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學心法

    現行說的《易經》是《周易》的一部分,主要指上下經,內容很少,也很雜亂,屬於商周之際流傳下來的占筮記錄。

    《周易》,除上下經外,還包括《彖》《象》《繫辭》《說卦》《雜卦》《文言》等周代出現的解釋《易經》的內容,相傳為周文王、周公和孔子所著,但現代研究表明,未必都是此三人所著。

    《易經》只有經文,《周易》包含解釋,這就是本質區別。

    但民間說的易經,又不是這含義,比《周易》含義更廣,更多的是指各種預測術。

  • 2 # 補倉

    說起《周易》與《易經》,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一回事,但具體說來《周易》與《易經》兩者還是有區別的。

    何為易?易就是變化。《周易參同契》說:“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後漢鄭玄說:“易者日月也。”何為經?經的原意為織布機上的豎紗,又指義理、法則,典範的著作。《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原著。雖然是卜筮之書,但其內在的哲學思想和獨特的邏輯體系,卻構成了中國傳統的哲學和文化體系。易的起源,傳說遠古時期伏羲氏觀物取象始作八卦,顯示了宇宙本體及自然體象之功能,揭示了宇宙萬事萬物之原理。

    易有三種,中國古代有《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這三個都是講陰陽變化的,所以叫作易。這個解釋看來是很合理的,也已經被歷代人所接受。《易經》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文獻之一,集合了這三個易在內,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為夏代人對易學的總結,據說是由神農氏所作。神農氏也稱連山氏,是古代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相傳伏羲氏所作的“易”,經過19代傳承之後到了神農氏,神農氏對易象的運用進行了推廣。《連山易》的八卦圖,稱為先天八卦圖,以艮卦為首,主要講陰陽卦的對峙,並運用陰陽消長的原理來解釋事物,以此為中醫奠定了基礎。

    《歸藏易》是黃帝時代的易,為商代人對易學的總結,據說是黃帝所作。黃帝號軒轅氏,又號歸藏氏,傳說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易學的發展從神農氏經過8代傳承後傳到黃帝,黃帝別於連山重仰觀天法而主變,偏重俯察之地方而主藏,作《歸藏易》,以坤卦為首卦。《歸藏易》的八卦圖稱為中天八卦圖,講陰陽調和,以地包天,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陽變陰合,乃能生生化化。《歸藏易》對後世影響很大,對於文字、音律、文、五行、干支、歷算、禮制等文化,特別是中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於歷史久遠世事滄桑,《連山易》和《歸藏易》早已失傳,最後只有《周易》流傳至今。

    《周易》是周代人對易學的總結,是周文王、周公、孔子所作。《周易》分《古經》和《易傳》兩部分,《古經》是本文,由卦辭和爻辭組成,《古經》六十四卦卦辭,為周文王被囚羑里時所作,卦爻辭後來為周公所作。闡釋《古經》的《易傳》,由“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等十篇文章組成,為孔子及其後學弟子所作。文王所畫的八卦圖,稱為後天八卦圖,首卦為乾。後天八卦圖講流行,形容如水之流動,用以表示陰陽卦之間相互依存。《易傳》是開啟《周易古經》的金鑰匙,他以陰陽辯證的哲學觀念闡釋《周易》,使《周易》上升到更廣闊的哲學領域。

    《易經》原是上古卜筮之著述,在商末周初之際,經過周文王的整理,將其引入了“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八卦、六十四卦是占卜用的,但卦中包含著哲學思想,體現出一種樸素的唯物論觀點。500年後經過孔子及其後學弟子傳述,他的哲學蘊涵才被揭示出來,為眾人所知曉。又經過歷代眾多學者的研究,使《周易》成為中華文化的最高典籍。易學揭示天地自然及社會發展變化之規律,對儒、道、墨和諸子百家的思想發生了極大的影響。易學就像一個萬花筒,其博大精神的原理在各門學科都得到廣泛運用,如天文、地理、文學、藝術、哲學、曆法、數理、生物、音樂及軍事、醫學、武術、氣功等方面都與《周易》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絡。

  • 3 # 梅里一了

    易經與周易的本質區別在於前者是基於觀象授時的治國法典,後者是利用六十四卦的符號系統釋述陰陽對立統一消長轉化的哲學著作。易經產生很早,從伏羲畫卦開始,爻辭也應該很早,從爻辭記載的刑法就有明顯的季節特徵。所以讀懂易經要按先天卦序理解爻辭,周易是周人對易經的解釋,這個時候,曆法已經比較完備,觀象授時逐漸淘汰,依靠原始易經治理國家已經難以解釋世象,因此,文王對卦象進行了重新演繹,孔子在此基礎進行多方面的闡釋。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周易。

  • 4 # 日月明程

    鄙人孤陋寡聞,對二者沒有深入瞭解,所以沒有覺得二者有多少區別,相反更覺得二者本質是一樣的,即以陽陰變化互動理論看待大千世界,並以此指導人們與自然和社會和諧相處。如是謬論請諒解!

