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觀粉碎機
-
2 # 孝陵衛小校
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不是一個單一事件,可以說北洋水師是清朝傾力打造的國家重器,北洋水師的興起和覆滅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國家大事。
洋務運動開展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強,後期的目標是求富。
與傳統的改革的追求富強一脈相承,但洋務運動並沒有作為一次改革來進行描述,從“洋務運動”這四個字來看,可以理解為學習西方(主要是器物)的一種國家行為。
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主持下,創辦了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短短几年中,中國就已經具備了鑄鐵、鍊鋼以及機器生產各種軍工產品的能力,產品包括大炮、槍械、彈藥、水雷、和蒸氣輪船等新式武器。這其中軍艦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也是洋務運動集大成之作,雖然主力戰艦大部分是直接購自英、德等國。
北洋海軍的成立,不僅使清政府有底氣面對西方交涉的種種問題,也使得西方對中國有所忌憚。不僅僅是海軍本身,其海軍官兵也大多由船政學堂培訓,很多人還赴英國等國深造,他們大多掌握著流利的英語和先進的西方知識,可以說北洋海軍是整個洋務運動的縮影。從1875年開始購買艦船起,國家就花費了大量的財政建設海軍,並且自1888年海軍成軍後,更是有每年400萬兩銀子的海軍經費,除了正常的國家開支外,其他亂七八糟的開支就沒法計算了。
因此,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就代表著洋務運動自強運動的流產,畢竟重金打造的水上長城就這樣打了水漂,這是最直觀的一個影響。亞洲第一,世界第八(或者第九)的中國海軍何以敗給了第十六的日本?作為天朝上國雖然遭到了列強的侵擾,但東亞霸主的地位至少還是存在的吧?更深層次的還是人們對洋務運動的反思,同樣向西方學習而且購買軍艦,何以日本這個蕞爾小國反而能後來居上?
一部分研習西學的進步人士開始反思要進行制度的改革,向西方的學習開始轉入了更深的層次,那種“師夷長技”就可以自強的思維已經過時了。
但是洋務運動還是進行著的,清朝還在持續學習西方的技術,直至清朝滅亡才宣告洋務的結束。
-
3 # 海研會
之所以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的全軍覆沒,會被當作洋務運動破產的標誌,這和洋務運動的本質有很大的關係。
(北洋海軍覆滅後,殘存人員在日軍監視下離開劉公島)
現代說起洋務運動,無論是中學歷史教科書,還是很多歷史讀物,都會把這場從19世紀60年代發生的事件解讀為是當時中國的近代化運動,實際上則並不準確。
洋務運動起始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其更為貼切的名稱叫作自強運動,或者叫作洋務自強運動。當時,經歷兩次鴉片戰爭的沉重打擊,清王朝朝野一些有識之士已經開始認識到西方力量的強大,已經認識到中國不能再固步自封,需要尋求解決危機的辦法。
不過在當時的認識看來,中國不如西方的僅僅是器物,尤其是武器裝備,而中華傳承千百年的制度、文化絲毫沒有改革的必要性,於是洋務運動從骨子裡來說,實際上只是一場軍事近代化運動,清王朝希望透過有限的軍事變革,來固邊強藩,改變中國遭西方侵擾的命運,同時也依次迅速鎮壓國內的太平天國、捻軍起義,鞏固統治。
此後,洋務運動的推進,主要是在一些地方省份進行,內容也多是軍隊近代化建設以及與此相關的事務,諸如從國外購買先進武器裝備,更換傳統軍隊的武器,又或者在國內設法自行建設兵工廠,嘗試自造西式武器裝備。
