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舟瑜

    是,從做六國宰相的角度來看,蘇秦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蘇秦 ,洛陽人,家裡以務農為生。雖然家裡窮,但是理想很遠大,家裡田不要了去跟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學成之後,憑藉一張利嘴,陸續說服六國國君,統領六國相印,將秦國鎖在函谷關內十五年,成就一代大家。

    蘇秦人生最失意的時候是說秦失敗衣食無著被迫返家時,在他歸家之後,妻子不願意幫他縫補衣服,嫂子不願意幫他做飯,連父母都不願意跟他說話。兄弟嫂妹還時常譏笑他,說他不務正業,只知道逞口舌之利,必然一事無成。蘇秦只能感嘆說: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

    蘇秦人生最風光的時候是合縱成功佩戴相印衣錦還鄉時,車騎輜重、諸侯使節眾多,聲勢浩大。連周顯王聽說後也嚇得不輕,立馬派人打掃街道,設定音樂,準備酒席,親身到三十里外郊外去迎接。當蘇秦的車駕到時,妻子都不敢拿正面看他,只敢側著耳朵聽他說話。嫂子更是嚇得像蛇一樣匍匐在地上,伺候他進食,並再三跪拜謝罪。蘇秦見此就問嫂子:“為什麼過去那麼趾高氣揚,而現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哆哆嗦嗦的老實回答:“因為你如今地位變得尊貴,而且有錢有勢了呀。”蘇秦只得感嘆:“貧窮的時候連父母都不把我當兒子,富貴的時候,親戚們紛紛敬畏至此,權勢地位、榮華富貴,可真是個好東西呀!” 於是散發千金,賞賜給親戚和朋友。

    蘇秦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大起大落,有失意受辱,亦有得意盡歡。生時舌燦蓮花,得領六國相印,智計千里;死時身裂鬧市,只隨五馬奔騰,遺世萬年。

  • 2 # 歷史的塵埃HISTORY

    大家都說蘇秦忠於燕國,無論任何情況,誘惑也好,困難也罷,都沒有改變初心,一心為燕弱齊。

    當然,堅持弱齊是事實,但究竟是不是為了燕國,我覺得這裡是有可以容人想象的空間的。畢竟把任何事情都往忠君報國的大義上推,難免有些不真實,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看待歷史更要如此。所以我把蘇秦一切的一切,都設定因為早年的挫折,而執著於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是僅僅是為了燕國,為了報賞識之恩。畢竟單純為了燕國,強其國力,遠比費勁周折去弱齊要有效。這個推測建立在兩方面的認識。

    一方面,蘇秦的人格里一直都有固執的一面。他覺得自己就是強於天下人,所以剛剛畢業,就毫無保留地來到秦國,求一個高位。即使失敗回家見識到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卻更讓他堅定自己的信念,自己一定能做出讓世人刮目的事業,以此證明自己。早年的不得志,也是蘇秦堅韌無畏的原因。

    另一方面,蘇秦的平臺是一個小國。當時看書的時候我就疑惑,讀史的人都會知道,國家想強大,用間這些手段總歸是浮於表面,最終還是要讓國力富強,蘇秦這樣的人難道會不懂嗎。但換一個角度想,燕國積弱,強國之路是根本,但卻緩慢,遠非一朝一夕之功。這一點和蘇秦想要名聲大震的目標相悖,而他的機會並不多。所以蘇秦才從燕國這個小國為始點,設計一盤針對齊國,涉及整個戰國的大棋。此後,蘇秦終於如願以償,成了攪動戰國風雲的漩渦中心,官拜六國,權傾天下,位極人臣。即使最後慘遭車裂,也抱著此生無憾的態度。

    如此這般,我終於覺得蘇秦在我心中絕對是第一人,他有人性有自己的慾望有自己的堅持,而不是我看到各種書上稱讚的,完全為了燕國知遇之恩,而放棄一切堅持初心。這種太過高尚的人物總讓我覺得不真實,因為經驗告訴我所有的世事最終都是指向人性。

