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翔的胖海魚
-
2 # 奕媽育兒觀
對於寶Bora說,一歲彷彿是一個神奇的時間點,自從我兒子過了一歲,從前那個順從聽話的乖乖小綿羊,轉變成了一個蠻不講理的小魔王,稍微不順他的意他就發脾氣、哭鬧、喜歡扔東西,甚至還打人。
會透過行為或者語言拒絕大人的安排,比如,該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該洗澡的時候拒絕洗澡,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
更讓人費解的是,還學會打人、搶別人玩具,不讓別人動自己的玩具,表現出“自私又小氣”一面。
於是很多父母對寶寶的這些行為採取了相應的懲罰措施,比如責罵吼叫、打手掌、打屁屁、關禁閉等。但長時間來看,效果並不明顯,很多都是當時管用,過後還是會重演。
所以很多父母會煩惱和困惑,孩子為什麼反覆是這樣呢?到底該怎麼辦呀?
01寶寶為什麼會出現搶玩具、打人的行為呢?一歲左右的孩子,慢慢開始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所以會出現搶玩具、打人等現象,這時候,父母的正確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我們都聽過“terrible two”,即可怕的兩歲,說的就是寶寶到了兩歲左右,會出現的不順從、不聽話或者表現出一些執拗的行為,即我們所謂“叛逆”,其實就是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事實上,自我意識敏感期從1-2歲就開始萌芽了,最明顯是2-3歲,所以除了Terrible Two,也就有了Horrible Three的存在。
所以,作為家長,應該要學會理解這是孩子成長的正常發展階段,當我們明白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這麼一個階段的,我們就會想辦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而不是透過那些懲罰、打罵的方式去逼迫孩子屈服於我們。
所以,家長應該學會充分利用孩子的這個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幫助孩子成長。那麼,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應該怎麼做才對呢?
02那麼,該如何正確教育和引導這個時期的“熊孩子”呢?1. 端正心態,控制並誠實對待自己的情緒。
對於孩子不聽話、亂扔東西,或者打人的行為,我們除了要理解這是孩子成長的正常發展規律,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端正態度,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要情緒化去解決問題。
說實話,面對“熊孩子”,我們說不生氣肯定是假的,但是我們又不能透過情緒化的方式去管教孩子。
孩子是是透過身邊的人的情緒,並反饋形成他們的行為邊界的,而父母真實的情緒,其實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反饋。
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當然要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啦。孩子打人,做錯了事,我們當然可以生氣,而且我們更加應該真實地把我們的情緒告訴孩子。但我們儘量應該管理自己的情緒化行為,比如吼叫、打罵。
這裡要明確一點,“情緒”和“情緒化”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我們人人都有情緒,但不該情緒化去解決問題。
當孩子打人或者搶玩具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冷靜,深呼吸,並且告訴孩子,你打人、搶別人玩具的行為,是不對的,不被允許的。而且這讓媽媽很生氣(情緒),而不是假裝自己不生氣,等媽媽冷靜下來,我們再來聊聊。(管理自己“情緒化”的行為)
2. 堅定原則,確立邊界意識。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打人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是錯誤的。他就應該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孩子是需要大人給予一個正確的行為邊界的,錯了就是錯了,不該做的事就不要去做。
事實上,這個階段的寶寶,並不是真的是在打人,可能也是他們尋求他人關注或者表達自己喜歡對方的一種方式,只是他們不會掌握手的力度。
這種情況下,你還可以這樣引導寶寶,首先跟寶寶說,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不可以打人。然後你可以用不同的力度去拍打寶寶,當力度比較大,寶寶明顯感覺到痛的時候,你就可以跟寶寶解釋說,你看,你剛才打媽媽就是這樣的,會讓媽媽感到疼。
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打人的,所以你要掌控好手的力度,太大力了別人會感到疼,引導寶寶去體會和明白別人的感受以及想法。
3. 利用繪本,引導孩子學會用手語表達。
在育兒路上,繪本絕對是一個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一種好方式。比如,我們家就有買《小熊寶寶》繪本系列,裡面的《你好》、《好朋友》、《排好隊一個接一個》等等。
