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人感到悲痛,應該是最直接的感情表達,禮儀也會簡單直接。那麼冗雜的儀式是對外人做的表演還是用一堆對逝者無益的行為來自我安慰呢?
10
回覆列表
  • 1 # 探索你未知的真相

    不得不說雖然已經到了21世紀了,廣大人民還是把成規陋習當作民族文化,尤其是農村更甚,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流水筵席,筵席流水,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貼出去的禮總得收回來不是,但是為了所謂的面子誰也不挑破罷了,據媒體曝光河北邯鄲某些農村親人死了竟然請了脫衣女郎助興,觀眾竟然是趨之若鶩,可以看出道德淪喪有多麼可怕!

  • 2 # 薛易

    我的回答是:冗長的喪儀是一種儀式感。一方面是表現對死者的重視,另一方面是讓生者宣洩悲痛,以便繼續生活。當然其中也少不了利益往來。

    個人認為,現在城市裡的喪儀基本都比較簡單,真正冗長的是在農村。我們那裡的葬禮一般持續三天,其中在家過兩夜,第三天出殯。

    這裡,我寫寫自己的記憶吧。

    小孩,晚上不用一本正經去守靈,大人也怕把孩子嚇著。但我小時候偏偏很好奇,晚上跑去靈棚裡看,昏黃的電燈光下,迎面一個斗大的“奠”字,漆黑的棺木煞是顯眼。幾根纏了白紙條的哭喪棍,歪歪斜斜地橫在旁邊。有人坐在矮凳上抽菸,問我:“你來幹嗎?怕不怕?”我點點頭。那人笑起來:“關好門了嗎?別讓貓跑進來,要不詐了屍!”我心裡一驚,趕緊往自己家跑,心裡一直納悶:又嚇唬我吧,那靈棚哪有門啊,怎麼擋得住貓?耳朵裡全是嘩啦啦的聲音,那是秋風吹動花圈上的紙片。

    出殯那天,門口的花圈已經擺成兩排,每隔一步擺一個,從門口一直排到了村外去。我大致數了數,足足有三百多個花圈。在農村,結婚與葬禮並稱為“紅白喜事”,老人去世,往往不會被當成一件多麼悲痛的事情。尤其是,眾多鄰居只不過照例來幫忙,更看重那一道道的程式,以及葬禮辦得是否排場,死者家屬是否悲痛是不在他們考慮範圍之內的。所以,葬禮這三天,給人感覺最強烈的,是一個與死亡並不相關的詞:熱鬧。

    送葬的當天,有喇叭嗩吶、紙人紙馬,還有女人們高亢的哭聲。在這種場合,女人們的哭聲與訴說糅合在一起,以一種近乎於唱的腔調錶現出來,讓人聽了為之心碎。有時明明覺得,這喪事與某個鄰家婦女關係不大,但聽了她的一番哭訴,還是悲從中來,止不住淚水。大多數時候,這哭聲是給活人聽的,表達了一份情誼,說明兩家關係不錯,來給捧個人場。這哭聲也是給自己的,日子太苦了,那麼多委屈無處訴,藉著這樣的儀式哭一哭,自己心裡也會暢快些。

    農村出殯的場面,禮儀應酬,人歌人哭,也許沿襲的正是一種古風,是華人傳統的處事方式。這迎來送往,即便沒有多少真心,卻也自有其動人之處。

  • 3 # 使用者4876087807407

    人死了,是分手永別,家人悲哀,鄉鄰,親戚,朋友自然感傷,為了表達對亡者的感恩之情,懷念不捨之情,愧疚之情,便會舉行各種告別祭奠儀式活動,以表哀思,懷念,紀念。這是一種傳統的祭祀文化,不搞這種告別活動儀式,便覺得對不起亡者,於心不忍,未盡兒女子孫的孝道。

  • 4 # 傍竹居

    這個問題在《論語》中早就有回答。

    【原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譯文】 宰我問:“三年守孝期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行禮,禮必壞;三年不奏樂,樂必崩。陳谷吃完,新穀又長,鑽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該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夠了。”孔子說:“三年內吃香飯,穿錦衣,你心安嗎?“心安。“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魚肉不香,聽音樂不樂,住豪宅不安,所以不做,現在你心安,那麼你就做吧。”宰我走後,孔子說:“宰我真不仁德,嬰兒三歲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三年的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期。難道他沒得到過父母三年的懷抱之愛嗎?”

