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魏延投奔劉備後,沒有不軌行為。 軍功,資歷,地位在關羽張飛死後可以說無人與其並肩。與諸葛亮意見有分歧也是文武官員意見不合。 諸葛亮死後,魏延在軍隊裡是威望最高的。由其繼承完全可以。他沒有反叛的理由。 會不會是蔣琬,李灰等人鎮不住魏延,怕被奪權,所以陷害魏延。然後假託諸葛亮遺言為自己開脫。
14
回覆列表
  • 1 # 風雅商頌

    魏延,字文長,是蜀國著名大將,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

    至於說諸葛亮在臨死前安排馬岱誅殺魏延,更是對諸葛亮的侮辱!

    在史書記載中根本沒有諸葛亮安排殺魏延的記載,如果諸葛亮真的要殺魏延,根本不用這麼費勁,就算劉備活著的時候也是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掌管蜀國朝廷大權,一道命令下去直接就可以把魏延殺死!諸葛亮不會不清楚魏延在軍中的影響,只有諸葛亮的威信可以很順利的平息魏延的影響力,不給蜀國帶來動亂,安排別人殺魏延,一定會帶來動亂,消弱蜀國的國力!

    歸根結底魏延並非諸葛亮害死的,而是他咎由自取。

    作為一名戰功卓諸的將軍,他不懂得謙虛謹慎,反而狂妄自大,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就不斷有怨言,諸葛亮一死他更加居功自傲,目中無人,而且劉禪年齡又小,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怎麼敢把大權交給他?諸葛亮去世後,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他不但不知諸葛亮的良苦用心,反而不服從朝廷命令,這就必然被當成叛亂對待。

    三國時期的歷史學家,也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魏延的評價十分準確,他說: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所以魏延的下場是自己咎由自取!而且他應該感謝諸葛亮一直對他的照顧和寬容,人人都說魏延壞話討厭他的時候,是諸葛亮一直重用他,讓他實現了人生的價值,賜爵封侯,走上了人生巔峰!然而可惜的是諸葛亮對他的寬容,沒有讓他變得謙虛謹慎,反而更加居功自傲、狂妄不堪!自作孽不可活!

  • 2 # 白雲山水居

    魏延為爭權所殺,有可能。

    馬岱等人假託諸葛亮遺言,也有可能。

    為什麼這樣說?有幾個疑點。

    第一個疑點,劉備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等人的時候,就對諸葛亮說過,“魏延腦有反骨,需防之。”說明諸葛亮是知道魏延情況的,那為什麼諸葛亮在的時候不殺他呢?就算諸葛亮認為有他在,能鎮住魏延,那為什麼在白帳原知道自己將要死的時候,也沒有殺魏延呢?這有點說不通。

    第二個疑點,魏延沒有造反的意圖。魏延自長沙投靠劉備以來,從來都沒有顯露出任何要造反的意思。他是有自知之明的,明知蜀漢的民心已經向劉,不可能做亂。另外,他畢竟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武將,從來不屬於任何利益集團。所以他是沒有參加任何朝廷內部的利益爭奪的,說他造反,的確有點牽強。

    第三個疑點,魏延是沒有力量造反的。魏延從跟隨劉備以來,可以說一直兢兢業業,走路說話都是很小心的。因為蜀國有諸葛亮這根擎天之柱,還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等等名震天下的勇將,而他,和這些人比起來,只是一個微末之將。所以他就是為了立足,也不可能有心思去造反的。

    第四個疑點,魏延在諸葛亮時期,頗受諸葛亮喜愛和重用。諸葛亮其人,一生以智計見長,武力次之。如果發現魏延有異常,諸葛亮絕對不會重用他的,因為諸葛亮一生謹慎小心,不會拿國家和軍隊的事情來做賭注的。雖然諸葛亮也曾經在馬謖的問題上犯過錯,但魏延是有劉備的託孤之言在前,不可能讓諸葛亮再犯錯誤。

    第五個疑點,諸葛亮死後,蜀中的確沒有什麼可用之人了,魏延因為長期處於諸葛亮和其他將領壓力之下生存太久,所以開始釋放壓力,開始有點忘形,尤其是擔任前將軍後,就是原來關羽的職務後,更是收不住,造成了手下將領的不滿是非常有可能的。但這個時候說魏延爭權,不是很靠譜,因為他已經是將軍中的最大官職了,蜀國當時是不設大將軍的。

    所以,魏延為爭權所殺,有可能,但可能性小,後來馬岱,王平等人殺他,是假託諸葛亮遺言,是很有可能的,可能性非常大。

  • 3 # 水一白聊歷史

    個人理解魏延確實是權斗的犧牲品,不過跟諸葛亮的遺言有沒有關係、關係大不大,就要看各位看官更相信哪本史書中的記載了。

    一、《三國志》

    在《三國志》中,諸葛亮的遺言只是對他死後作了一下退軍的安排,即大部隊先撤、姜維次之,魏延斷後。之所以有這樣的安排,諸葛亮也是料到了魏延很可能不聽命,至少還有姜維抵抗有可能的追兵。

