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總玩電子遊戲讓家長非常擔心,電子遊戲是不是專注力的最大殺手?
7
回覆列表
  • 1 # 藍藍湖

    家長不能禁止孩子玩電子遊戲,因為這個東西目前已經滲透入了我們的生活,而且很多的家長每天也有數小時沉迷在電子遊戲中。孩子玩電子遊戲要根據不同的年齡設定不同的時間。比如7歲以前的小朋友一次遊戲時間不要超過20分鐘,一天不要超過2次。包括玩手機遊戲、電腦遊戲、看電視。7歲以上需要藉助電腦獲取一些資訊和知識,那麼一次不要超過半個小時,一天不要超過3次。

    電子遊戲不是專注力的最大的殺手,合理的安排時間,選擇合適的電子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大家可以試一下,孩子玩喜歡的遊戲的時候是不是比其他時間更不被打擾。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電子遊戲,甚至可以在孩子玩之前試玩一下,或者和孩子一起玩,這樣會與孩子有多的話題交流,可以促進親子關係。

    所以對於電子遊戲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區別對待,為我所用。

  • 2 # 瑪瑙媽媽

    對於六歲之前的孩子,禁止電子遊戲是保護專注力的辦法之一,電視,電腦,手機已成為破壞孩子專注力的主要原因。看電視,玩電子遊戲過多的孩子,很大的特點就是坐不住,興趣轉移的快,沒有耐心,脾氣急躁等。

    0-6歲要好好保護孩子的專注力,如果因為養育不當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最佳調整時期是7-12歲。家長們不要錯過這個時期,年紀越小的孩子越是要禁止電子產品,很多國家對此都有明確規定,2歲前禁止看電視,三歲到六歲,每週一次,不得超過20分鐘。而在我們國家卻並沒有這樣的規定,很多孩子沒有節制的看電視,等到上了小學,家長才發現孩子的注意力不好,不愛學習等問題,這時候在糾正,就很困難了。所以,對於越小的孩子,電子產品就更要禁止。

  • 3 # 圍脖貓

    電子產品是專注力的最大殺手。很多家長喜歡把電子產品扔給孩子玩,以為只要收掉電子產品,孩子就會恢復專注力。NO!習慣了強烈視覺效果的遊戲之後,孩子很難專注於安靜的閱讀、獨立的思維和聚焦式的學習,因為電子產品讓孩子習慣於被動,而所有的自我學習都需要主動+專注力。家長可以嘗試透過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主動學習,產生興趣,從而鍛鍊他們的專注力。比如《魔鏡塗塗繪》就是這樣一本引導孩子在複雜的圖畫中尋找隱藏物品鍛鍊孩子專注力的遊戲圖書。

    圖畫中每一個隱藏物品無論是數量還是位置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從而牢牢的抓住孩子的興趣點和注意力。它源自美國的Highlights出版社,這家出版社一直致力於幼兒專注力培養六十多年了, 90%的美國孩子都愛玩Highlights的經典腦力訓練遊戲——圖畫捉迷藏。

  • 4 # 卯卯De麻麻

    孩子之所以喜歡上電子遊戲,無非反應出兩個問題:生活不夠豐富多彩,人和人之間的交往不開始以“電子產品”為媒介。與其說電子遊戲是專注力的最大殺手,不如說電子遊戲是我們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的“替罪羊”。

    舉個例子吧,我的弟弟,今年剛初中畢業,他不喜歡電子遊戲,但是他有時間還是去玩,我問過他原因,他說我玩一下只是想知道里面有什麼,這樣在學校裡同學們討論的時候我不至於像個傻子。我弟弟之所以不喜歡電子遊戲,是因為他小時候周圍環境沒有這些,上小學之前,他在我爸媽的門店裡玩,挨家挨戶的串門玩(因為一條街都熟悉,現在不提倡,畢竟社會還是有些不安全),爬車、爬樹。上小學之後,學武術、學跆拳道、玩輪滑、玩滑板,有太多的小夥伴陪他玩,也有太多的新奇東西供他去探索研究。

    所以我覺得給孩子更廣闊的探索空間,給孩子更多的陪伴,還有榜樣的作用,一味地說教只會適得其反。凡是有規則,商量探討出合適自己家庭的遊戲規則,也許電子遊戲就不會那麼吸引人了

