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哥站住
-
2 # 老典典看世界
有一部叫《末路狂花》的電影,他的結局是兩個人手挽著手開著車向懸崖開去,顧名思義兩個人肯定死了,但是在這裡卻是沒有讓人感到唏噓,反而是佩服,那條路是奔向自由的最後的最後,兩個可憐有可敬的女人,在警察的圍捕下,一步一步的走向絕路,被堵在懸崖上的兩人手牽著手,發誓永遠不會回到那種可悲的生活,當Thelma說出YES!GO!的那一刻油門的聲音像一首響亮的戰歌響徹天際,在她們的臉上沒有對失望的恐懼,反而是那種高尚,渴望自由的表情,我在這裡說她們是奔向自由都不為過,自由為她們吹響了天堂的號角,電影裡那中航拍的感覺簡直精緻到爆炸。
-
3 # 極品娛樂
提到迪士尼的經典動畫片《冰雪奇緣》,很多人都很喜歡這部電影。電影的結局在近些年的影片中也是筆者比較喜歡的一部。這部電影的新穎之處就是在於提出的最愛的人這個概念,最愛的人不一定是你的愛人,極大可能是你的親人,這也正是這個結局感人之處。
而從頭到尾,電影始終也是貫穿著這個概念。故事從一對姐妹艾爾莎和安娜小時候說起,她們生長在同一個國家,是戴倫愛爾王國的公主。那個時候她們有國王父親、王后母親,父母一直是庇佑她們最大的一個保護傘。在這對姐妹年幼的時候,其實已經開始遭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親情之間的危機。
因為姐姐艾爾莎具有特異功能,可以變換出很多冰雪的魔力,但因為還比較年幼,她不會進行掌握,所以當他射出的這種兵在跟妹妹一起玩的時候,不小心射中了他,那造成的後果就十分的嚴重,這種後果就導致艾爾莎雖然很愛自己的妹妹,但是她又不敢去靠近她妹妹,因為很怕會傷害到她。
姐妹倆就是保持這樣一個比較有距離的關係時,父母卻不幸去世了,這種情況下就逼的兩個人不得不進行互相依靠,哪怕她們之前有再多的嫌隙。其實安娜是比較晚熟的,這樣的一個小孩,她並沒有意識到姐姐為什麼會這樣對待她,一開始是可能只是認為不喜歡她,但事實上她是到了很久以後才知道姐姐的遠離是為了保護她。
當姐姐在壞人的陷害在,陷入了全體國民的誤解困境時,她離開了這個王國,去自己開創了一片冰雪天地。這是全片中非常經典的一個畫面,因為艾爾莎踏出了人生獨立的第一步。漫天冰雪的奇觀特效也很好看,但是經歷了種種之後,當她以為所有人放棄他之後,其實並不是。因為她的妹妹是這個世界上她最親的人,妹妹還在牽掛著她,一心想要找到姐姐,把她帶回家。
在尋找姐姐的路途中,妹妹遭遇到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當終於找到姐姐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以為妹妹最愛的人是後來遇到的克斯托夫。但結局很令人意外,實際上解開了冰雪魔咒的是姐姐艾爾莎。當妹妹為姐姐變成冰雕後,姐姐為她哭泣擁抱的時候,一切冰雪的魔咒就全部驅散了。姐妹倆終於明白,天下之大,全世界剩下最親的人正是對方。
這個結局也是非常的圓滿,妹妹和自己的愛人在一起,而姐姐重新回到王國,成為這個國家的領導者。所有的國民都圍在一起慶祝,過著愉快的生活。在艾爾莎創造的滑雪場,所有人享受著屬於他們的歡樂。這是全片中最溫馨的時刻,人生更是圓滿。一個人如果能擁有愛情和親情,沒什麼比這更讓人覺得幸福的結局了。
回覆列表
