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書新說
-
2 # 鍋小震
中國學生會的起源及歷史
清華於1919年12月23日成立了第一個學生會,它誕生於“五四”運動愛國、民主、科學的洪流中。此前清華學校初期,還沒有全校性學生會組織。
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美英法日等國,無理地拒絕了華人民“廢除二十一條”的正當要求,還公然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部讓與日本。喪權辱國的北洋政府竟同意在和約上簽字。訊息傳來,舉國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城內3000餘名學生舉行了反帝愛國示威遊行。當晚,五四運動爆發的訊息傳到清華園,一向沉靜閉塞的清華學校頓時沸騰起來。高等科二年級學生聞一多連夜工筆抄錄了岳飛的“滿江紅”詞,貼在高等科飯廳門口,表達了“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決心。第二天一早,有些同學在宿舍門口貼出紅筆寫的大字報,要求立即行動。當日(5日)高等科和中等科科長立即召開全校各會社負責人聯席會議,決定成立清華學生代表團,派代表與各學校互通聲氣,與北京學生採取一致行動。清華學生代表團於5月7日正式成立,代表團團長為顧德民,清華學生代表團隨即領導清華學生投入反帝愛國運動。5月9日,清華同學在體育館前舉行了“國恥紀念會”。會上決議通電巴黎,要求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並莊嚴宣誓:“口血未乾,丹誠難泯,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中華民國八年五月九日,清華學校學生,從今以後,願犧牲生命以保護中華民華人民、土地、主權,此誓。”
當時全國各地紛紛進行抵制日貨的活動,1919年11月15日,日本駐福州領事館竟派出便衣警察和浪人毆打參加抵制日貨活動的學生;16日,又打死打傷學生和市民多人,製造了“福州慘案”。華人聞之莫不憤恨異常,福建罷市、罷學,京津滬等學界也奔走呼號予以聲援。27日清華各級學生重選代表,商議起草學生會章程,“以便重組代表團與京中學界共同進行”;並於29日組織清華學生赴城內與各校學生上街遊行。12月17日,全體學生大會通過了學生會章程;在23日晚,清華全體學生聚集在飯廳,舉行學生會成立大會。清華學生連續參加學生運動引起了學校當局的不滿,校長張煜全竟派巡警干涉學生會成立,乘學生開會之際派人關掉電燈以迫使學生散去,想不到此舉激怒了學生。在幾支洋蠟燭的照耀下,清華學生會莊嚴成立。學生會設評議部和幹事部,由劉馭萬、羅隆基為評議部正、副主席,時昭澤為幹事部主席;幹事部下設總務、交際、文牘、會計、新聞五科,其中文牘科正副主任為聞一多、潘光旦。隨著學生會的成立,學生活動日益活躍,校內刊物《清華週刊》也由學校派定學生編輯改為由學生自選編輯,各種學生團體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清華學生會初期的組織形式模擬的是資產階級議會政治,即“三權鼎立”。評議會是全校代議機構,行使立法權;幹事部行使行政權;司法的權力還掌握在學校齋務處手中。隨著“五四”以來新思潮對學生影響的增長,學生們對於校方家長式的嚴厲管束越來越不滿。1919年10月,一位姓李的齋務長因開除學生,遭學生詰問並被打。同年12月,校長張煜全因干涉學生會成立大會,遭到學生反對而被迫去職。學校傳統的管理方式被動搖,1920年起學生對自治展開廣泛討論,認為“學生自治,是由學生組織團體去練習學生管理自己”。到1922年3月,學生透過學生會提出要求,成立了學生法庭,選出了審判官和檢察官, “三權鼎立”隨之形成。學校還撥了一筆錢,為“法官”們縫製了“法服”。穿戴上峨冠博袖的服裝,學生法官們審理學生間爭執事件甚至處理學生違反校章的事件。1925年學生法庭被停止。1929年《國立清華大學學生會章程》規定“本會最高權力機關為全體大會,立法機關為代表大會,執行機關為執行委員會”。
清華學生會的成立與實現自治,一方面是由於“五四”運動喚起了清華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年輕的學生們經此刺激震動而突然覺醒了,登時表現出一股蓬蓬勃勃的朝氣,好像是蘊藏壓抑多年的情緒與生活力,一旦獲得了迸發奔放的機會,一發而不可收拾,沛然而莫之能御。”;另一方面,也可從中窺見清華學校早期的教育目的,清華學校的教育目標不僅是培養留美預備生,同時還寓有造就“領袖人才”的意義,希望“成一造就中國領袖人才之試驗學校”。對於這種領袖人才,清華校長曹雲祥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天賦之才,精明強幹,隨機應變,善於治人”。學校在加強管理的同時,也提倡和鼓勵學生組織各種社團,開展課外活動,包括對外交涉、演說辯論、開運動會、請人演講、編雜誌、出級刊等。學校以學生團體活動為手段來培養學生的組織、辦事能力,而清華學生會以後的日益發展以及參與左右校政、領導學生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運動等行為恐怕已非校方的初衷了。
