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曲古風
-
2 # 納蘭談史
耿精忠的爺爺是前明大將耿仲明,耿仲明在投降了清軍後,跟著多爾袞入關屢建戰功,因此在清初天下大定後,被清廷分封到了福建,裂土封王世襲罔替,到了耿精忠這一代藩王時,清朝統治者意識到了異姓藩王對新政權的威脅,毅然決定削藩,於是就爆發了歷史有名的“三藩之亂”。 三家異姓藩王雖然都不願意削藩讓權,但是考慮到自身實力與清王朝相差甚遠,所以彼此的想法也是不盡相同的。
像裡面實力最強的吳三桂,有野心也有膽識,所以更願意賭一把,拉攏各家藩王堅決造反到底。
而耿精忠作為一個政治經驗和軍事才能明顯不足的小王爺,沒有吳三桂那麼老練成熟,所以想法也比較簡單,那就是兩邊都不想得罪,或者說坐觀兩方成敗而決定下一步計劃,耿精忠的搖擺不定也是他被率先滅掉的重要原因。 除了耿精忠的搖擺不定猶豫不決外,耿精忠在福建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也很弱小。
僅僅七八萬戰鬥力一般的武裝部隊,而且偏安福建一隅,糧草物資也較為匱乏,還臨近清軍重兵駐防的江南地區,清軍從江南對福建用兵,既交通便利且後勤補給也更快,所以耿精忠這個“軟柿子”就成為了清軍要率先收拾的典型。
耿精忠的地盤福建,也制約了耿精忠的反叛成功。 一則是因為福建山脈縱橫地形複雜,只有被動防禦的優勢,無主動出擊的先天條件。而耿軍還輕敵主動冒進贛、浙等地,犯了兵家大忌,最終在浙江被清軍一戰擊潰,福建的耿家軍見大勢已去紛紛臨陣倒戈,不久清軍平定福建,耿精忠請降。
二是福建背後還有個臺灣掣肘,耿精忠沒處理好與臺灣的關係,導致腹背受敵。在三藩之亂高潮時期內部矛盾重重,各路反王沒有統一的指揮排程,彼此之間還攻伐不斷,在耿精忠在浙江和清軍火拼之時,鄭經從臺灣出兵出其不意突襲了福建,令耿精忠水陸雙線遭受攻擊,在生死存亡之際,耿精忠倒向了實力更強的清軍。
-
3 # 文史墨客
三藩之亂是清朝入關建國之後爆發的一次持續時間較長,破壞力較大的內亂。三藩指的是投降清朝的三個明朝大將,他們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兒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繼茂(兒子耿精忠)。
清朝建立之初,政權還不夠穩固,在南方的力量還比較薄弱,為了迅速穩定局面,不得不依靠投降的三個將領,對他們又是封王又是封地。他們也心知肚明,對清朝是感激涕零,各自帶兵剿滅明朝殘餘勢力,吳三桂還親手殺掉了明朝僅存的最後一個皇帝。可以說這個時期是雙方的蜜月期,互相利用、各取所需因此能夠相安無事。
但是,數十年後清朝的政權已經十分穩固,殘存的明朝勢力已經不復存在,三藩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利用價值,同時每年供養三藩的巨大軍費開支也成為了清朝政權的一項沉重的負擔。再加上吳三桂的野心的野心越來越大,一個平西王已經滿足不了他的胃口。於是,當康熙皇帝最終做出了裁撤三藩的決定之後,他便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叛亂。在當時吳三桂的軍事實力確實非常強大,但是再強大也沒有獨自滅掉清朝的能力。這一點他是清楚的,所以他也把另外兩人也拉下了水。但是,他忘記了一點,那就是另外兩人也跟他一樣是反覆無常、兩面三刀之人,在他氣勢如虹、長驅直入,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其他二人加入了他的隊伍。而當他陷入困境,處境危機之際,二人又見風使舵離他而去,尤其是耿精忠的背叛給了他重重的一擊,導致了吳三桂最終走向了滅亡。那麼耿精忠為什麼會在關鍵時刻投降了清朝呢?
其實答案非常簡單,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三藩同樣都是前朝舊部,同樣對清朝有著提防之心,心中想的是如何能夠儲存自己!吳三桂是野心膨脹高估了自己的實力,而耿精忠就是出於這樣的投機心理,本著牆頭草兩邊倒的思想,原來看到吳三桂軍事進展順利想著去分一杯羹而跟著造反,後來看到清朝反敗為勝又選擇了投降清朝,這樣無形之中就給吳三桂的滅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耿精忠的爺爺耿仲明,曾是明將毛文龍的心腹。毛文龍被殺後,耿仲明又跟著孔有德混了一陣子,後來發動兵變失敗後,投降了後金。
當時,皇太極正想一統中原。明將歸降,對他而言,不僅是增加了能征善戰的猛將,而且還能憑藉明將對明朝軍事的瞭解,做出攻打明朝的諸多策略。因此皇太極對耿仲明等降將禮遇頗厚。他稱帝后,還把耿仲明封為懷順王,其意自然是吸引更多的明將歸降滿清。
(耿仲明畫像)
順治年間,耿仲明在圍剿李自成及南明永曆政權時,表現不俗,憑戰功得到多爾袞的倚重。
天下初定後,滿清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決定以漢制漢,耿仲明因而改封靖南王。
耿仲明去世後,他的兒子耿繼茂襲承了爵位。
耿繼茂由於在消滅南明政權中立有戰功,深得清廷信任,於是藩地被移往福建,自此割據一方。
當時,受封的還有藩王吳三桂及尚可喜二人,他們一人鎮守雲南,另一個則割據廣州,都起著鞏固邊陲的作用。
當然,清廷對藩王勢力還是頗為忌憚的,所以將他們的兒子招為額駙,留在了京城。明裡是抬高了他們的身份,暗中相當於是把他們的兒子當作人質。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耿繼茂的長子耿精忠迎娶了肅親王的女兒,在成為額駙後,被留在了京城。
1671年,耿繼茂去世後,耿精忠才得以回福建襲承了爵位,成為第三代靖南王。
雖說清廷對耿精忠不薄,但是耿精忠卻是個野心勃勃的人。在他襲爵的第三年,年輕的康熙認為藩王勢力過大,是尾大不掉的禍患,於是下令削藩。
對於藩王來說,要他們交出地方行政權和統兵權,是非常不情願的事。
畢竟,做藩王差不多就是地方自治的王,一切稅收徭役等,均由他們決定。而且賦稅也不用上交國家,多麼的逍遙快活。
所以,當康熙下令撤藩後,吳三桂仗著他是老革命,率先和清廷翻臉,發動造反。
(吳三桂畫像)
吳三桂起兵後各地紛紛響應,一時士氣大漲,迅速攻佔貴州、湖南等地,頗有顛覆清廷的格局。
耿精忠認為有利可圖,於是也在福建積極響應,殺死福建總督範承謨等人,以示與清廷決裂。
此外,耿精忠為了擴充勢力,一方面對達官顯貴極力拉攏,並承諾“事成之後,必封官晉爵”,因此達官顯貴無不心動;另一方面,他又遣心腹四下游說,以“反清復明”為幌子,收買民心。
清廷自認為沒有虧待過耿精忠,因此沒想到他會造反,所以清軍的主力都用來抵抗吳三桂的軍隊,對他並沒有什麼設防。
這讓耿精忠看到了機會,於是他出兵三路,攻打浙江、江西等地。
他的突然行為,打得清軍措手不及。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清軍大敗,他也趁勢繼續攻城掠鎮。
耿精忠猶嫌兵力不足,又與佔據臺灣的鄭經結為聯盟,讓鄭經率軍攻打廣州一帶。
耿精忠造反,讓清廷大為震驚。但由於吳三桂是罪魁禍首,清廷需要傾注大量精力對付他,所以康熙下令,靖南王和平南王兩處停止撤藩。
除此外,康熙對待藩王留在京城的家屬,態度也不一樣。
比如,吳三桂留在京城的次子吳應熊和幼子吳世琳皆被處死。
但耿精忠兩個留在京城的兄弟,只是被軟禁起來,朝廷並沒有過多為難他們。
同時,康熙多次下諭,勸說耿精忠改過自新。只要能剿滅鄭經,便既往不咎,繼續讓他鎮守福建一帶。
但是,對康熙的好言相勸,耿精忠並不動心,依舊我行我素,率軍沿浙江一帶進攻,很快攻陷安徽等地。
康熙見勸說無用,便加派清軍討伐耿精忠。
(康熙畫像)
耿精忠是官三代,從小生活優渥,在兵法作戰方面資質平庸。又沒有經過歷練,雖說他一路高歌猛進,攻陷了南方不少城市,但大多都是他麾下的將領指揮有方。
不過,隨著戰線拉長,耿精忠的隊伍很快就出現了問題,那就是軍餉匱乏。
打仗需要錢,想要將士賣命,更得拿錢出來。但耿精忠是個私心很重的人,他認為就算顛覆了清廷,做皇帝的也不是他,因此不如現在儲存實力,待吳三桂和清廷兩敗俱傷後,他再坐收漁翁之利。
這樣一想,他更不願意拿錢出來發軍餉了。
將士們缺糧少餉,那就自籌吧。
所以,他們沿途燒殺擄掠,無惡不作。而這樣一來,很快就失去了民心。
另外,耿精忠和盟友鄭經在利益上也產生了矛盾,二人的鐵聯盟,很快就土崩瓦解。
由於百姓多對耿精忠的隊伍不滿,所以他們自然不肯幫助耿精忠的隊伍,反而幫助清軍。
耿精忠手下的將領也認為,造反不是一條理想的道路。所以他們為了保全性命,不少人暗中投降了清軍。
這樣一來,耿精忠的隊伍便如散沙一般,很快就被清軍一一擊破。那些輕而易舉攻陷的城池,也一一被清軍收復。
到了這個境地,耿精忠手下沒投降的將士,也都無心造反了。大家為了活命,便脅迫耿精忠投降。
耿精忠也自知不敵,一心想要保住眼前富貴榮華,所以待清軍進駐福州時,他便主動開啟城門,並率官員出城迎降。
耿精忠的投降,意味著三藩勢力的瓦解,意味著清廷又重新奪回了主動權。
不過,耿精忠雖然迷途知返,將功補過。但是待三藩平定後,他依舊被凌遲處死,和吳三桂等人的結局,大同小異。
(參考史料:《清史稿》)
-
5 # 玄坤文史
耿精忠是清初三藩之一,第三代的靖南王,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準備削三藩,吳三桂起兵反清,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響應吳三桂反清,但是耿精忠卻在造反之後,最先向清朝投降了,最後還被凌遲處死,為何耿精忠要選擇向滿清投降呢?