而在這其中,強調劇情和敘事的驚悚片、懸疑片有過之而無不及。細細回顧多年積聚的影片,唯有通篇平靜中雜糅刺激心脈的懸疑故事,只有在結尾處理上更為攝人心魄。電影的情節元素之一是型別公式(typeformula),是圖騰與影象(iconography),比如黑幫電影中的槍,歌舞片中的說唱與舞蹈。雖然驚悚懸疑片中沒有明顯的可以用人物角色或者道具來闡釋的公式,不過其融匯的風格恰恰讓其影像擴大化,到了2014年,各種創新的、全新的驚悚劇層出不窮,老生常談的風格與別開生面的嘗試交相輝映,與大製作大明星的科幻、動作影片在銀幕上爭鋒而始終屹立。
今天我舉例分享十部經典驚悚/懸疑影片及其結局,與大家一同賞析。這十部電影再細化分類,可以有超自然驚悚片、心理驚悚片、政治驚悚片、純犯罪驚悚片等等。十種風格囊括萬千影像,在一種廣袤的型別中探究有趣的心理追逐遊戲,享受善惡恐懼交錯的美妙感覺,最終在結局中慨嘆長吁,不禁為這偉大的故事、美妙的結局而擊掌喝彩!(鑑於本文劇透較多,未看相關電影者請謹慎閱讀)
最靈異——《小島驚魂》上映時間:2001年
這部影片在相同設定中不是最早的,先有1999年的《靈異第六感》在前,後有2013年的《往生拯救計劃》在後,證明了這種千禧年後開拓的全新型別故事不會斷絕。但在夾縫中生存的《小島驚魂》,卻可以以高傲的姿態笑看前人和來者。
影片圍繞一棟房子展開,格蕾絲(妮可·基德曼飾演)和自己的兩個孩子生活在其中,面對僕人常常的不辭而別,某一天她又新招募了三個僕人。而令人打顫的是,屋子裡經常發生靈異事件,比如某個無人房間常發出聲響,女兒宣稱自己看到了其他也生活在這個房子裡的人。故事被一個巨大的懸念環繞,貫徹全篇,不到最後根本不知道這一切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按照通俗的眼光來看,一切靈異現象的背後,格蕾絲的房子無疑在鬧鬼。各種心理暗示,小情節循序推進讓人對故事本身欲罷不能,直至被吸引看到結局。
面對“鬼魂”咄咄逼人的態度,格蕾絲最後衝上二樓房間,推門而進,終於看到了一群圍坐在桌子四周的“鬼魂”。不堪其擾、氣急敗壞的格蕾絲把桌子上的紙全部撕成碎片,這時候劇情透過鏡頭表現逆轉——切換到“鬼魂”視角,他們看到自己桌子上的紙被撕成碎片,而空氣中什麼都沒有——原來,格蕾絲以及她的孩子們才是鬼魂,而她們看不見的,一直以為是“鬼魂”的存在,恰恰是另一維度的正常人類。
若是沒有看過之前的《靈異第六感》,你將完全想象不到結尾。《小島驚魂》顛覆了以往超自然驚悚片的所有設定,懸念牽引的結局你才發現導演別出心裁地將故事主角由“人”替換成了“鬼”,卻並沒有抹去人類常有的心理暗示,至始至終都在糊塗著觀眾。但當看到這個從未見過的結局時,每個從詭秘房子中走出的人不禁都長嘆一口氣,積存心中100分鐘的所有疑惑和糾結終於得到化解。而除了劇情,故事惹人稱讚,與妮可·基德曼的精彩演技密不可分。
結局點評:有的人已經死了,卻以為自己還活著。
相似影片推薦:《靈異第六感》、《往生拯救計劃》
最虐心——《活埋》上映時間:2010年
《活埋》的最大特點在於——透過營造小空間表達了一種關於人性考量的大結局。保羅(瑞恩·雷諾茲飾演)在黑暗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一具被埋葬的棺材裡,身邊除了一部手機、打火機、筆和熒光棒外,什麼都沒有。他逐漸回想起,自己的身份是一名在伊拉克的美國承包商,被恐怖分子綁架了。
在黑暗囹圄裡動彈不得,手機成為保羅與外界聯絡的唯一工具。因為被恐怖分子綁架的目的永遠只有一個——贖金要求,自然地整部電影就成為了一部“禁錮求生”影片。保羅必須給自己認識的所有人打電話,最後才能拯救自己的生命。瑞恩·雷諾茲奉獻了自己生涯最棒的演技,他將一個身陷險境、無力逃生的可憐人的自救之旅展現得極度逼真。這種逼真不是架構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棺材事件”中,而是在面對生死存亡時,主角和主角身邊的人都將如何表現?