    魏延這個人,打仗自然是沒什麼問題,不過為人過於高傲,而且非常自信,諸葛亮在的時候,還可以壓一壓,諸葛亮一死,蜀軍之中已經沒有什麼人能壓制住魏延了。

    但是,如果把魏延放到蜀軍統帥的位置上,勢必會有一些冒進的策略北伐,而這與蜀國的國力明顯是不相符的。說白了,蜀國賭不起,一次大的失利就可能導致整個國家的覆滅,所以諸葛亮一生作戰都是求穩,等待機會,他自然不希望魏延成為這個統帥。

    臨死前,諸葛亮找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唯獨不找魏延,實際上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對魏延的安排是“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也就是說如果魏延不聽從指揮的話,就愛咋滴咋滴吧。

    楊儀本身就與魏延矛盾很深,諸葛亮在這個時候讓他來指揮魏延,這基本上明擺著逼魏延與楊儀的矛盾爆發。結果也是如此,魏延聽完安排就火了,不但沒斷後,反而衝到前面燒絕閣道,並向劉禪上書,說楊儀謀反,與此同時,楊儀告魏延謀反的上書也已經到了。為了個人利益,兩個人自然都把對方貶得一無是處,劉禪也只好問身邊的董允、蔣琬,結果,人際關係良好的楊儀得到了強有力的擔保,而人緣不好的魏延成為反賊。

    最後,魏延已無力掌控手下兵士,終命喪馬岱之手,他的頭顱還被楊儀踩在腳下,大聲罵道:“庸奴!復能作惡不?”隨後,魏延三族被誅,一場爭權大戰就此結束。

    二、《魏略》

    《魏略》中的另一個版本是說諸葛亮臨死前是將兵權給了魏延的,但是楊儀害怕魏延掌權後對自己不利,所以聯合了費禕、馬岱等人,造謠魏延北上投敵,並突襲魏延所部。魏延擔心自己黑上加黑,不敢與之交戰,反而一路南逃,但最終還是被追殺了。

    怎麼說呢?一來水一白不太相信諸葛亮會將兵權交給魏延,二來魏延的性格,不敢與楊儀交戰有點假,再者楊儀說魏延欲北上降魏,與魏延的行動路線也是完全相背的。

    所以,水一白的觀點,還是傾向於《三國志》的說法的,諸葛亮死的時候將權力交給楊儀等人手裡的同時,就差不多已經放棄魏延了。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諸葛亮臨死前什麼也沒說出來,只是楊儀等人偽造了遺言,不過,如果要偽造,莫不如像《三國演義》那樣,偽造得更徹底一些,還顯示出諸葛武侯“死後殺人”的光輝形象。

  • 4 # 言行觀照

    在三國演義裡,劇情是這樣安排的,諸葛亮死前讓馬岱假裝和魏延一起斷後,等魏延回城大笑三聲說“誰敢殺我”的時候,馬岱伺機砍殺魏延。

    但《三國志》•蜀書,是這樣記錄魏延的: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個人理解:這段可以看出魏延這個人比較直性子,每次出兵,都要自己領兵,和諸葛亮分兵出戰,但諸葛亮總是不允許。魏延經常埋怨諸葛亮太過謹慎,甚至怯懦。魏延本人是比較善於帶兵,而且作戰勇猛,就是個性過於自傲自矜。作為一個部下來說,魏延這樣的行為是不妥的,不太願意服從上司的指令。將才是有,就是太愛個人表現,不說和上司唱反調,至少是自恃甚高的人,抱怨上司埋沒了自己的才能。

    在諸葛亮死後,蜀書這樣記載:【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個人理解大致意思:

    諸葛亮死後,魏延可謂是語出驚人:“丞相死了,但我還在,讓丞相府的人發喪,我親自帶兵去打曹操,怎麼能因為一個人死了而廢棄了其他國家大事呢?”。

    國家二把手,自己的上司死了,魏延竟然說出這樣的話,更何況諸葛亮死前特意囑咐要秘不發喪。可見,魏延這個人,是真的情商太低,不尊重上司,不懂死者為大。就算你真有本事能打敗曹操,但這樣不討人喜的行為,讓其他將領怎麼看?能不讓人詬罵嗎?

