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NX第一部

    我也想知道裸泳期是啥意思?

    推薦申購可轉債,0成本。

    半個月投資收益10%~30%

    不錯的。

  • 2 # 禪道至簡三觀

    2019年過去了,只剩下500家左右“活”著的股權VC、PE機構。有人說活的難,死的快;有人嫌機構多,死的少。死生無論,既然還活著,就得乾點什麼。繼往開來,我們今天來聊一聊到底2020年,我們股權投資咋整?咋投?投點啥?

    古人曰:同行不互撕 。後進生,馮斯基絕對不點名了;優秀的,香的,一定要說:她不香麼?

    哪來的資料?

    企名片,這裡面有個一線機構名單。大概我擼下來數一數,一共差不多640家左右。具體的名單不提供了,有興趣自己去企名片可以先搞個企業版試用一下。不管投天使、VC、PE、產投、只要是直投專案的,沒有在這個名單中出現,那就要自己檢討了。是不是宣傳不夠,還是自己不夠長情,募資了一隻First Fund投了幾個就沒有下文了。

    和中基協備案15000家比起來,不禁要疑問一下。這取樣率是不是太少了?其實真相是:能投資的GP更少!我完整的翻看了每家同行的投資資料,如果加一個條件:2019年至少投過一個專案:只有560家了。如果這個投資數量是5次以上呢?只有330家了。這裡面還包含的天使、VC、PE等所有階段的股權投資機構。

    市場中,還能投資的機構,要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少的多。

    馮斯基做了一個數據分析,就是640家投資機構,我每一家都點進去看看幾個數:總計投了多少公司、多少投資事件、2018打幾槍、2019打幾槍,投資了什麼行業,什麼特點。我刪除了全球性的投資基金比如DST、Tiger、軟銀願景等等。中國市場其實只是這些基金投資的一部分,不是主戰場。

    具體數字是不能披露的,也不敢披露。是不是100%正確,先不糾正。咱不是為了放衛星,射火箭。數字的大致的趨勢還是值得研究的。

    中國股權投資宏觀是什麼樣?

    在540家2019年還喘氣的機構中,就投資事件來看:2018年8774次,等到了2019年就只剩下5228次了。先不看總金額,從數量上來說,投資的機會,2019年就比2018年少了一半。差距最大機構縮水率是-93.75%。也就是說這家差不多2018年投資16個專案,2019年變成了1個。

    個數差的最多的還是天使基金,因為本身就投的多,某頭部天使基金,2019年比2018年縮水了113次投資機會。2018年它出手了160多次。今年只有50次上下了。

    以上是2019年出手最多的十大機構,騰訊已經超過了傳統的基金,唯一一位在2019年投資破百的機構。頭部基金就是頭部基金,不管募資能力還是投資隊伍都是航空母艦的。他們可以為各個賽道都匹配不同的投資人。但是這個模式卻不是小基金能效仿的,這個後面我再細說。

    不管怎麼說,投資就是少;那麼,企業能夠獲得的融資機會就更少了。能成功募資的都集中到了更頭部的機構和賽道頭部的專案。換句話來說,一個賽道的3、4名專案,就非常難融資,這個時候就要想著怎麼改善現金流和賺錢了。千萬不能盲目擴張,然後現金為負,全都靠投資機構的投資款養著。2020年初這麼一遭,這個策略更加要堅定。

    2019年創業、創投圈各種黑天鵝和一地雞毛的事兒都不少,但是各位創業者還是保持希望。用我當年學託福、GRE的時候新東方俞敏洪老師的一句話來說:

    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2019投資數量超過2018的機構清單

    按照我一直的觀點,不管好年景還是差年景,其實到好公司產生的機會是差不多的。能多出手的GP一定是在這個資本寒冬募到資了。這本身就是一個好事。有什麼事,還能比有錢在手,能投專案更光榮的呢?

    大家都在投什麼賽道?