  • 5 # 珍惜用水

    現在的網路遊戲都是根據人們好奇冒險的心理特點設計的,場面驚險刺激,遊戲一關接著一關,吸引著你一直玩下去,在虛擬資訊的刺激下,玩家會感受不到現實事件體會不到的快樂,久而久之患上網癮,現在的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壓力大,他們對網路遊戲存在普遍的需求,當他們一但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特別是在學習上的挫折,就會開始逃避,為擺脫弱智地位,尋找滿足成就感的代替品,網路遊戲恰好能給他們作為強者成就感和愉悅感

  • 6 # 晶MM

    我兒子今年5歲,也特別喜歡玩遊戲,我對他說我不反對你玩遊戲,老師佈置的作業你完成了,媽媽要求你每天練的字練完,就可以玩。目前定的規矩是一天看電視、一天玩遊戲,約定的時間是30分鐘。我覺得一味的限制並不好

  • 7 # 父母世界

     研究證明,好的電子遊戲對孩子大腦發育有積極的作用,父母對此的態度應該是疏導不抗拒,教會孩子有紀律地玩遊戲。

    朋友的孩子考了第一名,朋友欣喜若狂地問孩子想要什麼獎勵,孩子回答:“我想玩一整天電子遊戲,你不準拔我的插頭。”朋友猶豫了,不是說打電子遊戲對孩子大腦不好嗎?其實不會,不過,不能不眠不休地打。

      電子遊戲確實會改變大腦

      下棋是個益智遊戲,會用到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日常生活能力,例如下棋可以讓孩子懂得眼前的失利不是失敗,不必沮喪,鹿死誰手,不到最後關頭誰都不知道,從而幫助孩子養成樂觀、不放棄的性格。玩電子遊戲跟下棋類似,也是心智遊戲的一種,甚至比下棋還刺激。

      電子遊戲的確會改變大腦,因為大腦是個演化來的器官,它一直不停地模擬外部環境,修改裡面的神經元迴路。在電子遊戲中,事情發生的非常快,畫面移動的更快,本來我們的視覺是在中央小窩附近看得最清楚,但是在電子遊戲中,周邊的資訊很重要,怪獸或敵人不知什麼時候就會從旁邊冒出來,讓人措手不及,所以它能訓練周邊視覺的敏感度。

     遊戲中,要時刻提防敵人出現,因此,注意力一刻也不能放鬆,還得決定對付敵人的策略,例如,擒賊先擒王。這些快速的眼手訓練、剎那間做決定的需求都會改變大腦的神經系統。所以,很多研究發現,打電子遊戲的孩子,在視知覺以及認知上比沒有打電子遊戲的孩子優越很多。

    非暴力電子遊戲增進孩子的認知能力

      當然,這裡指的是非暴力電子遊戲,暴力遊戲在攻擊性上的負面效果已被證實,它會強化孩子的攻擊性,甚至誘發抑鬱症。但是一般的電子遊戲會增加孩子的認知能力,如工作記憶、執行計劃能力、空間能力,還能增進孩子的社交技術。

    好的遊戲讓孩子產生正向情緒

      因為電子遊戲輸了可以重來,所以輸的時候,孩子知道自己的失誤在哪兒,想著再玩一次一定能避免錯誤,反而有更高的動機再去嘗試。這是個正向的學習態度,完全可以轉化到學習和未來的工作中。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打電子遊戲不是完全浪費時間,它可以培養孩子的毅力和樂觀的動機。

      另外,研究發現,孩子在玩他最喜歡的遊戲時,可以改善他的情緒,因為這時他大腦產生多巴胺的濃度跟吸食安非他命一樣多,而多巴胺是個跟愉悅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這就難怪打電玩會上癮了。好的遊戲是使孩子產生正向情緒最有效的方式,可以趕走焦慮,讓孩子放鬆。

      對一個普世皆在玩的東西,父母的態度不應是抗拒而是疏導,教會孩子紀律,使他可以既沒有負疚感的玩,又不會耽誤到功課。其實很多時候魚與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只要我們的態度肯改變。

