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走散的田野
-
2 # 盤古一萬年
曹丕者,乃曹操與卞氏所生之子,曹植之兄也。曹字子桓,生於漢靈帝中平四年於譙(今安徽省亳州市,建安十六年春正月,時年二十五歲的曹被封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曹五三十一歲時被冊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薨於洛陽,三十四歲的曹王承乃父官職並襲其爵位,為丞相、稱魏王,改建安年號為延康元年。是年冬十月,曹廢漢獻帝劉協,以禪位的方式自立稱魏皇帝,又改延康年號為黃初元年。曹玉在位執政七年,卒於黃初七年,年壽四十歲,死後諡號為文帝。
曹丕文武雙全。曹植在《文帝誄》中評曹曰:“仁風偃物,德以禮宣。祥惟聖質,察在幼研。庶幾六典,學不過庭。潛心無罔,抗志青冥。才秀藻朗,如玉之瑩。聽察無響,瞻睹未形。其剛如金,其貞如瓊。如冰之潔,如磁之平。爵功無私,戮違無輕。心鏡萬機,攬照下情。思良股膿,嘉昔伊、呂。搜揚側陋,舉湯代禹。拔才巖穴,取士蓬戶。唯德是縈,弗拘禰祖。”,此評曹王雖不足全當,但也未必盡是言不當實之語。據史載評曹曰:“天資文藻,下筆成章,薄聞強識,才藝兼該”其評語中“才藝兼該”之評還是委實中肯的。曹王自小天資聰明好學,據《三國志魏書文帝紀》中,裴松之注引《魏書》言:其“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善騎射,好擊劍”,他愛好廣泛,學無鉅細,長成後更是文武雙全。曹身上所具備的才能,一方面來自於自身刻苦的勤學,另一方面來自於乃父曹操“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的教誨。因此,曹王在年少成長的階段,能廣學博覽。“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這為其以後的文學創作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曹從小跟隨乃父從徵的經歷,又時常激發出曹不備武信念的成長。徐公持在《中國曆代著名文學家評傳曹不》中認為:“文武兼通的發展方向,同他父親的教導有很大關係,曹操本人就是一位才華出眾、武略蓋世的英傑。”。雖說曹成長於征戰戎馬之間,但受乃父曹操的薰陶與影響,亦是筆耕勤勉、手不釋卷、總以著述為要務。他自稱:“所著書、論、詩、賦,凡六十篇。”,而從現今流傳下的文學作品來看,創作有詩歌、辭賦、散文,諸體皆備無所不及。其文學作品寄託了曹不的心志與思想,體現出創作者的喜好與情懷。由於曹不身兼帝王、軍人、文人及政治家的人生經歷於一生,其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將日常歡娛的生活,融入進作品的思想內容當中。他將從徵軍旅生活變為激發其立志宏圖的溫床,而他洞察秋毫的討論剖析,更加折射出其政治家智慧的頭腦。從題材方面來看,反映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思想感情觸及到社會的底層領域,風格中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和濃郁的時代特徵。
曹玉自小受儒家經典的薰陶,其個人的文化素養非常好。其文學實踐創作中,明顯有注重文學的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特點。曹王對《詩經》、《楚辭》、《古詩十九首》等及先代儒家典籍非常熟悉,經常借用或化用其中的成句來創作詩歌。散文中也有襲用成句意之例,如在《與王朗書》中襲用《淮南子精神訓》:“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之意為“人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與此同時,曹對先代經典更是信手拈來諳熟於心,經常引經據典,諸如《尚書》、《論語》、《孟子》、《老子》等,都多次引用到其作品中明理曉事。曹玉對《樂府詩歌》的擬寫和改寫,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讓古樂府詩歌在他的新穎創作下重放異彩。這些在文學作品上的突出特點,無不與曹自小愛好文學、博學典籍有關。在儒家文化的儒染下,曹玉從幼年開始就慢慢地在心靈的深處,逐漸將愛好文學的觀念積澱下來,以致奠定了曹—生酷愛文學,廣著篇章的人生髮展方向。曹不在廣著篇章的同時,曹不不忘修武以自強。少年時期的曹不,是在戰火紛飛動盪不安的年代中度過的。長期的軍旅生活不乏苦樂,讓其成長充滿了人生五味俱全的生活體會。少時隨乃父曹操各處征戰,親歷戰爭的慘烈。這讓其擁有了豐富見聞的同時,也破礪了自己堅強的毅志。