利用繪本,讓還不會用語言表達的孩子學會一些基本的手語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公共場所要遵守的一些禮儀規範。讀繪本時,你還可以和寶寶進行場景模擬演練,模擬繪本里的主人公,學會和玩伴一起分享玩具、交換玩具、一起玩遊戲的好習慣。
我也經常把繪本里學到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我知道兒子很喜歡小狗,帶兒子出去遛彎時,見到小狗或者其他小動物,我會對兒子說:“寶貝,來跟小狗狗打個招呼,說‘哈嘍,嗨’”。
現在他雖然還不會透過語言來表達,但每次見到小狗狗,他都會自己招手,走的時候,也會做拜拜的手勢。見到親戚朋友,他也會以這樣的方式打招呼,自然也就不會用打人的方式去表達他自己了。
4. 創造機會,父母正確引導+以身作則。
1-2歲的寶寶,他們的語言、理解和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剛剛初步發展,但是他們的模仿能力卻是超強的。
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做好榜樣,不能因為孩子做錯了事就打他,罵他,甚至採取一些懲罰的措施,這種“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這也是打罵、關禁閉的方式不可取的原因。
平時父母在家,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打對方,也不要透過拍打的方式表達親暱,“打是親,罵是愛”的表達方式已經過時了。
要知道,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應該要採取的是正面的管教和正面的強化,而不是錯誤的示範,讓孩子去複製我們的行為以及錯誤的教育方式。
此外,平時和寶寶親密接觸時,儘量避免讓寶寶拍打自己的臉;在公共場合活動玩耍時,在寶寶伸手做攻擊性行為之前,應及時拉住他的手。
並對他說:“媽媽知道你喜歡這個姐姐,還記得繪本里的小熊是怎麼跟好朋友打招呼的嗎?它們是透過“握握手”或者打招呼說“Hello”的方式表達他們的友好的,對吧?我們也這樣跟小姐姐說“哈嘍”吧。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寶寶改變了以前的打人習慣,見到別人都會做出相應的肢體動作或者用語言表達說出“嗨、哈嘍”。
總結:綜上所述,孩子打人、搶玩具的行為,只是這個階段孩子經歷的一個自我意識萌發的敏感期,我們要明白育兒路上,我們會經歷孩子的不同時期的敏感期,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會尊重和理解孩子所經歷的敏感期,再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去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些敏感期。
我們要做成長型的父母,要學會跟孩子一起成長,實際上,育兒的過程,更像是一個育己的過程,和孩子一起成長,才是做父母最美最有意義的旅程。
-
3 # 雲彩教養筆記
寶寶喜歡搶別人的玩具,著急了還動手打人,該如何引導?
首先我們來看搶玩具這個問題,孩子在某個階段會喜歡搶別人的東西,這是個正常的現象,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娃。因為他們總覺得別人手裡的東西是好的 ,只是父母看到孩子喜歡搶東西,會不自覺地認為孩子比較自私,長大後也會成為自私自利的人。但事實上,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就會表現得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認為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別人的東西也是自己的,所以看到喜歡的就會拿走,看到感興趣的會霸佔為己有。孩子因自我意識而搶東西,這是沒有任何惡意的,是一種很正常的行為。
孩子喜歡搶別人的東西,一般會有以下幾點原因:感覺比較新鮮。畢竟孩子缺乏一些認知能力,看到別人手裡的東西,心裡覺得新鮮又好玩,從而忍不住想要搶過來。他們內心並沒有想要搶別人的東西,只是因為很喜歡,所以行為方面比較過激。
感到十分好奇。孩子對很多事情都是一無所知的,他們總想認識周圍新鮮的事物。在很多新鮮事物的引誘下,孩子們的好奇心漸漸被激發出來了。別人手裡的東西,如果只能遠遠看著,完全不能滿足內心的好奇。所以,為了仔細看一下,他們便會忍不住想要拿來自己研究一下。但孩子並不懂得如何與對方商量,讓對方把東西拿給自己,所以他們索性就開始搶了。
強烈的佔有慾。孩子的自我意識漸漸萌發,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一切東西都是自己的,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和別人是有區別的。出於自我意識的萌發,他們對很多東西想拿就拿,完全沒有顧忌。
其次,至於孩子打人,那時因為孩子情緒激動,特別是6歲之前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發育並不完整,接管孩子的是原始情緒腦,衝動,易怒,完全是沒有理性的,自己管不住自己,我們要用適當地引到孩子,發展孩子理性腦,不要在孩子激動的時候給孩子講任何道理,她們是聽不進去,甚至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
那麼,我們如何引導孩子呢?