  • 5 # 歲月如梭水如歌

    《易經》就是陰陽變化的八卦象,或讖,能夠深刻闡明變化莫測 隱而難見的八卦道理。伏羲創造的八卦是巜易經》的開始,這是宇宙之相,載之於自然之道,行之於陰陽,現之於八卦。而巜周易》的易,也就是對其深刻的道理,用文彩說辭進行了進一步追問與闡釋。完成對《易經》的解釋,是孔子的巜十翼》,並且對乾、坤兩卦,特別作了巜文言》。

  • 6 # 東山易經新解

    學大明,惟於此書,仍多瞢瞢。”我非常讚賞高亨先生的看法。高亨先生認為:治易之途“應該考釋經文,參閱舊說,探索它的原本意蘊”,這也就是說,要探索它的先天易理和先天卜筮的意蘊。

    後天《易經》即《周易》,吸收融合了《連山》和《歸藏》的卦辭和爻辭,先天《易經》並沒有遺失!與此同時,解釋先天《易經》的《易傳》被儒生修改,專門為後天《周易》服務,其互相矛盾之處甚多。由於儒生們篡亂《易傳》時,並不知道漢武帝會獨尊儒術,所以粗淺附會之處不少,當然這絕對不是孔子的本意。這樣一來,就直接造成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人們越來越看不懂《易經》了,直到當代人也難以走出《易經》研究的誤區。

  • 7 # 李當陽

    《周易》與《易經》的本質區別就是沒有區別,老掉牙的課題了,《周易》就是《易經》,《易經》只特指《周易》,誰敢反對?外面有幾個帖子,堪稱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連基本的易學、《易經》、《易傳》、術數的概念都搞不清楚,張冠李戴。廣義易學包括義理和術數,嚴格意義上的易學就是象數易,主要流派就漢易和宋易。這就是易學的概念,包括《連山》《歸藏》都屬於易學範疇,不屬於《易經》這一本書的範疇。《周易》即是《易經》,《易經》特指《周易》,且一定不兼指《易傳》《連山》《歸藏》。歷史決定,易學的發展決定。《周易》由於孔子的原因,由於儒家易學建立大一統的局面,到了漢代才始稱為“經”,從此《易經》即是《周易》。再有四庫全書的經部之首《易經》,那些胡說八道的睜開你們都狗眼看清楚跟《周易》可有區別?

  • 8 # 佛道淨

    我告訴你們易經怎麼來的(我猜的):就是很早以前,有個人,善於思考和歸納總結,打敗了對手,俘獲了女人,生了很多孩子,家族興旺。有一天,大家圍著篝火烤火,這個人思索萬千,拿起一根木炭,把自己的想法,在山洞牆壁上畫了一個陰陽魚。後來,大家見到這個圖後,啟發很多。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直到後來,有人專門研究此圖形,就出現周文王易經、武王八卦之類的,把自己的理解標註成帶文字的解說。形成了現在傳世的易經。其實,易經就是一個哲理,懂其道理,比去扣其文字,要收益的多。

  • 9 # 晝冕

    特殊地理位置裡特別文明早期數學水平與哲學思維的一種體現。早期的甲骨文在占卜之後少不了應驗與否之類的記錄,周時甲骨占卜就已減少也更傾向於祈求老天本身,而不是去解釋與表達,後期的占卜對古人而言已經是“求願大於釋疑”。說白了,就是早期與數學結合較緊密的哲學體系因為後來數學水平發展跟不上哲學思維的變化卻因太過重要而不能放棄而詭異化的產物。

  • 10 # 泥水勞人

    只有易經,沒有周易,周易是易經的別名。所以有個認為周代表周代,也有認為周代表週而復始,但敝人認為應該是代表周代。所以後人認為易經是周代的書,錯了,周代沒有易經這本書,易經是西漢時期的產物。所以只有易經,沒有周易,周易是後人新增的書名。

  • 11 # 己所甚欲勿施於人

    《易經》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及周代的《周易》,這三部經卦書統稱為易經。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 現代人已經無法知道《連山》《歸藏》寫的是什麼,可考的只有《周易》,《周易》只是《易經》的一部分,但一說《周易》都認為就是《易經》。

