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的坤哦喲

    是的,劉邦與項羽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和戰略的博弈,項羽剛愎自用,手下的人才不能用而不疑,不能充分發揮自己手下人才的能力,而劉邦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不管有沒有鴻門宴項羽都是必然會敗給劉邦的,因為項羽在戰略上已經敗給劉邦了。因為他能夠知人善任,注意虛心納諫,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總的來說就是項羽是將才,而劉邦是帥才。

  • 2 # 老實人侃歷史

    當然不是的。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鴻門宴前一夜晚上,項伯要張良趕緊走,要不然會有殺生之禍,很明顯,這個時候項羽陣營已經有了殺掉劉邦的打算。並且,在鴻門宴當天,範曾看到項羽遲遲不動手,就要項莊借舞劍助興為由,殺掉劉邦。

    所以,鴻門宴殺上計劃殺掉劉邦是真真實實史書上記載的,並不是後人的馬後炮。

  • 3 # 歷史滄桑

    鴻門宴就是為了殺劉邦,而特意設定的宴會,這不是後人猜測,是早有預謀的,范增看出劉邦必是項羽日後大敵,范增力勸項羽殺了劉邦,由於在宴會上,項羽改變主意,劉邦才免於一死。

    劉邦攻破咸陽後,不取錢財,不戀美色,善待秦朝舊臣,當時劉邦駐軍霸下,項羽在戲水之西,兩軍相距二十於裡,劉邦還沒來及和項羽見面,范增看劉邦志氣不小,就讓項羽明日在鴻門設宴,藉機殺了劉邦,以除後患,項羽叔父項伯與劉邦謀士張良是摯友,把這事告訴了張良,想讓張良離開劉邦逃走,張良把這事告訴了劉邦,可不得不去赴宴,項羽那時滅掉劉邦,是分分鐘的事,張良告訴劉邦,只有委曲求全,賠禮道歉或許有一線生機。

    項羽影視劇照

    劉邦如約來鴻門赴宴,宴會期間,劉邦唯唯諾諾,對項羽很是恭敬,劉邦向項羽解釋,“自己聽信小人讒言,才會不讓將軍渡函谷關,取得了咸陽,錢財未取,封了秦宮,等待將軍到來發落”,當時由於項羽要渡過函谷關取關中,函谷關由劉邦軍隊把守,沒有讓項羽過去,項羽一氣之下帶兵破了函谷關,聽了劉邦的解釋和看劉邦對自己的態度已經氣消,已經沒頭了殺劉邦之心,況且以劉邦當時的勢力,項羽根本沒有把他放在心上。

    項羽影視劇照

    最終在鴻門宴上劉邦得以脫身,這可把范增氣壞了,對項羽喝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如果項羽有強烈的稱帝願望,鴻門宴中是不會放走劉邦的,或許西楚霸王的招牌,對項羽來說比稱帝更重要,項羽英雄蓋世,神猛無敵,不弄陰謀之道,自己讓劉邦來赴宴,卻殺了劉邦,是小人行徑,有損自己霸王的名聲,這也是沒有殺劉邦的一部分原因,最終劉邦成為項羽一生宿敵,劉邦踩著項羽的屍體,建立了大漢王朝。

  • 4 # 昴日星官

    不請自來,敬請題主包容!

    所謂上帝視角,實際上指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從定義上看,明顯不是後人在上帝視角上的馬後炮。

    下面是我對“鴻門宴”的淺陋見解,以供題主參考。

    導火索和縱火人

    導火索是劉邦佔領咸陽城,縱火人是曹無傷。點沒有問題,太史公寫史記還是參考了事件了的。

    項羽在鉅鹿上打生打死,結果桃子被劉邦摘了去,你說項羽惱不惱?肯定會大發雷霆。

    項羽在史記上被描述成一個“婦人之仁”飛揚跋扈的霸主,本性剛烈,期初必定是憤慨,但是實事已造成,能採取的只有竭力去補救,亡羊補牢。

    范增的建議是“殺”,讀過史記,就能獲得這一資訊,沒有讀過史記,電影《鴻門宴》也有所告知。

    分析

    殺劉邦對項羽真的有益處麼?

