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豹眼看歷史

    司馬昭滅掉蜀漢後封劉禪為安樂公,司馬炎接受曹奐禪讓為帝后封曹奐為陳留王,司馬炎滅掉吳國封孫皓為歸命侯。

    魏、蜀、吳三國不管是接受禪讓,還是自立為帝,都已經建國稱帝,之所以司馬氏家族對於他們的國主在歸順晉朝後,得到了不同的封爵,這主要是政治需要。

    01

    新朝對舊朝國主封爵是慣例,獻帝劉協禪讓後,被封山陽公

    國家被滅,或者新朝建立,對前朝國主都會有封爵,但情況不盡相同。

    周武王滅商後,封商紂王兒子武庚於殷地,稱邶國,祭祀商朝宗廟,但沒有記載其爵位。由於武庚串通管叔、蔡叔謀反,被周公消滅。

    因為商紂王荒淫無道,商王帝乙庶長子微子啟抱祭器歸順周朝,武王克商後,封微子啟於宋,封公爵。

    《荀子·儒效》記載: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周朝分爵位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最高。像周公旦、姜太公立下如此大功,也僅僅是封為侯爵。封公者僅有幾位:

    虞\ 姬姓, 公爵。系太王子仲雍之後,武王克商:泰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已為吳君,封其別子為虞公。  虢\ 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與虢叔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而文王友愛二弟,謂之二虢。武王克商,封仲於宏農陝縣東南之虢城。 虢\ 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與虢叔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而文王友愛二弟,謂之二虢。武王克商,封仲於宏農陝縣東南之虢城。

    由於周朝天子稱為王,諸侯國君主不能以王相稱。公爵與其他爵位一樣都是諸侯國,僅僅是等級不同。

    周武王僅僅封了父輩後裔為公爵,功臣及子弟最高是侯爵,但前朝商的後裔封賞卻是公爵,也是唯一的姬姓以外的公爵,封賞不可謂不厚。

    秦始皇登基後稱為皇帝,廢掉了分封制,改為二十等爵位制度,最高等級是列侯,分縣、鄉、亭侯三級。

    秦朝滅亡,秦王子嬰投降了劉邦。項羽進入咸陽後,殺死了子嬰。項羽分封十八位諸侯王,但沒有分封秦氏子孫,這恐怕是項羽最失策的地方之一。

    劉邦稱帝后,異姓諸侯王搞得他狼狽不堪,不得已分封的異姓諸侯王逐步被除掉,也就顧不得前朝那些事了。臨死之際,還跟大臣們白馬盟誓:“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從此開始,東西漢遵循這一規則,一般不再分封異姓諸侯王。

    王莽篡漢後,降皇太子劉嬰為定安公(也稱安定公),食邑萬戶,封地百里。

    王莽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一路走來,中國曆朝除了貴族革命和平民革命之外,另開了篡奪之例,美其名曰“禪讓”。

    曹丕接受獻帝禪讓後,封獻帝劉協為山陽公,食邑萬戶,允許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立宗廟以奉漢祀。這基本遵循了王莽接受禪讓後的舊制,但曹丕給與獻帝的待遇比王莽要好得多。

    這或許是天下沒有統一,還有蜀、吳的存在,是從政治需要出發考慮的吧。

    02

    蜀主劉禪被封安樂公

    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討伐蜀國。魏將鄧艾偷渡陰平,攻克綿竹,兵臨成都城下,劉禪投降。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蜀漢滅亡後,司馬昭將後主劉禪及蜀漢大臣遷往洛陽,封劉禪為安樂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其他物品也與之相匹配。劉禪的子孫有三人被封為都尉,封侯者有五十多人。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都張通並封列侯。

    劉禪被封安樂公,從歷史淵源來看,是符合慣例的,不說很厚,但也不薄。後世滅亡之君一般也遵循了這一傳統。

    03

    司馬炎接受禪讓,魏主被封為陳留王

    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接受魏帝曹奐的禪讓,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

    晉武帝封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宮室在鄴城,給與他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國正朔,郊祭天地、禮樂制度,都仿效魏初期的制度,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

    從司馬炎給與曹奐的地位、待遇、結局來看,可以說是歷代亡國之君中最好的。

    這也是出於政治的需要。

    曹操奉迎天子以令諸侯,此時,漢室已經名存實亡,曹操經過一生打拼才得來的霸業。

    曹丕繼承曹操爵位後,起碼在魏國,人心、群臣已經歸順了曹魏。曹丕接受獻帝禪讓,應該是順應大多數人心、臣心的。曹丕封獻帝為山陽公,也符合一般的傳統。

    但畢竟禪讓這事,都是逼迫的,並非真心把帝位傳給他人,就是自己的兒子也很少主動傳位的,何況是外人呢?

    這令時人及後世,詬病很多。

    司馬炎接受曹魏的禪讓,比起曹丕來,遭到的詬病會更大。這不僅僅是在後世,在當時的群臣、民心中就會有很多的反對之聲。

    當時,太傅司馬孚也是司馬氏宗族的大臣,在曹奐出城時,拉著曹奐的手,流著淚說:“我到死都是大魏的忠臣。”

    司馬氏上位已經是無力改變的局勢,但許多大臣心中並不認可,只是出於無奈罷了。

    這與曹丕稱帝時的情況大不相同。為了籠絡人心,司馬炎對曹奐格外寵遇,也就在情理之中。04

    吳主孫皓國滅投降,被封歸命侯

    天紀四年(280年),孫皓率領太子孫瑾等人,主動到晉將王浚營門投降。然後被送往晉都洛陽,被封為歸命侯。

    此時,晉朝建國已經十多年了,偏居江南一隅的吳國,遲遲沒有歸順,一直在與晉朝對抗。

    司馬炎代魏稱帝后,雄心勃勃,準備出兵滅吳,統一全國。但卻遭到了以太尉賈充為首的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吳有長江天險,且善於水戰,北人難以取勝。況且近幾年來西鮮卑舉兵反晉,此時滅吳,並非天時。”

