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全史羅銳
-
2 # 跪射俑
中國高智商的9個人物:
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姜子牙)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建立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徵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奇謀成霸業、經商成鉅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墓。)經商積資鉅萬,世稱“陶朱公”。
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
輔佐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儲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遊。張良去世後,諡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輔佐二主建立蜀漢霸業——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
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唐太宗的治國媒臣——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漢族,唐鉅鹿人(今河北邢臺市鉅鹿縣人,又說河北晉州市或河北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文貞,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建立北宋的第一功臣——趙普
趙普(公元922-公元992),字則平,出生於幽州薊縣(今北京),後先後遷居常山(今河北正定)、洛陽(今河南洛陽)。北宋初期的傑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
他15歲隨父遷居洛陽,自幼學習吏治,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預謀者、“杯酒釋兵權”的導演者,三度為相,為一代名臣,從政50年,終年71歲。
趙普智謀多,讀書少,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趙普聲名並非顯赫,他並不是常出現在前臺,而只是輔助君主在幕後出謀劃策。然而,他所參與制訂的重要方針,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治狀況,關係到國運民命的大問題。
輔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謀士——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明朝開國元勳。
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回覆列表
1、甘羅---12歲為丞相
甘羅(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楚國下蔡(今安徽潁上)人,從小聰明過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羅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政治家。他祖父 甘茂,是秦國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擔任秦國的左丞相。“將門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導下,甘羅從小就聰明機智,能言善辯,深受家人的喜愛。後來、甘茂受到別 人的排擠,被迫逃離秦國,不久就死於魏國。甘羅十二歲時,就投奔到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門下,做他的才客。
當時秦國企圖聯燕攻趙,打算派大臣張唐出使燕國,張唐卻藉故推辭。呂不韋無計可施,那時年僅十二歲的甘羅,就對國事瞭如指掌,甘羅自告奮勇願去勸說張 唐赴任。呂不韋開始不大相信他,甘羅理直氣壯地說:“從前項橐7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我現在已經12歲了,你就不能讓我試一試嗎?”呂不韋只好答應了他的 要求。
甘羅驅車去見張唐,說:“當年武安君白起就因為不服從應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趙國,被應侯攆出咸陽,死在杜郵。現在文信侯的權力比應侯大得多,你違抗他的命令,看來你的死期不遠了!”一席話嚇得張唐乖乖答應出使燕國。
甘羅又徵得呂不韋的同意,按照秦國擴大河間郡的意圖到趙國去進行遊說,他針對趙王擔心秦燕聯盟對趙國不利的心理狀態,大加攻心,說:“秦燕聯盟,無非是想佔趙國的河間之地,您如果把河間5城割讓給秦國,我可以回去勸秦王取消張唐的使命,斷絕和燕國的聯盟。
到那時你們攻打燕國,秦國決不干涉,趙國所得又豈止5城!”趙王大喜,忙把河間5城的地圖、戶籍交給甘羅。甘羅滿載而歸,秦國不費一兵一卒而得河間之 地,秦王就封12歲的甘羅為上卿,並把當年封給甘茂的土地賞給他。由於當時丞相和上卿的官階差不多,民間因此演繹出甘羅12歲為丞相的說法。
由此可見甘羅的才智,不但同齡人不可比,就連一般成人也不如,神童也!
