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胡影評說
-
2 # 汪大咚生活日記
奧菲利亞,一個不尋常的名字,甚至可以說它並不算一個正式的名字,唯一可靠的是其詞源來自於古希臘文,意為“幫助,善,救濟,好的”。她是莎翁《哈姆雷特》筆下的人物,一位典型的中世紀少女,她身上有著歐洲封建社會帶給女性的巨大影響。就如一首詩中寫道:
……
那是一場怎樣的悲劇啊!
永遠也無法忘記,
空蕩蕩的宮殿裡,
不見了往昔熟悉的親切的身影,
唯有發了瘋的奧菲莉婭手捧鮮花哀哀地歌唱。
……
沒有隆重的葬禮,只有傷心的王后用片片花瓣裝點她的墳墓,
還有哈姆雷特那一句遲來的真心告白。
“我愛奧菲莉婭,四萬個兄弟的愛加起來也比不上我對她的愛。”
只可惜,奧菲莉婭已經永遠聽不見了。
在盛放之際凋零,奧菲莉婭——夭折的玫瑰。
是的,奧菲利亞就是這樣一朵即將盛放的玫瑰,可是為什麼這樣一朵鮮豔的玫瑰卻這麼早就夭亡了呢?下面,讓我來一探究竟。
一、家庭的管束
奧菲利亞是一位堅守著歐洲封建道德,保守而軟弱的少女。受時代和自身的影響,她以家庭、父兄為中心,不會主動追求本可以得到的幸福。她雖然愛慕著哈姆萊特,相信他會是自己理想的配偶,但是在父親波洛涅斯和兄長雷歐提斯的阻撓下,她卻選擇遵從他們的意願,不與哈姆萊特接近,“卻又在‘適當的時候出現’,成為刺探王子的工具”。她沒有朱麗葉追求愛情的勇氣,沒有朱麗葉與家庭對抗的決心,她有的只是服從和軟弱。
奧菲莉婭所受的宗法家庭的教養和管束決定她的絕對馴服和無知。她被這樣的教訓壓制著自己的青春、激情和愛。她的哥哥對她說:“留心,奧菲莉婭,留心,我的親愛的妹妹,不要放縱你的愛情,不要讓慾望的利箭把你射中。一個自愛的女郎,若是向月亮顯露她的美貌就算是極端放蕩了。”父親於此同時也對自己理想的哈姆萊特發出言語上的攻擊:“奧菲莉婭,不要相信他的盟誓,它們不過是淫媒,內心的顏色和服裝完全不一樣,只曉得誘人幹一些齷齪的勾當,正像道貌岸然大放闕辭的鴇母,只求達到騙人的目的”,而此時,奧菲莉婭只是回答“一定聽從您的話,父親”,這就足以證明她是被絕對“馴服”的。其實認真分析——奧菲利亞把“一定聽從您的話”放在“父親”前面,可見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向父親傳達自己的想法,讓父親對她放心,她絕對不會做違背父親意願的事。不僅如此,對於父親,奧菲利亞用了“您”這個稱呼,可見她對於父親是尊敬的,服從的,不會違逆也不敢違逆的。
依照上面所講,我們可以發現,奧菲利亞的表現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性格。奧菲利亞和朱麗葉,都是正值青春的少女,都是善良的、溫和的,可是我們可以發現最大的一點不同,就是她們對待命運不同的態度,這就導致了她們截然不同的人生。雖然她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面對的壓力和衝擊也不同,但在我看來,如果朱麗葉在奧菲利亞生活的背景環境下生活,她也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情。故事的最後,她們都死去了,但是從某種角度上,我們可以說朱麗葉的死是沒有遺憾的,雖然她沒有和深愛的羅密歐長相廝守,但他們卻心繫著彼此而死去;奧菲利亞卻不同,她深愛著哈姆雷特,一直到死,可她卻沒有聽到哈姆雷特對她的誓言——那不知是真亦或是假的誓言,可哪怕是假的,那也是對她的心靈最大的慰藉。
二、情感的隔閡