  • 3 # 永不褪色的木頭

    蘇秦出山天下形勢早已大變,禮崩樂壞,諸侯紛爭像孔孟這樣想救世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有一種人群開始出現,他們富有才華,出身各國,但有對本國並無太大忠心。他們如職業技術人一樣隨意跳槽,尋價高處而居。蘇秦就是其典型代表。蘇秦從鬼谷子處下山後首先去了秦國。這可以解釋的通:職業人都想受聘於最牛的老闆。可剛車裂完商鞅的秦惠公並不鳥他。之後他便開始周遊列國,結果是四面碰壁。在回家後,他認真分析了天下各國的需求並苦讀《陰符》(陰符 ,姜太公的著作,說是講兵法,實則講變通之術)之後他便提出了合縱之說。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投機主義者。試想一下,有孔孟生在當世,他們會因為四處碰壁而改變學說嗎?不可能。蘇秦的行為決定了他無法成為一位士人。士人首先就要有堅定的思想意志,而不是見風使舵。但無疑,蘇秦是才華橫溢的。至少他的腦袋和嘴舉世無雙(咳,還有一個張儀),他成功讓山東六國的國君認識到他們之間的矛盾都是次要矛盾,其主要矛盾便是秦國的威脅,(哇,好一個找住主要矛盾),將分散的六國奇蹟般地聯合在了一起是秦國15年不敢出函谷關。這足以證明他的才華,之後他由燕至齊為燕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貴族刺殺,在臨死前獻策誅殺了兇手,這些都不再贅述。總的來說,蘇秦無疑是一個天才,他成功主導了戰國風雲二十餘年,但是他聯合六國抗秦並不是出於一種對秦國兼併天下的擔憂,而只是處於利益考量,所以我認為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投機主義者。

  • 4 # 軍令如山

    戰國時期,清溪鬼谷隱居著一位得道之人,姓王名詡(xǔ),因隱居周陽城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後世尊他為道家、兵家、縱橫家的鼻祖,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精通醫理、論道、謀略、兵法,可測算人之命運,國之興衰。然而《鬼谷子的局》並不是一本寫鬼谷子的書,整本書講了4個人的經歷,這四個人就是後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蘇秦、張儀、龐涓、孫臏。而這四人均為鬼谷子之徒。他們四人中,蘇秦和張儀同習口舌之學,均巧舌如簧,有舌戰群儒之功,龐涓和孫臏同習行軍佈陣之道,在戰場上,有以少勝多、扭轉乾坤之能。古之成大事者,大多不會婦人之仁,大多敢於單刀赴會,在家國面前,同樣取大舍小,即便面對至親好友,為了大道,也須取捨。

    面對戰國紛爭,蘇秦提出合縱之策即聯合齊楚燕及三晉共同對抗暴秦,他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輾轉於六國之間,最終促成六國結盟,成就其六國共相的地位,然而蘇秦一家從未想過他能有朝一日光宗耀祖。蘇秦家世代為農,由於爺爺曾因莊稼種的好,受到過先帝的褒獎,於是他的父親就認定了農民這個職業,他的兩個哥哥也任勞任怨地在田裡幹活,不管當今亂世,甚至那一點收成也許日後都不能養活一大家子人,唯有蘇秦每日看著富人車馬從道上經過時,他的心裡總是平靜不了。一個註定成為六國宰相的人終究是不會屈居於田地之間的。可是他又偏偏是個結巴,連話都說不清楚,村裡人都嘲笑他,又怎麼有人預料他將來能成此豐功偉績呢?直到他在市井中偶遇一位算命先生,被先生看出有大富大貴之相,自此才改變了他的一生。

    再來看看孫臏的遭遇。孫臏和龐涓一同入谷,此前,孫臏曾協助龐涓報殺父之仇,幾度三番捨生入死,因此結拜成好兄弟,入谷學習後,由於所習內容相近,就經常在一起高談闊論,因此感情甚篤。但隨著學習的加深,先生又是因材施教,龐涓有時覺得孫臏所學知識並未完全與自己分享,甚至覺得先生唯獨將《孫子兵法》傳於孫臏,自己卻並無大成,心中暗生嫉妒,間隙漸生。後來龐涓下山之後,首戰田忌就立首功,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但他深知自己不如孫臏,變想法設法的讓孫臏也來魏國。孫臏到來之後,自然同樣得到了魏惠王的重用,公主同樣對其青睞有加,於是龐涓起了歹心,開始設計陷害孫臏勾結外國,最終還裝作好人地為他求情導致孫臏“僅僅”被判處臏刑。孫臏天性寬厚良善,從未料想到是自己的同門師弟兼結拜兄弟害的他,怨他、恨他,終究同門一場,多年惺惺相惜,還是釋然了。一代名將自然是不會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得知龐涓害他之後,孫臏便開始裝瘋賣傻,曾當著龐涓的面抓起地上的狗屎便吃了起來,在大街上和乞丐一起討飯,衣裳破爛、居無定所。