2、蔡文姬---六歲能辨絃音的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蔡文姬自小就能詩善文,尤好琴瑟之音。
六歲那年,文姬纏著父親要他教她彈琴,蔡邕於是先彈一曲。但由於彈奏時用力過猛,不小心把第一根弦彈斷了,自己還沒察覺,照彈不誤。
文姬卻馬上聽出說:“父親,您彈斷了第一根弦!”蔡邕嚇了一跳,女兒從來都未學過彈琴,甚至連琴都未摸過,怎麼就聽得出他彈斷了第一根弦呢?蔡邕繼續 彈著,故意把第四根弦彈斷。文姬又立刻辨出:“父親,您又把第四根弦彈斷了!”蔡邕這才相信,女兒的確無師自通,掌握了音律。
蔡文姬後來在父親的指導下,琴藝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3、曹衝---驚人的智慧
在三國神童之中,名氣最大的無疑就是曹衝了。曹衝,曹操之子。曹衝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天賦,理解能力很強,到5,6歲其才智便達到成人水平,留有曹衝稱 象的典故,《魏書鄧哀王衝傳》還記載了一件事,說當時曹操以大軍徵天下,令行禁止,刑律非常嚴厲,這導致經常有冤案發生。
有一次,放在倉庫裡的一副馬鞍被老鼠咬壞了,恰好那是曹操的。倉庫管理計程車兵嚇壞了,認為自己一定在劫難逃,死定了。曹衝知道以後,就用刀把衣服弄了 小洞,裝成是老鼠咬破的,一臉愁容。曹操見到以後,就問他怎麼了。他回答說:“大家都說,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要遭遇不幸”。
曹操笑了笑說:“那都是瞎胡扯,根本不會有什麼幸與不幸的”。後來,那個倉庫管理計程車兵還是如實地上報了老鼠咬破馬鞍的事,曹操一下明白了曹衝的用意,笑了笑,便沒有再追究這件事了。
比起才高八斗的曹植和玩弄權術的曹丕,曹衝的智慧可以說是驚人的。其實曹衝不僅有這類“小聰明”,而且“辨察仁愛,與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眾,故特 見寵異。”經常利用他的智慧和地位來辦一些救人性命的大事,據史書記載:“時軍國多事,用刑嚴重。。。凡應罪戮,而為衝微所辨理,賴以濟宥者,前後數 十”。
曹衝無疑是個天才,大概正因如此,才得到了曹操的喜愛,年紀很小,就被曹操選為繼承人。可惜他僅僅活到十三歲就患急病死去了。
4、元嘉---神仙童子
北朝時有個叫元嘉的孩子,因為能在同一時間進行多件事情,被稱為神仙童子。
元嘉曾做過這樣的表演:雙手均拿著筆,左圓右方的畫著,口中則一字不漏地背誦文章,同時也能準確無誤地數著正在吃草的羊群數目。他的腦子也沒有閒著,正 構思著一首五言詩,並用腳夾著筆把這首五言詩工工整整地寫在在地面的紙上。他同時做著這六件不同的事,每一件都完成得非常好,目睹者無不驚訝萬分。
5、諸葛亮---妙計出莊
如果你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就一定會對那位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你知不知道,諸葛亮在小時候就會使奇謀妙計呢?
諸葛亮小時候曾拜水鏡先生為師。有一天,水鏡先生對學生說:“從現在起到午時三刻,誰能得到我的允許走出水鏡莊,誰就可以出師。”別的同學使盡辦法,都 未能說服老師讓他們離開。諸葛亮走到老師面前說:“你故意出難題害我們,我不當你的學生了,快把三年來的學費還給我!”老師見諸葛亮如此無禮放肆,十分生 氣,馬上命人把他趕出水鏡莊。
諸葛亮一出莊子便大笑起來,他跑回學堂,跪在老師面前說:“我剛才是為了走出莊子,才出言不遜的,請老師罰我吧。”老師這才恍然大悟,馬上轉怒為笑,讓他出師了。諸葛亮長大後更成為著名的謀略家。
6、司馬光---破甕救友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司馬光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光”,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 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司馬光砸缸”的兒童故事,在當時的東京、洛陽一帶就有人把這個故事畫成《小兒擊甕圖》廣為流傳。
司馬光砸缸故事說的就是: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裡玩耍。院子裡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廠裡。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 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 裡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機智勇敢,傳為千古佳話。
7、老子---年幼論禍福的
李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老子標準像想家之一,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
李耳十多歲的時候便很有見識。當時楚國征服了宋國,聲勢浩大,李耳卻說:“這不一定是件好事。楚國以前弱小,所以沒有人注意,才得以休養生息,發展壯大。現在打了勝仗,樹大招風,從此就不得安寧了。”