相信很多人都想問一個問題:哈姆雷特到底愛不愛奧菲利亞呢?當你在網上搜索(如權威“知網”等)的時候,得到的回答無疑是:愛。
可我認為,哈姆雷特到最後是不愛奧菲利亞的。我不否認哈姆雷特愛過她,但是最後,我認為這份愛已經消失殆盡了。有人這樣評價哈姆雷特的愛情:“哈姆雷特無疑是愛奧菲莉亞的,正如他在奧菲莉亞的葬禮上跳入墓中所說,‘把四萬個兄弟的愛加在一起,也趕不上我對她的愛。’他會為她哭,為她打架,為她捱餓,為她撕碎衣服;他願與奧菲莉亞一同埋葬,讓他們的墳墓高聳入雲。但他十分清楚,甜蜜芬芳的愛情與血腥殘忍的復仇不可兼得。顯然,他認為替父報仇遠比與奧菲莉亞相愛重要,而愛情會成為報仇的羈絆。對於哈姆雷特心底的這份苦衷,奧菲莉亞無從知曉。”《愛的變故——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的愛情探析》一文中也說:“對於他所表白的愛情,只不過是被雷歐提斯激起的虛誇言辭……他的誇誇其談並不是真誠地在表白對奧菲利婭的愛情。”而在我看來,也確實如此,復仇已經矇蔽了哈姆雷特的眼睛,不管他開始是否深愛著奧菲利亞,我只知道,在最後,這份愛已經所剩無幾了,不然,他怎麼會說“進尼姑庵去吧”。
我能夠理解哈姆雷特對奧菲利亞前後轉變的態度,因為他母親的迅速改嫁,他不再相信女人,他對女人的印象已經壞到極致,他甚至說“女人,你的名字叫脆弱”。可是令我無法忽視的是:單純的奧菲利亞,自始至終都覺得她的王子哈姆雷特是高尚的,是深愛她的。在哈姆雷特裝瘋賣傻的時候,她並不知道內情,還誤以為是王子的病狀,為他悲嘆“天啊!救救他!”為他祈禱“天上的神明啊,讓他清醒過來吧!”這些不僅體現出奧菲莉婭的痛惜,更是讓我們感受到她的無知與善良。
本來是人人都憐惜愛慕的一位美麗女子,可在這樣一場復仇之戰中,卻成了一顆受人利用的棋子,成了最慘烈的犧牲品。不同於朱麗葉,奧菲利亞一直埋藏著自己對愛情的渴望,她沒有享受過與愛人相擁吻的感覺,也沒有聽到哈姆雷特對她最後的愛的誓言,便離開了。
哈姆雷特與奧菲莉亞的愛情,太過短暫,還來不及轟轟烈烈,就像“五月的玫瑰”過早地結束它年輕的生命。一朵嬌嫩鮮花的枯萎宣告了一段經典愛情的悲慘收場。
三、現實的衝擊
“莎士比亞筆下的女性不僅天生麗質,而且感情純真,心地善良。但是女性的這種性格卻奠定了莎士比亞悲劇中女性角色的悲哀結局。”所以,奧菲莉婭美麗而脆弱。她天真地認為哈姆雷特狂怒地咒罵她只是神志不清,因而痛心惋惜。而父親被愛人所殺,奧菲莉婭最終承受不了而發瘋,正如她哥哥雷歐提斯說道:“啊,五月的玫瑰!親愛的女郎,好妹妹,奧菲莉婭!天啊!一個少女的理智,也會像一個老人的生命一樣受不起打擊嗎?人類的天性由於愛情而格外敏感,因為是敏感的,所以會把自己最珍貴的部分捨棄給所愛的事物。”奧菲利亞瘋了,徹底地瘋了。在她死前,唱著最後一支歌:
And will he not come again?【他會不會再來?】
And will he not come again?【他會不會再來?】
No,no he is dead.【不,他已經死了。】
Go to the death-bed he never will come again.【去吧,在你死前他永不會回來。】
在她死前,她依舊心念著哈姆雷特。最後,隨著花瓣河流,慢慢死去……
蘭波詩云:“已有一千多年了,憂鬱的奧菲利婭/如白色幽靈淌過這黑色長河/已有一千多年,她溫柔的瘋狂/在晚風中低吟她的情歌……”多少年已然過去,水中的奧菲利亞成了永恆的藝術形象。美麗又天真善良的奧菲莉婭,“因愛情而耀眼,因愛情而隕落”。心底最善良的那一隅,長眠著最善良的她。
最後,我們可以探討一個問題:莎士比亞為什麼要給奧菲利亞設定這樣一個結局呢?