需要看到的是,現代中國在關於洋務運動的表述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洋務運動的目標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富國強兵”基本類似,即追求“求強”“求富”,認為洋務運動除了軍事近代化之外,還有涉及更廣泛的工商業近代化的內容,並以輪船招商局等為例。
實際上,輪船招商局、中國電報總局乃至開平礦務局等等大量看似和軍事無關的企業,實際上也都是因為軍事近代化的需要而牽連發展起來的。
在洋務運動的建設過程中,其成果集中反映在中國軍隊的近代化上。其中,投入最大、近代化程度最高的首推北洋海軍,也由此北洋海軍被視作是洋務運動的結晶。所以當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時,就宣告了單純依靠有限的軍事近代化來救中國的道路走不通,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
4 # 劉權林
洋務運動歷時35年,改革開放時間已經超過了洋務運動。為什麼以甲午戰爭失敗為洋務運動破產標誌呢?主要是因為甲午戰爭失敗的衝擊和後續連鎖反應太大了。
甲午戰敗之前,清朝統治者還認為自己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是領先的、是文明的,統治者和老百姓也都對自己的歷史、文化是自信的,只是覺得西方技術上比我們領先而已。
於是清朝統治者把重心放在了學習西方的技術上,師夷長技以制夷,也就是學習西方的技術來打敗西方。於是建立了一大堆工廠、買了很多機器、買了很多武器。
雖然有進步,但只是表面,根子上沒有改變,比如買英國的裝置鍊鐵,裝置到了中國才發現中國的鐵礦石用不了,這說明管理上和西方的差距並不會因為你買了外國機器就進步了。
包括在北洋艦隊的管理上,也是非常鬆散,作戰戰術上,更是沒有更新還是採用老一套。
在對待日本,還是抱著天朝上國思想,輕敵。日本的間諜在中國把北洋海軍訓練情況、戰法打探的一清二楚,繪製的地圖非常的詳盡,而清朝根本就沒有戰爭準備。
所以當甲午海戰失敗,有識之士發現根本問題不在技術上,而是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等等出了問題,這些有識之士也徹底放棄了清政府。
這一敗,中國知識分子集體陷入了焦慮中,也可以說被打斷了脊樑骨,知識分子開始懷疑、否定中國的一切,比如廢除科舉、君主立憲、批判儒家、批判漢字等等。
所以49年說“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脊樑骨已經斷了很久了。
-
5 # C叔聊歷史
其實把北洋水師覆滅作為洋務運動破產的標誌原因有3條:
1、甲午海戰本身是一場期末大考
就像運動員不能透過訓練成績優秀就獲得奧運會金牌,清朝透過洋務運動把訓練成績弄到亞洲第一了。
當時北洋水師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從德國定製的定遠號和致遠號兩艘戰艦威震海內。
定遠號還到過日本出訪,日本人當時就羨慕嫉妒恨,到甲午海戰之前日本的計劃都是如何打敗定遠。
結果甲午一戰就像是對中國洋務運動的一次考試,你說你平時多努力多用功,考試時候突然肚子疼還是堅持考試,結果成績出來0分。
考試失敗了,那總要有個說法吧,什麼說法呢?就是洋務運動失敗了唄。
2、朝廷黨爭和專案歸屬問題
其實洋務運動本身有沒有好處,當然是有的,但這個時候朝廷裡還有黨爭,這其實也是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之一。
日本人在作戰前期就算好了,甲午一戰只有北洋水師會來作戰,福建水師和其他部隊都不會來支援,只會看熱鬧。所以日本是傾全國之力,而中國只是一支部隊出戰。
因為洋務運動和北洋水師都是李鴻章在把控,繼任者不可能繼續李鴻章的方針,所以中國人喜歡全盤否定,你李鴻章不是主張洋務運動嘛,現在看看丟臉了不,屎盆子先扣上,至於洋務運動得到的好處卻一概不提了,所以洋務運動破滅了。以前的功績做的再好,那也和你李鴻章沒關係了,因為要換人了。
接下去搞的是不是洋務,是,但專案是要另起了,名字肯定也要換,所以洋務運動只能破滅。
3、洋務運動本身的性質和認知偏差
平時再努力,考試還是0分,是不是要反省下努力的方向是不是錯了?
