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然知道
-
2 # 過兩天1963
看見你的提問感覺人我腿就是輪子結構,一條腿一根輻條,股骨頭就是軸心,聰明的古人發現了這個秘密發明了多根輻條的 車輪。其原理是一樣的。
-
3 # 來看世界呀
天然的“輪子”生物結構是存在的,並且是齒輪結構,還是動物運動過程中保持雙下肢協調運動的重要結構。這種齒輪結構發現于飛蝨幼蟲體內,在下肢部位,左右各長著一個齒輪結構,有10~12個齒,高速攝像機揭示了它們的作用,它們的存在,可以使飛蝨幼蟲雙下肢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協調的運動,保證運動的方向和準確。但是成年的飛蝨去失去了這樣的結構,它們可能雙下肢與地面的摩擦保持協調運動。
地球生命是非常神奇的,複雜多樣,目前經人類命名的物種有1000萬種左右,可能還有更多生物型別人類還沒發現。從這麼多生物體內,人類發現了很多神奇的結構,有能儲存並噴出強酸的囊狀物(用於防衛),有像蚊子口器中的鋸齒加刀片狀的結構(用於切開面板),動物體內的輪狀結構人類目前只發現了飛蝨幼蟲那一種。但鑑於地球生物的多樣性,有理由認為還有別的生物用於類似的複雜結構。
相較於輪子,四肢和爬行更適應起伏不平的陸地。輪子的結構對於人類來說化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適應於在人類建設的道路上執行機械,對於生物而言卻沒有多大用處。
生物的進化是不受自我意願控制的,現有的生物都是經歷了漫長歲月的環境選擇演化來的,身體結構的特徵都適應於自己所生存的環境。從動物的執行模式大體分四種:①植物和較低等的動物基本沒有運動能力,因此它們就將自己固定在一個地方,這樣能將自己保持在一定的種群中更利於繁衍;②像魚類、軟體動物、爬行動物(主要是蛇)那樣的爬行、遊動,在水中能夠比較自如地運動,便於捕食和交配;
③多數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四肢構造,能支撐身體,同時使動物有面對複雜多樣地形的能力,相較於輪子適應的範圍更廣;④長翅膀的鳥類和蝙蝠,也長有腿一般只在落下來的時候有用,不過大氣摩擦比陸地和水體摩擦小,更利於動物的快速飛行和運動。除此之外,自然界有大量的單細胞動植物、微生物,它們也都有一定的運動能力,但是主要是靠細胞表面細微結構的構象改變引起的,運動能力也非常弱,加上體型微小,一般只能隨波逐流。
這些運動模式是生物在不同環境、不同生活方式中演化來的,對某種生物而言,在它所生存的環境中,它的運動方式相對都是最適宜自己生存的,沒有定勢,每一類運動模式中又因為不同生物的身體構造特點具有自己的特徵,四肢可以爬山、鰭的構造足夠在水裡運動,偶爾也能在地上爬行.....
相對來說,輪子執行中一般高度不會變化,拐彎也需要一定轉彎本經,主要適應於平坦、缺少植被的地方,不像四肢等構造可以適應高低起伏不平、植被環境複雜的地方。輪子是將滑動摩擦轉化為滾動摩擦,優點是比較省力,但其實生物的關節構造導致摩擦已經很小了,關節面是光滑的軟骨構成,關節腔中還充斥著有潤滑作用的關節液,也相當省力。在都比較省力的情況下,自然是能適應更復雜多變環境的非輪子構造更利於生物的活動;
而且輪子的構造必須使輪子結構和身體間分離,對於地球生物而言,身體構造需要神經、血管穿行,輪子的構造則容易把神經血管給弄擰巴了,結果是輪子沒有了血液供應而壞死,反而不利於生存。
自然界有一些生物趨向於輪子的運動模式,風滾草換季時根部收攏深度變淺整體縮成球狀,隨風在地面上滾動,有利於將種子擴散在更廣闊的環境中;有一種蝨子,它門後肢不僅進化出了類似輪子的構造,還是天然的齒輪結構,這樣的結構有利於兩後肢的協調運動,使得這種昆蟲具備很強的跳躍能力。總之,生物的運動方式是受環境影響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