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遙感

    為什麼過年越來越沒年味? 1、人們變的不像過去那樣單純了,所以年也就複雜了,所以年味就被沖淡了; 2、現在做什麼都要向錢看了,就連感情都用錢來衡量,何怪乎年味無味; 3、一到過年就要想著“送禮”“請客”,“利”“權”如此之重,年味變淡也想當然了; 4、匆匆忙忙的快節奏生活,短短的7天假期,如何夠用?年的來去匆匆,根本忙不過來,如何能細細品味“年”的氣息; 5、一年裡每一天的吃喝穿用都如此相同,又如何凸顯年的不同,物質生活的提高也消減了年味的與眾不同; 6、新思潮,新流向,新時尚,當傳統被慢慢的隱去的時候,傳統的年又如何的不被淡化了呢。

    總體上,錢越來越多,年味越來越淡,這並不是因為中國的民間文化在枯竭,也不是因為“一臺春晚,綁架了多少華人的多少個除夕”。中國年文化的真正價值,就在於每個人的自由自覺參與。我們不是沒有這個能力,我們缺什麼?缺心情?不對,否則你無法解釋為什麼年年春運一票難求年年削尖了腦袋也要回家過年;缺錢?也不對,否則你無法解釋為什麼鞭炮禮花越放越大、手中的禮物和紅包越來越厚重;是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衝擊使我們越來越忘記自己的根?也不對,因為在春節,並沒有什麼西方文化形式取代得了“中國味”、“中國色”,同時在海外那些洋文化的本土,中國年卻越來越韻味十足、魅力四射。我們缺的是時間。2.3億農民工,其中1.3億離開本鄉鎮千里迢迢到外地打工,此外還有大量遊學在外的學子,大量在外求職的遊子,每年春節期間匯成23億人次的人流,在神州大地上浩浩蕩蕩來回奔波。他們的春節假期,法定只有七天,加上各種調休時間,平均不會超過10天,其中還得有兩三天時間耗在路上。真正屬於他們休息、娛樂、探親訪友的時間有多少?屈指可數。

  • 2 # 陪兒子一起剪電視

    1 生活水平提高,以前過年才能吃的,時時刻刻都能吃到,沒有以前那種期盼;

    2 交通的便利,回家更方便,以前過年才能一家團聚,現在團聚更容易;

    3 科技的發達,以前見面交流不容易,現在只要願意,隨時可以交流、影片。

  • 3 # 小沙影視甜甜看

    因為我們正處在歷史的大變革中,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精神追求的提高,新的習俗結合我們新的生活正在形成,我們恰恰處在這樣一個變革的過程中。

  • 4 # 方寸之間設計有道

    不知不覺,又要過年了,眼看著春節就快來了,心裡卻還是沒多少“年味”。

    不知從何時起,過年的盼望淡了、熱鬧少了…

    不禁讓人感慨:現在的春節哪能叫過年,充其量只能算放假。

    到底是因為什麼,讓我們會感覺年味越來越淡了?

    1

    所謂年味,不過是從小到大的集體記憶

    以前過年不是這樣無趣的,那時候,一到臘月就掰著手指頭數日子。

    回想小時候,從臘月開始一大家子就開始為過年準備了,逛集市、買新衣、購年貨、大掃除、放鞭炮、貼對聯...一直到年三十,家裡都瀰漫著“紅紅火火”的熱氣;

    就像那曾經耳熟能詳的童謠: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寫對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兒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還記得,過年可以穿盼了好久的新衣服;還記得,過年可以吃一年中最豐盛的年夜飯;還記得,過年可以看期盼著的春節聯歡晚會還記得,過年可以拜年串門的壓歲錢...

    雖然那時候忙忙碌碌每天安排得滿滿當當,但那時候的我們卻會因為期待過年而興奮的睡不著覺。

    那時候,年是滿桌的肉,是漂亮的新衣裳,是門前掛起的燈籠貼上的春聯,是那噼裡啪啦震天響的鞭炮聲…

    我們念念不忘的“年味”,其實就是我們對這些記憶裡固有儀式的期盼。

    就像《舌尖上的新年》中曾提到的:每個人的腸胃實際上都有一扇門,而鑰匙正是童年時期父母長輩給你的食物編碼。

    所謂習俗,所謂年味,其實是年復一年的期盼中,留在記憶深處最熟悉而頑固的習慣編碼。

    2

    為什麼我們感覺“年味”淡了?

    但為何曾經那麼頑固的的記憶和期待,現在卻淡了?

