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亦非影視
-
2 # 歷史飛凡觀
首先作為兩漢的前部分,西漢的存在感比較強,這是不可避免讓人先入為主的感覺,所以西漢和東漢也叫做“先漢”和“後漢”。
劉邦作為歷史上第一個草根逆襲的形象,在個人成就上也比光武帝劉秀要傑出一些,雖然劉秀時家境已經破落,但是好歹頂著一個漢室宗親的身份也為他加分不少,畢竟劉邦死後四百年的東漢末年劉備還用漢室宗親的身份拉大旗張虎皮,可見有的時候出身是一個很玄妙的東西,能夠在特殊的情況予以加分。
雖然兩漢都經營西域地區,張騫和班超都曾出使西域,甚至班超的功勞立的可能比張騫更大,但是做為經營西域的先行者,張騫和決策人漢武帝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就要更強一些。
同樣的是“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都是了不起的功勳,但是漢武帝就要比漢章帝不知有名多少,霍去病也比竇憲要更加出名一些,雖然他只活了23歲,但是因為竇憲是因謀反而處死的,所以歷史功績大打折扣,如同秦檜發明仿宋體一般。
而且西漢雖然亡國於外戚之手,但是整個西漢王朝並不是因國勢衰弱而亡的,而是外戚竊權而已,如同司馬光所說“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反觀東漢時期外戚與內侍交替專權民不聊生,最後發生了黃巾起義。
為了平息起義動亂,世家大族又紛紛建立武裝開始割據,搞得國家一片烏煙瘴氣,所以連諸葛亮都在《出師表》上告誡後主劉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西漢時皇帝上廟號非常嚴格,只有太祖高帝劉邦、太宗文帝劉恆、世宗武帝劉徹和宣宗宣帝劉詢有廟號,但是這四人都可以稱得上是有道名君,而東漢則有點開局即巔峰的感覺,後面則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除了光武帝劉秀之外,也只有漢明帝劉莊和漢章帝劉炟值得一提了,而且感覺他們的存在感甚至還不如漢獻帝劉協,雖然劉協是亡國之君,但是託《三國演義》的福,劉協比他們出名多了。
而且由於劉秀建國時的妥協政策,東漢開國時並沒有解決西漢王朝末年的遺留問題,造成國力較之西漢大大不如,皇權受到威脅,此後大部分國力消耗在內鬥之中,所以在歷史上的存在感遠遠沒有西漢王朝出名。
-
3 # 經典守望者
首先是因為西漢在前,東漢在後,時間上的順序自然會造成先入為主的觀念。第二,是因為西漢時期的各項發展成就過多,形成了陰影效應。第三是因為東漢的存在感不高,的確沒有什麼過大的成就。從東漢的財政情況看來,東漢的國家能力的確不高,兩漢更迭時期的戰火對於國家的摧殘程度幾乎到了東漢末年也沒有緩解。而且,東漢時期有代表性意義的時間不多。除了漢光武帝統一全國,明章中興,佛教傳入中國,班超出使西域,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更大的積極性事件。
中國歷史上存在三個基本上快被人們遺忘的時代,也就是漢光武帝之後的東漢,唐肅宗之後的唐朝,宋高宗之後的南宋。這幾個時期都是個人感覺很模糊的時代,就是因為沒有什麼突出的代表事件所導致的。
第三,東漢時期的問題很多。宦官專政,外戚干政,黃巾軍治亂,靈帝西園賣官,跋扈將軍梁冀弄權,黨錮之禍等等都拉低了人們對於他的好感度。後世的史官也不願意過度的去描繪這一時期。所以,後世的記錄就相對少了。
-
4 # 水一白聊歷史
用現代人的觀點來看,東漢與西漢之間的流量對比不可同日而語。
首先,時間跨度不同雖然西漢210年、東漢195年,看起來差距不大。
但因為漢高祖劉邦是楚漢戰爭的勝利者,所以秦漢之交這段時間也很自然的被人們不自覺的併入了西漢的歷史。反而,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稱帝后還花了11年的時間,才真正地掃平割據勢力,統一中原地區,這種感觀是不同的。
