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離子

    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勝利告終,朱老四成功上位,成了名垂青史的永樂大帝。

    但是,對於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的下落,朱棣卻是耿耿於懷,還派出海陸兩撥人馬去尋找朱允炆的下落,這出海的一方,便是鄭和下西洋的寶船部隊。

    關於朱允炆真正的下落,坊間有以下三種說法:

    自焚

    這是個官方的說法,《太宗實錄》和《明史稿》中都有記載,李景隆大開金川門,燕軍攻入南京,群臣紛紛投降,朱允炆覺得大勢已去,火燒宮殿,與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

    朱棣進宮,清宮三日,要搜查朱允炆的下落,卻只找到一具燒的難以分清的屍體,於是就“以天子禮葬之”。

    這是官方史料的記載。但第一個不相信的恐怕就是朱棣了,恐怕就沒有什麼鄭和下西洋的事情了。

    削髮為僧

    這個有點神神道道了,燕軍破城,朱允炆欲一死了之,但是被太監王鉞攔住,說太祖皇帝給你留下了一口箱子,危難之時可以開啟。

    朱允炆無奈之下,找到箱子開啟,發現裡面有度牒,剃頭刀,一套僧衣,細軟等物。

    然後朱允炆從暗門逃出,忽然見一僧人在一船上等著,見朱允炆來了,便說:“貧僧昨夜夢到太祖皇帝,說他本是出家人,讓我今日在此等候,接您入廟為僧。”

    朱允炆從此削髮為僧,沒有繼承了朱元璋的皇帝身份,倒是繼承了當年僧人的身份。

    這一說法過於神神道道,且沒有什麼史料佐證,朱允炆有可能為僧,但絕對不是朱元璋給安排的,如果他早知道朱允炆會落到如此地步,朱元璋是萬萬不可能讓朱允炆繼承皇位的,直接讓朱棣來繼承不就完了嗎?

    出走南洋

    這是朱棣最深信不疑的,燕軍破城,朱允炆出走南洋,不久,朱棣得到訊息,在當地糾集當地華人,欲以宗主身份興兵伐討伐。

    這個訊息雖然是停留在道聽途說,但是朱棣卻擔心是真的,於是派鄭和數次下西洋,明為炫耀國威,暗中還有探尋朱允炆下落的目的。

    《明史》中就有這樣的記述: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 2 # 鹹魚閒聊

    當年朱棣攻破南京城後,朱允炆下落不明,那麼他究竟是死是活?誰也說不清楚。

    《明史》對朱允炆結局的記載是:“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所以按照正史記載,朱允炆的下落就成了一個謎,那麼他的最終下場是什麼?為何他的下場會成為一個謎呢?

    關於朱允炆的下落,民間流傳三個版本:

    1,死於大火之中。當年朱棣攻破南京,皇宮大火,朱允炆即葬身於火海之中,後朱棣找到其屍體,厚葬之。

    2,化妝成和尚逃出宮外,後隱姓埋名,遁入空門,常伴青燈古佛,了此殘生。

    3,在舊臣的幫助下,逃亡海外。

    然而以上三種版本依舊只是人們的猜測,朱允炆依舊下落不明,所以這裡我只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朱允炆還活著,而且就在大明朝的某個地方,並沒有逃到海外。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人,因為他將是我闡述個人觀點中最為至關重要的人,他就是—胡濙。

    胡濙是明朝重臣,歷仕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六帝七朝,堪稱朝堂不倒翁,而明史裡也有他的列傳,可見他在明朝朝廷中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

    而這樣一位明朝重臣跟朱允炆的下落又有什麼關係呢?這還得從永樂五年的那一天說起:

    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召胡濙進宮,派給他一項任務—到民間尋找朱允炆的下落。至於朱棣為何要派胡濙尋找朱允炆,原因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胡濙是建文朝進士出身,曾在建文朝擔任兵科給事中,他一定認識建文帝。

    於是胡濙奉命出京了。從永樂五年起,胡濙在外連續尋找了14年,在這期間,胡濙的母親去世,他想回家為母親守喪,朱棣都不允許!反而升了他的官讓他繼續尋找,可見朱棣想要知道朱允炆下落的心情有多急切!這也表明了朱棣確定了朱允炆還活著,他並沒有死於當年的那場大火之中!