    未必,自古以來槍打出頭鳥,殺了劉邦或許就會出現馬幫、趙邦、朱邦等等。

    其次,殺了劉邦,項羽勢力就會成為眾目所屬,成為秦朝廷打擊的重點物件,殺之無益,不如留下來充當分擔威脅的棋子。

    再次,項伯這個叛徒真的是叛徒麼?《史記》上記載,項伯與張良有舊。恐怕有舊是假的,照《史記》春秋筆法的尿性,肯定為尊者諱,把其中妥協的條件因略去。從另一個角度上講,就項羽飛揚跋扈的性格,就算項伯是他的親叔伯,只要證據確鑿,背叛了項羽,必定被砍頭。項伯難道真的不知道?真的無懼生死?他和張良的情感超過了和項羽的親情?

    項羽是一個極具軍事才華的人,身邊更是人才林立,眾多參謀的建議之下,必定能看清楚時局。所以,殺劉邦不過是一個藉口,藉以安撫范增這一群高參的心。

    “鴻門宴”不過是一個謀取最大利益的過場罷了。

    劉邦中途借尿遁逃脫。這件事情十分可疑。要知道,“鴻門宴”的舉行是在軍營中舉行,軍營軍紀森嚴,時不時有巡邏隊伍,劉邦又如何得知各個隊伍之間的口令?唯一可能的答案是,隊伍早就被下令,放劉邦一馬。不然又如何解釋劉邦在眾目睽睽之下,從容離開數十萬大軍駐紮的軍營。

    結論。

    真的不是後人的上帝視角,任何事情經不住較真,要認真的分析起來,《史記》記載的這次殺機四伏的宴會,處處是漏洞。

  • 5 # 我的17號書桌

    任何歷史的記載,都是從上帝視角來看的。歷史的功能之一,就是回放過去,尋找未來的軌跡。

    鴻門宴是中國歷史愛好者不容錯過的一個話題。它為什麼會如此引人注意?只因一個看似漫不經心的決定,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也改變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程序。

    范增: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歷史為什麼會有趣?因為它充滿了爭議,可以讓我們有個機會爭得臉紅耳赤,又樂在其中。

    現在,我們來看看鴻門宴有那些有趣的爭議。

    爭議一:項羽有沒有殺劉邦的能力?

    有人說,這不是廢話嗎?項羽在自己的大本營,他隨時都能殺掉劉邦,這個問題還要說嗎?

    項羽:千斤巨鼎都能舉起!為何不能舉起天下?

    這可不能怪我,因為有很多人列出各種證據,證明項羽不敢殺劉邦。這些觀點有這些:

    項羽的軍隊雖然有40萬,但是屬於自己本部的只有10萬人馬。項羽殺了劉邦,其它諸侯國的軍隊會叛變。劉邦先入關中,符合楚義帝的約定。項羽殺了劉邦,會直接跟楚義帝公開對抗,對項羽的名聲不好。劉邦還有10萬軍隊,深得關中百姓民心。項羽殺了劉邦,會導致關中百姓叛變,劉邦的手下也會跟項羽火拼,項羽就算贏了,也半死不活。

    這些觀點都是從客觀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的。它唯一的弱點就是忘了項羽自己的主觀情緒。如果項羽想做一件事,就算是千軍萬馬都擋不住他。

    在鉅鹿之戰前夕,當時楚國只有7萬人,秦軍高達40萬人。就算是傻子都能看出,楚軍只能智取不能力敵。可是項羽為了報叔父被殺之仇,自己帶兵過河,來個破釜沉舟,猛衝猛打,硬生生擊垮了幾十萬秦軍。

    鉅鹿之戰,成就了項羽一生的榮光!