    要想知道年味淡了的原因,必須先弄明白“年味”的習慣編碼是怎樣產生的?

    這就要提到一個概念:議程設定理論

    議程設定理論:大眾的傳播可以透過提供特定的相應資訊和安排相關的“議程儀式”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談論事件的先後順序。

    和我曾提到的群聚效應類似,當電視裡、大街上、家家戶戶都開始了:買新衣、購年貨、大掃除、放鞭炮、貼對聯...這一系列的特定動作,過年自然會在你的內心深處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而隨著一年年反覆的深刻烙印,回饋籌賞被觸發,每一次春節來臨時你自然就會產生滿懷期待的年味。

    而年味變淡,本質便是因為每年固定的春節“議程”出現了問題:

    1、首先,特定的動作不再特別;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平常就能大魚大肉、一年四季都有新衣服穿...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事物自然不再顯得珍貴;

    小時候過年的那些一年難得擁有的特定事物,漸漸失去了魔力,春節特定儀式感之後籌賞帶來的期待自然也跟著失效了一大半;

    漸漸地,記憶深處那些記憶編碼所包含的珍惜和快樂,因為一年年的難以匹配,離我們越來越遠,年味自然也越來越淡了。

    所以長大後,“年味”就僅剩下天南地北的奔波,黑夜當做白天的混亂,成為家庭背景的春晚,忙活了半天卻誰都吃不下的飯菜...

    2、其次,難以形成共通的集體議程;

    隨著網際網路資訊的去中心化,過年的娛樂方式、資訊變得越來越多元化;

    而越來越忙碌的人們,再難以形成像曾經一樣大規模共通的議程,新的儀式感也就難以在大眾的內心打上集體的期待點;

    沒有共通,就沒有共情,所以長大後,年就變成了超市裡的擁擠採購,低頭玩手機的各自沉默,必須和家人待在一起的無趣假期...

    舊的已淡去,新的難聚成,我們哪還有“年味”能去感受?

    3

    如何製造深刻的期待?

    不過事物從來都是兩面的,表象中必有暗流,與其抱怨抵抗無所謂,何反其道而用之,利用議程設定的儀式感,創造深刻的“期待”?

    在老炮看來,一共有三大方法:

    1、造節:長期的固定儀式感,把習慣變成習俗

    和曾經的過年一樣,選定一個特定的日子,設定平時不會有的特定操作,再經過長時間的價值疊加,形成慣有的期待,讓習慣變成大眾爭相參與的習俗,造一個節日。

    營銷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貓的雙十一;

    借光棍節,在這11.11這一天設定了平時難有的超大規模的優惠活動,讓參與的使用者嚐到了甜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一年又一年的固定操作,一次又一次的優惠甜頭,漸漸地使雙十一購物節代替了光棍節,成為了大眾內心每年的購物狂歡期待。

    也正是造節形成的集體期待,才使天貓締造出了一個又一個恐怖的數字。

    2、額外的附加值:短暫的儀式感瞬間,彰顯重要性

    重要的事物總會讓我們印象深刻,而看似無用的專門儀式無疑能夠彰顯重要性。

    就像古代皇帝登基都會辦登基儀式,結婚都會辦婚禮,過年吃飯前都會放鞭炮,都是為了銘刻下重要的瞬間。

    營銷中,產品和服務上就經常增添這樣的短暫儀式,提高附加值,彰顯重要性:

    比如,我前段時間在一家餐館吃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不是味道有多驚豔,而是在餐前它們會拿上來一個銀盆讓你洗手,而且男女的洗手盆裡面會放不同的點綴物;

    一個簡單卻特別的儀式,讓我忍不住拍了照給了個五星好評,也因此記住了這家店。

    3、搞事情:短暫的“絕唱”儀式感,讓人念念不忘

    得不到的永遠會騷動,除了長期和固有的儀式,一場驚豔的“絕唱”儀式,也能讓人印象深刻,就像我們對難以重現“年味”的念念不忘。

    對於營銷,這兩年品牌嘗試的各種奇葩跨界事件營銷就是利用了這個方法;

  • 5 # 午夜聽風雨

    馬上就到年關了,不少好友都在感嘆,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也越來越沒意思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小時候我們總是非常期待過年,因為過年有新衣服穿,過年有各種各樣平時吃不到的美味,過年還會見到許許多多的小朋友,大家聚在一起放鞭炮,玩遊戲。

