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阪超哥
-
2 # 社群義工
十多年前因一個親人需要去養老院,看了三家沒有一家滿意,結果放棄了。
現在我也要面臨選擇去養老院的問題,今年68歲,膜性腎病在治療之中。
如果康復好暫時可以居家養老,畢竟我生活能力比較強,什麼都會做。
因為兒子在外省成了家,我一個人在湖北生活,動不了那時肯定要去養老院,起碼死了時候有人告訴我兒子,比一個人在家死了沒人知道好。
從內心我排斥養老院,不是錢多少問題,而是服務問題,不知現在如何。
但是如果政府牽頭由社群成立養老院,和食堂,解決空巢老人養老問題,這是最好結果。
一方面財政予以補貼,二是非盈利養老機構,三提供醫護保障。只有這樣才能讓低收入老人老有所依。
-
3 # 風箏和桐桐的房車生活
每家的情況都不同,對於養老這種事情無法一概而論,但是對於70後的中年人來說,是不會把我們自己的父母送到養老院的。
這一代人雖然現在面臨的壓力很大,有一些人孩子快結婚了或者上大學,還需要父母來管,而上面的父母又都七八十歲了,步入老年需要人照顧。
但是在我們這些人的傳統觀念當中,只要有子女的都肯定是子女來照顧父母。把父母送到養老院,那就是不孝。並且就我周圍的同齡人來說,還沒有一個是把父母送到養老院的。
雖然有一些老人口頭上說,等到自己有一天不能動的時候,不願意麻煩兒女自己去養老院,但是也只是嘴上說說而已,要知道離開自己的家跑到一個養老院,那基本上就意味著再等死了。
作為父母把我們都養的那麼大,受了一輩子的苦和累,到老來老去,不應該落到這個地步。沒有經力沒有時間,那就僱個護工幫忙一起照顧,並且現在的老年人身體挺好像,我老婆的爺爺奶奶都快90歲的人了,老兩口自己還能做飯,生活還能夠自理,根本麻煩不到兒女多少的。
雖然不在一起生活,但是儘量每天都通個電話,確定身體還好。
換個角度來考慮,假如說讓我們自己離開家到養老院生活,整天躺在床上,吃著養老院做的飯菜,那時候是什麼滋味兒呢。
我覺得老人應該都願意,最終是躺在自己家裡的床上走的。給父母養老不是負擔,而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自己做的好了,才能夠影響到我們的後代,我們自己的兒女將來對我們也能夠盡心。
-
4 # 冰清韻a
對於老年人去養老院這個現象,起初我也有疑慮。因為,如果兒女成群,送老人去養老院,怕被人恥笑,是兒女不孝。直到我公公前年6月,自己主動去養老院養老,並且瞧見他開心的模樣,我才知道,光孝敬還不行。孝還得順,才是真正的孝順。
我老公公有7個兒子,現婆婆與二哥病逝。我公婆從大哥結婚起,就開始交養老費。我婆婆從來也沒上過班。後來公公60左右,也不幹活了。他們一直有大家養老。真的比別的老人享福。
婆婆走後,他與小兒子生活了8年。小兒子女兒上學不方便。小叔子在大哥、三哥住的同一樓,買了一個近80平方的樓紿他住 。因為,三個哥家全是二個孩子,房子又小。
又過了幾年,在外地的小叔子紿他換了一個140平的房子,並且弟妹與孩子與他同住。前年,弟妹回外地,他自己住太大,準備把房子處理。
有一天,老公公上街溜達,他身體倍棒。遇見一外市鐵路退休老倆口,問他們乍上他家這個小縣城來了?他們說:他們的孩子在外地,現在不願意做飯,上你們這民政辦的養老院來了。
老公公好信,就跟他們去了。回來把本地三個兒子,我們外地三個兒子叫到一起。他決定誰家也不去,上養老院,還有人嘮嗑有人玩,還不用自己做飯。大家規定:就近三個兒子,有時間常去看他,節假日領回家過節。遠處回去,就領他住賓館,吃個飯。現在,他過得非常開心。養老院是全省的樣板養老院。
這個事情得隨老人願。喜歡去順著,不喜歡去,兒女養。現在,二家也只有一個老公公,一個老媽。只要他們喜歡怎麼養老,兒女貴無旁貸。
我老媽81,現在獨居。誰家也不去。現在,還喜歡種小菜。老弟借了塊小地,天天開車拉著她去種收,我退休陪著。
如果,老媽不想做飯,我們決定輪留去老媽家照顧。老人身心健康才是兒孫之福……
-
5 # 風吹不倒的秋草
人到老了,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去養老院完全可以呀。就一個孩子,就說ta們很孝順,但精力有限,結婚後有著雙方四位老人需要贍養,而且還有自己的小家,有著自己的孩子需要養育,最主要的沒有兄弟姐妹的替換。
