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滬生泉
-
2 # 來看世界呀
切爾諾貝利事故後當地出現過很多畸形動物,這就是放射物質長期影響,只不過現在幾十年過去了放射劑量也慢慢降低,周邊已經陸續有人類居住,也成了野生動物的家園。
放射物質當然對動植物有影響,對動物的影響是可以導致後代的畸形,對成年個體也有致癌的作用,對植物的也有類似影響,不過由於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抵抗性更強一些,但是高劑量的輻射作用下,也只有少數植物能夠正常生存,這些植物通常也被作為尋找放射物質礦石的標誌植物。切諾貝利核電站四號機組的事故使得大量放射物質粉塵飄散在當地,汙染了當地的水體、土壤,對於人類那樣的環境無法再居住,不光是考慮高放射劑量的短期影響和急性傷害,也為保證人群整體的健康,避免出現致畸、致癌等長期影響,將居民遷出是必要的。但是植物不會活動,動物意識不到這樣的危險,除非是劑量特別高的地方,會導致呼吸道損傷等急性傷害,能使野生動物感受到疼痛難受,它們才會逃離,周邊放射劑量沒那麼高,動物們就難以感受到了,忍一忍也能承受。
幾十年過去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洩露劑量只在核心區域也就是機組附近附近地方的放射劑量還比較高,周圍的放射劑量已經很大程度地降低了,而且為了組織生育放射物質的快速洩露,當地又在機組上覆蓋了厚1米多的混凝土史觀以遮擋放射。現在當地周邊雖然還禁止居住,但是也有不少人因為生計等問題遷回居住,目前看來那些人受到的影響並不是很大。放射對人體有危害是不假,但也需要有一定的劑量強度加上較長的作用時間,已經能遷回周邊區域且正常生活,也說明周邊的放射劑量不算高了。而在這樣的事件中,無論是媒體還是我們旁觀者,最關注的是人,而不是動植物,所以動植物會怎麼樣我們也缺乏瞭解,有多少人真的關心當地的動植物呢?
儘管如此,切爾諾貝利周邊放射物質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才能恢復到危害以下。當地缺少人的活動,也就沒有了汙染,目前那裡的動植物都更加繁茂,為了保護某種瀕臨滅絕的狼,當地將狼放入當地,幾年時光數量就有了恢復。
-
3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切爾諾貝利的核輻射這麼高,為什麼感覺對野生動植物沒影響?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不是沒有影響,在切爾諾貝利事件發生之後,周圍的大批動植物發生了死亡,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動植物的棲息環境逐漸得到了恢復而已。
1986年前蘇聯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4號機組發生了劇烈爆炸,在引發大火的同時,將巨量的高放射性物質被拋灑到空氣中,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核洩露,當時有超過30萬人被撤離,是迄今為止全球唯一一次被評為七級的核洩露事故。
此次核洩露事件,不僅對人體產生重大的傷害,距離放射源較近區域的一部分人因受到嚴重輻射而立即死亡,其它受輻射較輕的人也不同程度地發生身體潰爛、白血病、惡性腫瘤、肢體變形以及一些遺傳性疾病。當然,對於很大一部分割槽域的生態環境來說,影響也極其嚴重,主要是被拋灑出去的大量放射性物質在自然環境中存在的時間長、波及範圍廣,在相當大的區域內,因核洩露直接引發的核輻射、具有放射性原子塵埃等,大氣、水和土壤環境中放射性物質一定時間內呈現逐漸積累的態勢,這些環境要素放射性汙染加重,從而引發動物直接死亡或者基因變異,植物枯萎死亡等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沒有了人類活動的干擾,這裡慢慢形成一個類似“自然保護區”性質的區域,放射性物質由於不斷地進行衰變,自然環境中放射性物質的濃度逐步降低,輻射強度越來越低,一些耐受性強的植物首先得到恢復,種群數量得以逐步增加,而植物為食的一些食草動物,像野兔、駝鹿等逐漸把活動區域擴到大該區域,以獲得更加穩定和豐富的食物來源,而那些以草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比如棕熊、狼、猞猁等,也跟隨著食草動物的蹤跡而擴大棲息範圍,這也是最近幾年這裡相繼發現較多野生動物活動的原因,一個逐步恢復並良性執行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此產生了。但是和事件發生前相比,生物多樣性還是下降很多。
從切爾諾貝利事件發生以及目前周圍動植物的恢復來看,至少可以說明幾個問題:一是核洩露事件的危害非常大,持續影響時間跨度長,不是短期內可以恢復的。二是在自然選擇的壓力脅迫下,那些適應能力強的生物,其生存能力和恢復能力要比人類以及那些脆弱生物強大得多,而且植物要比動物更加頑強。三是沒有人類活動的影響,自然生態的恢復速度也要快得多。
-
4 # 南山有獸焉
是真的沒有影響,還是你只是沒有感覺。
這是兩個問題。
輻射的最大機率出現的是什麼?是變異嗎?