    而大人們則會更加忙碌,臨到過年他們會貼窗花、大掃除、辦年貨,一派忙碌喜慶的景象。

    這都是曾經我們盼著過的”年”,充滿著儀式感,也讓人充滿著希望。

    而如今,生活越來越科技化,人們也越來越有錢。想吃什麼隨時可以買,想辦什麼年貨手機點一點就能送到家。小孩們聚在一起,除了玩手機就是玩ipad,那種歡歡喜喜的人情味,再也難找到了。

    得曾經有一位作家說過一句話:年其實一直都沒變,變的是我們。

    是啊,你有多重視這個“年”,有多期待它,為它做了多少準備,年味就會變得多重,年就能變得多有意思,反之,亦然。

  • 6 # 大聖傳記

    很多網友表示,感受不到年味兒,是因為春節的儀式感被削弱了,是過年的形式變化了,過去給長輩拜年給壓歲錢,現在大家都用手機發紅包,過去到處都能聽到的鞭炮聲,如今鞭炮也不能放了,沒有了過年的儀式感。節日與非節日的物質生活差別變得越來越小,以至於人們越來越感覺不到節日的存在感.......

  • 7 # 老皮老草天下游

    因為以前日子窮,平時連白麵都吃不上,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白饅頭,吃到好吃的,所以無論大人、孩子都盼著過年。記得我小時候,只有在過年時才能穿上漂亮的、沒有補丁的衣服,過完年又都給收進衣櫃裡,等到下一年過春節時再拿出來穿。

    臘月二十三之前還要打掃衛生,蒸饅頭、炸麻花、魚和菜丸子。所以,一忙起來也就有了要過年的氣氛了。

    而現在,平時想吃什麼就能吃到,平時也可以穿得漂漂亮亮的,所以沒有什麼盼頭了,年味也就淡了。加之現在的學習和工作壓力都非常大,自然也就沒心情了。

  • 8 # 王高磊

    隨著年青一代的生活水平提高,國民消費認知提高。城鎮化加快了人民發展狀態。過年顯得平淡。這個是大勢所趨。現在過年多元化。旅遊出入境也方便國內全家旅遊過年新選擇。

  • 9 # 農人數碼影片自媒體

    隨著時代發展,資訊交流越來越快,資訊交流頻率越來越高,交通越來越便利,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嚮往過年沒那麼迫切。過去小人盼過年,過年有好吃的、可玩一下,走走親戚,小孩買的鞭炮玩,顯得熱鬧。所以盼過年,年味顯得濃厚。相對五、六、七十年代,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了

  • 10 # 勤奮的小熊

    年味淡了的原因很多,社會的進步是第一原因。以往過年,屬於全家老少齊動員。在家享受一年中很少吃到的餃子,肉等,現在過年與不過年吃的沒有差別,唯一的就是多休了幾天假,最要命的很少相互交流,每個人一個手機,自己娛樂。過去過年可以說有很多的各種“會”大家追著“會”跑。還有文化宮辦的有獎猜燈謎。太多太多的事情,現在都一去不復返了。已經沒有過年的味道了

  • 11 # 飛霞勢能圈

    年味為什麼越來越淡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過年沒啥意思了,不再像小時候那麼期待,反而也不再那麼喜歡過年了,隨著而來的,年味也越來越淡。

    而之所以會這樣,在我個人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1)沒了小時候的嬉鬧

    對於孩童,最期待的就是春節了,而這個時候,會有很多小朋友齊聚一起,可以嬉鬧,而長大成人後,沒了那份嬉鬧,更多的是一份安靜。

    2)年歲增長壓力越大

    長大成人後,身上的責任也越來越重,承擔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所以更多不會那麼期待春節,到了春節,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身上揹負的會越來越多,不再僅僅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而要開始承擔家庭的壓力。

    3)親朋的距離越來越遠

    現在過年,一部分人可能不再選擇回家,而是在異鄉過都變得很普遍,而在異鄉,很難感受到親朋相聚的溫暖,更多的只有外在的漂泊,所以即使是春節,也不會覺得特別喜慶,年味自然沒那麼濃厚。

    事實上來說,不管深處怎樣的年齡階段,年味是淡是濃,取決於自身的心態,心態好,每天都是年味,心態不好,即使在春節也很淡。

  • 12 # 薇WEI

    年味越來越淡,這是人們的一致感覺,再有20年,現在的聚餐串親戚的風俗習慣會被90後2000後的年輕人們改變的,現在的年輕人不缺吃不缺穿,他們喜歡的是出去見世面,漲見識,浪漫的輕鬆的過二人世界,沒有了小時候過年要吃好吃的,穿漂亮衣服,放鞭炮的想法,他們平時就和過年一樣,什麼都不少,所以他們希望不工作的時候可以走出去痛痛快快的玩一場。