到老了要是老倆口都健在,相互扶持居家養老還可以,如果只剩一個老人了,兒女又不在身邊,或兒女沒時間照顧,自己在家又不安全,有個病災的又沒人伺候,所以還是選擇去養老院。曾聽說過有些孤寡老人死在家中多日,才被發現,這就是剩一個老人的悲哀。兒女們再孝順,ta不能總在父母身邊守護,ta們也需要工作,也需要養家餬口,特別現在生活工作壓力這麼大,兒女們又不能休息來專職照顧年邁的父母,總不能把工作辭了吧,那樣根本不現實的。
兒女放下工作照顧老人,看似挺孝順,但是經濟來源靠什麼,沒有經濟收入也不行。我們有個同事因一場車禍下肢處於癱瘓,唯一的兒子把工作辭了,來照顧母親,事隔兩年左右,母親還是那樣每天坐著輪椅,可兒子面臨著經濟壓力勞累得了重病,不久離開了人世,母親後悔不已,不應該讓自己的兒子放下工作,脫離的職場,來照顧自己,現在她孤苦伶仃就剩自己了,老伴早已去世。
像這種情況當初不如上養老院,還能減輕點兒女的負擔,所以人到老了,養老院是最終的選擇,靠誰都不行的。
-
6 # 阿旺23618
說一千道一萬,總有一天動彈不得,連褲子都拎不起來,到哪裡都沒人願意接收你,這就是人類最後的結局!有錢又怎樣?沒有親人為你辦理各種手續能行嗎,所以做好最壞的打算:讓鄰居來收屍!當然社群收屍最好
-
7 # 國錦紅
關於老年人去養老院的問題,我希望這些年輕的老人或者些準老人們,不要提前想的太多,到時候根據情況而定,凡事都往好處想,隨著國家的政策利好,惠民政策不斷提高,各種制度不斷完善,除了養老院外,會衍生出好多養老的方式,養老的問題是每個人必須考慮的,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誰也不想給孩子添麻煩,但是我要說的是過猶不及。 真正到了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再說。我們所要的生活方式是,自己創造條件,開心過好每一天。
-
8 # 坦率的摩托
老年人去養老院,更多的是要解決好老年人的心理問題。我們往往會重視老年人的生理健康,而忽視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老年人去養老院,除了傳統因素認為兒女不孝才會去之類的說法外,老年人將面對的是一個與自己差不多的老年群體,年復一年地過著單調的生活,仿乎就是在“等死”,而且可能今天某某走一個,明天某某又走一個.....,這種心理暗示會給老年人帶來極大地心理陰影。所以德國現在在政府層面嘗試推出“混合社群房”,這種社群中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輕人和小孩、護工等,就是為了消除單一群體給老年人帶來的心理問題,中國的居家養老、社群養老也同樣是在努力的嘗試克服這方面的問題,個人認為國家還是應該大力的發展居家和社群養老,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完善的社群公共服務、醫療衛生體系,建立社群活動中心、食堂、社群家務服務、社群老人陪伴、巡訪等設施和體制。這應該是更符合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的。我和我周邊的許多同學朋友當談及這個話題時,也同樣是表示“絕對不願進養老院”的一群人。
-
9 # 天山明月798
很正常,也是大勢所趨,養老院設施會越來越齊全、醫療設施會越來越多,而且老人多、夥伴多,去養老院是個不錯的選擇。
-
10 # oye月黑
不知道別人怎麼想的,反正我是打算將來老了就去養老院養老的。像我們這些六七十年代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將來孩子成家立業娶妻生子,雙方家裡至少四個老人,只有那一個孩子,他還要上班掙錢還要照顧自己的老婆孩子,你還指望他給你養老照顧你?真遇到事情忙不過來的。反正我是想好了,現在的養老機構和方式這麼多,到時候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選擇一家適合自己的養老院去養老,就不給孩子們添麻煩了。
-
11 # 巫巫是我
贍養老人是中國從古到今的傳統美德,也是每個孩子都有的責任和義務。
但是當代年輕人壓力太大,他們光是應付生活已經力不從心了,似乎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顧老人。如此,那麼把老人送到養老院是最好的選擇。
我們不得不承認,養老院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只有在社會生產力提高的今天,人們才有機會從傳統的居家養老走向自我養老。
