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諸葛家族在徐州(琅琊)陽都,就是今天的山東,按理說就近找工作是應該出仕曹魏的,所以諸葛家大多數人都在曹魏,只有三個異常值,題主提到了兩個,還有一個是諸葛均,諸葛亮的親弟弟,在蜀任長水校尉。

    諸葛瑾沒有瘋狂北伐,也沒有像他弟一樣掌控過東吳軍政,孫權還活著呢。

    諸葛誕比諸葛瑾和諸葛均小二十歲左右,根本不是一代人。淮南三叛的時候這倆人都死了幾十年了。

    諸葛瑾諸葛亮諸葛均這三個人才是親兄弟,父母早逝,跟叔父諸葛玄過日子,為了躲避戰亂很早就南下了。諸葛瑾與他們失散到了江東,諸葛玄帶著其它人先到豫章後到荊州,這時候諸葛亮才十三四歲。後兩年以後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就和他弟一直在隆中讀書種地。

    所以這三個異常值並不是天生反骨,可以說後面各種風雲際會始於機緣巧合。要怪就怪諸葛玄為什麼把侄子們帶到了南方(。也可以問問曹老闆為什麼徐州會”生類殄盡“,泗水不流。

    孫權對諸葛瑾這段經歷的態度:

    《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權又怪校尉殷模,罪至不測。群下多為之言,權怒益甚,與相反覆,惟瑾默然,權曰:“子瑜何獨不言?”瑾避席曰:“瑾與殷模等遭本州傾覆,生類殄盡。棄墳墓,攜老弱,披草萊,歸聖化。在流隸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厲,陳答萬一,至令模孤負恩惠,自陷罪戾。臣謝過不暇,不敢有言。“權聞之愴然,乃曰:“特為君赦之。”

    孫權手下有不少諸葛瑾這樣的從北方來的避亂(難民)人士。孫權很信任諸葛瑾:

    《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 時或言瑾別遣親人與備相聞,權曰:“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黃武元年,遷左將軍,督公安,假節,封宛陵侯。 權稱尊號,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及呂壹誅,權又有詔切磋瑾等,語在《權傳》。瑾輒因事以答,辭順理正。

    諸葛亮和諸葛均在荊州種了十幾年地,後面三顧茅廬隆中對的故事題主應該知道了。諸葛亮入蜀的時候又把他弟諸葛均接走了。

    既然已經成了難民,家破人亡,祖墳都放棄了,還想什麼家族大業,能苟全性命混口飯吃就行了,主君們也能理解這是人之常情。而且這些難民被生活蹂躪以後政治理想更加堅定,本身也很優秀,和主公非常合拍。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個人認為主君們之所以如此信任他們,更有可能是因為他們行事端正,值得信任。

    首先,公私分明,家事只在家書中談。

    《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建安二十年,權遣瑾使蜀通好劉備,與其弟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

    為人比較正直,為政比較有道:

    《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瑾為人有容貌思度,於時服其弘雅。權亦重之,大事諮訪。諸葛瑾、步騭並以德度規檢見器當世。《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 2 # 歷史紫陌閣

    漢末,陽都諸葛家登上時代舞臺,魏蜀吳三分天下,這個諸葛家竟在三個國家皆有身居高位者。正所謂:“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吳書》

    琅琊郡,今山東臨沂。漢朝時,有一葛姓家族從諸縣(今山東諸城市)遷至陽都縣(今臨沂沂南),由於當時陽都縣已經有另一家葛姓家族,這家從諸縣來的直接改了姓,取諸縣的“諸”加在葛姓前,成了“諸葛”,而正是這個家族,日後閃耀一時,並流芳百世。

    琅琊諸葛氏,那是西漢元帝朝 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因豐性格耿直難以繼續做官,被貶琅琊南陽(山東沂南),這就是琅琊諸葛的祖上,到了諸葛亮這一代歷史的長河已經流到了東漢末期,就是大家熟悉的三國時代。當袁紹大肆屠殺宦官之時那也標誌著士族時代的到來,諸葛家族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時機,紛紛登臺唱戲。