    就這樣到了永樂二十一年的一天,胡濙快馬加鞭趕往宣府覲見朱棣。(因為朱棣當時在北征蒙古的途中)

    關於這一段,史書的記載是這樣的:“(胡濙)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這一段的意思是:

    胡濙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儘快告訴朱棣,當胡濙到達宣府後,朱棣已經睡下了,然而當朱棣得知胡濙趕來時,便急忙召他覲見,君臣二人你問我答,直到“四鼓”時分才結束,四鼓是今天凌晨兩點左右。

    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胡濙當年受朱棣之命到民間探查朱允炆的下落,連胡濙母親去世都不准許他回來,而那天胡濙回來了,那麼他一定是帶來了關於朱允炆的確切訊息才回來的,他們交談到凌晨兩點,胡濙把知道的事情全告訴了朱棣,那麼胡濙知道了什麼?無非兩種情況:朱允炆死了或者朱允炆還沒死。

    如果朱允炆死了,朱棣只要問清朱允炆死於何時何地,因何而死,然後再感慨一番就好,根本沒必要談到“四鼓”時分。(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

    那麼既然談到“四鼓”時分,一定會有很多話說,只有活著的朱允炆才會引起兩個人的徹夜長談,而胡濙極有可能帶來了“朱允炆還活著”的訊息,這個訊息也一定是胡濙經過多年調查並最終確定屬實的訊息,甚至胡濙也極有可能見過建文帝!胡濙在探得朱允炆的下落後,不久便找到了他,曾經的君臣二人再次見面不禁一陣感慨,也許朱允炆告訴胡濙,他過慣了山野生活,早已不想再捲入是非之中,他希望胡濙能回去把這些想法告訴朱棣。

    一邊是舊主,一邊是新君,此等大事胡濙做不了主,於是他急回宣府,把這些情況告訴了朱棣,朱棣可能會問胡濙:“允炆安否”?胡濙答:“安也”,然後胡濙把朱允炆的話全部告訴了朱棣,而朱棣在詢問了胡濙關於朱允炆的其他具體情況後,內心也放下了,畢竟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他也許想起了曾與朱標的手足之情,心中升起了一絲對朱允炆的愧疚與憐憫,畢竟他是大哥朱標的兒子。

    而朱棣最終也不會將朱允炆的下落公之於眾,畢竟朱允炆希望過一個平淡安穩的生活,而朱棣也不想大明朝因為朱允炆而再起什麼風波,叔侄就這樣二人遠隔萬里,互相祝福著對方……。

    以上是我的個人猜測,純屬個人意見。

  • 3 # 牧漁子

    朱允炆失蹤成千古之謎,到底結局如何呢?有出家為僧,雲遊四海的說法;有順江出海,亡命海外的說法;還有舉火自焚,以身殉國的說法。但牧漁君認為最大的可能是被朱棣所殺,真相被焚火掩蓋而已,故而變成歷史懸案。一、傳說中的幾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

    曾經,有人出來說,梅豔芳跟本沒死,而是隱居在不丹的一個山村。五臺山也有順治皇帝的傳說。建文帝出家一說就是此類傳言。人們很難接受一個大人物或名人的生命也會如凡人一般脆弱,總覺得不應該就這麼死了,於是後世人們在傳說中把他復活,繼續講述他的話題。皇帝出家,不問俗事,恐怕他做不到。人生大起大落,舉手投足也更凡人不同,即便遁入紅塵,也一樣難以把自己演繹成一個和尚。朱棣當年給全國僧人造冊登記,不過也是為了追殺原逃亡的舊臣而已。

    有人說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其實,不但史料沒有記載,恐怕聽起來也不合常理。皇帝出逃不是百姓逃荒,出去就要做充分的準備。鄭和寶船出海,動輒上萬人的情況看,建文帝要是出逃畢竟也要有足夠的船、食物、護衛。這種規模燕軍沒有發現?即便躲著燕軍走的,百姓沒有發現?如果真的出逃了,民間有這麼多議論,朱棣還會把屍首厚葬,不是掩耳盜鈴嗎?