  • 8 # 大耳象親子

    可以理解這位家長的擔憂,但是,電子遊戲並不是專注力的殺手,也不應該被強行禁止。首先,電子遊戲也是遊戲的一種形式,對於培養專注力、觀察力、反應力等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次,對於時代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家長應更清楚的認識到,現在電子合成、遊戲開發、模擬場景已經生活的各個領域,而且電子競技賽事也在逐漸被更多人認可。現在的孩子們對電子化資訊的吸收和使用比成人更快、更簡易,家長應該尊重孩子們自己的喜好。最後要說的是,孩子的自控力發展還是有欠缺的,電子遊戲很容易讓他們忘記時間、忘記現實中的任務,所以家長早期需要跟孩子約定好玩電子遊戲的時間,保證孩子有足夠均衡的學習、休息、運動和其他活動時間,同時幫助孩子養成時間把控的好習慣。

  • 9 # 面具郭先生

    凡事有度就好!就拿電子遊戲來說,電子遊戲本身是一個積極的東西,可以開發大腦,你看那些專業的電競高手,但是,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一個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就是不好的,如果因為玩電子遊戲而耽誤了學業,那肯定是得不償失的,但是,這個控制孩子玩遊戲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不容易,電子遊戲為什麼那麼多人去玩,網咖裡都是學生居多,那就是電子遊戲本身會上癮,就和毒品一樣,你一旦上癮就欲罷不能,這樣的情況肯定是會影響孩子專注力的,所以,如何把控這個度才是關鍵,不能不玩又不能玩過,如果可以控制好這個度,同樣玩遊戲很棒的孩子學業還不差!

  • 10 # 趙小明心理團隊

    上個世紀,電視機剛剛流行的時候,就有專家說看電視對孩子不好。當時科學界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有一些成果認為看電視甚至會誘發孩子的暴力行為。還有些成果認為看電視引起孩子多動症。當然也有一些相反結論的研究成果出臺。不過有些人認為支援這些相反研究的資金往往來自於這些電視機生產廠家。現在很少再有人去研究電視機對人的影響了。

    而對於電子遊戲的影響,其實學術界也已經討論了有20年了。基本上在前十多年的時間裡面,學術界教育界都是一邊倒的批評電子遊戲對孩子的負面影響。近幾年來,也有部分研究者透過一些來自大腦影像學的研究認為,電子遊戲的確會對大腦的腦區產生持續的影響,但是這些影響有不少有益的部分。比如說訓練反應能力,訓練反應速度,甚至培育了人類大腦更多的網路聯絡,促進神經之間的突觸聯絡。甚至可以提高注意力品質等等。

    從上面這一系列的歷史沿革,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簡單的電子遊戲是否會對人產生不利的影響?而是科學的發展一直以來都在對人的大腦產生了深度的影響。

    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人們的焦慮之間是一種惡性迴圈的關係。無論是對孩子還是成年人,遊戲都會是一種安慰劑。用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諸多苦難和煩惱。

    遊戲的設計能滿足人心理上的多種需要。比如,當現實生活受挫之後,人們可以在遊戲世界裡面快速的得到滿足和補償。在生活競爭中失利之後,人們也可以快速的在遊戲中透過打怪升級獲得一種等級提高的虛擬滿足感。看起來這是一件好事,能夠適度的滿足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焦慮。但是,它會導致另外一個惡果,那就是更多的陷入到虛擬的勝利中,而逃避現實生活所帶來的一切。容易產生心理學裡面所謂的社會退縮,社會迴避,和社會退行的現象。因此,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迷戀遊戲而不願意再進入學校生活。

    遊戲設計者給予人們在遊戲中成功的各種規則,往往和現實生活規則有極大的不同。現實生活的規則往往是真實的努力和付出。遊戲世界可以透過打怪升級,可以透過購買裝備,可以透過更多的迴圈實驗,死去存檔再來的方式獲得勝利。但真實世界人們往往沒有第二次機會。

    因此,多數情況下游戲世界所訓練出的大腦思維方式,並不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真實的生活。電子遊戲世界給予人的對世界,對他人,對資源的掌控感,操縱感,其實都是一種虛擬的,在真實世界無法獲得的東西。而網路遊戲則會進一步降低人們對真實世界人與人之間的聯絡和興趣。

    第二,電子遊戲對大腦生理的影響。

    最近幾年,來自美國的神經心理學的研究和來自德國的一些研究都指向電子遊戲會深刻地改變人的大腦生理結構。

    大家可以翻閱一下這本書有詳細的介紹。

    電子裝置,影片遊戲,其實都已經影響了全世界新生代孩子的大腦結構。有人對70後80後90後大腦分別進了進行了掃描研究發現,在西方,年輕一代人更多更早的接觸到電子裝置和影片遊戲。比如德國的小孩兒每天上iPad時間已經超過了睡眠時間。達到了八個小時以上。他們的大腦在額葉區域和上一代人有了許多不同。他們更喜歡同時關注三件事情,而不像上一代人同時專注一件事情。他們的注意力分配方式永久性的被改變了。他們注意力持續的時間和上代人也不一樣。全人類注意力的持續時間都因受到科技產品影響而大大的縮短。最新的研究認為,我們現在人類的注意力的時間,已經由過去的十多分鐘縮短為五分鐘了。