一個人即便無兒無女、孤家寡人,晚年也有養老院幫忙解決養老問題。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養老院也是對人的一種解放,它多給人提供了一種養老的選擇。
但是人在住進養老院以後,還要遠離親戚和兒女,精神上難免會面臨孤寂和落寞。
所以,正常情況下一個人老了以後,如果兒女孝順,日常生活有人照料,養老院不會是他的第一選擇。
但是,現在接受住養老院的人越來越多,可以想象當代老人從兒女那裡得到的照顧太少了。現在年輕人工作忙、年輕人壓力大、年輕人沒有自信照顧好老人等等。
最後祝天下所有老人晚年幸福。
-
12 # 老孫遁世無悶
是在家養老好,還是在養老院養老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思想觀念陳舊的老人,拘泥於“養兒防老”,寧願在家中孤獨苦熬,也不願去養老院享福;而養老觀念更新的老人,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主動要求到養老院去安渡晚年。
作為子女,要尊重老人的意願,老人自願去,子女歡迎,並定期去看望老人,千方百計解決老人的後顧之憂,籌足老人的養老費用,孩子和老人之間做到“離家不離心;老人不願去,不能強迫,要遂他們的意願辦事,在家中盡最大努力把老人照顧好,做到“閤家亦合心”。總之,無論是在哪裡養老,只要老人身體康健,心情愉快就好,這是主要的。
-
13 # 碩博研中心
如何養老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話題, 也是許多老人和子女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可能多數人對把老人送養老院不能理解,認為那樣做就是不孝順,其實不然,每個家庭的條件不一樣,面對的現實情況也有區別,子女們的工作生活的環境也有不同,所以各有各的養老方式,不能一概而論。
隨著各地養老院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足以說明人們對養老院的需求了,在養老院養老,慢慢的被人們接受和認知,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大,一部分子女確實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的父母,又沒有過多的資金請保姆,就只能將老人送敬老院了。
再有就是老人願意去養老院生活,一些老人感覺自己老了,怕小輩們嫌棄自己,與晚輩一起吃住不方便,自己也感覺拘束,也沒有太多共同語言,徒增不必要的煩惱,去養老院裡生活自己無拘無束,與老人們一起有共同的話題,清閒自在許多。孩子們隔幾天去養老院看望一次,倍感親切,樂在其中,你情我願,合情合理。
總的來說,只要能讓老人開心快樂,在家裡或者去養老院都可以,看老人怎麼選擇了。
-
14 # 川妹在山東
感謝邀請,我覺得這個問題具有兩面性,既有適合的,也有不適合的,根據不同家庭,大家共同商議,徵求父母意見,作出決定,條件好的可以選擇些條件好的養老院,儘子女孝道,這是常年在外地工作,打工的,為了生活,將老人送往老人院,是可取的,這樣才能放心工作。常年陪伴在老人身邊,一起生活在一起的就沒必要了,純屬個人觀點。
-
15 # 飛行的樹
沒有父毋就沒有我們。父母給了我的血肉之軀,父母把我們養育成人。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的一切,父毋之恩百年不忘。可如今,父毋年事已高,不能再生產了,全憑我們年青人來孝敬。可是,我們也已是有了孩孑的父母,孩孑尚未成人,需要教育,需要家裡供給,我們也需要生活,這麼大的開支我們也不得不外出千里去打工,父母在家裡無人照顧,他們自己也不能自顧,在全家合計後,感到把父毋送到養老院是最合式的辦法。父母也覺得這個方法最好。因為在養老院衣食無憂,頭疼腦熱也有人照顧,比在家裡孤獨無靠要強許多。而且養老院人多,打打牌,一齊曬曬太陽,鬥鬥象期,聊聊從前的開心事,講講自己的輝煌的歷史。可以說大家在一起還是非常幸福愉快度。
-
16 # 一帆風順287391427192
我個人建議父母生我們一回無論如何都不要把他們送養老院那裡在好不如和子女在一起好他們養我們小我們就不能養他們老嗎?想想父母年輕時候的哭日子伱捨得嗎?
