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柯南泡妞

    古人較少得近視主要是這幾種原因。

    1.古人讀書寫字都會嚴格要求坐姿。

    古人無論看書還是寫字,都是端端正正的,這樣眼睛即使處於較為昏暗的地方也不容易疲倦,這樣得近視的機率也就低了。

    2.古人毛筆寫字比較大。

    古代並沒有水筆鋼筆鉛筆,而是用毛筆。而用毛筆,那寫的字自然是小不了,字寫得大了,眼睛看也不會太費勁,得近視的機率也就低了。

  • 2 # 小李滔滔

    我對題主的問題表示懷疑:古代文化人沒有近視眼?

    據說,唐代詩人白居易,宋代文人歐陽修、祝枝山、楊萬里、黃庭堅、陸游,清代紀曉嵐都是近視眼啊。

    白居易曾寫了一首吐槽近視的詩《眼暗》:

    早年勤倦看書苦,晚歲悲傷出淚多。

    眼損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

    千藥萬方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

    這說明古人秉燭夜讀,其實也是有近視眼的。

    只是古代讀書人少,文盲多,按比例來說,近視眼的人沒現代人多。

    近視眼的病因:一是遺傳,二是環境影響。

    古人晚上讀書點的是油燈,通宵苦讀,對眼睛沒有影響那是不可能的。

    目前,解決近視眼只有兩種途徑,一是戴眼鏡,二是做手術。

    然而,現代醫學並不能完全治癒真性近視!

    那麼,古人得了近視怎麼辦?涼拌唄!

    近視眼鏡是在明代宣德年間,被西方傳教士帶入中國,清朝後期才真正流行開來的。

    古人沒有眼鏡,近視眼只能中醫治療:一是喝中藥,二是針灸。

    至於療效如何?古人沒有留下治療近視眼的準確資料和資料。

    如果針灸可以治好近視,在中醫院再也看不到帶近視眼鏡的醫生了。

    同時,現代的中醫大師們,早就百米衝刺去申報諾貝爾獎了。

    事實上,現代人過度使用電腦、手機、電視這樣的電子產品,對視力的影響特別大。

    據科學統計:從小學到高中,學生近視眼患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

    我們身邊近視眼的人太多,這就給我們一個“古代文化人沒有近視眼”的錯覺。

    所以,古人沒有近視眼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只不過,現代人近視眼的比例比古人高得多而已。

  • 3 # 飲水君
    首先,古人的閱讀量沒有現代人大。

    現代人的閱讀量顯然比古人大的多,即使小學生書包都重的要命,為此,還專門發明了拉桿箱書包。語文、數學、英語、自然,啥都學、啥都讀。而古人呢?就幾本四書五經,翻來覆去地讀,很多時候不是在讀書,而是在深思,書中的東西早就印在腦子裡了。

    不信?你看整本《三國演義》裡,關公只讀一本《春秋》,宋朝宰相趙普更是誇下海口:半部論語治天下。當然,這都有演義的成分在內。

    客觀而言,古時候人類知識量的積累還是比較有限,此外,印刷、出版事業也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古人能看到的書,數量有限;需要學到的知識,特別是自然知識,相對較少。

    不過,不可以就此輕視古人。古人閱讀量少、閱讀面窄,但是讀得深、讀得透,能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而現代人呢?讀得泛、讀得濫,即使讀成近視眼,還有好多人四六不通。

    其次,讀書的古人也沒有現代人多。

    在現代社會,讀書是很平常的事兒,一本書也沒多少錢,並且,受教育還是每個人的義務,不管你天性怎樣、資質如何,都得學個小十年。

    但在古代情況不一樣,讀書還是一件奢侈之事。在農耕社會,“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貧苦家的孩子飯都吃不飽,還有閒心讀書?只有個別家長比較有遠見,比如歐陽修的母親,老公死了,家裡還有好幾個孩子,家境貧寒,但歐陽夫人很早就明白“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為了孩子的前途,以沙為本、以荻杆為筆,教歐陽修讀書寫字,上演“畫荻教子”的美談。