    二、最大可能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當時被燕軍所殺,然後放火掩蓋真相

    靖難之役的起因是因為建文帝削藩引起,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打到南京城下。起初,燕王朱棣勢力不大的時候,朱允炆派兵圍剿,曾囑託臣子“勿負朕殺叔之名”。前線打仗的將士就蒙圈了,到底是該殺還是不該殺呢?朱棣在這個時候的性質已經是叛逆之罪了,但畢竟還是人家老朱家的家事。當年漢武帝派兵追殺太子劉據時,君不見太子死後,漢武帝殺光了追殺太子的人。但你打敗了他,抓了回去,你讓皇帝怎麼處理呀?殺了,不就坐實了“殺叔之名”,不殺,根本不是他想要的。正是這個口諭救了朱棣。明軍打仗不敢殺,不敢抓,後來等朱棣有了機會,反過來就把明軍打得落花流水了。

    受益最大的是朱棣自己,他看懂了這個局,燕軍的將領很有覺悟。於是反過來兵臨南京的時候,屬下意會到老大的心裡想法。破城之日,宮內斬殺朱允炆,然後放火焚屍,也就看不出是被誰殺了,對外一致說朱允炆放火自焚。朱棣心領神會,面對著燒焦的屍體,掩面而泣,當眾說:你叔叔怎麼會把你怎麼樣?何苦如此呢?你看,他不死,燕王朱棣清君側之後,怎麼辦呢?還回去做燕王?不可能,朱允炆必須死。你說這攻打內城的將士給朱棣解決了多大的問題呀?明知亦不問,論功行賞。

    朱允炆下落成謎,是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政治博弈和心術博弈的產物。其實朱家的墳裡埋的就是朱允炆,否則,朱棣怎麼跟他爹交代。

  • 4 # 黃強黃不息

    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坐上皇帝后,幾位勢力大的皇叔頗為不滿,尤其是性格驍勇,鎮守北京的燕王朱棣。他們雖然貴為藩王,但是如何能與皇帝相比,力量再強,輩分再高,依然是臣子。權力這東西是沒有止境的,權力越大越想有更大的權力,主宰一切。

    鎮守燕雲北方的朱棣,在藩王中勢力最強,當年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如何肯屈服於皇侄呢?他早就奪嫡奪皇位之心,朱元璋執政時期,他不敢造次,也不敢流露,等到朱元璋駕崩後,文人氣質的皇侄朱允炆登基後,朝廷的股肱大臣被清理殆盡,朝廷的兵丁甚至沒有朱棣擁有的軍隊強大時,朱棣開始向將文帝發難。

    靖難之役的導火索是建文帝削藩,先後奪取了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岷王的爵位,廢為庶民。建文元年(1399)準備對燕王下手時,都指揮使張信向燕王告密,朱棣將計就計,把建文帝派去北京的人馬一網打盡,控制了北京局面,然後向南京發兵,以“清君側”為名。明朝開國大臣、武將早已被明太祖清理的差不多了,原本留下善戰的藍玉輔佐太子朱標,太子死後,藍玉也被清理。因此,建文帝身邊沒有大將可以與燕王抗衡。到了建文四年(1402),京師淪陷,建文帝政權被燕王朱棣推翻,朱棣登基,成為明成祖。