    項羽是不懼怕任何東西,如果他想殺劉邦,他根本不會把劉邦區區10萬軍隊放在眼裡。

    至於關中百姓,項羽後來屠殺關中,燒阿房宮,怎麼不見有人反抗?更何況其它諸侯國軍隊早就被項羽虎膽嚇怕了,還敢為劉邦出頭?楚義帝對項羽處處制肘,項羽早就想殺他,怎麼會把楚義帝放在眼裡。

    綜合說來,項羽完全具有殺掉劉邦的能力,至於他想不想殺,就是另外一回事。

    爭議二:劉邦為何能虎口脫險?

    劉邦不是個笨蛋,他知道項羽的脾氣。項羽吃軟不吃硬,要活命,只能低聲下氣去討好他。

    劉邦:舉鼎看氣力,舉天下看智力!

    可是劉邦也要做了準備功夫才能去道歉討好。項羽的軍師範增也是個腹黑的傢伙,他早就看穿劉邦的小伎倆,也一心想殺他。

    劉邦做了那些事才能虎口脫險呢?

    收買項伯。項伯本來是張良的朋友,前來告知項羽要殺劉邦。劉邦為了活命,不惜尊稱項伯為兄長,結為姻親,收買了項伯。項伯後來為劉邦向項羽說情,還在鴻門宴項莊舞劍殺劉邦時保護劉邦。可見劉邦這招的高明。輕裝赴宴,敘說舊情。項羽和劉邦都曾在項梁手下作戰,兩人曾多次一起合作。項羽這個人很念舊,所以劉邦一到鴻門就說有人離間他們的兄弟友情。項羽果然感動了,對劉邦殺意頓減。范增幾次叫項羽下手,項羽都不忍心。樊噲勇闖宴會,大聲斥責項羽負義,再次加深項羽對劉邦的愧疚感。透過多次情感打動,項羽對劉邦再無殺意。劉邦後來借酒醉,不辭而別,張良向項羽獻上厚禮。項羽對劉邦既看不起,又同情,於是劉邦徹底安全了。

    看似鬥劍,實質鬥智!

    劉邦在鴻門宴,依靠的是多方謀劃,加上自己精彩的表演,討好了項羽,才能虎口脫險。

    小結

    歷史不能重演,只能窺探,在歷史面前,人人都是上帝。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放大鏡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企圖找出歷史的方向。

    有時候成功與失敗看似一念之差,實質是多方角力。

    一場鴻門宴早已結束,但是留下的爭議卻至今未消。

    這是我對鴻門宴這個問題的小小看法,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 6 # 興叨客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對於我們華人來說,可謂如雷貫耳。那麼當時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呢?為什麼項羽要設鴻門宴等待劉邦呢?劉邦又憑什麼能化險為夷呢?也許瞭解了這幾個問題以後,我們就不會認為鴻門宴欲殺劉邦的故事就不是後人站在上帝視角的馬後炮了。

    一、鴻門宴發生的歷史背景。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舉起了誅滅暴秦的農民起義大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轟轟烈烈的展開了,一時間天下諸侯紛紛響應。之前被秦國滅亡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紛紛獨立建國,恢復戰國時期的國號,成為誅滅暴秦的重要起義力量。

    陳勝、吳廣起義不久就被章邯的大軍打敗,緊接著,楚國項梁、齊國田儋先後兵敗被殺。此時章邯大軍與王離大軍兵分兩路一起攻擊趙國,趙國軍隊被秦國軍隊死死困於鉅鹿城中,剛剛復國的趙國眼看就要被秦軍再次滅亡了,昔日長平大戰的慘劇很可能重演,秦國也將穩坐釣魚臺。可是歷史充滿了變數,無時無刻不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偶然,關乎秦國命運的鉅鹿之戰最終被楚霸王項羽葬送。

