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記錄9045

    楊業是宋太宗時守衛邊疆的一員驍將。楊業是戰死沙場的,他用死捍衛了自已對宋廷的一片忠心。

    他是幷州太原人,楊信長子,從小就灑脫不羈,行俠仗義,擅長騎馬和射箭,喜歡打獵。每次跟別人一起狩獵,得到的獵物都比別人多一倍。他是守邊猛將。二十歲左右參軍,追隨北漢世祖劉崇,擔任保衛指揮使,以勇猛善戰而聞名,很得北漢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在數次戰鬥中,他都屢立戰功,所向披靡,讓敵人聞風喪膽,被國人稱為“無敵”。宋太宗征討太原時,聽說了他的威名,想把他招到麾下。後來劉繼元投降後,太宗就派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楊業,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得到宋太宗重用。

    太平興國五年,契丹朝派十萬大軍攻打雁門關,楊業臨危受命,大敗契丹軍隊,取得了雁門關大捷。楊業雖然沒有讀過什麼書,但是在戰場上卻有勇有謀。還有就是他對部下有情有義,因此士兵們都樂於為他效勞。

  • 2 # 人渣嘯西風

    歷史上的楊業本是降將,他最早是北漢的大將,宋朝滅了北漢之後,北漢皇帝都投降了,但是楊業依然沒有投降,宋太宗非常欣賞楊業,就沒有努力攻打楊業,讓北漢皇帝劉繼元勸降楊業,楊業看到自己效忠皇帝都來勸降了,也沒有立場繼續死戰了,於是歸降大宋。一般來說降將在古代都是不怎麼受重用的,因為擔心忠誠度的問題。但是楊業歸降以後,宋太宗用人不疑,先是封他為右領軍衛大將軍。在軍隊班師回朝以後,又把楊業封為鄭州刺史。這都是非常有實權的的職位,楊業也沒有辜負宋太宗的信任,在契丹發兵十萬侵略宋朝的時候,楊業僅僅領了數千騎兵,從小路繞過雁門關,繞到契丹軍隊的後方進行突襲,在前後夾擊之下,殺得契丹大敗。楊業當場殺死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並且還活捉了遼國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遼國軍隊看到楊業的旗幟就聞風而逃。

    但是楊業身為降將,很多人看不起他,但是他的戰功又太過耀眼,所以一直被朝廷裡的小人們妒忌。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決定收復燕雲十六州北伐遼國,封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應州、雲州二路行營都部署,擔任西路軍主將,而楊業擔任副主將,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和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擔任護軍。宋太宗下令要將雲州、應州、寰州、朔州這四州的居民全部遷往內地,於是命令潘美這一路軍隊去護送這些居民。結果遼國蕭太后和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隱率領軍隊十多萬人殺了過來。楊業主張暫避鋒芒,因為接到的命令只是護送百姓遷回內地即可,但是護軍王侁則故意擠兌楊業說你不是號稱楊無敵,現在碰到契丹人挑釁怎麼反而不上了,莫非你想投降契丹?楊業作為一個降將,對方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他如果還堅持不出戰,那麼即便最終勝利了他也一樣會被猜忌,更何況他並非主將,只是副將。所以他明知必敗依然領兵出戰,但是在出戰之前,他流著淚對主將潘美說,我這次出戰肯定是要敗的,但是還請你在陳家谷口這裡左右兩側埋伏下步兵和強弩手,這樣等我到時候戰敗之後撤退到這裡的時候,你們伏兵盡出從左右兩邊去夾擊敵軍支援我。不然沒有支援的話,我恐怕就會全軍覆滅,不剩一人了。

    但是在楊業出陣拼殺的時候,護軍王侁登高觀戰,看到楊業作戰勇猛,一度殺得遼軍不斷後退,生怕楊業擊敗遼軍搶了頭功,於是帶領軍隊匆忙前進試圖去搶功摘桃子,因為宋代重文抑武,文官的權力很大,潘美作為武將無法阻擋文官出身的王侁,只得跟他一起帶兵前進了二十里,這時楊業因為孤軍深入戰鬥太久已經兵敗撤退了。潘美得知楊業兵敗的訊息就急忙往回趕,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楊業撤退到陳家谷口發現沒人接應,退無可退,只能轉身繼續拼命,當時他身上受了十多處傷,所帶領計程車兵已經基本都戰死的差不多了,連他的二兒子楊延玉也戰死了,但是楊業依然奮力殺敵。一直到戰馬都受了重傷戰死,最終楊業兵敗被擒。