    直到被蘇秦所救,孫臏才開始得以施展自己的行軍打仗之才。其戰必勝。然而在一場與龐涓的較量中,一路上他卻始終沉默寡言,除軍令以外,不多說一句話,軍情緊急,各將軍心急如焚,對他的指令越發猜不透,卻也只能硬著頭皮執行。大將軍田忌早就想和龐涓決一死戰,以報當初兵敗羞辱之仇,孫臏卻始終怏怏,叫人無奈。然而只有孫臏自己知道,自己現在走的每一步看似讓龐涓佔盡了優勢,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圈套,可以讓敵軍功虧一簣、置龐涓於死地的圈套。是的,他不忍心,可是也必須這麼做,因為龐涓好戰,這場戰爭就是他挑起的,合縱本是制衡各方勢力、讓人民安居樂業的良策,他卻一心只想為魏國謀,導致民不聊生。孫臏必須終結這場戰爭。結果龐涓果然中計,自殺而亡。而此時,蘇秦和孫臏就在不遠處,同坐一桌,桌上放有三個酒杯,兩人各執一杯,還有一杯敬龐涓,多年好友同門,死在自己手裡,聲淚俱下。

    都說生在亂世,生不逢時,所以蘇秦的兩個兄弟守著農田、蹉跎一生,蘇秦卻以口吃之身拜師學藝、勤加苦練,成就一生。孫臏遭受極刑毫無求死之心,有統領千軍橫掃天下之才,卻懷“不戰而屈人之兵”、拯救天下蒼生之志。即便心有不忍,在大道面前,果斷拋棄婦人之仁,引得龐涓入套。都說戰國時期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弱者感慨生不逢時,尚能建功立業就已經家破人亡,但真的強者,始終心懷大道,志在亂世,為此,不顧一切,犧牲一切,當真令人敬佩又唏噓。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5 # 歷史挖掘者

    掛六國相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六國共相”當得起這歷史第一人的美譽!

    蘇秦遊說各國,提出了“合縱”抗秦的主張,即六國聯合起來,一起抵抗秦國。

    蘇秦到趙國後,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

    蘇秦是戰華人物。春秋戰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殘忍也是最包容的一個時代!尤其是戰國,它不同於春秋,兩軍對峙,不搞偷襲,不玩曖昧,你乖乖的擺好姿勢我還要通知你:“喂,對面的,你準備好了沒?我要打你了。

    蘇秦在趙國的資助下,他又往返於其他幾國之間,曉以利害,最終說服其他幾國同意加入合縱抗秦的計劃中,它們訂立了盟約,任蘇秦為六國之相。

    一般人能做一個國家的國相就很了不起了,蘇秦一下子同時兼任六國之相,趙國國王還封他為武安君,由此可見蘇秦真的是歷史第一人!

  • 6 # 歷史摸黑人

    從他得到的職位數量來說確實歷史第一人,但是六國之中他的相位很多隻是虛職,並無多少實權。他之所以能連橫六國,只不過是因為六國實力都在下降,西邊強秦天天蠶食各國土地,這是對付秦國的一個唬人之招。歷史上六國連橫出現過很多次但是每次都沒有多大功績,對秦國的損傷也只是輕微而已。反觀六國連橫每次都是從內部瓦解,瓦解之後都被秦國繼續蠶食。所以蘇秦的六國連橫看似很厲害其實,也是漏洞百出,所以後期的秦惠文王採用各個突破予以小恩小惠就繼續東出掠地。

    歷史上關羽的虛職就比蘇秦多的多,雖然是其死後取得的虛職,但是其虛職職位之高史上無可比擬,到後期關羽甚至和孔子並肩而坐。

    蘇秦的確很厲害,以一介布衣而身兼六國相位,確實創造了一個奇蹟,但是細說實說,他的功勞與高明似乎在張儀之下,這種對歷史人物的看法是各說各有理,都是一家之言。

    綜上個人認為蘇秦不算真正的歷史第一人。

  • 7 # 笑看往事如雲

    公元前333年,對於蘇秦來說,這一年應該是他最輝煌的一年。就是在這一年他成為六國共相,身掛六國相印。也是這一年,戰國時期的歷史走向,貌似突然變得簡單了。合縱連橫,誰能贏誰就是天下霸主。