    相對而言,如今的喪禮相較於過去。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喪禮,一者表達生者對逝者的哀悼,二者表達生者對逝者的尊重。儀式之所以被詬病,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因為失去了那一份內在的情感。如果沒有了那份情感,儀式就失去了該有的意義。

    由此想到過去一個網際網路上的討論:孩子該不該給父母磕頭?其實這個問題沒有那麼複雜,磕頭只是表達尊敬的一種方式。你覺得需要尊敬父母,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才符合心意便這麼做,你要是覺得不需要,不必要那便不做。

    禮儀還要加一個禮俗來看待,在這樣的禮俗當中,無論你內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透過這樣的意識逐漸的薰染人性,這也是一種無形的教育。人生之大,莫過於養生送死。但是過於冗雜的儀式是不必要的,《論語》中同樣也做了回答:

    【原文】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譯文】 林放問禮的本質。孔子說:“這個問題十分重大!禮儀,與其隆重,不如節儉,與其和易,不如悲慼。”

    綜合回答,過於冗雜的儀式是不必要的,必要的儀式是不可缺的。其中的度,各地區均有不同,或許因人因地而定。

  • 5 # 多年前的笨丫頭

    冗雜的喪禮,是農村人的特長。

    這種現象是古代傳下來的,也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文明國家的一種文化。

    古代的人以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每個人應有的準責,女果一個人的不孝,會引起很多的人看不起。在人們的心裡,厚葬自己的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是那些做為兒女的應盡責任。

    農村人到現在還是遵循原來的傳統文化。在父母的喪葬問題上看的很重,如果誰家父母的葬禮草率了事,會被鄉親們看不起的。在這些鄉親們看來,他們沒有做到對父母的遵重。

    一個人活在世上幾十年,吃苦受累,為了子女,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自己的家庭,我想這種喪葬的方式也不為過。那也是一些子女的孝心。

    在農村,只有那些無兒無女的無保戶,沒有兒女給他們辦喪事,上午死了,或許下午就被鄉親們埋了。

    這樣的葬禮,普通人是接受不了的。

  • 6 # 舒心姥姥

    這屬於封建糟粕,早晚得改革。還是厚養薄葬好。活著不孝順,死了整什麼也白搭。現在主要是有些人們有錢了,不知該怎麼花。只知道在紅白喜事是鋪張浪費。等什麼時候窮困潦倒的時候,這些人會後悔的。

  • 7 # 瞭望人間

    喪葬的冗雜是一習俗,停棺,送錢(火紙),祭拜,守靈,樂隊誌哀,花圈,靈品,轉棺,哭靈,送葬長隊,間斷鞭炮,禮花,熱熱鬧鬧地以顯隆重,後續的葬後圓墳,祭禮,親友送禮後的答宴……。這,只能在農村而且可以土葬的地區才行。

    認真的說,一些人主要追求的儀式感或對亡者的心靈安慰。有的人生前生後待遇相符。可也有少部分生前困苦,兒女不孝但死後也搞的熱鬧,是後代在爭面子,爭口碑,實際人們背後的價論是:活著不孝,死了胡鬧!虛偽的的做作相。

    喪事從簡對死者是真正的尊敬,把喪事搞成喜事良心上怎會快樂?

  • 8 # 使用者夜闌數星光

    華人素來就有“人死為大”的傳統觀念,無論逝者生前是貧是富,是受人尊敬還是遭人嫌棄,一旦離世,總有活著的人會為其舉行各種形式的喪儀,過程有的繁複冗長,有的簡約精幹。至於哪種形式更好,可謂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不過我發現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或是政治素養高的人,越不看重這種外在的形式,正所謂“死了死了,一死百了”。

    當年我工作的第一個單位,旁邊不遠就有家幹休所,裡面住著不少從戰爭年代過來的老革命,去世後都是開個簡單的追悼會,追憶一下逝者的生平事蹟,表達一下對逝者的深切哀思,然後就安安靜靜地送走了,沒有什麼花樣繁多的複雜形式。還有我的老師和同事,她們有的自己是高知,有的父母是高知,對待生死的態度都很灑脫。不開追悼會,不打擾任何人,不留骨灰,真正是做到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不過在當今社會,人們受到各種傳統禮俗的約束,絕大多數人還很難做到無視喪禮的存在,在舉辦的過程中形式冗雜究竟合不合適,只有當事人最清楚。我曾經參加過幾位朋友家的喪儀,有的在鄉下,有的在小城市,整個過程大操大辦需要好幾天,一個個勞命傷財累得疲憊不堪,事後都在私下裡向我抱怨“煩死了,再折騰下去活人都要撐不住了”“我根本不想這樣折騰,都是被七大姑八大姨逼的,實在沒辦法”。可見也不是人人都想這樣。至於到底該怎樣辦得由當事人說了算,外人不便閒吃蘿蔔淡操心。我只能管好自己,將來等我老了要死的時候,就像我的老師那樣,塵歸塵,土歸土,生未帶來分文,離去時也不帶走一片雲彩。

  • 9 # 內眼眥與吃貨日常

    對於逝者,活人做什麼都無益於ta復活。有的人活著,ta已死了,只會增加社會的負能量,。有的人死了,ta還活著,ta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 10 # 醫法文九撞