意料之外的造反康熙十二年,吳三桂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祭旗後,喊出了“興明討虜”的口號,正式起兵造反,吳三桂起兵造反在清朝的預料之中,這也只是時間問題,因為三藩之中,吳三桂領兵最多,控制著雲貴,地勢也能形成天然屏障,經營了數十年,最有資本和清朝一戰。
但是三藩中的另外兩藩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朝統治者雖然也考慮過他們會反,但是他們的實力和吳三桂並非同一個等級,所以清政府還是從好的方面去考慮,這兩藩不敢和吳三桂一起造反。
在康熙十二年末,吳三桂起兵的時候,耿精忠,尚可喜都沒有任何動靜,短短几個月之吳三桂就控制了廣西,四川,清軍不斷敗退,耿精忠見狀也準備起兵造反了,他很快控制了福建政權,為了造反順利,還順便邀請了臺灣的鄭經一起反清,從耿精忠的行為來推斷,也能看出他心裡對造反沒底,更多是想分一杯羹的心態。
清政府也沒有想到耿精忠真敢造反,康熙皇帝立刻下令平叛,想要儘快鎮壓福建叛亂,以免讓叛軍形成氣候,但是康熙皇帝對待耿精忠和吳三桂態度明顯不一樣,吳三桂才造反,康熙皇帝就殺了吳應熊,明顯是不準備留下談判餘地了,而耿精忠反了後,他的家人雖然也被抓了起來,但康熙皇帝卻多次勸耿精忠投降,改過自新,還承諾如果他把鄭經剿滅,就繼續讓他鎮守福建。
三藩之亂,各方勢力互相猜疑,耿精忠勢窮降清耿精忠並沒有聽進康熙皇帝的勸告,繼續往浙江安徽進攻,耿精忠這麼幹是有一定底氣的,吳三桂起兵之後,各地反清勢力紛紛響應,在叛亂之初,叛軍屢次擊敗清軍,佔據了滿清半壁江山,這個時候清朝的統治的確出現了不小的危機,所以耿精忠並不在乎康熙皇帝勸降。
所以康熙皇帝決定先拿實力較弱的耿精忠開刀,命康親王傑書率兵討伐耿精忠,而三藩和反清勢力內部也出現了問題,雖然這次叛亂是以吳三桂為主,但是耿精忠,尚可喜也各自打著小算盤,而耿精忠這邊,雖然是他邀請鄭經一同進攻浙江,但是他們兩人也是互相猜忌的,在爭奪地盤的時候還產生了摩擦。
所以耿精忠既要和清軍交戰,還要提防著鄭經,而長期征戰,耿精忠很快就沒有軍餉了,這就讓耿精忠的處境很不妙了,在和清軍交戰的過程中,耿精忠也沒少往百姓手中搜刮軍餉,這也讓耿精忠起兵不得民心,清政府又乘機收買了耿精忠的親信,清軍屢次擊敗叛軍後,耿精忠在福州無處可逃只能向清軍投降。
結語耿精忠懷有異心,慘遭凌遲耿精忠投降之後,就向最開始康熙皇帝給他安排的那樣,率兵參與平叛,先是擊退了鄭經的部隊,接著又跟著去鎮壓尚之信,如果耿精忠這個時候老實點,可能還會功過相抵,不再追究他造反的罪,耿精忠見吳三桂還在鬧騰得厲害,始終不太老實,最後被部下告發他有謀反的企圖。清政府也利用完耿精忠了,康熙十九年,耿精忠被召回京城關押起來,康熙二十一年,三藩之亂平定,耿精忠被凌遲處死。
-
6 # 肖邦老師的課堂
我們知道三藩之亂是康熙時期的一次叛亂,歷時八年。三藩就是吳三桂的平西,耿精忠的靖南,尚可喜的平南。康熙親政後,覺得三藩是後患,決定解決這個問題,但是財力和兵力不足,不敢行動。
沒想到尚可喜主動提出了撤藩,康熙立即同意了。那麼其他兩個藩王就警覺了,於是他們也提出撤藩來試探康熙,結果康熙下令撤藩。不久,吳三桂就發動了叛亂,耿精忠和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先後相應了,這就是三藩之亂。
但是三藩中,最先投降清朝的就是耿精忠。因為耿精忠與鄭經發生了矛盾,耿精忠在福建起兵,鄭經又派軍來福建和耿精忠爭奪漳州,泉州等地,弄得耿精忠是腹背受敵,再加上耿精忠的軍隊的錢糧不夠了,士氣也低落,因此途中士兵們侵害了百姓,這就很快喪失了民心。
此時清朝招降耿精忠,但他打算外逃,又被已暗降清軍的親信徐文煥給攔截了,耿精忠很無奈只好出城投降了。耿精忠最先降清,主要是與他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利,以及他的管理水平不高所致。
-
7 # 蒼穹落寞
因為他們是各自為戰的軍閥。因為他們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因為他們沒有一套統一的信仰。因為他們心裡都清楚,當他們將清朝打敗以後,他們就會像元末明初的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一樣互相砍殺。
所以你站在耿精忠的角度上看一下。在他前面的路好像沒有未來。首先和清軍的坐在讓他們認識到了自己的弱小。然後如果清軍大勝,那麼他們被屠戮的結果,他們可以參照明末反清復明的人,還歷歷在目。然後如果清軍大敗,那麼陳友諒,張士誠的結局他們也不是不知道。
當時起兵的時候,吳三桂允諾很多,但是一旦啟事很多東西都沒有辦法兌現。關鍵是連連的戰敗,清軍已經兵臨城下。已經是一個生存與死亡的抉擇啦。
其實越是一個單純的貧苦士兵越容易去赴死。因為他後面可以牽掛的東西少,因為他後面有督戰隊,有監控他是否努力作戰的力量。而對於軍閥來說,他們就是自己這個力量最終的監督力量,沒有人監督他們是否死戰到底的。儲存實力才是最重要的。
關鍵是今天我們的民族觀念很強,但是我們的民主觀念是抗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本兵打出來的。對於清朝初年的人來說,民族觀念並不重。雖然說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所以到這裡,我問你如果你是他你怎麼決定?