    對於兵敗後建文帝的下落,有的說在京師淪陷時燒死,有的說剃度為和尚逃走了,史書上並沒有明確。清朝修《明史》時,認為建文帝逃走的可能性很大,但是逃到哪裡並不明朗。建文帝為了躲避朱棣的追殺,必須隱瞞線路,隱藏身份,隱姓埋名鄭和七下西洋不僅是海外貿易,一個重要因素是受明成祖指使,尋訪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的存在,對於明成祖政權是威脅,畢竟建文帝才是明朝的正宗皇帝,明成祖屬於篡位皇帝,又不是明朝嫡系子孫。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幾百年傳聞甚多,但是都沒有準確的證據,因此,建文帝的下落就是一個至今沒有破解的謎。

  • 5 # 湘西小木魚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興宗朱標的次子,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登基做了皇帝,是明朝的第二個皇帝,他是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可以說是名正言順了。不過他和黃巢、李自成一樣都是失敗的皇帝,因為他們幾個人都是下落不明,到底去了哪裡,一直都是飽受爭論的。

    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15個都有畫像,就朱允炆沒有,也許是朱棣故意而為之的,不過朱允炆性格文弱,做事情優柔寡斷。

    據說他在靖難之役的時候還在說“勿傷叔父朱棣”的糊塗話,也許他還真的沒有帝王相了,在他把朱棣在應天府的幾個孩子放歸之後,失敗就是註定的了。

    他失敗的一生其實沒啥可圈可點的,唯一讓人感興趣的就是他的下落了。

    1402年6月,朱棣的燕王軍攻入金陵做了皇帝,靖難之役倒是結束了,可是朱允炆的行蹤卻成了千古之謎,他到底去了哪裡了?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一,死於靖難之役的大火中。

    這種說法來自《明史》中的記載: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

    朱棣登位後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上也是這麼說的,說朱允炆在奸臣的逼迫下,闔宮自己焚燃了,死在了這場大火中。

    據說朱棣還很傷心了,還把朱允炆皇后的屍體指認為朱允炆的哭道:“傻小子,何苦如此!”當然,哭歸哭,哭完之後,用天子之禮埋葬了屍體,自己登基做了皇帝明太宗。

    不過這種說法一直不服眾,誰都知道“舉兵清君側”的朱棣要的是皇位,朱允炆不死,他怎麼正大光明地登基了?

    很多人說朱棣自己都不信朱允炆真死了,不然他就不會派水陸兩路人馬去找人了。

    朱允炆下落不明,他皇位坐得不踏實。

    二,建文帝朱允炆出家為僧了。

    這種說法就很神奇了,說的是在朱棣的燕王軍攻破金陵之前,少監王鉞卻告訴他說朱元璋臨死前留下了一個鐵箱子,讓他在朱允炆有難的時候交給他,可以避難。

    朱允炆在奉先殿找到了這個箱子,開啟一看,裡面有度牒三張,還有三套僧衣、剃刀,以及白金十錠。這一看就是讓朱允炆出家的節奏,朱允炆毫不猶豫就剃光了頭,換上僧衣,從秘密通道鬼門跑路了。

    這種說法信的人很多,朱棣也懷疑過,他不僅讓全國的僧人造冊登記,還將建文帝朱棣的主錄僧溥洽關了十多年,最後還是在姚廣孝的建議下,才釋放了他。

    朱棣又派胡濙在全國各地找了建文帝十多年,胡濙母親去世的時候,都沒能回來守喪,因為朱棣不允許,不過給他升官為部左侍郎,然後還是讓他繼續尋找建文帝。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回到朝廷,已經睡覺的朱棣趕緊爬起來立馬召見了他,兩個人談了幾個小時,但是誰也不知道談的內容是什麼。

    據說胡濙告訴朱棣,建文帝的確是被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穹窿山的普洛寺內,但是現在已經去世了,葬在庵後的小山坡上,他生前也沒有復國的打算。

    三,建文帝朱允炆跑到海外了。

    這種說法主要是因為鄭和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根據《明史》記載,朱棣派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查詢建文帝朱允炆,因為南京城畢竟也和海不遠,他懷疑朱允炆逃到海外了,不過找了那麼多年,還是沒有找到。

    四,個人意見:自焚於火中。

    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裡?