    而羊祜、張華、杜預等人卻認為孫皓腐化透頂殘暴不仁,此時正是滅吳之際。如果錯過了時機,吳主更立新主,勵精圖治,再去滅吳就相當不容易了。

    兩派意見爭鋒相對,最終司馬炎站在了主戰派一邊。

    司馬炎經過長達十年的充分準備,派遣二十萬大軍,分六路進攻東吳。這個過程自然讓司馬炎傷透了腦筋。滅掉吳國後,可想而知,孫皓就不太可能再得到多麼優厚的待遇了。

    05

    封賞有別,完全是出於政治需要

    司馬炎代魏稱帝后,心裡並不輕鬆,他很清楚,雖然登上了皇位寶座,但危機依然存在。

    從朝廷內部來看,其祖父、伯父、父親為了給司馬氏家族奪取帝位,誅殺了曹爽三族及其附屬勢力,殘酷的屠殺,造成的陰影依然橫亙在人們心中。

    從外部來看,蜀漢雖平,但孫吳仍在。雖說孫吳不足以與晉抗衡,但仍然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要鞏固政權,完成統一大業,就必須採取懷柔的政策。

    司馬炎在即位第一年,就下詔讓陳留王曹奐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一切禮制仿效魏制。同時,賜安樂公劉禪子弟一人為駙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對漢室的禁錮。

    這些舉措不但緩和了朝廷內患,尤其是消除了曹氏家族對司馬氏統治集團的心理恐懼,對感念曹魏的臣民也起到了籠絡作用,而且還安定了蜀漢人心,進而贏得了吳人的好感。但在一統天下之後,吳主孫皓已經失去了任何利用價值,而且孫皓在主政時期,荒淫無道,在吳國臣民心中並非明主,而是地地道道的暴君。過高的禮遇,反而會引起吳國臣民的反感,不利於以後的統治。

    這就是政治,其實,司馬炎如此對待三位不同的國主,還是非常高明的,是正確的策略。

  • 2 #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三國滅亡的時間不同,各自的地位也不同,其亡國之君的待遇自然不同先說說曹魏

    大家知道曹魏是三國中勢力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很可惜,曹操一世英雄,其江山卻在三代之後便宜了自己看走眼的司馬懿,公元249年,司馬懿以三千死士發動高平陵事變,曹魏權力被司馬家奪取,公元265年,司馬炎稱帝,曹魏滅亡。由於司馬炎代魏建晉被說成是禪讓,因此他必須奉魏國為正統才能有合法性,對待正統王朝的亡國之君,司馬炎給於王的封號這並不奇怪。

    而蜀漢早於曹魏滅亡,其封號是司馬昭給的

    司馬昭之所以要給劉禪安樂公的封號,因為蜀漢畢竟自稱是東漢的延續,然而漢獻帝的封號不過山陽公,所以劉禪不可能封王,但是如果給一個較低的爵位,那麼此時還有二十萬雄兵的東吳政權就會覺得投降還不如死撐,因此給了劉禪一個異姓最高的爵位——公爵

    至於吳主孫皓的爵位,那是可有可無的

    東吳是最終一個消亡的,由於東吳末年國主昏庸無道,晉國伐吳的過程非常順暢,簡直沒遇到有效的反抗,所以不管吳國是投降還是反抗,都現已沒有太大意義了,其時的形勢現已定了下來。所以晉朝皇帝不會給予吳主過高的爵位,並且,東吳孫氏並非皇族身世,在三國中也是最晚稱帝的。其時蜀漢劉禪現已被封為公爵,所以孫皓的爵位就只能是侯爵了,司馬炎為了羞辱他,爵號歸命

  • 3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其實我認為這個問題的提法有一些問題,因為三國君主未必是“歸順”晉國,或是被脅迫或是自願,這裡面就千差萬別了。既然說三者有差別,那肯定是有原因的。究竟原因是什麼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魏為王

    被封為王的曹魏君主為曹奐,他最終被封為了陳留王。史書上是如此記載的:

    “十二月壬戌,天祿永終,歷數在晉。詔群公卿士具儀設壇於南郊,使使者奉皇帝璽綬冊,禪位於晉嗣王,如漢魏故事。”

    也就是說,曹奐仿效著漢獻帝禪讓一事將皇位禪讓給了司馬炎,最終司馬氏代魏,建立了晉國。作為回報,曹奐被封為了陳留王,得以安享晚年。曹奐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我們還是要從曹髦時代說起。

    在高貴鄉公曹髦在世的時候,司馬昭已經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篡位之心了。但是司馬昭想要加封自己為晉王,受九錫。熟悉禪讓篡位套路的同學都知道,下一步司馬昭就該脅迫魏國的皇帝禪讓了。

    高貴鄉公曹髦當然也知道這一點,因此曹髦便想與司馬昭拼死一搏,因此乾脆率兵要殺司馬昭。但是最終失敗,曹髦也被司馬昭指使的成濟給殺害。此事流傳下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話。因此曹髦之死,司馬昭遭受了極大的政治壓力,不論是在朝堂之上還是在民間,人們都將司馬昭視作亂臣賊子,司馬昭只得暫停了自己代魏的步伐。

    此後的轉折點便是在滅蜀之戰了。透過滅蜀之戰這場大戰役,司馬昭在大魏建立起了不世功勳,重新籠絡了人心,再次開始了代魏的步伐。但是司馬昭壽命頗短,還沒有代魏成功本人就先死掉了。因此最終代魏一事只能由他的兒子司馬炎開展了。

    雖然有著伐蜀的功勞,但是司馬氏仍然不能忽視曹魏長時間內在魏國籠絡的民心,因此即便是廢除了曹奐的皇位,一樣要給曹奐加封為陳留王,表示對於曹奐的友好。這樣的做法一方面是做樣子給天下百姓看,一方面是給朝臣們看,表現我司馬氏代魏並不會影響到你們。

    二、蜀為公

    在蜀國滅亡後,劉禪被遷到了魏國境內。當時司馬昭下詔書說:

    “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

    因此劉禪被封為了安樂縣公。劉禪為何會被封為公呢?我想原因是多樣的。

    第一,劉禪是主動投降的。我們上文曾經說過,司馬氏伐蜀有著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為自己代魏提供功勞的支援。在這種情況下,一旦伐蜀失敗,恐怕面對司馬家的將是非常大的輿論壓力和政治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劉禪主動投降幫助了司馬氏完成了滅蜀大業,對於司馬氏來說劉禪簡直是恩人啊!因此劉禪主動歸降功勞極大,值得被封為這個公。

    第二,為了籠絡蜀漢舊臣。劉禪投降,不僅僅是劉禪這個人投降,而是以他為代表的蜀國投降。俗話說得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蜀國雖然小,但是裡面也是有著許多舊臣的。這些舊臣很容易成為不安定因素,因此如何籠絡好這一批舊臣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只得透過先籠絡劉禪的方式進而籠絡這一批舊臣。不過司馬昭對於這一批舊臣也非常不錯,據記載:

    “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

    基本上蜀漢重臣都成為了列侯,可以說是非常豐厚的賞賜了。

    第三、為了做出一個姿態給東吳看。我們都知道,消滅蜀國之後,下一步就是消滅東吳統一天下了。因此司馬昭對於蜀國的舊主和舊臣待遇都非常好,就是為了向吳國表示我們司馬氏非常仁慈,只要你們放棄抵抗歸順我們,那麼待遇一定非常好。這種姿態不一定是出於真誠,但是一定對於吳國的君臣來說有著比較大的衝擊力的。

    三、吳為侯

    孫皓則相對來說慘了,僅僅是被封為了歸命侯。據史書記載:

    “孫皓窮迫歸降,前詔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猶愍之,其賜號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

    說實在話,這個詔書已經說了一個孫皓僅僅被封侯的原因。歸納一下是這樣的:

    第一,孫皓是窮迫而降。不像劉禪一樣“識時務者為俊傑”,孫皓選擇了拼命抵抗,並且給晉國造成了一定的麻煩。因此孫皓投降的時候,待遇肯定沒有比較識相的劉禪好。畢竟孫皓是極力抵抗才投降的,屬於“反面典型”,像劉禪那樣直接投降的才是值得表揚的。

    第二,孫皓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說實話,當時三國歸晉,對於司馬炎來說已經沒有什麼能夠威脅他的力量的了。因此司馬炎就沒有必要像籠絡劉禪一樣去籠絡孫皓了,因此僅僅給孫皓封侯。

  • 4 # 歷史文武君

    公元263年,隨著蜀國皇帝劉禪的投降,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結束,而司馬昭也將劉禪封為了安樂公,可以說對於劉禪也是仁至義盡,那為什麼三家歸晉之後,魏國皇帝曹奐被封為陳留王,蜀國皇帝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吳國皇帝孫皓被封為歸命侯?

    首先我們來看看在曹魏時期的爵位是怎麼分的,曹操掌權之後,廢掉了之前的之前的爵位賞賜,但是魏文帝曹丕篡位之後,定爵製為九等,分別是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國號、封地,縣侯以下無封地而有租稅,魏文帝曹丕的這一做法,也改變了當時曹操制定的無封地、無食的制度。

    蜀國皇帝劉禪的安樂公:

    劉禪是三國中最早滅亡的蜀國皇帝,劉禪被封為安樂公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當時的晉王司馬昭,蜀國雖然投降,但是卻經歷了姜維、鍾會之亂,之後鄧艾也被猜疑死掉,一場蜀國大亂也造成了司馬昭兩個親信的死,可以說損失慘重啊,於是司馬昭也開始安撫蜀地,而劉禪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作為投降皇帝的安置也就成為了司馬昭的第一任務,封為公,也讓蜀地看到魏國對蜀人也是有好的。

    二、當時的晉王司馬昭掌權,可以說自己才位居王,所以劉禪絕對不能與自己平等,所以劉禪只能被封為公。

    三、對劉禪的嘲諷,因為“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的典故),也讓司馬昭對他放心,於是出於諷刺封為“安樂公”。

    魏國皇帝曹奐的陳留王:

    曹奐可以說是魏過的正統,但司馬炎繼承晉王之後,篡奪魏國政權建立西晉,魏國成為三國第二個滅亡的。曹奐被封為陳留王也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魏國作為當時中原地區正統王朝,也滅掉蜀國,三國已經變成魏國獨大,吳國偏距江東而已,晉王司馬炎要篡位登基,所以對於正統的曹魏皇帝曹奐,當然要妥善安排,封王並不為過,並且給予他使用天子旌旗,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等等的待遇。可謂亡國皇帝中待遇最好的。

    二、此時已經成為皇帝的司馬炎,也不在乎封王了,因為晉王已經成為過去時了,曹奐的王爵可以封,而且“陳留王”明顯有諷刺意味,漢獻帝繼位之前就是“陳留王”,再封曹奐為陳留王,明顯有對曹魏政權的諷刺之意。

    吳國皇帝孫皓的歸命侯:

    孫皓是吳國的皇帝,吳國稱帝最晚,滅亡也是最晚的,吳國投降之後,西晉做到了統一,而吳國皇帝孫皓封為歸命侯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吳國的開國皇帝孫權,曾經被曹操封為“南昌侯”,在魏國和蜀國相繼建立政權,曹丕和劉備都稱帝,而吳國因為跟蜀國的矛盾表示歸附曹魏,被曹丕封為吳王,但之後吳國又背棄曹魏,同蜀國修好,這讓魏華人對吳國並不有好,認為其是“朝秦暮楚”之人。

    二、蜀國投降、曹魏政權被篡奪之後,晉朝皇帝司馬炎對兩國皇帝的妥善安排也是對吳國的警示,寓意投降則一切安好,不降只等準備就緒攻伐。但是吳國並沒有選擇一開始就投降,更是在晉朝建立之後,多次與晉國交手,這也讓晉朝在吳國投降之後,對吳華人士並不善待的原因。

    三、“歸命侯”,這也是對吳國皇帝孫皓的諷刺,真正的晉朝六路大軍壓境的時候,吳國才真正的意識到晉朝的強大,於是孫皓才選擇投降,這個歸命侯就是順應天命歸順投降的亡國之君,歷史上僅有兩位,孫皓就是其中之一,並且吳國的侯位並不像魏國和蜀國那樣得到了世襲。

    司馬家對三國的冊封,也表示出很明顯的意思,不但對自己皇權的象徵,更是對三國的諷刺。

  • 5 # zdwhly

    因為名義上晉來自魏的禪讓 所以為了強調正統性封魏主為王 劉禪降時 司馬昭想不佔而屈人之兵讓吳自動投降所以封劉禪為侯 晉滅東吳天下一統沒必要再做面子工作了所以封孫皓為公

  • 6 # aht9505

    說千道萬就一句話,蜀國投降得早,所以封得高點給東吳看而已,就像現在為什麼那麼優待南方漁村,給海峽對岸看而已

  • 7 # 微塵6373273040166

    首先三國歸順晉朝說法不準確。劉禪投降之時,魏國皇帝曹奐尚在位,雖然魏國大權掌握在司馬昭之手,但從名義上說,劉禪投降的是魏國。劉禪的安樂公名義上也是皇帝曹奐封的。封劉禪為安樂公時,司馬昭還是晉公。公怎麼能封公呢。司馬昭是劉禪投降後才被曹奐封為晉王的。司馬昭在被封為晉王后正想篡位時身死。其子司馬炎逼曹奐禪讓當了皇帝。魏國皇帝有禪位之功,封王也正常。吳國投降最晚,封孫皓為歸命侯,也算正常,比公位低一級。