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學生的愛國熱情高漲,清華學生會領導學生參加了一系列的愛國反帝運動,逐漸成為清華愛國學生運動的領導核心,在以後的“一二·九”運動、“一二·一”運動、抗暴運動、“反飢餓、反內戰”運動、解放前的護校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3 # 天亮就出發W
起源清華於1919年12月23日成立了第一個學生會,它誕生於“五四”運動愛國、民主、科學的洪流中。此前清華學校初期,還沒有全校性學生會組織。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美英法日等國,無理地拒絕了華人民“廢除二十一條”的正當要求,還公然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部讓與日本。喪權辱國的北洋政府竟同意在和約上簽字。訊息傳來,舉國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城內3000餘名學生舉行了反帝愛國示威遊行。當晚,五四運動爆發的訊息傳到清華園,一向沉靜閉塞的清華學校頓時沸騰起來。高等科二年級學生聞一多在夜間工筆抄錄了岳飛的“滿江紅”一詞,貼在高等科飯廳門口,表達了“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堅定決心。第二天一早,有些同學在宿舍門口貼出紅筆寫的大字報,要求立即行動。當日(5日)高等科和中等科科長立即召開全校各會社負責人聯席會議,決定成立清華學生代表團,派代表與各學校互通聲氣,與北京學生採取一致行動。清華學生代表團於1919年5月7日正式成立,代表團團長為顧德民,清華學生代表團隨即領導清華學生投入反帝愛國運動。清華同學在體育館前舉行了“國恥紀念會”。會上決議通電巴黎,要求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並莊嚴宣誓:“口血未乾,丹誠難泯,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中華民國八年五月九日,清華學校學生,從今以後,願犧牲生命以保護中華民華人民、土地、主權,此誓。” 當時全國各地紛紛進行抵制日貨的活動。1919年11月15日,日本駐福州領事館竟派出便衣警察和浪人毆打參加抵制日貨活動的學生。16日,又打死打傷學生和市民多人,製造了“福州慘案”。華人聞之莫不憤恨異常,福建罷市、罷學,京津滬等學界也奔走呼號予以聲援。27日清華各級學生重選代表,商議起草學生會章程,“以便重組代表團與京中學界共同進行”;並於29日組織清華學生赴城內與各校學生上街遊行。1919年12月17日,全體學生大會通過了學生會章程;在23日晚,清華全體學生聚集在飯廳,舉行學生會成立大會。
-
4 # 百科小白講事
最早的學生會是由1919年12月23日成立的,它誕生於“五四”運動愛國、民主、科學的洪流中。
起因是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美英法日等國,無理地拒絕了華人民“廢除二十一條”的正當要求,還公然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部讓與日本。喪權辱國的北洋政府竟同意在和約上簽字。
清華學生代表團於1919年5月7日正式成立,代表團團長為顧德民,清華學生代表團隨即領導清華學生投入反帝愛國運動。清華同學在體育館前舉行了“國恥紀念會”。
-
5 # 鄉村大導
感謝邀請,起源清華於1919年12月23日成立了第一個學生會,它誕生於“五四”運動愛國、民主、科學的洪流中。此前清華學校初期,還沒有全校性學生會組織。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美英法日等國,無理地拒絕了華人民“廢除二十一條”的正當要求,還公然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部讓與日本。喪權辱國的北洋政府竟同意在和約上簽字。訊息傳來,舉國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城內3000餘名學生舉行了反帝愛國示威遊行。當晚,五四運動爆發的訊息傳到清華園,一向沉靜閉塞的清華學校頓時沸騰起來。高等科二年級學生聞一多在夜間工筆抄錄了岳飛的“滿江紅”一詞,貼在高等科飯廳門口,表達了“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堅定決心。第二天一早,有些同學在宿舍門口貼出紅筆寫的大字報,要求立即行動。