    正當趙國被秦國軍隊圍困之時,項羽擊殺楚軍主將宋義,奪得虎符,成功掌握楚軍指揮權,破釜沉舟,向圍困鉅鹿城的秦軍殺奔而來。史記記載: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可見楚軍之決心,可見項羽之勇猛。項羽很快將王離打敗,繼而利用秦二世猜疑章邯的契機成功勸降章邯,至此秦國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轟然倒塌,秦國被滅已經成為定局。

    章邯軍投降以後,項羽得四十萬諸侯聯軍,成為實至名歸的聯軍盟主。因此根據既定方針,帥軍浩浩蕩蕩向秦國的重要關隘函谷關開進,可到達函谷關才發現,劉邦軍已經提前兩個月攻破函谷關,成功拿下秦國咸陽,並駐軍於函谷關,阻止諸侯聯軍進入關中,儼然成為名副其實的漢中王。然劉邦自居關中王的舉動並沒有錯,因為在劉邦與項羽分兵討伐秦國時,楚懷王與各路諸侯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然而歷史之殘忍就是從來不講究是非,歷史面前憑實力說話。項羽手上掌握著四十萬諸侯聯軍,且打勝了決定性滅秦之戰——鉅鹿之戰,焉能容忍劉邦自立漢中王而獨享秦國富饒之地,更別說秦國的奇珍異寶了。而劉邦公開封鎖函谷關,拒絕項羽聯軍進入函谷關,這是公開與項羽為敵。可是這個時候的劉邦軍只有區區十萬軍隊,項羽若是發起攻擊瞬間就會灰飛煙滅,也將不會有後來的漢家江山。這就是鴻門宴前的歷史背景。項羽、劉邦至此從聯軍分野成為政治競爭對手,而政治鬥爭都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項羽、劉邦二虎相爭,必有一死。

    二、項羽設鴻門宴的初心。

    瞭解以上歷史背景,我們可能已經知道,劉邦和項羽在攻入函谷關以前都是相互合作相互策應的友軍。攻入函谷關以後,劉邦、項羽合作策應的基礎消失,轉而由合作走向對抗,從中我們也能看到劉邦的政治敏銳性,他能迅速覺察到他與項羽必將走向競爭。那麼項羽設鴻門宴的初心是什麼呢?其實項羽根本就沒有想要設這個局,而是劉邦聽說項羽即將攻打自己,借項伯搭線而臨時向項羽示弱的一個偶然的軍中之宴。史記寫到:“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留沛公與飲。”由此可以看出,項羽並沒有採用鴻門宴這樣的方式來除掉沛公劉邦心思。當然這個時候可能項羽還沒有意識到他與劉邦之間合作的政治基礎已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是兩個人的繼續分野和競爭。從這一點上講,項羽缺乏一定的政治敏銳性。因此,鴻門宴可以說根本就不是為劉邦設的局,而是軍中一常有之宴,只是後來在范增的慫恿之下變得劍拔弩張,活生生將一普通軍中之宴會變成了一個殺機四伏的鴻門宴。

    三、劉邦是如何從鴻門宴上成功脫身的?

    劉邦軍攻佔函谷關後,欲自立為漢中王,於是公開派兵封鎖函谷關,項羽震怒發兵攻破函谷關,然沛公這時候聽從張良建議已還軍霸上,開始向項羽示弱。歷史的巧合或者說發展往往與個人的行為息息相關,就在項羽準備翌日攻打沛公的當晚,項羽的叔父項伯偷偷來到沛公軍中,欲營救自己的好友張良,也就是這一次營救暴露了項羽的軍事機密——翌日發兵攻打沛公,然張良乃沛公之重要謀士,豈能不設法挽救危局。於是,張良說服項伯去見沛公,沛公借和親之名順利說服項伯替自己開脫罪責。史記記載:“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厄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絲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項伯見項羽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由此可以看出,項羽殺劉邦之心已經不復存在,這是劉邦能成功脫身的主要原因,項羽並不想殺劉邦。而真正意識到劉邦是敵人的人是亞父范增,史記記載,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從史記記錄來看,意識到劉邦之為敵的人是范增,而項羽本身在劉邦示弱以後已經無殺劉邦之心,正因為有范增等的存在才會有宴會之上的舞劍助興之舉動,然危機四伏之下,劉邦以方便為由,不辭而別,留張良等一批人代為致歉而成功從鴻門宴脫身。也因為這一次脫身,項羽從此失去再殺劉邦的藉口,開戰也無名頭,劉邦從此開始與項羽爭霸天下。