  • 8 # 小星星奇遇記

    晉國一統天下後,蜀國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吳國孫浩被封為歸命侯,魏國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

    一,魏蜀吳末代皇帝簡介。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援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劉禪/影視劇影響

    孫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一說字元景,出自《冊府元龜》)一名彭祖,字皓宗。吳郡富春人。公元264年-280年在位。吳大帝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四年後在洛陽去世。孫皓/影視劇影響

    曹奐(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三國時期魏國最後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嗣位晉王,篡奪魏國政權,魏國滅亡,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奐逝世,享年五十八歲,諡號為元皇帝。曹奐/影視劇影響

    二,原因分析。

    按降晉國的先後順序受封。晉國滅其他三國的順序是魏、蜀、吳,所以為了給後面還在掙扎的國家一定吸引力,所以先被滅的受封等級高,因此就變成了,魏受王爵,蜀受公爵,吳受侯爵。按傳承的正統性受封。魏是受漢禪讓的,所以法理性最高,受封最高。蜀是自稱傳承漢朝,法理性略低。吳基本沒有什麼法理可言,所以受封最低。按亡國之君個人情況受封。上面已經介紹了各個亡國之君的人品和政績,其實按這個的話還是魏國最為優秀,蜀國寵信宦官,吳國暴政!因此受封也是魏國最高,蜀國次之,吳國再次。

  • 9 # 文哥愛生活號

    首先這個問題的提法就是不準確的。東漢末年三國紛爭,最終歸晉這段歷史是中國乃至東亞民眾耳熟能詳的,而這就是因為有了三國演義這樣一部歷史名著。但卻並不是如題主說的那樣三國歸順晉朝。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三國是什麼時間沒的。 蜀國是在公元263年投降魏國,雖然中間也經歷了一些變故,但仍然沒有改變被滅的事實。

    據【三國志後主傳三】曰: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景元五年”蜀國被兼併後蜀國董事長劉嬋舉家東遷到了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那麼是被誰兼併的呢?我們看是“景元五年”即公元264年,那個時候還是曹奐在位,雖然當時司馬昭大權獨攬,但是也如同曹操控制漢帝一樣,名義上不敢僭越。所以蜀國是被魏國兼併的。

    寫到這裡不得不說一個典故:據【漢晉春秋】曰: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這段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司馬文王雖然接受了劉嬋的投降,但心裡仍然不放心,故意請劉禪喝酒,席間多表演一些蜀國的風俗等,旁邊那些蜀國的人都一臉難過的表情,唯獨劉嬋喜笑自若。王問劉嬋:“你想不想蜀國?”劉嬋答道:“這裡好耍,不想蜀國。”王終於放心了。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不知劉嬋是真傻還是裝瘋賣傻,反正因為如此,得以善終於洛陽,也算傻人有傻福

    吧。 那麼為什麼要封為公呢?因為當時還有東吳存在,而且蜀國雖然被兼併了,但是蜀國還有一些人是不願意投降的,所以為了統戰工作,必須封賞,但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司馬昭也只不過是個晉公,總不能兼併來一個職位比自己還高吧?所以最後封了一個安樂公。

    那麼魏國呢? 如同歷史的翻版,魏國是在蜀國被滅亡後不久,也就是鹹熙二年權臣司馬昭死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位後,此時曹魏集團公司中司馬家族持股已經最多,於是也仿效曹丕玩起了禪讓的把戲,舉行董事會選舉,由晉王升級為皇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因為晉是由魏禪讓而來,所以對這個終身傀儡的曹奐最後還是封了一個陳留王。【魏世譜曰:封帝為陳留王。年五十八,大安元年崩,諡曰元皇帝。】

    而東吳是公元280年投降的,此時的晉這個集團公司已經是獨角獸,沒有了競爭對手。據【三國志吳主傳】曰: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於京邑。四月甲申,詔曰:“孫皓窮迫歸降,前詔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猶愍之,其賜號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就是說孫皓投降後已經沒有統戰的需要了,一開始只是不殺,只是後來看到孫皓態度端正可憐兮兮的,所以封了一個歸命侯。雖然兼併了東吳集團,還是給你一個閒職吧。 所以由此可見,魏、蜀、吳三國董事長,由於他們被兼併的時間不同,兼併者的法人代表不同,最後得到的封賞也就不同。

  • 10 # 歷史課課代表

    魏王曹丕在代漢稱帝后隨即將漢獻帝改封為山陽公,而晉朝代魏後卻將魏主曹奐封為陳留王,蜀國滅亡後,蜀漢後主劉禪被封為了安樂公,照比魏國末帝爵位低了一級,而最後滅亡的吳國,其主孫皓則被晉帝封為歸命侯,其級別又比蜀主劉禪低了一級。之所以三位末帝歸降後待遇和地位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之前的地位各不相同。

    雖然蜀漢嚷嚷了幾十年自己是正統,曹魏是反賊,但是其實蜀漢君臣上下心裡都明鏡兒似的,所謂的正統和人心早已經到了曹魏一方,自己的蜀漢雖然自稱是延續大漢正統,但是無論地理位置、經濟實力和人口數量都無法和曹魏抗衡,自己的所謂“大漢正統”實際上只是偏安一隅的一個地方政權罷了。這一點不僅蜀漢君臣心知肚明,就連魏、吳兩國也是清楚的,並且晉國得之於曹魏,自然要將曹魏地位抬高,奉為正統,從而證明自己得國之正,晉王代魏稱帝后隨即將魏主曹奐封為陳留王,以示恩寵,同時也是為了安撫曹魏舊臣。另一方面三國之中,魏國的國力之強盛,地位之重要,在當時的天下百姓之中也是眾所周知的,並且魏國皇帝是主動禪位,所以必須得到禮遇。

    實際上三國之中,蜀國是最先滅亡的,並且同吳國不同的是,蜀國最終還是滅亡在了世仇的魏國手中,雖然當時魏國已經是司馬氏的天下了,但是曹氏皇帝仍然是國家的合法元首,所以蜀國滅亡後,司馬氏授意魏帝將蜀主劉禪封為安樂公,因為蜀漢自稱延續漢朝,而漢朝則有一條祖制,那就是“異姓不得封王”魏國皇帝將投降了的蜀主封為比王爵低一級的公爵也算是皇恩浩蕩了。其實,當時還未代魏自立的晉王之所以以公爵之尊對待蜀主劉禪,其主要有三個目的:第一、表示承認蜀漢為漢室血統,體現晉王的懷柔政策;第二、以此向還未歸附的東吳示意,明確表示:歸順有高爵,反抗則必死;第三、晉王為了安撫曹魏舊臣,讓他們看到,只有曹魏故主封的是王爵,而自稱正統的蜀主封的只是公爵,這一舉動也明確表示承認代漢的魏國的正統地位,而日後晉王代魏也將是承襲正統。

