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廣東話簡稱:粵語!粵語有三大主流:客家話、白話、潮汕話。
9
回覆列表
  • 1 # 鳥言夷面

    白話和客家話兩者相比較而言,當然是客家話更接近了。

    因為白話完全是古代南越部落的口音,而客家話雖然受眾多南越部落原住民的影響但至少是從長江以北遷來的。

    潮汕話屬於閩越部落的口音,閩越部落相對於南越部落來說地理上距離中原更近。而且南越部落地理位置上有五嶺阻隔,在古代的交通水平受到古漢文化影響更是微乎其微。

  • 2 # 福道居

    先說共同點吧,這三種語言都是廣東地區最普遍說的語言。白話是在廣東某幾個地區說的語言(如廣州,韶關、端州,封開,深圳等都說白話,但各自之間也有一定的區別。粵語其實是對白話統稱,但粵語以廣州地區發音作標準。但香港的發音和聲調最為好聽。最後客家話就是在廣東地區的客家人說的語言,在廣東客家人分佈也較廣如梅州、河源、惠州及深圳三分一人口都說客家的。

    從歷史發展來看,在粵語白話和客家話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古抄代漢語的發音,但客家話保留的古代漢語發音比粵語更多。粵語客家話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所有方言都是由客家話語支演變而來,所以客家話更接近古漢語。

  • 3 # 文學小常識

    白話是粵語的俗稱,一般情況下,白話與粵語可以看成同一種語言。粵語與客家話的區別,主要是形成的原始元素以及形成過程不同,因此粵語與客家話的發音有較大區別。

    客家話是漢族客家民系的獨特語言,保留部分畲語、古漢語發音,但它本身是多民族多語言融合的產物。客家話歷史悠久,一般認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正式被定名為客家語是20世紀的事情。

    延申資料:粵語主要通行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地區,源於古代中原地區的雅言,於秦漢時期傳播至兩廣地區與當地南越族相融合產生的一種語言。其源於春秋回戰國時期的古漢語,是中國現存擁有最多古漢語元素的語言。粵語共有九音,相比普通話的四音更顯古色古香。

    客家話是漢族客家民系(包括粵東客家人、東江水源人、粵西-桂南涯人、四川廣東人)的母語,分佈區域非常廣泛,遍及中國東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區、臺灣、海外客家人移答民地區(如新馬泰、印尼及歐美等國)。

  • 4 # 玉翠之家

    白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越時候,南越國時期是古粵語形成的雛形階段,秦始皇攻百越之時,中原大量的華夏民族來到嶺南地區定居,原來的土人則往山上和南方遷徒,中原華夏民族的到來給嶺南地區帶來了很多語言,白話其中最廣。

    關於客家方言的人來歷,多種說法,一個是認為客家人是正統的漢人後裔,秦漢至北宋,中原山西河南等地漢人遷徙至今天的粵、閩、贛三省交界處,並與當地少數民族融合,形成了現在的客家民系,客家話又得到廣泛應用。

  • 5 # 偉大的智者ABABAB

    白話(粵語)就是我們漢族人始祖語、五千年前倉頡造字後至宋朝四千多年裡中國的歷朝歷代的統一語言。語言學家已經證實《切韻》、《唐韻》和《廣韻》這隋朝唐朝和宋朝三本的發音字典,就和今天的粵語發音高度吻合,這就是說白話系隋唐宋三個朝代中國的語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粵語區的日常用語同宋朝之前的日常用語一樣和讀唐詩宋詞那麼押韻的原因;這也是外國大學為什麼只研究粵語和普通話的原因,外華人分別叫唐話和滿語。史學家已經證實周朝就統一了語言,當時叫雅語。而周朝、春秋、戰國、秦漢 和隋唐宋各朝是一脈相承,只不過其間分分合合,史書上亦沒有記載這段時間中原發生語音的變化,所以白話就是雅語。那雅語是不是盤古開天至周朝的語言呢?

    今天我們終於解開了漢族語言千古之迷,那就是二十一世紀(2O18年)語言學最偉大的發現:漢字不單表意,音還表義。透過粵語的發音就知道,例如:前和後,開和合,快和慢。當粵語講前字時由前面發出,即舌頭和上顎之間發出(不是捲舌音),而後字是由後面聲帶發出;當講開字時嘴立刻開啟,講合字嘴即刻閉上;而快和慢還對相後詞,當你講快字時把手放在離嘴三五寸遠,明顯感到聲未出,氣已到,而講慢字時,手帖在嘴邊越大聲越沒有聲流到,這些動作都說明音同義,漢語不僅僅是字表意。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多些字研究,比如: 食和飯,飲和水。食和飲就是進飯和吞水的動作,當然食比飲的閉合慢(飯比水難吞下);而飯和水就是嘴在碗邊和杯邊的動作,飯的開口比水的開口大,而讀水字時嘴有點嘟。又比如: 聲和音(有開有合,有前有後),走和行(走的正確用法是跑的意思,前面發出的急促音—— 又叫前單向音。行由後面的聲帶發出),長和短(在上顎與舌頭處緊挨著發出兩個音,0.1毫米都是距離),爆和炸(爆用嘴唇上下擴張表示,沒有氣出,炸用聲流水平噴出表示),遠和近(讀遠字時,嘴嘟一喐,示意遠處。),耳和鼻(聲流振耳振鼻),牙和齒(牙由兩邊的大牙發出,齒由前面的齒髮出)。簡單一點的:咬和切,白和黑,光和暗,虛和實,大和小,上和下,香和臭,裡和外,呼和吸,吹和氣,吞和吐,等等,而北方話全部是開囗音,毫無意義。音表義說明白話 (粵語)就是漢族的始祖語、古漢語。