-
8 # 古今通史
能被皇族小奶狗傑書辦了,耿精忠的能力自不用說,其實力一般,財力上連基本的軍費都成問題,難能可貴的是,他竟然還缺心眼......有一點,朋友們看著電視劇裡面的將軍一個個英武神氣的樣子,如果缺餉,尤其是缺軍糧,很快就會兵變,而最高首腦首當其衝的會最先倒黴,某些軍士還會先到帥帳、起居去搜糧,沒有還好,如果有,那就麻煩了,刀口舔血的戰時軍兵,其膽量和彪悍程度是一般人不可想象的。
在清兵入關之後,清朝實力不足以控制全國,所以權宜之計就是暫用漢人控制一些南方省份,這樣自己的主力才能繼續清繳起義軍和南明勢力。入主中原之前,這幾人就有功於清廷,給這樣的賞賜,一為即有功勳的賞賜、二為安撫後另用於鎮守,以彌補清兵兵力不足的短板。
尾大不掉,君主忌憚。當時康熙帝面臨的選擇無外削藩時機,削藩毫無疑義,快則一勞永逸,但清廷當時的控制力還屬一般,否則也不會三藩之亂的戰火燃遍大半個中國。慢則三藩繼續積蓄實力,清廷緩過勁來,三藩也做大做強,無異姑息養奸。
1673年,清廷撤藩,吳三桂遂起兵造反,奈何各部勢力和民眾既不喜歡滿清,但是也看不慣吳三桂,所以冷眼旁觀,樂於吃瓜。而耿精忠則搖旗呼應,將鐵桿貳臣范文程之子也就是當時的福建總督範承謨及其幕僚50多人全部殺光。
耿精忠的手段無非就是封官許願,邀買人心,恢復漢服,剪除髮辮。初期還算順利,但這種順利並不是耿精忠的能力有多高,首先被收買的人面臨的不只是區區利益,如果不服從耿精忠全家老小無存,更多的是迫於無奈,二是他初期面對的是各地常規力量,一擊即潰,談不上能力。
康熙帝下詔削爵,並關押其兄弟,另一面則懷柔勸說耿精忠,如能剿滅鄭經,則可以繼續鎮守福建,而耿精忠手下兵馬已過10萬,自恃做大的他並沒有把握這次機會。
什麼時代都一樣,打仗就是打錢,耿精忠雖窮其所能搜刮百姓多年,但開戰不久就碰到了軍餉匱乏的問題,燒殺捋掠之下,更是民心盡失。
傑書受命招降耿精忠,大兵壓境之後,耿精忠本想脫逃,但是被內奸挾制,無奈開城投降,請求留爵,讓其將功折罪剿滅鄭經部,清廷接受了耿精忠的條件,耿精忠率軍擊敗鄭經,又大敗尚之信,將功補過後,清廷網開一面,令他駐守潮州。
但是,耿精忠的故事並沒有完結,他又被自己的部下告發其謀逆之心不死,明珠適時上奏,精忠之罪大過尚之信,於是康熙帝下詔處死耿精忠及其心腹等人,全部施以凌遲,並分其肉,祭奠範承謨(范文程之子)。
具體謀逆是否屬實,見仁見智,任何君主都不會放心這種人繼續留存於世間,所以礙於顏面,找個藉口處死,也有可能,但並無實據,我們只能根據形勢推斷,耿精忠當時不會造反,當初呼應吳三桂時,造反實力尚且不濟,更何況兵敗,不但勢力受損,而且進一步受到了牽制和監控,這種情況下造反,不如自己投繯自盡來的痛快。
還好沒有牽連家人,耿精忠的家屬受到了善待,家屬隸屬漢軍正黃旗,兩個弟弟不但沒受牽連,死後還都被賜了諡號。
-
9 # 歲七夸父
無奈投降。
清軍攻佔反清勢力時,最擅長用攻心計;而反清的勢力,不論是明朝、南明、三藩、臺灣鄭成功,都犯了一個重要的錯誤,內部不團結、相互猜忌。(耿精忠劇照)
面對三藩的強大勢力,康熙想要一口氣清除。
吳三桂對此心知肚明,雖然吳三桂的兒子、耿精忠都是清朝宗室的女婿,但自己的勢力強大,遲早要被幹掉,於是早早聯絡了耿精忠。
而耿精忠跟吳三桂一個心思,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啊,也就是這個意思。
於是,耿精忠在沒被削藩之前,就已經開始謀劃反清策略了:
耿精忠作為漢人,是明朝的臣子,而清朝時滿人的天下,強行令漢人剃髮,擁有千年文化的漢人,怎麼會服從呢?所有耿精忠打起反清復明的口號,在福州的相鄰的一些地方,開始推行漢文化,自己帶頭蓄髮、恢復漢人服飾。
這個舉措很好,一時之間,漢人無不擁戴。
接著,暗中聯絡臺灣的明鄭勢力,與鄭經取得聯絡,只等吳三桂起兵反抗,耿精忠也會如期反抗。(鄭經劇照)
不就,削藩開始了,吳三桂開始反抗。
耿精忠在福州響應,聯合臺灣鄭經的海軍,舉兵十萬攻克福建許多地方,聲勢浩大,似乎反清復明又有希望了。清廷一時震驚,連忙派兵鎮壓。
雖然,清軍初期被打的措施不及,許多地方相繼丟失,但清朝畢竟地盤大,全國好幾個省可以供養者清軍打仗,清軍依然兵強馬壯。
而耿精忠就不行了,他不能跟清軍繼續耗著,必須要速戰速決,福州這些小地方的軍餉,怎麼能跟清朝那麼大的盤子相比了,所以他必須速戰。
清軍統帥傑書,也知道這個道理,硬生生跟耿精忠耗著,把耿建忠的這些地方,圍的水洩不通。(傑書劇照)
沒辦法,耿精忠只能跟老百姓搶東西,這一搶,他也在走下坡路了,老百姓對他也是咬牙切齒地痛恨。
最為致命的,就是同夥的猜忌、摩擦,還有內部的不團結、甚至投降。
鄭經,在臺灣,是最堅定的反清勢力,但猜忌耿精忠,不能十分信任他。而耿精忠由於初期情況順利,已經佔據了福建大部分地區,根本不把鄭經放眼裡,跟臺灣斷絕貿易關係、不支援鄭經。
隨後由於領土問題,鄭經、耿精忠兩人鬧得不可開交,關係徹底惡化。
同時,耿精忠的部下也叛變了,暗中與清軍勾結,挾持耿精忠。(耿精忠率軍消滅鄭經 劇照)
面對清軍、鄭經的軍隊兩方攻擊,而清軍也是一再招安、安撫,耿精忠無奈,只能投降了,企圖戴罪立功,率軍攻打鄭經,消滅這反清最堅定的、明鄭勢力。
還是那句話,如果清朝初年,反抗清朝的勢力,能夠從興福大明的角度來考慮,放下個人恩怨、利益,不內鬥,團結一致,大明也不會敗,反清勢力也不會垮。
-
10 # 看遍山川
康熙十二年三藩開始作亂時,其中吳三桂的地盤最大,資格最老,兵鋒最盛,另外兩家尚之信的錢最多,而靖南王耿精忠最軟蛋。康熙認為耿精忠根本沒有追隨吳三桂造反的膽子和必要,論起來靖南王從耿仲明傳到耿繼茂,再到耿精忠已經歷時三代,耿精忠是屬於有點賊心但又沒有軍事才能的人。
康熙對待耿精忠的態度就和對付吳三桂不同,認為耿精忠完全有可能政治招降,康熙和三藩徹底翻臉時就宰了吳三桂在京城的兒孫。同樣在京的耿精忠的幾個人質弟弟都安然無恙,康熙覺得他是受人謠惑,暫時網開一面。
康熙有心招降耿精忠,但剃頭挑子一頭熱,因此必須讓“不到黃河心不死”的耿精忠在軍事上徹底沒戲,他才有可能服輸。康熙十三年底,清軍大敗耿精忠五萬人馬,收復重鎮黃岩。第二年,康熙看火候差不多了,就派耿精忠的弟弟耿聚忠前往前線勸降,結果耿精忠不接受。
這說明還沒有把他打疼,耿精忠還寄希望於退守溫州的主力,在溫州雙方僵持不下,一直到康熙十五年六月間,突然一天耿精忠的軍隊全線連夜撤退,其原因是耿精忠的後方發生了問題。
原來臺灣的鄭經乘火打劫,福建沿海許多戰略重地都被鄭經強佔,耿精忠只能從抗清前線抽調部隊南下應付亂局。同時康熙也判斷出是鄭經這位前期三藩的盟友見利忘義,從背後給了耿精忠一刀,康熙下令部隊繞過溫州,直下福建剿滅耿精忠老巢。
耿精忠沒辦法只能從江西戰場撤下虎將白顯忠率部增援,可當地的清軍也展開了反攻,在江西牢牢地拖住了耿軍的後腿,耿精忠方面的戰局開始惡化,白顯忠最後也率部投降了。
這下耿精忠失去一條臂膀,前面有清軍壓境,背後又有鄭經在吞噬地盤,沿海一半的地方都被鄭經奪去了,再由於海禁,耿精忠也斷了財源,軍餉沒辦法籌集,軍隊靠搶劫過日子,這種仗沒法再繼續打下去。希望他的“世伯”吳三桂拉一把看來也渺茫,吳三桂自己都被清軍牽制在湖南戰場焦頭爛額,是不可能來救這個小字輩的。
招降耿精忠的時機成熟了,康熙命令在前線的康親王傑書告知耿精忠,只要投降,幫助大軍剿滅叛匪,就能保住王爵繼續鎮守福建。優厚的條件面前,耿精忠沒有理由再拒絕了,康熙十五年十月清軍抵達福州,耿精忠剃髮待罪,派兒子耿顯祚出城獻印投降。
三藩中耿精忠第一個投降,如果按之前康熙答應的條件,耿精忠還能繼續過他的逍遙日子。但問題是他投降時,康熙平藩的戰局還沒有徹底平息,耿精忠還有可用的地方,等三藩全部搞定,等待耿精忠的只有死路一條,至於加個什麼罪名,又何患無辭呢。
-
11 # 鄧海春
順治十八年(1661),年僅二十四歲的順治帝猝然長逝,年僅八歲的皇三子玄燁按遺詔登基。國君新喪,年幼的小皇帝無法親政,各方勢力的野心便悄然滋長,其中,因清兵入關時立下貢獻而被封為平西王的吳三桂更是一早便謀劃自立。康熙十二年(1673),面對康熙帝下發的削藩令,吳三桂勾結其他兩大藩王造反,史稱“三藩之亂”。那麼,吳三桂所聯合的藩王中,靖南王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呢?