    而相比魏國和蜀國,最後一個滅國的東吳就無關緊要了,東吳滅亡時晉室已經代魏稱帝,並且晉國當時伐吳的過程非常順利,幾乎沒遇到有效的抵抗,吳國無論投降或是抵抗,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已經意義不大了,吳國的滅亡已成定局,所以晉朝皇帝不會給予吳主過高的爵位,並且,東吳孫氏並非皇族出身,在三國中也是最晚稱帝的,並且東吳曾經經常向魏、蜀稱臣,左右逢源,其地位明顯低於魏、蜀二國。晉帝司馬炎在滅亡吳國之後冊封吳主孫皓為歸命侯,從歸命二字上我們可以看出,晉朝認為孫家的最高爵位只能是侯,僅管孫氏一族曾經當過皇帝,但是最終還是迴歸到魏國給他們封的侯爵位置。

    歷史大潮,浩浩湯湯,昔日戰國時三家分晉,後又有魏蜀吳三家歸晉,歷史往往驚人的有趣,三國的舞臺中,曹氏、劉氏、孫氏糾纏數年沒有結果,反而是司馬家笑到了最後。魏主禪晉後受封為王爵,蜀主歸晉受封為公爵,吳主降晉受封為侯爵,王、公、侯爵位的不同代表了晉朝對魏、蜀、吳三主不同的態度。

  • 11 # 大荒野史

    魏、蜀、吳三國,你爭我鬥了幾十年,結果卻誰也沒有笑到最後,三國的末代皇帝之中,魏國曹奐被封為陳留王,爵位最高。樂不思蜀的阿斗,則被封為安樂公。吳國的孫皓,爵位是三家最低的,被封為歸命侯。

    古代的尊卑等級觀念極重,爵位肯定不是隨便就封的,晉朝區別對待魏、蜀、吳三個亡國之君,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一、安樂公-劉禪

    蜀漢是三家之中最先滅亡的,《三國志》之中對於劉禪“樂不思蜀”這個典故的描述,且不論劉禪是不是故意的裝傻,最起碼司馬昭對他的智商和投降的誠意,那是既讚不絕口又放心的,相比於劉禪的乖巧,剛投降的蜀地那邊就顯得有些不太懂事了,劉禪這頭剛投降沒多久,成都就爆發了“鍾會之亂”。大亂的結果就是鍾會,鄧艾,姜維三人被殺,多人死於亂軍之中,鍾會家族中人被下獄斬首。經過了“鍾會之亂”後,司馬昭開始重視“蜀人治蜀”的方案,不過,畢竟蜀地被劉備父子經營了40年之久。當時的魏國山高皇帝遠,朝廷的統治力度在蜀地向來不強,司馬昭就把劉禪全家和之前跟隨劉焉、劉備入蜀的家族全部遷居到洛陽,把蜀地留給信得過的譙周等本地人去治理了。於是,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取“安定享樂”之意,希望蜀地安定無事,劉禪“享樂無為”,頗有安撫蜀地人心的作用了。當時,司馬昭也才只是晉王,再喜歡你劉禪,也不能封個王,噁心自己吧。“安樂公”看上去雖有點譏諷的意思,但劉禪有“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僕百人”的待遇,也算是司馬昭相當大方了。另外蜀漢投降時,東吳還在和魏國正面硬剛,所以為了保住成都人民性命,而“委曲求全”投降的劉禪,是有大貢獻的。魏國高封劉禪為公爵,對於東吳來說有很不錯的示範作用。最後有一點,是長期被人忽略的,就是王朝的正統性。蜀漢只是後世的史學家的叫法,在當時正式名稱是“大漢”。漢朝禪讓給了曹魏,劉備當時是不承認的,這才在蜀地建立了新的“漢朝”,來延續正統。另一邊曹魏也一臉無辜,我招誰惹誰了,這“大漢正統”是漢獻帝硬要塞我手裡,我魏國推遲再三,才無奈接受的。蜀漢與魏國長達數十年的戰爭,便是圍繞著誰才是“大漢正統”展開的,而這時候路人皆知的司馬昭,想必已經心裡有數了。我才不管你們倆怎麼爭,到時候我來個雙重接盤,怎樣看我都是正統。果然後來蜀主投降曹魏,晉朝又接手了曹魏,正統性無可辯駁。

    司馬家對於兩個亡國之主的優待,就顯得就頗有天下歸心的姿態了。永嘉之亂後,劉禪的後人又跑回到了成都,而建立了成漢政權的李雄,則繼續封劉家的後人為“安樂公“。

    二、陳留王-曹奐

    劉禪剛當上“安樂公”不久,司馬昭也就去世了,長子司馬炎成了晉王。短短三年後,魏國的末代皇帝曹奐就被司馬炎逼著主動禪位。司馬家終於實現了篡魏理想,建立了晉朝,封曹奐換為陳留王。從當時的時局來看,這種表面上兵不血刃的政權交接,實際操作的難度更大。

    在古代,王朝更替的原因,大體上都是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最終才不得不行義兵改朝換代。而“司馬篡魏”卻是明明白白借巢下蛋,沒有任何經得住拷問的篡位理由。晉朝其實是各大世家聯合的政權,司馬家只是其中實力最強的那個,但是真要“代魏建晉”,各大世家的意見,卻不見得是鐵板一塊,甚至當時司馬懿的親弟弟司馬孚,本著司馬家幾代都受曹魏的賞識恩情,85歲的他,終身仍以“魏臣”自居,老是想去打爆司馬炎的頭。司馬家的人都這樣,更別說其他臣子有沒有偷偷在暗流湧動。曹魏的舊勢力夾雜其中,也就成了晉朝要下大本錢去安撫的物件。當年,曹魏篡漢,漢獻帝僅被曹丕封為了山陽公,如今司馬炎篡魏,封了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甚至准許他用天子旌旗,行魏國正朔,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待遇。曹奐這結局,可以說是歷代亡國之君中最好的了。而“陳留王”這個稱號也有點意思,這可是當年漢獻帝當皇帝前的爵位,所以說同樣是篡權的陰謀家,司馬炎也頗有要打臉曹丕的意思。在優待前主方面,似乎我晉朝要比曹魏更懂事,更有良心。曹奐死後,正值永嘉之亂,他的後代也跟隨司馬家南渡,前前後後一共九代的陳留王,一直延續到南齊才亡。而最諷刺的是,後來劉裕篡東晉之時,曹家還和一群大臣們一起湊熱鬧,上表勸進劉裕。