    諸葛亮當時在荊州襄陽城郊當農民的時候,生活過的也不咋樣,而當時他的哥哥諸葛瑾已經在東吳混的想當的牛X,為啥諸葛亮那麼有才不去投奔哥哥謀個一官半職而甘願做一個農民盤踞在荊州,如果沒有更大的野心支撐,諸葛亮決不會這樣做。就是諸葛亮願意當農民,作為哥哥的諸葛瑾也是不會願意的,他為何不照顧一下自己那麼有才華的親弟弟啊,說明他們可能已經達成某種商定。

    諸葛亮的六次北伐。當我們在讀《三國志》的時候至始至終都不會明白諸葛亮的六次北伐到底目的何在?難道諸葛亮心裡不明白他的北伐不會成功嗎?當然不是的,這一點連劉禪都明白,諸葛亮咋能不明白呢?在出師表裡給出的原因絕對不能讓人信服。“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大體的意思就是劉備一統天下的願望還沒有實現就崩了,現在天下三分,我們益州最弱,這關係到我們的存亡時刻,所以我必須北伐。

    一門三兄弟各持一國。諸葛亮把持蜀國,諸葛瑾的大兒子諸葛恪把持著吳國,諸葛誕雖然弱了一點,沒有能控制住魏國,那是因為魏國有比他更高的人司馬家族。有可能他們的思路先控制三國而後合併大一統,這只是猜想。這種面面開花的思路很符合諸葛家族的小心謹慎性格。幹大事太小心謹慎是最大的冒險,最後使得他們的家族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如果歷史真的如此,從另一方面說他們的思路也真實宏大。

  • 3 # 書痴世界

    回答這個問題先了解下背景知識:門閥政治

    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門第政治最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家族勢力大多是在漢末割據勢力中成長起來的。東漢末,地主階層因經濟發展出類似於莊園經濟,各地的門閥家族就自己成立武裝護院的組織,有了私兵。這個是當時的社會政治預設的。早在漢光武帝劉秀起兵之時,他的起家資本也來自他妻子的老婆本。東漢末年隨著起義不斷,黃巾軍起來之時又讓曹操、劉備這類地區門閥可以以資自己起家。後來成為割據一方的勢力。而曹家與夏侯家更是本家姻親,在起家之時幫助不少。所以後來的五子良將與曹家夏侯家會有相互嫉妒之嫌。這是當時大的背景。曹操也不愧為出色的政治家,在他的統治下除了軍事上的軍墾和軍方盜墓外,歷史上首次針對門閥制度搞了一個九品中正制,正式被他的兒子曹丕繼承,這個是為了專門給寒門出身計程車人一個出路,因此曹魏政權網路了不少寒門出身的能人異士。

    接下來說下諸葛家族。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一家子在三國的人脈很有意思,三個獨立的政權都有家族人員供職。諸葛亮自己是蜀國丞相,哥哥諸葛瑾是東吳大臣。而親弟弟諸葛均則是隨著他入仕擔任蜀漢長水校尉。而他還有一個族弟諸葛誕,是魏國的大將軍,後來去了吳國,最後被司馬昭殺死。諸葛亮沒有出山之前其實已經盛名在外,並且自己家族也是琅琊望族。琅琊在現在的山東省,後來晉朝在南渡為東晉時的幾個望族都來自北方琅琊地區,比如王羲之的祖先。

    琅琊諸葛氏是琅琊陽都地區的望族,他的起家也是我之前提及到的地主經濟。諸葛亮之前,其先祖諸葛豐在西安時就站穩腳跟,當他一生起伏也很大,因為朝堂之爭,被元帝貶為庶民。一直到東漢時,諸葛亮的父親輩開始重振家族,父親諸葛珪做到了泰山郡丞,是個小官。當他的叔父諸葛玄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撫養了諸葛亮三兄弟。諸葛亮這一脈我們在三國演義裡也看到了,到他的兒孫時為將,綿竹之戰父子雙雙戰死,無愧《戒子書》的教誨。大哥諸葛瑾自己在政治上也已經是大將軍,領豫州牧。他的兩個兒子都很有出息,大兒子諸葛恪幼年就深受孫權喜愛,可惜位極人臣也為他驕縱埋下死亡之筆,甚至連累自己弟弟諸葛融吞金自殺。三個侄子也被殺死。