都鐸王朝時期,有一位名叫Katherine Hamlet(凱瑟琳哈姆萊特)的女人,失足落入埃文河身亡(就在莎士比亞出生地沃裡郡的斯特拉福德附近那段河流)。雖然最終的結論是,她曾提著一些沉重的水桶,不小心失去平衡而死,然而傳言說她患有失心瘋,這次死亡是一次早有預謀的自殺。不管怎樣,莎士比亞在16世紀很可能將它作為創作的題材,從而塑造了奧菲利亞這個人物。
縱觀《哈姆雷特》,我們可以發現:書中的人物死亡的原因,不是被毒蛇咬死,被毒劍刺死,就是被毒藥毒死。這場復仇之戰,流了太多的血。我們都知道,“毒”是指有害的東西,就算是死去,莎翁也不想讓奧菲利亞受不好的東西玷汙,想讓她安靜地,平和地,唱著歌,慢慢沉入水底……
英國偉大的女作家伍爾夫也是溺水而亡的。我們可以知道,她是自己尋死的,她把石頭裝在口袋裡,然後毫不猶豫地跳進河裡;而我們不可知的,是奧菲利亞的死,那究竟是自殺,還是意外,莎士比亞沒有告訴我們,我們也無從得知。但相比於伍爾夫,奧菲利亞的死則顯得更優雅,更遺憾,更讓人心痛。
還有一點:在死前,奧菲利婭說:“這兒還留下一些給我自己;遇到禮拜天,我們不妨叫它慈悲草……這兒是雛菊;我想要給你幾朵紫羅蘭,可是我的父親一死,它們全都謝了;他們說他死得很好——”她留給自己的是雛菊和紫羅蘭。
雛菊的花語有五種,第一種,永遠的快樂。傳說森林中的精靈貝爾蒂絲就是化身為雛菊,她是個活潑快樂的淘氣鬼。第二種,你愛不愛我?因此,雛菊通常是暗戀者送的花。第三種,離別。第四種,隱藏在心底的愛。還有一種,堅強。總的來說,可以理解成:愉快、幸福、純潔、天真、和平、希望、美人。我想這也應該是莎翁的看法。紫羅蘭的花語:永恆的美與愛;質樸,美德,盛夏的清涼。在劇中,我認為對這兩種植物最準確的理解應該是永恆的、美麗的、純潔的,這也正是我眼中的奧菲利亞。
溺水前,奧菲利婭想將用毛莨、蕁麻、雛菊,還有長頸蘭編織的花環掛在柳枝。花毛莨顏色富麗,有高貴、無與倫比之意;蕁麻,在英國,白色野蕁麻花被稱作“樹陰下的亞當和夏娃”,象徵愛情;長頸蘭被稱為“死人指頭”。王宏印先生也曾在《哈姆雷特》(2012,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前言”裡解釋毛莨、蕁麻、雛菊、長頸蘭,分別隱含的意義是美少女、被刺傷、童貞、死神之冷手。以我的理解,一位渴望愛情的美少女,她的童貞被死神緊緊握住。照這樣來看,奧菲利亞的死也就不那麼難理解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理解為莎士比亞想讓奧菲利亞美麗地死去。肖瓦爾特說道:“淹死,成為一種美麗的女性之死,這是一種優雅的沉浸。水是女性深邃的身體器官的代名詞”。她的死是有意的、悲劇的、美麗的,更是沉默的、反抗的。
總結
奧菲利亞無疑是《哈姆雷特》中最悲慘的人物。一開始美好而又幸福的她,彷彿就預見了她悲慘的結局。她本可以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卻因愛人冷酷殘忍的話語,父親的離世,僅存的理智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到最後,也難逃死亡的命運。
-
3 # 零七音樂
許多人說哈姆雷特很奇怪,因為他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但是人們透過他看到自己。顯然,哈姆雷特不是一個典型的英雄,甚至被稱為“懦夫”。他優柔寡斷又緊張,但在我看來,他是最偉大的普通人。你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是我們大家的代表。當哈姆雷特遇見他父親的靈魂並得知他父親悲慘死亡的真相時,他沒有被仇恨矇蔽雙眼,而是立即去復仇。相反,他親自設計了劇本,並邀請他的叔叔來劇院觀察他叔叔的反應,以判斷他父親的死是真是假。透過對主要角色哈姆雷特,的許多個人分析,我看到一些人說他想建立這個遊戲,因為他不想復仇,並抓住了機會:如果能證明鬼魂是假的,他就不必承受復仇的負擔,讓他的手流血。這是猶豫不決嗎?這不是。相反,這是一種智慧。