  • 12 # 先生195810245

    閒閒無事,用休息時間講兩句,手機內容豐富多彩,有興趣談一談《周易》和《易經》,現代人學過去文化確實有點難以理解,認識中國文字古人寫法是一種學問亦是最貼徹的。《周易》和《易經》顧名書義用大腦想一想就可以解了,有的人利用自己的權威又如寫小說一樣聯非常豐富,深奧莫測,本身亦是一門學問,在陰陽學.預測學.風水地理學.只要是住宅方面比較多,總之醫.卜.相都用到。返回說《周易》周代表周天之下亦是八卦,易即是八卦相配互位陰陽交配相生相剋。《易經》用來講明八卦五行使用,經即路數和方法給學者理解和運用。使用先天六十四卦象去判斷萬物吉凶造福百姓是《周易》最好利用。

  • 13 # 大提琴心聲

    周易是我們古人,(公元前七千年到四千年間)對宇宙空間和地理永珍自然界,發現和發生種種的現象觀察和思考形成的一本“書”。

    由於遠古時代,文字還沒有創造十分完整豐富情況下,古人只好用簡單的圖案和卦的形式,來表達古人他們的想法和每一個他們所觀察到現象以記號。

    為什麼我們叫周易為易經?周易流傳到春秋戰國時代,老子和孔子就是誕生在那個時候,老子也是受周易有感留下了一部表達自然哲學思想聞名世界的(道德經)。

    而孔子把自己對周易的解讀,認知和感悟擴大發展了周易意境思想範圍,經過孔子改變,周易成為了華人家喻戶曉的易經。孔子就是靠自己努力學習和思想,發展了他自己創造的整套教育思想體系。

    從漢代開始,中國皇權統治者就把孔子的思想定為國教。到了唐代則以律法形式而鼓吹。

    周易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記錄人類社會自然歷史起源和自然樸素哲學思想的一本符號書集。原始人類所有朦朧思想和好奇無論多麼複雜,周易八卦為此設定了假設條件和定義框框。原始的相對論,就是周易太極圖所在,偉大的思想發現比愛因斯坦提早了二千多年。偉大就在這裡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就在這裡,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及相對論在周易易經中已經全面呈現了,後人世界無論你怎麼想,怎麼搞搞,搞來搞去就是離不開我們祖先的光輝燦爛的原始哲學思想。

  • 14 # 莫石7

    本人目前瞭解到:河出圖洛出書,伏羲畫八卦。伏羲的八卦是先天八卦。再往後來,周文王研究伏羲八卦。得出自個兒的八卦並研究出64卦並對64掛作出解釋,周文王研究的這部分內容出成書就是《周易》。再後來,後來的人,對周易進行研究完善而出《易經》

  • 15 # 微史論

    《易經》包括《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前兩個已經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不過,前段時間海昏侯墓發掘時,有一堆竹簡,聽說好像有《易經》失傳已久的部分。還有《論語》失傳的部分。如果是真的,等其見世後,我們有幸目睹這部神書的風采!

  • 16 # 陳哲升

    《易經》是總綱,因應用不同,有的重點應用於軍事,有的是占卜等,分流成《歸藏易》和《連山易》《周易》,前兩部聽說失傳了,只有周文王在監獄裡理解、解釋後的《易經》留傳下來,因為是周朝周文王所註釋的《易經》,後世稱為《周易》。

    也可簡單理解為:《易經》是原版‘古文’,《周易》是周文王註釋‘翻譯’出來的版本。

    再打個比方:佛教經書(比如是原版《易經》),經過唐三藏翻譯後的版本(比如是《周易》)。

  • 17 # 峽里人事1

    看了一下前邊的各色答案,我忍不住笑了。這個問題其實並不複雜。所謂《周易》,應該是指周代春秋時期之前的《易》。而《易經》則是西漢及之後的事了。《周易》與《易經》的區別,應該是在內容裡。西漢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孔夫子‘易緯三絕’而給《易》所做的‘十翼’加了進去,以作為國家教育課本的‘六經’之一,即《易經》。後人為予以區別,才有了《周易》和《易經》之說。順便多說一句,道學與儒學的不同,僅僅在於研究範圍的大小。道學將‘天地人’作為共同的研究物件(天人合一),而孔氏儒學只研究其中的人道(倫理學),孔夫子給《易》所做的十翼也僅僅只涉及人事規律。這便讓後世難免進入誤區,一提《易經》很容易聯想到算命。其實,《易》原本是道學著作,是一部‘天人合一’涵蓋全方位之規律的‘全息’哲學,若僅僅用它來算命,就如同只用電腦與網路來玩遊戲,太浪費它的強大功能了!