  • 13 # 光陰溫良歲月生香

    相信提問者的年齡肯定在30歲以上。因為有了對比,才有了年味越來越淡的感覺。其實這也代表了相當多一部分人的感受。對於年味兒越來越淡這個問題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物質豐富程度的差異。

    與現在的物質極大豐富相比,倒退幾十年的過去,物質生活水平比較低。像新衣服、山珍海味、煙花、糖果、壓歲紅包、看電影等,都是現在人們眼中的太平常事物了,有的可以隨隨便便天天有、月月有,就連豐盛的年夜飯也很難啟用當今人們那被寵壞了的味蕾。從吃穿玩的意義上講,現在基本上可以稱作“天天在過年”。

    而這些東西,放在過去,對大多數家庭來講,特別對多子女家庭中的孩童來講,都是稀有難得的。是一年只有一次才能得到、吃到,用到、看到、享受到的奢侈品。所以他們會倍感珍惜那些在春節得之不易的一切,並且將那些昔日的“奢侈”打包封存在記憶裡,終生難忘。就如同大家對年夜飯的記憶,始終是媽媽的味道一樣。

    第二、精力和時間分配的錯位。

    人為的將時間和精力更多的放在其他方面上、比如工作、學習、無謂的應酬和娛樂。對於過年的準備、計劃以及實施則是能簡則簡、怎麼方便怎麼來。使得家庭成員全員參加的籌備,以及親力親為的張羅不見了。

    沒有這些,自然就將自己與熙熙攘攘的集市、琳琅滿目的年貨、大街小巷的吆喝、蒸饅頭的煙火氣、炸丸子飄出的香味兒,自制手提燈籠的樂趣、寫春聯的投入等年的符號隔絕開了。這些過程帶來的興奮沒有了,自然也就弱化了我們的年味兒。

    第三,少了儀式感、淡化了親情和友情的濃度。

    過去過年的各種有組織、有計劃的儀式和活動少了。那種大人牽著孩子興高采烈的逛集市、

    購買心儀的零食;為長輩親友準備禮物;精挑細選置辦年貨;主婦親自為孩子縫製過年穿的新衣;那種敲鑼打鼓扭秧歌,眾人圍觀喝彩;提著玻璃花燈,兜裡揣著糖果,坐著二八大槓腳踏車跟父母去給長輩拜年;走親訪友互送祝福;鄰里街坊互送東西;逛年集逛廟會花市這樣過年標配的儀式都少見了,有些被人為省略了。隨之相應的樂趣和禮儀也就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網購年貨、微信發紅包、群發信息這樣大打折扣的祝福與問候等。

    第四、無謂的攀比,淹沒了春節本該有的意義上的簡單和純粹。

    現在的過年普遍少了在家裡親手從早忙到晚張羅烹製的年夜飯,多了酒店預定的吃完便走的年夜飯。圖的是方便、省事、有排場、有面子。少了春節期間朋友間只談趣事和往事的溫馨小聚,多了攀比炫耀、打腫臉衝胖子、虛情假意、逢場作戲的聚會。

    以上所談到的這些原因,不但使30歲以上的成年人感覺年味兒淡了,而且更嚴重的是,它正慢慢剝奪現在孩子們對春節的正確認知,使孩子們對過年帶來的幸福感降低。會覺得過年和平常日子沒啥兩樣,只是穿上新衣服,吃的好點兒,不用寫作業,能收到比較多的紅包而已。

    其實,從現在開始,只要我們用心去經營,用心按照記憶中過去過年的樣子去做。那久違的令我們懷念、快樂、溫暖、團圓、簡單、溫馨的年味兒就會回到我們的身邊!

    希望大家今後每一年的春節都能過的開開心心、快快樂樂!