他曾在《典論自敘》中自述其:“餘時年五歲。上以四方擾亂,教餘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餘騎馬,八歲而知騎射矣。以時之多故,每徵,餘常從。”,又稱“君子雖文事,必有武備矣”。擁有文韜武略的人生髮展,更是從小紮根於曹玉的內心之中。他認為戰亂年代“文武之道,各隨時而用”體現出他對戰爭殘酷現實的深刻認識。為此,他五歲時就幵始學武“六歲而知射;八歲而知騎射”,曾因善騎馬在張繡宛城反叛時,戰場遇危險時能夠成功脫險,其年曹僅僅只有十歲,這與其早學騎射不無關係。此外曹玉還很善射且“善左右射”,建安十七年,曹操南征孫權軍駐紮在曲蠡,尚書令荀威去勞軍,曾與曹玉有過對射箭技術的探討。荀或稱讚曹善射曰:“‘聞君善左右射,此實難能’。餘言:‘執事未睹夫項發口縱,俯馬蹄而仰月支也。’殘笑曰:‘乃爾。’餘曰:‘將有常徑,的有常所,雖每發輒中,非至妙也。若馳平原,赴豐草,要狡獸,截輕禽,使弓不虛彎,所中必洞,斯則妙矣。’”。從上述對話中可見曹不不但善射,而且還表達出對所謂善射與技能實戰性關係問題的看法。曹不還遍訪名師學習擊劍術,並與他們從遊請教頗得其法且技藝精熟。不僅善擊劍,且善於“以短乘長”,此外還時常與將軍飲酒論劍。
曹不在《典論自敘》中曾描述過,與奮武將軍鄧展比試劍術的情景。鄧展臂力過人並且“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曹與鄧展在論劍高興之際,兩人以甘鹿為劍比試一番,結果曹不三中鄧展臂。及至長成之後還很熱衷武事,“是以少好弓馬,於今不衰,逐禽輒十里,馳射出百步。日多健體,心每不厭。”氣又常以遊獵為練武之路徑而喜愛一生。另外,曹王習武且愛武,對於武器有著特殊的愛好。在其詩歌中多有表露對劍喜愛的美益之詞“羅纓從風飛,長劍自低揚”“帶我寶劍,今爾何為自低昂?……曾不知君劍良綺難忘。”。他還曾親自組織工匠去打造武用兵器並冠以響亮的名字,造“三劍:一曰飛景,二曰流採、三曰化鋒、三刀:一曰靈寶,二曰含章,三曰素質。匕首二:一曰清剛,二曰楊文。露陌刀一:曰龍麟。”,這些兵器都“精而煉之,以為寶器九”。顯然,曹玉對武學的熱衷自小開始並跟隨其一生,雖然《舊唐書經籍志》著錄的曹《兵法要略》十卷現已散佚,現在無法瞭解到其軍事理論的內容,但其軍事思想和軍事謀略的形成,與他自小熱衷武學當有直接的關係。
曹丕身為一個貴族公子,其成長不是在每日聲色犬馬,荒廢光陰中度過。而是能自幼勤勉尚學,胸懷宏圖,廣學文武治世之道。最終長成之後,成為一個文武雙全之人,他對文學和武學的執著很是難能可貴,確實值得後人稱讚。
-
3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曹丕和曹操一樣都好色
曹丕做了魏國開朝皇帝,在原來曹操魏王基礎上,在皇后之下,把後宮小妾們分為十等貴嬪、夫人(貴人)、淑媛、昭儀、修容、健仔、容華、順成、美人、良人。其中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是新添的。每等都有若干女人。
有其父,必有其子。曹丕不愧青出於藍,把老爹的遺囑丟到九霄雲外,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非但沒有把老爹的妃嬪送到銅雀臺去埋沒青春,相反廣施雨露,人盡其材,把曹操身邊人都笑納到自己的後宮裡。把個卞老孃氣得直罵他狗鼠不食。
曹丕十歲便跟從父親出征,戰宛城的那一幕為其親歷,給他提供了最生動的教材,漂亮女人的重要性得以昭示。和曹操一樣,他並不忌諱娶從敵人手裡搶來的女人- -他最有名的妻子甄氏。這個女子的美名聲震中原,首任丈夫便是門第顯赫的袁紹的二公子袁熙。曹操大破鄴城,年僅十八歲的曹丕就打好了主意,定要趕到父親前面去見識美人姐姐,所以一進城便直奔袁尚府第。紹妻和甄氏在堂上非常驚懼,曹丕單刀直入說:“請讓您的兒媳婦抬頭。” 婦人特意被髮垢面,或許想混同常人,或許想伺機潛行去尋她那隻顧自己逃命的丈夫,曹丕總算沒有被假象矇蔽,替她顧攬髮髻,以巾拭面,這才發現果然姿貌絕倫。把她帶回的營地,給老爹一個繼承事實--- “您這麼大把年紀,總不好意思搶兒子的女人吧”。
曹操固然生氣,可既然木已成舟,又好在廢水沒流外人田,只得做個順水人情,把甄氏正式賜給曹丕。這事鬧得挺轟動。雖然孔融早熟到四歲就能假正經地謙讓梨子,然而老來卻極不見機,哪壺不開提哪壺,居然拐彎抹角地藉此編排阿瞞。他給曹操的信中寫道:“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曹操以為孔融研究過誰家的絕對隱私,居然考出這樣石破天驚的高論,虛心請教。沒成想,孔融自稱乃是從曹操把甄氏賜給曹丕這件事情上想當然地推論出來的。他仗著家世淵源,學問高深,官場資格老,輕言慢上,浮華簡傲的文人氣質跟他所推薦的彌衡如出一轍。有點頭腦的人都不難看出,孔文舉實在是自己親手按下了通往地獄的電梯開關。即令曹操不殺他,估計日後曹丕也會要他好看。