    關於魏延的下場,蜀書記載:【十二年,隨亮出屯谷口。亮卒於敵場。儀既領軍還,又誅討延,自以為功勳至大,宜當代亮秉政】

    個人理解:魏延是被楊儀一黨誅殺的,在諸葛亮,楊儀還因為誅討魏延要功,要替代諸葛亮的丞相位置。

    從蜀書上的記載來看,魏延並沒有表現出反叛的思想和行為。但能看出這個人做事做人有點粗魯,有領兵打仗的本事,總想要脫離上司的領導,不太服從命令。被上司壓抑太多,心裡有怨恨。也許,他還沒得勢,並沒有顯露出反跡。如果有一天真撐握了蜀漢的全部軍權,他也就會有反心吧。這大概也是諸葛亮一直打壓他,說他天生反骨的原因。

  • 5 # 時間如水前流

    首先,要闡述一點

    魏延以部曲身份隨劉備入川,其地位雖然不高,但卻是劉備軍中的嫡系,而絕非降將。至於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完全是不正確的。

    其次魏延沒有理由去造反。

    陳壽對此已經下了結論:“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諸葛亮死後,魏延的軍功足以讓他成為軍中說一不二的人,他沒有理由這時反叛。

    諸葛亮死後,選擇秘不發喪,全軍後撤,並安排魏延,姜維斷後,卻沒安排誰為主將,全軍暫時均以楊儀為主將後撤。事實上楊儀並無蜀漢朝廷或諸葛亮臨終前的正式任命,楊儀統率全軍名不正、言不順,這就為魏、楊內訌伏下了禍根。

    當楊儀希望全軍退回的時候,魏延感覺北伐有望,且楊儀寸功未立卻為主將,魏延心中不服,而且兩人之間本來就有衝突。,《三國志》卷四十四《費禕傳》記載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刀擬儀,儀泣涕橫集”。

    當意見不和之後,雙方爭先先劉禪控告對方,結果劉禪會沒反應過來,楊儀就殺了魏延原因是他“拒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

    魏延本身帶的兵馬就不多,而且楊儀護送丞相遺體,領著大軍,當楊儀言明魏延為逆賊的時候,魏延手下兵卒都不願在為魏延戰鬥,於是很快被擊敗殺死。

    之後魏延又被夷滅三族,身為一代名將就這樣身死家亡,不得不說是一場悲劇,而蜀漢也就此陷入了無將可用的尷尬境地

  • 6 # 小四帶您看趣事

    魏延之死,留給我們無數的猜測,每個三國迷心中都有一個想法,下面小四說下我自己的分析(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魏延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死前留下遺言“我死後,魏延必反,三軍必亂,蜀漢危亡在即”,於是命令馬岱假意跟隨魏延,慫恿其說出“誰能斬我”這句千古名句,並在此刻斬殺魏延!且不談這只是演義中的說法,在正史記載中,魏延卻是死在了撤軍途中,而可考證的正史有兩個,一則是《三國志》,另一則是《魏略》,而對待魏延之死,兩處記載則大不相同!

    我們現在看一下《三國志》中的記載。

    《三國志》中,諸葛亮死前命長史楊儀,司馬費禕以及護軍姜維節制三軍,徐徐撤退,命魏延斷後,姜維此致。從此處來看,將斷後重任交託給魏延,諸葛亮還是相信魏延的,因為魏延有變,則三軍不保,然而變故出現在撤退途中。

    魏延與楊儀有隙,多有不和,而且魏延並未遵從諸葛亮的遺言,希望三軍繼續北伐曹魏,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當時是這麼說的。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由此可見,這句話可能可以解開魏延身死之謎,在此之後,魏延引軍追上蜀軍,焚燒進川棧道,以期大軍可以和他一起反身伐魏,與此同時,發檄文給蜀帝劉禪,狀告楊儀謀反,但是卻晚了楊儀一步,劉禪詢問蔣琬董允,而這時候需要考驗的就是人緣了,我們可以來看一下魏延楊儀二人!

    魏延常年駐守漢中,而楊儀卻一直跟隨諸葛亮;魏延身為武將,不通政事,不擅長人際交往,而楊儀跟隨諸葛亮,與成都上下各方人員多有交集!這樣來看,魏延是不得成都方面的支援的!

    我們再來看魏延本身,魏延此時是違背了諸葛亮的遺言,並且希望自己作為蜀漢軍隊的一把手,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而諸葛亮身死,對蜀漢上下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士卒士氣下降,不想再戰,魏延此舉是違背士卒意願的,所以最終落得眾叛親離,被楊儀遣馬岱所殺!

    而依《魏略》所述,受到諸葛亮託付的人是魏延,而楊儀因為怕魏延報復,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

    雖然兩冊史書記載差異巨大,但是關於魏延真正的死因皆是死於爭權之中,而非諸葛亮的命令!