    而對於富家公子來說,相比秉燭夜讀,他們更喜歡秉燭夜遊,喝個小酒,聽個小曲,觀個花燈,“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不缺錢、不缺閒,除了個別好學之士,世家大族們很少“詩書傳家”,都忙著享受人生呢。

    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古人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很少有讀書的。雖然也有魚玄機、李清照等等讀書讀得絕好的女人,但畢竟鳳毛麟角,大多數女人都忙著相夫教子、做女紅呢,既沒有閒心,也沒有機會讀書。

    最後,古人也不是沒有近視眼。

    古人也是人,看書多了也會得近視眼。比如上面提到的歐陽修,早年讀書條件太差了,手不釋卷,營養跟不上,就近視了。據宋代葉夢得在《石林燕語》中的記載,歐陽修近視,讀書很困難。咋辦?讓別人讀給他聽。這麼說,歐陽文忠公是最早的知識付費使用者啊!

    古人得了近視眼也會惹大麻煩。宋代文瑩的《玉壺清話》講了一個故事,有個大臣孫漢公得了近視,為了不耽誤工作,他每天晚上都把第二天上朝的奏章背得滾瓜爛熟。但是,有一次,不知道是他手滑還是風吹的,奏章散落一地,他手忙腳亂地拾起來,但是因為看不清,奏章前後顛倒、次序錯亂,出了大丑。

    此外,近視也不是沒好處。比如,有人說李白就是近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和霜都分不清楚。陸游也是近視,“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都找不到。

    這當然是瞎扯。不過,這說明,生活中有一點近視的朦朧美還是很有情調的,特別是,人生本來就不容易,眼睛不要那麼毒,該近視的時候,近視一點,古人也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無關原則的時候,近視一把,“人艱不拆”嘛。

    總之,古人不是沒有近視眼,而是數量比較少。而對於現代人而言呢,近視不是病,關鍵要配副好眼鏡。

  • 4 # 畢大費

    首先,要一針見血地方指出,古代當然有近視眼!

    明末清初,也就是300多年前,一位叫孫雲球的人,寫了一本書,名字叫做《鏡史》。

    這是一本關於眼鏡的專著。

    孫雲球本人,也是當時的眼鏡製造專家。

    該書有一章“二十四種近視鏡”,關於近視眼,是這樣描述的:

    凡人目不去書史,視不逾几席,更於燈燭之下,神光為火光爍奪,則能視近而不能視遠。又有非由習貫,因先天血氣不足,視象不圓滿者。用鏡則巧合其習性。視遠自明。量人目力廣隘,配鏡不爽毫釐。

    很顯然,當時已經有了近視眼的症狀。

    只不過,關於近視眼的這種說法,還有待統一!

    上圖是清乾隆年間的中國產眼鏡,距今約200多年。

    當時的鏡架為黑漆木框,裝有繫結的絲帶,鏡片由水晶磨製。

    至清嘉慶年,眼鏡已經非常普及。

    上圖是明永曆年間仇英的《南都繁會景物圖卷》區域性,右下角那位老者已戴著眼鏡,永曆年距今400年。

    人類的近視史,又要往前提前了100年。

    其實,在東漢王室劉荊的墓中,早已出土過金圈嵌水晶放大鏡,該鏡直徑1.3釐米,嵌水晶直徑1.1釐米,邊厚0.2釐米,中間厚0.3釐米,可以放大物體5倍。這是國內發現的最早的視覺輔助工具。

    這個放大鏡的出現,充分說明在東漢時期,就有人視力不好,需要藉助第三方工具,才能夠正常視物。

    有需求,才會有產品!

    劉荊生活的年代,大約在公元25年左右,距今約2000年。

    也就是說,2000年前,就有了近視或老花眼。

    關於古人沒有近視眼的說法,是完全靠不住的,親!