    楊業的大名契丹人如雷貫耳,同時楊業作為降將,契丹人覺得你既然投降過一次,那也可以再投降我們,於是許下了各種高官厚祿試圖招降楊業,但是楊業並不投降異族蠻夷,《宋史》記載他說:“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然後他就不吃不喝絕食三日而死。楊業的名聲流傳很廣,在他死後,在遼代就有人在密雲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以祀奠楊業。

  • 3 # 紀巖松

    戰役大局勢

    986年,宋太宗趙光義派遣三路大軍北伐契丹。其中,西路大軍中,潘美為雲、應、朔等州都部署、楊業為副、王侁和劉文裕為都監,從雁門出兵。

    統帥潘美是開國重臣,滅南漢時的指揮藝術如行雲流水、平南唐時勇猛過人。

    副帥楊業經歷稍微複雜,這名北漢降將深得趙光義信任。在與契丹的雁門之戰後,他任雲州觀察使、知代州。在潘美的領導下,楊業已經在邊境防禦契丹有六七年。

    都監王侁、監軍劉文裕則很不簡單,在趙光義滅北漢時,兩人逼得老帥郭進自殺;討伐李繼遷時,導致主帥田仁朗被撤;此次北伐,皇親國戚劉文裕又是倡議者。所以,在西路軍中,兩人的話語權極大。

    雍熙北伐前半段,北宋大軍一出兵,三線展開作戰,攻城略地、氣勢高漲;

    雍熙北伐中程,蕭太后母子趕來組織防守,東路軍來回折騰,三路大軍會師遙遙無期,局勢開始反轉;

    雍熙北伐後半段,契丹組織反攻,東路軍後撤,遭受岐溝關大敗,二十萬大軍大部陣亡,北伐主力及全國精銳消耗殆盡,二次北伐的失敗就此註定!

    趙光義下令退兵,中路軍基本是不戰而退,行列整齊地撤得很快,中路軍原本所佔地盤全部丟失。

    雍熙北伐的尾聲便是西路軍護民入關,楊業陣亡陳家谷。

    陣前會議的爭執

    在東路大敗、中路已撤的情況下,西路孤懸敵後,所有的反攻壓力撲面而來。但趙光義覺得不能太失面子,否則將受天下人恥笑。當年趙匡胤攻打太原,雖未攻下,好歹也將山西的老百姓都遷移走了。

    所以,趙光義也要學這招。他命令:已經撤到代州的潘美、楊業率部再度出關,護送雲、朔、寰、應四州百姓,遷移到河東、京西。

    契丹部隊源源不斷而來,趙光義的任務比前期作戰還難,不僅要面對敵人,還要護送百姓。壓力、責任撲面而來。

    陣前會議上,楊業提出解決方案:

    首先,從代州領兵出大石路(今山西忻州原平市崞陽鎮),並事先將告知雲州、朔州的守將,等我們一出發,最北邊的雲州立馬撤退。這樣,契丹是難以防備的。

    第二,從大石路經繁峙(今山西忻州市繁峙縣)到應州,我們大軍一到,契丹肯定發兵,這時,最西邊的朔州又可以乘機撤退。這就是聲東擊西的惑敵之計。

    第三,我們大軍再掩護應州百姓撤退。在三州百姓都需進入的石碣谷,我們事先以弓箭手控制,這樣,三州百姓就可以直入谷口南下,最終得到保全。

    可以說,楊業這計劃已經是最佳的了。既準備充分,又多次用計,可以花最小的代價、最大限度地完成任務。

    但壞就壞在西路軍的將領太過複雜,而楊業自己名頭又太響。想當年,楊業就是一名降將,經常被宋軍打敗;現在居然這麼得趙光義信任,而且這幾年在邊境還得了個“楊無敵”的稱號。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他的告狀信從來就不少。趙光義的解決辦法是,直接將告狀信原封不動的交給楊業。意思是,我很信任你。言外之意,你得罪這麼多人,沒有我的信任,你的處境會很難,所以,你必須忠心。

    到底誰告了他的狀,我們無從得知。

    但這次西路軍的監軍王侁、劉文裕是素有惡名的人,他們怎麼能服楊業的建議?