    三、歸命侯-孫皓

    要是說善待劉禪和曹奐,是晉朝要拉攏蜀和魏舊勢力收買人心,那麼封孫皓為歸命侯,這擺明了是要羞辱這個變態暴君。當年晉朝大將杜預率領了十萬大軍進攻東吳,吳軍兵敗如山倒,孫浩不得已在幾乎滅國的情況下投降,所以孫浩是被視作晉朝統一天下,最後的一塊絆腳石。你愛投降不投降,我晉朝都照樣可以滅了你。司馬炎也已經不需要再做表面文章,留你條活命,意思意思得了。孫浩雖然在投降之後地位改變了,但他那“東吳第一噴子”的個性卻沒改。投降之時,司馬炎對他說,朕設了這個座位,等你等的太久了。孫皓則回答,我在南方也設了個一模一樣的座位,在等待著陛下。果然三十年後,司馬家屁顛屁顛的去南方坐上了那個座位,建立了東晉。賈充譏諷他的暴君行徑,聽說閣下在南方挖人眼,剝人皮,這是何等刑罰。孫皓毫不在意的說,為人臣子卻奸險不忠,弒殺國君,自然要用此等刑罰,一舉反諷了賈充謀害魏帝曹髦之事,賈充聽後臉色大變。面對這樣一個,喜歡在嘴皮上佔盡了便宜的亡國之主,司馬炎自然不打算給他好臉色,除了只給點田地,讓他自己養活自己外,還給他起了個帶有侮辱意味的封號“歸命侯”,就是要讓這個暴君成為眾人的笑柄。與蜀漢不同,當年東吳多數時候是向曹魏稱臣的,哪怕孫家當過皇帝,最終還是要回到魏國,給他們封的最高的侯爵,給劉禪封的安樂縣公,那是真給了個安樂侯,讓他當土皇帝去了,而“歸命”二字可以看出,這是完全為了孫浩量身打造的,除了有東吳,最終歸命於正朔的晉朝的意思,另外的意思就是司馬炎完全看不起孫浩,故意羞辱他,跟後來的宋太祖封南唐後主李煜為“違命候”,其實是一個意思。

  • 12 # 方圓論壇

    實際上一個王朝取代另一個王朝之後,對於前朝投降的皇帝一般都會善待。一方面為了給自己樹立仁慈的形象。另一方面就是收買人心。比如曹丕建立魏朝取代漢朝。做為漢朝的亡國皇帝漢獻帝也被曹丕封為山陽公。畢竟奪了人家的天下給他封賞一個空頭公爵這種買賣很划算的。

    而三國鼎立時期蜀漢成為了第一個覆滅的政權。蜀漢在與曹魏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已經難以為繼了。蜀漢後主劉禪為了避免百姓遭受屠戮所以率眾投降了曹魏。劉禪投降之後移居到了曹魏的都城洛陽。劉禪本人也被封為安樂公。因為當時的蜀漢和曹魏為同一等級政權。所謂曹魏給劉禪的待遇和原來漢獻帝的待遇也大相徑庭,同為公爵。晉朝取代魏朝之後劉禪的公爵依舊保留。

    三國中第二個覆滅的國家是曹魏。曹魏的覆滅並不是外部的原因。而是毀在了司馬氏手中。魏帝曹髦被司馬昭爪牙殺害之後司馬昭與大臣商議後決定立曹璜為帝,而曹璜繼承之後改名也曹奐。表面上曹奐是皇帝,但實際上他就是司馬氏的一個傀儡。司馬昭時候司馬炎繼承了司馬昭的一切權利。後來司馬炎篡位奪取了魏國政權建立晉朝。魏朝滅亡之後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曹奐可以享受王爵的一切待遇。但並沒有實際權利。之所以曹奐被封王,一方面是因為晉朝代魏,所以司馬炎肯定會善待曹奐。再加上劉禪的公爵位置在那擺著呢。所以才會破例給曹奐封王。

    三國之中最後覆滅的是吳國。司馬炎篡魏第三年之後決定進攻吳國統一中原。吳國末代皇帝孫皓雖竭盡全力抵擋晉朝大軍但終究無力迴天。最後孫皓率領吳國投降晉朝。孫皓的投降也標誌著三國時代正式結束。而孫皓歸降之後被封為歸命侯。之所以孫皓只被封為侯爵也是有一定的理由的。首先曹魏的建立是取代了漢朝。而蜀漢的建立又是繼承了漢室的衣缽。所以說曹魏和蜀漢是正統被承認的政權。而吳國的建立名不正言不順。從司馬炎對於孫皓的態度來看顯然司馬炎也是不認同吳國的政權合理性的。所以才會只封孫皓為歸命侯。

  • 13 # 風塵講歷史

    中國古代的封爵制度從夏商時期就開始實行了,直到民國時期才結束。夏朝和周朝都是五等爵制度,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商朝是三等爵,為公爵、侯爵、伯爵。秦朝則實行自公士至徹侯的二十等爵制度,漢在秦制的基礎上又增設了王爵。到了東漢末年曹操當權,廢除了二十等爵制度,魏代漢後曹丕實行九等爵制度,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縣侯、鄉侯、關內侯。曹丕稱帝后封給漢獻帝的山陽公就屬於公爵,在晉代魏後司馬炎封魏帝曹奐為陳留王,屬於王爵;蜀後主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比曹奐低一等;吳國被滅後吳末帝孫皓被封為歸命侯,又比劉禪低了一等。既然都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最後的君主,為何三位末帝的爵位都不同呢?這也是因為在魏蜀吳沒有滅亡前他們的地位就不同。

    蜀國的國號其實是“漢”,意味著蜀國要興復漢室,並且一直聲稱自己為正統,曹魏是篡漢的反賊。但實際上曹魏的帝位是漢獻帝禪讓的,正統自然在曹魏這邊,蜀漢雖然稱自己延續了大漢的正統,可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國家實力都無法與曹魏相比,蜀漢只不過是一個偏安一隅的政權罷了,這一點魏國和吳國也是清楚的。司馬炎以晉代魏後自然要抬高曹魏的地位,這樣自己的晉朝才能繼承正統,得國正當,況且三國之中曹魏的國力最強,地位最重,加上魏帝主動禪位,獲封的爵位自然不會低,該有的禮遇還是要有的。