-
17 # 又是一年菜花黃765
一是客觀現實,子女上班沒時間;二是傳統教育,現在不像以前了,孝儘管提倡,但沒有過去是很恥辱的事。孝順一點的,出點錢去養老院,不孝順的,還沒錢給你去。我家就有兩個老人,父九十,糖尿病兼腦血拴(不嚴重),母八十三,偏癱十幾年了,以前老婆沒退休,在小區請了兩個叔叔阿姨分別幫著照護。現在老婆退休了,日子並不好過,還沒有上班時輕鬆,買菜做飯洗衣,攙大小便攙鍛鍊,夜裡兩小時一泡小便,還時常弄到身上,樓上樓下跑,很是焦頭爛額,恨不得小區有養老院,但價格還不能高,高了還真吃不消。說老實話,能進養老院的還得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否則還進不了。我也五十六了,今後兒媳他們六十五退休,在家指望不上他們,養老院還不知道能進得起進不起?如果真像我父母,我還巴望國家透過安樂死哩
-
18 # 老什
送老人進養老院,就當前來看實屬無奈,養老院畢竟比不了家好。而就長遠看,這是大勢所趨之事。
站在老人的角度看,進養老院雖然內心不情願,但考慮到兒女的實際情況,為了不拖累兒女,別無選擇。
從子女的角度看,一種情況是,姊妹們都不在老人身邊,或者是有一個兄妹在老人身邊,但是,雙方四位老人,根本顧及不過來,兩個人工作又都脫不開身,無奈之舉,只有送老人進養老院。
再一種情況就是夫妻二人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照顧了孩子,照顧不過來四位老人,養老院是唯一的選擇。
第三種情況就屬家庭原因了,兄弟姐妹們雖然多,但相處的關係並不和諧,在對待贍養老人的問題上,推來推去,或者是婆媳之間相處的不好,有矛盾有誤解。老人何去?養老院。
不管怎麼講,進養老院也好,不進養老院也罷,贍養老人是晚輩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你說呢?
-
19 # 14746026
老人就該主動去養老院。最近兩天剛發生的事情:一個46歲的女人做早餐,突然大喊一聲,我不行了,就倒下了,老公慌忙扶坐起妻子,準備送醫院,回臥室拿一件外套的功夫,女人就死了,弄到醫院ⅠCu病房搶救兩天,也沒用,醫生就說了,沒用了,雖然有了微弱呼吸,但也沒用了。這個女人從未生過病,很少上醫院,可這麼年輕就去了。那麼老人年紀大了,孩子們都在上班,各有各的事,誰總陪著你,去養老院還有和自己年紀相仿的人玩多好,有事也有人幫忙,都差不多的毛病,也懂怎麼處理。在有,國家也該推出安樂死,讓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有尊嚴的離世。當看到全身插滿管子,痛苦的不能自己時,太可憐了,死都不能自己說了算。
-
20 # ZFL張
能進養老院也是有足夠退休金的人,農村大部分老人想住也住不起,到生活不能自理時,就只有等死了。所以,"安樂死"儘快立法,讓那些無依無靠者到老能有尊嚴的離去。
回覆列表
這才是美國出品
今天米叔帶大家從美國入手,儘管美國的養老產業的成熟、醫療福利系統相對的完善,美華人性格的相對獨立,可是美國老年人究竟更喜歡那種方式養老呢?年輕一輩是怎樣的看法?各種衝突之下你又是怎麼看的? 你覺得哪種方式才是孝順呢?