  • 5 # 李朕大爺

    古人根本就不知道近視眼這個概念!那個年代醫學還沒有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人體的很多病變,古人壓根就沒有搞明白是怎麼回事!那時候如果得了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的東西,按照中醫理論多半你身體這裡虛那裡虛了,是給你調理一下,吃點中藥!不但中國,就是國外包括歐洲,大致也不明白為啥人會看不清遠處的物體!所以就更不可能有近視眼這個概念了!只有醫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知道了人類得近視眼的原因!古人在油燈那麼昏暗的情況下看書,得近視眼的肯定不在少數,只是不知道近視眼這個概念!還以為是身體哪裡虛了,陰虛陽虛這虛那虛,少不了一陣藥湯猛喝,因為原因都沒搞清楚,自然喝了也白喝!外華人也一樣!不止近視眼,今天大家都知道的很多疾病,比如癌症,白血病,腦溢血,高血壓等等,當時肯定是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因為缺乏今天的各種儀器進行檢測,自然就只能按照當時人們對人體的認識進行治療,就連得的是啥病都沒法弄清楚,當然治療的效果只能是無效了!所以並不是古人不會得近視眼,是因為他們得了近視眼也不知道,所以文字也就不可能記載下來了!人類知道近視眼這個概念是在歐洲的列文克虎發明透鏡以後,有次他拿著凹透鏡對著遠處的物體觀看,發現居然非常清晰,他取下來看又模糊了,那時他才知道原來自己是近視眼!他拿去試了很多人,發現都有這種情況,原來近視眼不止他一個!後來歐洲人才把凹透鏡用來幫助近視眼看清楚遠處的物體!所以近視眼這個概念是在發明凹透鏡之後!至於近視眼的原因是在很多年以後才弄清楚的!原來是人體眼球裡面控制眼球伸縮的睫狀肌由於長時間近距離看東西,就像彈簧,過度壓縮後再也還不了原了,眼球就一直處於壓縮伸長狀態,睫狀肌失去彈性,近視眼就產生了!

  • 6 # 清溪詩詞

    光學眼鏡從國外傳到中國之前沒有近視一說,自然沒有描述近視的專用各詞,古人稱近視為短視症或怯遠症,古代靠點蠟燭,油燈照明,相對閱讀時間會短些,另外,加上古代沒有電視,電腦,手機發生近視的比例相對較低。古代是有近視的,就如也會有各種癌症,各種心血官病一樣,只是沒有專用名詞來描述,也沒有現代醫學來治療。例如周瑜英年早逝可能患有心臟病之類。

    古人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也是鑑於醫療條件有限。即便是皇帝,活得超過七十的也是很少。現在普通人的平均壽命也都超過七十,這是生活水平提高和現代醫學的功勞。

  • 7 # 老虎他爹

    首先,近視眼肯定是有的。

    詩人王勃就是近視眼,史書上記載他視甚短。

    歐陽修的近視也很聞名,所謂“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在政府數年,每進文字,亦如常人,不以為異。貴人真自有相也”。

    紀曉嵐也是很著名的近視眼。

    其次,眼鏡舶來甚晚,明清才相對流行。

    即使是明清時,人們也不太愛戴眼鏡,因為眼鏡戴時間長了會讓眼球乾澀、紅腫,比較難受。古人缺乏現代科學知識,認為這是因為眼睛“上火”了,之所以上火,因為生產玻璃需要熔鍊,溫度比較高,所以眼鏡“性熱”,常用會讓眼睛“上火”。

    所以清朝皇帝為防眼睛“上火”,要求用水晶磨製鏡片。

    其實,水晶與玻璃的結構是完全一樣的,直到今天,仍有人認為水晶是“純天然”的,所以有護眼功能。

    其三,古代燈油甚貴,一般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古代,一畝地能產菜籽油也就是幾斤,亮度足夠的話,一夜就能消耗一斤,煤油相對便宜一點,但近代才開始使用,且煤油與動物油脂的最大問題是煙比較大,非常傷眼睛。至於蠟,古代只能有蜂蠟、石蠟,這個非常稀缺,自然就更貴了。現代人可用石油提煉蠟,所以價格才大大下滑。