不,是死。
所以你看到的是什麼?你在切爾諾貝利嗎?你沒有,你只是看到了你認為的全部而已。
是那些拍下來的照片,那些過去很多年以後的荒蕪而已。
你甚至沒有去看那些研究報告,那些資料。
為什麼沒有影響,你的題目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是你感覺。
所以答案很明顯,你的感覺依據的是什麼,那麼判斷就只有什麼。
-
5 # 阿勝網路隨筆
就目前那裡的植被恢復情況來說,看似沒有影響,實際影響挺大的。
眾所周知核輻射對於生物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因為核輻射可以破壞生物的基因,導致生物的基因變異。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是如此。
切爾諾貝利的核事件是在1986年發生的,距今已有三十四年,在最初的幾年裡切爾諾貝利是名副其實的鬼城,人員都搬離了。
經過三十多年的自然恢復現在那裡一片生機,但並不代表那裡就沒有危險,至今還有很強的輻射。
在自然選擇的壓力脅迫下,那些適應能力強的生物,其生存能力和恢復能力要比人類以及那些脆弱生物強大得多,而且植物要比動物更加頑強。
另外沒有人類活動的影響,自然生態的恢復速度也要快得多。
人們看到現在切爾諾貝利的植物似乎快要淹沒人類的遺蹟,就以為核輻射對植物沒有什麼影響,其實不然。
核洩露事件的危害非常大,持續影響時間跨度長,不是短期內可以恢復的。要恢復到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至少需要兩萬年。
-
6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是世界上最致命的能源事故。直接的人類生命健康影響只是事故的一部分,大片土地不適合人類或動植物生存。 儘管切爾諾貝利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不到100人,但隨著周圍地區的疏散,最終有大約35萬人不得不離開家園。切爾諾貝利禁區半徑30公里,面積約2600平方公里,30年後仍不允許人類正常使用。
如此多的人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所造成的心理損失——及其對健康的影響——以及失去的土地面積本身,也必須得到權衡。放射性汙染的持續時間是一個可怕的想法,它會在數百年、數千年甚至數十萬年間緩慢衰減。
切爾諾貝利電離輻射對野生動物的影響:距離發電廠500米的約4-5平方公里的松樹受到致命打擊,受到事故的高劑量輻射。這個地區是汙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被稱為紅色森林,由於垂死的樹木呈現鐵鏽紅色。 在一個更大的38平方公里的區域(約佔禁區的1.4%),樹木在5至7年內基本上不產生新種子。
在距離植物3到7公里的範圍內,土壤無脊椎動物數量急劇減少,儘管它們的數量在2.5年後已經基本恢復。哺乳動物也有可能死亡,這一點在一些馬和牛因甲狀腺輻射損傷而死亡和齧齒動物數量的減少,但在第二年恢復正常。 雖然切爾諾貝利的放射性汙染可以在遠至德國和北歐的地區進行測量,但實際的放射性水平太低,不會對其他地方的野生動物造成顯著影響。
切爾諾貝利事故後,發現切爾諾貝利禁區盛產駝鹿、狍子、野豬和狼。 該區域中較大的動物呢?陸生野生動物不太可能在低於1MSv/天的水平上受到傷害(相當於每年365000MSv,略高於紅色森林水平)。2014年土壤線蟲研究在5 MSv/天時未發現任何影響,並且幾項研究即使在20MSv/天(7300MSv/年)時,也沒有發現對齧齒動物有影響,或者在受汙染區域和未受汙染區域的哺乳動物種群有任何差異。
此外,植物和水生生物的安全極限被認為是陸生動物的十倍。 因此,背景水平本身,儘管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平,而且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可能不會對野生動物造成嚴重威脅。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被人類遺棄後,各種各樣的動物會很快遷入這片區域。令人驚訝的是,許多稀有和長期消失的野生動物在切爾諾貝利附近找到了自己的家園。