再來看兩漢末期。
雖然都是大權旁落,但歸根到底,西漢末期還掛著大漢的名頭,也沒有什麼割據勢力。但東漢就不同了,東漢末年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都是軍閥混戰的狀態。公元前220年,漢獻帝禪讓給魏文帝曹丕的時候,三足鼎立已經勢成。很多人也更願意將這段歷史歸入三國,而不是東漢。
此消彼長之間,西漢的長度便從感觀上比東漢長很多了。
其次,流量人物多寡差距巨大西漢從最初的楚漢相爭,到呂后掌權,再到代王劉恆入主,再到漢武帝橫空出世,幾代皇帝都是流量人物。尤其是漢武帝,作為是一箇中期帝王,執政五十四年,文治武功都有很多建樹,尤其是對匈奴的戰爭,曠日持久,又塑造了大批的英雄人物,更是增添了西漢的關注度。後來的霍光掌權、昭宣中興,元帝時的王昭君,成帝的趙飛燕,哀帝的“斷袖之癖”,也都有相當的知名度。
反觀東漢,雖然也非常精彩,尤其是對外族的優勢也一樣是壓倒性的。但是,在很多人心目當中,還是隻知道一頭一尾,即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和最後的那位傀儡皇帝漢獻帝。知道桓靈二帝,還是因為諸葛亮的《出師表》。東漢最鼎盛的“明章之治”時期兩位皇帝,漢明帝、漢章帝幾乎毫無知名度,反而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成為了東漢的一個標誌性符號。甚至於很多人都忽略了班固、蔡倫、張衡以及曹操、劉備兩位“三國”的締造者都是東漢人。
總而言之,一個強大的、有凝聚力的統一國家更容易讓人產生自豪感,而一個皇權長期旁落的國家更容易被人忽略。很不幸,西漢代表著前者,而東漢則代表了後者,這大概就是二者知名度差距大的根本原因吧。
-
5 # 閒聞逸聽
說到漢朝大家極容易想到西漢這其實是自然的,因為與西漢相比,東漢顯得太弱太弱了,唯一令人想到的不一定是東漢的光武中興,而極大可能是東漢末年的群雄雲起吧。
人的思想很容易追逐好的事物,西漢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在中國的歷朝歷代中,都極具特色並且對後世都有深遠的影響。人們容易想到西漢,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漢對後生的影響所導致的。
西漢的政治是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和皇權專制,大一統和中央集權的發展令西漢的政治穩定,也令統治者嚐到甜頭,所以西漢的政治給了後世更多的借鑑。
而在西漢的經濟中,各項政策的實施促進了西漢經濟的發展,農業商業也隨之發展起來。經濟上的富庶則為西漢的軍事戰爭提供經濟基礎,像衛青霍去病之類之所以大敗匈奴,除了自身的軍事領導能力之外,漢廷的經濟補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西漢的儒學文化也在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中,甚至在封建王朝時期,儒學一直佔據統治地位。漢代的詩賦雖然以詞藻華麗堆砌著稱,但是也對後來東漢的詩賦的“建安風”和“飄逸風”產生重大影響。
所以正是因為漢朝的所作所為與強盛,還有巨大的影響才會令人不自覺的為之自豪,從而銘記。不過相比於西漢,東漢的確遜色的多,甚至在東漢之後的朝代中,“平平無奇”的東漢遠沒有別的朝代有吸引力和議論,所以正是如此東漢才在與西漢的比較中,落於下風。
所以說,並非東漢不好,也並非西漢太好,這就好比兩個人站在你面前等你去相識,而你最容易記得的,不是醜的那個就是漂亮的那個,並非是另一個人不好,而是於茫茫人海中,太過於平平無奇的人反而不如一個有特色的人。
我是小月,想了解冷門的、有趣的歷史,請關注春江花月史。
-
6 # 趣說歷史閒聊社