唐突美人而刑坐棄市,孔融咎由自取。但是劉楨的獲罪就有點冤。有次曹丕宴請一班文學同好,席間,他讓甄氏出來拜見,很可能是想向大家炫耀自己漂亮的老婆。當然,仙女一樣的美人誰見了都想多看兩眼,不過大夥都忍了:魏王世子的王妃,可望而不可及,稍不留神還有大不敬的罪名。唯獨劉楨喝多了幾杯,忘記分寸,居然眼睛直勾勾地盯著王妃看。曹丕本人反倒不大在乎:要的不就是這種傾城傾國的效果嗎?皇帝不急太監急,那些少看了幾眼的諸位心裡便大不平衡,眼睛紅紅地跑去向曹操打小報告。曹操大怒,將劉楨下了大牢,本來斬立決的大罪,總演算法外施恩,減做勞動教養。
甄氏之所以流芳千古,一來因為她生下明帝曹睿,所以《三國志》后妃傳必須給她留有一席之地,再則由於唐人李善造謠,藉著《洛神賦》的大名杜撰了一條有關甄氏與曹植叔_嫂戀的註解。
事實是,這個異常美麗女人的身後異常悲慘。看相人劉良固然很早就預見到曹丕會踩著五彩祥雲前來迎娶她,稱她“貴不可言” ,然而他或許沒能看出,或許不願說破千篇一律的紅顏薄命結局。君恩無常,色衰愛弛,文帝的新歡郭後、李、陰貴人既取代了韶華不在的甄氏,太子曹睿和東鄉公主生母的身份自難敵得過郭後榻邊的三言兩語。
於是,文帝先將甄氏獨自留在鄴城,後來乾脆藉口她有怨言而行賜死。她死後安葬之所在鄴城正是他們倆相遇的地方;她死時依舊被髮覆面,一如他們的相遇,然而這次已不再是出自她的意願,而是來自他的赦令。十幾年的恩情轉瞬雲煙,今日之君王不會重來“顧攬髮髻,以巾拭面” ,相反,他居然叫人“以糠塞口” ,作踐屍身。蘇門讀書到此,不由得掩卷唏噓這樁始亂終棄的大悲劇,面對跨越千年的寡意薄情尤感驚心動魄。
據說甄氏臨終前賦詩《塘上行》曰:“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其詩傷而動情,怨而不怒,此時此境,難能可貴。反過來,曹魏史書的官樣文章依然做得十足,聲稱:文帝三次下旨給甄氏封后,甄氏都予以拒絕;皇帝本打算親自去接她,甄氏卻不幸染病身亡。您看,要怪,只能怪她福淺緣薄,皇帝老兒真可算仁至義盡----我們又一次成功領教了歷史的缺乏人性和史官的喪失良知。
-
4 # 曉松之歷史雜談
曹丕一生涼薄
一日卻忽然想起一位魏國英雄的功績
下詔書特地表彰
文辭讀來令人五內俱沸
六年,帝追念遼、典在合肥之功,詔曰:
‘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
“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爾。”
-
5 # 小號95564
曹丕是深謀遠慮的,兇狠、狡詐、霸道、不擇手段這些還不能完全體現出他們的可怕。曹丕不會被別人的是非觀所左右,他們可以鋒芒畢露,動於九天之上,也可以隱忍不發,藏於汙泥之中。但是曹丕為人讓我不敢認同,不聽取他人意見,心胸狹隘,不是君子,但也不能稱之為梟雄,實際上他只是為一己私利而不擇手段,不過生在那樣的家庭確實讓他名流千年,至於他當上了皇帝,也的確能說明是有一定能力的,不過在政期間也沒有為國做多大貢獻,曹丕此人不入流!
-
6 # 蔣語堂
多才。曹丕是建安七子之一,代表了三國兩晉時代的一個文學造詣高峰,有多篇詩作傳頌於世。
少德。曹丕與他的親兄弟們一直不和,甚至毒害有加,這也是他被世人爭議最大的焦點,曹植那句“相煎何太急”,讓人幾多唏噓,毒殺曹衝,逼鬱曹植,對獻帝迫害有加,在德這一字眼上缺上一大塊。
雄心。曹丕是一個銳意進取的人,幫助曹操建功立業上給了極大支撐,但有些力不從心,換句話說,江山到了自己手上卻得不到良好的發揮。
-
7 # 軒轅說文史
在開始談曹丕之前,我們還是要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建安風骨吧。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196-220,所謂風骨大體上“風”偏重指精神氣質,“骨”偏重於指骨骼形態,二者密不可分,合二為一即為風骨。
建安時期的作家,逐步擺脫了兩漢以來儒家思想的束縛,開始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再加上當時社會正處於戰亂動盪的年代。
一些對社會現象有思考的作家們感情上逐漸表現得更加慷慨激昂,這一時期他們創作了大批的文學作品,對漢末以來文學的匱乏給予了豐富。
由於期間的作品具有內容充實、感情豐富而且多反映民間疾苦的特點,文學史上稱為“建安風骨”。
扛起建安風骨大旗的當首推三曹,在三曹當中魏文帝曹丕是又是其中唯一一個帝王身份的文學家。
由於各大電視劇的演繹,曹丕的形象似乎已經找不到真實的面目了,處於劇情需要,形象或褒或貶,不一而足。
當腦袋決定屁股以後,如果你的屁股所座的位子是唯一的,這時你的腦袋所決定的事情都是為鞏固屁股服務了(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評判,何以覓的真面目)。
此文就不再參與攪和那些影視劇裡的扯淡的事啦,我們從曹丕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中還是可以讀出他的真性情的。
史載魏文帝曹丕生於187年,卒於226年,字子桓,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建安三曹”。