    諸葛誕一支剛剛提到了受到諸葛誕本人影響也很大,他自己在魏國已被封為高平侯,逢著司馬氏野心叛逃吳國,仍然被封侯直到被司馬昭殺死。其子仍在吳國當官,最後晉朝招他入官因父仇不仕。諸葛靚(jìng)因而為後世稱道,他的兒子諸葛頤弱冠知名,受到晉元帝的器重。晉簡文帝司馬昱為琅邪王時,諸葛頤任琅邪國相。世人對諸葛亮、諸葛謹、諸葛誕三兄弟供職三個政權的評價,稱“蜀的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犬。”

    另外,在晉朝,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諸葛恢曾任安東將軍司馬睿(即後來的晉元帝)屬下的從事中郎,後官至尚書右僕射。

    山東琅琊諸葛氏在後世的考古發掘中陸續有證據表明在琅琊地區一直有諸葛豐後世子孫繁衍生息。這一姓起於漢,興於三國,盛於晉也衰於晉,五胡亂華後中國北方一直戰亂,諸葛後人陸續散於南方。諸葛一脈的興盛和當時三國時期司馬、夏侯及漢末汝南袁氏、潁川陳氏、荀氏、弘農楊氏這四大家族一樣,都是氏族門閥借勢起家的歷史產物,他們也在歷史的發展中最終落於沉寂。

  • 4 # 斜眼觀世界

    三國時期,諸葛家族不僅有臥龍之稱得諸葛亮,他的兩個兄弟,大哥諸葛瑾和堂弟諸葛誕也是才高八斗分別被稱為虎和狗。只可惜諸葛瑾和諸葛誕並未和兄弟諸葛亮一起輔佐蜀國,諸葛瑾去了吳國,而諸葛誕去了魏國。

    1,諸葛亮:最為聰慧,蜀漢丞相,輔助劉備三分天下

    2,諸葛瑾:為人謹慎,待人溫和又不乏才智,做事可知得託付。深得孫權信任,官拜東吳大將軍,人稱謂虎。

    3,諸葛誕:在魏國以勇猛著稱,與魏國夏侯玄齊名,人稱謂狗,這裡的狗是為功狗,即有功的戰將。

    可見諸葛三兄弟各有所長且本領不凡,出類拔萃。只可惜三人選擇了不同的主公。若三人選擇同時效力於蜀國,諸葛亮主謀略,諸葛瑾主朝中之事,諸葛誕加入蜀國猛將之中。那就沒有吳國魏國啥事了,可為什麼他們三兄弟選擇不同的道路,而不聯合在一起呢?

    我認為,諸葛兄弟多麼聰明。既然要出山首先得想著自己的發展,其次想著自己家族的命運。人雖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可終究為人臣,稍有不慎便落得個滿門抄斬。諸葛家族被滅門。其次,就算三人同在一家,又忠心向主一個主管策略,一個主管內務,一個主管外戰。你讓皇帝幹什麼。你們三個原來就本領不凡,容易招人嫉妒,再加上經常立功不免會有點功高蓋主的嫌疑。皇帝肯定有所防範,限制你們的權力。這時要是有小人獻讒言,不免會被皇帝暗中搞死。所以兄弟權衡再三決定不能共侍一主。所以水鏡先生司馬徽只說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未提諸葛三兄弟。他早就知道諸葛三兄弟是不可能聯合在一起的。