    在古代,非豪富之人,不可能通宵達旦地閱讀,讀書人在燈下每天堅持2小時就已經不簡單了。

    其四,古代書籍字大行稀,且紙張偏黃。

    古代印刷多是用石印和木印,受材料限制,沒法雕刻太小的字,否則印刷不出來。現代人用金屬做字模,可以印比較細的筆畫,古人做不到。所以古代書的卷帙浩繁,因為字太大,普通文字也比現代人用的四號字大,經典的正文一般相當於現代人使用的一號字或二號字。

    如今翻印古本,為節省紙張,多采取縮印,所以看上去字也比較小。比如清代武英殿本,原本多是大16開,現在縮印成32開,看起來就費勁多了。

    古代紙張加工工藝有問題,放的漂白劑很少,所以書頁泛黃,現代人的紙張白度一般在85以上,可問題也很大,漂白劑隨著時間推移會漸漸分解,所以現代一般書籍存放10年以上會變黃,如果在強光照射下,這個過程還會縮短。

    漂白劑呈酸性,隨著它的分解,紙張酸性會增加,所以現代書籍隨著時間推移,紙張會漸漸變脆,甚至自動化為粉末。但優點是一般沒有蠹魚,因為現代紙張含纖維高,蟲子啃不動,且呈酸性,而古代紙張呈鹼性,儲存時間長,但會生書蟲。

    白度大、黑白分明,則反光度就大,對眼睛傷害也就大,越白的紙越傷眼睛。

    其五,古人文化普及率低,讀書人閱讀量也比較小。

    到清代時,華人識字率也就是10%左右,這意味著90%的人幾乎不可能患近視。據統計,18世紀時,荷蘭人每10萬人擁有300多本圖書,英國也接近200本,日本和俄國都是7本,中國才3-4本。

    即使是400萬專業的讀書人,他們的知識面也不寬,每日閱讀量遠遠沒法和現代人相提並論。

    其六,心理原因。

    近視與心理之間有很大關聯,現代學校制度產生後,孩子從7歲到20多歲,基本在學校與家庭之間生活,生活背景高度簡單,此外一直承受考試等壓力,心理壓力會導致焦慮,從而增加近視機率,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需要接受的規範太多了,所以往往會在用眼衛生等這些弱規範上犯規,刻意採取不衛生的用眼方式,導致眼睛變壞。

    秉燭夜遊的說法來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這是《古詩十九首》中的句子,被稱為“字字珠璣“,但這些作品顯然都出自貴族之手。真正老百姓有幾個能秉燭夜遊的呢?

  • 8 # 命運運氣1

    古代有近視沒錯。但是現代人可能不知道很多中醫都精通針灸。很多中醫除非是庸醫,不然針灸是必修的課程。那個時候沒有西醫,只有中醫。我們習慣性思維用西醫治病,但卻沒想到中醫治療近視效果非常好。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如果我不是曾經接受過中醫治療,還不知道這種件事。所以在文獻記載上面,有關近視的人很少。可惜現代人會中醫的人少,會針灸治療近視的人更少。現代的醫院很少有醫院有中醫治療近視的。

  • 9 # 梁興揚

    當然有啊!張三丰視力就不如常人。

    《張三丰全集》記載:“丰神奇異,龜形鶴骨,大耳圓睛。五歲目染異疾,積久漸昏。其時有張雲庵者,方外異人也。住持碧落宮,自號白雲禪老。見先生奇之曰:『此子仙風道骨,自非凡器,但目遭魔障,須拜貧道為弟子,了脫塵翳,慧珠再朗』,即送還。太夫人許之,遂投雲庵為徒。靜居半載而目漸明,教習道經過目便曉,有暇兼讀儒、釋兩家之書,隨手披閱,會通其大意即止”

    這裡說張三丰小時候眼睛近乎於瞎了,後來去道觀靜養半年才漸漸復明,視力不可能比常人好。

  • 10 # 歷史密探

    古人其實也有近視眼,只不過古人的近視率遠遠低於現代人。首先,古人能夠讀書的人就很少,許多人讀書都是單純的認字就行,小農經濟體制下的封建社會,普通農民是不需要看太多書的,看書對他們來說是奢侈,苦讀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中彩票,多數人都不會堅持考取功名,因為畢竟還要養家餬口。