公元1644年註定是不尋常的一年,這一年的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四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十月,順治帝在北京建都,張獻忠則在成都稱帝。在這樣動盪的一年,耿精忠出生於遼東蓋州,他的祖父耿仲明助多爾袞入關,以功被封為靖南王。耿仲明去世後,其子耿繼茂繼位,耿繼茂去世後,耿精忠成為了靖南王府的新主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平南王尚可喜因為年老請求告老回鄉,康熙帝趁勢下決心撤藩。年末,三藩中實力最強、野心最大的吳三桂率先造反,不久,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相繼反叛響應,很快,靖南王耿精忠、陝西提督王輔臣、平南王之子尚之信也都加入叛軍,一時間,清廷焦頭爛額。
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在福州起兵響應吳三桂,他以利相誘,很快擴張了自己的勢力,又迎合百姓們內心光復明朝、恢復漢人統治的願望,承諾將會“復明”,從而招攬和收買了人心。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耿精忠恢復明朝衣冠制度,帶領自己領地的百姓們開展了“光復”。
得到群眾支援後,耿精忠兵分三路,西路進攻江西,東路進攻溫州、台州一帶,中路則直取金華。此外,他還聯絡割據臺灣的鄭經,請求他出兵從海上協助。不過,耿精忠雖然風頭很盛,但清廷還是將主要精力放在西邊的川陝一帶,對他則採取限制和招撫的策略。
一開始,耿精忠對清廷的招降完全不予理睬,但很快他便別無選擇了。耿精忠聯絡鄭經來作為援助,雙方商議的結果是,耿精忠提供戰船,鄭經則領兵幫助耿精忠攻略沿海地區。不過,雙方後來又因為戰船供應而發生矛盾,戰船問題解決了,鄭經又不經允許便佔據沿海地區休整,不久,好幾座沿海城市投靠鄭經後,雙方甚至爆發了小規模衝突。
漸漸的,鄭經所能到達的沿海地區都被耿精忠佔領,耿精忠便更加輕視勢力弱小又失去利用價值的鄭經,鄭經則千方百計從耿精忠這裡佔便宜,此外,藩王間也並非親密無間。矛盾的積累導致了耿精忠對造反一事逐漸失去興趣,再加上清軍重新獲得優勢,開始接連取得勝利,耿精忠終於在親信投清、兵臨城下的局面下投降,成為了三藩之亂的突破口。
-
12 # 於左
耿精忠當初的反叛,根本就是在搞投機,在跟風,是自己在作死。
先說一說耿精忠的身世。
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原本是毛文龍部下,後來跟隨孔有德叛明降清,順治六年被封為靖南王。同年十一月,因為部下隱匿逃人,耿仲明畏罪自殺。
耿仲明的兒子名叫耿繼茂,多爾袞活著的時候,沒有允許他繼承靖南王的王爵,直到順治皇帝親政以後才襲爵,鎮守福建。
耿繼茂把三個兒子耿精忠、耿昭忠、耿聚忠都送到北京,順治皇帝封給他們爵位,並把宗室的女兒嫁給他們。老大耿精忠得到一個一等精奇尼哈番的爵位,娶了順治皇帝的大哥、肅親王豪格的女兒,被封為和碩額駙。
康熙十年,耿繼茂病死,耿精忠繼承了靖南王的王爵,兩年之後,削藩之事開始。
清初一共四位異姓藩王,康熙十二年初,康熙皇帝提出三藩撤藩的想法時,還剩下三位藩王,即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
按理說,耿精忠已經是第三代的藩王,還是和碩額駙,最不應該趟這道渾水。而且,他的祖父耿仲明時代,就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一直充當孔有德的跟班,能混一個王爵已經很不錯了。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反清,蓄髮易服。到了康熙十三年的三月,耿精忠在福建跟風反叛。到了康熙十五年的十月,耿精忠卻在福州向康親王傑書投降,為何他會有如此快速的轉變呢?
首先是清朝廷的強大壓力。
吳三桂反叛後,派人聯絡耿精忠。耿精忠反叛之初,迅速控制延平、邵武、福寧、建寧、汀州等地,兵分兩路,一路向北進軍浙江,一路由耿精忠率領向西進入江西,準備與吳三桂的力量匯合。
在浙江南部和沿海地區,耿精忠連連得手,但在金華和衢州等地受挫。江西方面,耿精忠迅速佔領廣信、建昌、饒州,並進一步打下開化、壽昌、淳安等地。
清軍方面,最初佈置定南將軍希爾根率軍從江西進剿福建,平南將軍賴塔從浙江方向進兵,平寇將軍根特巴圖魯從廣東方向進剿。同時命令山東、江蘇等地駐軍做好準備。
康熙十三年六月,康熙皇帝又派和碩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與傅喇塔等人率領八旗軍和蒙古兵前往浙江,初步了扭轉不利的形勢。
康熙十四年,雙方互有勝負,相持不下。到了康熙十五年,清軍逐漸佔據上風,反擊進入福建。
第二,反叛同盟內部的聯合不夠有力。
康熙皇帝的策略很明智,就是分化瓦解。
吳三桂反叛的訊息傳來,康熙皇帝立刻下令,平南王、靖南王兩處停止撤藩。耿精忠起兵後,康熙皇帝認為,吳三桂當初就是投誠之人,如今又是反叛的倡議者,是首惡分子。耿精忠卻是三代受恩,屬於從逆。所以他處死了吳三桂的兒子,但只是拘押了耿精忠的兩兄弟。
靖南王的力量原本就不強大,他在福建的主要任務,是剿滅沿海的鄭氏勢力。耿精忠反叛之後,開始與鄭經聯手。但雙方各懷私念,結果是互相掣肘。吳三桂方面,也沒能迅速東進,真正與耿精忠聯手。
家族內部的強列反對。
耿精忠準備起兵時,母親周氏強烈反對,但耿精忠不聽,母親氣急而死。耿精忠的兩個弟弟耿昭忠、耿聚忠都在京城做官,地位也都不低,他們對耿精忠的作法又恨又怕,這等於是把他們置於危險的境地。
康熙十四年,耿聚忠帶著康熙皇帝的敕令,前往衢州勸說耿精忠,耿精忠拒不接受。康熙十五年十月,耿精忠在福州向康親王傑書請降,康熙皇帝恢復了他的爵位,命令他立功贖罪。於是耿精忠調轉槍口,繼續為朝廷賣命。康熙皇帝讓耿昭忠做了鎮平將軍,到福州去代理靖南王,兩個弟弟都強烈要求處死反覆無常的耿精忠。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耿精忠與多名親信一起被凌遲處死,耿精忠和劉進忠又被梟首示眾,兒子耿顯祚等多人被斬殺。
-
13 # 月關略萌
清初“三藩之亂”中的靖南王耿精忠可謂是集“白眼狼”、“鼠目寸光”、“牆頭草”三大特質於一身的奇葩。耿精忠錯誤的估計了自身的實力、缺乏大局觀意識,盲目跟風起兵叛亂,最終被逼無奈下又不得不投降。
一、“白眼狼”靖南王耿精忠的“靖南王”爵位是漢人三大藩王之一,最早是由其祖父耿仲明於順治初受封。耿仲明曾投降於努爾哈赤,算是“投一代”。到了耿精忠已經是第三代,可以說“靖南王”一脈也算是大清“忠實擁護者”。而耿精忠年僅二十多歲便繼承了王爵,也算極為幸運。不僅如此,由於當時大清入關局勢未穩,無力掌控整個國家政權,便採取聯姻方式鞏固地方政權穩定。而耿精忠就是聯姻物件之一,他迎娶的就是肅親王豪格之女,並被封為和碩額駙。從關係上來說,他乃是皇太極的孫女婿,正兒八經的皇親國戚。毫不誇張的說,大清對於靖南王一脈算是不薄,當然這也是基於大清根基未穩的大前提之下。