洋務運動也是如此,為什麼要搞洋務運動,核心在於大家的認知是,我們輸給洋人的核心原因是我們武器裝備不如他們,洋人船堅炮利,所以我們要“師夷長技以制夷”。
日本依靠明治維新從政治制度上,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而中國沒法和日本一樣,所以其實只能部分改革。一個人農民就算拿一把屠龍刀,也沒法打贏哪怕普通武林高手,這其實從開始就註定了失敗。
基於以上3個原因,所以北洋水師覆滅,就意味著洋務運動的破滅。
-
6 # 龍一歐
洋務運動破產,這要看從什麼角度來評價這個運動了,如果單以這次運動來評價,北洋水師全軍覆滅後,這次運動就失敗了,把失敗看成破產,這也說得過去。但從另一個角度講,北洋水師失敗沒有證明洋務錯了,只是證明洋務還不夠,使全國上下更加重視洋務,要求要搞更徹底的洋務,以這個視角去看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其實沒有破產。
-
7 # 臥家人
兩個層面,政治層面很多人都說了,以“富國強兵”為口號集中攻克軍事工業,以為中國只是“器不如人”。沒想到被當年的小弟打的大財慘敗,這才如夢初醒,讓大家明白洋務運動的失敗。
這只是一個層面,美國自二戰後連戰連敗,一直到海灣戰爭才翻身,有危機也沒崩潰,因為根本在於經濟支撐。
洋務運動真正的失敗源於經濟失敗,難以為繼。
鴉片戰爭後因為英國的幫忙,改善了清朝的關稅體制,反而使關稅和刺激商業發展,根據上圖在1840年以前清廷的財政收入咱們給他滿打滿算4000萬兩。
可問題是光清朝八旗及綠營等軍費開支一年就有2000萬兩,更別提一旦爆發戰爭支出上億都有。加上雜七雜八的奢侈消費和工資支援,大清國庫確實存不下什麼錢。
而經過兩次鴉片戰爭,中國共需賠款4000萬左右。加上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陝甘農民起義收復等等軍事開支和內部經濟破壞,大清已經是一個空殼子。
所以我們在學習洋務運動的時候就提了中央恭親王等人的支援,然後著重提地方上的曾左李,包括為什麼李鴻章特別愛惜北洋水師,因為洋務運動辦起來的企業多是依賴這些地方官員籌款投資建設。
此時只靠農稅和商稅是不夠的,洋務派們主要的收入來自於外國銀行借款,透過外債來推動工業化。
最明顯的來自於清廷此時的財政收支,圖一說明1885年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這一年的的財政收入為7708萬兩,財政支出呢?
大約就是7200萬兩,看起來有盈餘,但這裡面沒有算進去戰爭支出和賠款, 清廷一年支出可達上億兩。結果清廷只能依賴反覆借債來償還,表現出來的一個結果就是洋務運動中出現官督商辦,朝廷最終還是沒錢了。
我之前的一個回答裡有說,洋務運動正因為建立的多是軍事工業,大投資低迴報,最終只會使外債越堆越高,就算沒有甲午戰爭也遲早會頂不住。最後就是馬關條約的兩億兩白銀,這個數額之巨大對清廷財政破壞深遠,直接使洋務運動失敗。最典型的就是洋務運動創立的大量企業失去資金支援,紛紛被外資滲透,最終都變成外企。
所以為什麼說甲午戰爭慘敗是洋務運動的標誌,主要指的是鉅額賠款使透過清朝財政支援的洋務企業紛紛倒閉。
-
8 # 大風起兮偶飛揚
北洋軍是清政府的王牌,甲午戰爭後標誌著清朝並沒有走向強盛,使清政府在軍事基本無反擊之力。北洋艦隊是洋務運動最輝煌的成果是清朝朝野的驕傲,它的覆滅使清政府更加困難。同時清政府在資金也供應不足。也正是歷史的必然結果。所以標誌著洋務運動破產。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後期(19世紀70年代)的清朝水師的精銳部隊之一(北洋,南洋,福建),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一大成果,而在同一時期的日本,全國上下正在舉行明治維新,學習西方先進思想技術成果,積極推行土地改革,大力削藩,發展資本主義,而中國當時儘管擁有一些先進技術,但仍然採取自上而下的封建統治,加之西方採取的技術壟斷最終使得軍事力量遠遠落後於日本。1895年中日甲午爆發,中國慘敗,並簽訂了馬關條約,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洋務運動之所以失敗,是相對與一些同等時期的採取改革的封建半封建國家而言的,根本上說是因為沒有改變封建制度,而日本的改革不僅使其走向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更使其在甲午戰爭之後一舉取得亞洲軍事強國的地位,並最終走向軍國主義道路。所以,甲午戰爭是一道分水嶺,不僅使得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而且使得日本取得軍事強國地位。在19世紀末,海軍主力艦隊是國家尊嚴的象徵,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人員訓練武器都是一個國家最高水準的體現。所以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是洋務運動破產的標誌。
-
9 # 林曉東2020
歷史課本直接寫的是結論。
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代表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不是北洋水師。但其實也差不多!