    王侁一聽他的建議,就譏諷道,你領數萬精兵,卻如此畏懦!你怕什麼呢?不如直接出雁門,前往寰州,與契丹大幹一場!

    劉文裕也在一邊積極響應。要知道,西路軍出兵以來,戰無不勝,怎能做縮頭烏龜呢?

    楊業堅持,這樣非敗不可。

    王侁見狀,話語裡不客氣了,挖苦道,虧你還號稱無敵,現在見到寰州的敵人卻不出戰,難道你心懷不軌嗎?

    如此誅心一問,更是居心叵測。楊業定然想起了田仁朗的事件,他不就是因為用惑敵之計而被王侁告狀了嗎?他也定然想起了趙光義的心機,此刻,他唯有以行動表明忠心。

    楊業說,我不是怕死,只是時機不對,這樣做只會徒勞無功,丟人性命,既然現在你說我怕死,那我就先上陣殺敵!

    建議被否掉不要緊,關鍵是不能不明不白的被冤枉。王侁他們一定要改變行軍目標和路線,要他硬碰硬,擺明就是要楊業送死。明知要死,唯有以死明志,只有轟轟烈烈地大戰一場!

    這就是楊業的想法。但他並不逞匹夫之勇。

    臨行前,楊業灑下熱淚,向潘美傾述道,我本來是降將,早就該死,卻得皇帝如此信任;我這次不是怕契丹,而是想再找機會殺敵報國;現在,他們這樣指責我,我唯有以死明志!

    他再指著陳家谷(位於寰州西南,在今山西寧武北面的長城線上)的方向,說,請你派兵在此接應,待我轉戰過來再相救。

    潘美與楊業合作多年,何嘗不知楊業心裡想法,何嘗不知此行兇險,但他更知道王侁的話外之意。他看著楊業、王侁爭吵,只能沉默以對,否則他自己都難以洗脫“叛國投敵”的嫌疑。

    再說,東路軍已經大敗,中路軍已經完全撤離,自己又肩負重責。完成這種任務,無異於登天,只能靠楊業的騎兵去吸引敵軍主力,好掩護撤退。

    陣亡陳家谷

    犧牲,已經是在所難免;而無謂的犧牲,潘美想阻止,也必須要阻止。於是,潘美率王侁列陣於陳家谷口。就這樣,楊業抱著必死之心,率兵大張旗鼓地前往寰州。

    幾十公里外,契丹耶律斜軫得到訊息,立刻在路上設下伏兵。

    楊業來到狼牙村,不走了。因為不吉利,“羊”碰到“狼”,哪能有好結果?

    但經不起部將們的再三請求,楊業只能繼續前行。

    果不其然,很快就與耶律斜軫交戰了,耶律斜軫一戰即退。

    這就危險了,前面肯定有伏兵。但是楊業沒有後退,既然已經被王侁逼上了絕路,他就只能有進無退了。

    楊業就此遭遇了伏擊。耶律斜軫發起反擊,楊業且戰且退,自中午到傍晚,轉戰到了陳家谷口。

    這裡是楊業的全部希望所在。但等他一看,周圍寂靜無聲,只剩下自己百餘人。

    潘美、王侁的援軍呢?

    潘美、王侁在谷口從凌晨等到中午,苦無訊息。王侁便命人登高望遠,結果仍是沒有動靜。此時,正是耶律斜軫一戰即退的時候。王侁就推斷,楊業已經將敵人打跑了。

    他想得很簡單,楊業號稱無敵,而且之前西路軍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地,所以這次楊業輕而易舉地勝利了,現在是去追擊敵人了。

    功勞不能讓楊業一個人全佔了。於是王侁領兵離開谷口,前往爭功。潘美製止不了監軍,也只能率領餘部離開。

    結果沿著交河(今桑乾河上游)走了二十里,楊業兵敗的訊息傳來。按時間推斷,此時楊業剛中埋伏。

    此刻,潘美面臨著人生的重大決策。前往相救,很可能楊業早已敗死,自己徒勞無功,陷入險境;率部離開,可以儲存實力,完成趙光義交辦的任務。

    何去何從?