歷史上西漢的存在感要大於東漢的原因,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突然想起了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一句話: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1.漢朝是由劉邦創立的,在當時楚漢相爭的境地下,劉邦可以獲勝,這足以讓後世記住西漢。人們在記錄一個朝代的時候,往往會對如何得國給出歷史評價。
2.文景之治,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在這一時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歷史上評價相當高。
3.漢武帝征服匈奴,基本上解決了自漢朝初年以來,困擾漢朝的一個外患。在這一階段真正有了民族自豪感。
4.西漢王莽篡位也是歷史上比較濃墨重彩的一筆,外戚干政的問題也被後世朝代所重視。
5.著名的歷史作品《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也是西漢時期人,記錄了到西漢時期的歷史典故。
-
7 # 人生百味千醉
漢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繼秦之後興起的大一統王朝,歷時約四百年,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我們說到漢朝著名的皇帝,大家一般會想到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其次可能會想到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和漢景帝,以及那位有名的賢君,“布衣天子”漢宣帝劉詢,再可能便是東漢的光武帝劉秀!而這其中,除了光武帝劉秀是屬於東漢,其他漢朝的有名皇帝都是出自西漢,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覺得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1.東漢所處的歷史時期非常“尷尬”
東漢之前是西漢,東漢之後是三國,而這兩個時期,正好是歷史研究非常熱門的兩個時期,而夾在其中的東漢也因此被人們有所忽略,一般談到東漢,大家都會想到東漢末年精彩紛呈的三國時代,現代,與三國相關的文學著作,遊戲,影視可謂是層出不窮,三國時期基本已將東漢時期給遮掩。再一個,東漢之前的西漢也是一個精彩紛呈的時代,特別是漢武帝時期,漢朝可謂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強國,西漢更是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廣為後世流傳,可以說,東漢是被這樣的兩個時代給“淹沒”了。
其次,就東漢自身而言,也實在是乏善可陳。除了漢光武帝和漢獻帝之外,其餘的東漢皇帝都沒有在位超過20年的,而且大多是幼年登基,剛成年不久即死去。同時,東漢在政治上也沒有太多的創新,沒有留給後世留下深刻印象。此外,東漢政治還開始了外戚和宦官輪流交替執政,更是為後世詬病。後來東漢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名存實亡了三十多年。所以,東漢給人整體就沒有留下太深刻的好印象,更別說東漢皇帝了。
東漢的皇帝,簡而言之。明君不夠多;昏君沒特色;小皇帝太多,沒有史學研究價值和文學價值。
按皇帝來區別,東漢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東漢早期(25-88年),光武帝、明帝、章帝,一共三位。東漢中期(88-146年),和帝、殤帝、安帝、順帝、衝帝、質帝,一共六位。東漢後期(146-189年),桓帝、靈帝、少帝,一共三位。東漢末期(189-220年),只有漢獻帝一人。