1..引導孩子認識物權歸屬父母需要有意識地幫孩子建立所有權的觀念,如當孩子想要別人手裡的玩具,父母可以強調:“這個玩具是別人的,你只能玩一下,不能帶走,你玩一會兒要還給他,你的玩具在家裡呢。”這些話可以讓孩子認識到東西的歸屬感,有所有權的概念。
2.告訴孩子如何與人溝通看到孩子喜歡搶別人的東西,父母一般會直接制止:“怎麼能搶別人的東西呢?這是不好的行為。”其實,這樣的話對孩子而言,他們並不太能接受。最好的引導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如“如果你喜歡他手裡的東西,應該先問一下他願不願意把東西借給你玩一下,或者你有好的東西跟他交換著玩”,讓孩子知道如何與人友好協商,而不是直接搶東西。
3.及時肯定孩子好的行為當孩子嘗試著去與人商量,父母需要及時肯定這樣的行為。當孩子不是直接搶東西,而是友好地協商“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嗎”“我有一個玩具,不如我們交換玩一下,你願意嗎”,父母需要及時肯定孩子這樣的行為,他們才會意識到這樣做是正確的。
4.讓孩子學會分享孩子通常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拿給別人玩,這是很正常的心理。所以,當其他小朋友想玩他的某個東西時,父母不應該強制要求他謙讓給別人,而應讓孩子學會分享,引導他願意和別的小朋友玩,如“你把這個玩具借給他玩一下,以後他有了新玩具也會借給你玩的,這樣你們就各自有兩個玩具玩了”。
5.尊重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當孩子的東西被搶時,父母不要強行把東西從自己孩子手裡搶過來滿足其他孩子。因為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思維定式,導致自己變得越來越懦弱,慢慢就會形成優柔寡斷、不敢反抗、不會拒絕的性格。這時父母應該好好保護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呵護。
6.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當孩子玩得正高興時,突然搶走他手裡的東西,然後問他“你的東西被搶了會難過嗎”,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那麼,再告訴孩子,如果他搶走了別人的東西,別人也會感到很難過。當孩子感受到被搶的負面情緒之後,他就會真正地學會換位思考,為他人著想。
7.最好的教育在第一次當發現孩子第一次搶別人的東西時,父母就應該及時教育,這樣可以快速有效地將孩子不良的行為糾正過來,同時可以防止孩子在多次重複這種行為之後,養成根深蒂固的壞習慣。
科學育兒,讓我們與愛愛心,與問題共成長!
-
4 # 兒科醫生鮑秀蘭
兩個小朋友在一起玩耍,難免會出現爭搶玩具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作為家長該怎麼勸說自家寶貝不要和別人家小朋友搶玩具呢?
1、 首先大寶寶與小寶寶有什麼區別呢?大寶寶他們已經有了些許的的生活經歷,具備了一定的道德規範、心智也日漸成熟,對事情和人際有一定的判斷力,也有了自己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小寶寶在這些方面是欠缺的,年幼孩子懵懂無知,父母不教,他們便不懂對錯。學習是一種後天學會的行為,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家長要學會適時立規矩和引導。
2、 讓孩子自己解決。對於兩歲以上的大寶Bora說,首先,當看到孩子之間在爭搶玩具的時候,家長切勿立刻制止,可以先觀察,給孩子一些時間讓孩子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處理。這也是鍛鍊孩子的好機會。
3、 如果孩子即將要出現打鬥的情形、家長介入制止。等到孩子平靜後,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要學會分享,家長可以實景來引導孩子,比如“寶寶你是不是喜歡那個小朋友的玩具呢?如果別的小朋友把玩具分享給你玩,你是不是會很開心呢”,通常這時候寶寶的的回答是肯定的 ,家長可以繼續引導寶寶相互分享,“那如果你把你的玩具也分享給那個小朋友,他也會很開心的,這樣你們互相分享玩具,是不是會玩的更開心呢”。
4、 不能隨意搶奪玩具。並讓孩子知道當別人拿走他的玩具的時候,自己是什麼樣的心情,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如果孩子想玩別人的玩具,家長可以告訴他和別人互換玩具或者商量在休息的時候借給自己玩一下。
5、 轉移注意力。對於兩歲以下的寶寶,這個時候千萬別指望用引導和道理感化他,因為他們的心智還不夠成熟,也是毫無道理可講的,所以家長可以在孩子搶玩具的時候拿出他們喜歡的其他寶寶感興趣的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或暫時讓寶寶分散到不同的區域,過一會再讓他們一起玩。這樣化解寶寶之間的矛盾,算是"立竿見影"
6、 適當懲罰。另外對於攻擊性和佔有慾比較強的孩子來說,這個時候家長就要給孩子一點適當的懲罰了。比如暫停寶寶玩玩具、限制他看動畫片的時間,或限制食用預定好的美食,或是減少零花錢等,懲罰的具體方式可以根據寶寶的年齡和實際情況而定。
-
5 # 三喜育兒日記
搶別人玩具的孩子都是孩子界的“小霸王”。
跟我女兒一塊玩的這些孩子中,就有兩個小女孩特別厲害。人長得壯實,還總是喜歡主動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如果搶不到就會直接上手,揪頭髮什麼的,關鍵發生這種事情時孩子家長的態度總是很氣人,總是笑笑了事,碰到這種家長很無語吧。每次小孩子們在一起玩,我總是讓我女兒離那倆“小霸王”遠遠的。
為什麼同樣都是小孩子,有的孩子就那麼喜歡搶別人的玩具呢?