我們來欣賞一下他的詩文:
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此詩的創作時間和背景,從詩中的內容可以推斷出應在公元207年,這一年曹操率大軍北伐烏桓,戰爭的所在地就是古燕國的北部也就是今天的遼寧省興城一帶。
從詩中不難看出,作者反映的是這個地區由於連年戰爭的徭役之苦。從時間和歷史背景推斷,此時的曹丕還沒有開始和曹植爭奪太子之位。
起初曹操對太子之位的第一人選是曹昂,但曹昂在征伐張秀的戰役中因保護曹操和曹丕戰死了,後來曹衝的出現讓曹操有了立曹衝為太子的傾向。
由此推斷此時的曹丕還沒有太多爭奪太子之位的機會,詩中所反映的也就沒有那麼多的政治理想和遠大抱負了。
從詩的格律上看,曹丕的這首這《燕歌行》可以說是至今為止發現的,在七言詩中是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詩了。
有的觀點認為最早的七言詩是漢武帝時的《柏梁臺詩》,但這首詩相傳是君臣聯句,正史中也沒有確切的記載。
而且這首詩又是出於後代小說,深究會發現有很多的漏洞,所以可信度大打折扣,由於是多人聯句,讀起來有種生編硬湊的感覺,文字堆砌敷衍,從詩歌的角度分析完全沒有什麼詩味。
由此推出,曹丕的《燕歌行》堪稱是七言詩的鼻祖。
至於後來張衡所作的《四愁詩》,僅從詩中的內容來看,是一首好詩,但從文字本身的組成看,詩中都帶有“兮”字,讀起來感覺就像屈原的離騷體,有著楚辭的影子,所以說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七言詩。
詩文淺顯易懂,不難看出,作者詩中描述的是一位女子對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此處也未嘗不是作者借他人之語表自己的真意,此時的曹丕正在和風華絕代的甄夫人打得火熱呢)。
用筆委婉,語言清麗,感情纏綿,宛如自己就是那個閨中之人,可見那時心中的愛戀還是很濃的。
寫景與抒情相互交融,完全沒有政治家和軍事家的殺伐狠詈。詩歌從開篇給讀者展示的是一幅秋天的實景畫面,秋風蕭瑟, 秋氣漸濃,草木見秋零落, 等等秋天蕭索的景象。
目睹諸多蕭條的景象,由景牽情,以從思婦的角色自然牽出了思夫之情,從而映照出的是思婦內心的孤寂。
詩的最後以清秋霜冷的月色更進一步的刻畫了和渲染了獨居深閨的寂寞,藉以古老的神話故事中的人物,牽牛星與織女星的“限河梁”來表現思婦的哀怒,進一步的增加了文學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堪稱是曹丕在詩歌上的代表作,對後期七言詩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清河作
方舟戲長水,湛澹自浮沈。
絃歌發中流,悲響有餘音。
音聲入君懷,悽愴傷人心。
心傷安所念,但願恩情深。
願為晨風鳥,雙飛翔北林。
此詩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在公元225年,那時的曹丕已經三十九歲了,男人在這個年齡,中國古代還是有些說法的,在民間的說法應該是一個坎吧。
玩笑的是,曹丕這年還真的遇到了他人生的一道大坎。在曹丕登上皇位後,對於北方的統一是做出了巨大的成績的。
據歷史記載,曹丕登上皇位後,勵精圖治,曾以假徵吳地的謀略,平定了其父曹操在時都難以平定的青州、徐州一帶的地方好強和割據勢力。
漢末以來,皇權旁落,國家歷亂,青、徐一帶是當時北方割據勢力的多發地。曹操在時以臧霸、孫觀等為首的割據勢力,並沒有得以徹底的消除。
他們雖歸順曹操,卻擁有獨立的地盤和兵力,由於要同吳蜀的征戰,抵禦北方外族的侵擾,曹操不得不對他們採取羈縻政策。
曹操剛死,在洛陽的青、徐兵就發生騷動。曹丕採取撫而不討的策略,穩住了他們,控制了局面;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此詩從歷史事件的分析上看,應該是作於公元225年冬天的十月,曹丕是為了心中的夢想,統一中原。一個身居最高層的人,怎麼可能還會像當年公子哥時那樣,自顧一方天地的自娛呢。
然而這次的南征,雖然準備的很充分,數十萬大軍實力優勝,打過長江去,似乎滅吳統一中原指日可待。 然而,天意不眷顧他,命數沒到,命運和他開玩笑了。
十月的季節,老天爺就下大雪了。就這樣,河面冰封了,戰船在江中凍住了。這已經是曹丕第三次伐吳了,時不我待,此時的曹丕只有望雪扼腕長嘆也!天不遂願,天意不在朕。
事情至此還沒結束,魏軍還沒來得及撤兵,東吳趁此機會抄小路夜襲了魏軍,導致魏軍大亂。
史載因此次被偷襲,曹丕棄舟乘車而退,一直逃到山陽(今淮安市)才剎住陣腳,收攏殘兵,聚於淮河,隨後乘船返回。
因在大軍撤退的路上,親歷了百姓為自己的帝舟和兵船挽纖的辛苦,便作了這首《清河作》,詩中不難看出,作者對戰爭的艱難,對出征士兵的家人盼其何時歸鄉的悠怨。
只有祖國的統一,戰爭才能徹底的消滅。然而,曹丕最終也沒有等到完成統一中原夢想的那一天,也許是幾次統一戰爭的失敗,給他的內心蒙上了痛苦的因子。
