道:“燕昭北築黃金臺,四方豪傑乘風來。”三國時,諸葛亮也曾“築高臺於成都之前,以延四方之士”。
二是出招賢榜。亦稱求賢令。漢高祖曾釋出“招賢詔令”遍於天下,還規定凡發現的人才,當地郡守都要親自勉勵,駕車送至京城,不為者罷官。三國時,曹操曾三下“求賢令”,聚集了眾多人才,形成“猛將如雲”的局面。朱元璋率義軍征戰,所到之處皆布有招賢榜。
三是薦舉。歷史上許多朝代實行過薦舉人才的方法。有才不薦,朝廷治罪。春秋時,施伯向魯莊公推薦曹劌,長勺一戰大敗齊軍。漢武帝下薦賢詔曰:“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並行,厥有我師。”明初,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楊士奇,一生以薦賢為己任。
四是實地查訪。曹操一向重視透過調查訪問獲得人才。明朝左光斗風雪之夜私行查訪,發現了民族英雄史可法。朱元璋非常重視到隱處求才,使明初“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勝數”。
五是“毛遂自薦”。《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漢名士東方朔寫信自薦,說,“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引起漢武帝注意,最終被招入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