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非常同意

    戰國後期秦國和趙國都屬於強國,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把整個秦國變成了一個隆隆作響的戰爭機器,每個人都是這個機器上的精密零件,而趙國經歷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部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秦趙之戰從根本上說就算沒有南韓使的“一女二嫁”的計策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商鞅變法把秦國農民也綁在這個戰爭機器上了,在加上秦國屬在關中平原上土地肥沃,就算這樣在長平之戰後期秦國也是舉全國之力,不成功便成仁的架勢打這一仗,而反觀趙國,前期對事態嚴重程度明顯預測不足,就是想白得上黨一城,完全沒有要為此決戰的心態,而由廉頗在長平和秦軍對峙時採取的守勢,想依靠地理優勢,畢竟秦軍是千里奔襲,後勤困難,這個計策本來是好的,但是趙國農業並不發達,並且成年男人基本都打仗了,這樣趙國本不發達的農業雪上加霜,所以趙孝成王啟用趙括也是情理之中,當趙軍被秦軍圍困糧道被斷,秦王親自督戰,升百姓爵位一級,調十五歲以上男子都去運糧,戰爭決心不同也在此吧,當然這場戰爭勝敗也有秦將白起卓越指揮,趙括的冒進等等原因,但是大部分戰爭勝負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後勤的。

  • 2 # 歷史停一秒

    有的,不只是趙括,其實整個趙國都有這樣的危機。

    趙括之前趙國的主將本來是廉頗,而面對廉頗的堅守戰術。當時的趙國實際上已經無力支援這場戰鬥的持續,加上秦國的計謀,趙國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改任超級學霸趙括為主帥。

    而秦軍當時偷偷換下了主將,任用白起為朱將。開始的趙括在秦軍故意示弱的情況下,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對於整個大局來說影響不大。秦軍這個時候還把趙國的梁道截斷了,這個時候的趙軍實際上是已經到了孤立無援的狀態。

    而秦軍這個時候也一掃之前的頹勢,開始了圍城。對於趙括來說,也可能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出戰就遇到了最差的結局。白起作為一代名將,用兵的能力是毋容置疑的。而趙括就這樣被白起圍困在城中,趙括在斷糧七天之後,大軍逐漸失去了控制,有發生兵變的危險。

    畢竟長時間沒有糧食的大軍是會吃人的,這在中國古代戰場上也不是一次兩次的事情。趙括面對這樣的困境,只能孤注一擲,自己率領部隊出城作戰,準備開啟一個局面。而趙括的出城也給了秦軍機會,趙括被射成了刺蝟,趙軍全部投降。這也有了長平之戰的結束,而趙軍40萬大軍全部投降,被白起坑殺,也成就了白起殺神的威名。

    總得來說,無論是後期換將還是長平之戰的失敗,中間都有趙國糧食不足的原因。

  • 3 # 金雲鏟史

    換將的主要原因是趙國缺糧。這場仗打了三年,開局趙國廉頗打得不順,之後全線龜縮打消耗。雙方都面臨後勤壓力,秦國戰線長,趙國缺糧,但首先堅持不住的是趙國。趙孝成王派人向齊國借糧,結果齊國不借,趙國這才無奈換將。

    趙國缺糧還有一個因素是準備不足。秦國攻上黨郡,上黨郡守不肯降秦,於是私自投降趙國。趙國雖然接收了上黨郡,但是沒有做好與秦開戰的準備,但是秦國卻把這當成決戰來打。所以,一但進入消耗戰趙國就堅持不住了。雙方軍事實力差不多,但是秦國糧食產量是趙國三倍。即便不換將,趙國也耗不起,但是不會輸得這麼慘。

  • 4 # 你dayed

    長平之戰趙國後期換上趙括為主帥,是因為以趙王為主的趙國群臣認為要進行一場速決戰,否則趙國就要被拖死,因為趙國的糧道已經被秦國截斷了。

  • 5 # 雲海文史苑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有時糧草決定這一場戰役的走勢,牽制著軍隊的攻守。