    而平民家的好學之人,則苦於沒有書讀,他們的課程很少,四書五經,沒有太多的科目要學。只有一本行測和申論,讀上幾年他們就刻在腦海裡了,他們書少,但是研究的深,能從中悟出道理,成為大家。

    此外,古人也不是沒有近視眼,歐陽修就是近視眼,而且近視程度很厲害,起碼也是個高度近視。因為他要看書,都得別人讀給他聽。而且,那時候就算有近視眼,也不明白是怎麼造成的。

    古人近視眼都是發生在學子或者有機會讀書的人身上,但是,大戶人家的公子哥與讀書相比,更喜歡出去玩耍享受人生,窮人家的子弟則因為沒有太多書,也沒有多餘的錢點蠟燭,總之就是沒有讀書的條件。哪像現在,孩子們除了要寫堆積如山的作業,還要揹著大書包,一不小心,就近視了。

  • 11 # 歷史雜貨鋪

    是誰告訴你古人沒有近視眼的呢?難道是因為他們不戴眼鏡嗎?可以非常明確的告訴大家,古人也是會近視的,別人不說,就說那些文化人,每天都秉燭夜讀怎麼可能不近視呢?只不過古代沒有眼鏡,所以有人會認為古人並不會近視。

    關於近視最早的記載是在宋朝時期,大概是說宋朝的歐陽修得了近視,這個人每次讀書的時候都非常困難,只能讓別人念給他聽,遠處的東西他更是看不清楚。這個是目前關於近視最早的記載。大家如果有喜歡看歷史的就會發現,古代的近視眼並不少,只不過相比現在來看,古時候近視的就不多了。

    在明清的時候近視眼鏡傳到中國之後,很多人都開始用上了眼鏡,有趣的是在清朝的時候還經常有各種各樣的笑話來嘲笑近視眼。我們根據史書和一些詩文其實不難分析出古時候的一些近視眼來,很多名人都是近視的。

    白居易大家應該都知道,白居易曾經寫了《眼病二首》,簡單的給大家說說前兩句,散亂空中千片雪,朦朧物上一重紗。縱逢晴景如看霧,不是春天亦見花。從這兩句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白居易是個近視眼,當然這是他在三十歲的時候創作的詩,也就是說白居易到了三十歲的時候才逐漸的近視的。

    根據目前專家的分析來看,紀曉嵐,韓愈,王安石,陸游,辛棄疾等等全部都有一點近視,因此古人是有近視的,大家可不要以為古人不戴眼鏡就是沒有近視,有意思的是,經常有人還會科普古人不得近視的原因,現如今近視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一定要有良好的用眼習慣哦。

  • 12 # 老龍故事會

    首先,古人的閱讀量沒有現代人大。

    現代人的閱讀量顯然比古人大的多,即使小學生書包都重的要命,而古人呢?就幾本四書五經,翻來覆去地讀,很多時候不是在讀書,而是在深思,書中的東西早就印在腦子裡了。

    客觀而言,古時候人類知識量的積累還是比較有限,此外,印刷、出版事業也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古人能看到的書,數量有限;需要學到的知識,特別是自然知識,相對較少。

    不過,不可以就此輕視古人。古人閱讀量少、閱讀面窄,但是讀得深、讀得透,能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而現代人呢?讀得泛、讀得濫,即使讀成近視眼,還有好多人四六不通。

    其次,古代燈油甚貴,一般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豪富之人,不可能通宵達旦地閱讀,讀書人在燈下每天堅持2小時就已經不簡單了。

    秉燭夜遊的說法來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這是《古詩十九首》中的句子,被稱為“字字珠璣“,但這些作品顯然都出自貴族之手。真正老百姓有幾個能秉燭夜遊的呢?

  • 13 # 田原鄉野

    古代文化人喜歡秉燭夜讀,雖然那時毛筆寫字比較大,看得清楚明白,但較暗的燭光肯定會影響視力,古代文人絕對有很多近視眼,只是那時的醫學,科技落後,不知是近視,只說眼睛昏花,有眼疾。在清朝的中晚期,也是寫毛筆字,很多文人就戴上了眼鏡,因為那時眼鏡從西方傳到國內。

  • 14 # 微三峽

    因為古人有眼鏡。

    還有,古代能秉燭夜讀的人也不多,首先古代能讀上書就少之又少,其次,古人白天勞作本就幸苦,晚上哪有閒情夜讀,最後,蠟燭不要錢啊!