    4,再說說諸葛恪: 作為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聰明絕頂,從小便被人稱為神童。葛恪得驢之說講的便是諸葛恪聰明過人的故事。由於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長相像驢,有一次孫權召集大家開會,會中牽出來一頭驢。驢臉上寫有諸葛子瑜(諸葛瑾字子瑜)嘲諷諸葛瑾,諸葛恪跪求孫權賜筆寫字,便在驢的臉上添上之子兩字。合起來念為諸葛子瑜之子,巧妙地化解了父親的尷尬,受到了大家的賞識,後來孫權將驢賞賜給諸葛恪。人稱諸葛恪得驢。諸葛恪思維敏捷,又善於謀率與諸葛亮有幾分相似。以至於孫權死時託孤與諸葛恪。諸葛恪與叔父諸葛亮的感情十分微妙,用他的話來講就是既佩服既不服。諸葛恪很多地方故意模仿叔父,在他執掌吳國大權的頭幾年時間裡將吳國治理的井井有條,名聲也漸漸響亮,彷彿一顆新星冉冉升起。他漸漸感覺自己向叔父靠攏。後來他想要完成叔父的遺志。開始北伐,第一次北伐創造了以3000人擊敗魏軍七萬人的壯舉,也奠定他在三國中的地位,只可惜他不顧一戰國立空虛的狀況想要錦上添花,第二次北伐被魏國以3000人擊敗吳國的20萬大軍。兩次歷史驚人的巧合。諸葛恪戰敗回國後吳王孫亮聽信讒言想要拿回諸葛恪的兵權,設計了一場宮廷政變害死了諸葛恪。自此諸葛家族,諸葛瑾病死,諸葛誕叛變被殺,諸葛亮北伐病死,諸葛恪被冤而死。從此諸葛家族走向沒落。

    不禁感慨,諸葛家族裡麵人才輩出,又個個手握重權最後都落了個不得好死的下場。如若他們可以不顧及那麼多聯合在一起,也許三國的歷史將會被改寫吧。

  • 5 # 一燈如豆

    三國時期的九大權臣,諸葛家族就佔了兩位。一位是諸葛恪,諸葛瑾的兒子,也就是諸葛亮的侄兒;諸葛恪體格肥胖,幼小以神童著稱,成人之後拜騎都尉,孫權長子孫登為太子時擔任左輔都尉,作為東宮幕僚領袖輔佐太子理政。在陸遜病逝後,諸葛恪升任大將軍並代領其兵。孫權病危時在孫峻的力薦下將諸葛恪任命為託孤大臣之首,孫亮即位後受封太傅,開始掌握吳國軍政大權。曾取得東興之戰大捷,名震天下,之後大舉出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回朝之後為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後孫峻暗中聯合吳主孫亮將諸葛恪誘殺,並夷滅三族。另一位當然是諸葛亮之所以能被劉備請出來,劉備的誠心只是一方面原因,而關鍵原因還是兩人的目的一致,劉備是要恢復漢室正統,而諸葛亮也是為了匡扶漢室。但沒想到,劉備卻在半途而終,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後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

  • 6 # 真正鱷魚不哭

    琅琊諸葛氏是西漢名臣諸葛豐之後,雖然還算不上漢末頂級士族,但很有家學底蘊,屬於在地方上具備較大影響力的中等士族。

    諸葛氏一門三傑:吳大將軍諸葛瑾、蜀丞相諸葛亮、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分仕三國皆成大器(魏國還有一位善談天命人事、曾任謁者僕射的諸葛璋)。

    《世說新語·品藻》:諸葛理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三國志·諸葛誕傳》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人,諸葛豐後也。初以尚書郎為滎陽令,入為吏部郎。

    尚書郎是比較典型的九品中正選官入仕職位,吏部郎是選官的實際操作者,需要熟悉門閥,一般出自高門士族。)

    《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亮集曰:是歲(建興元年),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

    諸葛璋生平不可考,但此人在蜀漢新舊交替的敏感時期,來信談天命,明顯是奉命所為,打家族親情牌。此人應該是諸葛亮族人,很可能還是孔明長輩。

    《世說新語·排調》:諸葛令(諸葛恢)、王丞相(王導)共爭姓族先後。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驢馬,不言馬驢,驢寧勝馬邪!”