取景框被限定在“棺材”中,觀眾的精神感覺也跟這密不透光的黑暗一樣,充滿不安。因此看這部電影的感受,絕對是如坐針氈的。與外界聯絡的一次又一次失敗,甚至與已經接通電話的人發生爭吵,還有保羅瀕臨崩潰的情緒,都深深地影響著觀眾。但是被懸念吸引,我們又都迫不及待地等著看結局。這裡不得不提下我三年前看到此片結局時的感受:“FUCK!”我當時連說了三個“fuck”。
編劇真有才啊,一脫通常求生電影主角求生成功的俗套,直接把主角寫死了。這是我看過的具有最虐心結局的電影,這種結局讓人相當feel sick不僅在於主角突如其來的死亡,而且在前面那麼多鋪墊、主角那麼多次掙扎努力、還有軍隊的搜救之後,看著看著我們可憐的主角就要被救出來時——然後他就死了。
結局點評:雖然知道天色已經黑暗,卻在這部片子裡感到更黑暗。
相似影片推薦:《剎車》
最分裂——《致命ID》上映時間:2003年
相當出名的一部影片,關於這部影片、這類影片我有如此多的話可以說,但知道自己什麼都不必多說,因為每個人都有很多話可以說。關於人格分裂的心理學電影,已經有太多太多,希區柯克的《驚魂記》,馬丁·斯科西斯的《禁閉島》等等,每一部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而《致命ID》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挑戰了人格分裂的極限,將常見的雙分裂、三分裂直接伸展到11分裂。
人格分裂在現實中是存在的事情,而在精神分裂下的犯罪,也可以不必完全負刑事責任,而是被收入精神病院。電影中常常有人物藉此來逃脫正義的懲罰。《致命ID》中,人格主人麥肯分裂出的11人格,代表了人性裡的各種印記,邪惡或善良,麻木或暴戾,痴迷殺人遊戲或者對生活有最真摯的嚮往。醫生想透過藥物使麥肯的全部人格彼此面對(一般情況下每個人格主導一段時間的身體使用權,互不干擾),透過競爭、殺戮、消滅掉負面人格,最後只保留最善良的那個人格。然而計劃失敗了。
雨夜、困境、殺人遊戲,這部片子的懸疑感相當強,結構嚴謹鮮有漏洞,是不可不看的經典懸疑片之一。而其結局,同樣令人回味悠長。最終邪惡的人格佔據了麥肯身體,不僅消滅了其他或好或壞的人格,還在現實裡再次殺戮了兩個無辜的人。而我們知道,影片中主角之所以會出現精神分裂,與過去歷經的無法平息的傷痛有關,這種受虐形成的創傷促成了邪惡的形成。現實又何不是永恆惹人惱呢?原罪無法發展到詭異多變到不可控制,所有變態罪惡的存在都是生活中另一種邪惡的產物。
結局點評:現實——人格分裂的起因。現實不變,結局不變。
相似影片推薦:《驚魂記》、《捉迷藏》、《禁閉島》、《搏擊俱樂部》、《我的血腥情人節》& so on
最偽裝——《一級恐懼》上映時間:1996年
乍看之下這也是一部關於人格分裂的電影,尤其是眼神純真羞澀、笑起來那麼善良的艾倫(愛德華·諾頓飾演)連說個話都不利索,突然邪惡面的“羅伊”冒出來之時,為他辯護的大律師威爾被騙了,所有的觀眾都被騙了。
沒有什麼邪惡比得上口蜜腹劍、沒有什麼邪惡比得上偽裝成性。或許有曾經善良的艾倫,但他早已死去。現在留存在這個軀體中的,要麼是已經消滅到艾倫的邪惡人格“羅伊”,要麼一直都是羅伊——只不過現實已經把這個最初也算善良的孩子變得麻木不仁。主教被殘殺的手段太過殘忍,也許威爾和我們一直都認為,那只是窮兇極惡之徒才幹的出來的事情。我們也一直以為,世上是有愛和正義的。
當“羅伊”在法庭上對眾人咆哮時,我們以為正義贏了。當艾倫在監獄裡對威爾壞壞一笑時,我們才知道,這該死的正義。哦,是吧,社會與精神病院,哪個才更好呢?結局逆轉後,誰都不再言語,感受著這該死的正義。
結局點評:披著善良外衣的邪惡比邪惡本身更令人恐懼
相似影片推薦:《非常嫌疑犯》
最絕望——《迷霧》上映時間:2007年
本片由斯蒂芬·金的短篇小說改編,在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的編導下,故事氣氛充斥著和斯蒂芬·金原著一樣的詭譎,動態影像之下,不安的背後滿滿都是對未知的恐懼。《迷霧》的主要情節在一家被濃霧圍繞的超市展示,裡面是驚慌失措的眾人,外面是奇怪莫名的怪物。不得不說,這雖然是一部怪獸片,也更是一部心理片。