    三國之中最早滅亡的就是蜀漢了,不過也是滅在司馬昭之手,雖是以魏國的名義,但此時魏國的政權早就被司馬昭獨攬了。魏國滅亡後司馬昭作為晉王自然不會給劉禪封個王爵,否則不就跟自己爵位相當了嘛。不過給劉禪封的公爵也僅僅比掌握魏國大權的晉王低一等,已不算低了,此舉不僅體現了晉王的仁慈,還向未歸降的東吳表意歸順不會被虧待。三年後魏國滅亡,司馬炎封曹奐為王又向臣民體現了只有魏國故主才能為王,也算安撫了原來魏國的百姓和大臣。

    魏國和蜀國都滅亡了,最後一個東吳也獨木難支了,滅亡是遲早的事,吳主也就無關緊要了。晉滅吳時晉朝已經是正統,滅吳的過程又及其順利,吳國無論是乖乖投降還是負隅頑抗意義都不大了,吳國滅亡後晉帝自然也就不會給孫皓多高的爵位。況且東吳的孫氏一族本就不是皇族出身,不像蜀國好歹也是漢朝後裔建立的,如今吳國滅亡了,孫氏一族也該回到他們該有的地位上去了,封為歸命侯也寓意要回歸命運,不要再妄想著飛上枝頭成為鳳凰。

    不過雖然晉朝統一了三國,結束了分裂,不過這真的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大一統王朝了,它雖然終結了三國亂世,但是卻開啟了一個更大的亂世。西晉滅亡後中原淪喪,北方漢人慘遭胡人屠殺,中華大地陷入了繼春秋戰國之後又一個長達數百年的分裂時期。

  • 14 # 唯戀無名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取代魏國,一掃蜀、吳,對三國的亡國之君都進行了封賞。先是代魏後,封曹魏的亡國之君曹奐為陳留王;蜀國投降後,封蜀漢的投降後主劉禪為安樂公;滅掉吳國後,封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為歸命侯。

    魏為王、蜀為公、吳為侯,一級更比一級低,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封賞,全然是由於兩個原因:名分和局勢。

    一,名分

    古代改朝換代都極為講究一個名分,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必須是天命所歸的天選正統才能繼承大位,無名分則不立。而魏、蜀、吳三國的名分卻並不相同,有的有的是繼承前朝的延續,而有的則完全是沒有名分的諸侯自立為王。

    魏國

    魏國是當時是天下認可的正統,尤其是對於晉朝而言,司馬炎就是篡取了曹魏的天下,所以曹魏就是他們的前朝,對於他們來說,必須得承認曹魏正統的名分,如果不承認,就等於變相的不承認自己正統的名分。

    司馬炎仿照曹魏立國皇帝曹丕的做法,強迫曹魏最後一任皇帝在太廟禪位於他,自然也要和曹丕對待漢獻帝一樣,不能虧待曹魏的亡國之君。

    曹丕取漢時,因為漢室是正統,他不好直接滅掉漢室皇族,為了名正言順,讓天下歸心,只能強逼漢獻帝頒佈詔書讓位與他。

    漢獻帝讓位給曹丕之後,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雖名為功,各種待遇卻完全是王爵的待遇,食邑足足萬戶,甚至曹丕為了彰顯自己的氣度,還讓漢獻帝可以保持自己的帝王威儀,出行可以使用帝王的車架,在自己的封地內繼續實行漢法,可以不尊重魏國制定的新法,也不用上朝,甚至不用聽魏國君主的命令。

    司馬炎同樣如此手段的取代魏國之後,依然延續了曹丕對漢獻帝的封賞,如此這般封賞了魏國亡國之君曹奐,不過在封號上直接為陳留王,而沒有用公爵之名。之所以如此,無非是事所勢也。

    當時的漢室天下完全就是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地諸侯紛紛擁兵自重,漢室僅有的土地本就是曹魏的開國皇帝曹操打下來的,所以曹丕可以只給漢獻帝一個公的封號,因為那時候的漢室已經有名無實。而曹魏不一樣,司馬炎取代曹魏的時候,曹魏的天下還完整,且都是曹氏自己打下來的天下,和司馬家沒什麼關係,所以曹魏是名存實也存,所以司馬炎給了一個完成的王侯封號。

    蜀國

    蜀國又叫蜀漢,甚至在當時蜀國自己人看來,自己都是大漢。可見他們是繼承了前朝漢室的名分的。但是這個名分卻並不完整。

    相較於真正統一了天下的大漢來說,蜀漢只能算是一個偏安一偶的國家,並沒有真正的恢復大漢的統治。而且當時大漢的亡國之君漢獻帝是明明白白昭告天下讓位給了曹魏皇帝曹丕,等於說把漢室的正統之名讓給了曹魏。雖然蜀漢皇室也流淌有大漢皇族的血,且也只是旁支,這樣算起來,雖然有正統之名,但卻不是完整的名分。

    所以,作為一個偏安一偶的政權,蜀漢雖然有名分,卻不完整。在投降之後在待遇上雖然能夠得到一部分正統投降皇帝的待遇,但是卻不可能和真正的正統降帝劉協、曹奐一樣,有王爵的待遇,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當了個公爵。

    吳國

    相較於前兩者,魏國是大漢正統禪位繼承未來的天下正統,有完整正統的名分。蜀國是大漢漢室血脈的延續,有部分正統的名分。而吳國,祖上以及前身就完全沒有帝王的事例,和人家相比起來就完全是一個野路子自立為帝的國家。

    而且吳國的建立,顯然並沒有得到北方曹魏以及西蜀的認可,他們沒有任何名分,完全就是自己建都稱帝,沒有任何繼承和延續之說。對於其他兩國來說,他們就只能算是一個諸侯國,並不能算是一個皇室政權,因為完全沒有正統的名分。

    而一點正統皇室名分都沒有東吳,在投降之後,顯然不可能享受皇帝投降的待遇,只能按照諸侯王投降的待遇來封賞,就只能堪堪的得了個侯爵的封賞。

    二,局勢

    魏國

    司馬炎篡取曹魏的皇帝之位時,北方百姓認的還是曹魏這個皇室,而不是司馬氏這個皇室。同時曹魏在各地還有不少的忠臣兵馬,為了收曹魏百姓以及各地兵馬臣子之心,司馬炎必須得給足曹魏亡國皇帝面子,才能安撫這些人的心。