  • 7 # 周郎顧天下覆

    三國時期有這麼一個家族,他們在魏蜀吳三國都有成員擔任朝廷重臣,其中吳蜀有兩位更是權傾朝野。這個家族就是諸葛家族,三國時期天下最大的家族之一。一、家族起源諸葛氏本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漢元帝時期做過司隸校尉。到了諸葛亮父親這一代,為漢末為兗州泰山郡丞。諸葛亮父親早死,在劉表手下為官的叔父諸葛玄便把諸葛亮一家接到荊州照顧,但卻與前往江東的諸葛瑾走散。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與其弟諸葛均在臥龍崗一帶耕種。諸葛瑾被孫權賞識而效命於東吳。魏國重臣諸葛誕也是諸葛豐的後人,與諸葛亮、諸葛瑾同族,出仕時即為魏國效命。二、蜀漢丞相、名臣良相諸葛亮本是琅琊人士,因為父親早早去世,便和叔父一起來到了荊州。叔父去世後便與諸葛均一起在隆中耕種為業。諸葛亮聰明好學,有大才,在襄陽一帶被人稱為“臥龍”。諸葛亮喜歡《梁甫吟》,還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劉備在司馬徽和徐庶的指點下,最終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諸葛亮雖然未出草廬,卻已經為劉備規劃好了三分天下之計。劉備與諸葛亮相見恨晚,劉備很信任諸葛亮,任命他為軍師,負責軍事。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先是和孫權結盟,之後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曹操於赤壁大敗後隨即北還。諸葛亮趁此機會與劉備收復荊州南部四郡,又從孫權處借的南郡。至此,劉備終於有了自己的一片基業。之後劉備又進入益州與劉璋爭奪蜀中,佔據蜀中後又與曹操大戰於漢中。漢中大勝後,劉備進位漢中王。好景不長,關羽敗走麥城,荊州丟失。劉備為收復荊州舉大軍討伐東吳,但是卻被東吳陸遜一場大火燒得片甲不留。第二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去世前,劉備託孤與諸葛亮。於是,諸葛亮開始以丞相之職掌管蜀漢軍政大權。直至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時病逝於五丈原,這期間蜀國軍國大事全部由諸葛亮一人決斷。三、吳國權臣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親哥哥,早年間因為逃避戰火而流落到江東。孫權很欣賞他的才華,於是待之為上賓。赤壁之戰後,諸葛瑾開始在外交和戰場上嶄露頭角。諸葛瑾曾隨呂蒙討伐關羽,也活躍於對魏的作戰。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諸葛恪是諸葛瑾的長子,小時候因為表現得聰明伶俐而被孫權重視。長大後,被委以輔佐太子的重任。東吳丞相陸遜去世後,諸葛恪升任大將軍,並代替陸遜領荊州事。孫權去世時,太子孫亮年紀還小,孫權只能把輔佐幼主的重任交給了諸葛恪。諸葛恪輔政時獨斷專權,為很多人不滿,包括當時的皇帝孫亮。最終,孫亮聯合另一位託孤大臣孫峻殺害諸葛恪。諸葛恪活著的時候權傾朝野,諸葛氏在東吳也極為風光。四、魏國重臣諸葛誕在魏明帝時期不受重用,到了曹芳繼位,曹爽專權,諸葛誕才重新被重用起來。諸葛誕在討伐王凌、毌丘儉與文欽等叛亂,以及對吳作戰時立有功勳,累計獲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戶,轉任徵東大將軍。但是好景不長,諸葛誕好友鄧颺、夏侯玄等先後被誅殺,諸葛誕又不滿司馬氏擅權,心中很是不安。於是,諸葛誕開始收買人心,蓄養死士,以求自保。最終諸葛誕謀反行徑暴露,司馬昭親征諸葛誕,諸葛誕死守壽春,最後糧盡身死。諸葛一族在三國時期可謂是名門望族,諸葛亮、諸葛恪都曾執掌朝政,諸葛誕也為一方諸侯。但是他們各位其主,沒有什麼交集。最後,諸葛家族也因為他們三人的死去而漸漸沒落。關注我,為您帶來更多的歷史故事;給我留言,下一篇文章就是您想要的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覺得多大的孩子犯罪要要付完全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