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杰80164096

    我覺得人心是向善的。

    向善不等於沒有惡性。

    善是順本性的。

    惡是逆本性的。

    惡是人性的不正常狀態。

    不正常是出於宇宙自控調諧系統出錯了。

    宇宙智慧能量有糾錯能力最終會恢復正常善的狀態。

  • 2 # 風雨黃鶴村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是《三字經》開篇扉段,此經早已經過時間打磨和檢驗,流傳至今,不失為揭示了人性初心之本來屬性,那就是善。

    而人心向善,初心本善,需要經營培養,那就是後天環境氛圍,愚認為核心就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風家規延續傳承,她是形成人之初性本善的前提條件和發展的保障基礎。

    大凡家風家教良好,表現在第一任教師——父母親的和諧認知和言傳身教,這是潛移默化的引導,也是榜樣的力量的具體表現,更是人之初性本善發展的良性迴圈最根本的標誌。

    人心向善,家人榜樣,和諧發展,人品逐漸豐富多彩和豐滿,隨著時間推移,人品的逐漸形成,社會認知認可,故建樹可期。

    愚頃向於“人之初性本善”。你覺得呢?願與君共勉

  • 3 # 資料完善度低

    人之初無善惡,只有本能本性。善與惡都是人與人丶人與社會丶人與自然之關係而轉換。於我之有利即為善,於我之不利則為惡。推而廣之,於家於社會丶於民族於國家丶於自然有利則為善,反之則為惡。

    性善說與性惡說均為偏執之詞,均不能反應人性之客觀性。所以,人與人丶人與社會丶人與自然之關係要透過“制度丶道德丶法律和教育”等來進行規範,使之有利於人類社會整體之有序丶繁榮丶文明進步地發展,才是人類共同嚮往之目標。

    基督的”博愛丶平等丶自由”,佛教之“眾生平等”均是從這一終極信仰之目的出發。但只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才能真正解決人們向住的終極問題。但他必然又要對人性本能本性之約束和制約,一切宗教信仰對人性都是具有規範和約束性的,如“誡律丶誡規”等。只不過,宗教是靠所謂的“神”,佛教則以“六道輪迴”和“極樂永生”來威攝或誘惑,而科學信仰是靠法制。而人的本能本性是不願受約束的,這就是矛盾之所在,這種矛盾是難以兩權的,社會進步也是在這種矛盾中進步。

    所以,信仰和法治兩手都要抓,才能最大限度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 4 # 使用者962712118707一滴

    我傾向人之初性本無善惡。因為人剛生出耒,不知道好與壞,更不存在善或惡,只是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受外界影響,主要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學校的教育,社會各種因素影響,形成了善或惡的思想,所以,對未成年以前的人,要加強正面教育和引導,就是這個原因和道理。

  • 5 # 健坤65381051

    人之初性本善惡,即公婆說裡,可以說都對!角度不同而已,年齡幼小性純潔善良,慢慢長大了接觸到壞的人受到影響,慢慢變壞。另一角度講,新生嬰幼,不知道理法度,做事無法曉得後果,所以不辯善惡,只有慢慢長大接受教育理法善惡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還是那句話有些事都有理,沒有絕對只有相對來講。

  • 6 # 一生有你28342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千古年來,人們普遍公認的!之所以後來的變化或惡,是環境和社會的屬性所造成的!但是,人的主導思想和最終目標,還是向善的!看到的惡,只是向善手段;即使是貪,同樣,也是為了更大的利益;向好的一種行為!善惡同樣是一個轉化的過程,一切都在變化中!

  • 7 # 愛古詩

    人的夲性是一種慾望。本無善惡之分。求生可以戰勝一切,人有善惡是外因引導,如人一生放到大山與動物在一起生存。結果如何?

  • 8 # 越做越好

    人之初性夲無善惡,咱以人的思想進化講解,人的思想啟迪善就是善,啟迪惡就是惡。人的思想像一張白紙,塗什麼顏色就是什麼顏色。馬列主義造就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造就雷鋒精神,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造就中國人精神文明。反面就不再說了。

  • 9 # 連說觀影show

    我始終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十個人中,有九個是好人,另外的一個,他並不是壞,而是還沒開竅。人性的善與惡,永遠都是相對的,我們不要求這個人每一天都行善樂施,只要這個人不要行惡,那就已經是一個善人了。

  • 10 # harsny

    人之初,性本惡。

    按照達爾文的觀點,生物的進化,必然是朝著“利己”的方向發展的。

    現實的社會,也每時每刻的嗯都在提醒我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人無害虎意,虎有吃人心。