只看結論,不明所以。所以還是應該都去看一下其他的歷史書。
洋務運動是消滅太平天國之後興起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
1876~1878年間左宗棠指揮清軍驅逐侵佔新疆的阿古柏侵略軍,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戰爭。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最後的結果是,中國打敗了法國,儲存臺灣,失去越南。清政府不敗而敗!(法國是清政府唯一打敗的帝國主義,但結果不大好所以很少提)
看了這兩次戰爭,你是不是覺得洋務運動,卓有成效?當時的清朝政府給人的感覺就是,還是挺厲害的嘛。
但是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這一切的一切都成為了泡沫。30年的洋務運動。打打不過剛剛30年西化改革的日本。
這個世界就怕有對比。
-
10 # 爾立18
當時的有識之士認為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是科技落後,武器落後,因此發展工商興辦大學,武裝新軍。結果軍隊武裝起來了,科技也不差,可是竟然被一個落後的日本打敗了!知識分子不敢置信啊,信心動搖了,難道給他們錢給他們槍還不行麼?由此衍生出思想的動盪,原來工商興盛沒有用,武器再好也沒用,是制度落伍了,是政權落伍了。因此要改革制度改革政權,改革不成功那就革命,革命成功了清政府沒了可社會還是落伍還是失敗了。那就是思想落伍了,於是知識分子開始批判儒家思想把思想批的一無是處,批完了還得換思想啊,於是引進國外思想,反正各種思想其中就有民主共和和馬列,結果就剩下這兩種。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因為國外這兩種思想制度都有都成功了,怎麼辦打唄,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結果先下手的反倒輸了。結果馬列贏了,證明能拯救中國,可是需要貫徹啊,於是再次批判儒家,批判了半天結果發現民族自信心批判沒了,國人都要改姓了。這個時候引進的這個思想在國外一夜之間被證偽了,咋辦國內知識分子再次要求民主共和,要求改姓。那乍辦啊,政權的合法性受到了質疑,怎麼辦?總不能答應改換民主思想吧那我鬥爭了半天是為啥,我的執政之基都不存在了,只能懷著矛盾的心情自救,東拼西湊。
-
11 # 宇澤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最根本的目的又是什麼。
洋務運動,顧名思義肯定是跟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等有關事務。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末期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先進軍事裝備、先進科學生產技術從而來挽救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狀態下的晚清政府對於中國的統治,而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統治的自救運動。
眾所周知,在洋務運動前的清政府,自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面對遠渡重洋的英國遠征軍,在西方堅船利炮的威逼之下,由於自身兵源武器裝備等方面的差異,被迫打開了國門,並與英國政府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就在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的十多年後,英法這兩個歐洲帝國主義的老牌列強國家又在美俄的支援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趁中國國內爆發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聯合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自南向北,最終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第二次鴉片戰爭也以中國慘敗,被迫同聯軍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以割讓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而告終。
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兩次委託洋人購艦被騙失敗之後,清政府也隨即展開了兩次海防大籌議。而作為洋務運動主要倡導者的恭親王奕訢,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以推行了一項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來挽救清政府的統治。而在洋務運動期間所創辦的北洋水師就是清政府搞了這麼多年洋務運動的最好成果,在這之後所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就是對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和日本政府的明治維新最好的檢測。但由於清政府的統治實在是腐敗昏庸無能,就算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軍事武器裝備也無濟於事,中日甲午海戰中一共經歷了兩場海上遭遇戰和一場海上保衛戰,而最終的結果都是以清政府的北洋水師慘敗而告終。
1895年2月17日,日本聯合艦隊各艦船列隊開入威海衛軍港之內,將在威海衛保衛戰中殘存的“鎮遠”等艦當作其獲勝戰利品收繳的那一刻,不僅標誌著清政府花費數十年耗費巨資所創辦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滅,也標誌著清政府轟轟烈烈搞了三十多年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
顯而易見地是,洋務運動客觀來講雖然在一定方面幫助清政府抵禦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刺激了中國工業生產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歸根結底都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也沒有徹底的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在中日甲午戰爭慘敗後的十餘年內,一場辛亥革命就終結了這個統治中國二百餘年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回覆列表
當年洋務運動的口號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更直白一點,"我學你,是為了將來打敗你"!然而,現實總是比夢想更加殘酷。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徹底被人啪啪啪打腫臉。
以上是把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當做洋務運動破產的根本原因,它揭露了只是在技術上學習西方這條道路是行不通,最重要的還是得從制度上找到解決方法。
所以在1902年,清政府罷科舉,派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派遣大量中國學童到日本進行留洋教育,次年,清政府宣佈"預備立憲法"。
但是我們說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因為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其實倒不如說是洋務運動本身的失敗,而北洋水師的全軍覆只是提供了一個時間節點而已。
當然了,其實洋務運動的失敗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隨後不久光緒、慈禧先後去世,統治階層出現權力空缺,而隨後的民國建立,清政府下臺,也讓清政府最後的“洋務夢”“君主立憲夢”破滅了。