切爾諾貝利禁區可以說已經成為一個自然保護區。 切爾諾貝利禁區有豐富的動物數量,與自然保護區相當。世衛組織還指出切爾諾貝利事故的真實規模,這矛盾地導致創造”一個獨特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在隔離區的大部分地區,輻射水平在幾個月內急劇下降。野生動物趁人不在,數量和種類開始反彈。 航空調查顯示,麋鹿、鹿和野豬的數量在事故發生後一兩年才開始攀升。還有海狸、獾、猞猁和野牛,甚至棕熊也出現了。
2019年研究在該區域發現了高度多樣化和活躍的食腐動物種群,包括老鼠、松鴉、喜鵲、水獺、貉、貂、狼、烏鴉和白尾鷹。 切爾諾貝利地區物種豐富,有400多種脊椎動物,包括67種魚類、11種兩棲動物、7種爬行動物、251種鳥類和73種哺乳動物,許多被列入烏克蘭和歐洲的紅皮書。 這並不是說科學家們不會期望發現輻射對野生動物種群的任何影響,但它們小到難以找到確鑿的證據。
很明顯,這些核輻射潛在的影響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阻礙繁榮的動物種群。驚人的結論是,世界上最嚴重的核災難對野生動物種群的破壞性要比正常的人類活動小得多。核災難後空無一人的棲息地對野生動物來說是個好訊息。很難認為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和動物數量會因切爾諾貝利災難而惡化。
回覆列表
33年後“人間地獄”切爾諾貝利:野生動物將這裡變天堂
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在一次技術測試中發生爆炸,核電站爆炸洩漏的放射物質相當於1945年日本廣島原子彈投擲事件的400多倍,整個地球都為之震顫。
“人類的禁區生命的沙漠”
核電站洩漏事故發生之後,周圍設立了隔離區,超過35萬的當地居民被迫撤離疏散。事隔33年,他們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家園,當今政府仍然對切爾諾貝利核洩漏區域列為禁區,嚴禁居民在此生活。
此次核洩漏事件導致居民死亡並不像廣島原子彈事件那樣直觀,雖然沒有明確的資料進行統計,但是它對環境的最初影響是非常嚴重的,對當地居民身體受損和生理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受輻射最嚴重的一個地區是核電站附近的松林,核洩漏事件之後這片松林被稱為“紅色森林”,這裡遭受的核輻射劑量最高,松樹當即死亡,所有的松葉都變成紅色,此地區的動物同樣幾乎無法生存下來。
因此,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洩漏之後,這裡曾被人們認為是“生命的沙漠”,考慮到一些放射性化合物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從環境中分解消失,專家預測稱,該地區在未來幾個世紀裡將繼續不適合野生動物生存。
33年後禁區變成野生動物的天堂
但是33年之後,現今的切爾諾貝利禁區被棕熊、野牛、狼、猞猁、普氏Mustang,以及200多種鳥類和其它野生動物佔據著,這裡成為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科學家對禁區內大型哺乳動物、築巢鳥類、兩棲動物、魚類、大黃蜂、蚯蚓、細菌和落葉層分解研究表明,現今切爾諾貝利禁區現狀超出科學家的預想,目前該地區具有生物多樣性。
此外,他們證實目前的輻射劑量對於生活在切爾諾貝利的動植物種群普遍沒有太大負面影響,禁區中所有被研究的動植物種群都處於穩定繁衍狀態。
2016年3月13日,在白俄羅斯廢棄的波貢諾伊村莊,一隻水獺在距離切爾諾貝利核反應堆30公里的禁區水域中游動尋找食物。
切爾諾貝利核災難發生幾十年之後,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大範圍受汙染地區,狼、麋鹿和其它野生動物數量驟增,禁區不同位置安裝了運動檢測攝像機,並且持續監測多年時間,拍攝的照片揭示了各種輻射等級下存活大量動物,為科學家調查分析災後禁區生態環境提供了重要線索。
攝像機首次拍攝到禁區烏克蘭境內生活著棕熊和歐洲野牛,同時觀測到近年來狼和普氏Mustang數量驟增。
人類影響和輻射影響,哪個更厲害!
