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MSVICTORY
-
2 # 使用者4110011400
明嘉靖關中大地震是發生於中國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的大地震。現代科學家根據歷史的記錄,推斷當時的地震強度為地震矩8至8.3,烈度為11度。這次地震的震中位於陝西華縣,禍延97個縣,包括山西、陝西、河南、甘肅、河北、山東、湖北、湖南、江蘇及安徽十個省亦受到影響。餘震在半年內每個月都有三至五次。
《明史》記載:“(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陝西、河南同時地震。”當時,“震風解瓦,飛沙鎮壓,伍尺之童,無不驚駭”由於地震於午夜(子時)發生,多數人還在熟睡之中,所以導致83萬人死亡,死亡人數與黃河氾濫造成的傷亡相若,方圓二千里(800公里)的人口有六成死亡。當時退休的前南京兵部尚書韓邦奇,南京光祿寺卿馬理、郎中薛祖學、員外賀承光、主事王尚禮、進士白大用、御史楊九澤,以及南京國子監祭酒王維楨同日遇難,其餘不知名死者,更不可勝數。據報是因為大多數死者都是居住在陝西黃土高原一些建在崖邊的窯洞裡,而當地震發生時,他們被坍塌的窯洞壓死。不過,西方歷史學家對這個數字抱懷疑態度。 唐錫仁引順治《鄧州志》,指當夜河南鄧縣、內鄉“分聞風雨聲自西北來,鳥獸皆鳴,已而地震轟如雷。”隆慶年編的《華州志》記載:“十二日晡時(即申時,指下午3點至5點之間),覺地旋運,因而頭暈,天昏慘,及夜半月益無光,地仄立,苑樹如數撲地,忽西南如萬車驚突,又如雷自地出,民驚潰,起者、臥者皆失措,而垣屋無聲皆倒塌矣。”秦可大回憶:“是夜,予自夢中搖撼驚醒,身反覆不能貼褥,聞近榻器具,若人推墜,屋瓦暴響,有萬馬奔騰之狀,初疑妖祟,俄頃間頭所觸牆劃然倒矣,始悟之,此地震也。”“受禍人數,潼、蒲之死者什七,同、華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臨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它州縣,則以地之所剝剔近遠分深淺矣” 《碧霞無群聖母行宮記·地震記》記載:“平陽府夏縣,四門陷塌,井水沸溢,官民房屋傾頹,壓死男婦數多。城內土長約高丈餘,平地出水。安邑縣衙門盡塌,民房約倒八分,壓死人口萬餘,頭畜無其數;城西半里崩出水泉十數餘眼。榮河縣地裂成溝,泉水如河。莆州兩王宗室、城牆、官民房屋盡行倒塌,又兼數處火起”。 地震出現了黃河清可見底的現象,史載,“(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時,地震自西北起於東南,有聲若雷,地裂釁寬丈餘,湧波氾濫,望似海洋,晝夜方息。房垣盡塌,人死中半,此大穸也。至十七日,黃河澄清三日,人視其底” 地震造成水位下降。邱仲麟引明代《露書》作者姚旅親身經歷,記到關中在地震後所出現的地下水位下降及地溫現象: “關中王孫長房招予遊(長安)曲江,不羈宗族,謂曲江昔時掘地三尺即及泉,自嘉靖末年地震後,十尺始及泉;昔時冬無青草,地震後,冬且原原芊芊,不殊春日。驗之,信然,蓋地氣漸暖耳。” 而另一方面,他再引賀明靜關於這次地震的研究,談及關中地震後水位下降,僅言及渭南縣在地震後,“水泉半堙,而桔皋以廢”;亦及華縣鳳谷寺石泉涸廢,泉中養魚為此中斷。 地震亦造成建築物毀壞。小雁塔本來樓高15層,地震後塔頂被震毀,只餘下13層。位於乾縣的唐高宗乾陵陵園也被完全摧毀。
-
3 # 震長
關中大地震,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也就是1556年1月23日,即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日,本次地震震級8到8.5級,震中位於陝西華縣,故也稱為“華縣大地震”。
這是中國人口稠密地區影響廣泛和損失慘重的著名歷史特大地震之一。據史書記載,以陝西渭南、華縣、華陰和山西永濟四縣的震災最重 ,超過100個縣遭受了地震的破壞,分佈於陝、甘、寧、晉、豫5省約28萬平方公里,地震有感範圍為5省227個縣。其中震中區為西安市以東的渭南、華縣、華陰、潼關、朝邑至山西省永濟縣等,約2700平方公里。