  • 14 # 花溪暗中憂傷

    因為你長大了 因為各種政策的限制 因為日子好了 不像以前只有過年才能吃好的穿好的 用用原因就是 你的成長時代在進步

  • 15 # 愛在心裡

    因為,現在的政策越來越嚴,很多老祖宗傳下來的習俗都要改變了,放鞭炮也不可以了,也禁止放煙花爆竹了。過年不照傳統的做法來走,年味只會慢慢的漸行漸遠變得沒有年味了。

  • 16 # 鄧洪波4

    還是想念小時候過年的資味,那時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最多一臺黑白電視機,親人圍在火坑邊聊天,現在過年年輕的全部是低頭族,要麼麻將,缺少以前那種味道。

  • 17 # 首席智庫官

    1、手機的興起

    現在智慧手機流行之後,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是抱著手機搶紅包、聊天、影片、看抖音、網劇等,少了家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少了聚在一起看電視的那種時光。小時候過年,就盼著除夕各種好吃的、包餃子,家人聚在一起看電視、看春晚,到了半夜12點就開始放鞭炮,過節的氣氛特別濃郁。現在比之前淡了很多。

    2、習俗的丟失

    老一輩的習俗正在慢慢的淡化、丟失,年輕一代開始成長起來,被新興的文化衝擊,導致年味變淡。小時候過年的時候要供天,有什麼好東西要先給老天爺吃,然後我們才能吃,還有就是要放鞭炮、寫春聯,現在的春聯都是印刷的,直接貼上去,鞭炮也被禁止了一些,所以這些習俗淡化導致年味淡化了。

    3、年齡的長大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小時候物質生活沒有現在這麼富裕,什麼都有;小時候過年的一年之後各種零食、美食最多的時候,所以非常期待。現在平時想吃什麼都能吃到,過年吃的東西和平時無異,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這些已經沒有太多的追求了,也沒有什麼期待了,更多的就是和家人聚聚、聊聊天,所以年味淡了。

  • 18 # 警鐘長鳴32

    為什麼現在年味現在越來越淡?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現在生活比原來好,60年代我父親說過,″我們現在的生活比原地主的生活都好″。那是六、七十年代,現在呢?更比原來好得太多,要想吃雞、魚、牛、羊、豬肉,大部人可以說天天可以,原來是什麼?就六、七十年代還什麼都要票,現在天天都在過年,年也就隨之淡化了。②現在很多人都思想西化,節日多了年也淡了。③過年現在又不準放鞭炮等等,還有其限制,所以也淡了許多……

  • 19 # 教育是修行

    以前十天半月都吃不上一回肉,現在每天吃不是問題。以前回趟老家坐上幾十個小時的綠皮火車,現在幾小時可以到家。以前有輛腳踏車就覺得日子很美好,現在有小轎車也很平常……以上種種現象說明什麼,物以希為貴。為什麼覺得以前年味濃,是因為過年可以吃到很久不能吃到的好吃的,可以見到很久不見的親人,玩到很多不能玩到的娛樂活動……社會在向前發展,家庭成員由以前的七八個到現在的三五個,家庭規模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春節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相聚規模日益變小。大家庭相聚與小家庭相聚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我覺得不是年味變淡了,而是社會進步帶來了生活⬆️的根本變化。其實不管如何變化,一家人團圓,相聚在一起就是福氣!

  • 20 # 貓系天下

    其一手機當道,不是都說手機是21世紀的新鴉片嘛,自從手機普及開後,電視什麼的都快退出舞臺了,人們也漸漸進入行動網路時代,對傳統節日的過法也發生了改變,而年味兒正是傳統的鞭炮、拜年等等傳統習俗過法才顯的有年味兒;

    其二是社會物質的發展,人類在物質缺乏的年代因為娛樂手段有限,比較習慣抱團取暖,聚眾娛樂,而當今社會物質極大發展,娛樂形式多樣,傳統的過年聚眾娛樂的味道就淡了許多,所以年味淡了;

    其三計劃生育的影響,八零後基本是獨生子女的開端,九零後是獨生子女的普及,獨生子女在享受家庭中一人獨寵的優勢的時候,也形成了孤家寡人的現狀,不像兒時父母的兄弟姐妹多,人多過年就可以多走動顯得熱鬧年味重,人少沒什麼親戚可以走動,自然也就冷清些,年味淡些;

    最後是外國文化的影響。無可厚非祖國是日益強大了,但是歐美等西方國家在經濟等綜合國力上依然是走在我們前面的。在我們一代代人努力學習外國新技術新思想而發展自己的時候,或多或少的都受到了外國文化的衝擊,更別提某些崇洋媚外的更是對外國文化推崇備至,而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們國家也是軟硬皆施,而文化入侵就是軟刀子中的一把。如此眾多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反而越過越聲勢小,而外國的洋節相反聲勢日重,受洋節的衝擊,春節作為中國最傳統的節日首當其衝,年味自然的變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女朋友談論自己前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