    蘇秦,就像一個成功的推銷員,他所兜售的商品,就是合縱。年輕時候的蘇秦,很早就拜在鬼谷子的門下,與張義是同門師兄弟。他學成出師後,一定也是胸懷大志,想成就一番事業的,然而命運卻開始捉弄他了。

    他第一件事兒,就是回到了他的家鄉洛陽,那是周天子的都城。他首先想的是效忠自己的國家,也就是周朝。然而那時也沒人願意引薦蘇秦,再加上週朝衰弱,蘇秦報國無門,只好放棄。

    蘇秦在家裡認真分析了天下列國後。認為秦國,是七國中最有實力,最可能一統天下的帝國。他決心投奔秦國,在秦國施展自己的才華,成就自己的壯志。蘇秦,將自身的家當全部變賣,換成豪車,名馬,名貴衣服和各種禮物。就是這樣,從洛陽向西進入秦國。

    這種舉動,像不像一個現在的小老闆為了充門面,買豪車只是為來顯示自己的實力。認為這是一張名片,在合作伙伴或者融資機構那裡,可能會有種“認為他很有實力”心理暗示的作用。

    蘇秦遊說秦國,希望秦國能兼併列國,稱王而治。但是秦惠文王認為當時的時機尚不成熟,且商鞅初死,其非常厭惡說客。所以,拒絕了蘇秦。蘇秦被拒後,錢財耗盡。狼狽落魄的返回了洛陽老家。家裡妻子不理會他,兄嫂對他惡語相加,真是在外事業不成,回家又眾叛親離。

    但蘇秦是一個韌性很強的人,他在家裡繼續讀書,並且讀書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榮華富貴。據說,“錐刺股”說的就是蘇秦這時候刻苦讀書的故事。

    公元前334年,蘇秦到燕國,等待了一年多才見到燕文侯。蘇秦遊說燕文侯,先從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國與趙國的相依之勢,接著批評燕國的戰略錯誤:擔憂千里之外的秦國,卻不擔心百里之內的趙國;最後建議燕文侯合縱趙國結為一體。燕文侯認為蘇秦之議很有道理,允諾蘇秦"如果能以合縱之計維持燕國安定,願舉國相報"。於是資助蘇秦車馬金帛,前去遊說趙國。

    蘇秦逆轉之路,就是由燕國開始的。在這一年的時間裡,蘇秦從趙國開始,跑遍了六國。遊說六國國君,闡明與秦國的利害關係,合縱六國抗秦。六國均被其說服,承諾拜蘇秦為相。第二年,也就是文章開頭說的公元前333年,蘇秦正式成為六國共相。

    合縱成功後,蘇秦自楚北上,向趙王覆命。途徑老家洛陽,蘇秦的車馬行李,各國使者很多,氣派不減帝王。周顯王非常害怕,為他清掃道路,在郊外迎接他。蘇秦的親戚全都跪在路旁,不敢出聲。蘇秦問當年對他惡語相加的兄嫂,為何你不敢抬頭看我?其嫂回答,你現在是大人物,我不敢抬頭。蘇秦感慨的說了句:“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焉能配六國相印?”於是散發千金,賞賜這些親戚。

    回到趙國,蘇秦被封為武安君。秦國從此不敢窺探函谷關以東,長達十五年。但是,合縱的六國並不是鐵板一塊,秦國同樣透過強大的外交手段,擊破這鬆散的聯盟。秦國派使臣犀首欺騙齊國和魏國,和它們聯合攻打趙國,打算破壞合縱聯盟。齊、魏攻打趙國,趙王就責備蘇秦。蘇秦害怕,便請求出使燕國,發誓一定報復齊國。蘇秦離開趙國以後,合縱盟約便瓦解了。

    蘇秦,其實只是一個說客。他擔任六國共相,僅僅是為了抗秦。並沒有對六國百姓和民眾,帶來一點的恩惠。反而,衣錦還鄉,榮歸故里,狠狠扇了那些當年瞧不起他的人的臉。這錯了麼?其實沒有,並且也不是說蘇秦目光短淺。當初,他選擇秦國,就說明他具有過人的才智和眼光。他一定會認為秦國可以一統天下。但是,他為什麼放棄了呢?反而去做歷史潮流的逆行者呢?