    我們的祖先 還根據感情來設計漢字。比如把好的、正面的都設計成開口音(開懷的心情): 美、靚、好、正等字 ;又比如:利用鼻孔能發出深沉、深情的聲音,把陰、森 、心、金等設計成閉合音。例子:當同時用嚇人的聲音讀陰森森三個字時,白話明顯比北方話恐怖;由於聲帶是發音本職,能發出有力的聲音(這個位置發出的聲音叫入聲),把肯定、有力的都設計成入聲,比始:決、系等,岳飛的《滿江紅》最後一句: 朝天闕的闕,說出了滅胡人多麼有力、堅決;在這裡重點講下語言學家從來沒有提到的變音 :

    即在舌頭髮出多種感情的音: 既可以發出急切和鄙視的前單向音,比如前面提到急疾的走字,又比如鄙視音: 醜。亦可以發出激奮的後單向音,比如: 怒(後單向音),當用力讀時,舌頭一下接觸上顎形成封閉,從鼻孔“唔”出來,即所謂的“氣憤”;更可以發出一個字兩種感情的音,比如:死 ,當我們希望對方死時,舌頭封閉後面形成空間,好似壓強原理一樣,死字由舌頭處噴出,痛快淋漓,而當自己不幸時讀死字舌頭儘量頂住上顎,讓聲流回到胸膛而令人難受。正因為存在恥(雙向變音)、怒(後單向音)、恨(後單向音)、滅(入聲)、闕(入聲)等字,當我們按書中的情境讀《滿江紅》時,既有悲傷,亦有激動,更有憤怒,用手摸肩、胸、腹等部位,明顯感到動起來,無比憤慨。有血(字表意)、有肉(音標義)、有靈魂(閉口音、入聲、變音)的語言才是漢語。毫無疑問粵語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

    而北方話因捲起舌頭講話,不是南方的平舌講話,舌頭頂住雙唇不能閉合,沒有閉合音;捲起的舌頭兩側漏氣沒有變音;靠舌尖摩擦振動發聲而沒有用聲帶發音的入聲,因此北方話讀 起《滿江紅》來如同嚼臘,和尚唸經。大家還可以試下:抽任何一句話分別讀每一個字對比,白話就比普通話有力。有血(字表意),有肉(音表義),有靈魂(閉口音、變音和入聲),這才是漢語,粵語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白話就是黃帝、商王、周天子、秦始皇直至宋朝的各朝皇帝的語言,亦是孔子、李白、蘇東坡、岳飛等人講的話;白話比兵馬俑、長城等所有的文物加起來都珍貴。

    正因為精心設計,迫使北方話把近五千年來穩定和至簡的漢語日常用語改了一篇、棄用和變複雜。因此有一種判斷是不是古漢語的簡單方法:因各種原因,你已不用宋之前的日常用語,只要你口音還在,現在用回肯定能表達得出,比如:屙(拉),食(吃,吃字唐朝才出現,應以食為準),飲(喝),喝(吼),行(走),走(跑),著(穿),姣(騷),斟(倒),文(塊),亦(也),啖(口),晏(中午或遲),幾時(什麼時候),箸(筷子),翼(翅膀),驚(害怕),得閒(有空),面(臉),隔籬(隔壁),抵(值),舊時(以前),後生(年輕),渠(他),諗(想),畀(給),攰(累),揀(選擇),差人(警察),游水(游泳),返歸(回家),等等,你要是用得越多古語來代替現在的日常用詞,不會岐義為準,證明你的語言越接近古漢語(比如北方話把“你吃了沒有”的吃改為食,就會聽成“你死了沒有”,這就叫岐義)。