可以看出,即使在仇恨沸騰的時候,哈姆雷特也有自己的判斷。他不是衝動,他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確定事實。當然,哈姆雷特"s心裡有怯懦。例如,當他的叔叔祈禱時,他不會因為宗教或其他原因而殺人。例如,他曾經在知道真相後假裝瘋狂和愚蠢。例如,他殺了他的叔叔,直到最後,因為他先放了一把毒劍和毒酒。顯然,報復是被動的。這是懦夫嗎?不,我認為這是人性的體現。即使復仇之火正在肆虐,人們的猶豫和對殺人的恐懼也是正常的反應,不是嗎?與恨惡如仇、拿起劍的英雄相比,哈姆雷特是我們普通人的代表。生活和命運對這位深思熟慮、理想主義、與眾不同的丹麥王子來說似乎不公平。他敬愛的父親是他信任的叔叔的犧牲品。在他母親去世之前,他違反了道德,嫁給了殺害他父親的兇手。他的密友背叛了自己,奉承了他的敵人。他心愛的女人死了,因為她意外殺死了她父親的瘋狂。他被困在頹廢的皇家城市丹麥,而他本該在國外學習。得知真相後,他無法為自己報仇。他被追捕……這個年輕的小夥子一步一步地陷入抑鬱。然而,哈姆雷特仍然具有高尚的人格。面對雷歐提斯,他後悔了。面對死亡,他平靜地將王位傳給了他崇拜的人。說到哈姆雷特是一個普通人的偉人,這表明他也有普通人一樣的缺點:例如,他自始至終都是獨自作戰,不像雷歐提斯,在得知父親和妹妹的死訊後召集軍隊起來攻打皇城,享有很高聲譽的王位繼承人哈姆雷特,獨自走在復仇的路上。當然,讀者無法理解他心裡在想什麼,但這種報復本身就增加了一點悲劇。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像哈姆雷特,一樣的懦夫,但我們中很少有人會陷入他的困境。一直流傳的“生存還是毀滅,這就是問題”這句話也適合我們捫心自問,面對命運給予的困境,痛苦和困惑讓我們直覺地感受到哈姆雷特"s對生命穿越時空的懷疑。是生存還是毀滅?生活讓我覺得生活毫無意義,寧死不屈。然而,你對死亡本身充滿恐懼。所以,當你在霧中進退兩難時,你應該坐著等死,走向你看不清楚的前方嗎?莎翁遠眺,看到了過去幾代人苦苦尋找的答案,看到了現在沒有人能給出答案,看到了幾百年甚至更久以後對答案的探索。然而,早在悲劇結束時,哈姆雷特就給了他最好的朋友霍拉旭時就答案訂房需透過官方渠道預定可享受會員卡權益禮遇
回覆列表
作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最負盛名的劇本,《哈姆雷特》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因父親突然去世回國奔喪,發現母親喬特魯德嫁給了篡位的叔叔克勞狄斯,而父親的亡魂告訴哈姆雷特他被克勞狄斯毒殺的真相,從此以裝瘋來掩飾自己復仇的悲劇故事。
劇中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的愛情是這部悲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作品的悲劇效果和人物塑造起著潤物無聲的作用。梁實秋就曾針對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的愛情發問“哈姆雷特對於奧菲利亞的愛情是否是真的?”這個問題有著不同的解讀,恰好印證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在我看來,哈姆雷特對奧菲利亞的愛是因時因勢而變的,是由純粹到複雜再到幻滅的過程。
在戲劇的開場呈現了一個積極樂觀、蓬勃向上,有著“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的哈姆雷特。作為丹麥的王子,他被讚譽為“國家的期望和花朵”。第一幕第三場中,奧菲利亞對她的父親說到:“父親,他向我求愛的態度是很光明正大的…… 而且,父親,他差不多用盡一切指天誓日的神聖盟約,證實他的言語”,從哈姆雷特對奧菲利亞的諾言中可以看出最初哈姆雷特對她的愛是真誠、直接並且毫無保留的。哈姆雷特也曾寫信向奧菲利亞表達他的愛慕:“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陽會轉移;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謊言;可是我的愛永遠沒有改變。”哈姆雷特將自己堅定不移、絕對忠誠的愛堪比星星、太陽和真理,這充分說明了哈姆雷特對奧菲利亞的鐘情。