  • 15 # 芥子藏書

    古代沒有電燈,要想晚上讀書只能點蠟燭。古代文人多喜歡秉燭夜讀。所以,很多文人都患有眼疾,留下了大量的相關詩作。

    白居易畫像,清宮殿藏本

    一、白居易

    唐代白居易留下的有關眼疾的詩詞非常多。如他在《與元九書》寫道:

    即壯,暼瞥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也,動以萬數,罷以苦學力文所至,又自悲矣。——《與元九書》

    如《眼暗》:

    早年勤倦看書苦,晚歲悲傷出淚多。眼損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千藥萬方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

    如《白髮》:

    白髮知時節,暗與我有期。今朝日陽裡,梳落數莖絲。家人不慣見,憫默為我悲。我云何足怪,此意爾不知。凡人年三十,外壯中已衰。但思寢食味,已減二十時。況我今四十,本來形貌羸。書魔昏兩眼,酒病沉四肢。親愛日零落,在者仍別離。身心久如此,白髮生已遲。由來生老死,三病長相隨。除卻念無生,人間無藥治。

    如《眼病二首》:

    散亂空中千片雪,蒙籠物上一重紗。縱逢晴景如看霧,不是春天亦見花。僧說客塵來眼界,醫言風眩在肝家。兩頭治療何曾瘥,藥力微茫佛力賒。

    眼藏損傷來已久,病根牢固去應難。醫師盡勸先停酒,道侶多教早罷官。案上謾鋪龍樹論,盒中虛撚決明丸。人間方藥應無益,爭得金篦試刮看。

    說起白居易,就不能不說劉禹錫。

    二、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和白居易同年出生,都有眼疾、足疾。兩人是至交好友,同病相憐,書信和詩不斷,往來詩詞百餘首。

    劉禹錫像,晩笑堂竹荘畫傳

    白居易曾作詩《詠老贈夢得》: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劉禹錫作詩《酬樂天詠老見示》回贈: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也作詩開導白居易《閒坐憶樂天以詩問酒熟未》:

    案頭開縹帙,肘後檢青囊。唯有達生理,應無治老方。減書存眼力,省事養心王。君酒何時熟,相攜入醉鄉。

    為治療眼疾,劉禹錫使用了一種叫做“金篦術”的治療方法。金篦術源於古印度,用來治療白內障,就是用金針刮撥眼膜,使眼睛復明。劉禹錫曾請了一名印度僧人為他治療眼疾,並作詩相贈,《贈眼醫婆羅門僧》如下:

    三秋傷望眼,終日哭途窮。兩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師有金篦術,如何為發矇。

    三、陸游

    除了白居易和劉禹錫外,南宋的陸游也深受眼疾之苦。

    陸游

    如《三月二十五夜達旦不能寐》:

    憂國心常折,觀書眼欲枯。百年終坎壈,一飯且枝梧。忽忽殘春過,迢迢清夜徂。壯心空萬里,老病要人扶。

    如《夜坐聞湖中漁歌》:

    少年嗜書竭目力,老去觀書澀如棘。短檠油盡固自佳,坐守一窗如漆黑。漁歌嫋嫋起三更,哀而不怨非凡聲。明星已高聲未已,疑是湖中隱君子。

    如《解嘲》:

    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莫道終身作魚蠹,爾來書外有工夫。

    如《讀書》: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四、同樣受眼疾所苦的還有比陸游小兩歲的楊萬里。

    如楊萬里的《觀書》詩,寫他遇到好書後,看到兩眼昏花也捨不得放下:

    書冊不可逢,逢得放不得。看得眼昏花,放了還太息。掩卷味方深,豈問忘與憶。是身何曾動,忽然超八極。秪言半窗間,不是華胥國。

    如《甲子初春即事六首》:

    只有觀書樂,其如病眼何。但令吾意適,不必卷頭多。

    如《書莫讀》:

    書詩莫吟。讀書兩眼枯見骨,吟詩個字嘔出心。人言讀書樂,人言吟詩好,口吻長作秋蟲聲,只令君瘦令君老。君瘦君老且勿論,傍人聽之亦煩惱。何如閉目坐齋房,下簾掃地自焚香。聽風聽雨都有味,健來即行倦來睡。

    五、蘇東坡

    蘇軾,元趙孟繪

    這裡當然少不了蘇東坡。蘇東坡的好吃肉是出了名的,但是他的眼和牙都不好,他在他的文集《東坡志林》寫了幾則小品。

    如其中有一則“子瞻患赤眼”的故事,蘇東坡以童話的方式,表明了眼疾也要吃肉:

    餘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膾。餘欲聽之,而口不可,曰:“我與子為口,彼與子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廢我食,不可。”子瞻不能決。口謂眼曰:“他日我痁,汝視物吾不禁也。”管仲有言:“畏威如疾,民之上也;從懷如流,民之下也。”又曰:“燕安酖毒,不可懷也。”《禮》曰:“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此語乃當書諸紳,故餘以“畏威如疾”為私記雲。

    又如“治眼齒”一則:

    歲日,與歐陽叔弻、晁無咎、張文潛同在戒壇。餘病目昬,將以熱水洗之。文潛曰:“目忌點洗。目有病,當存之,齒有病,當勞之,不可同也。治目當如治民,治齒當如治軍,治民當如曹參之治齊,治軍當如商鞅之治秦。”頗有理,故追錄之。

    六、王維

    王維像,取自《晩笑堂竹荘畫傳》

    王維患淚囊炎,日常用百合煮肉來食療,遂作《百合》詩:

    冥搜到百合,真使當重肉。軟溫甚鴟蹲,瑩淨豈鴻傅?食之當有助,蓋昔先所服。詩腸貯微甘,著碗爭餘截。果堪止淚無?欲縱望鄉目。

    七、張籍

    張籍為太常寺太祝10年,因用眼過度,幾乎失明,詩人孟郊曾經寫詩戲稱他是“窮瞎張太祝”。一次張籍收到朋友千里之外寄來的車前子配藥後,作詩《答開州韋使君寄車前子》:

    開州午日車前子,作藥人皆道有神。慚愧使君憐病眼,三千餘裡寄閒人。

    八、姚合

    姚合是宰相姚崇的曾侄孫,官至禮部尚書。進士時授武功主簿,世稱“姚武功”。詩以五律見長,與賈島齊名,稱為“姚賈”。曾作詩《武功縣中作》:

    微官如馬足,只是在泥塵。到處貧隨我,終年老趁人。簿書銷眼力,杯酒耗心神。早作歸休計,深居養此身。

    九、蘇轍

    蘇轍,清宮殿藏本畫像

    “三蘇”之一的蘇轍,蘇軾的弟弟,在《夜坐》詩中提到修習禪定來培養目力:

    少年讀書目力耗,老怯燈光睡常早。一陽來複夜正長,城上鼓聲寒考考。老僧勸我習禪定,跏趺正坐推不倒。一心無著徐自靜,六塵消盡何曾掃。

    十、歐陽修

    清南薰殿藏本歐陽脩畫像

    這裡最有辦法的是歐陽修,晚年目力已經不濟,便使人讀給他聽,就彷彿有了我們現在常用的讀書app。

    歐陽修在題字署名的時候,出於書法美感的考慮,習慣寫作“歐陽脩”。所以,在很多正式的文獻中,將“歐陽修”三字寫作“歐陽脩”。

    在他的《讀書》一詩中,寫道了自己已經眼力不好:

    吾生本寒儒,老尚把書卷。眼力雖已疲,心意殊未倦。正經首唐虞,偽說起秦漢。篇章異句讀,解詁及箋傳。

    在南宋葉夢得所著的《石林燕話》中,提到了歐陽修使人替他讀書:

    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南宋葉夢得《石林燕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時覺得他是愛我的,有時又覺得他不愛我,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