    不僅如此,新一代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生理結構被電子裝置影響之後,更引起了他們處理人際關係能力的變化。由於他們更少的與真實的人進行直接親密的接觸,因此他們識別人們情緒和表情的能力也在下降。它們的大腦情感功能上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反應出別人為什麼會生氣?他們與人進行親密關係和情感聯絡的能力也在下降。在心理學裡面,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移情能力下降。

    在這裡小明給大家介紹一種新的職業。可以預測的就是,這種職業在未來的很長時間裡面會非常的火。

    那就是教下一代孩子如何談戀愛?如何生活?如何與人發生情感聯絡等等。包括我們心理學家還可能會需要教下一代的孩子如何去撫養他們的孩子,如何與他們的孩子建立真實的情感聯絡,而不是整天各自拿一個平板在上網玩遊戲。

    第三。網際網路更進一步地在改變我們人類上萬年來所形成的大腦結構。德國有一些神經心理學家研究認為,網際網路一代人,他們會更加的習慣於孤獨,而不是與人交往。他們甚至會不習慣與真實的人結婚生子。下一代人許多都會購買橡皮娃娃,或與機器人產生人與物的情感聯絡。

    最可怕的就是你知道這一切的改變,但卻無能為力。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目前看起來似乎是人類文明選擇的一個方向。網際網路也是一個拐點,這個拐點將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從真實世界突然拐向了虛擬的網路世界。

    這將意味著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被網際網路所改變。而對於眼下這一代的孩子而言,那將意味著他們未來的職業將更多地與網路有關。也就是說你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被網路影響都不行。因為他們未來的職業多數被迫要與網路有關係。

    那麼怎麼辦呢?關於這一點,小明認為,在孩子的幼兒階段,我們應該儘量減少一切電子裝置對孩子大腦的生理影響。

    在孩子進入到初中和高中階段之後。我們要讓孩子嘗試去使用網路,藉助網路來查詢有效的資訊,但是要減少孩子用網路和電子遊戲娛樂自己,安慰自己的替代性習慣。

    當孩子進入大學之後,他已經成為了自己決定自己生活的成年人。他們將更多的會和自己的同學,同齡人一樣投入到網路生活中。這點是人類發展的方向,沒有人能夠改變和阻止。不過,如果你的孩子在成年之前,你更多地帶他們去接觸真實自然的世界,產生對自然世界的興趣。那麼至少會在他們成年之後,會有一部分時間仍然維持著對真實世界的愛好。能夠幫助他們在真實世界和網路世界之間尋找到一種平衡。這種平衡不僅會影響他們的人生,包括影響他們的職業,甚至會給他們帶來更好的創造力,繼而也會影響他們未來撫養孩子時候,與他們的孩子相處的能力和建立真實情感聯絡的能力。

    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人類會發展到哪裡。也沒有人能夠預測。我們現在人類發展的方向是否正確?現在一代的父母。只能嘗試給孩子多種發展的可能。儘量平衡他們在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真實遊戲和電子遊戲之間的平衡。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能做到的一切。

  • 11 # 譚樹暖春雲

    這是完全不可取的!在當今社會,手遊是孩子不可避免接觸到的,即使家長不給他玩,在同學之間他也會接觸到。孩子的獵奇心理是很強的,如果一味的不給他玩,孩子不但無法戒掉遊戲,而且越想玩,越忘不掉,一接觸馬上無法停下來,相信這是家長不願意看到的。其次,孩子不可能只是學習,他也是人,天性也是愛玩的,目前手機遊戲是一個很受大眾歡迎的休閒娛樂專案,如果不讓孩子玩遊戲,輕則會失去那種童真,變得呆板,重則會觸發他的逆反心理,導致他心理扭曲!因此,如果家長完全禁止孩子接觸遊戲,只會適得其反,是沒有一點兒好處的。

    當然,也不是說要放開了給孩子玩。現在的遊戲,尤其是那種網路遊戲,一旦碰上了就很難戒掉,它很花時間,否則就玩不好,那種遊戲還是別讓孩子碰比較好,一定要玩也要控制。可以建議孩子玩玩那種單機的小遊戲或者益智遊戲,適當的玩,比如做好作業或者去走親戚的時候玩玩,是沒有壞處的,反而可以讓他快樂,不過也要適當。但是重申一下,完全禁止孩子玩,是萬萬不可行的,這樣只會收到負面效果!所以完全禁止孩子的家長,還是讓你們的孩子適當玩玩,快樂他的童年吧!