同時,研究人員還對切爾諾貝利禁區兩棲動物進行了研究,發現它們大量存在,甚至在汙染最嚴重的區域。還發現可以代表輻射生命適應性反應的跡象。
此外,他們還觀察到個別動物出現輻射負面效應;一些昆蟲似乎生命期較短,它們在高輻射劑量區域更易受到寄生蟲的影響;一些鳥類出現白化症的機率較高,同時它們生活在高汙染區域時,其生理和基因也出現了變化。
2016年3月12日,在白俄羅斯一個廢棄村莊裡,距離切爾諾貝利核反應堆30公里的禁區,一棟房屋廢墟上出現了一隻黃鵡。
但這些狀況似乎並不影響切爾諾貝利禁區野生動物數量的維持,輻射並沒有對該區域野生動物造成負面影響,首先,野生動物的抗輻射能力比之前預想得更強,另一種可能性是,一些生物體可能開始表現出輻射適應性表現,這將使它們能夠應對輻射,在禁區內生活並且不受傷害。
此外,禁區中沒有人類生活可能促使一些物種繁衍,尤其是大型哺乳動物,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產生的負面影響實際上可能是大於核洩漏事件的事件。
切爾諾貝利禁區的未來
2016年,烏克蘭政府宣佈切爾諾貝利禁區部分割槽域為放射性和環境生物圈保護區。多年以來,切爾諾貝利禁區已成為極端環境下進化過程的一個優秀自然實驗室,考慮到全球經歷的快速環境變化,研究該禁區可能具有重要意義。
在白俄羅斯被遺棄的德隆基村,核反應堆周圍的隔離區仍能看到一個豎立的輻射標誌。
當前,切爾諾貝利禁區有幾個專案正在試圖恢復該地區人類活動,旅遊業現處於蓬勃發展階段,2018年遊客數量超過了7萬人,此外還計劃在該地發展太陽能發電站,並擴大林業採伐。
2018年,受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洩漏影響曾廢棄多年的普里皮亞特市舉辦了一場藝術和科技裝置為題的派對,在過去的33年裡,切爾諾貝利禁區已經從“生命沙漠”轉變為生物多樣化地區。
這聽起來有點兒奇怪,但是如果我們要保證切爾諾貝利禁區未來仍是野生動物的避難所,從現在開始我們需要努力維護該禁區作為一個自然保護區的完整性。
核洩漏事件鮮為人知的事實
雖然大多數人知道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洩漏是由於人為試驗失誤,爆炸釋放出放射性物質,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具體細節。
1、累積輻射劑量大約1000萬雷姆
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發生爆炸時,大約有3萬人生活在附近,這些居民被認為接受到大約45雷姆(輻射劑量單位),該輻射劑量與1945年廣島投擲原子彈事件倖存者遭受的平均輻射劑量相近。
雖然45雷姆不足以導致輻射病(通常達到200雷姆左右),但它仍會使癌症發病率增大1.8%,除了6000例自然原因導致的正常癌症之外,該風險還將導致大約500例癌症死亡。
然而,2006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評估報告稱,輻射導致的癌症死亡率會更高。透過觀察輻射的總分佈情況,輻射範圍遍及整個歐洲,甚至波及美國,估計切爾諾貝利核事件累積輻射劑量大約1000萬雷姆,這將導致4000多人死於輻射引起的癌症。
2、最嚴重輻射出現在爆炸初期數週內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最初爆炸威力巨大,輻射造成的居民傷害發生在爆炸初期的幾周內,你可以將輻射想象成為原子核爆炸時向外飛的碎片,就像炸彈的彈片一樣。
就像氣泡膜包裝材料一樣,每個原子核只能爆炸一次,釋放一次輻射。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後僅15分鐘時,放射值已下降至爆炸時的四分之一,1天之後,下降至15分之一,3個月之後,下降至1%。
即使是現今仍殘留一些放射性物質,多數放射性物質實際上都變成為煙霧,只有地面附近的放射物質才會影響到居民健康。
3、數十名消防員死亡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不僅釋放大量放射物質,還引起了發電站火災。衝入火場消火的消防員暴露在高劑量輻射下,數十人死於輻射中毒。
這些消防員暴露在1千萬億伽馬射線下,將意味著什麼呢?伽馬射線是從核武器、放射性炸彈和反應堆爆炸中釋放出來的一種穿透性輻射,就像一種能量極高的X射線,1雷姆輻射中大約有10萬億伽馬射線。
人體全身暴露劑量為100雷姆的輻射時,可能不會注意到,因為人體全身系統可以在不讓人們生病的情況下修復大部分損傷。在接受200雷姆輻射時,人們可能會發生輻射中毒。接受化療的患者有時會出現這種情況,輻射中毒時會出現脫髮、噁心、無精打采等副作用。噁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身體瘋狂修復輻射造成的損害,因此會減少消化等其他活動。
人體暴露在300雷姆輻射下,很有可能會導致死亡,除非他們獲得及時治療,例如輸血,所以1千萬億伽馬射線下,衝入火場消火的消防員是抱著必死的信念,是真的英雄。
4、核反應堆沒有安全殼建築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沒有一項重要的安全措施——安全殼建築。安全殼結構是圍繞核反應堆的一個氣密外殼,據美國核管理委員會稱,這種外殼通常呈穹頂狀,是由鋼筋混凝土製成,能夠限制意外事故可能釋放至大氣層的核裂變產物。
如果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有一個安全殼建築,洩漏事件造成人員死亡的機率會很低。
最後要說的是,雖然野生動物在切爾諾貝利這個生命的禁區重新繁衍生息,但這並不意味著輻射對野生動物具有益處,只是人類居住的影響對它們影響更大,其中包括:狩獵、農田耕作和採伐森林,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野生動物多樣性遠低於歐洲其他自然保護區,這表明輻射仍然影響著該地區。
切爾諾貝利
一場核輻射的災難,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