    潘美做出的選擇是率部離開。這個艱難的決策,也就成為了他一生洗刷不掉的汙點,並隨著歷史變遷,民間將他與楊業演義成“奸臣名將”的直白關係。

    楊業苦戰之下全憑一腔熱血在支撐,現在見希望破滅,自己成了戰場上的炮灰,被拋棄了,不禁悲從中來,捶胸哀痛。

    契丹這邊下了軍令,務必生擒楊業。現在,宋軍大部南撤,只剩下楊業這一支部隊,如果將最高統帥生擒,無疑是大快人心。

    但楊業求生慾望無比強烈。他邊戰邊逃,身邊士卒包括兒子楊延玉都戰死。他斬殺百十人,突出重圍,但馬已重傷難行,只能藏入林中。

    耶律奚底見楊業難以生擒,又見到他的袍影,便一箭射過去。楊業墜馬被擒。

    耶律斜軫質問楊業,你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

    楊業嘆息,我本想破敵殺賊,無奈被奸臣所害,現在兵敗被擒,也不想求活於異地!

    既然心存以死明志,就絕不偷活於敵營!之後,楊業瘡發不食,三日而死。

    耶律斜軫獻上楊業頭顱,蕭太后命耶律休哥將其展示諸軍。

    這是兩國交戰中,宋軍犧牲的最高將領。雲、應、朔等州的守將見狀,紛紛棄城而逃,山後諸州重新回到契丹手中。

  • 4 # 歷史研習社

    在戲劇《楊家將》中,楊老令公,也就是楊業戰死之事可謂流傳廣泛,而潘美也被形容為一個大奸臣,嫉賢妒能,害死了楊業,那麼楊家將中的楊業戰死真的是因為潘美嗎?

    圖/楊業像

    戰役的發生

    此戰在宋遼戰爭史上名為陳家谷之戰。本年(986年),宋太宗北伐遼國,初期節節勝利,但後來兵敗岐溝關。導致士卒傷亡慘重。遼軍發動反攻,是時,雲州、寰州、應州、朔州四州之地仍在宋朝手中,不過遼軍大軍壓境,不守只是時間問題。於是宋太宗下令遷徙四州居民,並令潘美和楊業引軍護送,這是陳家谷戰役發生的背景。

    圖/宋太宗雍熙北伐示意圖

    不過此時,宋太宗已令潘美和楊業的主力部隊撤回代州。戰略形勢不容樂觀。可以說中央決策層先令主力撤回宋境內,又令潘美等掩護四州居民這一模稜兩可猶疑不定的決策要為陳家谷的戰敗負很大責任。

    楊業的對策

    要完成如此風險的戰略任務,勢必需要一個在戰術上完善的計劃。楊業的計劃是,趁著遼軍在攻打寰州之時,自己引兵攻擊應州,也就是遼軍的後路,遼軍為了防止後路被斷,必然回軍迎擊。於是他就可以成功的吸引遼軍注意力,給潘美等將領遷徙四州居民提供時間。楊業的建議考慮到了宋軍新敗,與遼主力部隊決戰似乎沒有勝算,雖然欺騙戰術有很多不確定性,但不失為一種選擇。

    但是另一將領監軍王侁則認為應該正面進擊,以一次戰役勝利完成四州居民的撤退工作,主將潘美支援了他的建議。楊業無奈,只能接受此項計劃,不過臨行前他要求潘美在陳家谷駐兵以接應。

    兵敗陳家谷

    楊業進兵不久,因為戰術的空間實在狹窄,中遼軍伏兵而敗。而此時潘美與王侁,已經先行撤退,楊業遂反身力戰,中箭被擒,絕食而死。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楊業遺言云:“反令奸臣所嫉,逼令赴死。”指責潘美等人為奸臣。

    圖/陳家谷之戰示意圖

    不過,潘美和王侁縱然嫉妒楊業,但同為一軍之將,戰勝可以同受賞,戰敗卻要同擔責想必他們是很清楚的。而且對於潘美而言,楊業是他的頭號勇將,假設他要靠楊業為自己博取戰功,他要害死楊業就更沒有理由了。