  • 12 # 螞蟻科學

    由著名科學雜誌《科學美華人》獨家授權的《環球科學》中的文章表示,電子遊戲除了給人娛樂以外,還能鍛鍊玩家的大腦,從多方面提升玩家的認知能力。

    在科學家開始這項研究之前,科學界沒有人認為射擊類電子遊戲可以提升大腦功能,不過在15年裡,隨著實驗室的不斷研究,科學界現在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動作類的電子遊戲可以提升某些認知能力。

    例如,經常玩電子遊戲的人可以更加註意到一些細節,例如藥瓶上的小字等等。玩家們對敏感度也比常人更高,這有助於在濃霧中行車。除此之外,玩家的多工處理能力也會顯著提升,例如在點餐時一邊閱讀選單,一邊和同伴交流。

    什麼是動作類的遊戲?這類遊戲主要包括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射擊遊戲,例如《使命召喚》,《絕地求生》等,有時也包括一些“動作冒險類”遊戲,如《俠盜獵車》等。

    對於運動類,即時策略類和角色扮演類遊戲的研究表明,也有類似的效果,但不夠顯著。

    值得一提的是,經常玩遊戲的人對突發事件的反應也會更快。測試表明,透過玩動作類電子遊戲,被試的反應時間縮短了10%。玩電子遊戲甚至有助於工作,可以培養出在壓力之下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

    根據瑞士日內瓦大學心理和教育科學教授巴韋利埃的研究表明,玩電子遊戲的大腦成像顯示,腦區的各個部位都更活躍,包括幫助維持注意力 的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在不同目標間切換注意力的頂葉皮層,以及監視人體自身行為的扣帶皮層。

    另外,這種大腦認知能力的顯著提升的持續時間至少5個月。

    這樣的研究可不是為了給電子競技狂熱者開脫,而是為了開發更好的健腦遊戲,很多致力於把電子遊戲用於醫療的公司已經面試,如Posit Science 和Akili Interactive等,這些公司打算用電子遊戲輔助醫療診斷,甚至直接治療。

  • 13 # 獨角獸工場

    電子遊戲對於小孩子來說,是誘惑嗎,是專注力的殺手嗎?是的,但是,專注力的殺手並不止遊戲一種,所有的鍋也不能只讓電子遊戲來背。

    仔細回想一下,孩子們玩遊戲,一般都是從家長的手機上開始的:

    “爸爸,陪我玩一會兒吧。”

    “爸爸在忙,你自己玩一會。” “可我不知道玩什麼。

    “要不你玩會兒爸爸的手機?就一會兒奧。”

    或者是:

    “媽媽,我能出去玩一會嗎?”

    “作業寫完了嗎?”

    “給你報英語班的作業寫完了嗎?美術班的作品交了嗎?”

    “你怎麼在玩電子遊戲?問你話呢?”

    等家長終於有時間注意到孩子的時候,遊戲已經成為孩子“不可分割”的小夥伴了。硬性剝離,只會帶來大力的反抗,於最後的效果無益。

    家長應該在孩子剛開始接觸電子遊戲的時候,就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培養孩子學會利用自己的休閒時間,發展多方面的愛好,而不是除了學習就是學習,除了遊戲就是遊戲。學會放鬆,學會管理,也是孩子的必修課。

  • 14 # 真心爸媽

    這是兩個問題,咱們一個一個來說

    1、要不要禁止孩子玩電子遊戲?——我們主張:適度許可

    孩子愛玩遊戲,是很多爸爸媽媽都頭疼不已的問題。孩子玩起來不懂得控制時間、耽誤寫作業、甚至為給遊戲充值偷偷用爸爸媽媽的銀行卡、手機錢包……孩子玩遊戲,看起來真是危險重重。