    從總數上來說過,企業服務、醫療健康、生產製造大類還是主要的老三件。但是其中細細看則有很大的文章。不免有幾個疑問:

    企業服務、醫療健康、生產製造這裡面細分超級多,到底是不是能投?看了有些基金2016-2017還在做生產製造的投資,2018-2019開始轉向醫療健康,我也是捏了一把冷汗;工程師到醫生的轉變2年夠不夠?中小規模機構的散彈槍,感覺和頭部機構的一樣散,到底能否命中獨角獸?

    在仔細看每個基金投資的標的之後,還有幾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我們三個合夥人一直把常壘定義成一家非常專業化、聚焦化的投資機構,我們的賽道是以軟體為核心的企業服務股權投資機會。在上面的細分中有企業服務的一部分、人工智慧的一部分、甚至是物聯網、大資料以及工具軟體分類中的一部分。簡單的說:這是找靠軟體技術為核心、為產品推動力的有快速營收增長的紮實專案。那種看起來非常Cool的黑科技,不在我們投資範疇。為什麼?稍後晚點再說。

    頭部機構,都是中小機構膜拜的物件。最主要的膜拜就是募資。怎麼那麼能募到那麼多錢呢?管理費到底花的掉不?本文當然募資不是這篇的討論重點;募資馮斯基也在虛心學習之中。只可惜,別人的核心科技,永遠不會分享的,就算分享了,咱們也做不到。本文主要聊聊怎麼投?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先說說大基金人力資源的配置?以及為什麼它可以做多賽道的覆蓋。

    理論上,大基金的話事人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老闆。這個是絕對的品牌和股份實控人。其他的合夥人,沒有股份的,本質上叫做“打工合夥人”。負責一攤業務,把關一個賽道。

    一線基金的層級大概是這樣的:

    老大->打工Partner->MD->VP->投資經理/分析師。

    老大主要負責各種資源、關係和募資,劃重點:老大是不咋看專案的。賽道專案,主要是打工合夥人把關,有的是MD把關。這樣,把關這個賽道的人就特別的重要。如果這個人判斷有問題,人品有問題,結局就很糟糕:老大好不容易募資來的錢,就容易打水漂了。

    所以高薪養賢,對於老大來說,最重要。

    不含出差報銷和都是傳說中的Carry,打工合夥人的年薪差不多是Base+提成一年400萬左右;一起創業的Partner,甚至可能到大幾百萬。MD大概是200-300;VP,100-200。這樣級別的pay才支撐起來對一個賽道判斷的人才隊伍。

    試問哪個中小基金能夠給的出這樣的薪水?

    絕大多數股權基金的Pay是這樣的,投資經理15-20萬;投資總監/VP30-50萬。

    所以說,中小基金散彈槍,基本上從認知到專案的sourcing,全都很有挑戰。

    另外一個,基金靠堆人數是沒用的。因為基金本質賺的是認知和資源的錢。這些不是做流水線,人多力量就會大。

    舉一個例子,不敢點名。

    該基金投資人員數量從最初6人擴充為40人,但即使到第3期人民幣基金,專案投資,退出貢獻仍然非常集中於3位合夥人和2名執行董事身上,2014年以後加入的其他團隊成員,都還沒有個人退出業績。

    一般中小基金,最具知識含量的就是原始創始人那幾個。最多1-3個人吧。過去看單一賽道的優秀投資人,從GP打工到創業做GP繼續看這個賽道。他的判斷力還是上游的,但這個僅僅限於他過去關注的賽道。如果跨賽道去看專案,做判斷,也就呵呵噠了~

    另外就是轉行型投資人,原來可能是產業成功人士,也可能就是有錢了,突然轉型做投資人。這個風險也很大。因為產業經驗和股權投資確確實實是兩個行業。這個馮斯基有深刻體會,我在IBM+Oracle一共從業了6年多,然後做了4年VC。各中差異,其實非常非常大。

    過去2014-2016高潮期,不少First Fund基金的情況是什麼樣長出來的呢?