    實際上,潘美和王侁的退走很可能只是因為懼敵。因為在楊業中伏前,王侁聽到訊息說楊業進展順利,就主張立即出兵協助(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搶奪戰功)。剛剛出發沒多久就聽到楊業軍潰敗。嚇得立即撤退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總之,本次戰役,潘美作為全軍主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作為一個從戰略層面就勝算不大的戰役,似乎也未必可以說楊業是因為潘美而死。

    參考資料

    1、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 5 # 醉愛侃足球

    楊家將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千百年來楊氏一門滿是忠烈的故事被編成了戲曲或是電視劇在人群中流傳。人們記憶最深刻的或許是穆桂英53歲再掛帥,又或許是楊家五世請纓齊出徵。然而上述的掛帥與出征兩件事情都是後人杜撰出來的,楊家故事裡只有楊繼業戰死沙場較為符合歷史。那麼歷史上的北宋名將、雁門關一戰聲名遠揚的大將軍為何會死在戰場上?

    楊繼業本名叫做楊業,繼業是戲文中的稱呼。他的父親楊信是後漢高官,擁有一身好武藝,身為長子的楊業也學有所成並誓死為後漢效忠。北宋建立之後楊業曾經勸漢主投降大宋,但他的這個想法遭到了反對。雖一心向往大宋但他並沒有因此背叛後漢,而是一如既往的為北漢王朝效忠。太宗征討太原的時候曾派人去招降楊業,此時的他深知後漢已經無路可走而後痛哭一場歸宋。

    歸宋之後他得到了重用,太宗不僅任命他軍衛大將軍還讓他負責邊疆地區的守衛安全。太平興國年間契丹派遣十萬人馬攻打大宋的雁門關,而此時的楊業手底下只有幾千精兵,根本沒有與契丹軍隊抗衡的能力。但他知道此戰契丹軍必定戒備鬆懈,於是他帶領一隊人馬偷襲了契丹的後方。此戰楊業帶領士兵以一敵百,不久打的敵軍潰不成軍還俘虜了一個敵軍貴族。

    雁門關大捷後楊業聲名在外,契丹軍只要一看到“楊”的旗幟就嚇得不敢進軍。這時有一些奸佞小人嫉妒他被皇帝新人便上書構陷於他,但太宗看到這樣的奏摺權當沒看見一樣,他不僅不相信奸佞的話還將這些奏摺交給楊業看,意在表示自己十分信任他。幾年後契丹老國王逝世,新即位的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太宗覺得此時最適合攻打契丹便任命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帥,讓二人帶領數萬大軍北征。

    北征剛開始的時候宋軍勢如破竹,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了雲、應、寰、朔四州,但不久後有一路宋軍受到了阻撓,他們不得不返回代州聽從安排。沒多久太宗讓楊業等人把上述四州的百姓遷到內地,趁著這個空當契丹軍又收回了寰州。宋朝將領商量對策時楊業主張先轉移百姓而後再掉過頭對付契丹軍隊。但先鋒官王侁不以為意,他覺得大宋富國強兵怎會怕小小的契丹,他主張先打契丹再撤百姓,主將潘美也同意了他的意見。

    面對主將與先鋒的決策楊業苦苦哀求,他覺得此番行動必定會損兵折將便不同意他們的做法。然而其他人覺得楊業是一個貪生怕死之輩,為了證明自己不是貪生怕死他請求在諸將前面領軍作戰。果不出楊業所料,此戰主將潘美以及先鋒王侁低估了契丹的實力,沒多久楊業帶領的軍隊就被斬殺乾淨,他也被契丹軍俘虜了過去。三日後楊業在契丹軍中絕食而死,從此大宋再無神將。

    楊業的一生在契丹軍營中畫上了句號,開篇提出的有關楊業為何戰死沙場的問題我們也能解決了。他之所以戰死沙場一是因為主將與先鋒過分輕敵,二則是因為他想證明自己並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不過筆者以為致使他戰死沙場的罪魁禍首還是那個先鋒官王侁,如果不是他過分輕敵又說服了主將,楊業怎麼會年紀輕輕的就戰死沙場並且屍存異地不能魂歸故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給多少彩禮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