    看似繁瑣的喪葬禮儀,其實是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流傳至今,仍然保留的活標本。

    孔子做禮,禮也是六經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上舉足輕重。但隨著社會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原本的中國禮文化幾乎全軍覆沒,流傳下來的禮儀本已不多。

    但在農村,以喪葬為載體,流傳下來的喪葬禮儀,儲存了很多中國禮儀傳統文化。

    看似對逝者無益,卻對生著是一種教育,一種不能忘本的教育。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雖然喪葬品準備及喪葬程式不斷減化,但是主要內容並沒有太大變化,並且流傳至今,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喪葬習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儀行當的人卻不少。

  • 11 # 好吃的貢椿

    在古代,人死後,王孫貴族自然是風光大葬,陪葬的是金銀器玉,還有可能是活的丫鬟小廝。帝王駕崩,更是舉國哀悼,陪葬的東西更是奢侈。不管是從秦始皇兵馬俑到各種見諸報端的帝王陪藏品,或是貧民百姓死時入棺下葬的情景,我們不難看出,華人歷來的喪葬禮儀都不符合簡單操辦這個詞的。有些地方冥婚更是盛行不衰,破四舊之後,喪葬禮儀有所減弱。

    我們老家那邊,人死後,要入棺設靈堂,辦白事,一般下葬前親戚朋友前來弔唁。以前都是直接包著草蓆下葬的,大概是從兩千年後,要求人死了必須拉到火葬場活化。下葬前死者的家屬把死者的舊衣物放進棺材裡,死者的親屬會買一些紙錢紙元寶呀,紙馬,紙房子等燒給死者。逢年過節,要到墳頭上燒紙祭拜。我個人覺得,這是對死者的祭奠,死者為大。至於說給外人表演的成分,有點片面了,當然一些地方,一些人對死者下葬確實有些誇張。

    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不如在親人還好好地活在這個世上時,多做些作為子女作為晚輩應該做的,多買些東西吃的穿的用的給老人,多回家看看老人,多打電話,多關心,總好比過老人去世後,無限後悔沒有好好對待老人吧

  • 12 # 藍天2404

    傳統的習俗,後輩為了讓老人走好。給後人留福。演變流傳!慢慢的去掉一些人們可以接受,全部去掉,恐怕人們接受不了!

  • 13 # 崆峒書生

    關於喪葬禮儀,現在真有的聊,特別是周邊的一些村社乃至於城裡,風格不同,複雜程度和花銷也不同,個人認為,喪葬之禮,應當從簡,而不應該作為一種排場的事情。

    應該重視生前的孝養,而非死後厚葬

    老人們到了晚年,確實是生命中最為難過的時間,他們盼望著兒女們的團聚,能多陪陪他們,其實不是他們喜歡節日,喜歡過年,而是他們害怕孤獨,希望著自己能被多陪伴些時間。而年輕人往往做不到陪伴,在有限的時間裡,沒辦法更多的陪伴老人,可當老人們不再的時候,往往想以厚葬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孝順,其實,沒有任何意義。

    喪葬之禮,更多的是對已逝老人的追思,而非透過喪葬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富有和貧窮,反而多了幾分多餘和不敬。厚葬不僅僅是資源的浪費,更甚者,給生者帶來很多不便,往往容易形成攀比之風,人情禮成了很多人生活壓力的一部分。

    厚葬是一種資源浪費,而非表達追思

    當下社會中,往往一些老人去世了,子女們忙著接待起來弔喪的人,甚至沒有時間表達自己的悲傷,有些連在墳前跪拜的時間都很少,更多的就是在接待,走儀式,形式性的東西佔據了整個喪葬的太多內容。

    其實,對已故者的思念並非一定要透過這種形式,古人守孝三年,看起來很愚昧,可現在想想,那時候的人真正的孝順,死後表達懷念的方式感天動地。臥薪嚐膽也叫“石屋養馬”,這個故事中勾踐就是住在夫差父親墳墓旁的一個石屋子,這個石屋子,就是用來守孝的。

    提倡薄葬,更能表達孝順

    人死之後,除了名聲,什麼都留不下,葬禮辦的再隆重,人死不能復生,古代的天子駕崩叫國喪,對百姓而言,無非浪費百姓們的時間,其他於事無補。

    當下,提倡薄葬是一種需要,讓子女有空陪伴逝者最後一程,別把時間都浪費在接待弔唁的人上面。

    提倡薄葬,別人大眾陷入人情禮的漩渦當中。

    薄葬,是減掉一些沒必要的環節,簡單直接的為逝者送行,表達哀思,這樣就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校要舉辦一個相聲比賽,校方希望可以自己寫詞,可是我對相聲不太瞭解,所以想請教一下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