    結語:細看故事的歷史背景以及史記的記錄文字,我們可以看出,項羽由於震怒而要攻打沛公,但在沛公示弱之後便沒有殺沛公之心。也能瞭解到,項羽並沒有用心設立鴻門宴,鴻門宴只是因為沛公示弱於項羽而常有的軍中普通宴會,之所以會成為鴻門宴是因為范增等一批具有政治敏銳性的謀臣強而為之,並非項羽本意。而當時這場宴會可以說是項羽剪出政治對手的唯一機會,劉邦如果沒有張良和項伯以及自己的政治嗅覺,是不可能有漢家幾百年天下的。也就是說當時雖然項羽沒有殺劉邦之心,但鴻門宴確實殺機四伏,劉邦隨時可能喪命於鴻門宴上,並不是後人的上帝視角胡編亂造。

  • 7 # 元二使安西

    劉邦當時還不構成對項羽的直接威脅,項羽鄙視其能力,不把他放在眼裡,不肯下決心殺劉邦很正常。

    但項羽的謀臣們則未必如此認為,劉邦做事不擇手段,臉皮又厚,極可能是強勁後敵,因此要先除之而後快。

    除了對劉邦的預判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劉邦是第一個進咸陽城的,按照當時各種聯軍的約定,首進咸陽者稱王,成為大家共同擁戴的老大。

    項羽以為自己肯定是第一個,但誰知道被劉邦搶先,這就好比一個常年考年級第一的學霸,突然被一個年級中游生給超越了,什麼反應?

    相信我,對學霸同學而言,第一反應絕對不是殺了那個中流混混,而是拉住對方,大家再比一次!

    學霸是肯定想要以實力壓服對方,讓自己贏得名正言順,但學霸的家長卻不一定這樣想,他們盤算的是更穩妥的贏法,不出錯才是最好的,而不是用一場勝負難料的比賽證明自己。

    但家長們畢竟不能理解學霸的心理,真學霸是自負的、不接受失敗和反駁的,在自己擅長的考試上,更是如此。

    楚漢相爭,實際就是一場學霸與中流混混的成績大比拼,西楚霸王項羽原本有保送名額,也就是提前在鴻門宴幹掉劉邦,讓自己成為唯一的侯選人。

    但項羽不願意這樣做,他想跟劉邦在戰場上決勝負,同時也是自信自己的能力不能有任何問題。

    對於這一點,項羽的老師範增看得清楚,想走捷徑解決戰鬥,但項羽卻過於託大,想要一試身手,最後落得慘敗。

    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其實一早就決定好的,他要面子,不高興劉邦先進咸陽沒給他面子,所以要給劉邦下馬威;但同時,項羽也知道,如果劉邦在他的宴會上被殺,作為主辦方,他同樣非常沒有面子,所有人會說他是怕了劉邦,而他怎麼可能怕了劉邦呢?

    范增雖然意識到劉邦可能是勁敵,但衝他能讓劉邦離開,還能安全做一地方漢王,這就足以說明,他並沒有真的將劉邦放在眼裡,否則他的策略不是勸殺,而是勸拘,就像紂王困周文王一樣,將人關起來。

    或者做得好看一點,高官厚䘵留下來,如同西晉時劉淵等人一樣。

    范增沒有殺劉邦,也沒有留劉邦,只能證明,他還是看不起劉邦。

    兩個看不起劉邦的人合在一起,能出什麼好結果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人容易患宮頸癌,怎麼樣才能預防宮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