一年之後,發生了楚晉城濮之戰,楚國慘敗。人們記起李耳的話,都認為他有未卜先知的神力。周襄王要李耳傳授其未卜先知的本領。李耳說:“我並非未卜先 知。世間的事物,都有內在的規律;一切事物都是相輔相成,可以互相轉化的,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周襄王很佩服,就留李耳在朝中做 官。
8、孟嘗君---以語啟父
孟嘗君本名叫田文是齊國丞相田嬰的兒子,田嬰有四十多個兒子,田文為田嬰其中一個小妾所生,出生於五月初五。由於當地的風俗認為,這個日子出生的嬰兒會 對父親不利,所以田嬰就叫田文的母親把嬰兒拿去扔掉,並告訴她說:“不要養活他。”可是田文的母親還是偷偷把他養活了。
就在田文五歲生日那天,田嬰發現了這個秘密,大發雷霆,憤怒地對他母親說:“我讓你把這個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養活了,這是為什麼?”田文的母親還沒回 答,田文立即叩頭大拜,接著反問田嬰說:“您不讓養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麼緣故?”田嬰回答說:“五月出生的孩子,長大了身長跟門戶一樣高,會害父害母 的。”
田文說:“人的命運是由上天授予呢?還是由門戶授予呢?”田嬰不知怎麼回答好,便沉默不語。田文接著說:“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憂慮呢?如果是由 門戶授予的,那麼只要加高門戶就可以了,誰還能長到那麼高呢!”田嬰無言以對便斥責道:“你不要說了!”過了一些時候,田文趁空問他父親說:“兒子的兒子 叫什麼?”田嬰答道:“叫孫子。”
田文接著問:“孫子的孫子叫什麼?”田嬰答道:“叫玄孫。”田文又問:“玄孫的孫叫什麼?”田嬰說:“我不知道了。”田文說:“您執掌大權擔任齊國宰相,到如今已經歷三代君王了,可是齊國的領土沒有增廣,您的私家卻積貯了萬金的財富,門下也看不到一位賢能之士。
我聽說,將軍的門庭必出將軍,宰相的門庭必有宰相。現在您的姬妾可以踐踏綾羅綢緞,而賢士卻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僕女奴有剩餘的飯食肉羹,而賢士卻 連糠菜也吃不飽。現在您還一個勁地加多積貯,想留給那些連稱呼都叫不上來的人,卻忘記國家在諸侯中一天天失勢。我私下是很奇怪的。”
從此以後,田嬰改變了對田文的態度,器重他,讓他主持家政,接待賓客。賓客來往不斷,日益增多,田文的名聲隨之傳播到各諸侯國中。各諸侯國都派人來請求田嬰立田文為太子,田嬰答應下來。
田嬰去世後,追諡靖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繼承了田嬰的爵位。田文後來成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其門下食客有三千之眾。這就是孟嘗君。
9、房玄齡---年幼識大局
房玄齡,別名房喬,字玄齡(一說名玄齡,字喬松),漢族,唐代齊州臨淄人,是中國唐朝時的開國宰相,父房彥謙。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士,先後授羽騎尉、隰城尉。
房玄齡生長於隋朝,當時隋文帝奪取天下不久,社會上一片繁華景象。一般人都認為隋王朝牢不可破,但小小年紀的房玄齡卻能從表面的強盛看到其潛在的頹勢, 他對父親說:“隋王朝根本沒有造福人民,只是靠愚弄百姓來維護他們的統治,而且皇室兄弟不和,互相傾軋,將來矛盾定會激化,引發天下大亂!依我看,隋亡國 的日子不遠了。”父親聽了不禁大驚失色,吩咐兒子不要亂說。
不久,房玄齡的話便應驗了。隋文帝被害,楊廣即位,不久義軍四起,天下大亂。隋王朝不堪一擊,李淵父子趁機奪去了天下。房玄齡後來做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建立了卓越的功勳。
10、李賀---奇才驚韓愈
李賀,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李昌谷、李奉禮,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
李賀在六、七歲的時候,就能吟詩作對。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十分讚賞他的詩文,便親自到李家去見李賀,並讓他以自己來訪為題,即席寫一首詩。李賀想了想 便揮筆疾書起來,不一會兒,就寫成了一篇古體詩《高軒過》。韓愈一看,只見全詩流暢自然,極具文采,寫出了韓愈出訪的聲勢,讚揚了韓愈文學上的成就,還道出了詩人的遠大志向。
韓愈十分欣賞李賀的才華,便徵得李父的同意,帶他回家,親自教他寫詩作文。李賀有了名師指點,才學更加突飛猛進,長大後更成了著名的詩人,有詩鬼之稱。
在中國,關於神童的故事遠遠不止這些,如:項橐,7歲時沒被孔子考倒,反把孔子考倒,成為孔子師;漢代的東方朔2歲即能闇誦《魏史》;南朝文學家劉孝綽 6歲能文;陰鏗4歲誦詩賦一日千言;徐陵7歲能文、博涉經史;駱賓王6歲即寫下傳誦千古的《詠鵝》詩;王勃5歲就寫出構思嚴密的文章,常常語驚四座,8歲 寫《漢書注指瑕》楊炯9歲中神童舉,後授校書郎;李白從小接受漢語與突厥語二種語言,5歲時能背誦《六甲》,10歲時已讀完諸子百家之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