霧中各種怪物,是人們扭曲不安內心的真實寫照。往往是真正的危險還沒來臨,怪物還沒到眼前,人們已經開始互相猜疑,攻擊。超市裡很快產生了信徒和獻祭,內部製造的暴力流血事件比怪物本身更讓人心寒。當然,怪物也是絕對絕對令人害怕的。恐慌驚懼之下,人們彼此之間的不信任感更加濃重。跟前面提到的《小島驚魂》一下,屋子被大霧(障礙物)困住,形成密室。而一個人在密室,會努力生存;一群人在密室,則什麼事都幹得出來。這讓全片籠罩在一種緊促、急迫、慌亂的氣氛下。
而氣氛本身,還不是最讓人絕望的。當男主角大衛帶著兒子和三個同伴決定逃離超市、走向雖然危險但比不得絕望的超市時,我們以為這樣一個未知的結局就這樣結束了,他們或許會成功活下去,或許不幸被怪物殺死。但一切並沒有結束。
汽油耗盡後,他們決定自己選擇死亡——一種比怪物裁決更“人道體面”的方式。子彈只有四顆,大衛把“仁慈”無私地讓給了兒子和同伴,然後自己下車,準備面對怪物。這時濃霧散去,軍隊來到,怪物被軍人悉數殺死。前一分鐘,大衛在絕望中,尚有兒子和同伴在身邊;一分鐘後,故事翻轉,獨餘大衛,沉入了比死亡更絕望的絕望。
結局點評:死亡不是結束,絕望才是結束。失去了希望的人生,比死亡更可怕。
相似影片推薦:《伊甸湖》、《黑暗侵襲》
最意外——《萬能鑰匙》上映時間:2005年
信,則有;不信,則無。《萬能鑰匙》也算是開了某種先河,將巫術貫穿在一部普普通通的懸疑片中,營造出一種神鬼不明卻驚懼仍在的詭異氣氛,而且在這種純粹巫術的表皮下,探討著人生信仰哲學的命題,即使看起來像模糊不清的偽命題。
敘事尚可,亂七八糟的噱頭不多,抽絲剝繭的懸疑點設定頗佳,女主角發現“真相”後逃離那一段較為刺激,有犯罪片的影子。但結局是本片唯一的亮點,若無此結局,《萬能鑰匙》絕對掉色不少。當返回老屋子,以為自己已經發現的“真相”卻也只是又一個圈套時,女主角靈魂不幸隕落。是信仰還是善良害了女主角?對此大多數人看法不一,說車也好,馬也好,這個結局,實在讓人意外,又唏噓。
結局點評:最坑爹的自我拯救
相似影片:《陰兒房》
最震撼——《七宗罪》上映時間:1995年
“貪食、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妒忌、憤怒”——天主教的七原罪,也是本片的線索和主題。這裡先贊一下演技,凱文·史派西再次塑造了一個經典的銀幕角色,而皮特和弗里曼也貢獻了水準表演。
這是一次連環殺人案,這是一次警匪對決,這是一次貓鼠遊戲,這是一次佈道者與殉道者的裁決,這是一次關於信仰與情感的批判。凱文·史派西飾演的約翰透過五次謀殺,以及最終促成的一次被謀殺,將全片格局擴充套件得無限大。而最震撼的也莫過於電影結局,約翰將米爾斯(布拉德·皮特飾演)的妻子殺害,面對兇手,米爾斯忍無可忍,憤怒值爆表,最後一槍把約翰蹦了,恰好遂了約翰的願,完成了七原罪的佈道。
最後米爾斯持槍踟躇那一段很經典。我反覆思考過,想著要是自己,面對這種情況,會怎麼辦呢?作為有情緒的人,大概自己會如同米爾斯一樣,奮不顧身地一槍把兇手終結吧。這樣,便也最終落了兇手的套。但是誰讓我們生而為人呢。既為人,便有愛,有恨,有貪婪,也有憤怒。約翰正是抓住了人類的這一永恆情緒缺陷,才將天主教教義付之於重現。
不過對一點不滿意,關於“妒忌”,約翰說自己妒忌,妒忌米爾斯,妒忌他的妻子和家庭。這裡太過牽強,他一直行使的是一件佈道者的事情,雖然把自己也圈了進去,不過與七宗罪本身並沒有什麼表面上說得通的關係。
結局點評:生而為人,行而為人。再借用摩根弗里曼引用的那句《戰地鐘聲》名言:The world is a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I believe thesecond part.(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鬥。我只同意後半句。)
相似影片推薦:無
最荒誕——《老無所依》上映時間:2007年
科恩兄弟的電影,總是佈滿了黑色幽默與黑色諷刺,以最直白的鏡頭語言闡述著血淋淋的現實。這部《老無所依》是第8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是大多數人沒有預想到的。同時承載了科恩兄弟風格的它,在人性描繪上比以往都更加隱晦,也更加深沉。