二、“反清復明”口號一致,但面和心不和雖然是大清皇室的女婿,但耿精忠也十分清楚這個“大清女婿”的分量輕如鴻毛,充其量只不過是大清維穩的一種舉措手段而已。隨著藩王勢力的不斷擴張和增強,他們與大清的矛盾也將日益突出和不可調節。在平西王吳三桂的“號召”之下,三藩聯合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幟,耿精忠也是積極響應,甚至還暗中聯絡了臺灣反清復明的重要力量,鄭經。
在康熙決定撤除三藩勢力之後,以吳三桂為首的反清勢力開始了正面抵抗,而耿精忠自然也參與其中。在高舉“反清復明”的旗幟下,耿精忠很快就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支援,也算是初具民心。在這樣的形勢下,三藩可謂勢如破竹,給當時的大清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和慌亂。
往往這個時候,“豬隊友”就開始冒出來了。耿精忠被初期的勝利矇蔽了雙眼,衝昏了頭腦,對於臺灣鄭經勢力產生了輕視,導致兩者的關係急劇惡化。這個弱點在清軍逐漸適應過來後被無限放大。本來在整體實力上不佔優勢的耿精忠被清軍的“消耗戰”生生拖垮,又得不到“盟友”的支援,耿精忠便頻出“昏招”,居然強搶百姓的東西來維持戰爭。這讓好不容易贏得的民心瞬間全部失去,同時自身也成了“困獸之鬥”。
三、“投三代”再投大清,甘當“炮灰”耿精忠被清軍團團圍困在福建,根本無力抵抗這種“消耗戰”。這個時候大清開始施行安撫、招降政策,加上耿精忠手下部將暗中叛變,令得耿精忠別無他法,只能無奈投降。投降後的耿精忠甘當“炮灰”,積極投身到挫敗鄭經和對抗尚之信的行列,企圖“戴罪立功”。但最終耿精忠還是難逃一死,被部下告發謀逆,慘遭“凌遲處死”之刑。耿精忠這種“牆頭草”行為,自然是不容於康熙,不容於大清,他的下場雖然悲慘,但也卻是咎由自取。
縱觀靖南王耿精忠的一生,從其繼承王爵起就沒有想好自己的路。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沒有深入思考,只是盲目的聽從他人的煽動和鼓舞。面對利益眼光短淺,驕傲自大,使得自己的盟友背信棄義。靖南王一脈可謂是三藩中一大笑話,從投降到叛亂,再到投降,如此反覆無常也註定了其無法善終。
-
14 # 品茗讀史
導語:耿精忠在“三藩之亂”中率先在福州起兵響應,對天下大勢的影響最大。但是,耿精忠在起兵之後,沒有得到吳三桂的有力支援,反而吳三桂卻不斷要求耿精忠提供財賦和兵力,使耿精忠甚為不滿;另外,耿精忠與鄭經相邀共同出兵,可是,後來二人反目,鄭經偷襲耿精忠的後方,讓耿精忠首尾不能兼顧。
因此,在清軍的軍事壓力和政治誘降之下,耿精忠選擇了投降。
1673年,康熙皇帝下詔撤除三藩,一心想要世守雲南的吳三桂被迫起兵反清。
在吳三桂起兵反清以後,天下響應者眾多,以靖南王耿精忠的影響最大。
1674年3月,耿精忠在福州起兵響應之後,他不僅佔據著福建全省,而且出兵攻陷了浙南和贛東,對浙江重鎮衢州形成嚴重威脅。
耿精忠又邀約臺灣的鄭經,請求鄭經共同出兵,攻擊清軍。
當時的形勢,一旦耿精忠攻取江蘇、浙江,佔有江南財賦重地,那麼,就會對滿清政府造成致命打擊,使整個戰局發生極大的變化。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耿精忠不久就停止反清,向滿清政府投降了。
經過分析,耿精忠率先投降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耿精忠起兵反清以後,“三藩之亂”的倡導者吳三桂不僅沒有給予耿精忠強有力的支援,並且還要求耿精忠提供大量財賦物資,供應吳軍。後來吳三桂還圖謀佔據耿精忠的地盤,拉攏耿精忠的部下,試圖控制耿精忠集團。
吳三桂的舉動,令耿精忠憤恨異常,深以為恨。
耿精忠就不願鄭經出兵到大陸來佔領地盤。他繼續執行滿清原來的海禁政策,“寸板不許入海”,與鄭經斷絕了來往。
鄭經大怒之下,發兵攻打耿精忠,一舉攻佔了耿精忠的漳州、泉州等地,許多耿精忠的部隊將領因為抵擋不住鄭軍的進攻,就都投降了鄭經。
耿精忠正銳意向滿清的財賦重地江浙進軍,忽然聽到後院失火,大為驚慌。他急忙派人聯絡鄭經,商量雙方議和。可是,鄭經不答應,於是耿精忠不得不分出幾萬精兵去攻打鄭經,意圖收復泉州等地。
就這樣,耿精忠陷入了兩線作戰的窘境,逐漸喪失了戰略主動權。
三.康熙皇帝看出了耿精忠進退失據的處境,就一邊加大軍事壓力,另一邊派人去勸說耿精忠,許以優厚的條件,對其進行政治誘降。
最後,在軍事形勢逐漸惡化的情況下,耿精忠的部下一部分人都不願再打下去了,他們脅迫耿精忠投降了滿清政府。
結語:耿精忠起兵反清以後,又率先投降,其原因就是因為耿精忠與吳三桂等盟友都是自私自利,不顧大局。因此,才導致了軍事失利,最終被迫投降了。
-
15 # Mer86
三個原因。一是耿精忠首鼠兩端,對清廷始終抱有幻想;二是他內部人心不齊,部下不願意為他賣死命;三是他腹背受敵,受到了清軍的重點關照,難以堅持。
一、首鼠兩端公元1673年11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口號,正式起兵造反。
吳三桂起兵後,起初只有他一藩造反,另外兩藩,耿精忠和尚可喜都沒參加。
當時尚可喜不願意造反,對吳三桂的行為非常抵制。耿精忠倒是想造反,但他對吳三桂沒信心,想再等一等,看看時勢再說。
也就是先看看吳三桂的戰鬥力再說。
五個月後,耿精忠見吳三桂勢大,儼然有割據半壁江山之勢。如果他再不起兵,到時候黃花菜都涼了,論功行賞也輪不到他。於是他就在1674年3月,在福州抓了福建總督範承謨(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餘人,響應吳三桂,正式造反。(起先沒殺範承謨,後來是投降之前為了滅口,毀滅自己主動造反的證據才殺的)
所以,其實從耿精忠觀望之後再造反這就個行為就可以看出,他對造反的態度是帶有首鼠兩端心態的。他始終都在拿吳三桂當擋箭牌,吳強則幫吳,清強則助清,對反清一事的態度不如吳三桂那麼決絕。也就是沒有吳三桂看的那麼透徹。
他到死都沒明白,他在康熙眼裡就是砧板上的肉,缺少跟清軍玩命的勇氣。
二、人心不齊耿精忠造反後,一時間東南沿海震動,清軍在對付吳三桂的同時不得不分兵耿精忠。這對於當時節節敗退的清軍來說,是一個非常不利的局面。
而對於吳三桂來說,清軍分兵,他就可以趁機進軍江西,打通與耿精忠的陸路。待江西拿下後,他們兩個可以攜手北上,攻克清廷的江浙財賦重地,與清朝劃江而治。
至於尚可喜,到時候廣東被四面包圍,不信那個老傢伙還不起兵。
不過吳三桂的計劃雖然很好,但清朝畢竟坐擁北方中原大片土地,實力還是遠超吳三桂和耿精忠的。所以清軍在穩定了頹勢後,康熙很快就佈置了反攻方案。
這個方案具體來說就是:先在南線穩住吳三桂的主力,然後集中兵力向西北的王輔臣發動猛攻。當王輔臣被圍困於平涼城後,吳三桂就得派兵去救他。這樣一來,他就沒有多餘的兵力與耿精忠就無法在江西會和了。
當時,耿精忠透過擴張,手上有十萬人。但是這些人都是草臺班子,戰鬥力不行,打家劫舍卻很在行。耿精忠靠這些人,連個浙江都拿不下來。
並且,吳三桂的軍隊對他是非常忠誠的,一心一意的為吳大帥賣命。而耿精忠的軍隊對他忠誠度不夠,從上到下都是看在可以搶錢搶糧的份上才支援耿精忠造反的。