資料乾貨
2015年7月的資料表示,目前美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4780萬(An Aging Nation, 2017)。截止今天超過1200萬65以上的老人獨自居住(Stepler, R. 2016 February)。
根據美國著名統計研究所(The Pew Research Center)的資料顯示了“老年人對養老形式的意願”:
· 61%的年老父母更願意聘請照護人員在家養老(獨自居住或跟配偶);
· 17%願意去輔助療養院(Assisted Living Facility);
· 8%老人願意跟著家人居住還有
· 4%的老年人願意居住醫療康復療養院( Nursing Home)。
· 另外10%老人沒有特別傾向。
*Nursing home更多醫療裝置的介入,Assisited Living Facility相對少的醫療裝置介入,老人的自理能力更好,注重老人的獨立空間。
主人公Mary Casavecchia今年87歲,以下就簡稱她瑪麗。瑪麗經歷過一次婚姻,被渣男傷透了心之後就決定不再結婚,她這一輩子就做著會計,獨自撫養兩個孩子。直到84歲她出現了記憶問題,瑪麗才停止工作。1965年瑪麗在費城購置了一套房屋,在這房子中生活了大半輩子,溫馨的房子承載了她前半生的美好回憶。
她的女兒Linda卻面臨著煩惱和挑戰: 年邁70的父母還堅持獨自居住,在這樣高風險和孤獨的生活狀態裡,作為兒女應該如何做?就算這個問題擺在“五好家庭”裡,應該也是個難唸的經。
瑪麗目前患有記憶問題、糖尿病和膝關節疼痛。女兒三年前才說服媽媽不要自己開車了。除了開車,年邁的瑪麗獨自生活也有很多的問題:膝蓋問題導致夏天不開空調、跌倒問題(去年摔倒在地下室)、上下樓上廁所問題(費城很多老房子一樓沒有洗手間,都是在臥室二樓)。這些問題都讓57歲Linda頭疼不已。
因此Linda住在離母親幾條街外,每天幫母親清理一樓的臨時坐便器,扶著母親站直活動、陪陪母親說話。不光這些,Linda每天要確定瑪麗的早飯、測血糖、按時吃藥和洗澡。 Linda告訴我們,她擔心未來某一天母親不能行走了,該怎麼辦?除此之外,最讓她揪心的就是,她知道母親獨自居住很孤獨。
女兒曾提議聘請專業的人來照顧母親,但瑪麗拒絕了聘請外人幫忙,她也不願意賣掉房子去養老院。“我辛辛苦苦買了這套房子,為什麼要賣給別人。”
現在年老的父母待在家中,他們就像過著歸園田居的生活,但子女看來,年老父母的生活健康有時候就像一個隱形炸彈,。Linda試圖強迫固執的父母去養老院居住,但父母的堅持讓她們痛苦不已。“我們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Linda說。58歲的Barry Jacobs 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我認識同齡的人都在與父母僵持這個問題。”
糾結的原因
現在科學無法證明哪一種養老更有利於身心健康:老人獨自居住 vs在兒女家中 vs住在專業機構。這時候子女們會尋求心理醫生、醫生、專業看護、律師的幫助,如果老人接受這些現代設施的幫助,其實也有助於老年人在家養老,但對老年人最後階段的幫助還是比較困難。
“因此美國很多這樣的家庭與年老的父母一直僵持著,直到老年人突發健康危機時,老年人不得不搬進專業的醫療養老機構。”這個觀點來自於Kinberly Van Haitsma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養老研究專家。
刻板印象
如今很多老人對養老機構還存在著刻板印象,比如他們會覺得住在機構中沒有自由,就像等死,但其實如今在美國這些機構已經不再這樣了。