據多方史料印證,本次地震死亡人數高達83萬,這是目前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大地震。《明史·世宗本紀》記載為“八十三萬有奇”,《續文獻通考》的記載為“八十二萬有奇”。造成此次地震災害有幾方面因素:
震級超過了八級,震中烈度達Ⅺ度; 震中區人口稠密; 震中區位於河谷盆地和沖積平原,鬆散沉積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黃土窯洞極易倒塌; 地震發生在午夜時分; 饑荒、疾病等次生災害嚴重; 政府救援和救助能力有限。到目前,全球歷史上死亡20萬人以上的地震共有13次,有3次發生在中國,分別是1556年華縣大地震、1920年海原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其中華縣大地震死亡人數最多。
-
4 # 隅鎮之士
地震時間1556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震源地在華縣(今渭南市華州區)一帶。死亡人數83萬。
-
5 #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聽說有五百年了震源在華縣(華洲),據說華山那時候被鄰縣地震擠出來的,說以前那裡海洋。所以到今天還有很多荒地石頭。
說傷亡很大要查縣誌才能具體知道數字,二十七年前我們就生活在華陰了。
天天防地震晚上讓兒子睡在軍用雙用床下,有情況我和老公左右滾到床下。
後來也疲了直到汶川地震時才感到床板搖擺,才從營房跑出來,聽當地人說的五百年的地震荒野無人了。
-
6 # 歷史寶藏
明代發生了一次中國歷史上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明嘉靖乙卯年間的華州大地震(也稱“關中大地震”、“1556年華縣大地震”、“1556年華州地震”、“嘉靖乙卯大地震”)。這次亙古罕見的大地震的概況如下:
發震時間: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參考震中:華縣(明代華州)(34.5°N,109.7°E)震中烈度:Ⅺ 震級:81556年華縣8級大地震等烈度線圖 《陝西省志·地震志》
這次地震烈度達11級,由上圖關於此次地震的等烈度線圖可知,這次地震影響範圍巨大,以關中盆地東部為核心,波及陝西、山西、河南等11省130餘縣,影響可達大半個中國,而震中位於關中盆地的華州。關於這次地震,《明史•五行志》有簡要的記述: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陝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渭南、華州、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或地裂泉湧,中有魚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數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華嶽、終南山鳴,河清數日。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陝西省志•地震志》稱:
“華縣地震以其傷亡人數之眾冠世界震災之首,引起了中外地震學家的關注和興趣,大震雖然已過去430多年了,震災之重、傷亡之慘仍躍然紙上,至今仍使人膽戰心驚” 。這段文字對華縣地震的歷史影響做了很好的評述,然而閱讀正史的記載,發現文字太過簡單和平淡,似乎無法讓讀者真實感受到數百年前那場讓人談之色變的災難。而康熙朝《咸寧縣誌》中記載了一位名叫秦可大的明朝進士,他是西安府咸寧縣(今西安市)人,這場震災發生時,他正好因母老而辭官在鄉。僥倖求生,驚魂未定之餘,他將所見所感用文字記載了下來:
是夜,予自夢中搖撼驚醒,身反覆不能貼褥,聞近榻器具若人推墮,屋瓦暴響,有萬馬奔騰之狀。初疑盜,繼疑妖祟,俄頃間,頭所觸牆轟然倒矣,始悟之:此地震也。見月色塵晦,急攬衣下榻,身傾如欹如醉,足不能履地焉。家南有空地,從牆隙中疾走,比至其處,見母暨兄及弟侄鹹先至,無恙,曰:“急號呼汝,汝不聞耶?”蓋其時萬家房舍一時摧裂,聲雜然塞耳,都不聞也,矧號呼哉!時四更餘,勢益甚,聲如萬雷,可畏!迨五鼓,少定,始聞四鄰遠近多哭聲矣……比明,見地裂橫豎如畫,人家房屋大半傾壞,其牆壁有直立者亦十中之一二耳。人往來哭泣,慌忙奔走,如失穴之蜂蟻然。過午,人俱未食,蓋爨具頓毀,即谷面之類皆覆土埋壓。秦可大用寫實的筆法,生動真實記述了震災發生時的眾生相。地震發生的時辰,親人的焦慮心情,震區受災情況,災民恐慌狀態,讀之使人有身臨其境般的感受。
上圖所示碑文為遠在河北涉縣的 《碧霞元君聖母行宮記· 地震記》,碑文對這次大地震也有生動的記載:
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子時分,忽然地震,勢如風雷,驚覺人口出戶立站不定,只見樹梢點地,房倒歪斜。河南地方稍輕,山陝極重,別省微覺地動。有西安府鹹、長並華州、乾、耀、三源(原)十餘州縣各申稱:前項月日,同時地震,聲如轟雷,致將城樓、牆垣、垛口、王府宮殿、官民宅舍、倉庫、公廨、監房搖塌殆盡、壓死人口不知其數。臨潼、渭南、涇陽等縣,河水泛漲,平地成渠,橫流黑水。平陽府夏縣,四門陷塌,井水沸溢,官民房屋傾頹,壓死男婦數多。城內土長約高丈餘,平地出水。安邑縣衙門盡塌,民房約倒八分,壓死人口萬餘,頭畜無其數;城西半里崩出水泉十數餘眼。榮河縣地裂成溝,泉水如河。莆州兩王宗室、城牆、官民房屋盡行倒塌,又兼數處火起。分守河東道參議並家人口壓死,止存七歲幼男一口。本州同知判官損傷壓死各官男婦七口,軍民燒壓死無數。連震四日,火煙未滅,隨止隨動。這場亙古罕見的地震最終造成多達八十餘萬人的傷亡,傷亡人數8倍於現代著名的日本關東大地震,也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3.5倍,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5.5倍。之所以能造成如此大的傷亡,除了華州地震震級高,烈度強外,還有一些特殊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地震發生在夜半時分,大多數人已安寢入夢,如秦可大就是“自夢中搖撼驚醒”,突然遭到強震,縱然能起身躲避也多有不便,加之關中盆地人口密集,不少人不明就裡便葬身殘磚亂瓦之中。此外,由於震災區多黃土地貌,地震引起的黃土滑坡和黃土崩塌造成的災害也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一個因素。
華州地震發生的當年,關中地區已連續數年遭受旱災的蹂躪,《明史·世宗本紀》記載,嘉靖三十一(1552年)年因旱災“免陝西被災夏稅”,三十二年關中、隴東大旱,“賑陝西飢”。三十四年陝西各地旱災程度更加嚴重,朝廷鑑於民生維艱,當年八月“以旱災免陝西西安、延安、平涼、慶陽、鳳翔五府州縣衛所稅糧有差”,十二月又“以陝西西安等府歲飢,命發本省茶法倉糧贖金賑濟”。在地震發生前,關中地區實際上已經面臨著數年乾旱的困境,明政府不得不減免賦稅、設法賑濟。而強震的突然爆發,無疑使得脆弱的地方社會雪上加霜。
這一場突如其來的震災,使得官民宅舍倒塌無數,人口傷亡慘重。據秦可大記載:
“潼、蒲之死者什七,同、華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臨憧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他州縣,則以地之所剝別近遠分淺深矣。”這對地方社會發展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有學者已經注意到此次地震對明代陝西文化發展的深遠影響:“震後陝西災區經濟凋敝、學宮損毀、典籍散失、名儒離世,致使文教事業呈現出久難復甦的態勢,陝西文學無復之前的喧囂鼎盛局面,延及晚明,陝西文學家更是徹底退出了明代文壇主力軍地位,此次大地震似乎是晚明陝西文學走向沉寂的重要推力之一。”關學大家馬理、韓邦奇等人皆斃於此震。