最終,公元226年,年僅四十歲的曹丕因病於洛陽英年早逝。
曹丕
軒轅
篡漢毒妻何太急,
政功七載鮮人敵。
演評野史焉足信,
深品詩文漸解迷。
文:軒轅
-
8 # 老家許昌
曹丕,是卞皇后所生的長子,按排行,他是老二。曹丕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建安文學的代表者之一。他是三國魏國的的開國皇帝,是他在父親曹操基業的基礎上,結束了漢朝的四百多年統治。
曹丕小時候,聰明好學,多才多藝。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為世子,就是曹操的接班人。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為魏王,當年十月,漢獻帝禪位,曹丕登基為大魏皇帝。
現在,在許昌城南的繁城鎮,有一座受禪臺,就是當年曹丕登壇受禪的地方,現在仍然儲存有記載當時受禪的兩塊石碑,這就是非常有名的“三絕碑”。
為什麼叫“三絕碑”呢?就是這石碑的文表絕、書法絕、雕刻絕。這石碑的文表由著名文人王朗所作,由著名書法家梁鴣書寫,由著名書法家、雕刻家鍾繇所雕刻。三個藝術大家,共同完成這件作品,所以稱為“三絕”。
黃初元年,曹丕登基。當年,就免徵潁川郡一年的田租。改許縣為許昌縣。所以,當年臨潁縣繁城建有魏文帝廟,香火很盛。
魏文帝曾下詔說:“潁川是先父平定天下起兵的地方。官渡之戰時,四方百姓都在觀望,而這個郡的老百姓,青壯年拿起武器投入戰鬥,老年人為前線送衣送糧。今天,我在此登壇受禪,這個郡的老百姓,輔助魏國有功。”
曹丕在位時間只有短短的七年,雖然比不上他偉大的父親,但還是兢兢業業做了很多事。他重視文教,修復洛陽,推廣儒學文化;恢復生產,與民休息;他創立九品中正制,果斷稱帝,結束漢朝四百年的統治。曹丕在文學上,也有相當高的成就。他是三國時代傑出的詩人與文學批評家。
曹丕登基後,對他的兄弟們還是很忌憚。據說,他曾毒死自己的二弟曹彰。
-
9 # 阿昌愛歷史
三國時期真實的曹丕是怎麼的,提到曹姓我們肯定會想到一代梟雄曹操,當然了曹丕與文武雙全、聲名赫赫的父親相比,曹丕就少了些亮點,但曹丕還是很有作為的。在東漢末年時期,文學興盛,建安七子是這一時期最著名的代表。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就佔了三個名額,可見曹家人在當時也是文武雙全的偶像。
約公元220年,一代梟雄魏王曹操遺憾離世,曹丕繼承了老爸王位,在當時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於他,並建立了大魏。
如果不看曹操的功績,只看曹丕。曹丕是曹操的長子,一直也受曹操的器重,曹丕出生在漢靈帝中平四年(約187年),當時全國開始陷入無休止的混戰狀態。在大混亂中成長起來的曹丕少不得跟隨父親曹操四處征戰,接受父親各方面的薰陶,但他學習的側重點似乎主要是在文學和文治方面。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天下漸安,曹操以功被加封為魏王,曹丕與弟弟曹植爭奪繼承人的鬥爭進入白熱化狀態。曹丕採用沉著冷靜、不露鋒芒的策略,最終佔據優勢,於次年(217年)被立為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一代梟雄曹操去世,曹丕成為魏王,經過緊鑼密鼓的準備後,漢獻帝“主動”禪讓天下,曹丕正式登基稱帝,建立魏國,開始了三國時代。
建立一個國家容易,但要鞏固它並不容易。曹丕鑑於漢朝的傾覆,禁止宦官和外戚干預朝政,需要注意的是,曹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漢獻帝,曹丕實際上也是外戚。和弟弟曹植殘酷的奪位鬥爭也使曹丕對同室兄弟十分提防,所有兄弟都以藩王的身份就國,沒有留在朝中輔政者。
在人才選拔上,曹丕實行了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將察舉人才的權力由地方收歸中央。
在文化上,曹丕本就博學多才,著述頗豐,他又使諸儒撰集經傳,分門別類,著成八百萬餘萬字的《皇覽》。
在教育上,曹丕復興太學,向天下學子授《五經》。
在風俗上,曹丕繼承曹操的政策,提倡薄葬。在軍事上,曹丕僅僅主動發動了三次伐吳戰爭,除了第一次有激烈的戰鬥外,其他兩次都是兵臨長江而退,不損一兵一將。在外交上,曹丕開通西域,置戊己校尉治理之。面對逐漸強大的鮮卑諸部,曹丕部署幹才屢次擊破之。
黃初七年(約226年),曹丕去世,時年四十,廟號世祖,諡號文帝。
-
10 # 文蹤旅跡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在曹操的二十五個子嗣中屬於最有能力的一個,成為三國舞臺上的大人物,為曹魏開國,統一了北方,又文能立說,詩、賦、文樣樣在行,屬於文武雙全的皇帝。