    不少老闆使出吃奶的力氣,終於募資到了幾千萬到1一個多億。然後15-20萬找了想轉行或者剛畢業的同學做投資經理找來專案。投資經理到券商和研究機構的報告中找點行業資料。然後跟著媒體喊出的投資風口,就開始做投資決策了。關鍵還散投!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大家有興致去到企名片裡面,點開一隻基金,不少是消費、生產製造、醫療、企業服務.......全投過。結果就不言而喻了,DPI肯定不會好的。IRR麼,主要靠化妝。

    抓賽道,棄輪次

    股投資,輪階段,基本上是:天使、VC、PE、Pre-IPO。

    市場中不少這樣的描述:

    天使:天使投資,主要是看人,拼的是機率,分散投資後,總能走出來獨角獸。

    VC:咱VC啊,賽道的狙擊打法,這個輪次感覺估值貴了20%,放棄這個專案吧。不能投太貴的。

    PE:啥PE多少倍?比上市公司平均估值還高?

    Pre-IPO:不上市,大股東能不能回購?10個點年化行不行?

    盈利模式都是省出來的,投資方法是驗證出來。馮斯基這樣說不代表天使投資不能投,而是我們要重新思考不同階段的投資應該怎麼投?

    從一個企業發展有三個過程:0到1,1到10,10到N。

    天使

    “天使就是投人”?

    0-1的階段目標是種子輪、天使輪的專案。這段時期專案的營業模式往往還沒具體確認。這就有了很多天使投資人講的:天使就是投人,機率分佈就能出獨角獸講法。

    而實際往往不是這樣,在當今國內常見人品的情況下,透過短短的1-2個月的投資期。如何能真正對一個人的能力和品格的認知達到一定的高度?

    天使的投資,其實往往存在於大哥投小弟。大哥對小弟多年認知的積累,小弟要出去自己混一混,大哥支援一把。這種情況才是投人。

    另外,散彈槍,也不適用於天使投資。本來盈利模式還是在PPT上呢,怎麼就能因為機率投出獨角獸,帶來整個基金的回報呢?真的有這樣的機率,不如直接在A股散彈來一把,流動性還更好。

    VC

    “VC是狙擊的打法”

    這句話,常聽!但在執行過程中,很多隻做對了一半:在一個賽道之中,都明白了投資要投頭部的公司,狙擊頭部的專案開搶。然而在賽道的選擇中放棄了狙擊的打法。賺錢的生意是:在熟悉而擅長的領域,反覆做。一位投資人對一個賽道和領域的深刻認知,在另外一個領域可能就是相當於白小純。

    因此如果不斷切換賽道,或者散投,在VC角度的精準狙擊能力也是指數級下降的。

    540家活著的GP中,在醫療、醫藥領域倒是有幾家專注的基金,絕大多數投資的標的都是醫療醫藥領域。但這裡面也可能是因為醫療、醫藥沒有更細分賽道的原因,本質上投藥和投醫療器械也是完全不同的投資賽道。這裡就要看醫療基金決策者的自我把握了。

    PE

    540家2019年活著的投資機構中,有150家專業PE和類PE投資機構。有一些母基金和一線機構是各個階段都覆蓋的。我發現瞭如下幾個現象,跟大家分享一下:

    券商系下屬的股權投資,基本都是瞄著後期能上市階段,可能因為自己是投行,自己判斷哪個能IPO不能IPO更準吧。實際上是,券商內部投行和投資是兩撥人,不太交流的。90年代到2000年初的早期成立的PE,真的、真的很喜歡投製造業。

    讓我們看看科創板的上市公司結構組成,類別領域是馮斯基標註的:

    拿最注重科技的二級市場科創板來說,76家上市公司,材料相關15家,半導體晶片7家,資訊科技軟硬體20家,醫療醫藥生物17家,製造業17家。如果把材料、晶片也算作泛製造業,這個資料可就不得了哦。

    為什麼製造業容易出營收和利潤呢。2018年全年中國的工業增加值為305160億元,約為同期中國GDP總量的33.9%;其中的製造業增加值約為264820億元,約為同期中國GDP總量的29.4%。從絕對規模來看,製造業仍然是中國的最大行業。增值稅,收稅啊,哥哥。