    長平之戰趙國後期換帥的原因,也正是糧草供應不足,趙國希望謀求速戰速決之將反擊秦軍,並與秦國決一死戰。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臨危受命,本想絕地求生,破釜沉舟大幹一把,沒想到在歷史上成為一個紙上談兵的笑話,成了歷史上最慘的背鍋俠。

    長平之戰的大挫敗,並不能完全是趙括一人戰術失敗所導致,我們再來一一分析一下原因:

    1、長平之戰前期任用廉頗,廉頗善受不善功,從一開始就採取拖延防守戰略,以致貽誤戰機,步步後退。最後糧草耗不過秦國,只能在最後採取大決戰。

    2、秦國在親昭襄王時期,國力在趙國之上,武器裝備更加先進

    3、長平之戰,秦國傾國之力出動,兵力要多於趙國

    4、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調離廉頗,上任新帥趙括,秦國卻暗中請來了戰神白起。如果繼續任用廉頗或許不至於40萬趙兵被坑殺,也不至於輸了這麼慘

  • 6 # 我有我的世界觀

    別想為趙括推卸責任!慘敗就是慘敗!責任應該由趙括的”紙上談兵”和趙國的最高領導層的錯誤決策來承擔。糧道被截斷的作用微乎其微,根本改變不了戰爭的走向。不論糧道是否被截斷,都改變不了趙軍全軍覆滅的結局。

    長平之戰,趙國一步錯,步步錯,一錯再錯。我們現在就把趙國的錯誤一個個掰開來分析。

    ①接受城池之錯。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南韓,並佔領了南韓野王(今河南沁陽)。南韓上黨郡被截斷,成了一座“孤郡”。

    韓桓惠王十分驚恐,向秦請罪,求秦罷兵,條件是:獻出上黨郡。但郡守馮亭卻與韓王意見相左,他不願降秦,而願意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利用趙國的力量抗秦。

    趙孝成王想:有時百萬之師千辛萬苦況且難得一城池,現在上黨郡守白送,何樂而不為?於是趙王欣然接受。並封郡守馮亭為華陽君,賜3個萬戶百姓的城給他做封地;封縣令為侯,賜3個千戶百姓的城作封地;上黨郡所有官吏都加爵三級。

    然後他派平原君趙勝去接受上黨土地。

    此為第一步錯。為什麼?

    ①秦已佔野王,切斷了上黨與韓首都新鄭的聯絡,現在上黨孤立無援,秦要滅上黨,那是分分鐘的事。秦完全可以坐等上黨郡自動投降。

    但郡守卻並沒有這樣做,而是獻城給趙。這不是明擺著把災禍轉嫁給趙國嗎?

    ②秦軍千辛萬苦攻下野王,眼看上黨就要唾手可得,卻被趙國坐收其利。秦軍會甘心嗎?到時豈不是由秦韓之戰變成了秦趙之戰?

    人樂吾德,何謂無故?——《資治通鑑》

    別人是仰慕我的恩德呢!哪裡算是”無緣無故”?沒有憐憫之心,只有貪婪之意。

    ②破壞“合眾”之錯。

    秦攻打併佔領了上黨,百姓逃往趙國,趙軍在長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接應百姓。

    於是秦國派王齕向趙國發起進攻,越孝成王派廉頗迎戰。

    開始幾場小戰役,趙軍都處於弱勢。分別於公元前260年農曆四月、六月、七月被秦斬殺了裨將茄(人名)及6名都尉;丟失了二樟、光狼兩城,失去了西邊的營壘。

    趙軍連敗,退至丹河東岸,於是修築堡壘,怯縮不戰。

    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孝成王對廉頗的久拖不決頗為不滿。幾次派人責備。

    於是趙王想親率軍隊與秦軍決戰,但樓昌卻主張議和,而虞卿的”聯合楚、魏”的主張卻沒有被採納。最終派鄭朱前去秦國議和。

    此為第二步錯。為什麼?