老年人不想周圍都只有老人,特別是天天看到健康狀態不好的老人。79歲的John Lewis在失去妻子後仍然不願意住進養老院,他開玩笑道:“那裡就像等待上帝的房間,當你住進去後,你的人生就像設定了倒計時,只有住在自己家能讓我感到真實和舒適。”
費用
費用是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養老服務本身就是很費錢,在美國一些很精緻的養老機構收費遠遠超過了很多人的養老金存款。中等的養老機構在賓夕法尼亞是$3600/月,半公立性質的護理院更是雙倍價格。賓夕法尼亞州的人力資源部門也會給低收入老人每個月$2410的補貼。但這仍然是遠遠不夠的。
禁忌話題
另一個衝突背後的原因來自於一個禁忌話題:死亡。對於最後生活階段,我們不能否認,醫療會逐漸增加到年老父母的生活中,同時彼此都對這個問題有著心照不宣的掂量:年老父母的最後時光。
其次,老人的長壽曲線也在增長,這也是一個新的現象。所以現在的子女們不知道如何處理。羅斯格大學研究衰老課題的Deborah Carr發現,65歲子女們,如果他們父母健在,這個人群更容易有抑鬱症症狀,比例高達17%。如果碰到父母的健康狀態不好,這個症狀會更加明顯和惡化。
子女的擔憂
子女們每分每秒擔心著父母會不會跌到、會不會走丟等突發事件,半夜也時時刻刻擔憂來自醫院急救科室的電話。其實在這樣的狀態下,雙方付出的是成倍的生活成本、多頻率的去醫院和醫療賬單。
更重要的是父母對外界依賴越來越多,但是他們並不認為他們需要外界幫助和照顧,這樣的固執和代溝阻礙著彼此的溝通。
到底如何選擇:只好先接受風險?
專家表明:如果父母的精神狀態良好並且堅持住在家中,那麼子女們就坦然的接受和承擔起風險。對於這個選擇,子女們要做好父母健康危機那一天的到來。
老年痴呆症成為雙方住在一起的阻礙之一。 老年人通常被兩種腦部變化所影響: 痴呆疾病(老人痴呆症)和“正常”的大腦衰老,這些都影響液態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一個人生來就能進行智力活動的能力,接受新的資訊和在壓力下處理事情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有報道說老人被騙的新聞,因為大腦的變化讓老年人較為艱難地做複雜的決定,比如在哪裡生活。從這些醫院原理上了解老年人,對他們多些耐心。
中國有句很殘忍的話“久病床前無孝子”說的大概是這個事兒。面對“老年痴呆的父母要在房間開車等無理要求”或者年老的父母面對錯誤事情的固執己見,這都是我們需要做好準備的地方。另外,有些灰色地帶也是讓雙方僵持和糾結:老年痴呆到後期,無法自己做醫療的決定,這樣案例的複雜性也是因為道德和法律仍在博弈。
文中的Linda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她母親好,但她也意識到這些必要的幫忙,讓年老的母親感到自己的無能。想當年瑪麗一個人扛起家庭的重任撫養他們長大。而如今卻被要求住進康護養老院。
最後Lind還是決定陪伴著母親,她願意犧牲午休、業餘看書看電視的時間來照看母親。因為如果她強行要求母親去養老社群,估計會斷送他們的親情。
變化
現代科技的變化,養老院也有更加細緻的分類:
老年人社群、輔助生活機構、護理康護服務療養院、持續照顧退休社群,按照年紀分層或者按照自主活動能力分類。一旦老年人搬進護理中心,老年人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顧,生活上也不再孤獨。
在家中養老,子女們可以透過相機、電子藥物分配器監控父母是否安全,同時也能彌補子女們心中的擔憂。
迴歸到每個人這是我們都需要面對一堂課。米叔認為也不用壓力太大,社會和科技日新月異,給予我們的選擇性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