遺傳了家長的強勢性格一個性格強勢的孩子背後必然有一個性格強勢的家長。家長做任何事情都特別強勢,不達目的不罷休,孩子在這種環境的長期影響下,也會變得特別強勢。其實有時候把強勢的性格用來對付壞人壞事是一件好事,但是用強勢來欺負別人,那強勢就會變成惡的代名詞。強勢的孩子最終會沒有一個小朋友願意跟他玩,強勢的家長最終也不會有人願意幫助他,強勢的人最終一定會被別人所孤立。
父母太過溺愛孩子父母溺愛孩子從來就不是一件好事,溺愛孩子看似是為他好,實則是在一步一步的害他。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我見過一個獨生子,家庭條件不好,但是父母不想讓孩子受苦,從小不捨得讓孩子幹一點活,受一點委屈,他們為孩子付出了一切,但是孩子從沒說過他們一句好,甚至還老是埋怨他們。孩子長大,他們借錢給孩子娶了媳婦,買了房子車子,但是孩子自從結婚就沒來看過他們,買的房子沒有他們住的份,但是借的錢卻需要他們去一點一點的還。這樣的父母你說他會不後悔嗎?從小被父母溺愛長大的孩子貌似有天生的優越感,自私自利,沒有同情心,總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什麼都要以自己為主。
好奇心驅使有好奇心是孩子的一個特點。有時候的確是好奇心驅使,當看到別人的玩具是自己沒見過沒玩過的時候,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就會特別想把別人的玩具給搶過來讓自己玩,他並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所以當孩子是因為好奇心而去搶別人的玩具時,家長這時候一定要站出來教孩子妥善處理。
沒有人喜歡一個總是搶別人玩具的小朋友,也沒有人願意跟這樣的孩子一起玩。
對於愛搶別人玩具的小朋友,家長要怎麼做呢?
1.給孩子做好榜樣
像我剛說的那兩個小孩子的家長,當他們的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他們的做法是笑笑了事,這樣的做法是萬萬不可取的,這樣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正確做法是:當發現自己家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時,一定要及時站出來,告訴自己孩子你沒經過別人同意就拿別人的玩具是不對的,如果別人願意跟你換,那你可以拿自己的玩具跟別人換著玩。
2.拒絕對孩子溺愛
知道溺愛孩子的壞處,那就從現在起拒絕對孩子溺愛。告訴孩子:做好事該受到表揚,做錯事就該受到適當的懲罰。
3.制定規則
一定要從小就給孩子開始制定規則,有規則的孩子做事也會有計劃。跟小朋友玩耍時也要制定規則,告訴孩子懂得分享比粗暴的搶奪要更開心。
值得注意的是,喜歡搶別人玩具和打別人是兩回事。搶別人玩具可以引導糾正,但是打人就需要適當對孩子進行教訓。
願所有孩子都不要做那個惹人厭的“小霸王”。
我是金豆媽媽,育兒路上,你我同行。 -
6 # 2老闆
這是小孩子的天性,家長只能透過教育引導,教導孩子分享,但是呢,孩子願意和別人分享的時候,其他的孩子就不一定了,但是,孩子喜歡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到底是對是錯呢?
-
7 # zt1150
有時候,孩子們之間相互在未告知的情況下自己拿來玩,但是彼此互不介意,家長們就無需去介意,反之如果某一方孩子不高興了,那就要及時教育孩子要懂得尊重自己的小夥伴,不能強行去搶,如果孩子經常不顧勸阻搶別人的玩具,那就是霸道不友好,自私的表現了,這時候家長就要及時更正,不能讓他繼續這一行為,讓他分清你,我,他的關係,還有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要想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必須友好的去徵求對方的意見,還要懂得謙讓。
俗話說的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所以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成長的過程,不能疏忽對孩子細節上的教育和引導,要讓孩子從小就形成良好的品格,身心健康發展。
-
8 # 兜媽育兒園
其實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孩子自己手裡拿著一個玩具,玩夠了就會扔下換另一個但是當你把扔掉的玩具撿起來時,孩子又會立馬扔下第二個玩具,拿你手裡撿起來的玩具,如果你重複做這件事你就會發現孩子似乎覺得只有你手裡的才是最好的。我經常聽到有朋友說自己孩子,別人不玩,他不玩,別人要玩,他就要玩。
孩子這時搶的是我們手裡的東西,而有時出去他卻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那這是為什麼呢?原因一般有以下幾點,家長可以看下自己孩子屬於哪一種情況:
1、新鮮感
孩子們的認知能力有限,看到別人手裡的玩具就會覺得新鮮又好玩。這時就會忍不住想要自己擁有,當然這時就會出現了去“搶劫”的念頭,因為太喜歡,又不太會表達,導致行為上表現得有些過激。我家孩子每天早上起來會挨著把玩具玩一遍,下午就不再感興趣了。
2、好奇心
孩子們在到達這個世界之前,對所有事物都是一無所知,所以等他們出生後,必然需要去不斷的去探索新鮮事物。而別人手裡的東西可能又正好是自己沒有看到過的,因為在別人手裡又只能觀望不能親手摸到,自己想進行更深入的瞭解。但是孩子又不懂得如何和對方協商,讓別人心甘情願的給自己玩,所以就只能自己出手搶了。
3、佔有慾
當孩子自我意識逐漸萌發的時候,他們很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認為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而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和別人可能是有區別的。正因為這樣,他們對任何東西都想拿就拿,也就是說,很多喜歡搶別人東西的孩子,佔有慾都很強。
那麼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個習慣而又不傷害孩子呢?