    ①秦已決心攻趙,豈會和議?真是異想天開!

    ②若聯合楚、魏成功,秦必畏懼合眾的力量,那樣才會有和議成功的可能。若僅憑趙國的力量,秦國毫無畏懼,根本沒有必要與趙國和解。

    果不其然,被秦國當猴耍了。各國都派使者去秦國祝賀,其實是想看秦、趙和議的結果。

    秦國高規格接待鄭朱,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各國使者見事已至此,便各自回國,不想自討沒趣。

    其實,秦國是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軍事準備,以便給趙國以沉重的打擊。

    果然,秦國見各國已無意與趙國合縱,便根本沒有與鄭朱談和解的事。把趙國狠狠的耍了一把。

    那邊廂,秦國派人攜重金來趙國施行“反間計”:“秦國最害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而廉頗很容易對付,他馬上就要被打敗而投降了。”

    於是趙王決定換將。他找來趙括,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是個吹牛不犯法的人。他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於是趙王派趙括率20萬大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

    此為第三步錯。為什麼?

    廉頗,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覆伐齊幾,拔之。後三年,廉頗伐魏之防陵、安陽,拔之。……

    廉頗以勇氣聞於諸侯,拜為“上卿”,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趙括只是“紙上談兵”,死記硬背,不知變通。戰爭是出生入死,白骨累累。可趙括談論兵法時,好像開玩笑一樣,非常隨便。趙奢每受賞賜,皆全部分發給軍吏。而趙括呢?才剛拜將,就接受諸將拜見,好不威風。所受賞賜,皆藏於家。

    就連趙母分析厲害關係,加以攔阻。趙王依然置之不理,

    母置之,吾意已決。——《資治通鑑》

    就因為廉頗暫時採取保守戰術,固壁堅野?就因為趙括紙上談兵,不知天高地厚?

    真正的戰爭還沒有開始呢!就將毫無戰爭經驗,只會誇誇其談的趙括替換了久經沙場的名將廉頗,去對抗強秦?也太沒有經過腦子了吧?

    ④紙上談兵,求勝心切。戰略戰術皆錯!

    趙括一上任,立馬變改廉頗的戰術

    變更將吏,改變固守防禦戰略。——《中國通史》

    這讓大小將士頗為不滿。他卻滿不在乎,我行我素。接著他制定了進攻方案,傳令準備出擊。

    八月,趙括率趙軍主力出城進攻秦軍。

    此為第四步錯。為什麼?

    A,他只是按照父親兵書上的理論,循規蹈矩地制定作戰方案,沒有根據戰場狀況作任何修改。

    B,改廉頗的防禦戰略為主動進攻。

    C,秦得知趙已換上一個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為了準保一舉擊敗趙軍,並偷偷換上白起為主將,王齕改為副將。並封鎖訊息,膽敢洩漏者,格殺匆論。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伊闕一戰,斬韓魏24萬;南破楚都郢,焚楚夷陵;華陽斬魏、趙軍15萬……他戰功顯赫,威振東方。

    兩軍稍作交鋒,白起便假裝不敵,率軍後撤。趙括不知是計,以為是秦軍抵擋不住,便揮師緊追。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卻無法攻破。

    名將用計,趙括怎明?白起知道趙括只知紙上談兵,便心生一計。他佯敗後退,就是誘括率軍遠離已方陣地。

    趙括求勝心切,改防禦為出擊,中計而不自知,進入了秦軍的包圍圈,剩下的只有捱打的份了。

    慘敗當趙軍前進到長壁時,預伏在這裡的秦軍迎面撲來。——《中國通史》

    白起已知趙括中計,便令一支部隊偷襲趙軍的後方,截斷其退路。又令一支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