曹丕天資聰穎,博覽群書,精通諸子百家學說,具有很好的文學功力。加上曹操的精心調教,曹丕在諸多兄弟中脫穎而出。十歲的曹丕就跟著曹操走南闖北,既練就了武功,又錘鍊出沉雄的性格。常言道,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在張繡反曹的時候,曹昂(曹操的大兒子)被殺,而曹丕都自行騎馬逃脫,那年,他僅有十歲。
在確定接班人的問題上,曹衝死後,曹操心裡一直拿不定主意。曹植和曹丕兩個人慢慢爭了起來,他們背後的兩大陣營都很強大。最終,在司馬懿的力挺下,曹丕勝出,成為魏太子。
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繼位丞相。當年十一月,早都成為擺設的漢獻帝正式宣佈把皇帝位子讓給曹丕。此後,他執政七年,主張仁君賢臣,與民休養生息,實施文化融合,並一心想把當時的爛攤子收拾好。可三次徵吳,沒有從實質上改變亂象。
曹丕的文學成就的確不一般。他擅長“五言詩”,又開“七言詩”先河。他的代表作《燕歌行》反映戰亂之苦,思婦之愁,水平很是高超。他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學批評著作,特別是“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成為經典論斷。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可謂見仁見智,各不相同。諸葛亮認為“曹丕篡弒,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也有說,拿曹丕與其他帝王比,尚屬於中等偏上者。
-
11 # 亭殿閣
羽扇綸巾,談笑間,三華人物浮於紙上,說到三國,不陌生的是劉備的知人善用,孫權的滔天謀略,曹操的治世之才,殊不知,曹丕的治世才能更值得一說。生逢亂世,殺妻逼弟,讓他背上千古罵名,而他的豐功偉績卻被掩蓋了,世人皆知,曹操是《三國演義》裡的奸臣,可卻掩蓋不了他是治世之能臣的事實,缺點被放大化,而豐功偉績卻淹沒在歷史的洪濤中,曹丕很不幸的承受著世人的詬病。
生而不凡魏書曰:帝生時,有云氣青色而圜如車蓋當其上,終日,望氣者以為至貴之證,非人臣之氣。此帝指的便是曹丕,他生而不凡,年八歲,能屬文,博覽群書,精通諸子百家之言,十歲便隨父親曹操南征北戰,可謂能文能武,在征戰途中,不僅豐富了他的見聞,還讓他有了一統天下的雄心,這也與他稱帝后常年征戰息息相關。
繼位之爭在曹操的眾多子嗣中,曹昂在征戰中為救曹操而死,曹操一直心懷愧疚,在之後,曹操屬意其弟曹衝,當時的曹衝也是年少成名,不幸的是13歲就因病夭折死亡,在曹衝死後,曹操曾對他說:“衝兒之死,吾之不幸,汝等之大幸啊”,可見當時的曹操早就對曹丕心存芥蒂,不願將儲嗣之位傳給他,之後,曹植以風流文采展露頭角,曹操便開始舉棋不定,也許是曹丕的鋒芒太盛,惹得曹操對其大為不滿,眼見嗣位即將落到曹植手上,但曹植素來以風流成名,言行舉止相對於曹丕更肆意妄為些,史書記載,植醉酒悖慢,劫攜使者,終為曹操所不悅,再加上曹丕黨羽眾多,在司馬懿和其他各大臣的擁護下被立為魏王世子。
至於其弟曹植之死,眾說紛紜,曹丕也免不了背上逼弟的罵名,《三國志.文帝紀》就此事對曹丕進行了評價,“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在我看來,若僅僅只是打壓曹植,就不能算是心胸狹隘,可能是生活環境不同,在陳壽看來,曹丕已經得到世子之位,還要打擊親弟,一點都不顧念兄弟之情,可細想一下,自古以來,成王敗寇,曹丕本應除之而後快,卻體恤兄弟之情,留他一命,在朝堂之中,適當的壓制對方,也未嘗不可,況且,如果不壓制曹植,朝堂大臣也會諫言,逼令曹植七步成詩的典故,實在太過誇張。
建立魏王朝曹操逝世於洛陽,曹丕繼位魏王,初登高位,他的野心和雄心也招顯,其父曹操志在一統天下,為完成父親遺志,他汲取歷史經驗教訓,集中政權,排除異己,知人善用,康元十二月十日,漢獻帝禪讓帝位,黃初元年,曹丕以帝王的身份登上政治舞臺,他改革官制,建立九品中正制,順應歷史潮流,集中皇權,整肅官風,發展屯田制,恢復太學,消除割據,大破蜀漢,三徵東吳,使得孫權俯首稱臣,由此可見曹丕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並不在曹操之下。
當然,人無完人,要說曹丕做的錯事,賜死甄姬便成了首當其衝,曹丕年少氣盛,再加上郭氏對甄姬的汙衊,使得曹丕氣昏了頭,平日裡心思縝密的他並沒有追查真相,我想,要是沒有郭氏的汙衊以及甄姬與曹植之間所鬧的緋聞,曹丕也不會賜死甄姬,他應該是愛甄姬的吧,只是帝王之愛,最是薄情。
其實,曹丕也算是個倒黴人物,改了其父選拔官員的方針,世人說他逆父,好不容易奪來的世子之位,世人說他陰險狡詐,還有逼弟之嫌疑,這會兒,賜死甄姬,又讓他背上殺妻的罵名,再加上要處死曹洪一事,偏狹狠毒、刻薄寡恩等貶義詞都統統加在他身上,還牽扯上了後續的魏王朝被司馬昭取而代之的事,也賴他身上,就連漢文帝禪讓皇位,也有人說他是謀權篡位,只要一有什麼風吹草動,罪名就加在了他身上,由此可見,古代帝王不好做啊!