所以後來當吳三桂援救王輔臣的兩路援軍都被清軍擊退,吳的機動兵力不足,被迫放棄與耿精忠會師於江西的計劃後。耿精忠的手下就起了異心,想把耿精忠推出去當大夥的替死鬼。
比如,耿精忠當時的親信徐文煥就已經暗投了清軍,他重兵在握,隨時打算降清。
三、腹背受敵耿精忠北上受阻後,吳三桂派人走海路聯絡臺灣的鄭經,希望他能沿海路北上,偷襲東北或浙江,給耿精忠創造機會。
然而,由於耿精忠造反後,兵力比以前擴充了好幾倍,瞧不起鄭經,想吞了鄭經。因而鄭經就拒絕了吳三桂的建議,自作主張的進攻福建沿海,抄耿精忠的後庭。
按鄭經的設想,耿精忠、吳三桂、康熙大麻子都不是好東西。他誰都信不過。與其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不如自己的命運自己做主。趁福建兵力空虛之際,先搶地盤。
當時耿精忠的主力在浙江與清軍對峙,鄭經此時偷襲福建,毫無疑問的讓耿精忠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境地,有被腰斬的危險。
康熙當時收到了耿、鄭內訌的奏報,遂即調整部署,調安親王嶽樂、康親王傑書、貝子傅喇塔、浙江總督李之芳,集中江南清軍主力猛攻耿精忠。
按康熙的設想,耿精忠實力偏弱,而且此時又腹背受敵,拿下他,不成問題。
這個時候,若是鄭經還有一點理智,他就應該援助耿精忠,最起碼也應該停止進攻。畢竟他和耿精忠都是弱者,兩弱相鬥,最後得利的只能是清廷。
然而鄭經偏偏就要打耿精忠,而耿精忠也偏偏敵視鄭經。於是耿精忠就在北有清軍,南有鄭經,再加上他本來就首鼠兩端,對康熙抱有幻想(認為自己對大清有功,康熙不會殺他)的情況下,向清軍開城投降了。
四、投降之後耿精忠投降後,因為有吳三桂的存在,康熙要拿耿精忠做榜樣,就沒殺他,而是讓他繼續坐鎮福建。而耿精忠心裡也沒譜,就袒身露體的率文武官員出城迎降,並請仍留靖南王爵,想以征剿滅鄭經軍,以功贖罪。
康熙當時要對付吳三桂,就準了耿精忠,讓他繼續帶兵。
後來,耿精忠率兵挫敗鄭軍。接著又進軍粵東潮州,打敗尚之信的軍隊,康熙趁機就把耿精忠留在了潮州。
再後來,吳三桂病死,耿精忠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康熙遂即就找了割據藉口,詔耿精忠入覲,以負恩謀反罪革去其王爵,交司法審理。
最後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康熙同意了明珠的上奏,以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為由,將他凌遲處死。
五、尚氏父子其實,三藩之中最首鼠兩端的人還不是耿精忠,而是尚之信。
康熙之所以要削藩,直接原因就是尚可喜想辭爵,告老還鄉。康熙不準尚之信襲爵,這才導致了吳三桂起兵造反。
也就是說,尚氏父子才是削藩的導火索。
可是,當吳三桂和耿精忠起兵後,尚氏父子卻故意不起兵。明明是他們惹出來的禍,他們父子卻像個沒事人一樣。
吳三桂打下湖南後,尚可喜咒罵吳三桂,他不僅不反清,反而與吳三桂火併,以示他對清朝的忠誠。
後來,吳三桂意圖與耿精忠會師於江西,尚之信害怕到時候自己會被“包圓”,於是他就在康熙十五年初(1676年),把自己老爹尚可喜軟禁起來,才舉了反旗。
結果尚之信表面答應的很好,暗地裡卻故意不出兵。任憑吳三桂如何催促,他就是不出一兵一卒,坐視吳三桂與清廷血戰。
過了幾個月,王輔臣、耿精忠先後降清,尚之信覺得自己造反虧大了,吳三桂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於是他就在造反還不滿十個月,又投降了清朝。
尚之信投降後,三藩之亂就又變成了吳三桂的一藩之亂。(所謂的三藩之亂,三藩共同造反的時間也就半年。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吳三桂一藩在與清朝單挑)
尚之信投降後,康熙帝先是準其承襲平南王爵位,讓他繼續代兵。尚之信估計也是不知道造反的後果,仍然像個沒事人一樣,繼續做他的藩王美夢。他以為自己大權在握,康熙不敢殺他。
然而,後來吳三桂病死,尚之信沒有利用價值了,康熙就把他殺了。他死的時候,耿精忠都還沒死。
假如,我是說假如。假如尚之信和耿精忠是同時造反,我想第一個投降的人,可能就是尚之信了。因為他的人格操守和政治敏感度比耿精忠還要低下。
-
16 # 澳古說歷史
三藩之亂,最早的投降的雖是耿精忠,他於1676年十月投降,但最快投降的卻不是他,而是平南王尚可喜。尚可喜於1676年二月二十一日反清,但同年十二月初九就再次降清,不足一年的時間。
耿精忠,清初三藩之一,其祖父耿仲明曾為明將,後叛明降清,被清封為懷順王,順治六年因鎮壓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有功,清廷改封靖南王,與吳三桂、尚可喜合稱清初三藩。1671年,耿精忠繼承靖南王爵位,鎮守福建。1673年,康熙下詔撤“三藩”,耿精忠反,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與吳三桂合擊清軍。但耿精忠起兵不到三年的時間,他就無奈的再次降清,成為三藩最早降清的藩王。
而耿精忠之所以會成為第一個降清的藩王,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內部不穩。耿精忠麾下並無太多真正忠誠於他的將領,他的勢力大多都是利用封官晉爵、金銀財寶拉攏來的,說白了都是一些勢利之徒,無利不起早的人。而後來,他的親信徐文煥等人悉數被清廷用官職、爵位、金錢收買就可窺知一二,想想連最親信的人都能被收買,更何況是其他將領呢?
之後耿精忠在正面對抗清軍的時候,他的後方因鄭經的關係,可是相繼起火,泉州、漳州、潮州等地陸續為鄭經所得,於是為了奪回這些地盤,耿精忠只得對鄭經用兵,如此耿精忠兵力本來就薄弱,軍費更是匱乏,焉能支撐的住兩線作戰呢?
第三、喪失民心。初,耿精忠藉著“復明”,令官民剪辮留髮,衣服巾帽悉依明制的幌子可是收買了大量忠於明朝百姓的心,在他們的幫助下,耿精忠初期可謂是勢如破竹,無人可擋。可是到後期,耿精忠的軍隊是燒殺搶奪,無惡不作,一佔領一個城池,他們最先做的就是搶奪百姓手中的財富,如此做法自然讓天下百姓寒了心,而沒有了百姓的支援,耿精忠軍隊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第四、大本營被佔。1676年八月,清軍進取江山,破仙霞關,入福建取浦城、建寧,克延平,抵水口,自此耿精忠的大本營福建大門被開啟,清軍主力部隊悉數湧入福建。耿精忠的大本營福建不到數月,大部疆土悉數被清軍所佔,耿精忠已無力迴天。
第五、與盟友矛盾重重。自1674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后,耿精忠與吳三桂的矛盾就日趨明朗化,畢竟他們二人造反都是各有所圖的,都有做皇帝的心思,此時吳三桂稱帝,置於耿精忠於何地呢?如此,吳三桂與耿精忠的矛盾越來越深,雙方的軍隊也是摩擦不斷,如此離心離德的盟友,焉能叫盟友呢?而隨著吳三桂、耿精忠軍隊的離心離德,清軍也就有了機會將他們逐一擊破。
如此,基於以上五點原因,在喪失民心,內部又不穩定,與盟友又是矛盾重重,且又腹背受敵,耿精忠焉能不敗呢?