實事求是的說,東漢名氣最大的兩位皇帝是一頭一尾的光武帝和漢獻帝。
反觀西漢,同樣也可以分為四個時期::高惠文景時期;三位明君。漢武帝時期;霸道皇帝。昭宣時期;中興之主元成哀平時期。漢成帝和漢哀帝名氣最大
2.西漢和東漢兩個王朝底層結構
西漢的社會是一個平民社會,呈散沙狀,這樣的社會是有利於統治的。西漢之所以是這樣的社會,應歸功於秦朝的統一。
-
8 # 閏土看歷史
西漢厲害的帝王出了好多,從漢高祖斬白蛇起義到王莽篡權,西漢共歷經十五帝。這裡面的故事好多都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什麼楚漢相爭,呂后專權,文景之治,漢武大帝,巫蠱之禍,民間皇帝劉病已,這期間的史料豐富,故事性與戲劇性都很強,所以有許多的文學作品。就是衰落期的漢元帝也還有美女王昭君的故事來陪襯,最後末期的王莽,在古代歷史學家眼中中是天下第一的偽君子和野心家,在近現代學者的認識中則是超越時代兩千年的改革者,由於他的緣故,許多人也透過王莽瞭解了西漢末期的幾位皇帝。
但東漢最有名的就是開頭的光武帝劉秀和最後的漢獻帝劉協。中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乎沒有,勉強能說有印象的就是第二任皇帝漢明帝劉莊了,因為他夢見西方有金人,於是派人把佛教迎入中國。其實東漢共有十四帝,但為何在普通人心中留下映像的如此稀少呢?其原因就是東漢十四個皇帝裡大部分是小孩子,朝政被外戚把持,完全不肯能有所作為。大將軍梁冀一個人就擁立過三個小皇帝。這樣的局面也就使得東漢很少出現有為之主。而緊接東漢的三國時代又太精彩,許多人知道漢獻帝還多是因為三國的緣故。於是東漢就形成開頭和結尾特別出彩,而中間幾乎默默無聞的尷尬局面。
再次,我們可以從社會結構來對比
西漢王朝整個社會的結構保持著封建時代初期生機勃勃的形象,帝王與民間都出過一些猛人。而且對外戰爭也很厲害,贏得”強漢“的稱謂。看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就能發現,整個西漢王朝全社會都充滿著一種尚武積極有趣的氣氛。朝廷多文武名臣名將,民間多奇人異士。
而東漢則不然,光武帝打天下的時候就是靠各地的豪強地主和世家大族支援最後取得勝利的,這就造成東漢王朝沒有西漢王朝那樣自上而下牢固的結構,而是與各地豪強,世家大族妥協共生的一個政權。這就註定了東漢王朝的舞臺上,活躍的永遠都是豪強莊園主和大家族。底層的百姓多是依附於這些豪強地主為奴,沒有了展現自己的機會。一個以外戚,宦官,小兒皇帝和各地豪強為主要角色的王朝,又怎麼比得過如萬花筒般絢麗多彩的開放式王朝呢?
如果說兩漢時代是一部電影的話,那可以這樣形容:電影的大半部分是彩色有聲的,而且演技賊好,吸引觀眾。但到光武中興之後這部電影就變成了黑白默片,故事毫無新意。觀眾們看的昏昏欲睡,也記不住到底演了什麼內容。直到結尾處忽然來個彩蛋,人們眼前一亮,但電影結束了。只好趕快順著去看續集了。
回覆列表
雖然放在各色野史裡,東漢光武帝劉秀的開國團隊,存在感十分低調。但哪怕放在中國軍事史上,這個團隊也堪稱名將薈萃。東漢第二任皇帝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更選出其中最傑出的二十八位武將,將其畫像供入洛陽南宮雲臺閣,史稱“雲臺二十八將”。每張面孔背後,都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沙場歲月。
但這“雲臺二十八將”的排名,是考慮了資歷身份政治等多種因素,“軍事能力”這條標準,其實比較靠邊。而放軍事層面上,若論在東漢開國“內戰”裡,最為厲害的武將,卻當屬其中一位“少年英雄”:“雲臺二十八將”裡排名第四的耿弇。
耿弇,扶風茂陵(陝西興平)人,出身于軍事世家的他。少年時就酷愛軍事,二十出頭就趕上一鍋粥的東漢開國戰爭,接著一身軍事天賦就不停爆發:先是一眼就認準了還在綠林軍裡“低調做人”的劉秀,不但主動投奔,還說服父親耿況帶上全部家當(財產親兵)一道投奔。