當然,這歷史真相到底為何,還得細細深究,我們都應該客觀的做出評價,就我個人而言,曹丕是英雄,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放在當時,還是功大於過的。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
12 # 鄧海春
作為魏國的開國皇帝,曹丕不僅完成了曹操稱帝之願,更是繼承曹操遺志試圖統一中原,兼併蜀吳。曹丕其人在文治武功上都頗有建樹,在其執政期間,完成了北方統一,平定外患,鼓勵文學,還頒佈了許多澤被後世的政策。按理說,如此人物應該讓其母為之驕傲,但是卞太后卻指責他豬狗不如,這是何故呢?
公報私仇,無帝王氣度。曹洪乃是曹操的從弟,早年就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在滎陽時,曹操兵敗,險些喪命於此,多虧曹洪捨命相救,才保得曹操周全。曹丕對魏的建立立下了不少戰功。在曹丕繼位以後,僅因為他的舍客犯法,便要處死曹洪。曹丕如此小題大做其實另有緣由,那就是曹丕為太子時,曾向曹洪借錢。但是曹洪為人吝嗇沒有答應,曹丕對此一直懷恨在心。曹洪門客犯法恰好給了曹丕冠冕堂皇地殺害曹洪的藉口。
一代帝王挾私報復,這本就不是帝王風範。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得諸葛亮出山,他並未因諸葛亮多次不見而心懷私怨,反而對他禮遇有加。相較之下,曹丕因為私人恩怨就對曹洪刑罰相加,實在不是明君所為。卞太后多次勸諫,但是也只能免曹洪一死,有功之臣最終被貶為庶人,令人惋惜!
對兄弟趕盡殺絕,不顧兄弟之誼。曹丕與曹植有立嗣之爭,最終曹丕勝出。稱帝后的曹丕並沒有對親兄弟網開一面,反而是處處針對於他,多次想置他於死地。卞太后不願看到手足相殘,就勸阻他,你已經殺害我的任城兒,不要再殺我的東阿兒。東阿兒便是指的曹植,礙於太后面子,曹丕免曹植一死,但是數次讓他遷徙封地。曹植最終鬱鬱而終。
其實卞太后所提及的任城兒便是曹彰,曹彰之死與曹丕也脫不了干係。曹彰年少時就勇猛善戰,卻在中年時進京覲見時猝死,這於理不合,很多人就揣測曹彰乃是曹丕所害。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曹彰乃是曹丕所害,但是以曹丕的個性,做出此事也不足為奇。畢竟曹植就是鮮活的例子。
貪圖享樂,為人荒唐暴虐。曹操死時,曾留下遺言,讓其姬妾全部改嫁。曹丕明知曹操意願,卻還是將曹操的姬妾納為己有。曹丕在曹操屍骨未寒之時就作出此事,氣得卞太后大罵“狗鼠不食汝餘,死故應爾”。
由此可見,曹丕為人不僅不孝,還極為荒唐。更讓人氣憤的是,他寵愛姬妾,不理會妻子甄宓,在甄宓怨言相對時,他便將其賜死。甄宓死時,頭髮覆面,以糠填口。對髮妻都如此殘忍,可見曹丕人品之差。
除此之外,曹丕對卞太后很忌憚。曹丕曾下詔婦人不得干政,還禁止群臣奏事太后,此舉針對的便是卞太后。被自己的親生兒子如此提防,卞太后心中難免有所怨言,罵他豬狗不如也在情理之中。
古往今來,能稱帝者少有心慈手軟之輩,但是像曹丕這樣六親不認的也著實不多。難怪當時很多名流之士都對他有所怨言,其實也是曹丕行事不當所致。
回覆列表
曹丕生活在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漢末建安時期由於軍閥的割據和朝代的更迭,使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價值觀念領域都發生了新的變革。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曹丕的成長髮展軌跡,大致先後經歷了軍旅生活,那城青年太子生活,帝王生活。由此註定他身兼帝王、軍人、文人及政治家等各種角色於一生,並且以其不平凡的一生書寫了他文武兼備的雄才大略。從政治、文學、歷史、思想潮流等,多維角度地去衡量曹丕,去客觀地表述其人物的歷史功績以及學術價值。這不僅有助於我們理性地感知一個時代歷史風貌,而且也能讓我們更深層次地瞭解一個文學作家及其文藝作品最好方式。
曹丕在政治上,不乏有政治家的膽識和氣魄。在其政治歷程的起點階段,他處身自我破碩之中,以自己的政治才能及內斂善謀的智慧,透過乃父曹操的考察並得到認可。最終在太子位之爭的權利較量中戰勝曹植,順利登上太子位並繼承丞相位。隨後他禪位以魏代漢踐作皇位,達到了他政治權利生涯的顛峰。在政治理想方面,曹丕追慕先代仁君明主之作為,繼承乃父之遺志期盼山河統一,併為此曾兩次伐吳,但都因時機不成熟而望江興嘆志願未遂。在執政方面,曹丕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他恩威並重排除異己。在大力推行鞏固政權穩定社會的同時,出臺了許多惠民政策,為恢復社會生產發展,以及富國強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文化思想方面,曹丕極力恢復儒家治世之法,欲意執政清明,建立文昌禮樂之盛世。在發展儒家文化事業其間,對修復和勘定文學經典古籍作了許多有益的貢獻。