-
17 # 嗔痴歷史觀
在研究三藩之亂的過程中,我們都會對有一個人比較好奇,這個人就是耿精忠,按照身世來看,耿精忠屬於第三代靖南王,已經根深蒂固,與清廷之間的關係應該不錯,完全沒有必要跟隨吳三桂謀反。
從利益角度來看,就算耿精忠跟隨吳三桂謀反成功,實際上也沒有更大的好處,充其量自己還是一個王爺,但是一旦失敗,自己就小命不保了。明明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耿精忠都是沒有必要謀反的,為何他還要參與謀反,並且在謀反之後又第一個投降呢?
立場不堅定三藩之亂最開始的導火索其實是尚可喜與尚之信父子二人,康熙最開始打算削藩就是要從尚可喜父子兩人開始的,結果兩人倒是沒有說什麼,吳三桂卻坐不住了,於1673年誅殺掉雲南巡撫朱國治,正式拉開造反序幕。
最開始階段的吳三桂是比較孤獨的,因為不管是事情的始作俑者尚可喜父子,還是靖南王耿精忠,都沒有加入其中的意思,尤其是尚可喜,不管怎麼樣都堅決不願意加入造反隊伍,他對吳三桂這種造反的行為很看不起。
至於耿精忠,其實在最開始階段他僅僅是處於觀望的,要是吳三桂勢力大了,那自己就投靠吳三桂,要是吳三桂勢力不及清廷,自己就乖乖跟著清廷混,反正不管事情怎麼發展,對自己影響都不大。
耿精忠就這樣觀望了五個月,發現吳三桂還是很有實力的,清廷大有拿不下吳三桂的意思,耿精忠似乎突然之間看到了一種希望,隨即就在1674年3月,將福建總督範承謨等人給抓了起來,響應吳三桂,正式加入造反隊伍。
有了耿精忠的加入之後,三藩之亂已經有了一定實力,康熙這個時候更是焦頭爛額,對三藩之亂有些手足無措,經過再三調整方案,康熙認為要是與他們硬碰硬,清廷是沒有什麼好處的,還是要採取逐漸瓦解,步步為營的方案。
吳三桂這邊,有了耿精忠的加入,當然也重新調整了作戰計劃,他與耿精忠兩人約定,在分散清軍火力之後,自己就趁機進軍江西,打通與耿精忠之間的陸路,這樣一來兩人就可以合併起來一起北上圖謀大業了。
不得不說吳三桂始終還是久經沙場,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他的計劃要是換一個皇帝的話,想必大清江山早就易主了,不過吳三桂倒黴就倒黴在自己遇到的是清朝歷史上最為厲害的皇帝康熙。
左右夾擊耿精忠手上擁有號稱十萬的大軍,在吳三桂與他兩人制定好了北上的作戰計劃之後,耿精忠就打算帶領自己的十萬大軍與清軍對抗,只要他與吳三桂兩人匯合之後,就可以團團包圍逼迫尚可喜參與造反,有了三方的實力,打敗清廷難度還是不大。
這邊康熙得知耿精忠已經造反,便調整戰略,將火力集中到了當時戰況比較嚴重的西北地區,西北地區當時是王輔臣在那裡堅守,王輔臣這個人也是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不過王輔臣與耿精忠有著相似之處,那就是首鼠兩端。
清軍集中火力攻打王輔臣,王輔臣最終招架不住躲到平涼地區,康熙委派圖海等人去勸降王輔臣,王輔臣眼看內無糧草,外無支援,最終只能選擇投降清廷,當時的吳三桂正在派大軍前往支援王輔臣,可惜大軍被堵住了,導致最終大軍未到王輔臣就已經投降。
王輔臣的投降,對吳三桂等人影響頗大,一方面是漢中地區的有利位置隨著王輔臣投降之後就失去了,從而他想要與耿精忠匯合北上的難度迅速增加,另外一方面是王輔臣投降之後,清軍的火力瞬間就集中到了耿精忠那裡,以至於吳三桂來不及反應,耿精忠就有些支撐不下去了。
耿精忠北上受阻,吳三桂覺得走陸路肯定是行不通了,需要走海路,但是海路當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先拉攏臺灣的鄭經,有了鄭經的支援,耿精忠才能順利走海路。
說巧不巧,耿精忠與鄭經兩人,性格剛好都有點倔強,耿精忠瞧不起鄭經,鄭經也不願意聽從耿精忠的安排,在鄭經眼裡,不管是康熙還是吳三桂,其實自己都不想站隊,關鍵就看幫助誰對自己而言利益更大,更加有利於臺灣的穩定。
顯然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鄭經最開始是可以考慮吳三桂的,因為他與康熙之間的關係並不算融洽,可是有耿精忠這個人在中間作梗,鄭經根本也提不起興趣來幫助吳三桂,因此在後來的戰爭中,鄭經就相當於是一個擺設一樣,根本不願意幫助耿精忠,這也直接導致兩人之間矛盾越來越嚴重。
此時的耿精忠,可以說已經是被兩面夾擊,左右為難了,想走陸路,清軍已經團團包圍了自己,想走海路,自己和鄭經之間又有矛盾,耿精忠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就在這種關鍵時刻,康熙安排傑書寫了一封勸降書給耿精忠,其中答應說只要耿精忠投降,還可以繼續讓他做靖南王。
有了康熙的保證,耿精忠終於放心下來,當時吳三桂與清軍的戰爭中,明顯處於一種劣勢地位了,耿精忠覺得要是自己再不投降,恐怕是小命不保了,於是就把自己抓來的範成承謨等人滅口,這樣就沒有人敢說自己是造反的了,去到康熙那裡只要不承認,一直說是吳三桂逼迫的,康熙一定就會看在自己祖祖輩輩為大清效勞的份上而繞過自己一命。
耿精忠投降之後,康熙確實沒有為難他,按照約定繼續讓他當靖南王。耿精忠當時也比較開心,同時又覺得有些不好意思,所以就請命去攻打鄭經,想要戴罪立功,康熙當然很愉快就同意了耿精忠的請求。
不得人心耿精忠屁顛屁顛帶著一群人去攻打鄭經,誰曾想自己在戴罪立功的同時,身邊人居然也想戴罪立功,比如自己的兩個弟弟耿昭忠和耿聚忠,他們在耿精忠一開始謀反的時候就堅決不同意,如今耿精忠造反失敗來投降,兩人也擔心哥哥會影響到自己前途,所以紛紛上疏請求康熙把耿精忠滅口。
康熙當時考慮到更多東西,沒有同意殺掉耿精忠的請求,康熙正在下一盤大棋,需要用耿精忠來當一個典型,以此吸引其餘人來投降,要是此時殺掉耿精忠,毫無疑問康熙的這盤棋就沒法下了。
事實上不僅自己的弟弟們不支援自己,就連自己的親信也出賣自己,比如耿精忠手下一個姓徐的人,就偷偷羅列了很多有關耿精忠造反的證據,並且還交給了康熙,這些證據任何一條都完全可以殺掉耿精忠,康熙留下來暫時按兵不動。
耿精忠在打敗鄭經之後,又出戰去收拾尚之信(尚之信眼看三藩之亂轟轟烈烈,在自己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將父親尚可喜綁起來,加入了吳三桂的隊伍),最終尚之信也被收拾了,三藩之亂又只剩下吳三桂一個人在堅持。
雖然說這場三藩之亂,自始至終都是吳三桂的主力,尚可喜以及耿精忠最多就是打打醬油而已,可是在經歷了這麼多事情之後,吳三桂實力受損,再加上吳三桂本來就年紀大了,最終病死於戰場上,三藩之亂徹底結束。
在三藩之亂結束後,耿精忠毫無疑問就被康熙拉去凌遲處決了,畢竟他有著一群出賣自己的手下,還有兩個一直請求康熙殺掉哥哥的弟弟,康熙不這樣做,似乎對不起這些人,也對不起自己。
結語耿精忠之所以會第一個響應吳三桂,後來又第一個投降,其實主要原因就是耿精忠這個人立場向來不堅定,他總是首鼠兩端,牆頭草隨風倒,以至於跟隨他的人也大多並不忠心,在戰爭中不願意拼命,當耿精忠陷入絕境的時候,更是倒打一耙,出賣耿精忠一波。這麼多因素結合在一起,耿精忠第一個投降也就不奇怪了,只是他沒有想到,就算自己投降了,一樣得死!