起初劉秀看他太年輕,只拿他當“小兒曹”,也就是小年輕。但他幾次精彩謀劃,每次都叫劉秀重新整理認識,接著就帶在身邊鍛鍊,歷經銅馬戰役等幾場惡鬥,耿弇越“鍛鍊”越來勁,還順便替劉秀跑了趟北方,一口氣掃平幽州上谷等地,輕鬆給劉秀掃清後院。待到劉秀稱帝的公元25年,不到22歲的耿弇,更得到逆天任命:官居建威大將軍,成為劉秀麾下重要戰將。
而這位“大將軍”最歎為觀止的妙筆,就是他25歲那年,即公元28年的平定山東之戰。面對盤踞當地的老牌軍閥張步,只是整合了身邊親兵和降兵,軍力嚴重不足的耿弇,卻是吊打模式開啟:先用圍三缺一的方式,兵不血刃拿下濟南,又在巨裡打埋伏,打廢了張步三萬精銳,接著用聲東擊西的方式,半天拿下臨淄。最後和張步在劇縣決戰,面對張步“十萬大軍都不怕”的叫囂,一個側翼突破就把張步打花,穩穩拿下齊魯大地。
除了這花樣百出的計謀外,耿弇打仗更是夠狠,和張步的劇縣大決戰上,耿弇腿部重箭,他竟咬牙將箭桿砍斷,忍著疼繼續狠拼硬打,終於打的張步十幾萬大軍稀里嘩啦投降。也叫聞訊的劉秀,激動送來一句好評,亦成了一句勵志成語:有志者事竟成。
而這場花樣吊打的神作,對於東漢立國,也是意義非凡:當時的齊魯大地,就是全中國最富庶的地區,等於王朝的“錢袋子”。既要快速拿下,還不能破壞太大。但二十五歲的耿弇,卻輕鬆完成了這高難度,把這“錢袋子”,穩穩交接在劉秀手裡。
如果名將如格鬥選手,那麼耿弇,就是其中的“技術流”頂級高手。
而漢光武帝的一句好評,更奠定了耿弇的地位:其功乃難於信也——他就是東漢王朝自己的“韓信”。
不過,比起西漢韓信那功高獲罪的悲情來,耿弇顯然幸運的多,34歲那年,耿弇主動上繳大將軍印,放棄兵權的同時,也繼續成了劉秀最信任的心腹之一。每次遇到重大邊事,都會請他來出謀劃策,可謂榮耀一生。
而比起這位“內戰第一人”來,若論東漢開國後保家衛國的“外戰”,最強者卻是“雲臺二十八將”之外的一人:漢明帝的老岳父,東漢開國名將“伏波將軍”馬援。
雖然因為身份關係,馬援無緣“雲臺二十八將”名分。但即使在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裡,馬援依然是書中動輒惹人仰慕的傳說。而放在真實歷史上,馬援,也堪稱令人仰慕加唏噓的傳奇英雄。
比起少年成名的耿弇來,馬援的大半輩子,幾乎都在等待。他曾經做過督郵,卻因私防囚犯而遭通緝。後來又曾經營產業,成了富甲一方的知名土豪。可又在土豪事業巔峰時散盡家財,毅然出門闖天下。一句名言也至今流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雖然馬援加入劉秀團隊時,東漢的“大仗”已到了尾聲,只剩了些“苦活”。但馬援卻幹得有聲有色,西征隴西時,馬援發明了“沙盤作戰”法,以精密的謀劃,幫助劉秀順利平定西北。隨後又在西北苦戰六年,將大小動亂一一平定,叫亂了數年的東漢西北大地,重歸和平穩定。
對於東漢開國的國防建設來說,馬援這一功,就是無人替代的關鍵大功。
而在東漢進入和平建設歲月裡,衣不解鞍的馬援,更成了勤懇的救火隊員。交趾叛亂,就殺向交趾,一口氣收復了包括今天越南北部在內的大片國土。由於打的太漂亮,他今天還是越南享盡香火的神明。匈奴擾邊,他又北擊匈奴,打的驕橫的匈奴烏丸騎兵,聽到“馬援”名字就打哆嗦。這段殘破的大漢朝,開始休養生息的靜好歲月,唯獨馬援未休息,卻以“馬革裹屍”的誓言,依然負重前行。
但這位勞苦功高的戰將,竟是揹著汙名離開。在平定五溪叛亂的戰鬥力,身染重病的馬援病故疆場,踐行了“馬革裹屍”的承諾。但一直耿直做人的馬援,卻得罪了權貴梁松。病故沙場後,梁松隨即寫奏摺誣陷,造謠說馬援貪汙,一群權貴紛紛跟風。可憐為國奮戰的馬援,屍骨一度不能安葬,家人也險些被牽連。忠勇一生,卻落得如此悲情結局。
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悲劇,歷史上每一樁,都常讓人痛。但願,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