    醜陋的世界,欲哭無淚。

  • 11 # 孟珍

    人性,是說著人的本性,或許也包括著人的習性。善和惡都是人的習性而不是本性,如果人性只說人的本性,那就沒什麼善惡。

    在人的本性中,有善和惡在內的各種性情,但卻沒有善惡的概念。人的本性中的概念只是趨利避害,這是生存之道。人的一切行為(包括善惡)都是圍繞著趨利避害這個生存之道展開的。

    善和惡的概念是人後天形成的,那是人類社會中的一種道德觀念,或者說是人的社會觀念。這種觀念會因為人所生存的社會環境而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性,這種習性甚至會做為遺傳基因傳給下一代。但是那終究只是一種習性。

    隨著人們生存的社會環境的變化,這種習性就會很容易地改變——因為這習性本來就是為那個本性服務的。就是說,善也好,惡也好都是為了趨利避害,都是為了得到和收取最大的利益。人們善和惡的行為差異只是為了適應外部環境而已。

  • 12 # 胡志陽詩歌

    我贊成,人之初,性本善。因為他剛生下來都是一顆童心,天真無邪的心。請朋友們一輩子珍愛這顆心吧!他聖潔而美麗。這就是詩心

  • 13 # 信天游25934579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自從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的心地都是良善的。他們的性情也是十分相近的。

    “習,”古義,漸漸、慢慢之意。

    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薰陶,他們各人的性格各有差異,相見甚遠。

    這,是人的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遺傳素質也很重要,有的小孩天性膽怯懦弱,有的則喜歡好動,大膽。

    瞭解這一點,彰顯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從小培養孩子懂禮貌、禮讓、動手的好習慣;讓他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之中,絕無偏袒或溺愛。

    自己的事自己去做,不能讓他們覺得在父母眼裡“唯我獨尊”

    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萬萬不可缺失或掉以輕心。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包括他的道德品質及心理素質。

    究竟贊同哪種觀點,豈不昭然若揭了嗎?

  • 14 # 喝罐紅牛

    人之初性本善,人剛生下來 只是一個孩子, 什麼都不會 什麼都不懂 還不會說話,只知道吃 。母親懷胎十月 才生下孩子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啊 ,快樂成長 長大以後能有出息,成家立業 能廣宗耀祖給家庭帶來幸福生活 ,母親美好 的希望寄託在 從懷孕時期 的胎兒身上 ,胎教都是善良的 美好的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 。

  • 15 # 最愛老趙日記

    我傾向人之初性本善。我說說我的幻想,人的源頭是閻王爺在篩選時,把不配投胎做人的淘汰了,投胎來的都是性善的。

  • 16 # 使用者4342043434

    我傾向人之初性本善。人生下來都是善良的赤子之心什麼也沒接觸,人慢慢長大,心也大接觸萬物實事,是非善惡,人用心去學,學好是善,學壞是惡,性相近習相遠。由於世事的變幻人與人的距離就拉開了,善與惡也就成了人的習性了。

  • 17 # 明揚四海

    初心本善,需要經營培養,那就是後天環境氛圍,愚認為核心就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風家規延續傳承,她是形成人之初性本善的前提條件和發展的保障基礎。

    大凡家風家教良好,表現在第一任教師——父母親的和諧認知和言傳身教,這是潛移默化的引導,也是榜樣的力量的具體表現,更是人之初性本善發展的良性迴圈最根本的標誌。

    人心向善,家人榜樣,和諧發展,人品逐漸豐富多彩和豐滿,隨著時間推移,人品的逐漸形成,社會認知認可,故建樹可期。

  • 18 # 甸原富利

    從生理角度來講,“人之初”即為“赤子”或“嬰兒”。

    嬰兒,並無善惡之分,只有先天遺傳的脾氣、秉性等等。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由於受到周圍環境和教育,以及孩子的自己的觀察理解,才有了常人眼中的“習相遠”。

  • 19 # 欣賞3O

    應該是後一種。

    人之初,來到這個世上,一無所有或無知,一切行為沒那個能力,自命不保何談善惡。人之初,寄生母親給的奶汲,或喂一些食物。

    後來逐漸長大,對人世有點滴了解,人之初,從自私開始,並由社會影響,開始對人類全面瞭解。‘其影響是多方面的,也就有了善惡之分。

    善惡產生於後天。

  • 20 # 贛榆圖文資訊

    人之初是不分善惡美醜的,長大成人後,才有了善惡美醜的分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身不由已,道路可選擇,即使改變不了別人,也要走好自己的路,增長社會閱歷,磨鍊生活本領,向上向善向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搏對心臟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