1、教孩子同理心。
教會孩子同理心很簡單,在和孩子玩的正高興時,突然搶走他的玩具,問問孩子的感受。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被搶的人是多麼難受,他才有可能真正設身處地的也他人著想。
2、當孩子在第一次搶別人的玩具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及時進行干預,可以更快速更有效的將他們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搖籃,這樣也能避免孩子重複這種行為。
3、要給孩子立下規矩,尤其是愛搶別人的玩具的孩子,家長更要注意規範他們的行為,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如果要玩對方玩具可以和別人商量。如果孩子繼續這樣,可以和孩子約定他如果搶別人玩具,那麼我們就沒收他一個玩具。這樣孩子的規則感會越來越強,從而就不會再搶別人東西了。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管什麼時候,只要發現孩子出現任何不良地行為,都要給予重視,並及時糾正。千萬不要等孩子的這些行為,持續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到時候及時想改正也很難了。
-
9 # echo小茵茵
首先,孩子搶玩具是一件特別正常的事情,孩子不是縮小版的大人,不能用大人世界的規則去解讀孩子。
關於孩子愛搶玩具,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理解和引導:
1. 是特定的喜歡某一個類的玩具,還是單純喜歡“搶”這件事。
如果是孩子特定喜歡某類的玩具而大人不給買,那孩子自己又沒有能力去買,那看到別人的就去搶這也就不奇怪了。這一般出現在兩三歲以上的孩子裡,這個時候孩子對於自己的喜好能表達得更清楚了,鼓勵家長多和孩子交流,去試著理解他內心的想法,瞭解他的訴求。而不是一味的打壓拒絕。
如果是單純喜歡“搶”這件事,那多半是發生在三歲以內的寶寶裡。這個時期的孩子還並沒有很明確的物權意識,還處在發展階段,他們不是野蠻不講理,而是還不懂得什麼是別人的什麼是自己的,這個時候收看家長要去引導,告訴寶寶什麼是別人的,什麼是自己的,同時在家要多尊重孩子對於自己底盤自己玩具的使用和控制權。只有當他自己的物權意識被尊重以後他才會學到尊重別人的物權意識。
2. 家長自己的心態是否影響了看待這件事的眼光。
很多家長見到孩子去搶別人孩子的玩具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羞愧,覺得自己孩子丟人了,欺負被人家孩子了,尤其是當對方孩子比自己孩子小的時候,這種羞恥感更嚴重。會覺得對方家長一定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好,很自責。
在這樣的心態下,就容易為了緩解自己的羞恥和內疚而去過度的懲罰孩子,會很難去試著理解孩子為什麼這樣做,而是想先懲罰了孩子讓對方消氣了再說。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得到的懲罰裡就夾雜了家長別的情緒。
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和孩子都沒有辦法心平氣和的面對這件事。
其實目前大家整體的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提高了很多,但是有的時候容易矯枉過正,忽視孩子成長過程中那些正常的心理行為發展階段,恨不得孩子一出生就成為模範公民,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太公平的。拔苗助長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有害的,他們更需要的是建立在理解尊重基礎上的引導。
-
10 # 播客秀
我的孩子也是這麼過來的。到了3歲,孩子就開始接觸社會了,他們更多地走出家門,擁有更多的朋友,入學入托的孩子有著更為廣泛的交往空間。他們是想要嘗試交際的,他們喜歡和其他孩子相處,進入合作意識的啟蒙期。小孩子交往期間發生的打人、搶玩具都是孩子的正常反應,對孩子的這種行為不要採取過激的教育方式,應該注意引導孩子之間的交往,規範孩子的社交行為。成長經歷是孩子的必經階段,家長能做到的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長。
推薦小男孩玩玩變形金剛,在變形過程中很好的可與玩具角色進行互動,初期可以玩童子軍級變形難度較小的,適合年紀小的孩子。
-
11 # David媽咪育兒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新生兒的驚喜隨著寶寶的成長慢慢變成了,吃、喝、拉、撒。再後來就開始對孩子的教養方式進行不斷地學習。