    有人說,蘇秦是認為這樣才具有挑戰性,才有成就感。我覺得,其實蘇秦是記仇的,並且睚眥必報的人。有這麼一個小故事,蘇秦功成名就後,賞賜曾跟隨他的隨從。有一個隨從卻遲遲沒有得到賞賜,這個人就去問蘇秦。蘇秦說:我並沒有忘記你,當年我投奔燕國時,窮困潦倒,你在易水邊幾次打算離開,所以我就是要最後一個賞賜你。

    荀子這樣評價蘇秦:內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是態臣者也……故齊之蘇秦,楚之州侯(令尹),秦之張儀,可謂態臣者也。誠然,這裡有儒家的自己明確立場。然而,這段話裡的幾個字: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對於蘇秦,我個人認為評價的恰到好處。

    合縱六國,沒有博學、才智、機敏、口才、果敢等等的素質,是絕對不可能達到的。然而合縱六國,貌似只是給蘇秦帶來了無上的榮耀,秦國也僅僅十五年沒有進攻山東六國而已,秦國不進攻的這15年裡,六國不但沒有大力發展國力,反而自己先亂了起來,蘇秦死後,燕國又合縱其他幾國,以樂毅掛帥攻齊。齊滅,齊王被殺。後齊國由田單復國,樂毅被燕王猜忌,逃跑至趙,燕國國力大衰。

    合縱,僅僅是一時的鬆散利益聯盟。利益不在,合縱瞬間土崩瓦解。蘇秦的一生,無疑是精彩的。他只是一個功成名就的普通俗人。

  • 8 # 三塗

    縱觀歷史,能配六國相印者,唯蘇季子一人耳!

    其實作為鬼谷子的學生,蘇秦的路走的並不是多麼的順利。

    早年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學成後外出遊歷多年,潦倒而歸。並沒有做出很大的成就來。

    於是找到《周書陰符》 ,伏案鑽研。一年後,揣摩出合縱連橫之術,藉此遊說列國,得到燕文公的賞識。由此出使趙國。

    而後蘇秦相繼出使韓、魏、齊、楚。形成了燕、趙、韓、魏、齊、楚的六國合縱。

    要知道當時的諸侯國實際上互相都是敵兵,蘇秦能夠以一己之力,讓這六國之間形成合縱之勢,算是外交史上的偉績。

    合縱之勢的形成,讓強大的秦國感受到了壓力,十五年不敢窺探函谷關之外的國家。

    當時和蘇秦師出同門的張儀卻是走了一條和蘇秦不一樣的路,張儀用“連橫”,遊說入秦,拜相印。

    而蘇秦的謀略也在張儀之上,張儀長嘆“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就可以看出。

    但合縱只是透過利益將幾個互有間隙的國家牽扯在了一起,當有更大的利益出現時,這種聯盟很容易就會被利益衝散。

    十五年不出函谷關的秦國安耐不住了,派使臣犀首欺騙齊國和魏國,和它們聯合攻打趙國,打算破壞合縱聯盟。

    齊、魏攻打趙國,趙王就會責備合縱六國蘇秦,蘇秦便請求出使燕國,發誓一定報復齊國。蘇秦離開趙國以後,合縱盟約便瓦解了。

    由此可以看出蘇秦在外交,謀略上的才能,雖掛在腰間的六國相印只是虛職,但又有誰人能做到如此。

    從這個角度看蘇秦便是歷史第一人,也當得蘇子二字!

    但記錄蘇秦“合縱”的《戰國縱橫家書》亦為後輩策士所記,並經輾轉抄錄難免致誤。所以也有人認為關於蘇秦相六國的記載不一定可靠。

  • 9 # 小遷歷史

    蘇秦-蘇季子 六國共相 到底是不是歷史第一人呢?

    按照《戰國縱橫家書》中記載確實是,蘇秦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主要代表,人們都熟悉他以錐剌股,發憤苦讀,最終功成名就,身佩六國相印的故事。根據《史記•蘇秦列傳》的記載,蘇秦能言善辯,先後贏得各國國君的信任,“於是六國從 合而併力焉,蘇秦為從約長,並相六國”。

    但是還是有很多史學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中國著名現代史學家錢穆院士則根據蘇秦遊說辭中的某些失實之處完全否定了蘇秦合縱。據帛書《戰功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成功合縱五國攻秦(齊、韓、燕、趙、魏),發生在前288年,當時秦為西帝、齊為東帝。而《史記》把這一事件提前到前318年左右。與張儀連橫相抗衡的合縱家當是公孫衍。《戰國縱橫家書》畢竟是後輩策士所記,而且經過多次輾轉抄錄再加上字型變更的轉換難免會有偏差,加上古代人對英雄事蹟的追捧添油加醋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帛書關於蘇秦的記載肯能並不可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能維持好婆媳關係?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