    我認為他還是死於靖難之役的火中了。

    1402年6月,倒戈的李景隆開啟金川門迎朱棣入城,燕王的人馬圍住了紫禁宮,朱允炆在萬念俱灰的情形下讓人放了一把火,然後和皇后等妃嬪跳入火中而亡了。

    這場火那麼大,燒焦的屍體很多,要分辨出建文帝肯定還是有困難的,但是他要逃出被團團圍住的紫禁宮的機率應該是微乎其微的,而根據現在的考證,明宮並無鬼門等建文帝逃亡的秘密通道了。

    朱棣為何要一直尋找朱允炆?

    我想這個還是朱棣的老奸巨猾了,他應該是要告訴世人朱允炆還活著,那麼自己就不會背上“殺侄奪位“的惡名了。

    民間為何一直有朱允炆的傳聞了?

    民間的傳聞就很好理解了,因為不管啥時候都不缺八卦的人,現在還不是有人在編造張國榮等名人沒死的傳聞了。

    久而久之,朱允炆的下落之謎就和“廷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一樣都成了明朝的謎案了。

  • 6 # 歷史雲頂

    朱元璋在征戰天下的過程中,生了許多兒子。他登基後為了不發生奪嫡,就把這些兒子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封了王,可以說朱元璋是一個家庭觀念比較重的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普通帝王家一樣無情,然而規律終究是逃不過的。這些藩王還是不滿足於在小小的地方行使權力,就各自招兵買馬,嚴重威脅到朝廷的政權,對此朱元璋也是頭疼不已。

    朱元璋很重視嫡子繼承製,雖然他的幾個兒子中,四兒子朱棣最有才華也最有軍事智商,但他還是打算把皇位傳給除了老實巴交沒有什麼長處的大兒子朱標。然而朱標年紀輕輕就死了,朱元璋稍加思索一番後,還是決定忽略四兒子,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這樣一來,朝中上下就開始有人對年幼的準皇帝起了歹心。其中就包括始終得不到老爹重視的朱棣,朱元璋死後,朱允炆上臺,雖然年幼但帝王家的孩子終究是不同,他也意識到了這幾個叔叔的勢力嚴重影響到自己的地位,於是準備從他們開始穩定政權。其中,先放過勢力最大的朱棣,從其他小藩王開始剷除。

    然而他沒有考慮到的是,他剷除其他藩王的過程,不僅提醒了朱棣,還給了他組織軍力的時間,也為他日後篡位提供了方便,不用再和其他藩王爭權了。朱允炆拔除了其他藩王的勢力後,朱棣很快主動進軍,一舉拿下皇位。

    那麼朱元璋難道沒有考慮到這些嗎?他難道沒有給孫子朱允炆留下什麼軍力嗎?其實是有的,朱元璋留下一支神秘軍隊,當年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朱元璋結識了一個叫沐英的孤兒,見他聰慧英勇就把他收為義子,教他讀書和軍法。由於那時沐英和朱標年紀相仿,就很合得來,比親兄弟還親。沐英後來果然成為一員大將,在雲南有自己的軍隊,有三十萬士兵。

    朱標死後,作為真正的好兄弟,沐英居然也悲傷而死,留下自己兒子沐晟來管理這隻三十萬的軍隊。那麼為什麼朱允炆到死也沒用?首先關鍵原因,就是離得太遠了。沐家軍在雲南,而朱棣來勢洶洶,等他意識到喊人來幫忙的時候,已經為時過晚了。之後在史書上,一直記載的是朱允炆下落不明,很可能是逃向西南,在沐家軍的庇護下流竄到海外了。

    雖然生在帝王家,在我們如今看來是享福享樂之命,但也著實是高處不勝寒。為了權力,叔叔和侄子可以互相殘殺,想必朱元璋如果能得知也是哀嘆不已吧,然而這就是皇家子弟的宿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英語單詞背書上的,還是背考綱的3500個單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