第一: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就增加了和小朋友接觸的機會,孩子們之間就會產生摩擦。這就要求媽媽們細心觀察,在孩子情緒好的時候用溫柔的語調詢問,孩子和小朋友衝突的原因。
第二:每天去幼兒園接孩子的時候,主動向老師詢問孩子的情緒狀況,以便媽媽掌握第一手材料。
第三:搶玩具,打人其實真的不要給孩子戴帽子,只要事因為語言表達不好。孩子喜歡誰也會去用手打,不是孩子暴力傾向而是孩子想用動作告訴對方,只是力度還掌握不好。
親愛的題主,這是我的一些過往的經驗僅供參考哈。
-
12 # e風萌寶
孩子喜歡喜歡打人,喜歡搶別人的玩具,那是有一個錯誤的引導過程導致的。而不是一夕之間養成的,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注意,從小就要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千萬不能助長他們的不良品德。
1、孩子喜歡搶玩具打人的原因(1)孩子一歲以後
孩子開啟喜歡搶玩具是從1歲開始的,1歲之後,孩子開始具備了自我意識,但是這個年齡的孩子,還沒有意識到他人的存在,以及他人的意願和力量,只知道,“這是我的”“我想要的”。卻不知道那是別人的,別人也想要。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一味的縱容孩子,孩子想要什麼,都滿足他,那麼他就永遠意識到他人的存在。
(2)孩子兩歲以後
孩子到了兩歲多的時候,開始不滿足於自己擁有的東西,而是因為模仿,或者是好奇心,而開始覬覦別人手上的玩具,甚至看見別人玩什麼,自己也想要,如果得不到,那就去搶,甚至是大打出手,也不管是否力量懸殊。這個時候父母如果不加以制止的話,孩子會逐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和性格,佔有慾強,霸道,甚至喜歡佔便宜。
2、如何正確正確引導孩子從兩歲開始,讓孩子懂得分享,懂得謙讓,使得孩子的眼中開始有了他人,進而與別的小朋友友好相處,當然,前提是1歲左右就要多帶孩子去公園玩,去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不僅僅只有他一個孩子,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小朋友,你們要友好的相處。
到了兩歲,或者更早,孩子開始看見別的孩子手上的玩具,下意識想要去搶奪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制止,千萬不要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以孩子還小為由,要求別的大孩子或者成年人讓著他,每個人都是平等,那個玩具是別人的,我們不可以搶,更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當然,雖然孩子已經到了三歲,但是現在制止還來得及,放縱是毀掉孩子最簡單的方式,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但父母一定要記住,你可以引導孩子學會與別人分享,或者交換玩具,但是當別的小朋友來搶奪玩具的時候,就不要再禮讓了,否則助長了他人氣勢,讓孩子受了委屈和欺負,以後別的小朋友還會來搶玩具,而孩子卻不懂得反抗,將來很容易成為被欺負,被霸凌的物件。因此告訴孩子,如果自己願意的話,可以分享,但是如果自己不願意,對方要搶的話,那完全不需要讓。
-
13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孩子打人是很不好的行為,不僅傷害了別人,讓受害一方的小朋友和家長很難過,而且孩子自己的社交也很受影響,別人都不愛跟他相處了。
所以孩子愛打人,是一定得想辦法改正的。
我們先分析一下,孩子為啥要打人?
提問中,小男孩媽媽也提到了,孩子打人基本上是這兩個原因:
當孩子“想引起注意的”的時候;“想要別人的玩具”的時候。第一種情況,孩子本來沒有惡意,只是想跟別人玩,但又不懂得正確的、更能讓人接受的社交方式,於是用了打人這種別人不太能接受的方式,反而更交不到朋友,社交上更加受挫。
第二種情況,是由於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要保護自己的物品,自己的空間。即便有時候明明是別人的東西,但由於孩子的物權意識不太清晰,又正好是2、3歲,“自我為中心”的階段,他還是覺得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於是動不動就表現出這樣的行為:
“這是我的!我要保護自己的東西!”
“這是我的地方,我要保護自己的地盤!”
有人動了他的東西、侵犯了他的空間,他就打你、推開你!簡單粗暴、直接有效!
很多家長會立刻批評他:“你怎麼打人呢?打人是不對的!打人的不是好孩子……”
然後就發現:下回還打!
怎麼辦?