影片以一個牛仔見到一百萬美元橫財開始,這筆錢財是兩個黑幫火拼的贓物,因此從火拼現場撿錢的牛仔,註定逃脫不了追殺。故事以兩條線索展開,一個是殺手追殺牛仔,一個是警長追捕殺手。這裡影片的主旨我不再贅述,只說一下結尾部分。對於擅長透過人物行為刻畫人物內心以及影像里社會現狀的科恩兄弟,這部影片的結局無疑是預料之中卻又是意外的。
結局裡,殺手並沒有殺掉牛仔,而牛仔死於街頭幫派槍戰;警長也沒有抓捕到殺手,殺手出了一次莫名其妙的車禍後出逃。觀眾沒有看到自己想看的結局,任何光明或者黑暗的結局,比如牛仔逆襲幹掉殺手、或者警長逮到殺手、抑或者殺手殺掉牛仔拿回錢。前面醞釀的氣氛,堆積的線索,在後面幾乎沒有了關係。科恩兄弟模糊了司法、正邪、善惡的界限,也許,在荒誕的“電影現實”裡,並沒有絕對的事物,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沒有一個絕對的、料想得到的結局。
結局點評:沒有人逃得過嬉笑無情的現實
相似影片推薦:《老婦殺手》、《逃獄三王》
最扯淡——《完美陌生人》上映時間:2007年
這部影片評分不高,的確也沒有帶給我過多的震撼,雞肋感比較強,大家都在褒貶選角與演技。我是曾經在一個晚上看的買來的DVD,面對本片的一些“秀逗”成分,以為故事會類似於《塘鵝暗殺令》一樣——當然比《塘鵝暗殺令》膚淺多了——以一個女記者視角及身份發掘一樁權錢交易及命案真相。然而結局著實讓人驚了一把。
原來真相追逐者就是始作俑者,導演在前面故佈疑陣,撒下大片煙霧彈,卻在最後給了一個顛覆前面所有偽裝情節的結局。片名《完美陌生人》,才知道“完美”的“陌生人”不是別人,正是女主角羅溫娜(哈莉·貝瑞飾演)自己,她為了達成自己的慾望,不惜殺害好友,栽贓他人。事實上是,哈莉·貝瑞對羅溫娜這個角色詮釋得還不錯,幾乎塑造了一種女神氣質,而這種後來發現沾染罪惡的矛盾特質讓其形象更充分。
因此我只能說,感謝女主的形象還算如題“完美”,才沒有讓人偏執地注意到故事本身,不然這片吐槽的可就有些了。原來,一個得當的演員帶來的一個略坑結局,是能夠回覆一下片子質量的。
結局點評:大片幌子帶來的最不搭結局,好歹女主稍微起了回覆作用
相似影片推薦:《完美逃亡》
最回味——《低俗小說》上映時間:1994年
該不該把《低俗小說》放到最後,甚至該不該討論《低俗小說》,在完成本文前我一直在思考。要講結局意外的片子,依然有一大堆可以說,比如《終極面試》——密室的心理角逐,《逃之夭夭》——是“豔遇”還是“宿命”的逃亡,《生死停留》——最讓人無解的燒腦片,《玩命記憶》——失憶之後善惡如何區分……
但我最終決定把《低俗小說》放到最後,可能是因為最近在和朋友討論昆汀,更加細化了對這部電影的理解,也可能是覺得雖然這不是一部顯而易見的懸疑片(它只是普通的劇情/犯罪電影),卻有著令人驚豔的結局。昆汀擅長鬍拼亂湊,打造出有屬於自己風格的影片,《低俗小說》雖然是典型非線性敘事的代表,貌似互不相關的幾個故事不看到最後,你完全不知道什麼結局。
電影的結局即電影的開頭。整個故事形成了一個環。每個人都成為組成這個環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有著良善的一面,每個人卻也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黑暗的、未知的結局。敘事是一種電影手法,也許昆汀也正想用這種手法告訴我們,人未必有既成的好壞之分,電影也沒有絕對的結局。誰能知道結局呢?
昆汀給出了一個玩味無窮的結局。這個結局前無古人,後暫無來者。這種結局影射下的,是變幻無窮的電影結構與更多電影劇情結局。越來越多電影可供我們觀賞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結局也被創造出來,但該如何運用,化陳為新,帶給觀眾們更多驚喜,沒有人知道,正如第一次看的人,沒有人猜得到上述影片的結局。電影開創的是一種現實新時空,而懸疑片開拓的又是更深邃的分支,在一次次酣暢淋漓的觀影中,在一次次始料未及、驚喜並存的結局中,唯有期待如諸故事不會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