然而天意弄人,接下來一系列的變故深刻地改變了哈姆雷特的意志,他開始對美、對感情、對生活產生了懷疑。父親的突然離世讓哈姆雷特遭受晴天霹靂,他的母親隨後嫁給了他的叔父克勞狄斯,這在基督教中被認為是亂倫的行為使他既憤怒又羞恥。“她那流著虛偽之淚的眼睛還沒消去紅腫,她就嫁人了。啊,罪惡的匆促,這樣迫不及待地鑽進了亂倫的衾被!” 母親的改嫁直接影響到他對愛情的認識和理解,他對愛情的忠貞、神聖、純潔產生了懷疑和苦悶。 在與父親的鬼魂交談之後,他得知叔父克勞狄斯是謀害父親的兇手,這讓他精神幾乎崩潰,甚至想到了自殺。但是他意識到自己作為兒子,有責任徹底查清真相,替父報仇,同時身為王子,他還準備“重掌乾坤”。巨大的悲痛和現實的壓力讓哈姆萊特對奧菲利亞的愛情變的沉重起來,他有意識地與奧菲利亞疏遠了距離。
裝瘋賣傻是哈姆雷特掩飾自己複雜內心的手段。在第三幕第一場中,哈姆萊特不斷地對奧菲利亞“瘋言瘋語”:“進尼姑庵去吧” 接著他又斥責:“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這一個詛咒送給你作嫁;儘管你像冰一樣堅貞,像雪一樣純潔,你還是逃不過讒人的誹謗。進尼姑庵去吧,越快越好。再會!”在這段不同尋常的言語背後隱藏著哈姆雷特對奧菲利亞的關心,他希望自己這毫不留情甚至殘忍的斥罵能讓奧菲利亞離開自己,從而避開這場是非,以免受到傷害,他不願意看到奧菲利亞受到讒人的誹謗。可見此時的哈姆雷特是無比的複雜、糾纏甚至撕裂。
愛和恨是一組永恆的話題。《哈姆雷特》穿插著三條感情線,即老哈姆雷特與王后,克勞狄斯與王后,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同時,也存在三組矛盾衝突,即哈姆雷特誤殺波洛涅斯,克勞狄斯誤殺王后,英王誤殺兩位丹麥使者。這兩條線交織在一個焦點上,最終聚焦在女主角奧菲利亞正身上。
奧菲利亞的悲劇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哈姆雷特有意遠離她,而第二個階段則是奧菲利亞的父親被複仇的哈姆雷特誤殺。她無法接受自己深愛的男友殺了自己的父親,親情和愛情的雙重打擊使她瘋了。她採了在山野間爛漫的野花,滿身盛裝,自溺在一條鋪滿鮮花的溪流裡。“她的衣服四散展開,使她暫時像人魚一樣漂浮在水上,她嘴裡還斷斷續續地唱著古老的歌謠,好像一點不感覺到處境險惡,又好像她本來就是生長在水中一般。”死亡解脫了她,也只有死亡才能解脫她。
在奧菲利亞的葬禮上,哈姆萊特聽到雷歐提斯說下葬的是他的愛人奧菲利亞時,他難以相信,十分震驚地說到:“什麼!美麗的奧菲利亞嗎?”從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哈姆雷特還是發自內心地愛著奧菲利亞的:他奮不顧身地跳入墓地中,深情凝視著奧菲利亞,輕輕地撫摸奧菲利亞。哈姆萊特深情道出:“我愛奧菲利亞,四萬個兄弟的愛結合起來,還抵不過我對她的愛。”奧菲利亞的逝去宣告了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的愛情徹底幻滅。
泰戈爾有句名言: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痴迷。《哈姆雷特》最後的結局是悲慘的,但更引人深思的是對於愛情、人生和命運的思考。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的愛經歷了從純粹到複雜再到幻滅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幻滅不是不幸,而是某種意義上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