孩子的打人,原因可以理解,但行為絕不能助長。
我們得讓孩子明白:
1、打人是很不好的行為。
2、被打的小朋友很痛,很傷心。
3、除了打人,還有很多更好的方法,能處理小夥伴之間的矛盾。
4、爸爸媽媽會教你更多、更好的處理矛盾的方法,爸爸媽媽也相信你能做到。
其具體做起來,有下面這些建議:
首先,我們得把打人的孩子快速抱到一邊去。孩子在打人,他的情緒很激動,把孩子抱到一邊去,至少有四個作用:
一、兩個孩子快速分開,避免了造成進一步的傷害;二、抱到旁邊,遠離其他孩子,是一個相對私密些的環境,孩子比較容易冷靜下來,家長接下來教育孩子才比較有效。家長都有經驗,如果孩子還很激動,你不論說啥,孩子都是聽不進去的。三、即便孩子犯錯了,也儘量避免大庭廣眾下訓孩子。這會讓孩子更自卑、更不信任父母,更叛逆,家長的教育也起不到好效果了。四、對孩子來說這也是個小懲罰:“你剛才打人了,那個好玩的遊戲你不能參加,你要在這裡冷靜一下,站兩分鐘,媽媽會陪著你。”當然,在抱開孩子、避免造成進一步傷害的同時,別忘了先替自己的孩子,跟對方小朋友和家長說一聲:對不起。
分開兩個孩子後,幫助孩子梳理情緒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打人了,是該有點適度的懲罰,但是讓他站兩分鐘,他不會願意的啊!
那麼,媽媽嚴肅地一邊陪著孩子站,一邊用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情緒,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一些。
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打人了,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很委屈/很難過/很害怕……”如果孩子情緒激動,那麼多重複說幾次。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會漸漸平靜下來。
有些成年人可能會覺得:“這孩子都把別人打了,他還有啥好委屈的?”
其實很多孩子也隱隱知道不能打人,畢竟自己的爸爸媽媽都說了那麼多遍了。
但孩子實在不知道除了打人,還能怎麼解決自己遇到的小矛盾。
發生了打架事件,兩邊的小朋友心裡都不好受。兩邊的小朋友都很需要家長的安慰。
而打了人的小孩,更要教會他理解別人的感受。孩子先能認知別人的情緒和感受,才有可能調整自己的行為。
所以,等打人的孩子平靜一點了——
一定要引導他去體會對方小朋友的情緒和感受。可以讓他看看被他打了的那個小孩子:
“你看,小妹妹受傷了/哭了,她肯定很痛,她現在肯定很傷心,我們去給她吹一吹,給小妹妹說對不起”。
剛才因為孩子太激動,是媽媽幫忙道歉的,現在等孩子平靜一些,要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後果,親自去給對方道歉,當然,媽媽可以陪著一起去。
等孩子能體會別人的感受,能稍微懂得為別人考慮一些,我們就可以教孩子更多的、更正確的社交方式。
讓孩子明白,除了打人,我們還能怎麼做?“球,能不能借我玩一下”
“我用我的小汽車和你換,好不好?
“等你不想玩了,可以給我玩嗎?”
“請你坐過去一點”
“我等一會兒再來問你要”……
如果孩子能主動提出這些建議,能使用這些商議性的句子,那再遇到孩子間的小矛盾和小衝突,他就知道,除了打人,還有好多、更好的處理方式呢,沒必要打人。
可以這樣教孩子:
媽媽知道喜歡小弟弟那個球,想借來玩一下是嗎?來,跟媽媽說一遍:“請借給我玩一下”。
現在媽媽帶你去和弟弟好好說一次:“請借給我玩一下”。
還可以在家裡,和孩子玩“過家家”遊戲:把手偶玩具拿出來,爸爸媽媽和孩子分別扮演一個角色,就演一個和孩子之前發生的爭執很類似的場景:小熊和小兔子都想玩小汽車,它們倆應該怎麼辦,它們可以怎麼說?
孩子在角色扮演的時候練習處理矛盾和衝突,他會更有安全感。等真正遇到實際的矛盾,孩子因為經過了大量的練習,處理起來才更有信心。
關鍵的一點就是,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參與解決,我們不能替代孩子解決問題。孩子自己要學會社交判斷,學會等待,學會原諒和寬容。
要注意的是:孩子犯了錯,別給孩子貼標籤
讓孩子知道,這世界上有“所有權”這個概念既然孩子搶玩具,是因為在孩子心目中,任何東西都是“我的!”
那我們首先讓孩子明白物品歸屬的概念,讓他知道: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
爸爸媽媽可以經常說一說這些詞彙:
“寶寶的”;
“我的”;
“爸爸的”;
“媽媽的”;
“別人的”、
……
當然,也不用教得太嚴肅,可以把這個過程做成遊戲,好玩一些,孩子更樂意接受。
比如:讓寶Bora猜家人各自的生活用品:
這件西裝是誰的呀?
這條漂亮的紅裙子是誰的呀?
藍色的杯子是誰的呀?
粉色的毛巾是誰的呀?
孩子猜對了,都能得到一個抱抱和親親作為獎勵。
重複幾次後,小朋友會快速學會了物品歸屬的簡單詞語表達,要是媽媽拿錯了杯子喝水,孩子很可能跳出來糾正:“這是爸爸的!”