    精心設計就是講北方話要使用宋朝之前所有的日常用語代替現在的日常用語,就必須學會講白話(粵語),這是唯一的方法,只有白話才能完全表達宋之前4 千多年裡所有的日常用語,只有白話才能表達美秒的九調六聲的古漢語(所謂的平上去入的古漢語,用白話讀平上去入這四個字就立即明白,這四個字發聲按順序分別在嘴唇、舌頭、舌頭和聲帶中間、聲帶這四點發出,不同於只在舌頭處發音的北方話),雖然這是多麼簡單的漢字,輪不到你不服、逞強和發怒。——在這還不要求你按漢語的語言習慣使用,比如: 望(看),從唐詩宋詞中可以看出漢語的習慣是以使用望為主,因為出現十個望字都末出現一個看字,普通話不單沒有這漢語習慣,還直接棄用 望字,只使用極少出現的看;在這還不要求你使回宋之前所有的 單音詞,比如: 知(知道),識(認識),椅(椅子),頸(頸部),等等。普通話實際上就是雙音詞的海洋。四千多年來漢語都是一音一義,不用兩個音表達一個意思。

    高曉松曾說:“唐詩就是用粵語寫的”

    我們的詩人元帥陳毅也說道:“千年唐音聽粵腔”。

    清代音韻學家陳澧在《廣州音論》雲:“廣州方音合乎隋唐韻書切語,為他方所不及者約有數端”。

    明朝大文豪朱熹曾和弟子在討論雅言時有過這樣的評價:“四方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蓋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來,只是太邊南去,故有些熱。若閩浙則皆邊東角矣,閩浙聲音尤不正”。前一句就是說粵語最契合雅言(廣中人就是廣府人),“自洛中脊來”就是說珠三角的人來自中原。

    漢字音表義證明了他們的研究是對的。

    宋朝之後中國受到各種北方少數民族的佔領和統治,中原語音(白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古時把口語叫白話,簡化後寫成書面語就叫文言文,這就是所謂的文對白),很明顯不是漢語了。因距離中原太遠,不受到影響,逃難到兩廣的漢人得以把漢語儲存下來,這是幸運。

    著名學者復旦大學的張維為教授所說:“日本人一佔領東北就強制推行日語,企圖從根子上奴化下一代,讓你幾代之後竟不知自己是何人種”,所以我 們一定要警惕,不要被別人滅了語言。中學課文法國作家哥德寫的《最後的一課》,裡面描述了學校就要改用另一種語言上課,學生是多麼悲哀,最後有句話這樣說:“消滅一個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消滅對方的語言”,即講什麼語言就是什麼民族。為了不讓漢族滅亡,請大家一定要轉發。

  • 6 # 洋酒哥丘偉傑金露雅邑

    “粵語客家話和粵語白話有什麼不同?誰是更接近古代漢語呢?”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稍有點混淆,客家話前面不能加上粵語兩字,客家話和粵語有很大的區別。主要是兩者形成的時間、形成的過程不同。並且粵語與客家話的發音有較大區別,粵語和客家話是兩個不同的方言。

    粵語的來源:和古代的嶺南蒼梧古國和南越國有關。距今5000年前後的嶺南蒼梧古國是嶺南文化、珠江文化的發祥地,同時也是粵語的發源地;南越國,亦稱南粵國,是秦末至西漢時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2年)。位於中國嶺南地區的一個政權。“粵”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漢書》作“南粵”)。“越”是一個泛稱,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

    白話是粵語的俗稱,一般情況下,白話與粵語可以看成同一種語言。

    粵語不僅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彙和語法,還保留了古漢語的語音和聲調。粵語是由古代中原雅言(古代河南話)和嶺南南越古語(古代廣東話)融合而成,粵語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是保留古漢語成分較多的一種方言。

    客家話是漢族客家民系的獨特語言,保留部分畲語、古漢語發音,但它本身是多民族多語言融合的產物。客家話歷史悠久,一般認為,在南宋初步定型,而正式被定名為客家語是20世紀的事情。

    所以粵語白話更接近古代漢語。

  • 7 # 越人張

    這兩個都不接近古漢語!

    客家話已經被我們廣大百越同化的差不多了。

    而白話本來就是我們嶺南南越部落的方言口音,和北方的古代漢語格格不入。

  • 8 # 斯乒克

    廣東三大語系白語(以廣州話為代表的廣府話),客家話,潮汕話,其實只有白話能稱之為粵語,客家話和潮汕話都是外來語系。

    潮汕人的祖先來自福建,語言形成自然和福建話有很大關係,飲食習慣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廣府人才是廣東的土著,自然只有白話才能稱之為粵語。

    這三種語言,如果不互相學習,絕對是相互之間聽不懂的,其中尤以潮汕話難學難懂,他們可以做到兩個人天南海北聊上兩個小時,邊上的廣府人一句話都聽不懂!

    漢人起源於中原地帶,以黃河中下游一帶為中心,我想更接近古漢語的應該是河南話吧。那時,人們一見面,通常說:“打死你個龜孫兒。。。。”。

  • 9 # 左思加右想

    王朔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意是: 秦始皇說著一嘴的潮州話。他的意思應該就是潮州話是保留最多古漢語的語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養小貓,應該養幾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