    怎麼辦?斷網、讓電腦“壞掉”、和孩子討價還價講條件,還是乾脆用打罵解決?其實,孩子愛玩電腦、手機或者其他電子產品,嚴格禁止,都不是最好的辦法,不但不會讓孩子斷掉玩電腦的念頭,還會引發更激烈的鬥爭,讓孩子每天糾結,大人每天疲於制止,親子之間氛圍緊張。

    我們的辦法是:適度許可,制定安全界限。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一定程度上也是成人的天性。

    遊戲帶來樂趣,而人們需要這種簡單的、不需要花費巨大努力即可獲得的樂趣;遊戲還帶來成就感,大人和孩子,也都需要這種積累分數、扮演英雄的成就感。心理學家認為,獲取成就感是人們內心深處重要的動機之一。

    因此,適度遊戲是健康的,孩子玩電腦或者手機遊戲,和他們玩任何一種其他遊戲,比如足球、籃球、象棋、圍棋,甚至小寶貝喜歡的過家家、藏貓貓,沒有本質的不同。需要管控的,不是玩遊戲這件事本身,而是玩的方式——玩什麼、什麼時間玩、玩多久。

    這和引導酷愛踢足球的孩子不在上課時間跑去踢球沒什麼不同,爸爸媽媽們都能做到。

    一件東西,越難得到,對人的誘惑就越大,人們佔有它的時候,就越容易貪婪、無節制,孩子和成人都是如此。

    大人越是把電腦、手機、遊戲當成洪水猛獸,越禁止孩子玩,越是用打罵等嚴厲手段控制,它們們就越對孩子有魔法般的誘惑,孩子會千方百計地找機會玩——爸爸媽媽不在家時偷偷玩,告訴大人在寫作業然後關起門來玩,跟爸爸媽媽說老師要求用電腦查資料,實際上卻是在玩遊戲或者上網聊天。甚至孩子大一些之後,會自己跑到外面網咖去玩,那樣更危險。

    既然遊戲是孩子的天性,而且越是禁止誘惑就越大,爸爸媽媽不如採用適度許可的方式,滿足孩子的遊戲慾望。孩子接觸電腦、手機、遊戲的慾望得到適度滿足,無節制玩樂的慾望,反而不會那麼強烈。

    2、電子遊戲是不是專注力的最大殺手?——我們認為:遊戲不是,父母才是

    孩子的專注力,也是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不過對於“遊戲是不是專注力的最大殺手”,真心的爸媽的看法可能有些不同。

    我們認為,遊戲不但不是最大殺手,一定程度上,適度的遊戲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所謂專注,就是比較長時間地將注意力投注於一件事上,其實每個孩子玩遊戲時,都是特別專注的,孩子有過這種“專注狀態”的體驗,反倒更容易在做其他感興趣的事時,也能專注投入。

    所以,孩子能專注玩遊戲,不能專注地做學習,不是遊戲破壞了他的專注力,而是他對學習沒有那麼大的興趣。靠禁止玩遊戲,解決不了孩子孩子學習不專注的問題,提升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才是解決之道。

    那麼,為什麼我們認為父母是孩子專注力的最大殺手呢?因為專注狀態需要的是不被打擾,換句話說,做事時不經常被打擾的孩子,才更容易培養出專注力。但很多父母,從孩子特別小的時候起,就經常打擾孩子。

    比如孩子專心玩玩具,大人非得跟孩子一起玩;孩子專心玩時聽不到大人叫他,沒有回答,大人就認為這樣很不好;孩子在專心地做這個,大人非得讓孩子去做那個……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其實都會在不經意中破壞孩子的專注狀態。

    所以我們認為,父母發現孩子不夠專注,不能歸咎於遊戲,而是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 15 # 心燈與人

    與時代同行永遠是人生主旋律!當你禁止孩子玩遊戲,也就切斷了一條他對這個時代的瞭解和接觸的路。

    至於遊戲的危害要因人而異,家長要做的不是阻止而是因勢利導,讓孩子正確的看待遊戲。誠然,有些孩子沉迷遊戲,不愛學習。家長需要下大力氣教育,越阻止越往往適得其反。

    我對遊戲也不懂,但看到孩子組隊打遊戲呼朋喚友的時候,雖然也是滿腔怒火!總是默默告訴自己,孩子是親生的,起碼還會打遊戲,不是傻子就知足吧

    啊!對了!我兒子最近說遊戲玩夠了,很早就是王者了,沒意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遇到豬隊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