  • 18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周易》與《易經》沒有區別,就是一個東西。如果硬要找點區別的話,那就是《周易》突出的是此書的時代性,也就是成書的時間。而《易經》突出的是此書的經典型性,突出了它在現實中的重要作用。

    看了一下前邊網友的回答,五花八門,說法不一。這一方面說明了現在對傳統文化和經典感興趣的人很多。同時也說明了易經本身的複雜。

    它開始的時期就叫做《易》,既有變化之意,又有簡易之意。《說卦傳》說它,時歷三古,人經四聖。是說《周易》的發展到成熟是經歷了上古時期流傳了很長時間才形成的。經歷了夏商周三個朝代,夏代的《易》,稱為《連山》,商代稱為《歸藏》,到周代就稱為《周易》了。

    我們都知道周易是有六十四卦,以乾卦為開始。而連山易是以艮卦為開始,有山之出雲,連綿不絕之意。而歸藏是以坤卦為開始,我覺得應有厚德載物之意。許多人說連山與歸藏己經失傳了,我覺得說失傳有點不準確,應該說是在易學的發展過程中,前邊粗淺的成果,隨著發展被後來精細的成果所替代似乎更準確些。

    周文山被拘在羑里推演的六十四卦,這時的六十四卦才基本成形。那麼,在連山的階段,大概也就八卦而己。

    從八卦發展到六十四卦,經過四位聖人的努力。他們分別是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伏羲畫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卦,周公整理卦爻辭,孔子寫《十翼》,易經基本就成形了。十翼其實就是孔子讀《周易》時的心得體會,經過孔子體會過之後,周易就從一本算卦的書,變成了一本哲學書,成了經典,於是,就變成了《易經》。

    孔子整理六經,確立了它的經典價值。但人們在引用它的時候,一般只說《易》曰,而很少說易經曰或周易曰。可見這兩個名字不過是一個東西的兩種叫法而已。

    《周易》經孔子編訂之後,並非就此完全定型,而是在不斷的繼續發展之中,漢朝的京房,宋朝的邵雍,周敦頤,朱熹等都對《周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 19 # 桂花芳香77105282

    《易經》是殷周之際成書的,是一部以卦畫文字為特徵的,用來卜問吉凶和預測未來的占筮之書。

    《周易》是由《易經》和《易傳》兩大部分組成的,《周易》能對中國古代哲學有著持久而深入的影響,主要是《易傳》對《易經》所做的哲理的闡發。即由宗教向哲學的轉化。說《易經》為占筮之書即基本傾向是宗教迷信,並不意味著其中沒有科學智慧與哲學思維。

    《易經》中,八卦分別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構成世界的物質基礎,八卦由陰爻和陽爻來表示,其中的陰陽對立是宇宙間的根本對立。《易經》六十四卦中還有泰與否,損與益,旣濟與未濟等正反卦,表明矛盾關係是客觀世界普遍存在的關係,是原始的辯證思維方法。隨著歷史的進化,人們認識到“兇吉由人”,其結果是《易傳》的誕生,向哲學轉化。

    上述是《易經》與《周易》的不同與相關點。以上簡答,供參考。

  • 20 # 丁佐甲佑5279

    《周易》是周文王根據前人的文獻,加工整理提煉成反映世事變化的規律的一部經書。他也是從先賢遺傳下來的文獻中,如《連山易》,《歸藏易》,整理提煉而成的。這些文獻雖是傳說中的文明,但是可以肯定的說,一定是存在的,因為文王演習《周易》,不可能憑空想象出來了,必須有一些素材和原始資料的,從中找到一些大趨勢,也就可以發現事物演變的規律與規則,提示自己,警示後人,做事為人,如何可以逢凶化吉,如何可以大吉大利!後來的驗證,也是這樣的狀態!於是乎,周公加以細化整理,又用一些例項,加以證明。這就是《周易》經文部分。後來孔子研習《周易》,把自己的所學所悟記錄下來,附於後邊,一共十集,又叫《十翼》,就象《周易》的翅膀,可以傳遍天下!這也稱《易傳》,與《周易》經文合起來就是《易經》全部內容。嚴格意義上講,《易傳》不是《易經》經文,是孔子研習《周易》的思想體會,閱讀理解的感悟與昇華。本來《周易》是來源於生活實踐之中,它更多的是表現自然本性規則,沒有更多的人為思想在裡面的。孔子日夜研習《周易》,達到忘我的境界,素有“韋編三絕"之稱謂,把竹簡翻閱斷開數次,可見孔子對它的用功程度,難怪能成為至聖先師!所以,後來的學《易》人,都是先從《易傳》學起,由《傳》到《經》,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這樣的,初學者便會把二者混淆起來,不知其中原由,往往會分不清主次,極易見不到成效,誤把《周易》比成無字天書。其實,它也是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指導人們如何盡人事,順從自然規律辦事,也就是有些人所謂的聽天由命,其實原始本義是順天道,盡人事,無往而不利!並不是迷信天命,迷信算卦占卜,是要自己先做好自己的事,再符合自然規律,循序漸進,一切都Ok!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酒能帶上火車飛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