    這個和發展歷史有一定關係,改革開放之後資訊科技、醫療、材料,主力的需求滿足還是對外資企業的買買買。製造業、尤其輕工製造倒是因為中國被世界產業鏈中充當了製造大國,因此發展起來了。

    Pre-IPO

    現在二級市場標的越來越多,籌碼供給超過了逐漸超過了需求,交易成本不高,速度還快。因此一二級差價都沒了。這種投資方法已故,有事可以燒紙了。

    還有個特別的現象就是後期的PE和Pre-IPO喜歡用上市公司的PE倍數來評價未上市公司的估值。上市公司,很多是失去了增速的。去年利潤今年能保住就不錯了。而股權投資,主力還是投有增長的公司,很多公司上市那一刻就是歷史最高峰,透支了未來的收入。上市之後就顯出了原型,最後1年解禁到了,很多估值倒掛。

    Pre-IPO的投資,本質還是要投有增長的,馮斯基不否定這個輪次,主要是看你怎麼投,找什麼專案。從上市後的型別看來,醫藥和資訊科技倒掛的機率還是遠小於製造業。

    VC1.0~3.0

    有興趣大家可以看看VC、PE成立的年份。2000年附近是個重要的年份,現在排行榜上的很多大型機構都在那個時間點成立。加入WTO對股權投資行業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1999-2009,這十年是中國本土VC、PE扎堆成立的十年。2004年中小板的開閘,2009年創業板的開市,每一次二級市場的重大變革,其實都推動的中國私募股權機構的發展。總體馮斯基覺得有三代VC。

    VC1.0:2000-2008,第一代VC,主要是以美元基金為主。美元募資,美元退,為主力,俗稱兩頭在外;發展到今天,省下來的,跑出來的都變成了巨無霸複合型股權投資機構。全賽道、全階段的覆蓋。甚至二級也都做了。樹幹長得年頭久,就是粗!

    VC2.0:2009-2017,這八年是第二代VC的誕生階段,尤其是2014-2015,扎堆的天使、VC創立。也是自中中國產生20年股權投資最瘋狂的幾年。非理性的繁榮,造成了80%的基金有且僅有一期,2%的VC賺走了95%的VC的錢。中基協15000家註冊管理,僅僅有500家,2018和2019是有過投資的(至少投資一次)。活下來的,還能持續募資的,被稱為VC2.0。美元、人民幣都投。管理人主力的年紀也從60後變成了70後、80初。打法上,美元基金出來的比較多。

    VC3.0:2018-2026,過去兩年把2014-2016的泡沫都擠破了。這八年能勝出的VC一定是專業的、聚焦的VC團隊。對於VC來說,尋找專案是要找頭部的專案而非賽道的好學生,因為只有頭部的專案才有證券化的可能;然而對於投VC的LP來說,恰恰不一定是找最頭部的VC,而放棄好學生。一是,頭部VC、PE單隻基金的回報未必打得多專業細分的好學生,不信可以show show看;二是,對於LP來說,投VC就是一個生意,我給你多少錢,多少年以後你還我多少錢。所以,一切向回報率DPI看齊。因此,這個時期的VC3.0團隊更多來自於過去1.0、2.0團隊的spin off,跨界做VC,成功機率太低了。而常壘的做法就是要專注最擅長的賽道,抓住在最熟悉的賽道上出現的各種股權投資機會。

    尾聲

    “當潮水褪去後,就知道誰在裸泳。”

    2019年過去了,只剩下500家左右“活”著的股權VC、PE機構。在一個相對專業的領域,裡面還分了更多的細分的賽道。其實也就100多家在競爭。多麼?其實一點都不多。中國這麼大的經濟總量,在不同的細分賽道,無論好年、壞年,都會有優秀的專案產生出來。

    2020年初的肺炎讓我們的經濟和生活一下子來個急剎車。但請相信,這個也不是什麼壞事。安全帶的生意,就是在急剎車中產生的。所有事最後拼的都不是誰輝煌的高度有多高,而是好的時候有多久。存活下來的,不一定是最強的那個,而是適應性最強的那個......

    難,則思變!2020,VC,照常升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奶和酸奶哪個更補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