    趙軍正面受阻,又被分割,打得很狼狽。招架不住,便想退兵。悄悄預伏於兩翼的一支秦軍早已迂迴到趙軍側後,搶佔了西壁壘高地。

    此時趙軍已全面被包圍。為紮緊口袋,秦再派五千精騎插入趙軍營壘間,以利牽制、監視。

    趙括此時才發現中計被圍了,被迫下令停止進攻,就地建造營壘,轉為防守,擇機突圍。

    趙王得知訊息,大驚。忙派兵增援。秦王得知趙派援軍,便火速趕往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加封百姓爵位一級,以便在當地徵調15歲以上的青壯年,奔赴長平戰場,阻趙援軍,並截斷糧道。

    此時,趙軍無力突圍,又無援軍和糧草,士兵大批餓死或突圍不成而死。餓瘋了的將士是會失去人性的,他們開始互相殘殺為食。

    剩下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然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都沒有成功。

    戰爭結果

    糧道被截斷46天,突圍不成而死、餓死、相互殘殺為食而死計程車兵在一天天增加,危險在一天天上升。趙刮感到恐懼,決定孤注一擲,率領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失敗,並被亂箭射死。

    趙軍失去主將指揮,傷亡慘重,無敵再戰。剩下士兵請降,白起不允,怕生後患,只放走240名年幼士兵,其餘全部活埋。

    長平之戰,秦軍前後共斬殺趙軍45萬,趙國上下一片震驚。

    戰國時期,趙國透過“胡服騎射”改革,國力迅速強盛,成為唯一可以與秦國抗衡的國家。

    趙武靈王還曾經喬裝打扮,悄悄潛入秦國,去了解秦國地勢地貌,關口要隘,並進入秦宮,瞭解秦官的昏庸賢能情況。準備以後繞過函谷關,一舉擊敗秦國。

    只是後來趙武靈王在與兒子的爭權當中,不幸失敗而死。此時趙國雖沒有趙武靈王時那麼強大,但仍是秦國最強勁的對手。

    長平之戰,趙國遭受重創,從此再也無力與秦國作全面的交戰了。削弱了最強勁的對手,那麼,秦國統一天下的形勢已經變得不可逆轉,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

    唉!可惜了!可惜了趙武靈王浴血沙場一輩子打下的基業。只此長平一役,就敗了個精光。

    我們該如何從這一經典戰例中總結出經驗教訓呢?

    ①貪韓地,接受上黨郡,不會成為敗戰的因素,而只會讓諸侯各國所不齒,最多受一些道德的譴責。

    ②議和,結果被耍。這也是失敗的重要因素。此時趙國已無力與秦國單打獨鬥。若有合縱的力量,秦必懼。失去合縱的力量,趙必敗。但不至於輸得這麼慘。畢竟當時論國力,秦第一,趙第二。

    趙王求勝心切,譴責廉頗的防奪戰略,更換主將。趙括不知變通,盲目出擊,結果全軍被陷入大包圍。以致全軍覆沒。

    ④至於糧道是否被截,對戰局的走向影響不大。既然秦王把15歲以上的青壯年都已經組織起來,發這麼大的力氣,又怎麼會甘心讓煮熟的鴨子飛了呢?只是這場戰爭會打得時間更長,秦軍的傷亡再大一點而已。趙軍的全軍覆滅的結局不會改變的。

  • 7 # 史海明智

    趙國失敗不單單是趙括的個人原因,趙括父親趙奢是唯一在秦趙對戰中戰勝過秦軍的,秦國使用離間計,讓新上任的趙王換下廉頗任用趙括是太急功近利的表現,廉頗對戰秦軍三年防守為主,雙方的軍費消耗都幾近崩潰,秦國國力強,但補給線長,趙國也難以支撐幾十萬大軍三年的軍費。要知道那時候沒有職業軍人,士兵都是家庭的精壯勞動力抽調來的。趙括四十萬大軍被圍困後,趙括曾前後六次組織突圍,最終死在突圍的路上;趙國在六個月的戰爭中沒給趙軍增援補給,反觀秦國,秦王親自到前線徵兵,殲滅趙軍四十萬。