  • 7 # 雲跡樂談

    個人覺得魏延沒有謀反,只是勝在才能,敗在性格。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資治通鑑》卷七十二載:始,延欲殺儀等,冀時論以己代諸葛輔政,故不北降魏而南還擊儀,實無反意也。

    從這些記載可看出魏延實無反意,只想一除掉楊儀,二代亮輔政。

    再分析若要造反,或向北投降曹魏或自立為王。魏延沒有降北而是南還,說明沒有投降;魏延是傲不是傻,不會蠢到靠手下些許兵力自立。所以造反的說法,很是牽強。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魏延身負反名這麼多年?

    魏延傲上親下的性格,其出身低微,以劉備部曲(家兵私僕)的身份跟隨劉備入川,知兵卒苦體恤兵卒,但對同僚們很是傲慢。

    傲到什麼程度呢,舉幾個例子:一是公元232年,劉備宗親車騎將軍劉琰招惹了魏延,結果魏延把位高關係硬的劉琰逼得向諸葛亮寫通道歉才罷休。而這還不是魏延傲的上限。

    二是“謂亮為怯,恨己才用之不盡”,魏延連諸葛亮都不太放在眼裡,其他同僚就更不用說了。隨之,同僚們“時皆避下之”,對他敬而遠之。這種關係,關鍵時刻別想讓同僚們說好話,不落井下石都是仁慈的。惡劣的同僚關係為魏延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但楊儀卻看不慣魏延的傲慢,言語之間絲毫不給魏延面子,這種做法更進一步激怒魏延。可以理解為在一些強者眼裡,弱小者的反擊不是勇敢,而是挑釁強者尊嚴。最後一個拔刀相向,一個恨極而泣,勢同水火。

    “恨己才用之不盡。”這對性格矜高的魏延是致命的,高傲的人覺得自己才華被埋沒,會很憋屈憤怒,越是高傲、壓抑越久,這種憋屈憤怒值會越大。連諸葛亮都不是完全臣服,這下沒了諸葛亮的鎮壓,軍隊二把手魏延就更有一種蜀漢捨我其誰的感覺,更迫切想代亮一展才華。這時候讓魏延被別人領導,還是死對頭楊儀,魏延還不氣炸了。

    諸葛亮星落秋風五丈原時,魏延以為是自己出頭之日,卻不想遭到“不爽三連”:諸葛亮向楊儀、費禕、姜維託付後事,卻不叫官位爵位在三人之上的自己;諸葛亮遺言撤軍,這不是想北伐展志的自己想要的;諸葛亮不讓各方面出眾的自己率領大軍,而是楊儀。

    沒了壓制,高傲憤怒間的魏延越走越錯,在奪取軍權繼續北伐失敗後,就搶在楊儀軍前撤退並燒燬棧道。楊儀軍重新搭建棧道撤退。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載: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同時兩人都上書朝廷狀告對方謀反。後主劉禪問董允、蔣琬,兩人都擔保楊儀清白而懷疑魏延。這一是人際關係好壞影響的體現;二是能力來說,楊儀就是搞後勤的,而魏延於公元230年就被賜予假節,受封南鄭侯、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朝廷會懷疑誰反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是否反叛這重要原則面前,很多時候懷疑就等於肯定,甚至有能力也等於肯定。

    魏延軍在南谷口對陣楊儀軍,卻被王平叱散眾軍“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魏延率數人奔逃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殺。馬岱將魏延的頭顱送到楊儀面前,楊儀用腳踐踏,並罵道:“庸奴!復能作惡不?”又滅了魏延的三族。

    綜上所述,個人覺得魏延沒有謀反,悲劇在於恃才傲物,在於低情商。

  • 8 # 鞦韆搖籃

    先發表一下個人的一丟丟小觀點,我認為三國鼎立以後魏延是僅次於關羽的對漢朝依然中心耿耿的人(如果大家想了解我後面會發一篇圖文專門介紹)。

    至於魏延會不會反,答案是:肯定會反

    要知道蜀國後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內部分解,李嚴為首的益州集團和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在劉備死後就開始分解,而諸葛亮死了以後原本跟隨他的人也開始不合,姜維一個人已經孤掌難鳴。

    他們大多數人的眼裡只有蜀,沒有漢,魏延當然會匡扶漢室,而且憑藉魏延的才能他也可以做到,三國後期不管是武將還是謀士都普遍摻水,比如吳國最後丁奉成為了中流砥柱,不是我不尊重老將,但丁奉跟他同期的將領相比真的還差不少。

    這倒也無可厚非,亂世之中受到苦難的終究是百姓少有人能夠在兵荒馬亂中安心鑽研,這也是魏國在經過司馬懿改革以後強大起來的緣故,他們培養了人才,而諸葛亮手下的姜維也僅僅是靠挖牆腳得到的。

    魏延反劉禪、反諸葛亮,反蜀漢都是為了最初的那個大漢,因為諸葛亮跟劉備是一條心,他們要開創新的天地而不是原來的東漢,所以他不會讓魏延造反,魏延必須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擇警用對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