    就像曹丕取代漢室之後,為了安撫大漢士林以及群臣的心,還說了一句和漢獻帝平起平坐,共享天下。要知道那時候的漢室早已經名存實亡,而現如今的曹魏可不一樣,並沒有多少凋零慘淡的光景,還是一片祥和盛世。

    所以為了守天下之心,必須和曹丕對劉協一樣對待曹奐。不然篡位之後,可能屁股還沒做熱,就回面臨各地反叛並起的情況。

    而且當時天下還沒安定,尚且有蜀國和吳國兩個政權沒滅,如果你不給足曹奐賞賜,不是正好給了這兩個國家名號?在加之你連自己的前朝皇帝都不好好對待,這兩個國家又怎麼會輕易投降?勢必會抗爭到底,封曹奐為王,也是為了個蜀國、吳國的君主立個榜樣。

    蜀國

    蜀國投降的時候,在成都之外的地圖地方還有不少蜀國的軍隊未滅,各地都還沒有攻取。為了讓蜀國的其他將領安心投降,並且儘快的收復蜀國的江山土地,司馬炎就得對劉禪足夠的好,給足他封賞。不然讓那些軍隊義憤填膺的想要為自己的皇帝報仇就不好了,雖然掀不起什麼大浪,但是畢竟麻煩。

    而且當時的吳國還在負隅頑抗,如果劉禪得不到一個好結果,估計東吳決計會反抗到底,不死不休。給劉禪一個好的結局也是給東吳孫皓立下一個好的榜樣。

    吳國

    吳國既亡,天下大定,前面的魏國和蜀國都已經搞定了,吳國一滅,就再也沒有那個勢力可以反抗晉朝了,所以司馬炎也不需要在去立榜樣。

    再加上吳國那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兵力了,吳主孫皓人品不良,殘暴無度,自然也沒有幾個忠臣義士一直忠誠於他,更加用不著安撫誰。

    所以司馬炎可以完全不給孫皓面子,只給他封一個侯爵,意思意思得了。

    之所以三國亡國之君的封賞各不相同,全然就是因為名分和局勢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三國各不相同,君主封賞自然也不相同 。

  • 15 # 識二時辰

    這肯定是有的講究的啊,三國征戰天下,本來應該是北魏取得勝利,但是因為司馬懿的種種謀算,結果桃子讓司馬懿的後人司馬炎給摘了,如果要硬來的話,在司馬昭的那個時期,就完全可以奪得天下,是司馬昭並沒有著急,選擇了為後人掃除障礙,最終才由司馬炎建立了晉朝政權。 三個國家全部投降於司馬家。而司馬炎本來是北魏的大臣,他能夠當上皇帝,就是靠的魏帝曹奐禪讓才能夠成功繼承大統。才能順利建立西晉王朝,而別人讓位給你,你成為了天下最大的人,如果太小氣,會被天下人所唾棄,為了安撫,肯定得給別人一個比較高的職位呀,而除了皇帝以外就是王,所以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是一種優待。 蜀國就不一樣了,蜀國是曹魏的權臣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蜀國戰敗,後主劉禪投降。當時的漢獻帝都被降為公,而後主劉禪作為投降之人,肯定不能被封以王的封號,那麼只能是公。漢獻帝都是公爵,劉禪被封為公也是非常符合禮法的。 吳國的遭遇和蜀國差不多,雖然比蜀國後投降,但按照道理來說,最差也應該是個公爵,畢竟都是三國之一,但為什麼吳主孫皓給偏偏只得了一個侯的封號。那是因為吳主孫皓不僅無能,而且昏庸,出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情,司馬炎非常討厭他,但為了安撫三國,所以堅決只封侯,也從他的封號就可以看出司馬炎是多麼的厭惡他,歸命侯,歸命就是想讓他去死。 歸根到底,司馬炎給三國君王分封爵位,也只是為了安撫,為了更好的接收地盤。

  • 16 # 西府趙王爺

    這個問題挺不錯的!

    確實,當年當年三國歸晉,魏蜀吳三國的君主都活了下來,還被封了爵位。不過他們的爵位卻高低不同。

    其中魏帝曹奐是陳留王,蜀帝劉禪則是安樂公,而吳國國君孫皓僅僅是個侯爵,是為歸命侯!

    這是為何呢?咱一個一個來講!

    首先說安樂公劉禪,他的蜀國是第一個被滅的!

    當時司馬家還沒有代魏自立,雖然掌控了實權,但名義上還是魏國,所以這個安樂縣公是曹奐封的。

    為何會這樣封劉禪呢?

    兩個原因

    魏國當年代漢自立的時候,曹丕給漢獻帝僅僅封了一個山陽公,並沒有以王爵供之!

    那麼對於打著漢室正統的劉禪自然不可能高過漢獻帝啊,不然豈不是在承認當年的蜀漢就是漢室正統咯?

    第二個原因,當時是司馬昭的爵位是晉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你這劉禪不可能比司馬昭還高吧?你給曹奐十個膽兒,他也不敢!

    不僅如此,在封完劉禪沒多久,司馬昭就被晉升了晉王,算是高過劉禪一頭。

    至於為何會封這麼高的,那自然是做出來給孫吳看的,要讓他們知道,投降會得到善待,會有高爵。

    然後是曹奐的陳留王,這個是司馬炎封的!

    這個其實久比較好理解了,原因無非一點,顯示自身的正統性。

    因為晉是從曹魏禪讓而來的,從法理上講他是曹魏的延續。那麼司馬炎肯定要拔高曹魏在三國之中的正統性。那麼劉禪都是“公”了,曹奐鐵定不能比他低啊。

    當然,這裡面同樣也有著安撫作秀的成分在裡面,陳留是曹操起兵故地,當年曹魏就是在那裡發家的。司馬炎將其封回故地,以王爵待之,如此更顯自己的寬厚。

    對於那些有感曹魏,不忿司馬的人,算是一定的安撫。

    至於孫皓為何最終僅僅只落得個侯爵!

    主要是因為他們家不姓劉啊!

    人家劉禪他爹劉備,好歹是劉皇叔,名義上的漢朝宗室。跟著漢獻帝一起稱公那是沒問題的。

    你孫皓呢?

    孫權當年最高也就是個吳侯,至於後面的稱帝,那根本就不被承認!

    所以按照爵位傳承,孫皓他只能稱侯!

    當然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司馬炎不是太爽東吳。

    當年蜀漢投降後,吳國居然還硬扛了快20年,令司馬氏頗為惱火。

    按照敬酒不吃吃罰酒的原則,自然是不會給與其太多的優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心不足蛇吞象。花錢受累不討好,委屈心堵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