那說明我們的“物權概念”教得很好了。
-
14 # 佳話童心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1歲左右打人是因為手臂控制能力的一種提高訓練,也有可能是因為興奮控制不住肢體動作,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打人逐漸也會加上一些思想的成分。比如有時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而去打人,也有可能想和某個小朋友玩耍而去打人......
如果不是生活在一個暴力環境中,孩子打人的行為一般不是暴力傾向,只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表現。但是父母和其他家長應該做好引導:
1、不要對孩子打人的行為過於敏感
如果看到孩子打人就特別緊張地嚴加教訓,也許會讓孩子認為這是一種吸引家長關注度的方法,會無意中助長孩子打人的行為,久而久之反而會養成打人的習慣。
2、要注意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
要讓孩子意識到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任何時候都不會丟失,這樣孩子就不會用一些奇怪的方式來獲得關注。特別是有二寶的家庭,更要注意向大寶表達父母的愛。
3、教誨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愛
就像題中小男孩一樣,他打小女孩,也是為了表達想一起玩的思想,想用這種方式來獲得別人的注意。這時候家長就要教給孩子如何與別的小朋友交往,怎麼去表達喜歡。讓孩子認識不同的表達方式產生的不同後果和感受。
4、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如果孩子這個時期的打人經常被他人誤認為是具有攻擊性的暴力傾向,會讓孩子內心非常不安,或者會著急向他人解釋,反而會使動作更加激烈,陷入惡性迴圈中。父母應該共情孩子的感受,教給孩子把自己的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5、家長做好榜樣的作用。
在家裡不要用暴力解決問題,另外孩子打人後也不要過於護犢子,首先要給孩子做一個承擔責任的好榜樣,既要關注到別家孩子和大人的感受,也要做好自己孩子的引導。
-
15 # 親子成長手冊
1、接納孩子的情緒
發生這樣的事情,肯定孩子心理也不好受,給孩子更多的理解,多多的關注他們的情緒,接納孩子哭鬧和恐懼的情緒,協助他們梳理一下事情發生的過程,不都是他們孩子的原因,要告訴孩子們們不要害怕,警察叔叔過來不是因為他自己做了很嚴重的事情,沒有特別可怕的後果。
2、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孩子打人或者搶玩具,確實不是什麼很好的行為,這個行為在家裡就要多多的關注,如果是為了引起其他的關注,就更加不能這樣做,這樣大家就更加不願意和你玩了,所以和孩子說好,要表達情緒有很多種方式和方法,在家中可以和孩子練習,告訴孩子直接說出來,這樣孩子就會慢慢的知道,除了搶東西和打人原來還可以用另外的方式表達,在外邊的時候發現小孩子有打人的趨勢及時制止,並且帶離現場,直到小朋友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才同意他和同伴們一起玩。
3、大人之間溝通注意方式本來就是小孩子玩鬧發生矛盾的時候,最後鬧到警察來,這和大人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有關係。自己家的孩子打人肯定不對,其他家長很兇的對待自己的孩子也不對,但是如果可以先道歉,是不是效果就會好一些,不是最後鬧成僵局。
馬上滿三歲小男孩想跟大點的小朋友玩,但是和四五歲小女孩一起的小朋友不願意和他一起玩,小男孩性格活潑,有時候想引起別人注意,可能無意就把小女孩鼻子打出血了。小女孩媽媽就比較生氣,很兇罵了小男孩,小男孩婆婆就說不要那麼兇,可能就爭吵起來了,一個多事的路人報警還叫了救護車,大人沒有打架,所以警察也沒有說什麼,小女孩也帶去醫院檢查,也沒有什麼,只是怕小男孩心裡有陰影(我是小男孩媽媽),小男孩確實喜歡打人,搶玩具,或者想引起別人注意的時候。如何正確引導小男孩不要打人,還有就是看到別人拿到好看的玩具也想去玩,別人不給他就會哭。有沒有好辦法引導小男孩現在的不正確行為。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很簡單,我是學人力資源的,告訴你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人力上叫角色扮演法。小孩子還小,說教什麼的基本不會懂也聽不進去,尤其是這樣調皮的孩子就更不聽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也變成被搶玩具的那一個人。每當他發生這樣的行為時,你就去搶他的玩具,他對別的孩子怎麼做你就對他怎麼做,在他哭鬧不依的時候再告訴他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一次可以無法改掉,下次再有可以再試。小孩子一定要從小教育不能讓他不懂禮貌,現在熊孩子能得到的寬恕和原諒越來越少了,別人可能不會把孩子怎麼樣,但家長估計要被罵死了。送給所有家長一句話:養不教,父之過,不要等將來社會替你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