  • 8 # 蟻史為諫

    答:長平之戰後期戰國用趙括替換廉頗確實有一部分是糧食的問題,但是趙君新上任想要立威也是一個原因。

    趙國後期秦國推進了統一六國的進度,南韓作為最弱小的諸侯之一,地理位置特殊是秦國統一上東六國的必經之路;所以秦國將南韓作為統一的第一站。

    秦趙的決戰因為南韓而起。

    公元前262年,秦國再次出兵南韓併成功將南韓一分為二;南韓君主為了保全國都的暫時安全將決定上黨送給秦國。

    而上黨郡守不甘心就此失敗,於是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

    趙國在平原君的積極觸動下接受了上黨郡,於是派廉頗去接受。秦國有怎麼能上罷甘休呢?於是戰國時期最慘烈的一場戰爭開始了。

    長平之戰廉頗採取的策略就是與秦國拼後勤。

    在正式的對峙之前秦趙兩軍有一些小規模的戰爭,只是趙國失敗了。秦軍在商鞅變法之後每一個士兵都以殺敵為榮,在秦國戰功是平民翻身的機會是貴族立足家庭更本是每一個的榮耀。

    廉頗知道趙軍不是秦軍的對手,所以他採用了堅守不出的策略。

    廉頗知道戰爭不只是軍隊的廝殺還有後勤的比拼;長平是趙國的領土所以趙國補給相對容易,而秦軍長途侵略補給困難。只要拖到秦軍糧草補給困難再一舉滅了秦軍。

    廉頗想到了開始,卻沒有想到結局。

    運送糧食確實是秦國的難點,但是戰爭本來就是消耗。廉頗的策略是有效果的,但是還沒等到他拖垮秦國國內卻傳了他買國的聲音。

    秦國採取的措施很簡單卻很有效,離間計在整個統一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搞不定廉頗就離間廉頗君臣的關係,成功的趙國換下廉頗。

    趙括是趙奢之子,是名將之後是趙國的新秀。在秦國間諜的宣傳之下,趙國大街小巷都傳聞秦軍並不害怕廉頗;秦軍只害怕趙括。

    於是廉頗下崗了,頂替他的人就是趙括。秦國開心了白起出馬,輕鬆愉快的搞定了趙括坑殺了40萬趙軍。

  • 9 # 大秦鐵鷹劍士

    長平之戰中,趙國臨陣換將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趙國綜合國力不及秦國,不能長久相持,廉頗採用守勢,雖然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但取勝亦難,趙國難以支撐,因此趙國需要速戰速決;其二、趙括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軍事才能素有名望,且趙括不懼秦軍,主張猛攻決戰,符合趙國的實際需要。因此長平之戰時趙國換將是有糧食不夠的原因存在的。

    秦國為了戰爭的勝利,會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秦國的優勢就是綜合國力強,糧食存量比其餘各國多,可以打消耗戰。戰爭是生死相搏,要不擇手段取得勝利,因此秦國採用消耗戰拖死對手也是可以理解的。秦滅楚國,王翦率六十萬秦軍在楚國邊界跟楚軍對峙一年有餘,楚國不能相持,要求項燕主動出擊,結果楚軍在調動過程中有了破綻,王翦以雷霆之勢出擊,一戰滅楚。

  • 10 # 乾坤正法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由之前的戰略相持階段,進入了戰略決戰階段,這個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戰爭從來爭得都是綜合國力,所以拖不但對趙國不利,對秦國同樣也非常不利。所以秦昭王才會親赴河內徵發15歲以上男子參戰,所以糧食問題肯定有,而且是秦趙都存在的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秦趙兩國最高決策者都會求變,所謂的反間計在我看來,其作用微乎其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聽過最搞笑的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