-
18 # 藍白旗幟
先說結論,因為耿精忠投降的時候已經可以說徹底山窮水盡了。先投降還能保全家族,不投降基本都會死光。耿精忠這哥們是清初三大漢人藩王之一,但是大家一般都只記得吳三桂,而會忽視其他兩大藩王的尚可喜和耿精忠。但是這哥們和他的名字是一點也不搭,既不精忠於漢人,也不精忠於大清,最後落得一個被凌遲處死的下場,也倒是可悲可嘆。
(1)倒戈後金的耿家
耿精忠祖上是山東人,後來被大明遷移到遼東蓋州衛,大明對這批人其實待遇不咋地,甚至也不稱呼他們為漢人,而是叫他們為遼人。後來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跟的大將毛文龍被袁崇煥斬了,結果耿家就連忙投敵,跑去跟努爾哈赤混,於是被編入漢軍正黃旗,對的,漢人軍隊也有八旗,比如曹雪芹他們家就是漢族旗人。
後來努爾哈赤越做越大,耿家也跟著水漲船高,並且在站隊的過程中跟隊了人,成了多爾袞的手下,在1649年被清廷封為靖南王。後來耿仲明死了,他兒子耿繼茂繼承王爵,後來耿繼茂也死了,於是耿精忠繼承王爵。清廷其實也算對他不差,還讓他做了肅親王的女婿,被封為和碩額駙。可以說,耿家能做到王爵,很大程度是因為最早跟了後金,然後才能夠成功發家,清廷對他們家還是算比較厚道了,這也是耿精忠篤定清廷不會趕盡殺絕的原因,因為清廷裡耿精忠這類人多的是,難免會有顧及,怕這些人起異心。
(2)三藩之亂
耿精忠一家在福建是大肆圈地,各種侵佔土地,大建王府,甚至福州現在還有他的痕跡,他家所在都不被叫做府,而被叫做王莊。但是隨著狡兔死、走狗烹,康熙十二年清廷決定削藩,於是吳三桂等人起兵造反,耿精忠也跟著響應,並用復明來收買人心,並且恢復明朝衣冠,還搞了“裕民通寶”,反正有打算把謀反事業進行到底的打算。在軍事上,耿精忠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多路出擊攻打清廷,東路奪取浙江,西路攻佔江西,並邀請臺灣鄭氏出兵襲擊廣東。跟兩位藩王不一樣的是尚可喜,這哥們不想反清,真的想做大清的忠臣孝子,反而跟吳三桂和耿精忠打起來,但是架不住他兒子尚之信想反清,於是三位藩王就全部造反了,一時清廷猶如天崩地裂。
在造反的過程中,大清還是保證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態度,一方面出動軍隊,一方面勸耿精忠投降,消滅鄭經之後既往不咎。但是耿精忠根本沒有收手的打算一度打到安徽。但是三路藩王各自心懷鬼胎,再加上鄭經和耿精忠也不合,於是三藩軍隊被清軍逐個擊破。
(3)熱衷造反
後來清軍打到福州城下,耿精忠本來是想帶著水師外逃,結果被其親信徐文煥挾持,不得已出城投降。但是清廷考慮到耿精忠的作用和祖上的功績,讓他戴罪立功,於是耿精忠反過頭來追殺臺灣鄭氏,繼續做起了清廷鷹犬。
本來這輩子已經是清廷鷹犬了,復明也沒戲了,結果耿精忠依舊是想要謀反,或者說朝廷希望他想要謀反,於是在康熙十九年,清廷以耿精忠心存異志,詔耿精忠入覲,以負恩謀反罪革去王爵,交司法審理。最後耿精忠和手下都被凌遲,不過考慮到耿家的功勞,清廷倒也沒做得太過分,沒有趕盡殺絕,畢竟耿家有些人跟大清皇族還是沾親帶故的,殺起來不是那麼好看。
回覆列表
耿精忠,清初“三藩”之一,其祖父耿仲明原為明將,後兩次叛明降清,被清封為懷順王,順治六年因鎮壓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有功,改封靖南王,與吳三桂、尚可喜合稱清初三藩。康熙十年,耿精忠繼承靖南王爵位,鎮守福建。兩年後,康熙下詔撤“三藩”,耿精忠舉兵造反,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追隨吳三桂合擊清軍。但耿精忠起兵還不到三年的時間,就無奈投降了,成為三藩之中最早降清的藩王。
清廷的戰略部署對耿精忠十分不力康熙十二年,在收到康熙撤藩詔書後,吳三桂誅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並自稱“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佯稱擁立“先皇三太子”,正式起兵造反。起初,耿精忠處於觀望狀態,雖然受到了吳三桂的邀請,但是他沒有立馬起兵響應,他擔心萬一站錯了對就對自己不利了。後來見吳三桂很快拿下半壁江山,耿精忠這時判斷吳三桂勝利的可能性比較大,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就在福州起步了。
當時,清廷的平叛策略是採用安親王嶽樂的建議先攻江西,即穩定了後方,又切斷了吳三桂與耿精忠的聯絡,而後命康親王傑書主力圍剿耿精忠,康親王指揮有方,部下作戰勇猛,很快收復了浙江,揮師福建,耿精忠彈盡糧絕,投降清軍。
耿精忠根基薄弱,民心盡失,勢力不如吳三桂耿精忠與吳三桂尚可喜不同,耿精忠是個純粹的大清子民,他沒有為明朝效過力,也沒有拿過明朝一分餉銀,他的王位是世襲來的,所以根基畢竟淺。相反,吳三桂曾是明末大將,經營遼東多年,降清後,又經過多年的肅清李自成殘部的戰爭,身邊不乏精兵良將。
雖然起步初期連連得勝,很快籠絡了十萬兵馬之眾,但是這些人都是一些烏合之眾,見風使舵之流。同時,耿精忠所部,打家劫舍、無惡不作,讓福建浙江百姓深感痛恨。一隻失去民心的隊伍註定了要走向失敗。
三番內部矛盾激化,腹背受敵吳三桂起兵後,曾多次寫信邀請耿精忠,尚可喜,以及臺灣鄭經共同舉兵,一直忠心清廷的尚可喜是拒絕起兵的,他打心眼兒裡是鐵了心忠於大清的,而清廷也多次給予安撫,加封尚可喜為親王,並封他的長子尚之信為鎮南王,次子尚之孝為平南大將軍,令其鎮壓當地反叛勢力。長子尚之信在吳三桂的慫恿下,圈禁了尚可喜,然後起兵響應吳三桂。而此時臺灣的鄭經也乘機出兵佔據了金廈漳州一帶,耿精忠一面跟清軍作戰,一面後撤回老巢攻打鄭經,可謂是腹背受敵。
戰爭後期,吳三桂人多勢眾,但是糧草、軍餉漸漸接濟不上了,就命處於富饒之地的耿精忠來提供糧草餉銀,耿精忠肯定不幹啊,自己兩頭作戰花費巨大,從那來的富裕糧草供給吳三桂?再加上吳三桂曾經多次策反他的部下,打算控制耿精忠集團,以此吞併他的地盤。這讓耿精忠更加無力抵禦清廷的包圍戰術,他為了活命只能投降。
後院起火,人心不齊,家人強烈反對起兵耿精忠起兵之初,母親周氏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結果耿精忠不聽勸,母親就給氣死了。而朝廷知道耿精忠起兵後,就馬上派耿精忠在京城當人質的弟弟耿聚忠前往招撫,奈何耿精忠根本不予理會,王八吃秤砣,鐵了心要跟著吳三桂造反。
在清軍的大肆進攻下,不久耿精忠屬下大將白顯忠率先選擇投降,軍心從此不穩,出現了動搖,康親王傑書同時幾次三番派使者前來勸降,已是窮途末路的耿精忠最終還是投降了。
總結:
耿精忠是個庸才,根基薄弱,起兵不久就內部紛爭不斷,軍心不穩了,三藩加上鄭經各懷鬼胎,矛盾衝突不斷,讓耿精忠腹背受敵,疲於奔命。再加上為了籌集餉銀縱容部下燒殺搶掠,盡失民心,他不失敗就不正常了,所以三藩之亂中,耿精忠最先選擇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