強震也對改變了關中平原的微地貌,《鳳翔府重修文廟學宮記》稱:“陵谷變遷,起者成阜,下者成壑,或崗阜陷入平地,或平地突起山阜”,關中平原的母親河——渭河也因此次強震而北徙四五里。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在關中平原感受到這場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壞,西安碑林大多碑刻都被震毀,其中著名的唐開成石經被震裂多方,其他歷代碑刻如《多寶塔碑》、《玄秘塔碑》、《孔子廟堂碑》等,或撲倒於地,或折成數段。後來雖然經過多方整理修復,但己很難恢復到原來的面貌。如今位於西安市薦福寺內的小雁塔,為唐代遺存古塔,在這次地震中,“塔裂為二”,原來15層的塔身也被強震毀掉最頂的兩層。
未經修復之前的小雁塔
華州地震之後餘震不斷,秦可大稱:“無年無月,居常震搖,迄今萬曆之歲,未甚息焉。”關中生民也在這一次次的震災中,逐漸加深了對地震災害的認識:“震之輕者,房壁之類尚以漸傾;而重者則一發即傾蕩盡矣。震之輕者,人之救死尚可走避;而重者雖有幸活,多自覆壓之下掘挖出矣。”
基於這些來自實踐的認知,時人總結出一套防震抗震的建築和遇震求生措施:“有力之家多用木板合廂四壁,上起暗樓;公衙之內,別置板屋;士庶人家亦多有之,以防禍也。”,“居民之家,當勉置合廂樓板,內豎壯木、壯榻,卒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翼完卵。力不辦者,預擇空隙之處,審趨避可也。”
更多歷史地理類知識與諮詢,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
7 # 利劍擱
嘉靖關中大地震是發生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的大地震。推斷當時的地震強度為地震矩8至8.3級,烈度為11度。嘉靖大地震的震中位於陝西華縣。由於地震於午夜(子時)發生,多數人還在熟睡之中,所以引致83萬人死亡,死亡人數與黃河氾濫造成的傷亡相若,是中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高的地震,方圓二千里(800公里)的人口有六成死亡。據報是因為大多數死者都是居住在陜西黃土高原一些建在崖邊的窯洞裡,而當地震發生時,他們被坍塌的窯洞壓死。
更大的危害是,造成冰河期出現。嘉靖三十六年-萬曆二十七年,1557—1599,出現夏寒冬暖,糧食作物不能正常生長。蝗災,瘟疫不斷……由於顆粒不收,大批老鼠都逃離關中,這裡的百姓更是群體逃荒,千里不見人煙……
最大的危害是:此次地震對明朝的經濟發展所造成的損失,危害是空前的,不可彌補的。地震的損害也直接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8 # 歷史春秋網
關中素有秦州自古帝王州的美譽,自周代建都於此,歷經十三朝的古都就地,自然災害相對較少。
可是就在大明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即公元1556年元月二十三陝西省華縣發生地震,《明史》載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日,陝西、山西、河南同時地震。描述當時的情景是“震風解瓦,飛沙鎮壓,五尺之童無不驚駭。”
現代科學家根據歷史記載,推算當時的地震強度為8到8.2級,烈度為11度。震中為陝西華縣,地震引起的連鎖反應,使得黃河氾濫成災,灃水和渭水水位暴漲。造成方圓二千里六成人口死亡。由於當時地震發生在夜裡(子時),人們都在休息,地震發生都來不及躲藏,直接傷亡不計其數。據史書記載當時人們都住在窯洞裡,被壓死的不知幾何。傷亡人數達到八十三萬。其中官吏、官兵死亡十三萬。
加之地震誘發的一系列的次生災害,而且時值隆冬,官員救災不利,地方官員為了自己的政績,不及時將情況報告中央,導致救災的第一時間被延誤,這也是造成重大傷亡的一個人為因素。