當日(5日)高等科和中等科科長立即召開全校各會社負責人聯席會議,決定成立清華學生代表團,派代表與各學校互通聲氣,與北京學生採取一致行動。清華學生代表團於1919年5月7日正式成立,代表團團長為顧德民,清華學生代表團隨即領導清華學生投入反帝愛國運動。清華同學在體育館前舉行了“國恥紀念會”。會上決議通電巴黎,要求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並莊嚴宣誓:“口血未乾,丹誠難泯,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中華民國八年五月九日,清華學校學生,從今以後,願犧牲生命以保護中華民華人民、土地、主權,此誓。” 當時全國各地紛紛進行抵制日貨的活動。1919年11月15日,日本駐福州領事館竟派出便衣警察和浪人毆打參加抵制日貨活動的學生。16日,又打死打傷學生和市民多人,製造了“福州慘案”。華人聞之莫不憤恨異常,福建罷市、罷學,京津滬等學界也奔走呼號予以聲援。27日清華各級學生重選代表,商議起草學生會章程,“以便重組代表團與京中學界共同進行”;並於29日組織清華學生赴城內與各校學生上街遊行。1919年12月17日,全體學生大會通過了學生會章程;在23日晚,清華全體學生聚集在飯廳,舉行學生會成立大會。清華學生連續參加學生運動引起了學校當局的不滿,校長張煜全竟派巡警干涉學生會成立,乘學生開會之際派人關掉電燈以迫使學生散去,想不到此舉激怒了學生。在幾支洋蠟燭的照耀下,清華學生會莊嚴成立。學生會設評議部和幹事部,由劉馭萬、羅隆基為評議部正、副主席,時昭澤為幹事部主席;幹事部下設總務、交際、文牘、會計、新聞五科,其中文牘科正副主任為聞一多、潘光旦。隨著學生會的成立,學生活動日益活躍,校內刊物《清華週刊》也由學校派定學生編輯改為由學生自選編輯,各種學生團體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清華學生會初期的組織形式模擬的是資產階級議會政治,即“三權鼎立”。評議會是全校代議機構,行使立法權;幹事部行使行政權;司法的權力還掌握在學校齋務處手中。隨著“五四”以來新思潮對學生影響的增長,學生們對於校方家長式的嚴厲管束越來越不滿。1919年10月,一位姓李的齋務長因開除學生,遭學生詰問並被打。同年12月,校長張煜全因干涉學生會成立大會,遭到學生反對而被迫去職。學校傳統的管理方式被動搖,1920年起學生對自治展開廣泛討論,認為“學生自治,是由學生組織團體去練習學生管理自己”。到1922年3月,學生透過學生會提出要求,成立了學生法庭,選出了審判官和檢察官, “三權鼎立”隨之形成。學校還撥了一筆錢,為“法官”們縫製了“法服”。穿戴上峨冠博袖的服裝,學生法官們審理學生間爭執事件甚至處理學生違反校章的事件。1925年學生法庭被停止。1929年《國立清華大學學生會章程》規定“本會最高權力機關為全體大會,立法機關為代表大會,執行機關為執行委員會”。清華學生會的成立與實現自治,一方面是由於“五四”運動喚起了清華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年輕的學生們經此刺激震動而突然覺醒了,登時表現出一股蓬蓬勃勃的朝氣,好像是蘊藏壓抑多年的情緒與生活力,一旦獲得了迸發奔放的機會,一發而不可收拾,沛然而莫之能御。”;另一方面,也可從中窺見清華學校早期的教育目的,清華學校的教育目標不僅是培養留美預備生,同時還寓有造就“領袖人才”的意義,希望“成一造就中國領袖人才之試驗學校”。對於這種領袖人才,清華校長曹雲祥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天賦之才,精明強幹,隨機應變,善於治人”。學校在加強管理的同時,也提倡和鼓勵學生組織各種社團,開展課外活動,包括對外交涉、演說辯論、開運動會、請人演講、編雜誌、出級刊等。學校以學生團體活動為手段來培養學生的組織、辦事能力,而清華學生會以後的日益發展以及參與左右校政、領導學生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運動等行為恐怕已非校方的初衷了。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學生的愛國熱情高漲,清華學生會領導學生參加了一系列的愛國反帝運動,逐漸成為清華愛國學生運動的領導核心,在以後的“一二·九”運動、“一二·一”運動、抗暴運動、“反飢餓、反內戰”運動、解放前的護校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回覆列表
清華於1919年12月23日成立了第一個學生會,它誕生於“五四”運動愛國、民主、科學的洪流中。此前清華學校初期,還沒有全校性學生會組織。