曹丕在政治上的作為,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經濟的恢復發展,於當時的社會境況而言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曹丕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年少時在其父親的薰陶下刻苦善學、博學廣識。為其擁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曹丕的青年時代在鄄城度過,在與建安諸多文士們良好真誠的交往中,建立起彼此感知交流的精神紐帶和文化氣息。從曹丕個性而言,他具有個性豐富、情感的豁達的氣質,加之他自身酷愛文學,又提倡文學事業的發展。所以在其作五官中郎將期間、太子期間、乃至帝王期間,無不會友交流,縱情詩、賦、篇章於遊宴間。他們透過書信往來交流思想談論文學,暢所欲言激揚文字扦發胸中之感。此一時期文學團體局面的逐漸形成,以及學術交紐帶作用。同時,曹丕不積極倡導文學創作,常常發起學術交流並召集舉行文事活動,他們透過各種文學形式評品人物發表見解,促進了文學理論的長足發展。由此為當時文壇風氣的改變和文體的革新,起到了理論指導意義。從而,曹丕為鄴下文壇的興盛,起到了領導作用。
曹丕少年時期就常隨父從徵,軍旅生活的經歷不但帶給他廣博的見聞,而且也磨礪出其堅毅的氣質品質。他經常深入社會現實,同時去領悟現實生活真實的感受,這為其以後用生命的熱情去歌詠、去賦贊、去著文究理等多種文學樣式,去關照現實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曹丕的詩歌思想內容豐富並且體式多樣,從他詩歌作品的體式來看,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體且不乏佳作。他的詩歌情感充沛感染力強,題材中不乏涉及到社會底層人民的真情實感。在技巧方面,曹丕注重詩歌的審美功能,且表現手法靈活多樣。詩歌中賦、比、興、用典、偶句的運用等特點在詩歌中十分突出,運辭華麗以及含蓄曲折的意境之美,耐人尋味。同時,曹丕對詩歌體式的創新、對詩歌的繼承與發展、以及詩歌多樣化風格等,三個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併為後世詩歌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建安時期是賦發展史的重要時期,漢大賦向行情小賦轉變成為發展的總體趨勢。曹丕創作的行情小賦現存有二十八篇,從內容上來看以抒情和詠物為主,而體制方面短小精傅,行情強烈。其賦作內容以真情的筆觸,觸及到社會現實的方方面面,並將個體的喜怒哀樂帶入行情小賦之中。曹丕賦作以其嫻熟的語言技巧、情感濃烈、意象逼真,引領著賦向詩的迴歸。曹丕賦作品雖然不多,但透過他的自由行寫及大膽創新,使得賦這種文體獲得新生。這對賦體的革新有著重要的影響。此外,他具備引領賦體變革與發展的積極因素,是推動建安賦作種類繁榮,數量提升以及賦風盛行的推手作家之一。曹丕擁有優秀的詩歌、辭賦作品的同時,其散文作品更在數量和內容方面別具一格。在文體形式上有論、策、序、表、告、銘、連珠、策、議、教、誄、祝、制等,各體制散文可謂皆有佳作顯露。曹丕散文一改漢代散文在形式上和內容上的束縛,能自由行寫內容反映社會,在表達出曹丕意願的同時,也折射出他內心世界情感的體驗。曹丕散文內容所涉很廣,散文中不但書寫政治、思想、曰常生活事物等,甚至還有言家長裡短生活瑣事。曹丕直率的行文方式,也使得散文的發展更加趨向於個性化、衧情化,生動活潑且自由通脫的風格特徵轉變。在散文技巧方面,具有運辭華彩異常、鋪成排偶成句、節湊鮮明、富有韻律的特點,體現出他的散文具有駢體化傾向。此外,散文中多運用典故立論事物,烘托氣氛,創設意境,塑造形象。這對推動散文更具駢化傾向的發展以及對駢體文的逐漸定型,具有一定的影響意義。曹丕在理論建樹上主要集中在文學理論建樹和政治理論建樹方面。曹丕的《典論論文》出現,開啟了文學批評的新風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瞭解曹丕在文學理論建樹的集中所在。就《典論論文》內容而言,大致透過對文學批評應持有的正確態度,對作家極其作品風格的討論,文體特徵及其標準,探討文學及文學作品的價值問題等的思考。這些對文學的討論和所出現的新觀點,為文學的獨立迎來了發展的自覺時代。曹丕《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最早的一篇文學批評專論,它結束了先秦兩漢文史哲不分的狀況,開啟了文學批評理論的發展的新時代。在政治理論建樹方面而言,其政治理論的形成,是建立在儒法兩家思想並舉治世基礎之上。由此以仁德來教化於民,遵守倫理綱常,維護社會秩序,恢復社會生產,用法制來修明政治,安定社會,以求長治久安。既是曹丕的政治理論建樹,也是其政治上施政綱領的體現。
從一個歷史作家的文字出發,去觸及作家時代背景的同時,究其一生的人生際遇與成長曆程,成為關聯作家文學作品創作軌跡,以及瞭解作家個性特點最好的手段。我們說時代造就英雄,同樣時代也成就了不朽的作品,得以讓後人透過優秀的作品,來感觸歷史作家生命的熱情與情感的交流。通過歷史、政治、文學作品三者之間的關聯,去解讀曹丕一生的功績,應該更能系統全面地還原出,曹丕所留給後人的歷史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