地震禍及九十七個縣,波及陝西、陝西、河北、河南、甘肅、山東、湖南、湖北、江蘇、安徽等十個省。餘震頻發。甚至在半年內,每個月都有多次。地震威力知道可以透過對小雁塔的影響就可以窺看其大的程度,小雁塔本有十五層樓高,經過這一場地震餘下十三層。將乾縣唐高宗的乾陵陵園盡毀。
回覆列表
1556年中國陝西省南部秦嶺以北的渭河流域發生的一次特大地震。即明代“關中大地震”,是華人口稠密地區影響廣泛和損失慘重的著名歷史特大地震之一。
據史書記載,以陝西渭南、華縣、華陰和山西永濟四縣的震災最重 ,故稱為華縣地震。101個縣遭受了地震的破壞,分佈於陝、甘、寧、晉、豫5省約28萬平方公里。地震有感範圍為5省227個縣。震中區為西安市以東的渭南、華縣、華陰、潼關、朝邑至山西省永濟縣等,約2700平方公里。 陝西、山西、河南三省97州遭受破壞。餘震月動三五次者半年,未止息者三載,五年漸輕方止。據估計,1556年中國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人數高達83萬人,這次地震人員傷亡如此慘重,其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一系列地表破壞而造成的。其中,黃土滑坡和黃土崩塌造成的震害特別突出, 滑坡曾堵塞黃河,造成堰塞湖湖水上漲而使河水逆流。當地居民多住在黃土塬的窯洞內,因黃土崩塌造成巨大傷亡。地裂縫、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壞,使災情進一步擴大。這個地區的房屋抗震效能差,地震又發生在午夜,人們難有防備,大多壓死在家中;震後水災、火災、疾病等次生災害嚴重,加上當時陝西經常乾旱,人民飢餓,沒自救和恢復能力。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致災原因。震災損失極其嚴重。民房、官署、廟宇、書院蕩為廢墟;較堅固的高大建築物城樓、寶塔、宮殿全部倒塌。地震造成華陰縣城西駐馬橋斷裂,城北大員村地裂數丈,水湧數尺。大荔縣南的紫微觀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在震後乾涸。黃河南岸的大慶關和蒲州河堤盡數崩塌。華縣鳳谷山石泉廢為幹泉。根據各縣州府志記載,地震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光報上名字的就有約83萬人。歷史文獻記載“起者臥者皆失措,而垣屋無聲皆倒塌矣,忽又見西南天裂,閃閃有光,忽又合之,而地皆在陷裂,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狀。人有墜入水穴而復出者,有墜於水穴之下地複合,他日掘一丈餘得之者。原阜旋移,地面下盡(改)故跡。後計壓傷者數萬人”。
在上述極震區內,地表大規模形變,山崩、滑坡、裂縫、地陷、地隆等現象隨處可見。華縣“原阜旋移,地高不盡改故跡”,地裂縫“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狀,人有墜於穴而復出者。有墜於水穴之下,地複合,他日掘一丈餘得之者”。渭南縣城內“中街之南北,皆陷下一、二丈許”,“自縣治至西城陷丈餘”的故址,至今仍清晰可辨。縣城東甫的五指山陷入平地,毀削無存。距縣城東南9公里的張岑滑坡,長、寬、高各1公里以上,滑坡體所過之處“原移路凸”。縣東張家嶺滑坡體南北長2100米,東西寬1000米,體積約1000多萬立方米。郭家溝滑坡體南北長1300米,東西寬550米,體相約300多萬立方米。華陰縣城西駐馬橋石橋摧裂,城北大員村地裂數丈,水湧數尺。大荔縣甫的紫微觀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是面積可觀的湖沼,“經地震平蕪”,湖水乾涸。黃河南岸的大慶關和蒲州河提,“下釘柏樁,上壘條石,中貫鐵錠”,十分堅固,,地震後“提岸盡崩”。永濟至臨潼之間出現近東西向長100多公里的地震斷裂帶,斷裂帶以北大面積下降,以南大面積上升,斷裂的垂直斷距超過5米,其華縣地盤下降5~10米,赤水鎮下降4米,渭南下降2.5~4米,華陰下降2~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