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美英法日等國,無理地拒絕了華人民“廢除二十一條”的正當要求,還公然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部讓與日本。喪權辱國的北洋政府竟同意在和約上簽字。訊息傳來,舉國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城內3000餘名學生舉行了反帝愛國示威遊行。當晚,五四運動爆發的訊息傳到清華園,一向沉靜閉塞的清華學校頓時沸騰起來。高等科二年級學生聞一多連夜工筆抄錄了岳飛的“滿江紅”詞,貼在高等科飯廳門口,表達了“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決心。第二天一早,有些同學在宿舍門口貼出紅筆寫的大字報,要求立即行動。當日(5日)高等科和中等科科長立即召開全校各會社負責人聯席會議,決定成立清華學生代表團,派代表與各學校互通聲氣,與北京學生採取一致行動。清華學生代表團於5月7日正式成立,代表團團長為顧德民,清華學生代表團隨即領導清華學生投入反帝愛國運動。5月9日,清華同學在體育館前舉行了“國恥紀念會”。會上決議通電巴黎,要求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並莊嚴宣誓:“口血未乾,丹誠難泯,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中華民國八年五月九日,清華學校學生,從今以後,願犧牲生命以保護中華民華人民、土地、主權,此誓。”
當時全國各地紛紛進行抵制日貨的活動,1919年11月15日,日本駐福州領事館竟派出便衣警察和浪人毆打參加抵制日貨活動的學生;16日,又打死打傷學生和市民多人,製造了“福州慘案”。華人聞之莫不憤恨異常,福建罷市、罷學,京津滬等學界也奔走呼號予以聲援。27日清華各級學生重選代表,商議起草學生會章程,“以便重組代表團與京中學界共同進行”;並於29日組織清華學生赴城內與各校學生上街遊行。12月17日,全體學生大會通過了學生會章程;在23日晚,清華全體學生聚集在飯廳,舉行學生會成立大會。清華學生連續參加學生運動引起了學校當局的不滿,校長張煜全竟派巡警干涉學生會成立,乘學生開會之際派人關掉電燈以迫使學生散去,想不到此舉激怒了學生。在幾支洋蠟燭的照耀下,清華學生會莊嚴成立。學生會設評議部和幹事部,由劉馭萬、羅隆基為評議部正、副主席,時昭澤為幹事部主席;幹事部下設總務、交際、文牘、會計、新聞五科,其中文牘科正副主任為聞一多、潘光旦。隨著學生會的成立,學生活動日益活躍,校內刊物《清華週刊》也由學校派定學生編輯改為由學生自選編輯,各種學生團體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清華學生會初期的組織形式模擬的是資產階級議會政治,即“三權鼎立”。評議會是全校代議機構,行使立法權;幹事部行使行政權;司法的權力還掌握在學校齋務處手中。隨著“五四”以來新思潮對學生影響的增長,學生們對於校方家長式的嚴厲管束越來越不滿。1919年10月,一位姓李的齋務長因開除學生,遭學生詰問並被打。同年12月,校長張煜全因干涉學生會成立大會,遭到學生反對而被迫去職。學校傳統的管理方式被動搖,1920年起學生對自治展開廣泛討論,認為“學生自治,是由學生組織團體去練習學生管理自己”。到1922年3月,學生透過學生會提出要求,成立了學生法庭,選出了審判官和檢察官, “三權鼎立”隨之形成。學校還撥了一筆錢,為“法官”們縫製了“法服”。穿戴上峨冠博袖的服裝,學生法官們審理學生間爭執事件甚至處理學生違反校章的事件。1925年學生法庭被停止。1929年《國立清華大學學生會章程》規定“本會最高權力機關為全體大會,立法機關為代表大會,執行機關為執行委員會”。
清華學生會的成立與實現自治,一方面是由於“五四”運動喚起了清華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年輕的學生們經此刺激震動而突然覺醒了,登時表現出一股蓬蓬勃勃的朝氣,好像是蘊藏壓抑多年的情緒與生活力,一旦獲得了迸發奔放的機會,一發而不可收拾,沛然而莫之能御。”;另一方面,也可從中窺見清華學校早期的教育目的,清華學校的教育目標不僅是培養留美預備生,同時還寓有造就“領袖人才”的意義,希望“成一造就中國領袖人才之試驗學校”。對於這種領袖人才,清華校長曹雲祥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天賦之才,精明強幹,隨機應變,善於治人”。學校在加強管理的同時,也提倡和鼓勵學生組織各種社團,開展課外活動,包括對外交涉、演說辯論、開運動會、請人演講、編雜誌、出級刊等。學校以學生團體活動為手段來培養學生的組織、辦事能力,而清華學生會以後的日益發展以及參與左右校政、領導學生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運動等行為恐怕已非校方的初衷了。
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學生的愛國熱情高漲,清華學生會領導學生參加了一系列的愛國反帝運動,逐漸成為清華愛國學生運動的領導核心,在以後的“一二·九”運動、“一二·一”運動、抗暴運動、“反飢餓、反內戰”運動、解放前的護校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